近年來雲南省文化旅遊指導意見
⑴ 雲南行知探索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雲南行知探索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是2014-12-25在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學府路690號金鼎科技園18號平台內辦公樓A602-10。
雲南行知探索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3010232525843X2,企業法人曲向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雲南行知探索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旅遊景區的管理;文化產業開發、經營及管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組織一般性體育賽事活動;市場營銷策劃;網站建設;承辦會議及商品的展覽展示活動;國內各類廣告的設計、製作、代理及發布;經濟信息咨詢;演出經紀業務;旅行社業務經營;可行性報告編制;國內貿易、物資供銷(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
⑵ 雲南棲雲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雲南棲雲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2016-08-12在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內投資容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穿金路721號煤機廠4B-2號。
雲南棲雲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30103MA6K79KN4H,企業法人馬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雲南棲雲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旅遊景點開發和經營管理;旅遊景點建設;旅遊宣傳策劃;旅遊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景區游覽服務;票務代理;民族文化旅遊項目的策劃及開發;會議會展服務;酒店管理服務;汽車租賃;代駕服務;企業形象策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各類廣告;禮儀慶典服務;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承辦會議及商品展覽展示活動;攝影、攝像服務;旅遊信息咨詢;教育信息咨詢;國內貿易、物資供銷(不含出國留學咨詢及中介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雲南棲雲會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⑶ 古滇王國文化旅遊名城導游詞
「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是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015年「二十大重點項回目」之一,是答國家旅遊局重點關注支持的項目,也是滇池治理環境改善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由昆明諾仕達企業集團擔任建設運營。
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位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背靠梁王山,面臨滇池,距昆明主城35公里。項目將集中展示雲南多民族文化、古滇歷史文化,集文化旅遊、休閑度假、生態環境示範、養老養生產業、宜居社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於一體,充分發揮雲南旅遊資源,力爭將項目建成國家5A級生態文明旅遊示範景區。
據悉,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一期建設公建類項目含古滇藝海大碼頭、古滇精品濕地公園、濕地度假酒店、七彩雲南·歡樂世界主題公園、古滇大劇院、古滇王宴美食天地、古滇博物院、滇王林苑、七彩雲南溫泉旅遊度假區、民族部落、古滇大酒店、七彩雲南大酒店等。歷經三年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220億元,到目前已累計投資80億元,率先開放的兩個主要項目分別為古滇藝海大碼頭和古滇精品濕地公園。
⑷ 我要寫一篇去雲南的考察報告,誰可以推薦一篇一下
這是重慶和雲南兩省的考察報告,其中雲南以麗江為主要。供樓主參考
赴雲南重慶兩省市重點文化古鎮考察報告
——合山市文化建設考察團第二組
受市委、市政府委託,以市委副書記陸漢傑為團長的「雲南重慶兩省市重點文化古鎮考察團」一行21人於11月10日至18日前往雲南麗江古城、重慶巫山縣大昌古鎮等地進行考察,目的是通過實地參觀考察,學習這些地方在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建設特色文化城鎮、壯大文化旅遊產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有哪些好思路、好措施、好經驗,並結合我市發展現狀進行思考,對今後合山如何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建設力度、培育文化旅遊產業、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加快「富、強、美」工礦園林城市建設步伐等方面提出初步的較有價值的建議和構想。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俗話說:「不打無准備之仗」。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考察任務,我們 「雲南重慶兩省市重點文化古鎮考察團」事先召集全體組員開會,確定了考察活動的行程線路和考察重點。考察團還設有 「聯絡組」、「材料組」和「後勤組」等機構,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明確、互相協調、密切配合,確保整個行程有條不紊。我們在出發前分別與雲南麗江市古城區、重慶巫山縣委辦、大昌古鎮政府等單位進行了聯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由於准備工作做得很充分,考察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大家高興出發,滿意而歸,於11月18日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後順利回到合山。
