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文化旅遊
㈠ 北京民俗文化 老北京特色民俗有哪些十大品牌網
老北京特色民俗: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專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屬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漢族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3、老北京叫賣,是舊時京城從商活動的人們,在胡同、街巷等為推銷商品和提供有償服務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
4、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
5、北京的胡同,訴說著歷史,演繹著歷史。倘若胡同生命,它會替仁人志士的壯舉高呼,它會為百姓的苦難垂淚,它會對歷史罪人側目。
6、豆汁(Fermented Soya-bean Milk),是老北京的獨特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
7、北京老字型大小,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特色,遠近聞名、經久不衰,其字型大小本身就是寶貴的無形資產,主要集中於工商業、手工業、飲食業、民間藝術及文化藝術領域。
㈡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逛廟會、吃烤鴨、喝豆抽、爬景山、聽京劇。
㈢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有胡同,天橋,戲園和廟會。
㈣ 關於北京民俗文化的文章
老北京的生活
去年五月北京之行,見到侄子祖火奎,他馬上遞過來這本一九九○年新出版的「老」書。我說它老,是因為這三十三萬言的新書,其內容可是三四十年代的舊文章,而且說的是比三四十年代更老的老北京的生活。拿起來先掃瞄一番,使我備覺親切。尤其裡面插圖都是線條素描,又簡單又寫實,無論人或物,都在那幾筆特寫中見其真實。這是侄子在書剛出版,就特為叔嬸買的。
本書的作者是金受申,我和何凡都很知道的一位專寫掌故、民俗的老北京作者。我想在台灣的老北京一定對作者金受申也不陌生。這本書是專寫老北京習俗、掌故、風物集輯而成。我記得早年在北京看見過他,是位瘦瘦穿著長袍的人。本書內記載他的簡歷是一九○六~一九六八,終年不過六十二歲,在這年頭兒看起來,去世的似嫌早了點兒。
金受申先生原都是在各報刊拉雜寫有關北京的民俗、掌故等小文章,後來在一九三八年,《立言畫刊》(周刊)的創辦人金達志請他為該刊寫一專欄題名「北京通」,他欣然允諾。專欄一開,他一口氣就寫了兩百多篇,這豈是一般作家所能做到的?原來金受申是滿族人,生於清末,所以他能憑記憶、觀察、研究,把個清末民初的生活種種寫得淋漓盡致。更為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是他所寫各篇,內容不但實在、有趣,而且每事的來歷都記實道來,不是胡謅的,他自己也曾為文說:
……北京的風俗物事,一事有一事的趣味,一事有一事的來歷,小小的一個玩物也有很深微長遠的歷史。我寫「北京通」的目的,並不是炫曝我如何通,只是想用一種趣味化的文字,描寫北京的實際狀,我的目標是記實,我的手段是勤問、勤記。記這類舊事,一方面給過來人一種系戀,一方面把過去的北京風俗,前人所未記載,不見文人筆墨的事故,記下來保存。
我所以特把金受申這段話摘錄下來,就是覺得他的做法給今日的采訪記事者看看,也還有其意義,現在,有多少人能有這種認真的態度呢!本書的篇章是寫在三四十年代,可是直等到他一九六八年過世,又過了二十一年的一九八九年,他們的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才感覺其對研究北京的歷史和民俗的重要,而整理了這批珍貴的史料,編輯出版。距離他寫作開始的一九三八年,已有半個世紀了。這半個世紀,北京的生活有沒有改變?改變了多少?我翻閱這本書,給我很大的興趣和感受。
書中可以說整個寫的是民間生活,我看看篇題,倒也都知道,無論四季生活、婚喪禮俗、吃喝玩樂、百業雜陳,以及下層社會剪影等等,我雖未身臨體驗,卻是看過聽說過。尤其看那一百五十六幅插圖,每一幅都說明了它的真實性,這些圖也是不可抹滅的資產,因為你如叫現在一代的人(即使是在北京的畫家),恐怕也畫不出來。他不但不可能用記憶來畫,就是找那實際的物件和人物舉動姿勢,也無法傳神。許多我看了都會引起我的回憶和會心微笑。
例如「大酒缸」,這個北京特有的生活形態(可不是台北的酒廊啊!),我時常在街巷道旁干貨店的櫃台旁一角看見。北京的干貨店大都是山西人經營,這店旁一角的大酒缸,可真是有一個桌子大的大酒缸,上面蓋著大圓木蓋,就算是桌面。三兩好友,或者獨自個兒,坐在桌旁飲起酒來,酒壺是錫制的,桌上擺著就酒的小碟中,無非是花生米、拌白菜、煮毛豆之類現成的。據說這里只供應「白乾兒」酒(高粱酒也),應時的酒菜比如黃花魚、醉蟹、鮮藕等等也應時准備,但都是冷食而非現炒的,因為它不是餐館。但是店鋪門外兩旁,則一定有些推車攤子等的寄生營業,專現做熱菜,如爆炒牛羊肉、燉黃花魚等。但是要知道,下大酒缸都是「老爺們兒」的生活,女人可沒有下大酒缸的。或曰那麼你林海音怎麼知道這么多?我是從小整天上學上街都看見,聽也聽說過,而且金受申這篇兩千多字的文章更是寫得詳細有趣。
我又記起一事,那就是當我在北平世新讀書時,校址在西四豐盛胡同,那裡有一個橫胡同口,就有一家雜貨店裡有大酒缸,而那對面兩旁還有羊肉床子、水果、燒餅等所謂寄生營業店鋪。我們同學常常在下課後到這兒來買剛出爐的熱燒餅,夾上剛燒好的燒羊肉,然後就一杯冰涼的酸梅湯,旁邊則是幾個大男人圍坐著在大酒缸旁飲酒哪!所以我一掀開「大酒缸」這頁,一眼看見素描圖,就別提多麼眼熟親切了。
