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滯後
㈠ 長陽半島的具體規劃
發展策略之生態優先
【架構半島「一軸—兩帶—三區」生態空間格局】
一軸
系指長韓路綠色生態發展軸,長韓路北起豐台區長辛店鎮與京石高速、107國道(京周路)兩大區域交通大動脈相接,南經六環路可抵河北省,全線縱貫長陽南北,它既是北京西南地區進出城區的重要通道,也是長陽鎮的重要發展軸。在進行沿線各重要節點經濟建設的同時,應重點打造這條發展軸的綠色生態環境,使長陽鎮成為生長在土地上的綠色生態城鎮。
兩帶
即永定河生態經濟發展帶、小清河生態觀光帶。在加大永定河生態修復建設力度的前提下,將生態經濟元素有機地融入其中,適度發展沿岸經濟,以點帶線、由線到面,逐步建成永定河生態經濟發展帶。小清河承擔著永定河行洪職能,沿岸(特別是東岸)不適合發展大中型建設項目,建設重點是河道治理、沿岸生態修復,結合河道綠化工程營建城市親水空間,形成濱河觀光帶。
三區
在鎮域內由北向南分區,分別建成生態宜居區、生態綜合中心區和生態經濟區。根據長陽鎮總體規劃,該鎮用地總體格局是「北城南郊」,「北城」由南北兩大城鎮片區組成,房地產業是發展重點;「南郊」由鄉村用地和郊野公園構成,重點發展鄉村經濟。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目前生態建設的滯後都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二者在可持續發展上遇到了瓶頸。為此,「樹立生態意識、建設生態城鎮、發展生態經濟」應該成為政府決策層的基本認識。
發展策略之產業升級
【構建半島「一軸—四區」產業空間結構】
基於長陽鎮總體規劃對鎮域產業空間布局的規劃,結合永定河—小清河兩河流域生態修復建設工程,從長陽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出發,本規劃在空間上對半島產業體系進行了梳理整合,形成了——
一軸
長韓路生態產業發展軸:構築高端定位、結構優化、實力強大的產業體系,關繫到長陽地區經濟社會全局性和方向性的發展戰略定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大勢所趨,是長陽走出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突破口。為此,從自身實際出發,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度,長陽——
四區
半島人居產業區:北起大寧水庫南堤、南至長陽公園(引自長陽鎮總體規劃)、東至區界、西到規劃京石快客走廊,佔地規模約14.4平方公里。適宜發展以宜居、運動、休閑、娛樂、生態為主題特色的產業。
半島綜合產業區:北連長陽公園、南接黃良鐵路、東至區界、西到規劃京石快客走廊,佔地規模約11.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金融商貿、教育科研、文化體育、旅遊度假、生產服務等產業。
半島休閑產業區:北以黃良鐵路為界、南至六環路、東以區界為界、西到規劃京石快客走廊,佔地規模約19.7平方公里。適宜發展商務會展、旅遊度假、休閑文化、生態體驗等產業。
半島康體產業區:位於小清河生態觀光帶中段,東以規劃京石快客走廊為界、南至黃良鐵路、西臨良鄉組團外環路、北到規劃南水北調線(中線),佔地規模約3.2平方公里。由於是行洪河道,因此小清河兩岸禁止大中型項目建設,適宜安排特色種植、文化休閑、康體運動、生態展示、觀光游覽等產業項目。
發展策略之文化先導
【整合半島文化資源力推文化興島工程】
長陽地區文化資源有:永定河—小清河兩河文化、古城文化、農場文化、酒文化、地熱文化等。長陽文化的現狀特點是「多而散」,尚未形成文化先導力,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尚不足以提升長陽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此,在城鄉建設中應著手——
Ø 整合長陽地域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潛力,努力打造文化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復興長陽文化。
Ø 塑造文化品牌,彰顯文化個性,啟動文化興島工程,實現城鄉發展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贏。
Ø 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城鄉居民文化修養,樹立良好道德風尚。本著「科學發展、和諧共建」的原則,著力服務百姓、豐富生活、提供精神食糧、促進經濟發展。
【全力培育半島濱水文化「兩帶」】
長陽半島東臨永定河、西傍小清河,永定河這條母親河孕育了長陽地域文化,然而兩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塵封了昔日的輝煌。幾十年來,生態環境的退化與地域文化的消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此,基於兩河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全力培育——
Ø 永定河濱水文化發展帶:北起大寧水庫、南到六環路,全長約14公里。旨在通過培育濱水文化發展帶,將各產業組成串聯起來,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文化產業體系。這是一條內容豐富、產業多元的文化發展帶。
Ø 小清河濱水文化景觀帶:北起良鄉組團北環路、南到六環路,全長約9.5公里。利用小清河形成景觀長廊,著力體現體育文化、休閑文化、養生文化、生態文化、現代農業文化等。
發展策略之城鄉統籌
【生態助力·七大統籌 推動半島城鄉一體化發展】
將「開放活區、工業強區、生態立區、城鄉統籌、創新跨越」作為房山區五大發展戰略,長陽鎮作為房山區東北部重要經濟發展片區、兩河流域的主要板塊,應堅持聯系的觀點,重點對生態立區與城鄉統籌予以落實,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生態助力
