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濟南泉水文化旅遊發展歷程

濟南泉水文化旅遊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 2021-01-15 16:03:46

『壹』 濟南的泉水文化有哪些

七十二泉

泉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其實,歷代諸家所記不盡相同。濟南泉水亦不止72處,僅市區就有大小泉池百餘處。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是濟南72泉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則「隱居」於濟南轄區內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說,源於《齊乘》一書所載的金代《名泉碑》,所謂趵突、五龍、百脈、豆芽、金線、皇華、柳絮、卧牛、東高、漱玉、無憂、石灣、酒泉、湛露、滿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纓、灰泉、知魚、硃砂、

劉氏、雲棲、登州、望水、洗缽、淺井、馬跑、舜井、珍珠、香泉、鑒泉、杜康、金虎、黑虎、東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環、羅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灣、懸清、雙桃、溫泉、汝泉、龍門、染池、懸泉、都泉、柳泉、車前、煮糠、爐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龍、花泉、獨孤、醴泉、漿水、南煮糠、苦苣、熨斗、鹿泉、龍居,和章丘百脈,總七十二。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歷史上關於濟南七十二名泉的記載共有三處:元代至元年間於欽《齊乘》轉述的金代《名泉碑》;明代崇禎年間劉敕《歷乘》載晏璧作於明永樂年間的《濟南七十二泉詩》;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志》所載郝植恭作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濟南七十二泉記》。

三處記載的七十二泉均不盡相同,先後被列入72泉名單的泉子共有110多處。其中《濟南七十二泉詩》中有13個不同於《名泉碑》中所列泉名,並將《名泉碑》中靈岩寺獨孤泉、黌堂嶺醴泉,移到了歷城縣天麻嶺和康王山。《濟南七十二泉記》中又有27個泉名別於《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所增13泉僅錄3泉,而又新增了24個名泉,改名稱1處。

經過歷史的沿革變遷,有的泉子已經找不到地址,有的則已經乾枯消亡。為保護名泉,自1998年9月開始,濟南市就決定根據泉的地理位置、噴涌量、周邊環境、旅遊價值、歷史文化等因素,從全市城鄉共733處泉水中評定新的七十二名泉。2004年04月評出的新「七十二名泉」名單中,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歷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瑪瑙泉、九女泉、飲馬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歷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

濟南泉水的形成

濟南位於山東省的中西部,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復雜多樣,大體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

濟南泉水眾多是由於其特有的地形地質構造,濟南地下有一層石灰岩,該岩層本身結合得不是很緊密,形成孔隙、裂縫和溶洞,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到濟南以後受到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不能前進,就越積越多。最終,地下的孔隙、裂縫成了它們排泄之門。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著這些裂縫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的湧泉,這些泉水千姿百態,有的是白浪翻滾,如同銀花玉蕊,有的晶瑩溫潤,就像明珠瓔珞。

濟南泉水的分區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名泉七十二之說,實際上濟南泉水不止72處,僅市區就有大小泉池百餘處,四大泉群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則「隱居」於濟南轄區內的其他地方。

濟南市在重新審定七十二名泉的同時,從地理和旅遊的角度劃分了十大泉群。它們是濟

南市區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龍潭泉群以及市區以外的濟南東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百脈泉泉群,歷城彩石玉河泉泉群,歷城柳埠湧泉泉群,長清萬德袈裟泉泉群,平陰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均屬廣義的「濟南泉群」,同時自東向西依次劃分為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濟南泉域、長孝泉域四大泉域。

從水文地質學的角度劃分,以趵突泉為代表的市區「四大泉群」實際是一個泉群,屬狹義的「濟南泉群」。它們同一個水源、同一個補給區,統稱「趵突泉群」,其補給區稱「趵突泉泉域」。柳埠和湧泉泉群萬德袈裟泉群位於市區「四大泉群」的補給區,即趵突泉泉域,各個小泉子彼此沒有水力聯系,兩個小泉群之間也沒有水力聯系,但這些泉水沿河道滲漏,最終流向市區泉群。

