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中韓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靠近;②韓國經濟發達,居民收入高;③中韓之間交往密切,交通便捷。
(2)①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②旅遊業促進文化繁榮;③旅遊業促進社會進步。
(3)①旅遊主體的大眾化②旅遊形式的多樣化③旅遊空間的擴大化④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貳』 2007,2008年全國旅遊總人數變化的折線統計圖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不全:2007年 1月:129萬,2月:133萬,3月:139萬,4月專:149萬,4月:144萬。5月:158萬,6月195萬 還有:2007年中國旅遊業屬總收入達1.09萬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統計顯示, 2007年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1.32億人次,增長5.5,其中入境過夜旅遊 人數達5472萬人次,增長9.6;旅遊外匯收入達419億美元,增長23.5; 中國繼續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地位。2007年國內旅遊人數達 16.1億人次,增長15.5%;國內旅遊收入達7771億元,增長24.7%。 2008全年國內旅遊可達17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8700億元,增長約12%; 入境旅遊人數1.3億人次,下降3個百分點。2009年預期國內旅遊人數18. 5億人次,收入9500億元,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23萬億元,同比增長8%。
『叄』 請問中國2006年旅遊總人數是多少
紅色旅遊:伴隨中國成為世界旅遊大國而崛起
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最新統計顯示,2006年全國11個重點紅色旅遊省(區、市)紅色旅遊逾1.3億人次。教育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2006年參觀紅色旅遊景點的青少年學生超過1000萬之眾。在由旅遊資源大國發展成為世界旅遊大國過程中,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迅速興起。
國家專項資金達11億元
紅色旅遊方興未艾
在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發展紅色旅遊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後,紅色旅遊作為我國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按照《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國家旅遊局在各相關部門和相關地區大力支持下,開始組織編制全國「重點紅色旅遊區」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規劃,目標是完善紅色旅遊區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建設,使「紅色旅遊區」成為主題鮮明、交通順暢、服務配套、吸引力強,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旅遊目的地。目前「中部和西北片區」紅色旅遊規劃已接近完成。
為支持紅色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國家2005年至2006年在國債資金中安排紅色旅遊專項資金11億元,支持了101個紅色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其中,2005年安排7億元,支持48個項目;2006年安排4億元,支持53個項目。2007年將繼續安排紅色旅遊國債投資。
2006年,以紀念建黨8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為主線,「沿著輝煌的足跡」????全國85列紅色旅遊專列紀念建黨85周年主題活動、國家旅遊局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主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主題活動」以及全國紅色旅遊導游員、講解員大賽等紅色旅遊系列活動順利開展。
全國各地相繼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湖南省舉辦了「全國紅色旅遊專列首發式暨全國紅色旅遊聯誼會」;上海市舉辦了「全國紅色旅遊專列首發式」;浙江省舉辦了「2006中國(浙江)紅色旅遊活動周」;江蘇省舉辦了「常熟沙家浜旅遊節」;甘肅省舉辦了「會寧紅色旅遊節」;江西省舉辦了「2006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其他省(區、市)、紅色旅遊景區(點)也結合實際組織和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紅色旅遊活動。
旅遊超過1.3億人次
紅色旅遊經濟增勢強勁
從瑞金到韶山,從延安到廣安,從紅岩村到西柏坡,紅色旅遊的持續發展,為老區人民帶來實惠,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助推器。
統計顯示,紅色旅遊顯示出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正在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對江西、湖南、陝西、四川等11個省(區、市)及井岡山、韶山、延安、廣安等7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進行了跟蹤統計和抽樣調查。11省(區、市)統計上報的數字顯示,2006年紅色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13405.8萬人次,同比增長20.19%;旅遊綜合收入525.28億元,同比增長25.54%。
廣安市牌坊村是鄧小平同志的出生地,隨著紅色旅遊不斷升溫,目前,村內已擁有「農家樂」168家。長沙市注重建設好革命先輩家鄉「3鎮12村」,一年來發展「農家樂」46家,接待遊客餐飲26.7萬人次,收入1378萬元。常熟市沙家浜鎮依靠紅色旅遊帶動全鎮經濟發展,2006年大閘蟹養殖實現平均每畝收益8000?10000元,成交1100噸,沙家浜鎮農民人均收入1.08萬元。
自費旅遊者近半
