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開發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影響

旅遊開發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1-17 17:49:14

1.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有什麼用

申遺首先意味著責任———申遺當地政府和人民願不願意為全人類承擔保護世界遺產的責任,它還將激勵和啟迪人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申遺成功後,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合理開展旅遊,也是世界遺產的功能之一。

一是文物保護的宣傳推介作用

文物保護和其他工作一樣,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而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起到了《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作用。清福陵、清昭陵都已有80年的公園歷史,「申遺」成功後,兩陵的保護更加註重公眾參與。兩陵的管理部門通過舉辦世界文化遺產知識講座、科普畫廊、組織志願者保護兩陵等系列活動,增加了公眾保護意識。如果說文化遺產在「申遺」成功前是在國內范圍引起關注,那麼「申遺」成功之後就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並接受世界遺址委員會的監督。既在更大范圍得到宣傳推介,也在更高層面得到保護和監督。實踐證明,「申遺」的過程就是在更大范圍宣傳《文物保護法》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文物保護法》走進千家萬戶,使千家萬戶增加了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二是文化旅遊的提升拉動作用

從我們國家的一些世界遺產地「申遺」前後旅遊人數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申遺」成功後旅遊迅速升溫。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遼寧省的五女山山城、沈陽故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使得過去只在省內擁有一定名氣的文化遺產,四海皆知。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一個文化旅遊品牌,展示一個文化旅遊的亮點。桓仁五女山山城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之後,很快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形成世界遺產旅遊熱線。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5年,桓仁縣接待國內外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創旅遊收入5.4億元,比5年前增長了8.3倍。僅旅遊收入已經佔地區總產值的15%,一躍成為全省旅遊大縣。從另一個方面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旅遊的要求、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不僅是觀賞自然景觀,要充分體現文化內涵。通過世界遺產擴大了城市影響,樹立了城市的形象。「申遺」成功後,遼寧省把旅遊項目作為旅遊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景點,組織開展世界遺產系列游。通過文化旅遊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金三角」旅遊構想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沈陽市政府推出連接沈陽、撫順之間的「尋根游」活動,兩地之間的旅遊銜接已成大勢,與此同時,作為清東陵、清西陵「祖宗根」的關外三陵也將與它們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整個清文化產業帶即將形成。

三是區域經濟的促進推動作用

世界遺產地更加對外開放和放開,吸引外商,擴大文化旅遊的同時也帶來其他消費。沈陽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繼「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後,又圓滿地舉行了世界園藝博覽會。桓仁縣提出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把旅遊作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規劃長遠的發展戰略。他們把文化納入經濟發展戰略統一考慮,在「文化經濟」建設上主要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是下氣力對境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做到了心中有數。第二步是聘請專家顧問,對旅遊等各種文化產業進行大范圍論證,編制具有支柱產業規模的發展規劃。第三步是努力尋求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共同點和結合部,使二者融為一體,力爭走出一條「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發展路子。他們把旅遊度假和休閑娛樂作為「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旅遊產業方興未艾以外,桓仁還圍繞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產業、產權多元化的「四大基地」,這就是以工藝品、桔稈製品、刺綉等為主的城鎮工藝品基地;以草編、鐵藝、木雕等為主的鄉鎮加工基地;以版畫、根雕、木刻等為主的重點村加工基地和紅石硯台基地。隨著五女山山城揚名海內外,桓仁縣的對外開放也被推向了高峰。近兩年引進國內、國外資金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五女山山城以其獨具特色的秀麗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成為桓仁縣文化產業的龍頭項目。

四是協調發展的社會凝聚作用

世界遺產對社會的進步起著輻射、影響、滲透作用。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實際上這些寶貴的物質財富無時無刻不在起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生活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屬於哪一個民族的人民,在生存上有一個共同的企求,那就是都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申報世界遺產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社會環境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有著直接影響,對引導人們形成好的生活習慣有間接影響,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人們群眾了解世界遺產、熱愛世界遺產,自覺參與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整個社會就會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人、啟迪人。先進的文化教育人、影響人。良好的社會環境熏陶人、改造人。2004年沈陽市的「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後,不僅總結了工作,而且弘揚了「申遺」精神,這種精神成了遼寧全面振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申遺」成功還進一步激發了世界遺產守護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推動了對外文化交流。世界遺產成了凝聚隊伍、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一種無形財富。

2. 申請世界遺產會對當地旅遊帶來哪些影響嗎

申請世界遺產會對當地的旅遊業帶來許多遊客,會加大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當地工商業的發展,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以一個產業鏈能帶動其他產業鏈的發展。

