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縣旅遊文化
① 花垣茶洞鎮(即邊城鎮)有什麼旅遊景點
花垣茶洞鎮是一個古鎮,因為沈從文的《邊城》而成名,現在已經改名為邊城鎮。小鎮景點不算很多,主要是體驗那種山水相依古樸純粹的鄉土風情,主要風景有翠翠島、邊城碑、吊腳樓、白河行舟等,一天時間差不多可以粗游,如果想深度體驗民俗民情也可以在此居住一晚。
花垣茶洞鎮(邊城鎮)簡介:
邊城鎮原名茶洞鎮,2005年7月改為邊城鎮,以沈從文所寫《邊城》小說名稱命名。
邊城鎮位於湖南省花垣縣西北部,距縣城25公里,與貴州省松桃縣的迓駕鎮和重慶市秀山縣的洪安鎮隔河相望,自古就有「一腳踏三省」的美譽,是湖南省的西北大門和湘西四大聞名古鎮之一。
從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出發,越過矮寨公路天險,經花垣縣城,再西行20多公里,便到達湘、川、黔三省交界的一個邊境小鎮,小鎮名叫茶峒。茶峒是苗語地名,「茶」是指漢人,「峒」是山中盆地的意思,意譯成漢語,就是漢人居住的地方。
茶峒鎮很小,卻是湖南通四川、貴州的必經之地。水路則上通松桃,下達沅陵、常德。
如果說酉水的舒緩寬闊盪漾了整個湘西的夢,那麼環繞茶峒的白河則是邊城一首永遠寧靜祥和的歌。
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的茶峒鎮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葉,就因為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而聲名遠揚。的確,與中國的其他地方相比,那個混亂年代裡的茶峒人安寧自足的生活無疑是令人羨慕的,他們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連通外面的世界,下運桐油、川鹽和染色的五倍子,上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海味等。長途的販運模式加集市貿易的經濟結構,使這座佔地僅兩平方公里的小鎮很自然地成為了近代湘西邊界上的一顆明珠。
② 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有哪些
中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有五個,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范圍內,在中央政府集中統一領導下,遵循國家憲法的規定,各少數民族以聚居區為基礎,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享有當家作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制度。 少數民族自治區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947年5月1日,中共政權在蒙古族地區第一次成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開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最初名稱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12日改為現名)。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成立。
截至2003年,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即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此外設立有1173個民族鄉、1個民族蘇木和數量龐大的民族村等基層的民族自治組織。
根據2000年中國大陸第五次人口普查,其劃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64%。
(2)花垣縣旅遊文化擴展閱讀:
提出者
民族區域自治是列寧在1913年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想出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法。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由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已經結成了政治利益共同體。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少數民族之間的政治利益共同體關系得到強化。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的少數民族自治政策,在這類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的一部分。
我的偏好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景,所以比較推薦的景點如下:
長沙,湖南版省博物館權,馬王堆的文物都在裡面;
長沙,嶽麓山,毛老人家求學的地方,嶽麓書院也是四大書院之一;
湘潭,韶山,毛老人家故鄉;
張家界,名氣很大就不多說了,風景值得一看;
衡陽,南嶽衡山;
岳陽,岳陽樓,反復重修的,也就追隨《岳陽樓記》去打個卡;
鳳凰,名氣大,不過有點過度開發,黑料不少。其實真要追隨沈從文《邊城》的腳步的話,應該是去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茶峒鎮,現在已經改名叫邊城鎮了;
懷化,芷江,喜歡抗戰史的人必須一游,飛虎隊重要駐地,抗日戰爭結束的地方(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21日至23日,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國政府洽降),也是抗戰最後一次打戰役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