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發展傳統習俗

旅遊業發展傳統習俗

發布時間: 2021-01-17 01:09:08

① 如何發展民俗與旅遊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體會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旅遊願望的需要。在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中,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得較早,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則尚處於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3.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3.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3.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3.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1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決策關鍵。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6億元和630萬元,199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和691萬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前者處於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眾多,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與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盡量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遊線路。在投資規模上宜盡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精選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結論

民俗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民俗旅遊也就顯得豐富多彩。民俗旅遊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徵,它的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民俗的獨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遊的獨特性,所開發的民俗資源才是可游的,其旅遊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② 飲食民俗對當地旅遊發展的重要性

飲食文明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明現象,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它可以滿足旅遊者版的多種需求,同時權也可以促進旅遊地的經濟開展,在旅遊產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遊獨特的飲食文化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是一種旅遊資源。我們將客觀存在於一定地域,對旅遊者具有某種吸引力,能滿足人們旅遊需要的飲食產品以及與之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們通常稱之為旅遊飲食文化。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飲食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文明,弄清旅遊與飲食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飲食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可以說旅遊與飲食在某方面來講的話是分不開的,它們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1、飲食可滿足旅遊者口腹之慾。

2、飲食可滿足旅遊者求新、求異和好奇的心理。

3、飲食文化可滿足旅遊者的文化需要。

4、很多飲食產品可以作為旅遊購物品。

③ 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版增加財政收入、促權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 ...
見<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03期

④ 民風民俗與旅遊業的關系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創造於民間又傳承於民間,具有世代相習和傳承性的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民俗。我國56個民族在居住、服飾、生產、交通、婚姻、節日、禮儀、飲食等各方面的風俗都各不相同。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民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傳承,引人入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的一席。當世界各國將自然風光旅遊推向人文生態旅遊的高層次旅遊經濟趨勢時,我國則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結合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的系統規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並注重人文生態旅遊的整體開發,使我國的民俗旅遊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不僅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傣族的重要標志和傣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單純的把它看成一個節日,不從深度去領會開發它、挖掘它,宣傳它、運用它,它的旅遊經濟效益就無法凸顯。在錦綉中華、在民俗村,潑水節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讓遊客與之同樂,形成互動氣氛,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在四川, 在雲南,各具特色的潑水節節慶活動紛紛登台亮相,在增強當地旅遊吸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民俗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總結有以下幾點:

1、察風觀俗是推動旅遊發展的重要動力

民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間疾苦、生活狀況,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縣仕宦,無不以「觀風察俗」進行旅遊的。采風問俗既推動了旅遊發展,又豐富了民俗資料,增添了旅遊資源。

2、民俗充實了旅遊內容,豐富了旅遊者的文化知識,使旅遊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表現自己三方面。旅遊顯然不屬於生存需要的范疇,而是一種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的獲得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我國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燦爛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民俗也有差異。民俗文化的「新」、「奇」、「美」、「樂」吸引著旅遊者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旅遊地去旅遊,旅遊地的民俗成了旅遊者十分重要的觀賞內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遊地的歷史,又體現了旅遊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觀賞考察旅遊地的民俗,還是一次對旅遊地的認知過程,它不僅可以幫助旅遊者擴大視野,而且能增加旅遊的興趣和愉悅度。在潑水節活動中,旅遊者不僅能體會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傣族的重教知識。

3、民俗能為旅遊景點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旅遊活動的中心內容之一是游覽景點。在中國即將跨進21世紀的日子裡,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保護固有的旅遊景點、景區的生態平衡,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成為迫切的任務。隨著新世紀「文化旅遊熱」的到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民俗的形象再現,更能激發和滿足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俗資料的發掘、研究,加大民俗開發的投入,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當前民俗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主要問題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無錫的吳文化公園為例,它是一個以挖掘吳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題公園。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吳地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文化。然而它在園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報刊上很少見到宣傳、介紹它的文章,這很不利於組織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一些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由於與外界接觸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繼承下來。然而,隨著國家的開放,異地、異國文化介入,使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被沖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開發之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民風和民情,然而,當國外旅遊者進入後,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裝,各種流行的長短裙,穿民族服裝的人少了,鋪著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被柏油馬路和水泥建築取而代之,當地的傳統與文化逐漸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遊魅力無窮,並非說明民俗旅遊資源就可以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開發。民俗旅遊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文化內涵,而不是那種隨意照搬、盲目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制「捐獻」,結果遊客大呼上當,於是對它敬而遠之.還有些地方在優美的旅遊勝地摘起《西遊記》、《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東西來招攬遊客,最終也落得個「門前冷落車馬稀」。