作者的勤記、勤問,使他的這本四百多頁、二百篇文、一百五六十幅插畫,都是那麼認真仔細的散文記述。可惜的是書成他卻早已看不見,只留給後人無限的思念和欣賞。更重要的是他所留下的,是無價的民俗生活記錄的財產。我特選了幾幅插圖刊印於此,也可使讀者欣賞這些素描圖的有趣可愛。
寫至此,我忽然又隨手找出一本存書,那是在台灣的一位寫國劇和北平事務的作者陳鴻年的著作《故都風物》。這本書也是在作者去世(一九六五)後的一九七○年由正中書局出版,書中也列了二百多篇故都風物,但他寫的不如金受申之詳盡,這恐怕是獨身居台灣,勤記則有,勤問則就沒那麼方便吧!有許多篇兩人都寫到同一事物,對照著看,頗是有趣。但兩人都太早過世,令人惋惜不已,按說這種作家也該算是我們國家的國寶級啊!
--------------------------------------------------------------------
我介紹一些書籍吧:
序號 書名
1 藏傳佛教古寺雍和宮
2 京都名剎——雍和
3 雍和宮
4 社會科學文集
5 東城區規劃志
6 黨旗下的風采
7 東城婦女風采錄
8 創建之路
9 北京東城工商文集
10 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史料
11 餐飲業經營管理藝術探索
12 北京市東城區小學校特色校集錦
13 丁香之路
14 北京名勝古跡與愛國主義教育
15 情系東城
16 光輝的事業(1994)
17 光輝的事業(1996)
18 托起明天的太陽
19 為了孩子 為了明天
20 人類靈魂工程師贊
21 圓中華現代教育之夢
22 肝膽相照育新人
23 家教指導行動家長經驗談
24 京城雷鋒孫茂芳
25 王府井大觀
26 心碑
27 時傳祥的傳人
28 光耀神州一團火
29 趙家熹先生書法作品選
30 瑣記清宮
31 紫禁城之變
32 可愛的東城 (上卷)
33 可愛的東城 (下卷)
34 王府井
35 隆福漫筆
36 隆福春秋
37 梅阡
38 夏淳
39 朱琳
40 刁光覃
41 演員於是之
42 明朝十八帝
43 北京文物勝跡大全 東城區卷
44 紫禁城 The Forbidden City
45 北京地壇史料
46 食苑集萃——北京東城美食
47 康樂食苑
48 瑞珍厚清真食苑
49 今日王府井
50 北京東城年鑒(1996)
51 北京東城年鑒(1997)
52 建首善 育新人
53 十年磨一劍
54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
55 北京東城文物建築
56 雍和宮的奧秘
57 趣談老北京
58 燕都說故
59 田漢
60 北京市場大觀
61 祖國叢書 老舍
62 記蕭乾
63 祖國叢書 茅盾
64 北京飯店史聞
65 故宮大觀
66 雍和宮漫錄
67 馳名京華的老字型大小
68 雜談老北京
69 故宮舊聞軼話
70 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型大小
71 北京史話6 雜談老北京
72 京華漫憶
73 北京名勝古跡
74 北京老字型大小
75 北京歷史漫步
76 北京葯店大全
77 吃在北京
78 茅盾年譜
79 點滴人生
80 北京名勝楹聯
81 北京名勝楹聯輯注
82 京城之旅
83 回憶中華書局 上
84 回憶中華書局 下
85 浪跡天涯 蕭乾傳
86 冰心傳
87 冰心傳
88 我與蕭乾
89 人生采訪者 蕭乾
90 老舍年譜
91 老舍年譜
92 京城謎事
93 京城幸事
94 北京飯店
95 故宮盜寶案真相
96 故宮寶卷
97 故宮新語
98 故宮軼事
99 今日北京 市區卷
100 禮儀常規
101 北京史苑 第二輯
102 漫談寺院文化 ——游覽寺廟指南
103 北京風物傳說故事選
104 商業英模譜
105 話說北京城叢書 京城婚事
106 話說北京城叢書 京城憾事
107 北京鄉土史話
108 北京史話3 北京風情雜談
109 北京史話2 老北京廟會
110 燕都舊事
111 北京英烈傳I
112 北京文史資料精華 商海沉浮
113 北京文史資料精華 杏壇憶舊
114 北京英烈傳2
115 北京五十年紀實
116 北京革命遺址史話
117 漫遊神州
118 老北京寫照
119 北京往事談
120 北京風物傳說
121 北京風物志
122 北平地下黨斗爭史料
123 北京工商史話
124 老北京風情記趣
125 京華風物
126 北京舊事
127 神州軼聞錄
128 神州軼聞錄
129 京都古跡大觀
130 老北京的商市
131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132 昔日北京大觀
133 北京特產風味指南
134 中國的老字型大小 上冊
135 中國的老字型大小 下冊
136 神州軼聞錄
137 老北京的風情
138 北京史苑 第三輯
139 話說北京
140 老北京人的生活
141 基督教與北京教堂文化
142 北京特味食品老店
143 全國公共圖書館概況
144 中國教育群英譜
145 中國教育群英譜
146 北京廟會舊俗
147 中國省市圖書館概況
148 特色圖書館論
149 故都三百六十行
150 北京文史資料精華 文苑擷英
151 老北京的生活
152 清代王爺墳
153 墨林史話
154 外八廟碑文注譯
155 避暑山莊碑文釋譯
156 避暑山莊園林藝術
157 夕陽芻稿
158 北京地名典
159 北京漫步老街
160 趣談老北京
161 中華世紀行
162 解放戰爭時期 北平第二條戰線的文化斗爭
163 京城胡同留真
164 京城瑣談 街巷 戲園
165 京城瑣談 陵墓 園林
166 故宮
167 故宮鍾表館導引
168 故宮導引
169 故宮珍寶
170 北京風光
171 北京十大名勝
172 北京博物館年鑒 1912-1987
173 北京博物館年鑒 1988-1991