Ø 主要從生態建設、生態搬遷、生態農業、生態文明等四個環節入手,在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中真正做到城鎮與農村齊頭並重、政策公平、平衡發展,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七大統籌
Ø 城鄉土地資源統籌利用:在土地調整過程中,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同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相結合,同相關產業集中布局相結合,同提高城鎮化率相結合,並考慮農民居住向城鎮相對集中。
Ø 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建設:主要包括綜合交通、市政配套設施。綜合交通包括城鄉道路和快速交通聯系;市政設施主要考慮鎮村兩級垃圾、污水處理及供水供電設施等。
Ø 城鄉勞動力就業統籌安排: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以及農轉非勞動力需要就業。城鎮的發展應盡可能為這些需要就業的勞動力提供崗位,關鍵在於實現城鄉技術資源共享,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Ø 城鄉社會事業統籌發展:以「廣」、「教」、「文」、「路」、「環」(即加強農村有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加快數字農村進程;提高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扎實推進鎮級文化站與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改善農村文化體育設施;改善村莊道路交通狀況;優化農村居住環境等)五方面重點工作為突破口,強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
Ø 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統籌發展:加快構建」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下崗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經濟適用房、殘疾人救助、法律援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
Ø 城鄉旅遊統籌布局:將城市旅遊市場向農村延伸、擴張,帶動農村旅遊資源的開發,驅動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形成規模;把現代城市文明引入鄉村,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農耕文明的進步發展,從整體上提升農村價值,最終與城市發展同質均等。
Ø 城鄉文化統籌兼顧:發展旅遊經濟,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先進文化的要求,積極挖掘地域特色文化。
發展策略之交通引導
【完善交通網路體系 引導半島土地開發】
長陽西跨小清河與良鄉組團結為一體,東隔永定河與豐台區盧溝橋地區、大興新城西組團相望。目前,實現良鄉—長陽—豐台大興(延伸至城區)橫向聯系的交通幹道主要是京石高速公路、京周路(107國道)、京良路和六環路,其中京石高速公路與京周路在杜家坎、趙辛店是兩個經常性的交通堵塞點;京良路主要連接豐台區南部地區,線路相對中心城較偏;六環路主要為城市快速過境交通服務,對連接兩大新城組團和中心城作用甚微。
一直以來,交通擁堵問題始終困擾著良鄉—長陽地區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在良鄉—長陽—豐大之間缺少足夠的橫向交通聯絡線。為此,提高這一地區橫向交通幹道網密度,加強橫向交通聯系,改善交通環境,成為北京西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
修路通車,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完善區域公路與城鄉道路體系的同時,在中心城、新城與長陽半島之間盡快形成四通八達的城鄉兩級客運網路,是百姓所求、發展必需,是構建和諧城鄉的必要舉措。
城鄉快速交通的發展,可以有力地提升長陽地區的土地價值,並提速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實現土地與交通協調發展。以區域交通規劃引導新城以及長陽半島土地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城鄉交通網路建設力度。
【城鄉公共交通網路體系示意】
軌道交通
目前,房山線(郭公庄—良鄉)正在建設,按照總體工程計劃,2010年底可投入使用。它的開通可大大加強中心城與新城、長陽鎮之間的城鄉經濟聯系,成為沿線土地增值的引擎。
道路交通
貫穿長陽南北的市級幹道(新)長韓路正在加緊建設,修通後長陽境內的交通環境將大為改觀,鎮村公交線路也有望開通。未來幾年,應加快橫向交通干線豐良路、長虹路東延線的建設,緩解長辛店—盧溝橋地區交通壓力,改善長陽地區出行條件,加強區域交通橫向聯系。
旅遊專線
房山新城規劃將長韓路作為旅遊交通主幹線路,結合長韓路建設工程應加快沿線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打造舒適的旅遊交通環境,樹立良好的旅遊服務形象。
沿半島東線、永定河西岸,結合永定河雙帶(生態經濟發展帶、濱水文化發展帶)建設,擬開設一條濱河觀光旅遊專線,北起大寧水庫、南可抵琉璃河鎮。旨在為市民開辟一條環境宜人、富有內涵的綠色環保通道,並藉此重力打造半島濱水文化和生態文化,推動沿岸生態經濟建設。
重點地區:
Ø 房山新城東組團
Ø 大興新城西組團
Ø 長陽半島
重要節點:
Ø 跨永定河連接房山與大興的綠色交通廊道