紅色旅遊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
隨著在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帶動脫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巨大能量釋放,紅色旅遊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旅行社經營紅色旅遊的熱情日漸凸現,社會資金加快進入紅色旅遊建設。
記者從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了解到,2006年國家旅遊局組織全國85列紅色旅遊專列活動,從6月下旬至10月底,組團旅行社共30個,涉及地接旅行社近百個。北京地區神州國旅、海洋國旅等10個經營紅色旅遊的旅行社全年共組織近8萬人次到井岡山、韶山、延安等紅色旅遊景區(點)旅遊;軍事博物館由旅行社組團的遊客占入館總人數的67%,抗日戰爭紀念館佔50%,遼沈戰役紀念館佔31%。
自費旅遊者逐步成為紅色旅遊的主體。
2006年8、9月份,紅色旅遊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5個抽樣調查組,分赴井岡山、韶山、延安、西柏坡和廣安5個主要紅色旅遊地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在上述5地,自費紅色旅遊者佔43.9%,公費佔33.7%,「自己出一點,公家補一點」的佔19.9%。
與此同時,社會資金投入紅色旅遊的勢頭進一步發展。據統計,2006年共有138688.72萬元投入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點)的建設,其中,社會資金59831.73萬元,占投入總額的43.14%。
『肆』 請問中國2005年旅遊總人數是多少
2005年我國全年旅遊業各項統計情況
--------------------------------------------------------------------------------
作者:lb 時間:2006-02-02 23:52
2005年我國全年旅遊業各項統計情況
經國家統計局確認的統計結果表明: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達到12029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到292.96億美元,國內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2.1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到5286億元,國際國內旅遊業總收入為7686億元,公民出國(境)人數達到3103萬人次,各項統計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一、入境旅遊
——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2029.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外國人2025.51萬人次,增長19.6%;香港同胞7019.38萬人次,增長5.5%;澳門同胞2573.41萬人次,增長17.6%;台灣同胞410.92萬人次,增長11.5%。
——2005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者人數4680.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1%。
——2005年,全國旅遊外匯收入為292.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二、國內旅遊
——2005年,全國國內旅遊人數為12.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0%,其中:城鎮居民4.9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1%;農村居民7.1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4%。
——全國國內旅遊收入為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支出3656億元,農村居民旅遊支出1630億元。
——全國國內旅遊人均出遊花費436.13元。其中:城鎮居民出遊人均花費737.12元,農村居民出遊人均花費227.62元。
三、旅遊業總收入
2005年,全國國際國內旅遊業總收入76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四、出境旅遊
2005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為3102.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5%。其中:因公出境588.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2%,占出境總人數的19.0%;因私出境2514.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4%,占出境總人數的81.0%。
來源:中國旅遊網
『伍』 誰知道中國歷年就業人數幫幫忙,謝了
就 業 基 本 情 況:2000-2003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html/E0501ac.htm
歷年勞動人口的數量就是16~60歲人口:
2003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html/D0406ac.htm
1999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hjtjzl/t20031230_130845.htm
另外
]http://www.fao.org/ag/agl/swlwpnr/reports/y_ea/z_cn/zh/c_pop.htm
http://www.fao.org/ag/agl/swlwpnr/reports/y_ea/z_cn/zh/chart_c/008.htm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asp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hjtjzl/
中國人口數據表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1.asp
『陸』 2006年中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
2005年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37億.