『貳』 關於濟南泉水的論文

摘要:濟南泉水補給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尤為重要。應採取興建地表微型蓄水工程,限量開采地下水,重視非工程節水,進行節水技術組合等措施,達到即保泉又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濟南 泉水補給區 高效 節水農 濟南泉水補給區(簡稱補給區)位於濟南市南部,面積約1500km2,90%以上為石灰岩山區。由於地理位置原因,區域內地表水、地下水都是濟南市城市和工業的重要水源,境內可利用水十分短缺。「三座大中水庫」轉為向城市供水,地下水因保泉不能大量開采,而建設省城後花園需水量有增無減。如何解決補給區的農業用水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勢在必行 區內水資源比較貧乏,灌溉用水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南部山區農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原用於農業灌溉的卧虎山、錦綉川水庫轉向為城市供水,狼貓山水庫供水工程也已竣工,城鄉用水矛盾尖銳。 泉水是濟南的特色,也是邁向名牌城市最強有力的競爭條件。從1975年至今,泉水每年出現斷流,最長達兩年半。採取引黃保泉、庫水「農轉非」、逐漸關閉市區自備井等措施後,2001年9月17日趵突泉開始噴涌,但2002年春節後(3月3日)趵突泉水位突然下降以致停噴,其主要原因是補給區內開始抽水抗旱。 目前區內農業有效灌溉面積約占農用地面積的30%,「三灌」面積更是少得可憐,約占農用地的1%,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到0.5,發展都市化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出口創匯農業等都需要增加灌溉用水量。 由此看出,補給區內可利用灌溉水有限而寶貴,單採用一般節水灌溉技術是不夠的,必須發展節水農業,並且體現「高效」二字。 1.2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完全可行 補給區多年平均降雨量730mm,超過全市平均值;地表徑流系數多在0.2~0.3之間,年平均徑流量2.56億m3;地下水埋深一般150m以上,深者達500m。雨季地表水較多,但利用率低,還有較大開發潛力。 在「市長二號工程」二期項目實施期間(1998~2000年),補給區內西營、柳埠、錦綉川、仲宮、高而五鄉鎮建成塘壩25座、蓄水壩320道、水池1100個、旱井11200眼,但灌溉配套一直沒有落實,多數農民還是採用傳統的灌溉方式,費工、費時、費力、費水。 本文轉自網學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myecs.cn/mianfeilunwen/biyelunwenfree/1396322/index.htm

『叄』 關於濟南泉水的文章

【位置】

趵突泉位於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成為「游濟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譽。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志,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名稱來歷】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涌,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涌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觱涌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贊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游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

【基本介紹】

趵突泉名列濟南眾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趵突泉公園始建於1956年,其名勝古跡,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

趵突泉是公園內的主景,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關,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現在泉北的李清照紀念堂正是為紀念這位著名的詞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布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准,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泉的形成】

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國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湧出來。比較著名的泉就有四個: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趵突泉等,僅趵突泉每天就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

為什麼濟南的泉水這么多呢?這主要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區,是山東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

這里的山區是由石灰岩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順著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漿岩,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里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岩漿岩上又覆蓋著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周邊攬勝】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 游勝地。

【觀瀾亭】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肆』 濟南泉水的傳說,,急急急!!!!!!

大明湖:
很久很久以前,湖邊一對青年男女痴心相愛,男的叫楊柳,女的名荷花。小夥子英俊瀟灑,姑娘如花似玉。楊柳誠實勤勞,荷花美麗聰慧。她們自小便在一起游戲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以後,便互生愛慕之情,且情深意篤,曾互指湖水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兩家的家長也認為她們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准備待籌備妥當之後,擇日為她們完婚,結成百年良緣。 誰知天有不側風雲,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惡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一日趁荷花家中無人,帶人搶走了荷花,欲行不軌。楊柳聞訊,追來搶救。惡少指使家丁對楊柳動武,殺死了楊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荷花見狀,悲痛欲絕,掙開強人之後,縱身跳入湖中,殉情自盡了。

她們死後,湖畔楊柳被害的地方,長出了茁壯的柳林;湖中荷花自盡的地方,生出了艷麗的紅荷,柳枝拂水,向著荷花點頭;紅荷挺立,朝著柳枝傳情。湖民們說:這是楊柳和荷花的化身,她們活著不能結合,死後也要日日廝守相聚。

趵突泉:
http://www.shandongok.com/web/sdgs/2004-04/1082103346.html

珍珠泉:
人們傳說,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當年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淚所化。遠古時代,歷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個大賢人——舜,他自小就跟著當地百姓在山下耕種,在群體生活中逐漸顯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歲就被人們推舉為首領。堯聽說後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後連國君之位也禪讓於舜。舜勤於政事,常四方巡視。有一年,舜遠行南方,而山東一帶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帶領父老兄弟早晚祈禱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蓋跪出了血,天空仍沒有一絲雲影。

姐妹倆又帶領大家向龍王要水,人人雙手都磨出血泡,終於挖出一口深井。正在這時,南方傳來舜帝病倒於蒼梧的消息,娥皇、女英當即啟程南行。看著揮淚話別的人們,她們禁不住一串串淚珠灑落大地。突然,「嘩啦」一聲,淚珠滴處,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湧出,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後人有詩曰:「娥皇女英異別淚,化作珍珠清泉水。」