㈡ 為什麼說貧窮和落後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主要任務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區位、產業、交通、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貴州對外開放起步晚、水平低,資源優勢一直難以轉化為開放和發展的動力;對外經濟規模相對較小,對經濟增長拉動的作用明顯不足,一直是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進出口貿易長期乏力。
在2010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僅為31.47美元,到2015年,達到了122.96億美元,其對經濟總量達10502.56億元的影響很小;根據貴州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到2020年全省進出口總額要達到450億美元,但與同期貴州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18000—20000億元的規模相比較,佔比依然偏低。
(2)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滯後擴展閱讀
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重要意義。
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貧困和落後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貴州盡快實現富裕,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徵,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
貴州發展既存在著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工程性缺水嚴重和生態環境脆弱等瓶頸制約,又擁有區位條件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富集、生物多樣性良好、文化旅遊開發潛力大等優勢;
既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城鄉差距較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問題和困難,又面臨著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重大機遇;
既存在著面廣量大程度深的貧困地區,又初步形成了帶動能力較強的黔中經濟區,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有利因素,正處在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
是發揮貴州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增進各族群眾福祉,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有力支撐;是加強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舉措。
㈢ 如何才能打造成功的田園綜合體中國極地旅遊論壇
田園綜合體包括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
它強調要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農民能夠充分參與並從中受益;在產業內容上是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三個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在這三個大的產業基礎上進行功能和業態上的細分,可以分為四個產業:核心產業、支撐產業、配套產業、衍生產業。
一、以旅遊為先導。
鄉村旅遊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看似匱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需要匠心獨運的開發。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
二、以產業為核心。
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製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遊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應適當向田園綜合體布局。
三、以文化為靈魂。
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的過程。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
四、以基礎設施為支撐。
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後續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物流、人流、信息流,一個地方就無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溝通,鄉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無法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五、以體驗為價值。