申請世界遺產對於當地的旅遊業有著好影響,也會有著壞的影響,但是綜合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只要相關部門處理好增多的遊客,那麼,壞的影響也可以是忽略的。這就要看當地的相關部門的能力了。

3. 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涉及內容主要以口頭傳統、表演、手工技藝、社會風俗和禮儀等。這些無形的文化遺產較之於有形遺產來說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壞。因此,它作為一種旅遊資源更應該得到正確地開發。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出發,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通過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意義,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一些構想,最後強調在旅遊開發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都在積極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場討論中旅遊開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利用旅遊開發能夠繼續保持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單純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部分陳列在博物館供人欣賞並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內在精神。旅遊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遊者在旅行和暫時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適當的旅遊開發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得到延續,並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明確定義的組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表演、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實物、工具、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作出了具體的界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③表演藝術;④傳統手工藝;⑤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在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明確定義的是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具有權威性且代表中國政府意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該辦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器具和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並指出其范圍主要包含: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及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通過對國內外主要的代表性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在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具體敘述上有所差別,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異,在實際所包括的內容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都認為應該包含一個國家的民間傳統和民俗禮儀等,注重在一個國家發展中對於其主要文化的一種傳承和體現,這對於理解非物
質文化遺產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主要體現在:(l)傳承性﹙繼承與發展的性質﹚;(2)存儲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壞和遺失);(3)利用上的可持續性(指價值不因物理損耗而減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上述主要特徵之外,還具有綜合性、藝術性、多元性等特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進行全面綜合的把握,有利於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內涵,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旅遊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文化行為,旅遊者靠文化去與自然景觀交流,與人文景觀對話,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蒼白乏味的旅遊。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不但能更好地促進旅遊者與旅遊資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遊者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傳說、口頭傳統、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俗節慶還有傳統手工藝品等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是一定地域內人們智慧的結晶,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價值高。這為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可以促進人們更加深入地體驗地方傳統文化的精神!

4.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於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庄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嶽上」,這里還有著「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餘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當山地區曾是楚國早年國都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葯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葯材,是我國現存野生葯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有野生葯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葯修煉,唐宋以後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葯,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有400餘種葯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道教素有重視醫葯學研究的傳統,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生文化,與現代旅遊開發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葯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徵: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歷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等事件,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於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於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7 結論
特色是旅遊業的生命,特色旅遊資源是旅遊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旅遊開發的重要依據。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山的特色旅遊資源內涵豐富,特異性突出,除卻傳統的道教文化資源外,本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旅遊資源特色也十分鮮明,極具開發價值。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的認識,對今後本地旅遊資源的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和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充分認識武當山旅遊資源的特色及內涵,才能更好地在進—步的旅遊開發中挖掘特色,發揮特色,使其更好地為旅遊業服務,也才能在旅遊資源保護中做到針對性強、有實效的保護。

5. 案例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遺產景點門票價格該不該漲

對於申請方稱「利用價格杠桿來調節目前超負荷的參觀流量,保護文物古跡」的理由,各方代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呼聲最高的是對學生推行更加優惠的措施。作為青少年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世界文化遺產所昭示的是一個民族對全人類的特殊貢獻與突出成就,是樹立一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依據。

「不能從經濟上認識一切問題。」旅遊規劃專家於英士認為,我們對世界遺產要加以保護與利用,但這些遺產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旅遊價值,基於歷史功能所產生的現實功能,將在更廣闊的空間顯示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生活中的活力,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持續發展、永續利用的主題。

審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聽證會代表建議,加強日常管理,並通過多種形式合理利用。世界遺產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郭旃表示,可以採取嚴格限制參觀人數的做法,如義大利比薩斜塔就規定一次上塔為30人,時間限制在30分鍾。還可以通過諸如預約旅遊、參觀點發布旅遊情況公告等方法,來調節旅遊景點的客流量。

據介紹,敦煌和九寨溝風景區已推行定時定量的做法來限制旅遊人數,莫高窟每日限定數百名遊客進窟參觀,九寨溝每日限定2000遊客進區旅遊,以及國外如日本實行預約參觀等。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它的價值研究和認識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遊局局長於長江認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動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提高旅遊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