174 北京博物館年鑒 1992-1994
175 論北京人藝演劇學派
176 北京傳統節令風俗和歌舞
177 清代皇帝像
178 清代後妃像
179 清東陵史話
180 清代院畫
181 首都名院名醫
182 雍和宮Palace of Harmony
183 宮女談往錄
184 清宮史叢書 塞外汗王宮
185 滋補菜餚200例
186 實用藝術菜譜大全
187 珍珠史話
188 成功者的思維
189 明清皇室
190 博物館藏品保管
191 城市區街經濟的開拓與發展
192 真情曲
193 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
194 欣欣向榮的北京
195 今日世界婦女
196 黨建優秀論文選
197 遜清皇室軼事
198 光緒順天府志 第一冊—第十六冊
199 書目答問補正
200 明清稀見史籍敘錄
201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索引
202 著者別號書錄考
203 清人室名別稱字型大小索引 上 增補本
204 千字文綜述
205 同名異書匯錄
206 同書異名匯錄 上
207 同書異名匯錄 下
208 北京市情講座
209 中國勞動服務公司
210 十年回顧——十九城區工商局長座談會創立十周年紀念 (1985——1994)
211 知行集
1 北京五中建校六十周年紀念冊 1928-1988
2 北京五十四中建校四十周年紀念冊 1955-1995
3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校慶紀念 1864-1955-1995
4 北京第二十七中學(孔德學校)北京第一六九中學(延安中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 1917-1997
5 美哉壯哉我育英 北京二十五中建校一百二十六周年紀念 1864-1990
6 燕京大學建築一覽
7 中央戲劇學院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8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紀念畫冊 CAMS PUMC commemorative pictorial
9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紀念畫冊 1956-1996 1917-1997
10 中央戲劇學院
11 北京國子監
12 北京市東城區成人教育沿革 1949-1995
13 十年回顧——北京市東城區成人教育巡禮
14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15 北京市歷史學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1960-1990
16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 1995
17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 1996
18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 1994
19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 1993
20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 1990
21 同仁獎 九七香港回歸徵文匯編
22 北京地安門中學九十周年校慶紀念冊 1902-1992
23 北京二中校慶紀念冊
24 東城區中小學體育衛生工作文件選編
25 東城區教育局教研科研中心德育研究室成立十周年 1983-1993
26 東城區教育學會第七屆年會「桃李杯」教育科研論文評選活動 優秀論文選
27 北京東城教育學會十周年紀念集
28 關於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 自查報告
29 北京東城教育資料匯編
30 前進中的東城普教事業
31 沃土育新苗
32 前進中的東教十年
33 論素質教育
34 』97北京科技周活動指南
35 紀念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四十周年 1952-1992
36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之友聯誼會紀念冊
37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四十五周年紀念專刊1952-1997
38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介
39 古都翰香
40 革命詩抄
41 茅盾研究
42 東城區體育志
43 中英對照餐廳服務常用語
44 東城體育四十年 1958-1998
45 東城醫葯 合訂本
46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簡介
47 中山公園
48 文丞相祠簡介
49 文天祥祠材料
50 北京鍾鼓樓資料匯編
51 鍾鼓樓
52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1997年鑒
53 東城區醫葯資料匯編
54 醫林新秀
55 北京中醫醫院
56 北京協和醫院
57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96
58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95