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後現代,人們對「從哪裡來」的哲學命題已經無從體悟,田園綜合體通過把農業和鄉村作為綠色發展的代表,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並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六、以鄉村復興再造為目標。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階段,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後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人大量流出的過程和老齡化的過程、放棄耕作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以上都是理論上的指導,具體一個田園綜合體要落地,還是要請專業機構(如前瞻研究院)進行合理規劃設計,每個項目情況落地方案也不一樣。
㈣ 關於服務說出你的建議和意見
這要看你抄們是哪一類的企業,工業企業?金融企業?新興產業?,你們有哪些困難,通用的有這樣幾點:融資難、貸款難,希望政府作為,市場不規范,盜牌、假冒的影響,招工難,招技術工人更難,企業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組織建設),產品銷售受到地方保護主義,不能打開新市場,稅收方面取得優惠政策,獲取政府技改資金等。
0
㈤ 拔山鎮的各村簡介
【基本概況】
該村位於拔山鎮南門方面,離政府3.5公里,交通便捷,幅員面積有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041.5畝,其中:田1152畝,土889.5畝,退耕還林170畝。林地面積1149畝,村民小組7個,總戶數681戶。
【人力資源】
該村總人口2463人,農業人口2443人。總勞動力1550人,其中男勞動力有750人,女勞動力有800人;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的410人,30-40歲的430人,40-50歲的405人,50-60歲的305人;按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為:初中以下1200人,高中300人,中專50人;按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的有720人,縫紉製鞋業有100人,電子裝配業50人,交通運輸業16人,商業20人,餐飲服務業30人,種養業有450人。外出務工有920人,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400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種植水稻550畝,收入30萬元,小麥種植60畝,收入2萬元,玉米種植700畝,收入12萬元,蔬菜播種150畝,收入3萬元;全村養殖主要家畜3000頭,收入22萬元;勞務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
【民營經濟】
全村民營經濟總量10萬元,從業人員20人,個體工商戶5戶。
【基礎設施】
全村有7.5公里的村級公里,水庫2座,山坪塘16口,水池12個,自來水用戶80戶,全村通電率百分之百,沼氣26戶,擁有固定電話520部,手機1100部,電視機620部,天然氣用戶22戶。
【村支兩委】
該村村支兩委領導能力強,文化素質高,兩委共有8人,平均年齡50歲,高中有2人,女性有2人,黨員6人,團員1人,現培養後備幹部3人。
【組織建設】
全村擁有黨員72人,平均年齡為57歲,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0人,高中文化的8人,小學文化的44人。黨群關系密切,在村支書的領導下,始終堅持三會一課制。 【基本概況】
汪家洞村位於拔山鎮政府南9公里處,與豐都縣董家鎮雞公四村,拔山鎮三新村、插花村、廟埡口村、雙星村、甘棠村臨界。有村級公里1公里,社級路已動工,未完工11公里,兩個社無公路,幅員面積3413畝,耕地1313畝,其中田940畝,林地2100畝,有村民小組5個,總戶數480戶,總人口1703個,均屬漢族。
【人力資源】
總人口1703人,均屬農業人口,有勞動力840個,其中男勞動力445人,女勞動力395人,農業勞動力410人;勞動力中20-30歲的210人,30-40歲的225人,40-50歲的210人,50-60歲的195人;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757人,高中文化程度57個,中專文化程度15個,大專文化程度以上11個;勞動力中從事建築業的300人,電子裝配業的18人,交通運輸業的7人,商業40人,餐飲服務業36人,種養業18人,管理人才5人,其他行業14人,外出務工人員360人,務工人員實現經濟收入144萬,返鄉創業5人。
【農村經濟】
1、種植業:水稻種植900畝,年產360噸,經濟收入57.6萬元;小麥種植80畝,年產70噸,經濟收入10萬元;玉米280畝,年產98噸,經濟收入14.7萬元;蔬菜種植180畝,年產180噸,經濟收入10.8萬元。
2、養殖業:全年出欄豬600頭,實現經濟收入120萬,雞、鴨、鵝共收入30萬,種糧大戶9個,養殖大戶2個,勞務收入144萬元,總收入387.1萬元,人均收入2273元,有個體工商戶30戶。
【基礎設施】
全村480戶,除精神病2戶未用電以外478戶通電,安裝固定電話158戶,手機185個,電視160個。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由姚達貴、杜建國、汪元富、劉曙光、萬書芳等5人組成,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4人,男4人,女1人,均是中共黨員。
【組織建設】
全村黨員63人,60歲以上43人,50-60歲11人,40-50歲3人,30-40歲6人。2008年發展黨員3人,黨群、干群關系教正常,三會一課堅持較好。 【基本概況】
三新村位於拔山鎮西南方,東臨汪家洞村,南臨豐都縣董家鎮三仙湖村,西臨豐都縣董家鎮四角樓村,北臨新立鎮關坪村,僅有一條村道通往原廟埡鄉場,全村幅員面積約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78畝,林地面積4000畝,村民小組9個,共有830戶,漢族人口佔95%以上。
