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陽旅遊業發展戰況
❶ 河南南陽值得旅遊嗎
你好朋友,不管去哪旅遊都是要看各自喜歡的地方,那樣也有很好的地方,也是值得去一看的。根據自己的欣賞能力。
❷ 2019年12月份南陽市宛城區打過冬雷嗎
沒有打過冬雷,那是人工降雨,而進行的降雨工程,聽著像是冬雷
❸ 談談南陽未來發展趨勢!
只是作為一個南陽人自己的感覺
作為一個農業城市,南陽發展到今天,自己版的感覺,在豫南,豫權西南沒有哪個城市能給我南陽的感覺,雖然我們不是盡善盡美,但作為一個南陽人我還是很為我的家驕傲的。而且在鄭州上學,除了開封洛陽,真的再沒有哪個城市能比得上南陽。其他很具體的東西就不說了,雖然那兒是我的家,但這是很客觀而是很多到過南陽的人都承認的事實。
希望家鄉越來越好,讓我們這些離家的孩子為家而驕傲--
❹ 2019結束了,大家這一年都戰況如何
2019年,每個人經歷的事情不同,有的人收獲了很多幸福,有的人招了很多挫折,2020年祝大姐好運
❺ 求南陽最近幾年的發展情況
2006-2010年是南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打造中部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的重要時期,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因此,在全面總結「十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特製定本規劃。
一、綜合交通發展現狀
(一)「十五」期間發展成就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國家、省的各項方針和政策,搶抓機遇,深化改革,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綜合交通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迅速擴大,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運輸服務水平大大提高,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支撐。
1、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迅速擴大
「十五」期間,全市交通建設投資172億元,其中:完成投資87億元,建成高速公路建設2條、15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3條、358公里;完成干線公路投資54億元,新建改建干線公路1576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投資31億元,新改建四級以上油路6591公里。總體上實現2條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干線公路基本完成路網改造;西安至南京鐵路西安至合肥段已建成通車;南陽機場的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充實,功能進一步完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7544公里,航道通行里程達到248公里。鄉以上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9公里,村道以上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條,通車里程158公里;國道4條、省道14條,通車里程2335公里;縣道49條,通車里程2108公里;鄉道151條,通車里程3240公里;村道通車里程9703公里。
2、運輸網結構不斷優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公路網質量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間全市的公路堅持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針,不僅總量上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技術等級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十五」期間,建成了312國道南陽段文明樣板路、S103線南陽段精品路,打通了國道207、209兩條斷頭路,並在「九五」基礎上對G207、S331、S333、S335、S231、S103和灌漲至二郎坪國防戰備公路等南陽境內的主要干線公路的重點路段進行了拓寬改造,使市到縣、縣到縣的路面等級達到二級以上;實現了227個鄉鎮全部通油路,全市4686個行政村,通公路的行政村4425個,通油路行政村3073個。公路等級的大幅度提高,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南陽市公路運輸網狀況與功能,對全市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運輸能力緊張狀況的緩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3、客貨運量穩步增長
隨著運網規模與等級的不斷擴大和提高,客貨運量進一步增長,為滿足由於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內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交通運輸需求的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止2005年底,全市各種運輸方式的客運量達到8747萬人次,旅客周轉量43.13億人公里,「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9%和16%;其中公路旅客運輸量830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42.96億人公里,與「九五」末期相比分別增長 36%和39%;全市各種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達到6771萬噸,41.69億噸公里,「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28%和10%;其中公路運輸貨運量6600萬噸,貨物周轉量39億噸公里,與「九五」末期相比分別增長156%和218%。
4、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期間,全市緊緊抓住運用市場機制配置運輸資源這個關鍵環節,在公路建設、公路養護和公路運輸三大市場體系的建設以及公路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穩步推進交通運輸的市場化進程,在突破體制性障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僅有力推動了全市公路行業的全面、快速發展,也在全省起到了示範作用。
(二)交通運輸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
「十五」期間,南陽市交通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整體上講,交通設施的總體規模、技術狀況、服務和管理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1、基礎設施總量仍然不足,網路系統尚待完善
全市公路密度雖然達到29公里/百平方公里,但遠遠低於全省公路密度平均47.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公路網結構不合理,各層次路網規模及其功能不夠匹配,影響了整個路網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全市干線路網中仍有33公里短頭路、368公里的砂石路和低等級路、413公里的超期服役路急需改建;農村公路中的縣鄉道路3760公里、村道4464公里、縣鄉公路上的大中橋梁801座25090延米需要改建或新建;公路養護任務繁重,大量超齡油路失養,傳統養護方式與日益增多的高等級公路養護技術要求之間的矛盾以及養護資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南陽機場支線客貨運輸還很落後,航線結構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調整。
2、技術裝備水平急亟待進一步提高
公路運輸車輛總體水平不能適應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的發展。貨運車輛以中型普通敞篷貨車為主,高效低耗的重型貨車、廂式貨車、集裝箱拖掛車和各類特種專用汽車所佔比重低;客運車輛老舊車輛多,安全性能差,高檔客車所佔比例不高;運力布局不合理,農村公路線路上運力相對缺少,缺乏適合農村出行需要的車輛。
3、交通建設資金不足,償貸壓力很大
目前,全市公路建設的貸款余額45億元,其中省貸款38億元,市貸款7億元,新增貸款空間已十分有限。「十五」期間盡管在投融資改革、投資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公路建設任務重與資金不足的矛盾仍比較突出。
二、「十一五」期間全市交通運輸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新要求
「十一五」期間南陽市交通運輸將面臨新的形勢。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調整,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都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按照規劃綱要,南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十一五」是南陽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主要階段,這期間國民經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對原材料和產成品等貨物的需求增大,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將使出行更加頻繁,因而對交通運輸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量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規模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在質量上,交通運輸應提供安全、舒適、便捷、及時、經濟的服務,同時加快發展個性化和專業化運輸,真正做到人盡其行,貨盡其暢。南陽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交通運輸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因此交通運輸也要保持一定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提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運輸保障。
2、滿足優化工業化結構的要求