(一)雲南麗江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業的兩個模式
11月11日,在昆明作了簡單的休整後,考察團於12日早晨乘班機直奔世界東巴文化中心——麗江市,開始了對麗江古城為期2天的考察。在麗江古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我們分兩個步驟進行考察。第一步,先考察麗江城區西北部的束河茶馬古鎮;第二步,考察麗江古城。
1、束河模式:立足保護搞開發,搞好開發促保護,旅遊發展促增收
束河茶馬古鎮位於麗江城區西北部,離城區約4公里,是納西族先民的聚居地,是茶馬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集鎮之一,有「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活標本」之稱,同時被譽為「雪山下的世外桃源」、「千年清泉之鄉」等美譽。古鎮自2002年實施保護與發展項目以來,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全國最佳人居魅力名鎮、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日均遊客超過5400人。古鎮居民人均收入從800元躍升到4000多元。在推進農村向城市過渡、農民向市民轉變、民間資本參與文化資源保護開發方面創造了「中國經驗」,走出了一條立足保護搞開發、搞好開發促保護、旅遊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據了解,經過嚴格規劃和審批,束河茶馬古鎮的保護與發展項目分三期實施,規劃總投資5.6億元,一期工程於2003年5月正式動工,項目嚴格按照「科學規劃、規范保護」的原則,將整個古鎮劃分為三個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為古鎮核心區,在此區域內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治;二級保護區為核心區外圍保護區,在此區域內,所有建築不得超過規定樣式和高度,混合結構建築必須穿衣戴帽用瓦屋面覆蓋;三級保護區為新城區與古鎮結合帶,在此區域,所有建築控制標高,使整個古鎮與外界自然過渡。三級保護區的劃分和實施,使束河茶馬古鎮的整體建築風格實現了規范統一,青磚綠瓦、錯落有致的納西族傳統民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寧靜和諧的高原水鄉風貌自然形成。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鎮注重保護原有生態,在嚴格執行總體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堅持不拆一棟房,不砍一棵樹,保留原有的生態和水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和田園風光,對古鎮原有的菜地、樹木、糧場等,由投資企業統一出資購買後,又交還農民按原來的方式種植或管理,保持原來的生產生活狀況。群眾參與旅遊服務業方面,根據束河茶馬古鎮的特點,按一定的標准配置服務設施,開辟「庭院旅館」、「民居客棧」、「庭院商店」、餐飲酒吧、手工作坊、騎馬旅遊等項目,帶動廣大居民參與旅遊服務,使古鎮的旅遊接待能力不斷增強規模、檔次不斷提升。
目前,束河古鎮人氣越來越旺,魅力越來越大。我們漫步古鎮街巷時,經常碰見迎面駛來各式各樣精緻的馬車,或遊客騎馬走街,鈴聲清脆,馬蹄聲聲,悠然自得,別有情趣,為古鎮平添了幾份獨特的茶馬韻味。
束河茶馬古鎮保護與發展項目的實施,使政府、企業、居民實現了共贏,被譽為「束河模式」,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反響。「束河模式」成為2004年中國宏觀經濟總結回顧中的一成功案例,被列為「中國經驗—雲南篇」的代表作。
2、麗江模式:以城養城,重點保護,科學開發,突出特色,實現民族文化與經濟成功對接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有居民6200多戶,人口2.5萬。麗江古城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滇、川、藏交匯地區重要的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歷史以來多種民族在這里交往,多種文化在這里交融,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古城以玉龍雪山為背景,認真科學的選址,高超的水系利用,獨特的城建格局,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錯落的民居建築,穿街過巷的流水,形成了一幅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優美畫卷,充滿了雪山、綠地、小橋流水、納西人家的詩情畫意,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麗江保護和開發古城文化遺產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古城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年來,麗江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走出了一條「以城養城」、「以旅遊反哺古城」的路子,通過積極籌措資金,加大了對古城有形文化的保護力度。一是完善古城設施。完成修復古城內道路5.5公里,全部採用古城傳統的五花石板鋪設。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實施了進入古城居民內的排污管網工程,設排污管,解決了居民的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問題,防止了污水進入古城水系,提高了古城水系環境質量。對古城水系的主要河道進行河堤整治,完善火災報警監控系統。修復古城內主要街道並實施了「三線」(電力線、電信線、閉路電視線)入地工程。對古城內居民供電線路進行全面改造,全部換成阻燃線路,並進行美化安裝;二是實施拆除改造古城內不協調建築物工程,共拆除改造25300平方米。不協調建築拆除後,一方面用於綠化、休閑場所的建設,另一方面恢復為傳統民居和居民式的服務設施。實施了古城遊客集中片區的夜景工程,修繕了重點民居工程,恢復重建了木府。三是實施美化、綠化和亮化工程,利用拆除部分不協調建築物的空地,增加了綠化用地,見縫插綠。對古城內的28個廁所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其中一部分已改造為星級廁所。對獅子山進行了全面的綠化。在古城的主要街道實施了仿古亮光工程,增設了街燈220套,突出景點的主要建築物及河道水系,提高夜間的觀賞效果。