59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年鑒 1994
60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年鑒1993
61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92
62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91
63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90
64 北京市東城區衛生防疫站 年鑒 1989
65 東城區計劃生育工作資料匯編
66 北京概要
67 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論文與著作題錄匯編1991-1995
68 中華書局圖書要錄
69 北京商業
70 東城區園林綠化四十年
71 研究與實踐
72 (正)北京市情講座
73 東城地方革命史話
74 北京市西城區二龍路街道簡史
75 北京風光集
76 茅盾簡介
77 體育工作資料匯編
78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一輯
79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二輯
80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三輯
81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四輯
82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五輯
83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六輯
84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七輯
85 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 第八輯
86 首都圖書館 捌拾年 1913-1993
87 北京文化史資料選集 首都圖書館館史
88 首都圖書館的地方文獻事業
89 首都圖書館 北京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90 赤子忠魂千古留
91 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論文集
92 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規章制度匯編
93 活躍的社區文化細胞——記北京東城區群眾性文藝組織
94 東城明珠
95 當代北京人民保險
96 北京新東安市場
97 慶祝北京市百貨大樓成立四十周年
98 紅都志稿
99 東城區文化館資料匯編
100 東城區文化巡禮
101 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優秀論文集1996年度
102 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優秀論文集1995年度
103 北京市東城區投資指南
104 《`96中國經濟——北京》總第7期待
105 北京市東城區招商引資項目手冊
106 北京投資指南
107 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108 北京市東城區投資環境介紹(1992)
109 北京市東城區投資環境介紹
110 北京市東城區招商引資項目冊1996
111 中國對外開放Open China
112 精神文明建設材料匯編
113 各類案件典型案例選編
114 東城區人民法院大事記
115 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資料匯編(二)
116 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資料匯編(一)
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解案例選編
118 保護消費者權益手冊
119 工商法規講義
120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案
121 北京市東城區「三五」普法資料匯編
122 北京市東城區「二五」普法資料匯編
123 外經、外貿、外事活動禮儀須知手冊
124 澳門回歸祖國大型展覽會刊
125 東城群英譜
126 景山街道文明市民學校教材
127 愛國 敬業 奉獻
128 魂系千秋業
129 魂系千秋業
130 魂系千秋業
131 「東城區青年文明講師團」講座教材匯編
132 勞模風采錄
133 東城區老幹部讀書會論文選
134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優秀研究成果選編(1988——1998)
135 東城區委理論學習參考 1990(1-4期)
136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8
137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7
138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6
139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5
140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4