交通運輸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南陽市食品工業、建材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化工業、機械工業和輕紡工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貨運量增長,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結構的改善,未來電子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產品將逐漸增加,因而運輸需求結構將隨之變化,大宗貨物比重將逐步降低,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時效性強的貨運量增長幅度將加快,這對安全、及時、快速的運輸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快集裝化、專業化運輸系統的發展。
3、滿足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要求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因此發展高速客運系統,滿足人們安全、快捷、舒適的高質量需求將成為旅客運輸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隨著小城鎮的不斷發展,鄉鎮企業和各類專業市場將向小城鎮集中布局,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旅客運輸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類客運問題,推動城鎮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是未來交通運輸必須考慮的。
4、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交通運輸除了經濟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外,還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南陽市應在以下方面處理好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基礎設施方面,通過分析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與劣勢,得出對環境、土地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影響,確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和最佳的交通運輸體系結構;在運營方面,實現交通運輸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實現運輸量最小化,盡量減少能源消耗;在環保方面,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與裝備,將噪音污染和氣體排放降至最低點。
(二)交通運輸發展的基本趨勢
1、貨運需求增速平穩,客運需求呈較高的增長速度
由於經濟總量和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貨運輸需求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但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特別是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社會的服務性和信息性特徵越來越明顯,單位產值的貨運強度不斷繼續下降,貨物運輸量的增長將逐步減緩,運輸質量需求會進一步提高。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運需求將繼續呈現較高的增長速度。
2、客、貨運輸結構繼續發生變化
長期以來,全市貨物運輸基本上以煤炭、石油、礦石、木材、糧食、鋼材、建材等能源、原材料為主,約占貨運總量的70%左右。考慮到現階段經濟結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 「十一五」期間雖然仍會有一定增長。另外,隨著新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特種貨物、鮮活農副產品將逐漸增多。
旅客運輸方面,在城間客運量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城鄉之間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因私出行的比重將明顯增加,對舒適、快速、方便、安全等運輸服務質量的要求將更加提高。
3、農村運輸需求顯著增長
「十一五」期間,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佔有很大比例,隨著各項支農政策的深入實施,南陽市的農業生產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和生態型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的逐步形成,農村經濟結構和農產品的產量品種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農村運輸市場的巨大潛力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全市交通運輸不僅要在運輸能力、運網結構和區域布局上適應農業經濟轉型所產生的總量上運輸需求的大量增加,更要從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上滿足城鄉差距的縮小、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交通運輸提出的更高要求。
4、各種運輸方式所佔的運輸市場份額繼續發生變化
「十五」期間,由於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全市運輸結構和各種運輸方式的分工正在發生變化,公路運輸日趨成為中短途客、貨運輸的主要方式,客貨市場份額大大增加。「十一五」時期,仍會繼續這一發展趨勢。
由於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國內、國際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民航運輸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航空客貨運量將大幅增長。在超長距離的客貨運輸中將繼續發揮其優勢,並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另外,隨著運輸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將進一步規范,不同運輸方式、運輸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5、運輸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工具的變化將使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競爭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各自服務水平的提高,導致「十一五」期間各種運輸方式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並逐步相互兼並、聯合,形成比較完備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
三、「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市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強化質量管理,重視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服務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不斷提升我市的交通樞紐地位,努力實現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發展原則
1、堅持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把交通發展規劃與全市經濟發展戰略、當前交通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既滿足現有交通需求,又有適度超前。
2、堅持交通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科學的發展觀,正確把握發展與環境、速度與質量、增長與效益、城鎮與農村的關系,增強交通運輸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務性。
3、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交通建管體制改革的進程,努力打破行業、部門壟斷和分隔,加強行業、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4、堅持「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級負責,聯合建設」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政府與社會、管理與市場等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5、堅持不同運輸方式以及不同運輸環節協調發展的原則。不斷優化運輸結構,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正確處理干線與支線、線路與站點、新建與改造的關系,努力從整體上提高全市綜合運輸體系能力、效率和管理水平。
6、堅持「建、管、養」並重原則。正確處理建設與管理、建設與養護的關系,逐步調整投資結構,加大養護投入力度,使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管理協調發展。
7、堅持實施「科教興交」戰略原則。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的體系和機制,加快交通人才培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程質量,提升管理水平。
(三)發展目標
「十一五」 期間我市綜合交通發展的目標是:繼續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綜合運輸體系,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鞏固我市作為中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的地位。
——規劃公路通車里程243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725公里,干線公路達到2335公里,縣道達到3220公里,鄉道達到3710公里,行政村道路14380公里,鄉道以上公路網密度達到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加快南陽機場的改造建設步伐,爭取南陽機場達到國內干線機場的規模;
——加強寧西鐵路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運輸能力,滿足沿線運輸需求;改造擴建南陽火車站,使之成為與鐵路主樞紐地位相匹配的高等級車站;
——加強快速通道網路建設,全面貫通國家、省規劃的通過我市轄區內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南陽市區建成繞城高速。
——基本完成干線公路路網改造,95%以上達到二級以上油路標准,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90%以上;
——農村公路實現全部行政村通油路,50%自然村通油路,建設部分重要聯網路;縣鄉公路全部達到三級以上油路標准,基本解決縣鄉公路有路無橋和危橋問題;