【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710人,農業人口2710人。勞動力1210人,按照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3-30歲勞動力有216人,30-40歲勞動力有414人,40-50歲勞動力有320人,50-60歲勞動力有260人;按照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分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065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2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5人;按照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的有250人,縫紉製鞋業的有68人,電子裝配業的60人,機械製造業的22人,商業的26人,管理人才16人,種養業28人。外出務工總人數765人,勞務收入平均每人每月達800元左右,返鄉創業6人,主要從事種養業,現初具規模,效益良好。
【農村經濟】
該村主要經濟來源於務工、種養業。全村種植水稻1708畝,畝產約400千克;種植玉米850畝,畝產約500千克。全村每年出欄肥豬1500頭左右,種養大戶25戶,全村勞務收入約500萬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左右。
【基礎設施】
全村村道約為8千米。社道18條,約有27千米。基本每家每戶用電,95%的戶有電視,安裝電話430戶。
【村支兩委】
該村村支兩委人員構成人員如下:村支書黃清江,男,54歲,黨員,初中文化,支委由杜康、杜明良、余兆華、朱現淑組成。村主任杜康,男,45歲,黨員,村委成員有杜明良,朱現淑,彭德洪、杜恩福。兩委人員中大專文化的1人,中專文化的2人,初中文化的3人。
【組織建設】
全村共有黨員102人,年齡結構較大,文化程度較低,黨員發展情況較好,每年都有積極分子入黨,黨群干群關系較好。
【旅遊資源】
該村轄區內的譚林寺河流具有開發的價值,現董新公路修通,交通條件較好,此河流兩岸風景優美,是一個垂釣、休閑、玩樂的好地方。 【基本概況】
八德村位於拔山鎮東北部,是原八德鄉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近5平方公里,耕地2590畝,其中田面積2010畝,總戶數876戶。
【人力資源】
八德村總人口3020人,農業人口3020人,勞動力1950人,其中男勞動力995人,女勞動力955人。
1、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420人,30-40歲490人,40-50歲505人,50-60歲535人。
2、按文化程度分類:初中以下1873人,高中、中專75人,大專以上2人。
3、按從事行業人員分為:交通運輸業12人,商業經營業35人,餐飲業8人,種養業510人,外出務工人員1350人。外出務工可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以上。
【農村經濟】
主導產業水稻制種500畝,年售種子達100萬元。養雞大戶1戶,圈存2000隻以上,生豬大戶1戶,全存50頭以上。2008年種植水稻10畝以上的戶數93戶,人均純收入3290元。
【民營經濟】
個體工商戶32戶;民營企業一個:即恆升套裝門廠,從業人員4人。
【基礎設施】
全村7個農業社均通公路,已建好通達公路4.5公里,待建8公里。全村共有大小塘堰32座;510戶已安裝自來水;50戶已安裝使用天然氣;540戶已安裝固定電話;159戶已安裝加密電視。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人員組成情況為:
胡繼成 男 60 高中 黨員 支書
胡江飛 男 30 中專 黨員 主任
胡思聯 男 53 高中 黨員 文書
羅曉蓉 女 43 高中 黨員 計生專干
胡繼邦 男 53 初中 群眾 村委委員
羅武福 男 54 初中 黨員 村委委員
【組織建設】
支部共有黨員1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黨員62名。黨群、干群關系基本和諧。 【基本情況】
八一村位於拔山鎮至八德場,交通方便,村水泥路,於鎮公路相連,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66畝,其中水田面積1578畝。林地面積485畝,村民小組8個,總戶數691戶,全村漢族。
【人力資源】
總人口數2562人,農業人口2545人,總勞動力1572人,男勞動力780人,女勞動力792人,農業勞動力1375人,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315人,30-40歲374人,40-50歲356人,50-60歲278人;按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分為:初中文化以下1050人,高中文化185人,中專文化75人,大專文化15人;按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482人,縫紉製鞋業85人,商業57人,餐飲服務業12人,種養殖業423人,管理人員25人,其他行業203人。外出務工人數1149人,外出務工實際經濟收入800萬元。
【農村經濟】
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來源收入水庫承包費、幼兒班管理費。水稻產出950噸,小麥產出80噸,玉米產出150噸,蔬菜播種面積750畝,主要家畜有生豬、鴨等,家畜每欄每年350頭,存欄150頭,種養殖大戶15戶,勞務收入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6元。
【基礎設施】