其他相關資料請到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版鑒里查詢,一些權數據要計算得出
http://210.72.32.6/cgi-bin/bigate.cgi/b/g/g/[email protected]/tjsj/ndsj/國家統計局
『柒』 2006中國出境旅遊相關統計數據--具體
在2006年全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總數已達個。
中國出境遊人數達到了3452.36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11.27%,超過日本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國。
2006年全年,外交部及駐外使領館處理各類領事保護案件3萬余起,涉及人員數以幾十萬計(其中港澳台同胞數千人)。
我國出境游消費群體的范圍逐漸從高收入階層向中等收入階層擴展,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間的家庭成為近程出境游的主力軍。
在這些出境遊客中,購物和娛樂消費遠高於食、住、行、游等基本旅遊消費,觀光游逐漸向自主、休閑遊方式發展。2006年中國遊客的每人次出境游平均購物支出為928美元,其中在香港為772美元,在歐洲為1408美元。
糖果、服裝、化妝品仍是中國遊客出境游購物的首選,54%的出境遊客購買糖果類物品,50%的遊客購買時裝和服飾配件,47%的遊客購買化妝品。
隨著出境游主力軍年齡下降,出境游更傾向於自主、休閑方式。
中國出境游個目的地的人次,按地區統計是:東南亞超過50%,日本、韓國約30%,歐洲、澳洲、南美等地約20%。
按人次統計,中國遊客出境游目的地排在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
1、中國香港;2、中國澳門;
3、日本;4、泰國;
5、韓國;6、俄羅斯;
7、美國;8、新加坡;
9、越南;10、馬來西亞。
『捌』 2006到2008年旅遊從業人數增加的原因
這幾年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大家都想出去看看,所以從事旅遊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玖』 2006年到2011年貴州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
2010年全國旅遊業總收入1.57萬億元,增長21.7%。國內旅遊人數達2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國內旅遊收入1.26萬億元,增長23.5%;入境旅遊人數1.34億人次,增長5.8%;入境過夜旅遊人數5566萬人次,增長9.4%;旅遊外匯收入458億美元,增長15.5%;出境旅遊人數5739萬人次,增長20.4%。
二、旅遊收入1000億元以上省份
1、江蘇:2010年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4685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接待國內旅遊者首次突破3億人次,達到3.5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突破4000億元,達到4287.9億元。
2、廣東:2010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804.1億元,約佔全國旅遊總收入的1/4,同比增長23.98%;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23.83億美元,增長約23.48%。
3、上海:2010年旅遊總收入超3400億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930億元,同比增長50%;接待入境旅遊者7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9億美元,同比增長13%。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8億人次,同比增長45%。
4、浙江:2009年全省接待國內旅遊者24410萬人次,同比增長16.8%,實現旅遊總收入2643.7億元,同比增長17.5%。2010年旅遊總收入將突破3000億元。
5、山東:2010年山東實現全省旅遊總收入3058.8億元,同比增長24.7%。其中:入境旅遊收入21.55億美元,同比增長22.1%,接待入境遊客366.8萬人次,同比增長18.3%;國內旅遊收入2915.9億元,同比增長25.1%,接待國內遊客3.49億人次,同比增長21.2%。
6、北京:2010年力爭實現境內外旅遊總人數達到1.76億人次,同比增長5.3%,旅遊總收入2615億元,同比增長7.1%。
7、遼寧:2010年全省旅遊收入目標鎖定2500億元。力爭全年接待國內遊客突破2.9億人次,國內旅遊總收入2400億元;接待入境旅遊者34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0億元。
8、河南:2010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65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282億元,較上一年相比,兩項數據分別增長了13%和15%。
9、四川:2010年全年共實現旅遊總收入1886.09億元,同比增長28.1%;2010年四川省累計接待國內旅遊者2.71億人次,同比增長23.8%。
10、湖南:2010年全省旅遊總收入達1425.8億元,同比增長29.68%,喜進全國10強,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2.02億人次。
11、福建:計劃2010年全省旅遊總收入預期超過1300億元,接待國內旅遊者預期目標是1.12億人次。2010年1-10月福建旅遊總收入約925.59億元比增6.3%。
12、天津:2010年全市旅遊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2011年計劃接待海外旅遊者力爭達到196萬人次,同比增長18%;旅遊外匯收入達到17.32億美元,同比增長22%;國內旅遊人數達到1.06億人次,同比增長15%;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380億元,同比增長20%。
13、湖北:2010年,湖北將全力打造一批旅遊精品名牌,計劃實現全省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82億人次,總收入1,200億元,分別增長20%。
14、山西:山西省旅遊總收入達1083.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39%。其中,海外旅遊接待1302856人次,同比增長22.01%;海外旅遊創匯46459.91萬美元,同比增長22.93%;國內旅遊接待12496.84萬人次,同比增長17.8%。
15、貴州:2010年我省旅遊總收入達1060億元,同比增長了30%左右,旅遊接待人數達1億人次。
16、安徽:2010年目標是實現旅遊總收入超千億元,接待入境遊客175萬人次,國內遊客1.4億人次。
三、旅遊收入500-1000億元省份
17、陝西:2010年全省旅遊總收入98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7.6%;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人數達到1.4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6.1%。
18、雲南:2010年雲南省旅遊業的發展目標是,旅遊總收入達900億元,力爭增幅比2009年提高15%以上。2010年1-7月,旅遊總收入達498.4億元;全省累計接待海外入境遊客345.71萬人次,其中海外旅遊者達178.89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6.75億美元,同比增長12.22%;接待國內遊客7961.2萬人次,同比增長15.25%。
19、河北:預計2010年全省旅遊業總收入將達到9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接待海內外遊客將達1.5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23%以上。
20、重慶:2010年全市旅遊收入918億元,旅遊接待遊客總人數達到1.62億人次。