——完善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客運縣級以上實現快速化,農村公路客運基本實現網路化;
——完成重點庫區、重點碼頭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渡口、渡船改造全部完成。
(四)投資規模
依據國家、省和南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當前的在建規模,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仍會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按照各部門提出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2006-2010年南陽市(境內)交通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體規模大約為428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資280億元;干線公路60億元;農村公路80億元;運輸場站2億元,內河航運3億元,機場建設3.4億元。為「十五」期間的2倍。
四、「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建設重點
(一)盡快形成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網路
「十五」期間,隨著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南陽市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取得了零突破,對優化運輸結構、緩解多年來運輸緊張局面,加快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十一五」期間要乘勝前進,繼續保持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到2010年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根據全國高速公路網的發展規劃和西部大開發的需要,經過南陽市高速公路有:南鄧高速公路全長90公里,總投資25億元;信南高速南陽段109公里,總投資37億元;宛坪高速公路全長156公里,總投資70億元;嶺南高速分水嶺至南陽段97公里,總投資41億元;駐隨高速桐柏段30公里,總投資9億元,臨汾至三亞高速南陽段70公里,總投資35億元;石人山至西峽高速80公里,估算投資58億元。十五」期間,高速公路的建設規模達到515公里,到2005年底建成158公里,有357公里左右需接轉到「十一五」期間。為了盡快發揮其投資效益,需集中力量,如期完成已經開工各項續建項目,確保2007年使全市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達到415公里,2010年達到726公里。
(二)進一步加強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建設
國道、省道干線公路是全市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上啟下、溝通城鄉的重要運輸紐帶。目前相當一部分路況還很低,難於適應當前和今後發展的需要。在繼續完善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網路的同時,必須兼顧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建設與改造。「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60億元,擬安排建設項目25個,改建里程1073公里,其中改建原有二級公路595公里、改建二級升一級公路500公里、改建三、四級等外公路478公里達到二級公路標准。
(三)大力強化農村公路的建設
1、繼續搞好農村公路「通村」、「通達」工程,重點放在對原有道路的完善、提高村道的技術等級,基本消除縣道上的等外公路;
2、加大投資力度,盡快改善山區、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出行條件;
3、結合小城鎮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加強城鎮和鄉鎮之間連網公路的建設,建設和完善通往旅遊區的主要道路。
「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80億元,計劃建設四級以上油路(含水泥路)28392公里。
(四)加快公路運輸場站建設
客貨運輸站點和是公路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建設有了一定基礎,「十一五」期間仍需繼續培育和發展運輸市場,完善市場平等競爭機制,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提高公路運輸專業化水平,增強競爭力,是干線公路運輸實現快速化,縣鄉公路運輸實現公共化具體任務,場站建設遵循以「市為主,市縣銜接」的原則,逐步配套,形成網路;對於歷史明鎮、重鎮,經濟發達鄉鎮,省際邊遠鄉鎮,要加強客貨運基礎設施建設,使客貨運輸條件有顯著改善,服務經濟發展,發揮投資效益。「十一五」期間建設市級客運站2個、貨運站2個;縣級客運站5個,貨運站9個,旅遊客運站11個,計劃投資2億元。
(五)內河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從南陽實際出發,以庫區為依託,以服務旅遊運輸、建材運輸、補充公路運輸為出發點,「十一五」期間擬建航道249公里;建成和完善港口500噸級泊位34個,100噸級泊位18個,小港口、渡口30個,計劃總投資3億元。
(六)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南陽機場的作用
從各項主要硬體情況看,南陽機場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除充實部分基礎設施以外,重點是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積極開拓市場;配合航空公司,選擇積極合理的機型,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逐步開辟新航線,加密現有航班密度。根據國家大力發展支線航空運輸的指導精神,本著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盡快搞好南陽機場的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計劃規劃投資34000萬元,擴建4D級飛行區、停機坪、候機樓等附屬配套設施。
五、政策措施
為完成「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各項任務,實現預期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調控手段,調節運行機制,促進市場發育,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進一步深化交通運輸行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國家、省有關方針政策,南陽市在交通運輸領域,特別是對原有公路運輸行業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改變了融資渠道狹窄的被動局面,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大大推進了公路交通快速發展。但是應當看到,現行的投融資體制還存在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的問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投資宏觀調控和監管的有效性需要增強。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十六大以來南陽市的發展變化
官方資料,主要在前邊
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打造中部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的重要時期,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因此,在全面總結「十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特製定本規劃。
一、綜合交通發展現狀
(一)「十五」期間發展成就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國家、省的各項方針和政策,搶抓機遇,深化改革,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綜合交通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迅速擴大,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運輸服務水平大大提高,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支撐。
1、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迅速擴大
「十五」期間,全市交通建設投資172億元,其中:完成投資87億元,建成高速公路建設2條、15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3條、358公里;完成干線公路投資54億元,新建改建干線公路1576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投資31億元,新改建四級以上油路6591公里。總體上實現2條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干線公路基本完成路網改造;西安至南京鐵路西安至合肥段已建成通車;南陽機場的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充實,功能進一步完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7544公里,航道通行里程達到248公里。鄉以上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9公里,村道以上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條,通車里程158公里;國道4條、省道14條,通車里程2335公里;縣道49條,通車里程2108公里;鄉道151條,通車里程3240公里;村道通車里程9703公里。
2、運輸網結構不斷優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公路網質量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間全市的公路堅持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針,不僅總量上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技術等級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十五」期間,建成了312國道南陽段文明樣板路、S103線南陽段精品路,打通了國道207、209兩條斷頭路,並在「九五」基礎上對G207、S331、S333、S335、S231、S103和灌漲至二郎坪國防戰備公路等南陽境內的主要干線公路的重點路段進行了拓寬改造,使市到縣、縣到縣的路面等級達到二級以上;實現了227個鄉鎮全部通油路,全市4686個行政村,通公路的行政村4425個,通油路行政村3073個。公路等級的大幅度提高,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南陽市公路運輸網狀況與功能,對全市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運輸能力緊張狀況的緩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3、客貨運量穩步增長