「其實門票只是外地人『送』給北京很少的一部分。」上海南山緣旅行社總經理沈春華說,遊客到北京都要消費,這不僅給商家帶來經濟利益,也給ZF帶來稅收,北京市應考慮綜合效益的增加。況且,北京的門票價格在全國旅遊景點來說就不算低。北京大幅度的門票漲價無疑是對外地遊客「用腳投票」能力的低估。他說,「世界文化遺產景點門票價格標准究竟是怎樣的,國家有沒有規定」,如果北京六處世界文化遺產景點再大幅漲價,很可能會引發全國世界文化遺產景點新一輪的漲價風潮。

6. 世界文化遺產的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論文
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旅遊資源的構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利於今後本地旅遊資
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
關鍵詞 武當山 世界文化遺產 特色旅遊資源道教
1 引言
旅遊資源是—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但旅遊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往往還取決於當地旅遊資源的特色。特色旅遊資源是產生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遊業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武當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豐富,武當山旅遊資源開發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迄今為止,海內外學者已從多角度對武當山進行過研究:如王光德、楊立志(1993)對武當道教淵源及發展的研究;劉守華(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對武當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強(1993,2001)對武當道教音樂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學者對武當建築、歷史等方面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從特色旅遊資源角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冀群風(2001)、廖兆光(2002)在對武當山旅遊發展研究,李程(2002)對武當山人文旅遊資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遊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凡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徵突出,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據上述特性,嘗試對武當山特色旅遊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

2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2.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7. 旅遊業和工業對世界文化遺產產生哪些影響 英文介紹

If we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the Hoi An Ancient Town, for example, an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Asian trading port and an outstanding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s over time. Since its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99 Hoi An as experienced an exponential growth in tourist arrival. While tourism has brought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f Hoi An in terms of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higher cash incomes, tourism has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town. Managing the future of the tourism instry in Hoi An requi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by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and requires 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8.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這四個文化層中,後三者基本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我國的京劇、崑曲、東北二人轉、廟會、少數民族歌舞和習俗等都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是豐富游覽內容、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和延長遊客逗留時間的重要內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雕刻等)則是重要的旅遊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這些為部分國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興趣、認為過時的東西,卻是廣大海外遊客所青睞的。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得越好,其利用價值也就越大,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旦傳統文化因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力而喪失殆盡,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遺產,對發展我國的旅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9. 目前,中國世界遺產旅遊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摘要: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會議批准了我國申報的一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我國已有世界遺產30項,在世界國家中居第三位。我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並不象其他一些國家那樣擁有十分成功的經驗。由於我國正處在建設現代化時期,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及過度開發正對世界遺產構成威脅,因此,已認定的世界遺產及待報的世界遺產都面臨一個如何依法保護的嚴峻問題。本文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的保護世界遺產的立法及執法現狀,結合國外成功經驗提出保護世界遺產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世界遺產 立法與執法 法律對策

一、我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基本情況

(一)國際公約對世界遺產的界定。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的主要之點是:

1、對世界遺產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定義,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有稀缺性、唯一性、獨特性、不可再造性、不可替代性等特點。世界遺產是保護性、公益性事業,它的價值一般不用金錢來估量。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在20世紀,一些知名建築師、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也被列為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自然遺產指具有突出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瀕危動植物保護區;自然景觀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如我國的三江並流、九寨溝、武陵源。自然遺產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種保護區。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文化遺產是指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如中國的故宮;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環境風景結合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有突出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如中國的長城、秦始皇陵。文化遺產保護區包括:歷史建築、歷史名城、重要考古遺址和有永久紀念價值的巨型雕塑及繪畫作品。

2、明確了報批程序及標准。《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格予以保護。按照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條件才有望獲得批准:所申報的對象必須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能為一種現存的或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物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階段;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點;與某些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

3、明確了管理機構。《公約》規定的管理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同時建立《世界遺產名錄》。

4、明確了管理責任。《公約》規定,締約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責任在本國。該國應當為此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必要 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5、規定了國際合作原則。《公約》明確規定,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所在國,在不使國家立法規定的財產權受到損害的同時,承認這類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因此,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合作予以保護。

(二)世界遺產管理機構的成果。自1975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生效以來,已有176個締約國。截至2003年,共有125個國家的754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

(三)我國文物保護及申報世界遺產的階段性成果。我國從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後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加上2001年8月10日批準的山海關,共計100座。從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分五批公布了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國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動的文物近40萬處,除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萬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000處。我國現有博物館2000餘座,其中文物部門管理的1331座。全國館藏文物11974228件,其中一級文物63235件。

我國於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1987年故宮、長城等第一批世界遺產入選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有29處世界遺產項目,位於義大利和西班牙之後,居全世界第三。29處世界遺產分布於19個省、市、自治區,如今基本都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30處,分別為:

1、文化遺產:頤和園;長城;天壇;平遙古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重慶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洛陽龍門石窟;明清故宮;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雲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遼寧明清皇家陵寢的盛京三陵和明清皇宮的沈陽故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3、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二、我國世界遺產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錯位。

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具備申報世界遺產基礎條件的地方也相對較多。近幾年來,我國出現了空前的世界遺產申報熱潮,全國有近百個項目宣布要申報世界遺產。世界遺產是保護性、公益性事業,而不是產業性、行業性的旅遊資源。我國一些地方推動世界遺產申報熱的主要動力是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及其作為特殊資源所顯現的壟斷經營價值。有的地方為了申報世界遺產進行環境治理,將一些重要的反映遺產延續性的建築以妨礙景觀建築為名予以拆除。有的地方規劃部門設計套用一般旅遊景點方案,嚴重破壞了遺產原有歷史環境和風貌。有的世界遺產所在地的政府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回報與政績,直接參與世界遺產的開發甚至推動過度開發,使世界遺產遭受破壞。有景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旅遊綜合收入達10多億元。有的景區被列為世界遺產後著力招攬更多的遊客上山,核心區內的賓館、酒店、招待所、療養院占據顯著位置。

(二)管理體制相對落後。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多元化、多層次的管理體制。從國家來說,自然遺產的管理劃歸建設部負責,文化遺產的管理則歸國家文物局負責。而旅遊、林業、環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門在這些遺產地又都有其管理范圍。代表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對應的中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卻又設在對世界遺產沒有任何管理權的教育部。由於世界遺產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管理工作效率較低,有時甚至發生政策方面的沖突。從理論上說世界遺產應該歸屬國家所有,但因其產權沒有排他性,各級政府便成了遺產的實際管理者和操縱者。一些政府部門甚至企業都可以將國家公共資源作為自己或小團體謀取利益的工具。在這情況下,我國遺產資源管理就容易出現過度開發等混亂局面。

(三)資金不足。

我國各級政府財政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家每年給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國世界遺產在內的119處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撥款只有1000萬元,平均每處只能分到8.4萬元,僅夠蓋一個規格不高的廁所。而韓國現有的20處國立公園每年得到的政府撥款則相當於人民幣3億元。大量資金投入到開發而不是保護上,必定會損害世界遺產的長遠利益。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一些世界遺產負債累累。 重慶大足石刻申報世界遺產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其中重慶市政府補助1583萬元,大足縣財政和大足博物館自籌1997萬元,向農業銀行貸款1800萬元,每年的利息大概為170萬元,後來因為發展需要再次貸款。目前未還貸款、利息和欠款的總額近3000萬元。

(四)蠶食性毀壞。

近年來,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曲阜孔府、孔廟等連續發生文物損壞事件。2000年11月,孔廟內一塊元代石碑「御賜尚醞釋奠之記碑」,被曲阜孔子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保衛科職工違規在孔廟內駕駛汽車撞毀,損失已無法彌補;2000年月12月,曲阜孔子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布置衛生大掃除,又發生了以水直接沖洗或擦拭古建築和碑刻事件,造成油漆彩畫的直接損失與古建築、碑刻的隱患。又如長城從丹東虎山到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里,由於沿線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再加上人為因素的破壞,破損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西部乾旱荒漠區,多數地段都已被流沙埋於地下。目前長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復和保護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殘破不全,還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復存在。長城腳下的許多村莊幾乎家家都有用長城磚蓋的豬圈、雞舍。許多農民為了省事,乾脆就在長城上挖洞做廁所,弄得長城千瘡百孔。

(五)流失。

依附於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一些珍貴文物,不斷地因被盜或管理不善於散失掉了。重慶大足石刻自從 1999 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其石刻重要組成部分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等被國家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風險等級也相應被列為一級。由於眾多石刻造像分布在室外,給文物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的 30 多名專職安全保衛人員和 8 條獵狗日夜巡邏保護,力量仍顯薄弱。2004年2月11日,大足石刻石門山摩崖造像位於6號龕的楊柳手觀音和7號龕的獨腳五通大帝失盜。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被盜的楊柳手觀音和獨腳五通大帝都是石刻中的精品。楊柳手觀音身高182、肩寬45、胸厚21厘米,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獨腳五通大帝身高192、肩寬44、胸厚25厘米,是江南作祟人間,喜淫婦女之鬼。此案發生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大足石刻核心景區的寶頂石刻電子監控安裝工程全面啟動。整個寶頂石刻區將安裝 28 台攝影機、 40 台報警器,並將在佛灣周圍山坡上安裝 600 余米感應電纜防盜設備,採取聲頻和視頻相結合的辦法,對石刻實行 24 小時監控保護,確保萬無一失。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六)非科學性修復。