『伍』 濟南泉水節的介紹

首屆濟南泉水節由濟南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旅遊局主辦,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和濟版南廣播電視台權聯合承辦,於201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舉行。泉城人民歷來有愛泉、賞泉、弘揚泉水文化的傳統,擁有屬於自己的節日,一直是泉城人的夢想。近年來,濟南市多措並舉,大力開展節水保泉行動,使濟南市各大泉群實現了常年持續噴涌,增強了社會各界對成功舉辦「泉水節」的信心。今年,濟南將迎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恢復噴涌十周年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泉水、文化、藝術、發展的契合,使泉水節呼之欲出。

『陸』 濟南泉水的資料

濟南是山東省會城市,城市南依泰山,北臨黃河,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此外,濟南素有「泉城」美譽,擁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時,全市還遍布著700多處天然泉涌,構成濟南市「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獨特泉水景觀。

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清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說:"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道光年間編纂的《濟南府志》說:"總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的說法則更加符合實際:"歷下之泉甲海內,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據山東省水文地質一隊1964年調查,僅市區即有天然泉池108處。濟南市城市規劃建設領導小組1980年調查材料上列舉了119處泉池。1983年6、7月間和1998年6月,市園林局、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又以上述記載為基礎進行調查,查出城區有名稱的泉池139處。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處。這些泉池,集中在東起青龍橋、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覺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諸如曾鞏、蘇軾、張養浩、王守仁、蒲松齡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成因:
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余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塹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群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岩,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岩侵入體,質地細密,岩質堅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通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岩體,構成了三面封閉的排泄單元。 南部山區,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人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岩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柒』 濟南以泉水資源豐富聞名遐邇,享有「泉城」美譽,2003年趵突泉的復涌給泉城帶來了勃勃生機.「節水保泉、

水污染途徑來有: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自,農業廢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和農葯的任意使用,所以防治方法是:工業廢水、農業廢水、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再排放,合理地使用化肥和農葯.隨意丟棄廢舊電池到河中、生活污水排入大明湖、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或就地焚燒都會嚴重的污染水體.
故選D.

『捌』 山東濟南有哪些著名泉水

趵突泉、五龍潭、黑虎泉、百脈泉、珍珠泉。

『玖』 濟南和濟南泉水的概況

濟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稱。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

濟南泉水,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系趵突泉之古稱。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八·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說:「濟南名泉七十有二。」於欽在其《齊乘》一書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記錄了下來。明初,詩人晏璧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濟南名泉一一加以吟詠。到了清代,記述泉水的詩詞歌賦、文章典籍,更是數不勝數。

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清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說:「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道光年間編纂的《濟南府志》說:「總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的說法則更加符合實際:「歷下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據山東省水文地質一隊1964年調查,僅市區即有天然泉池108處。濟南市城市規劃建設領導小組1980年調查材料上列舉了119處泉池。1983年6、7月間和1998年6月,市園林局、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又以上述記載為基礎進行調查,查出城區有名稱的泉池139處。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處。這些泉池,集中在東起青龍橋、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覺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濟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卻各具風采。或如沸騰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串串珍珠,燦爛晶瑩;或如古韻悠揚的琴瑟,鏗鏘有聲……,整個泉城沉浸在泉水潺潺淙淙、詩情畫意之中,使得歷代文人為之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李白、曾鞏、蘇轍、趙孟頫、蒲松齡、王士禛等,都留下了贊泉的詩文。濟南泉水,孕育出李清照、辛棄疾等一代又一代婉約與豪放派詩人詞人。濟南泉水,以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到此旅遊觀光,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客流量達200萬人次以上。泉水已成為濟南的象徵,是濟南的"眼睛",她在濟南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旅遊文化等諸多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龍頭」作用。這些泉水,以形、色、聲、姓氏、傳說、動植物、樂器、珍寶取名或無名而名,各具情趣。

濟南泉水還以質純著稱。泉水來自岩層深處,受氣溫影響甚微,水溫比較穩定,常年保持在17~18攝氏度,無色透明,清冽甘美,為優質飲料。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濟南"普利思"礦泉水,即是直接從地下汲取而成。經國家地礦部門鑒定,礦化度為650,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鋰(Li)0.12毫克、鍶(Sr)0.99毫克、鋅(Zn)0.13毫克、鎂(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鈣(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來源:齊魯熱線)(編輯:付剛)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