隨著運網規模與等級的不斷擴大和提高,客貨運量進一步增長,為滿足由於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內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交通運輸需求的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止2005年底,全市各種運輸方式的客運量達到8747萬人次,旅客周轉量43.13億人公里,「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9%和16%;其中公路旅客運輸量830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42.96億人公里,與「九五」末期相比分別增長 36%和39%;全市各種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達到6771萬噸,41.69億噸公里,「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28%和10%;其中公路運輸貨運量6600萬噸,貨物周轉量39億噸公里,與「九五」末期相比分別增長156%和218%。
4、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期間,全市緊緊抓住運用市場機制配置運輸資源這個關鍵環節,在公路建設、公路養護和公路運輸三大市場體系的建設以及公路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穩步推進交通運輸的市場化進程,在突破體制性障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僅有力推動了全市公路行業的全面、快速發展,也在全省起到了示範作用。
(二)交通運輸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
「十五」期間,南陽市交通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整體上講,交通設施的總體規模、技術狀況、服務和管理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1、基礎設施總量仍然不足,網路系統尚待完善
全市公路密度雖然達到29公里/百平方公里,但遠遠低於全省公路密度平均47.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公路網結構不合理,各層次路網規模及其功能不夠匹配,影響了整個路網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全市干線路網中仍有33公里短頭路、368公里的砂石路和低等級路、413公里的超期服役路急需改建;農村公路中的縣鄉道路3760公里、村道4464公里、縣鄉公路上的大中橋梁801座25090延米需要改建或新建;公路養護任務繁重,大量超齡油路失養,傳統養護方式與日益增多的高等級公路養護技術要求之間的矛盾以及養護資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南陽機場支線客貨運輸還很落後,航線結構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調整。
2、技術裝備水平急亟待進一步提高
公路運輸車輛總體水平不能適應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的發展。貨運車輛以中型普通敞篷貨車為主,高效低耗的重型貨車、廂式貨車、集裝箱拖掛車和各類特種專用汽車所佔比重低;客運車輛老舊車輛多,安全性能差,高檔客車所佔比例不高;運力布局不合理,農村公路線路上運力相對缺少,缺乏適合農村出行需要的車輛。
3、交通建設資金不足,償貸壓力很大
目前,全市公路建設的貸款余額45億元,其中省貸款38億元,市貸款7億元,新增貸款空間已十分有限。「十五」期間盡管在投融資改革、投資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公路建設任務重與資金不足的矛盾仍比較突出。
二、「十一五」期間全市交通運輸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新要求
「十一五」期間南陽市交通運輸將面臨新的形勢。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調整,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都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按照規劃綱要,南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十一五」是南陽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主要階段,這期間國民經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對原材料和產成品等貨物的需求增大,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將使出行更加頻繁,因而對交通運輸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量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規模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在質量上,交通運輸應提供安全、舒適、便捷、及時、經濟的服務,同時加快發展個性化和專業化運輸,真正做到人盡其行,貨盡其暢。南陽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交通運輸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因此交通運輸也要保持一定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提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運輸保障。
2、滿足優化工業化結構的要求
交通運輸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南陽市食品工業、建材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化工業、機械工業和輕紡工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貨運量增長,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結構的改善,未來電子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產品將逐漸增加,因而運輸需求結構將隨之變化,大宗貨物比重將逐步降低,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時效性強的貨運量增長幅度將加快,這對安全、及時、快速的運輸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快集裝化、專業化運輸系統的發展。
3、滿足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要求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因此發展高速客運系統,滿足人們安全、快捷、舒適的高質量需求將成為旅客運輸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隨著小城鎮的不斷發展,鄉鎮企業和各類專業市場將向小城鎮集中布局,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旅客運輸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類客運問題,推動城鎮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是未來交通運輸必須考慮的。
4、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交通運輸除了經濟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外,還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南陽市應在以下方面處理好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基礎設施方面,通過分析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與劣勢,得出對環境、土地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影響,確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和最佳的交通運輸體系結構;在運營方面,實現交通運輸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實現運輸量最小化,盡量減少能源消耗;在環保方面,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與裝備,將噪音污染和氣體排放降至最低點。
(二)交通運輸發展的基本趨勢
1、貨運需求增速平穩,客運需求呈較高的增長速度
由於經濟總量和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貨運輸需求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但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特別是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社會的服務性和信息性特徵越來越明顯,單位產值的貨運強度不斷繼續下降,貨物運輸量的增長將逐步減緩,運輸質量需求會進一步提高。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運需求將繼續呈現較高的增長速度。
2、客、貨運輸結構繼續發生變化
長期以來,全市貨物運輸基本上以煤炭、石油、礦石、木材、糧食、鋼材、建材等能源、原材料為主,約占貨運總量的70%左右。考慮到現階段經濟結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 「十一五」期間雖然仍會有一定增長。另外,隨著新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特種貨物、鮮活農副產品將逐漸增多。
旅客運輸方面,在城間客運量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城鄉之間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因私出行的比重將明顯增加,對舒適、快速、方便、安全等運輸服務質量的要求將更加提高。
3、農村運輸需求顯著增長