141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3
142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2
143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1
144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90
145 東城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 1989
146 東城區職工
㈤ 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 意義和目的
【胡同由來】
來北京旅遊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
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胡同和北京人】
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贊嘆:「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干凈倒是干凈,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
老北京胡同名字如何起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
由於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後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雖然看起包羅萬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廠胡同、團結湖、海濱胡同)、山川日月(圖樣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張自忠路、賈家胡同)、市場商品(菜市口胡同、銀碗胡同)、工廠作坊(打磨廠、油漆作胡同)、花草魚蟲(花枝胡同、草園胡同、金魚胡同、養蜂夾道)、雲雨星空(雲居胡同、雨兒胡同、大星胡同、空廠)、雞鴨魚肉(雞爪胡同、鴨子店、鮮魚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著眼花緣亂,但如果認真分析,還是有其自個兒內在的規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梁、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胡同、街巷的名稱,其中許多沿用至今。
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窪的有「下窪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後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後泥窪胡同、中帽胡同等。
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願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麼「喜」啊、「福」啊、「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於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以衙署官方機構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以市場貿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以手工業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後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後撫屍痛哭,他即位後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於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後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後商業經濟發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後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胡同名字的變化
有的胡同名稱從元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沒有什麼變化,像磚塔胡同就是一例。
從明朝叫到如今沒有什麼大大變化的還有門樓胡同、羅兒胡同、翠花胡同、絨線胡同、頭發胡同、松樹胡同、史家胡同、燈草胡同等三十多條。可許多胡同的名稱卻隨著改朝換代,而一再變更著,最多的一條胡同竟會有五、六個曾用名。
象現在宣武門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時本叫繩匠胡同,清朝乾隆年間訛傳為神仙胡同了,後又訛傳為丞相胡同。