據專家調查,遼寧丹東虎山長城是明長城最東端的部分,1990年通過考古發掘找到了遺址,1992年經批准進行了復建。虎山長城的復建工程,雖然對長城基址進行了周密的考古發掘,但並沒有按考古所獲得的長城式樣、結構、材料進行復建設計。虎山長城用磚是極少,但是復建的虎山長城卻大量的使用城磚。更重要是虎山長城基本上是在原址上進行的復建,幾乎所有的考古遺址均遭破壞。

三、我國保護世界遺產的立法實踐

(一)頒行國家法律法規。

1、文物及歷史遺產保護專業法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強調法制建設,我國的文物法律法規得到了較大發展。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求下,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作了修訂。在這部法律基礎之上,由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的文物行政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作了細化和專題規定。

2、刑事保護相關法律。我國在《刑法》中列出獨立章節初步規范了對文物犯罪的刑罰。依據《刑法》有關條款,對於一切妨害文物管理的犯罪行為,如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行為;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行為;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而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的行為;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的行為;國有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將國家保護的文物藏品出售或私自送給非國有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等,都須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可以被處以無期徒刑或死刑。《刑法》的實施,為文物及世界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有力地震懾了犯罪活動。

3、治安管理相關法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5條規定:「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有下列第1項至第3項行為之一的,處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在地下、內水、領海及其他場所中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故意污損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損毀公共場所雕塑,尚不夠刑事處罰的……」。

4、行政保護相關法律。(1)保護森林遺產。《森林法》中規定:「森林分為以下五類:……五、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林和革命紀念地的森林。」「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採伐。」 (2)保護自然遺產。《礦產資源法》第17條中規定,非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所在地開采礦產資源。第19條規定:「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時,發現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罕見地質現象以及文化古跡,應當加以保護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3)保護遺產環境。《環境保護法》第17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大氣污染防治法》第12條規定,在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4)規劃保護。《城市規劃法》第4條規定:「編制城市規劃應當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戶然景觀。」第25條規定:「城市新區開發應當具備水資源、能源、交通、防災等建設條件,並應當避開地下礦藏、地下文物古跡。」

5、民事保護相關法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繼承法》中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其中包括公民的文物。

(二)頒行地方性法規。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地區差別較大,因此文物及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在各個地區的內容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保護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從而出現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2003年3月1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標志著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單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進一步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這部由41項條文組成的《條例》,充分體現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明確了保護對象和范圍,擴大了重點保護區,確定了一般保護區;規定了對損害文物行為的處罰措施和對文物保護有功人員的獎勵辦法;賦予敦煌研究院實施文物保護的責任和受政府委託的一些執法職能。《條例》明確規定:「敦煌莫高窟保護范圍內的基本建設、旅遊發展必須遵守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其活動不得對文物及其環境造成損害」,因工作而「需拍攝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經國家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按照規定繳納費用」。還將科學保護技術的研究成果等知識產權、國內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納入《條例》。四川省也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2003年8月1日,一個專項保護長城的法律——《長城法》經過北京市政府的討論、認證,正式執行。《長城法》的出台將對改善長城周邊環境,還長城的本來面目,起到推動作用。

四、保護世界遺產的執法實踐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保護那些潛在的、正在申報的、已經申報批準的世界遺產,做了大量艱苦的保護工作。這里僅對已批準的世界遺產執法保護情況作概括。

(一)有序整理。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該遺址自1927年開始大規模、系統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古人類、古動物化石及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遺跡。由於歷史的原因,核心區外的諸多化石地點記錄不全,狀況不明,有的地點因開山、採石等原因已經消失。 2004年3月18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啟動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調查,對近年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陸續發現的新的古人類活動遺跡進行了整理,填補了27個化石地點沒有一套系統完整資料的空白。

(二)節制旅遊活動。

一些世界遺產和風景名勝主管部門充分認識到保護世界遺產的重要性,依法加強保護工作。《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科學確定莫高窟旅遊環境容量,對開放洞窟採取分區輪休制度或者限制遊客數量」。2003年,擁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及青城山-都江堰四處世界遺產的四川省推出了「預約旅遊」模式,通過限制景區遊人容量,來減少旅遊對景區的破壞。四川省還關閉了景區的小水電和小煤窯,在景區推廣清潔燃料,開展生態旅遊,並加強周邊的生態建設。每逢旅遊淡季,實施景區景點封閉輪休制度,從而使當地景觀質量不斷提高。