「十一五」期間,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佔有很大比例,隨著各項支農政策的深入實施,南陽市的農業生產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和生態型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的逐步形成,農村經濟結構和農產品的產量品種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農村運輸市場的巨大潛力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全市交通運輸不僅要在運輸能力、運網結構和區域布局上適應農業經濟轉型所產生的總量上運輸需求的大量增加,更要從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上滿足城鄉差距的縮小、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交通運輸提出的更高要求。
4、各種運輸方式所佔的運輸市場份額繼續發生變化
「十五」期間,由於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全市運輸結構和各種運輸方式的分工正在發生變化,公路運輸日趨成為中短途客、貨運輸的主要方式,客貨市場份額大大增加。「十一五」時期,仍會繼續這一發展趨勢。
由於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國內、國際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民航運輸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航空客貨運量將大幅增長。在超長距離的客貨運輸中將繼續發揮其優勢,並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另外,隨著運輸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將進一步規范,不同運輸方式、運輸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5、運輸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工具的變化將使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競爭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各自服務水平的提高,導致「十一五」期間各種運輸方式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並逐步相互兼並、聯合,形成比較完備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
三、「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市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強化質量管理,重視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服務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不斷提升我市的交通樞紐地位,努力實現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發展原則
1、堅持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把交通發展規劃與全市經濟發展戰略、當前交通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既滿足現有交通需求,又有適度超前。
2、堅持交通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科學的發展觀,正確把握發展與環境、速度與質量、增長與效益、城鎮與農村的關系,增強交通運輸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務性。
3、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交通建管體制改革的進程,努力打破行業、部門壟斷和分隔,加強行業、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4、堅持「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級負責,聯合建設」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政府與社會、管理與市場等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5、堅持不同運輸方式以及不同運輸環節協調發展的原則。不斷優化運輸結構,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正確處理干線與支線、線路與站點、新建與改造的關系,努力從整體上提高全市綜合運輸體系能力、效率和管理水平。
6、堅持「建、管、養」並重原則。正確處理建設與管理、建設與養護的關系,逐步調整投資結構,加大養護投入力度,使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管理協調發展。
7、堅持實施「科教興交」戰略原則。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的體系和機制,加快交通人才培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程質量,提升管理水平。
(三)發展目標
「十一五」 期間我市綜合交通發展的目標是:繼續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綜合運輸體系,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鞏固我市作為中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的地位。
——規劃公路通車里程243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725公里,干線公路達到2335公里,縣道達到3220公里,鄉道達到3710公里,行政村道路14380公里,鄉道以上公路網密度達到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加快南陽機場的改造建設步伐,爭取南陽機場達到國內干線機場的規模;
——加強寧西鐵路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運輸能力,滿足沿線運輸需求;改造擴建南陽火車站,使之成為與鐵路主樞紐地位相匹配的高等級車站;
——加強快速通道網路建設,全面貫通國家、省規劃的通過我市轄區內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南陽市區建成繞城高速。
——基本完成干線公路路網改造,95%以上達到二級以上油路標准,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90%以上;
——農村公路實現全部行政村通油路,50%自然村通油路,建設部分重要聯網路;縣鄉公路全部達到三級以上油路標准,基本解決縣鄉公路有路無橋和危橋問題;
——完善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客運縣級以上實現快速化,農村公路客運基本實現網路化;
——完成重點庫區、重點碼頭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渡口、渡船改造全部完成。
(四)投資規模
依據國家、省和南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當前的在建規模,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仍會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按照各部門提出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2006-2010年南陽市(境內)交通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體規模大約為428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資280億元;干線公路60億元;農村公路80億元;運輸場站2億元,內河航運3億元,機場建設3.4億元。為「十五」期間的2倍。
四、「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建設重點
(一)盡快形成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網路
「十五」期間,隨著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南陽市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取得了零突破,對優化運輸結構、緩解多年來運輸緊張局面,加快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十一五」期間要乘勝前進,繼續保持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到2010年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根據全國高速公路網的發展規劃和西部大開發的需要,經過南陽市高速公路有:南鄧高速公路全長90公里,總投資25億元;信南高速南陽段109公里,總投資37億元;宛坪高速公路全長156公里,總投資70億元;嶺南高速分水嶺至南陽段97公里,總投資41億元;駐隨高速桐柏段30公里,總投資9億元,臨汾至三亞高速南陽段70公里,總投資35億元;石人山至西峽高速80公里,估算投資58億元。十五」期間,高速公路的建設規模達到515公里,到2005年底建成158公里,有357公里左右需接轉到「十一五」期間。為了盡快發揮其投資效益,需集中力量,如期完成已經開工各項續建項目,確保2007年使全市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達到415公里,2010年達到726公里。
(二)進一步加強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建設
國道、省道干線公路是全市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上啟下、溝通城鄉的重要運輸紐帶。目前相當一部分路況還很低,難於適應當前和今後發展的需要。在繼續完善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網路的同時,必須兼顧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建設與改造。「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60億元,擬安排建設項目25個,改建里程1073公里,其中改建原有二級公路595公里、改建二級升一級公路500公里、改建三、四級等外公路478公里達到二級公路標准。
(三)大力強化農村公路的建設
1、繼續搞好農村公路「通村」、「通達」工程,重點放在對原有道路的完善、提高村道的技術等級,基本消除縣道上的等外公路;
2、加大投資力度,盡快改善山區、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出行條件;
3、結合小城鎮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加強城鎮和鄉鎮之間連網公路的建設,建設和完善通往旅遊區的主要道路。
「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80億元,計劃建設四級以上油路(含水泥路)28392公里。
(四)加快公路運輸場站建設