也有些胡同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後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驢市胡同改成了禮士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雞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壽劉胡同、屎殼郎胡同改成了時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壽比胡同、牛血胡同改成了留學胡同等。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聽的字。屬諧音轉換,而且叫起來與原音又差不多,胡同里的人們都樂意接受,因而就能流傳開來。
但如果未經廣大群眾認可,強加給人們的,就不會叫響。如文化大革命時在極左思潮影響下,把一些帶有明顯標語口號式的字眼強安在胡同名稱上,象把戴家胡同改名為紅哨兵胡同、將北豆芽胡同改名為紅小兵胡同、將豆角胡同改名為紅到底胡同、把珠市口西大街改名為紅衛東路等等,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
㈥ 北京中國民俗旅遊文化一條街景點,沒有
故宮 地壇 西四胡同 北京歡樂谷:北京歡樂谷旅遊官方網站。 北京民回俗博物...:北京民俗博物館答官方網站。 中國民族博物...:中國民族博物館主頁。 中國錢幣博物...:介紹了博物館的概況、館藏等。 北京天文館:詳細介紹天文館的參觀價值等。
㈦ 北京民俗文化是什麼
北京是數朝國都,各朝統治有所不同;如近代的契丹族,金代為女真族,元代為蒙古族、明代為漢族、清代為滿族。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雖有差異,但在這里經過千百年來的相互影響與演變同化,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無論歷朝歷代中的皇室、貴胄與民間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士, 在「過年」問題上都是要充分顯示自己的「年文化」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先進與落後同在、封建迷信與樸素唯物主義同時涌現。所以我們在參觀游覽及導游講解中,需應用歷史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對其棄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
北京燃放鞭炮的由來
官民均十分講究購辦爆竹,我國年節期間及逢喜慶之日,燃放爆竹歷史悠久。據傳古代有一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就出來傷害人畜,屆時百姓不敢出門。偶有一年,有位頑童燃燒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沖天、噼啪作響,將怪獸「年」嚇得遠逃而去,人們喜獲安寧,歡度春節。此後,燃放爆竹便成為人們驅魔避凶,迎神喜慶的必備品了。
官府「封印」、梨園「封台」等放假過年封建王朝為表示對「過年」迎春的重視及對官民的恩賜,自臘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選定 「吉日」,布告京城及全國所有衙門府 地,統一封存官印,各官員開始放假過年。隨之各梨園劇場也進行「封台」 停演,放假,待新年伊始再行演出。
此時全國城鄉空前繁榮的「臘月市」進入高潮,百姓大搞大掃除,以整潔生活環境。臘月23日為祭灶神之日,又有過「小年」之稱,隨之「大年」除夕就很快來臨。
掛年畫、貼春聯、吊燈籠、倒貼「福」字
廟會文化——北京為中華廟會之鄉
北京自秦漢起就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尤其遼、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就明清時期而言,北京有各種寺廟1000多座,為全國之冠。寺院多廟會也自然就多,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有廟會,豐富多彩,美不勝數。如雍和宮的「打鬼」,城隍廟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燒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燈等等,均為廟會盛事。北京最著名的古今傳統民俗廟會兼集市有白雲觀、廠甸、白龍潭與地壇、龍潭湖等。
此外,北京歷代花會獨具特色,遍及城鄉。花會以技藝見長,主要有少林武術、踩高蹺、玩中幡及太獅、少獅等活動。妙峰山的進香花會為京城花會之最,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東北側,特建「眺遠齋」而觀賞赴會隊伍及其精彩表演。
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遠流長、含義深遠。「胡同」一詞,據考證來自蒙古語,意指有「水井」的地方為民眾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稱謂。