10. 什麼文化遺產正在消失

全球變暖、惡劣天氣、經濟增長帶來的侵蝕等等因素,使世界文化遺產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圍攻」。然而,「過度旅遊」則是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最為不力的因素。由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飛機票的不斷下調,到達遙遠的目的地變為情理之中的事情。並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它們消失之前去看一看。現在,任何文化遺產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視。在這急劇變化的世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脆弱的,不管它們是石頭的還是冰雪的,是人造的還是大自然的造化。廣袤的南極大陸,成為旅遊業的最後疆土。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近10萬名旅遊者登臨南極。2004年10月4日,美軍在巴比倫遺址巡邏。島國馬爾地夫逾80%的領土位於海平面以上1米處,有被淹沒的危險。

乞力馬扎羅的雪

如今,每年會有10000名旅遊者遠道而來,蜂擁在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腳下。然而由於雪帽越來越小,「乞力馬扎羅的雪」將在15年內成為歷史。

在海明威寫下《乞力馬扎羅的雪》的那個時代,外出旅遊可能是當時的人們所能想到的「最後一件事情」。如今,海明威肯定想像不到,每年會有10000名旅遊者遠道而來,蜂擁在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腳下。更有數不清的旅行社接線員們在向人們喋喋不休地重復著海明威小說中的那個名句:「它是那樣遼闊、偉大、高聳,在太陽底下顯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潔白。」

然而,在詩意的「推銷」之外,是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旅遊業的坐標———行將融化。存在了千萬年的、被人類描寫為像「所羅門國王墓地」般的「雪帽」正在變得越來越校

乞力馬扎羅山緊靠赤道之南,它的誘惑力很大一部分來自赤道與雪山的強烈反差。然而,不久前一批科學家聚會美國舊金山時呼出驚人之語:乞力馬扎羅的雪正在融化,並可能在15年內完全消失。自去年2月以來,山上有些地方雪的厚度減少了近一米。從歷史上看,自然界中雪山及冰山增長或消融的時間單位通常以萬年計。現在則不然,僅與1912年相比,乞力馬扎羅的「雪帽」就已經縮小了82%。可悲的是,到時,旅行社又有了新的買點———最後看一眼乞力馬扎羅的雪吧!

旅遊之禍

經濟繁榮帶來持續的「人潮」,越來越多的人「在路上」,價格低廉的飛機票更是加速了這個態勢。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威脅正是旅遊本身。

看起來似乎是荒謬的,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威脅正是旅遊本身,挑戰在於,人類對它們的熱愛和敬仰恰恰會把它們逼向死亡。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sFund,WMF)主席伯納姆表示:「旅遊業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未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於缺乏預見性的管理我們很容易使得情況失去控制。」

不管旅遊目的地是多麼的新奇和充滿異國情調,一個旅遊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到達那裡。由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飛機票的不斷下調,到達遙遠的目的地變為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全球遊客人數突破了8.06億,而他們中的許多人更是聚集在世界最著名的、歷史最悠久的地方,無論是秘魯的馬丘比丘古廟、還是英國的史前巨石柱、抑或是威尼斯水城。

經濟繁榮帶來持續的「人潮」,越來越多的人「在路上」,價格低廉的飛機票更是加速了這個態勢。

旅遊經濟的釋放帶來了比颶風更強大的能量。在墨西哥的旅遊聖地坎昆,每年有700萬遊客慕名而來,在人潮的「沖擊」之下,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旅遊資源的保護刻不容緩,大量涌來的旅遊者還帶來了談水供應危機、並危及淺海生態環境。據保護國際(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估計,「過度旅遊」威脅著拉美和加勒比海的過半數「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存亡,亞太地區這個比例也達到了20%。柬埔寨的吳哥窟每年迎來100萬旅遊者,泰姬陵是700萬。

其他破壞性因素

由於一些地區的局勢動盪、工業廢物的侵蝕,加之反常氣候的影響,那些不可復制的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絕跡的危險。乞力馬扎羅的雪,是令人擔憂的旅遊業的象徵。現在,任何世界文化遺產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視。