二是對古城無形遺產的保護。長期以來,麗江地方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麗江古城的民族文化。一是規范商業行為,淡化現代商業氣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對古城內的商業行為實行准入制度,把《准營證》作為進入古城進行商業經營的前置審批,把現代特徵較濃和沒有民族特色的經營項目遷出古城,並規范店內裝潢、招牌、櫃台,控制了店鋪的規模和數量。積極鼓勵經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商品,並定期對外來經商的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二是對長住古城的居民實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對審定公布的140院重點保護民居定期發放補助金。每年安排200多萬元的資金,對古城的原住居民每月定額發放生活補助。對有經濟困難的古城居民給予5000至20000元的補助,幫助其修繕房屋。成立古城便民服務中心,為古城居民提供無償服務。三是安排專門資金,支持鼓勵麗江的本土文化人事從事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展示等活動。四是修復名人故居院落,建設名人故居博物館。五是在古城內選擇10個特色民居院落,實施東巴造紙、民風民俗等「走進納西人家」的旅遊項目。
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正確處理好了旅遊開發和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了民族文化和經濟的成功對接,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與旅遊開發的典範。聯合國專家高度評價了「麗江模式」,並將其作為亞太地區世界遺產管理的指導思想。這些保護和開發同步發展的管理措施體現了極高的科學性、嚴密性、實用性,為我們今後發掘保護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經驗。
(二)重慶巫山大昌古鎮實施整體搬遷、原貌復建的成功經驗:藉助三峽工程東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古鎮純朴民風,打造文化旅遊勝地
11月15日,考察團從重慶朝天門碼頭乘江輪出發,沿著長江順流而下,16日順利到達巫山縣。由於我們事先已與當地政府做好了聯系,船一靠岸,就看見迎候我們的巫山縣政府田副縣長和該縣接待辦的黎副主任。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很快乘上一艘小快艇,順著長江支流大寧河逆流而上,進入小三峽。三峽二期蓄水已達156米,原來小三峽的險灘急流早已變成眼前的高峽平湖,兩岸高山峭壁上古人開鑿的洞穴及懸棺歷歷在目,叢林間群猴出沒,啼聲陣陣,空谷回響,久而不絕,更增添了一分曠古深沉的意韻。而我們知道,在這條神秘的峽谷深處,有著一座古老文明城鎮—大昌古鎮。她以久遠的建城歷史、完整的古老風貌、奇特的建築風格,向世人展示其曾經一度擁有的繁榮和輝煌。
令我們感動的是,田副縣長還帶著大昌古鎮黨委王書記和古鎮搬遷工程總負責人李經理全程陪同我們考察。縣長當導游,使我們倍感榮幸的同時,更強烈地感受到這里開放、豁達、熱情、淳樸的民風。
在田副縣長、王書記和李經理的引導下,我們直接走到大昌古鎮原貌搬遷的新地址進行考察。
大昌古鎮位於長江支流的大寧河岸邊,因是軍事要塞並兼有航運之利,於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泰昌縣而建城大昌古鎮,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小鎮只有兩條主要街道,南北街長150多米,東西街長240多米,佔地面積不足10公頃,因此也被稱為袖珍古鎮。「一燈照全城,四門可通話,堂上打板子,戶戶聽得見」是其真實寫照。城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多為四合井院,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幽雅,具有濃郁的江浙風格,每棟房子都是雙層屋檐封火牆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建於明代,鎮內目前保存完好的東、西、南三條街道,沿街多為具川東地區建築風格的民居建築,是重慶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同時古鎮又是三峽工程庫區重慶段保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隨著國家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水位已達156米,原大昌古鎮不得不永遠沉浸在長江水中,為了更好地再現三峽庫區古老的歷史文化風貌,國家文物局經過充分論證和可行性研究,將其確定為「整體搬遷」項目。
大昌古鎮的搬遷屬異地原樣,復建搬遷地址也位於大寧河邊,且距離原址只有約5公里。古鎮復原後將保持原來的「丁」字街布局,東西街長200米,南北街150米,佔地74.8畝。整體搬遷過程中,專家通過古鎮的東門、南門、西門、溫家大院和「丁」字街口這5處重點建築來定位,確保搬遷後的古鎮仍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間視角,為保證古鎮原貌,復建的材料甚至包括每片瓦、每片磚都被標上記號,並被拍照編號,然後才統一安排仔細拆下搬遷,按照原樣在新址重建。由於大昌古鎮的建築都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有些構件損壞嚴重,復建時可能有些構件無法繼續使用,技術人員將對拆卸構件進行防白蟻和防銹處理,所有替換的構件將採用傳統工藝製作並且使新返舊保持所有構件的和諧一致。整個搬遷復原工程投資6000多萬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近3000多萬元,招商引資3000多萬元),計劃於明年上半年竣工對遊客開放。
田副縣長他們還介紹說,為了便於古鎮的保護和管理,古鎮內的居民不會隨古鎮一起搬遷,按照有關構想古鎮復建後將作為旅遊產業進行經營。為了吸引遊客,古鎮內會設置一些民間工藝作坊,如榨油、釀酒、織布等民間生產工藝表演,再現古鎮原有的民風民俗,復建後的古鎮將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古鎮,而將成為三峽旅遊的一大亮點,繼續在三峽地區展示出無窮的魅力,並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其獨特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作用。