北京的胡同起自元代,在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胡同」一詞的出現。公元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燒毀了位於今廣安門外一帶的金中都城後,其孫子忽必烈住於金中都城東北郊風光優美的「大寧離宮「,即今北海瓊華島。據《元史》本傳載:忽必烈重用河北邢台的漢人大才子,天文、地理、經學、律歷與三式六壬等法術無一不精通的劉秉忠,命他主持設計興建元大都。劉秉忠為了體現「皇權至上「與貴統萬民的理念,他根據{易經}陰陽五行,八卦四象與奇門盾甲的風水學識,同時遵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應是一個方形大城,四面各設三門,城內名字應按八卦起名。而且大城內的中央部位為皇宮,皇宮外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因此劉秉忠以北海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內皇宮及內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軸布局與左右對稱之制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設,從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胡同則穿行於東西。同時並以「坊」為單位,統建有50個居民區,坊與坊之間用寬度不一的胡同隔開。這種胡同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間的防火隔離帶,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等稱呼。由於劉秉忠興建的元大都宛如陰陽八卦圖,十分嚴謹雄偉。加之劉秉忠的學生郭守敬科學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滿東方文明的無窮魅力,氣象萬千,深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贊揚。
據有關史料統計元大都有胡同 400多條。明滅元後,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京城,分為36坊,擁有胡同1170條。清滅明後沿用舊城,改名京師,內外城共有胡同2077條。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條。
胡同不但是街、巷、道、里的通稱,尤其與京劇,京腔一樣,都有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北京歷史、民俗風情、趣聞典故的發祥地與聚寶盆。
涮羊肉—著名傳統風味
據歷史查考,我國在南北朝時期就已有火鍋。用火鍋涮雞、魚、豕等,在唐宋時代已受廣泛歡迎。至清代火鍋已相當盛行。據歷史記載,嘉慶元年(1796),乾隆當太上皇在皇宮設的「千叟宴」,用火鍋計1550多個,吃的主要是涮羊肉,可見其受清官歡迎的程度。北京的涮羊肉起源於戰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區。明末清初傳人關內,羊片火鍋是當時清代皇家最受歡迎的冬令佳餚。北京的涮羊肉,一般秋後上市,五月底以前撤鍋。最初開業的涮肉館為正陽樓,1914年「東來順羊肉館」開張後,通過競爭取代了正陽樓而譽滿京城。
北京烤肉—蒙族風味
烤肉,據傳起源於北方蒙古地區,具有濃郁的塞外風情。後來逐步傳人關內,於明末清初北京才有烤肉出現。「南宛北季」兩家以烤肉為業的餐館,均開業於清朝中葉。位於宜內大街的烤肉宛,於康熙年間由京東大廠回民宛民由於推車賣肉發展而來。於什剎海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則創業於清代咸豐時期。
古老傳統的烤肉,是用一種特製的火爐,烤盤由鋼條密排而成,中間有小小縫隙,稱為「炙子」。
烤肉時,爐內燒木柴或木炭,把切得很薄的肉片在「炙子」上烤熟,然後蘸佐料吃。現在卻是先將肉片用醬油、料酒、白糖、香料、蔥、姜、蒜等佐料拌好,然後用長筷夾肉到「炙子」上去烤,像炒菜一樣不停地翻動,油脂發出「滋滋」聲音,芳香四溢,肉片一烤熟就可進食,這種邊烤邊吃邊飲的吃法,富有自然野味的情趣。
烤肉立秋開始,夏季停爐。十分講究原料,要選用「北口」的菜牛,耕牛肉老是不能用的。牛的年齡在4-5歲為宜,體重為二三百斤最佳。而且只選用牛的上腦、裡脊、排骨三個部位。此外,切肉的刀工也十分重要,必須切得很薄的牛、羊肉才適以燒烤。
特色土語京味濃
北京語音既動聽又容易聽懂,語言豐富生動,為全國最佳語音、語言之一,我國的普通話(國語)和漢語拼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
但北京地區地道的土語土話,如不加一定解釋,是不大容易讓人很快明白過採的,韻味自殊,很有方言特色。現將有關土語簡釋舉例如下:自個兒:自己一個人。咱 們:我們。勞 駕:請人幫助,或表謝意。侃大山:信口窮聊。貓兒膩:心懷私隱,不可告人。貧 嘴:多嘴、好說廢話。犯 傻:發呆、裝糊塗。套 磁:拉關系。逗 樂:開玩笑。泡 湯:完蛋,吹了、弄糟了。宰 人:敲竹杠、坑騙他人。怵 頭:為難、膽怯、害怕。瓷 實:結實、堅固、可靠。沒 轍:沒辦法。黃 了:沒辦成。別 價:別那樣做的意思。吃 心:多心。倍兒好:特別好,非常好。捅婁子:招麻煩、惹事非。涮 人:不守信用、戲弄別人。掰 了:關系破裂之意。
年前准備
自明清以來從進入農歷12月一 「臘月」,就已邁人了「年關」。北京 人從臘月8日——「臘八」至除夕,是做「過年」——春節准備最忙碌的日子。
農歷12月8日為漢族的「臘八節」。其來源於古代「臘禽獸以歲暮祭祖先」的「臘日」。 「臘八」是進入年關的信號,有「年禧」之稱。是有錢有勢人「討債」,而窮人進行 「躲債」的時期。
臘八節的主要食品為「臘八粥」,其風俗來源說法豐富:一說神農氏因發現了百穀,開創了農業生產與生活,人們故於臘日用多種穀物、果實熬粥進行祭祀。二說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當過乞丐,吃過用老鼠洞中的雜糧煮粥充飢。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後,為不忘過