由於一些地區的局勢動盪、工業廢物的侵蝕,加之反常氣候的影響,那些不可復制的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絕跡的危險。颶風使美國的新奧爾良幾乎全城被淹沒;被視為潛水天堂的印尼的珊瑚三角洲同樣危如累卵;由於不斷的偷盜行為,埃及路克索神廟厄運難逃;就連英國的史前石柱也被圍欄保護了起來。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脆弱的,不管它們是石頭的還是冰雪的,是人造的還是大自然的造化。

的確,人類的「旅行癖」不是惟一要指責的因素,危及到文化遺產的因素還有不少。在開赴目的地之前,旅遊者們不僅要考察各國錢幣的兌換率、關心天氣情況,還不得不瀏覽海嘯預警中心的網址、簡氏恐怖襲擊報告(據說可以每天向人們提供全球恐怖襲擊的最新情況),直至流行病指數預報。

旅遊業本身,作為不少國家的最大的賺取外匯的產業,面臨的危險也是多方面的。世界貿易與旅遊委員會(WTTC,WorldTradeand TourismCouncil)下月將在華盛頓舉行年會,討論如何應對來自自然和人為的災難。「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災難都是現實的。」WTTC主席文斯·沃夫岡說到,「我們越來越多的要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公布了一份全球100個最瀕危的文化遺產名錄,它們分布在55個國家。名列第一的是伊拉克,不僅僅是阿斯卡里亞聖殿(Al Askariyashrine),而是整個國家。恐怖襲擊、教派沖突成為罪魁。來自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更是不容小視。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說,由「極端天氣」、「洪水」、「颶風」導致的災難已經比1970年多了3倍,由經濟發展導致的災難性破壞上升了6倍。

全球變暖的陰影

南極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旅遊目的地。但是,近些年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南極大陸的冰山大規模解體、融化。

上述危險正在使地球走向毀滅。很多的旅遊者正在考慮到南極去度假。從阿根廷烏斯懷亞乘坐豪華郵輪到南極大陸兜一圈,享受一個沒有日落、白雪皚皚的假期。這樣的旅程真讓人心動。

「在一葉小舟上,看是巨大的駝背鯨從旁游過,體會人與自然的心靈交互。」這是多麼動聽的商業策劃書!自1957年度美國人首次進行南極商業旅遊以來,全世界已有近10萬名旅遊者登臨南極。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個旅遊經營團體成立了國際南極旅遊協會(IAATO),並獲得了經營許可證。現在,花上5萬美元,遊客就可以被帶到白色大陸。當然,同30年後將有可能失去機會來講,這個花費是不足為奇的。近些年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南極大陸的冰山大規模解體、融化。冷水中的蜉蝣生物迅速消失了,磷蝦減少了,企鵝和鯨魚自然遭殃。

經濟增長提供「助力」

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墨西哥城正面臨加速下沉的災難;混亂的交通將越來越多的汽車尾氣排向天空,使那不勒斯古建築遭受侵蝕。這些正是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經濟增長必然在扮演破壞者的角色,在繁榮的背後是深刻的隱憂。赫爾辛基Malmi國際機場的燈塔是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珍品,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它有可能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型住宅區。

如果說挽救一個建築聽起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那麼想像挽救一整座城市吧。如果擁有1800萬人口的墨西哥城持續抽干低下水,破壞含水層,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將陷入地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已經把墨西哥城納入「瀕危城市」之列。由於地處墨西哥政治經濟中心,墨西哥城每年都會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50年來,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長了4倍多。為了解決越來越嚴重的供水危機,該城每秒鍾要從地下蓄水層抽取1萬升水。這無疑加劇了曾經支撐這個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專家指出,這個巨大的城市正面臨加速下沉的災難,在過去100年中已下沉了9.14米,某些地區的下沉速度則已經達到每年38厘米。

再來看看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它的市區建在平坦的那不勒斯灣海濱和通往維蘇威火山方向的低矮山坡上。地震學家說,維蘇威火山遲早會重新噴發,熾熱的岩漿將逼近那不勒斯,該城連同它的100萬人口正依偎在火山的陰影里。17世紀,是那不勒斯的輝煌時期,它曾是歐洲最大的城市。義大利的俗語「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是波旁王朝在它的鼎盛時期的驕傲宣言。如今那不勒斯衰敗了,更像一張頹廢城市的明信片。混亂的交通將越來越多的汽車尾氣排向天空,中世紀的古建築遭受侵蝕。現在,持懷疑態度的人有了一個新的說法:「去看看那不勒斯,在它隕落之前。」