21、江西:2010年旅遊總收入818億元,同比增長21.08%,相當於全省GDP的9.2%;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1.08億人次,同比增長15.06%。
22、廣西:2009年廣西共接待入境旅遊者209.9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6.4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4%和6.9%;接待國內遊客1.18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657億元,分別增長21.9%和33.6%;旅遊總人數首次突破1億人次,達1.2016億人次,同比增長21.5%;旅遊總收入達701億元,增長31.3%,
23、吉林:2010年旅遊收入達到725億元,預計2011年將提升25%。
24、內蒙古:2010年旅遊業總收入目標鎖定720億元,同比增長17.77%。
25、黑龍江:2010年上半年,黑龍江省接待國內遊客6311.67萬人次,同比增長39.2%;國內旅遊收入為357.49億元,同比增長33.6%。
四、旅遊收入100-500億元省份
26、新疆:2010年旅遊收入281億元;共接待入境旅遊者106萬人次,創匯3.2億美元;接待國內旅遊者3038萬人次。
27、海南:2010年1至9月份,旅遊總收入191.84億元人民幣,其中旅遊外匯收入2.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71%和20.02%;全省接待過夜國內外遊客1915.36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48.68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5.03%和19.05%。
28、甘肅:預計2010年旅遊收入可達到235億元以上。
五、旅遊收入100億元以下省份
29、青海:2010年,全省旅遊總收入71.02億元;接待國內遊客達1221.5萬人次,同比增長10.5%,入境遊客達46740人次,同比增長29.4%。
30、寧夏:2010年目標是實現接待海內外遊客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58億元。
31、西藏:2010年,全區旅遊收入突破60億元,接待遊客突破600萬人次,接待人數創歷史新高。2011年,西藏力爭接待國內外遊客75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遊收入76億元。
『拾』 中國2006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相關數據計算
從表中可以看出,從三大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絕對數來看,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
中比重從1978年的70.5:17.3:12.2調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產業勞
動就業人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萬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萬人;第二產業絕對就業人數增長較快,由1978年的6945萬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萬人,增加了2.6倍,這從絕對意義上表明了第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吸
納能力的增加;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呈現出就業增長迅速且發展潛力
巨大的特點,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4890萬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萬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個經濟轉型期間就業人數增加最多的部門。
從三大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即就業吸納的相對量來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產業就業人員人數分別增長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產業就業份額持續降低且降幅較大,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這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已基本達到飽和,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開始排斥勞動
力;第二產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穩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趨
勢;近年對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是第三產業部門,穩步上升到30%左右,成為名副
其實的「三分天下」。
從三大產業的就業彈性發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總體水平較低,但波動
較大,到「八五」期間就業彈性的平均數變成了負數,2003年至2005年也是負數
;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六五」到「九五」呈現出快速下降的特點,2002年就
業彈性呈負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為0.59;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存在著總體下
降的趨勢,「八五」期間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間處於較低水平,20
03—2004年間就業彈性提高較快。但與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就業彈性,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
吸納能力。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轉換滯後的原因
從靜態的角度看,我國勞動力在三大產業結構的配置上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
過多的勞動力,而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
我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慢
的現象,從而使我國三大產業的結構偏差大並且趨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勞動力
就業困難。
2.1第一產業剩餘勞動力過多
與第一產業中的主要產業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農業勞動力份額的下降
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與其他產業就業彈性存在明顯的負相
關關系(見下圖)。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升高;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提高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會下降。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沒有拉動就業的增長,相反卻向其他
產業轉移了大量勞動力,這不但影響了整體就業率的提高,而且給其他產業的就
業帶來了強大的壓力,使得其他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不上相應產業所需就業人