二、考察活動的幾點收獲和體會
在考察活動中,我們頗有收獲,深有體會。這些收獲和體會主要表現在:
一是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發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全力發展文化旅遊業;以誠待人,服務周到,令人感動。雲南麗江和重慶巫山縣的共同點是:極端重視發掘和保護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善於搶抓機遇發展文化旅遊業;大力宣傳,強化服務,吸引遊客,有效推進文化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到之處,我們都受到當地政府熱情的接待,那裡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使人實實在在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在麗江考察時,古城區委、區政府相關領導在百忙中專門抽出時間接待我們,以當地最隆重、最高規格的「三滴水」 方式(即以茶水、酒水、湯水為引導,分別上三大系列名菜)來宴請我們;重慶巫山縣的黨政領導也同樣對我們熱情款待,關心備至,令人感動。這些措施使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高度協調,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旅遊「淡季不淡」的繁榮景象。
二是這些地方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了許多獨特的人文景觀,文化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如麗江古城,自古以來就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和經濟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以及軍事戰略要地。長期的民族交融,多種文化的交匯,使這里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名勝古跡隨處可見,自然景觀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璨奪目。而大昌古鎮也有1700多年悠久的歷史積淀,幾乎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蘊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文化氣息異常濃厚。這些地方不僅擁有目不暇接的自然旅遊景點,而且開展了豐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處處歌舞昇平,熱鬧非凡,令人留連忘返。這些豐富的資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供了非常優良的條件。
三是形成了以旅遊業為支柱的經濟產業結構,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同時帶動第三產業迅速崛起。以麗江古城為例,2005年全年旅遊經濟綜合收入達33.7億元,增長49.19%,其旅遊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也超過20多億元,增長30%左右,古城區的地區生產總值(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幅度均名列雲南省前10名以內。文化旅遊業的興旺,刺激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使麗江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長。旅遊業使麗江的經濟社會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為古城進一步發展拓開了新的空間。
四是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旅遊產業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經濟效益非常明顯。如麗江市的文化產業已形成11個大市場,20多個經營項目的規模,從業人員近萬人,文化產業年產值超過4億元,而且年遞增率達27%。單是麗江古城的民族文化產業著名品牌《麗水金沙》,該節目近幾年來平均每天至少上演一場以上,而且場場觀眾爆滿,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而其「納西古樂」、「東巴宮」演出總收入也在800萬元以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又為旅遊業發展豐富了內涵,同時有效地促進了交通運輸業、服務性行業和商貿業的蓬勃發展。
五是以旅遊業擴大知名度,促進招商引資,有效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不管是麗江古鎮,還是重慶巫山大昌古鎮,都非常重視抓好招商引資。他們不滿足於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不滿足於現有的旅遊經濟效益,而是居安思危,從長遠著眼,從大局出發,用發展的觀點進行自我審視,重點抓好旅遊招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麗江古城通過招商引資,累計吸引外來資金投資旅遊業已超過100億;麗江束河古鎮的開發也是通過招商引資,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重慶大昌古鎮通過招商引資彌補了古鎮整體搬遷經費不足,為原貌重建古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管理模式。
六是善於抓特色文化、特色旅遊,以特色取勝。無論從經濟效益角度,還是從人的心理活動角度來看,特色都非常重要。因此,可以說,特色是一個地方文化旅遊業發展的生命線,如果一個地方發展文化旅遊業毫無特色,就肯定沒有吸引力,沒有競爭力,就難以持久發展。而麗江和重慶大昌古鎮都善於抓住特色,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以特色建精品,創名牌。如麗江古城就是充分利用以納西族為主體的多元民族文化等一系列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旅遊業。重慶巫山大昌古鎮也是利用小三峽這一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亮出自己特色的一面,為世人所嚮往。總之,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就能勝人一籌,就能持續發展。