客貨運輸站點和是公路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建設有了一定基礎,「十一五」期間仍需繼續培育和發展運輸市場,完善市場平等競爭機制,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提高公路運輸專業化水平,增強競爭力,是干線公路運輸實現快速化,縣鄉公路運輸實現公共化具體任務,場站建設遵循以「市為主,市縣銜接」的原則,逐步配套,形成網路;對於歷史明鎮、重鎮,經濟發達鄉鎮,省際邊遠鄉鎮,要加強客貨運基礎設施建設,使客貨運輸條件有顯著改善,服務經濟發展,發揮投資效益。「十一五」期間建設市級客運站2個、貨運站2個;縣級客運站5個,貨運站9個,旅遊客運站11個,計劃投資2億元。
(五)內河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從南陽實際出發,以庫區為依託,以服務旅遊運輸、建材運輸、補充公路運輸為出發點,「十一五」期間擬建航道249公里;建成和完善港口500噸級泊位34個,100噸級泊位18個,小港口、渡口30個,計劃總投資3億元。
(六)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南陽機場的作用
從各項主要硬體情況看,南陽機場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除充實部分基礎設施以外,重點是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積極開拓市場;配合航空公司,選擇積極合理的機型,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逐步開辟新航線,加密現有航班密度。根據國家大力發展支線航空運輸的指導精神,本著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盡快搞好南陽機場的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計劃規劃投資34000萬元,擴建4D級飛行區、停機坪、候機樓等附屬配套設施。
五、政策措施
為完成「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各項任務,實現預期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調控手段,調節運行機制,促進市場發育,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進一步深化交通運輸行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國家、省有關方針政策,南陽市在交通運輸領域,特別是對原有公路運輸行業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改變了融資渠道狹窄的被動局面,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大大推進了公路交通快速發展。但是應當看到,現行的投融資體制還存在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的問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投資宏觀調控和監管的有效性需要增強。
❼ 河南省旅遊市場的現狀
一、河南旅遊業發展現狀
1、河南旅遊業整體狀況。河南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前列,館藏文物達13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八分之一。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遊業取得很大的發展。全省各地通過多種渠道,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區、景點有300餘處。龍門石窟、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龍亭、等一大批名勝古跡景點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休閑度假旅遊景區景點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雲台山、白雲山、龍峪灣、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6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15個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嶽嵩山、焦作雲台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這些,都為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河南發展旅遊業的交通優勢。圍繞旅遊資源的開發,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新鄭、洛陽、南陽三個機場開辟的國內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與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焦柳鐵路、京九鐵路分別在鄭州、洛陽、商丘交匯,使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和全國最大的鐵路貨運站-鄭州東站,在全國鐵路運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河南省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河南省位於中國中部偏東,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中原經濟區的主體。正在打造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層指鄭汴一體化區域,包括鄭州、開封兩市區域;緊密層包括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7個省轄市區域;輻射層包括安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9個省轄市市區。
河南省北臨山西的太原,河北邯鄲,人口稠密;東臨山東、安徽,接近東部沿海城市,市場范圍廣闊;西有陝西的西安,正所謂「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有利於兩省旅遊資源的相互補充;南臨江蘇的徐州、湖北的武漢,南北景觀差異性顯著,對南方遊客吸引力大;可以說河南這種區位優勢是非常優越的。
4、河南旅行社發展現狀。全省現有國際國內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國際社32家),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00多家,旅遊車船公司55家,旅遊涉外定點單位150多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功能齊全、協調配套的旅遊服務體系。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和旅遊景區等級質量評定工作,使河南的旅遊環境和旅遊管理水平、接待服務質量有了很大地改善。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內外遊客2.58億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2294億元,其旅遊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分別排在全國第6位和第8位,位居中部地區首位。
2012年河南省旅遊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了《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及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1年全省旅遊業發展情況,分析當前河南省旅遊業發展形勢,部署2012年全省旅遊業的重點工作。2012年工作預期目標是:接待海內外遊客3.48億人次,同比增長13%,旅遊業總收入3222億元,同比增長15%。
二、河南省旅遊業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來,河南省國內旅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持續、全面、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但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在逐漸拉大。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遊人數排在全國僅為第20位,旅遊創匯排在全國第21位。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問題主要由以下幾點:
1、旅遊知名品牌缺乏。雖然河南歷史悠久,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旅遊資源也多姿多彩,旅遊景點、景區數量眾多,但是缺乏世界級和國家級的旅遊精品線路。但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表現手法大同小異;在全國叫得響的精品景點和旅遊熱線極少,知名景區、景點比例小。「清明上河圖」、「木蘭詩篇」、「河洛風」等旅遊精品工程推出後,雖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但還沒有唱響全國舞台。盡管河南省旅遊商品品種較多,但缺少向外宣傳促銷的拳頭產品,除了少林寺外,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幾乎沒有。
2、市場宣傳力度不夠。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遊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其次,各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難以產生轟動的宣傳促銷效果。
3、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盡管近年河南省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集中表現就是旅遊交通運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航線少、航班少,火車客運超負荷運行,旅遊集散城市火車起點車次不足;通往旅遊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不安全因素多;這種交通狀況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特別在旅遊旺季,旅遊熱線和旅遊景區的交通不便問題尤為突出,直接影響了旅遊服務質量、綜合接待能力、安保障能力和整體效益的提高。
三、針對河南省發展旅遊業的一些建議
1、加大旅遊資源的整合及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有潛力的旅遊資源,加強旅遊資源的空間聯系,避免景點過於單調;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我省戲劇、曲藝、雜技等藝術品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要把這些資源,通過與旅遊的結合,把河南省文化旅遊的特色和優勢展現出來,提高旅遊項目的文化附加值。加大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國家4A級知名旅遊景區的品牌建設。