去的苦難,便於臘日熬「臘八」雜糧粥賞賜百官,以激勵艱苦奮斗的精神。三說釋迦牟尼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稱為成道節。佛教徒熬粥奉佛,成為一大佛事。
據《燕京歲時記》載:人們熬制臘八粥十分講究,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菱角米、紅小丑、去皮小棗等和水煮熟,再加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紅白糖等配料,香濃四溢,十分清甜可口,所以直至現代北京人,仍樂意保留這一吃「臘八粥」的美食習俗呢!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此外,還有念蘇州白者的蘇丑,演官丑,草衣丑的袍帶丑,以及扮演市井及農工平民的氈帽丑等,角色不同,豐富多彩。
滿漢全席—清廷最高「國宴」
這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國宴「,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筵席。其主要由滿族的點心和漢族的佳餚所組成而故名。
因為清王朝人關之前,面點、菜餚均較單調,餐飲並不講究。但入主中原後,由於京城會集了全國各地的山珍海味。而且御膳房成員由滿族與漢族廚師組成,從而滿點漢菜便合二為一了。到了康熙年間,滿漢全席已初步形成。據傳清聖祖玄燁(康熙)在宮中首嘗這一滿點漢菜豐盛多彩的盛宴時,極為高興,贊不絕口,並揮筆寫下了「滿漢全席「四個大字,從此確立了它在宮廷筵席中的地位。乾隆時期,滿漢全席發展到了高潮。並且加入了回族、藏族、蒙古族的食品,形成了「五族共慶宴」的滿漢全席盛宴。其烹飪技術的高超、席面的豪華、餐具的講究及禮節的繁瑣,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盛宴,在清廷只有封建帝王、皇後,皇親國戚及高級官員才可享用到。
滿漢全席始於康乾盛世,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按規定其大小菜餚計有108件,其中南萊54件,北菜54件。各種點心44道,一席需用麵粉幾十斤,所用名貴水果眾多。滿漢全席為典型的燒烤席,由於名萊名點繁多,一般需分3天時間才可品嘗齊全。
北京烤鴨——中國第一關食
中國烤鴨歷史悠久,據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錄)記載,就已有了烤鴨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在明清兩朝宮廷中已常食用烤鴨,後來才傳向民間。據歷史查考,北京第一個烤鴨店—「便宜坊」,是於清代咸豐五年(1855)創辦的,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掛牌營業,主要經營燜爐烤鴨。製作烤鴨的師傅多為山東榮城
人,所以北京烤鴨既是宮廷風味,又是魯萊名餚。
於前門大街東側的全聚德烤鴨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薊縣人楊傳仁創辦,以經營掛爐烤鴨著稱。由於其烤制手藝更加講究,烤出的質量、名聲很快超過了便宜坊。
烤鴨是以優質雪白的北京填鴨為原料。據考證,北京鴨的祖籍在南方,於明初隨漕運船隻運養來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一帶,故有「白河蒲鴨」之名。後遷京西玉泉山放養育成良種。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快,60-65天就可育成5-7斤重。45天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由人工填喂,每6小時喂一次,晝夜不斷。格填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塗料等一系列工序,才可人爐烤制。
烤制方法一般有三種:
1.燜爐法 烤爐有門,在爐膛內架設鐵箅子,箅子下燃燒秫秸,將料理好的填鴨放在鐵箅子上,關閉爐門進行燒烤而故稱燜爐烤鴨。
2.掛爐法 烤爐口呈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填鴨掛在爐內的鐵鉤上,下面用梨木或棗木文火烤制而成。
3.叉燒法 同製作叉燒肉相似,須手工逐一操作,因費工費時產量低,而被逐漸淘汰。
烤熟的鴨子需切片上桌,每隻鴨要切出120片左右,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同,技術要求較高。
鴨片配上蔥段、黃瓜條、蒜泥(少許)與甜面醬等佐料,用主食荷葉餅或空心燒餅包裹進食,具有又香又甜又脆又爽口的特點。
㈧ 北京的特色傳統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抄中國傳統合院式襲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相聲,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
5、廟會,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㈨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民俗文化那跟本數不過來,比如小吃很有特色,而且北京也是個發展很快的城市,想知道民俗文化,已經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