數的增長速度,於是造成其他產業的較高的失業率,從而增大了整個社會的失業
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雙高」現象。
三大產業就業彈性
2.2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制約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認為,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
產業進入資金密集型產業,增加相同資金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比過去減少了。
另外,我國增長最快的投資基本上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對勞動力有擠出作用
。統計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93162元增長到129729元,年均增長7.85%;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123150元增長到262102元,年均增長22.57%。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
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的絕對額和增長速度要大於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
業,這意味著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更加偏好採取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並且這種
偏
(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1頁)
好還在加強。由此表明,對於相同數量的資本,如果投入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其所吸納的勞動力遠低於普通服務業和民營企業。因此,盡管近幾年來,投資
及由此拉動的GDP長時間處於高位,但其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卻沒有多少增長。
2.3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
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可見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強
。依靠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幾乎是世界各國的通用選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
從業人員已佔就業總數的75%以上。然而,我國目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緩慢
、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
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達40.3%。但總體上來說,第三產業創造的產值增長還
不夠快,比重提高的幅度還不夠大,從而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3.增強我國三大產業就業吸納能力的建議
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國就業困難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
伐,推動就業結構的轉變。
3.1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實踐證明,勞動力素質低下是制約勞動力主動創業和適應市場就業能力的關鍵因
素。因此,需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必須從以下方面著
手:一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改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農民對義務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進農民投資農村義務教育的積極性。二要積極實施農村社區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勵和提倡農民運用先進的科技和實用方法,逐步引導農
民實現有序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積極投身於科技開發的人員,加大鼓勵和嘉獎力
度。
3.2正確處理好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極其繁重,需要我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考慮到就業目
標。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少,而勞
動密集型產業符合我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技能普遍不高、資金短缺的特點,使
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等應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
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使其吸納更多就業人員,成為就業和再就業
的主要場所。
3.3重視三大產業的有機聯系,大力發揮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
第一、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三產業為第一、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
造條件。我國2005年12月6日發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到2004年末,
全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數為3088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15463
.8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15419.0萬人。因此,若想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持
續有效地促進就業增加,當前我們一方面應十分重視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充分
發揮它們的基礎地位,在結構調整中不能因為第三產業的就業貢獻大而忽視第一
、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而應使通過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的策略建立在與第
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一、二產業
的作用,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乘數,更大地發揮出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城
市應著重開發休閑健身產業、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等;農村應當因地制宜,
結合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商業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適
應農民需要的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