2、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旅遊業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應重點加強旅遊道路、景點停車場、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安全等方面的建設。道路交通方面,加大主要景區和交通干線之間的旅遊公路建設;加快鄭州航空樞紐和支線機場建設,完善旅遊航線網,增加旅遊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地間車次安排;通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把臨近的景區聯系起來,形成旅遊資源的組團式發展。鼓勵和景區配套的酒店旅館的發展。
3、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文化旅遊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遊產品質量和旅遊服務水平。要在產品上顯示旅遊地的特色,以旅遊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設計產品圖案,盡量用當地的特產材料作原料進行生產。對一些精湛的民間工藝製作,開放工藝流程、製作現場,提高遊客的參與性、吸引力,增加遊客的滯留時間。
河南文化與旅遊的依存度很高,關聯性很強,文化對旅遊帶動力也很大,在加快旅遊開發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遊資源內涵,充分發揮文化效力,這樣,有利於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展示及利用;有利於增加旅遊的文化內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提高旅遊業的品質;有利於河南豐富的地域人文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遊推向國內國際市場,拉動經濟增長,進而實現河南由文化旅遊資源大省向文化旅遊經濟大省的跨越。
❽ 河南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對8000年前的裴里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炎黃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證明中原地區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的早期文明。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滅亡的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更有無數英雄豪傑金戈鐵馬,逐鹿中原,聖人賢達、名流雅士八方薈萃,在中原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活劇,並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銅器、春秋禮器、戰國車馬坑、漢代畫像磚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藝術等,無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龍門石窟的恢宏壯麗、河南博物院的大氣磅礴、少林功夫的高深叵測、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清明上河園的宋都風情以及蘊含於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深厚的歷史文化淀積,無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河南省的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很大的發展。「九五」期間,全省各地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區、景點有300餘處,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龍亭、鐵塔、宋陵等一大批名勝古跡景點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休閑度假旅遊景區景點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雲台山、石人山、白雲山、重渡溝、龍峪灣、查岈山等景區景點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圍繞旅遊資源的開發,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新鄭、洛陽、南陽三個機場開辟的國內航線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區;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與南北走向的京廣鐵路、焦柳鐵路、京九鐵路分別在鄭州、洛陽、商丘交匯,使河南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和全國最大的鐵路貨運站-鄭州東站,在全國鐵路運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現有國際國內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國際社32家),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00多家,旅遊車船公司55家,旅遊涉外定點單位150多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功能齊全、協調配套的旅遊服務體系。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和旅遊景區等級質量評定工作,使河南的旅遊環境和旅遊管理水平、接待服務質量有了很大地改善。目前,全省已經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6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行列;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嵩山少林寺、開封清明上河園、包公祠、林州紅旗渠、焦作雲台山等15個景區景點,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龍門石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嶽嵩山、焦作雲台山和內鄉的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分別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和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生物保護圈。這些,都為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河南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前列,館藏文物達13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總量的八分之一。安陽古都的殷商文化、洛陽古都的漢、魏、隋、唐文化、開封古都的宋文化,濃縮了中國從夏代到金代3000多年燦爛歷史文化的精華;黃河在河南境內有700多公里,橫貫三門峽、洛陽、濟源、鄭州、開封、濮陽,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也很有特色,三門峽「天鵝湖」的自然古樸,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開封柳園口的「懸河」奇觀,洛陽、濟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恢宏壯麗,展示了中原大黃河「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的無窮魅力;源於中嶽嵩山少林寺和溫縣陳家溝的少林武術、陳氏太極拳,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功夫之鄉-武術健身游,一直是我省對外進行市場宣傳促銷的主打品牌;河南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軒轅黃帝的故里在河南,黃河文化的主脈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發源地在河南,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許多古代聖賢出自河南,遍布海內外的客家人的祖地及中國《百家姓》中的四百多個姓氏中的73個姓氏,其中包括當今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這對於眾多的海外華人來說,河南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謁祖之地;此外,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千百年來在全國也獨占鰲頭,每年4月的洛陽牡丹花會和10月的開封古都菊花會,在海內外也很有影響。
此外,河南還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竣工,在中原地區造就了一處寬3公里,長132公里,水域面積近3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壯麗奇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的中嶽嵩山、洛陽的龍門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隨著近年來河南旅遊業的發展,豫北的太行山、豫西南的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大別山區,也都相繼開發出一大批自然風光旅遊資源。如焦作的雲台山、青天河、神農潭、安陽的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濟源的五龍口、鶴壁的雲夢山、平頂山的石人山、洛陽的白雲山、雞冠洞、重渡溝、龍峪灣、南陽的老界嶺、龍潭溝、寶天曼、駐馬店的查岈山、薄山湖等,這些對海內外旅遊者同樣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2002年,我省接待入境旅遊者達41萬人次,同比增長12.14%;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同比增長9.4%;接待國內旅遊者6271.53萬人次,同比增長11.7%,國內旅遊總收入409.13億元,同比增長9.25%。首次實現接待入境旅遊者突破4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6000萬人次大關。