如今,人們都知道,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也近乎乾涸,小船紛紛擱淺。

「瀕危名錄」的副作用

亞洲的海嘯剛剛過去,人們又如潮水般地回來了,有時候災難可以轉變為「機會」,引起旅遊業的反彈。

好的和壞的消息是,旅遊者紛至沓來。亞洲的海嘯剛剛過去,人們又如潮水般地回來了,有時候災難可以轉變為機會。「人們要趕在變化來臨之前去那裡探險」自然棲息組織(NaturalHabitat)的馬特·卡茹斯這樣說,他在運作南極旅行的項目。「我們都意識到世界是不可預知的」,朱里奧·阿爾伯里,美國費城Drexel大學旅遊學院教授說,「但是在災難過後,旅遊行為總是會反彈的。」

如何應對沖擊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的時候,事物到了瀕危的時候人們才看到它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伯納姆說。他表示,編纂最瀕危的文化遺產名錄可以爭取到各地政府的支持,但是也會引發越來越猛烈的旅遊狂潮,人們爭相一睹將要逝去的古跡的風采。不少地方採取了各種辦法,如限制游覽時間等等。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機構開始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也在同地區政府合作,開始了部分重建工作。

「瀕危名錄」沒有把旅遊者嚇回去,他們可能會緩行,但是人數不會減少。盡管一系列的人為和自然的災難接踵而至,但是去年離開家外出旅行的人數達到了歷史新高,而且無疑還會持續增長。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過度旅遊是最大的破壞因素,如何做到旅遊和保護的平衡是幾代人要思考的問題。否則,未來的人們只能從書本中一睹文化遺產的風采了。水城威尼斯面臨乾涸的危險。盧克索神廟群受到旅遊業和盜賊的雙重威脅。

■鏈接

世界7大瀕危古跡

埃及盧克索神廟群(Luxortemplecomplex)

盧克索神廟群位於尼羅河西岸,聚集著大小40多座廟宇和成千個貴族的墓地,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如今,盧克索神廟的現狀岌岌可危,不僅受到旅遊業和盜賊的威脅,而且尼羅河自身也危及神廟的存在。40年前建成的阿斯旺水壩引起鹽類在盧克索神廟土壤周圍沉積,不斷侵蝕著神廟塔基,許多古墓中還灌滿海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目前正為盧克索神廟遺址保護制定管理方案,並希望對該建築群進行自亞歷山大大帝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

伊拉克巴比倫遺址(Babylon)

巴比倫是古巴比倫王國的首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是尼布甲尼撒國王建立的最大建築群,「空中花園」就位於那裡。20世紀以來,自從考古學家發現巴比倫古城遺址後,古城內的古物不斷遭到搶掠、破壞和污染。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軍還在那裡挖戰壕,軍用坦克碾碎了古老的道路。大英博物院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伊拉克目前缺乏恢復巴比倫古城原貌的資源。

印尼珊瑚礁三角區(CoralTriangle)

印度尼西亞珊瑚礁三角區是世界上種類最為繁多的海洋生物棲息地之一,從印度尼西亞東部水域一直延伸到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部分和索羅門群島。截至目前,科學家已在那裡發現了逾3000種魚類,600種珊瑚。然而,那裡的生態系統正面臨來自過度捕撈和破壞性捕撈越來越大的威脅,這不僅使海洋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而且還不斷危及其棲息地。像石斑魚、拿破崙隆頭魚等諸多賞心悅目的魚類如今正瀕臨滅絕。

秘魯馬丘比丘古城(MachuPicchu)

馬丘比丘古城建於1460年左右,1911年被美國歷史學家海勒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所發現,從此便成為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50萬遊客前來參觀。馬丘比丘古城擁有200座各式建築,不過由於位於地質斷層帶,遊客的不斷湧入令古城古老的石基日益受到磨損和破壞。而遺址周圍的商業開發使馬丘比丘古城面臨著山崩威脅,令這座古城隨時都有從地球上消失的可能性。為遏制這一趨勢,秘魯政府最近將每天參觀馬丘比丘古城的遊客限制在500人,同時古城每年關閉一個月,對受損建築進行修繕。但是,補救措施為時已晚。

馬爾地夫群島(Maldives)

亞洲島國馬爾地夫是由1.2萬個小島構成的,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動物。但由於該國逾80%的領土位於海平面以上1米處,因此更加受到全球變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被淹沒的威脅。2004年印度洋海嘯不僅毀壞了馬爾地夫的基礎設施,而且令一些小環礁消失,該國地圖因此被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