民俗文化度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眾文化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大眾化的民俗文化旅遊正從和平與德定的國際環境中脫順而出,並始終保持著商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作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全社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避免開發中破壞民俗的行為,必能使我國的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⑤ 旅遊與民俗的關系

民俗文化作為抄一個地區、一個民襲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

相關介紹:

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5)旅遊業發展傳統習俗擴展閱讀

民俗風情旅遊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俗旅遊

⑥ 民俗對旅遊業的影響

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開發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
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⑦ 如何提升旅遊民俗文化

民俗旅遊以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方風貌為內容,把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築、飲食、起居、服飾、娛樂、民間工藝等融為一體,展現在旅遊者面前。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俗文化之燦爛,為世人驚嘆和嚮往。民俗旅遊正是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旅遊者可以綜觀我國民族文化的機體,親自觀察、體驗我國民族文化的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

旅遊藉助民俗文化而發展,民俗文化同樣可以藉助旅遊而交流傳播。民俗旅遊直接展示了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民族社會生產中所使用的特殊的器物用具、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等等。他們都有著有形的具體鮮明形態特徵,為旅遊者提供了直接的行為模式。在民俗旅遊過程中,除了有形的社會生活方式能被人接受外,眾多的習俗活動都能使旅遊者在觀賞和參與的時候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傣族的潑水節、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等等。

⑧ 論述我國民俗風情旅遊的發展趨勢

民俗旅遊, 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 開發的旅遊產品。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民俗, 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為標志的民情風俗。 民俗旅遊取自生活, 追求自然, 在平實無華的外表下, 藏著生活的情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具有宜感受, 宜識解, 宜參與的特點, 以使遊人能很快進入氛圍, 並將身心融入其中; 民俗旅遊的核心內容為民俗文化, 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 是在共同地域, 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 這種民族的, 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 制度的規范,又有具體社會行為, 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 《禮記王制篇》 說「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 」 《漢書王吉佳》 載: 「是以百里不同風, 千里不同俗。 」 這些都是先輩對風俗文化的明確指認。 我們的旅遊經營、 旅遊開發、 旅遊規劃, 在文字上、 在口頭上, 常常也以「民俗旅遊」 做「主題」 ; 但是在實際上, 真正民俗旅遊的內容並不很多, 或者並不多。 究其原因, 其實還在於我們對於當地的民俗傳承了解不多, 或者是還沒有分出工夫去挖掘。 除了我們的經營者、 開發者、 規劃者應該在這個領域更加努力外, 還應該歡迎更多的民俗學者進入到旅遊經營、 旅遊開發、 旅遊規劃的工作中來。 在這里, 不能不提到韓國「江陵端午祭」 (韓國的中文網站上仍稱「江陵端午節」 ) 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去年的申報成功。 在我國, 雖然各個地方當局對「申遺」 的積極性都很高, 但是多把目光集中在本地的某一處文物上。 反觀韓國, 端午節雖然在總體上也是一個正在淡化的民間節日, 然而江原道的江陵市, 卻不僅把這個鄉土味兒、 農民味兒十足的節日活動保留和發揮得很好, 而且還取得了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成功。 這對我國說來, 是不乏警醒意義的。 從事後 我國媒體發表的一些專家的評論來看, 諸如什麼「韓國端午與中國端午根本不是一回事」 、 「韓國端午是祭祀山神而中國端午是祭祀水神」 等不合實際的解釋, 也說明了, 即使是我們的某些專家, 也仍然有進一步學習的必要。 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步伐的加快, 作為生活傳承的民俗正在不斷地淡化和消退。 但是,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鄉村總是滯後於城市的。 所以, 鄉村保存的民俗也就總是多於城市, 再加之我國廣袤土地上交通阻隔的歷史差異, 因此地域性的民俗特徵就更顯出了它的千差萬別。 本報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 依據國家統計局、 國家商務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組織課題組編輯而成。 本報告是高層次、 權威性, 深度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 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⑨ 分析旅遊對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一)旅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遊業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它們在供旅遊業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湧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遊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採取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後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遊的發展。

⑩ 「旅遊+」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
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
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
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
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