近幾年來,河南省國內旅遊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呈現出持續、全面、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但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上,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在逐漸拉大。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入境旅遊市場,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遊人數排在全國第20位,旅遊創匯排在全國第21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河南旅遊產品缺乏知名品牌,很難成為海外旅遊者的首選目的地。
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依託豐富的資源,河南推出過許多專項旅遊產品,如:大黃河之旅、佛教之旅、修學之旅、書法之旅,以及豫北、豫西民俗風情旅遊線等。但是河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一直很低,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主要依附於傳統的北(京)西(安)洛(陽)上(海)線,在境外銷售的河南產品其實只是北西洛上線的一個點,真正的純河南產品很難進入市場。
2、入境旅遊者在河南逗留城市偏少,區域發展相當不平衡。
河南有18個省轄市,但是來河南的海外旅遊者大部分只是到鄭、汴、洛三地,三門峽、南陽、安陽等主要旅遊城市年接待量很少。
3、與產品相匹配的諸要素欠缺,嚴重影響市場的可進入性。
河南境內目前只有3個機場,除了鄭州新鄭機場開通了至香港的航班外,尚未開通一條國際航線,造成了入境旅遊線路連接困難,境內外旅行社成本增加,銷售積極性受挫。各主要旅遊城市缺少晚間娛樂項目,也缺乏特色鮮明的旅遊商品。既影響了城市形象的推廣,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遊客,擴大旅遊消費,更影響了境外旅遊者來河南旅遊的興趣。部分城市賓館設施落後,不能符合境外旅遊者的接待要求。許多城市外語導游員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河南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推廣。
4、市場促銷力度不夠,河南產品知名度不高。
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偏少,在重點市場只能做蜻蜒點水式的宣傳促銷,有許多城市甚至沒有專項促銷經費的預算。各級旅遊部門在搞產品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開發。其次,各級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難以產生轟動的宣傳促銷效果。
5、三大市場發展不平衡,入境旅遊增長緩慢。
國家旅遊局明確的方針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但是由於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經營操作主動性強、利潤較高等經營特點,客觀上現在形成的情況是:國家旅遊局倡導的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地方政府重視的是國內旅遊,旅行社抓得最狠的是出境旅遊。盡管追求的都是發展,但是忽視入境旅遊的開發,其結果不僅是接待人數和創匯指標的低水平徘徊,還將會影響我省旅遊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完全對接和產業整體水平的升級。
總之,今年我們仍將面臨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河南旅遊已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內練素質,抓住機遇,乘勢發展。我們認為,要爭取我省今年的旅遊市場有新突破,需要採取以下對策:一是完善產品要素配置,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調整產品結構,推出有河南特色的品牌產品和河南自己的主打產品,開發河南深度旅遊。三是定位重點市場,加大促銷力度,擴大市場份額。
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去年6月份,河南省政府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河旅遊城市發展旅遊業的決定,鄭州、洛陽、開封及三門峽沿黃旅遊線這「三點一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旅遊重點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為此,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十五」期間,每年拿出6000-8000萬元資金,加大對「三點一線」及全省旅遊開發建設的投入,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以嵩山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黃河小浪底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封宋都景區水系疏浚和環境整治工程,三門峽黃河金三角旅遊配套工程,商丘商祖文化區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開發工程,及國家旅遊局提出的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試驗區、國家旅遊度假區開發創新工程等為重點,用3—5年時間,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在旅遊市場有競爭力的旅遊景區景點,將「三點一線」建成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重點開發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為特色的文化觀光、尋根朝敬旅遊項目及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旅遊項目。
❾ 河南南陽現在發展的怎麼樣了
都是南陽人知道的,可是第一次見有人總結這么好^_^這里的氣候好。北方蘋果在南陽可以結果,到襄樊就不行,南方的橘子在南陽可以成活到平頂山就種不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天曼的物種是國家級物種自然庫。 這里的水質好。南水北調源頭的水可以直接飲用。 這里的的礦藏品種最豐富。南召待開發的煤海.河南油田.萬溝金礦.桐柏鹼礦.銀礦.石英.西峽鐵礦.銅礦.目。內鄉米黃大理石...... 這里的旅遊自然資源最豐富。兩衙.寶天曼.石人山南麓.西峽漂流.世界級地質公園.恐龍化石群。亞洲最大淡水湖丹江。 這里是中國最適宜人居住的地方(從氣候.水質)要不每年從這里選拔的空軍飛行員是全國之首,河南每選10個飛行員7個是南陽藉.2001年被國防部.空軍授予飛行員的搖籃。 這里經濟不很發達。是因為她離省會太遠,得不公平對待... 這里人已經覺醒。正在趕超,她用自己的錢重繪了寧西鐵路走向圖紙,免費邀請專家實地考察,讓原本從襄樊的鐵路從這里經過。她用自己的錢全資修建了河南第一條屬於自己的高速,並積極爭取的了4條高速的立項開工。這里正在建設鴨電2期.蒲電2期.方城風電1期以及核電前期准備,在不久將來她是中國電力商品基地之一。 這里人胸懷最寬廣。南水北調梯壩架高,讓河南的沿途8個地市(包括鄭州)吃上甘甜水使南陽幾十萬百姓背井離鄉親戚分離,搬遷到外地,每走一批無不抱頭痛哭。南陽為了讓沿途喝上干凈水。先後忍痛關閉轉產300多家企業。相反1000多萬南陽人,每人還給國家交納建設基金。 這里是漢水流域,黃河文化與這里無干,但她是河南的一部分,他們每當重大節日仍唱贊美黃河贊美河南的歌......她不是河南自己圈定的中原城市群范圍,但她沒有埋怨,仍把自投自產的國稅上繳給國家和省里.......... 朋友,你認識真正南陽,認識真正南陽人嗎???????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是一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物華天寶的城市。由於地處盆地,南陽地貌狀如大碗,因稱宛,位處河南省西南部,北挖汝洛,南襟荊襄,西通武關,東連江淮,自古為四方交通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生活於此,春秋戰國時為全國著名冶鐵中心,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全國為36郡,南陽郡為其一。西漢時,南陽由於水陸交通發達,農業發達,形成了南船北馬、生意興隆的全國五大都市之一。西漢末年,劉秀起兵南陽,奪取天下建立東漢,其28位大將多來自南陽,定都洛陽,南陽為陪都,因在洛陽之南,有「南都、帝鄉」之稱。成為全國第2大城市,郡城周長36里,其規模比1990年的南陽還大。至唐宋朝後,逐漸衰落。李白曾在南陽留下很多詩篇,如:此地多英豪,貿然不可攀「。 1948年,毛主席為慶祝南陽解放親筆寫下了《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電訊稿。 南陽自古人才輩出,先秦名相百里奚、吳國名相范蠡、東漢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軍事家諸葛亮、漢光武帝劉秀,蜀國大將黃忠、魏延、鄧艾等,唐朝詩人岑參,近代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著名作家二月河、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等。在全國兩院院士中,河南籍46人,其中南陽籍14人。現有南陽作家群,全國作協會員7人,省作協會員54名。 目前,南陽轄11縣(市)兩區,人口1060萬,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70萬。全市經濟總量724億,全省第2,全國城市第50名。市區經濟總量全省第3,人均6800元、去年人均收入增長量全省第一。03年經濟增長15.8%,預計2005年突破千億。全省工業100強南陽有8家。南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量佔全國1.1%棉花產量佔全國4%。南陽交通便利,焦柳鐵路縱貫南北,2004年通車的寧西(南京-西安)鐵路橫穿東西,在南陽形成了鐵路樞紐。加上未來幾年將建成的8條高速公路,將使南陽形成「長」字形的高速網,環城將形成400平方公里的外環。加上原有的207、209、311、312四條國道和大量省道,將形成南陽龐大的交通網。南陽機場是河南省三大機場之一,現已開通廣州、北京、鄭州等航班,廣州航班每天一班,並擬開通新的航線。南陽先後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同時被列為全國「21世紀議程示範城市」(可持續發展)。現全市有世界級自然保護區一處(寶天曼),國家級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64處。南陽玉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盛產葯材2347種。
麻煩採納,謝謝!
❿ 2019年南陽市十二中在城區排名
2019年南來陽市十二中在城區排名源,
並沒有機構公布。
可詢問南陽市教育局。
南陽市第十二中學,
有省市名師8 人,
省市骨幹教師35人,
中高級職稱117人。
2009年,
南陽市十二中李蓓蓓以587分摘得2009年中招中心城區文化課成績頭名
2012年,
南陽市十二中趙彬鑫同學以總分609的成績與二十二中、十三中的三位同學並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