三、對合山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幾點思考
(一)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文化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黨的十六大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求我們「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文化作為一種產業,正式寫進了黨的報告。的確,文化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城市)的靈魂,沒有文化的地方(或城市)就等於沒有精神,沒有靈氣,缺少一種內在的活力。因此,要建設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必須把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視為同等重要的大事來抓。構建和諧合山,離不開發展合山文化事業。為此,全市上下務必高度重視我市文化事業的建設,要充分認識到發掘合山歷史文化資源,建立文化旅遊產業,拓展合山發展空間,提高合山文明程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而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振興合山文化事業的建設中。
(二)正確認識我市發掘文化資源力度不夠,旅遊業發展緩慢的客觀現實。相對而言,我們合山市文化旅遊業還幾乎是空白,與雲南麗江古城和重慶巫山大昌古鎮這些旅遊著名城鎮相比,我們的文化底蘊顯得非常薄弱;就是與鄰縣的武宣、金秀、象州、忻城等縣比,我市對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畢竟,我們還只是一座工礦城市,並且建市時間短,區域面積小。建市以來,我們把主要精力用來發展工業經濟上,這是客觀需要,也是我們的缺憾。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市在發展文化旅遊業方面完全不具備條件,沒有潛力可挖。只要我們樹立信心,開動腦筋,取長補短,發揮優勢,精心發掘,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優勢發展起具有我們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產業。
(三)我市發展文化旅遊業的潛能和優勢。雖然我市建市時間不長,行政區域不大,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化遺產少,但是,我們擁有了藏量豐富的以煤為主的礦產資源,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紅水河奇石資源。隨著能源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市在全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正不斷提升。如今,煤、電、奇石被稱為「合山三寶」。在這次考察活動中,我們與麗江、大昌古鎮政府人員交流時,談到各自的優勢,他們都非常羨慕我市擁有煤電工業。他們認為,旅遊業受外界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地理氣候、社會秩序等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很多。外界稍有動盪,旅遊業就會發生「感冒」。因此,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工業作後盾,只靠單一的旅遊支柱產業,發展起來總讓人感到後勁不足。我們完全可以依託煤電工業,充分發揮奇石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建立起以煤電工業為基礎,以奇石文化、煤都文化、壯族文化、紅水河文化、園林文化為特色的文化旅遊新產業。
(四)努力整合我市文化旅遊資源,培育具有合山本土特色的文化旅遊產業。目前,我市經濟發展迅速,而文化發展相對還比較緩慢,這是客觀事實。要實現經濟與文化同步發展,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的「富、強、美」新合山,就必須加快發掘及整合我市文化旅遊資源,努力培育文化旅遊產業。首先,我市的奇石資源豐富,奇石文化底蘊豐厚,影響力大。要抓住機遇,加大發掘和保護這一珍貴資源的力度,創建出具有我們合山特色的奇石文化品牌,以現有的奇石館為基礎,逐步擴大奇石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通過招商引資,多元投資,打造一個較大規模、較高檔次的「西南奇石文化村」;還要繼續定期舉辦合山奇石文化節,進一步擴大合山奇石影響面,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合山觀光旅遊。其次,除了打造合山奇石文化旅遊品牌,還可以採取「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山水結合」、「內外結合」的方式,有效整合全市文化旅遊資源,不斷豐富我市文化旅遊業的內涵。所謂「工農結合」,即努力發掘煤都文化,建立煤炭博物館,開辟電廠觀光游覽區,擴大龍王民俗村規模,建立壯師劇及壯族山歌專業表演隊,豐富民俗文化表演內容,提高表演水平,實行工業旅遊和鄉村民俗旅遊相結合;「城鄉結合」,即擴大園林城市規模,豐富廣場公園文體活動,建立鄉村無公害果蔬旅遊基地,實行城市旅遊與鄉村田園旅遊相結合;「山水結合」,即開發好寨山遺址,弘揚壯族歷史文化,再現遺址「世外桃園」風貌,開發懷集水庫旅遊景區,並開辟紅水河風光旅遊線路,實行山水旅遊相結合;「內外結合」,即與周邊縣聯合開發旅遊業,如可以創建合山—忻城風情一日游黃金線路等,從而實現市內市外旅遊相結合。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構建起我市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新格局。
⑸ 結合文化人類學知識論述雲南民族文化與雲南旅遊發展的關系
旅遊人類學是人類學里的一個分支,以與旅遊相關的文化事項為研究對內象。比較偏應用。容主要的理論一般都是借用主流人類學中的大理論。
旅遊人類學中常用的理論視角有:涵化理論、發展人類學、個人經歷轉換(人生過渡儀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築的旅遊。
請參看:《旅遊人類學》,【美】丹尼遜·納什著,宗曉蓮譯,雲南大學出版社。
該書內容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