全村公路總長18公路,社區通公路,水泥路2.3公里。全村山坪塘18口,自來水安裝426戶,電戶戶通,氣15戶,通信560戶,電視95%以上。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人員組成5名,文化初中以上,年齡平均50以上,
【組織建設】
黨員76名,年齡結構,老齡化,文化狀況差,黨員發展情況每年1名,黨群干群關系好,三會一課,每季度一次。 一、基本情況
楊柳村地處拔山鎮西大門,與新立鎮白馬村接壤,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人口3385人,916戶,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584畝,其中田1723畝,土861畝,林地1215畝,忠墊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捷。原有規模化柑桔園1883畝,2008年新定植柑桔565畝,已硬化村級道路8.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28.6公里,自來水入戶率100%,天然氣、沼氣入戶率85.6%,電視、電話戶戶通。現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一處,佔地1200平方米,已硬化體育場600平方米,硬化停車場500平方米,已建五保家園一處,佔地800平方米。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346元,楊柳村經濟主要以種養業、施格欄柑橘、和外出勞務為主,全村年種植水稻1723畝,總產861噸,玉米 350畝,總產125噸,小麥215畝,總產43噸,榨菜、蔬菜625畝,總產930噸,每年出欄肥豬3550頭,出售雞、鴨6萬只,現存欄毛豬2500頭,種養殖大戶55戶。全村現有規模柑桔園1883畝,每年可創收370萬元,榨菜600畝,創收26.1萬元,利用塑料帶編織各種花籃、背篼等手工製品年創收近60萬元。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3385人,農業人口3341人,總勞動力2015人。其中男勞動力1107人,女勞動力908人。從事農業勞動力485人,按年齡分20-30歲504人,30-40歲605人,40-50歲515人,50-60歲391人。勞動力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初中及以下1341人,高中465人,中專184人,大專25人。按從事的行業分:建築業65人,縫紉製鞋業165人,電子裝配業113人,交通運輸業98人,商業215人,餐飲服務業75人,種養殖業485人,管理人才113人,其它行業96人。全村外出務工1624人,實現務工經濟收入3150萬元。
三、民營經濟
全村有民營企業25家,個體經營戶65戶,全年民營經濟收入1800萬元,從業人員350人,
四、村支兩委基本情況
村支委:
肖本清,男,中專,年齡57歲,黨員,任支部書記。
劉一武,男,高中,年齡46歲,黨員。委員
肖菊萍,女,高中,年齡46歲,黨員。委員
肖本祥,男,中專,年齡48歲,黨員。委員
李世權,男,初中,年齡60歲,黨員。委員
支委平均年齡為51.4歲。
村 委:
劉一武,男,高中,年齡46歲,黨員,任村主任。
肖本富,男,大專,年齡46歲,群眾,任村文書。
肖菊萍,女,高中,年齡46歲,黨員,婦代會主任。
李方瑜,男,初中,年齡45歲,群眾,計生專干。
後備幹部人選:
肖新橋,男,初中,年齡36歲,擬任支書。
肖本富,男,大專,年齡46歲,擬任主任。
五、組織建設
全村實有黨員93人,黨小組9個,組織健全,年齡結構合理,能正常開展黨的各項活動。(1)年齡結構:20-30歲14人,30-40歲27人,40歲以上52人。(2)文化結構:初中以下17人,初中以上57人,高中以上19人。2008年支部轉正黨員2人,新發展預備黨員3人,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三會一課制度能健康有序開展活動,實行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各項活動。
六、旅遊資源
我村現有旅遊景點:柑桔觀光園、鳳凰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少穆陵園、阿金河山莊、阿金河水上游樂、柑桔觀景台。有待開發旅遊景點:鳳凰岩石刻、金家院子中共地下黨支部遺址。 一、基本情況
五星村座落在拔山鎮西大門,地理位置十分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有耕地3050畝,其中田588畝,林地面積達4000多畝,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20戶,3030人,全系漢族。全村水泥硬化道路14.5公里,村級碎石路8公里,人行便道16.5公里。
二、人力資源
五星村總人口為3030人,其中農業人口3020人,勞動力1425人,其中男勞動力718人,女勞動力707人,20—30歲350人,30—40歲407人,40—50歲420人,50—60歲248人。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初中文化及以下的1058人,高中文化270人,中專文化85人,大專以上12人。按從事行業分:建築業有305人,縫紉製鞋有25人,電子裝配業180人,機械製造業6人,交通運輸業10人,商業107人,外飲服務業有10人,種養業559人,其它行業222人。外出務工885人,外出勞務收入達經濟收入1000萬元,返鄉創業15人,創業大戶3個。
三、農村經濟
全村種植水稻500畝,產糧350噸,小麥260畝,年產小麥70噸,玉米560畝,年產玉米230噸,蔬菜播種550畝,產量650。全村生豬存欄3000頭,家禽存欄16萬只,種養大戶25戶,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年產果9500噸,外出勞務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3200元。
四、民營經濟
本村有民營企業6個,個體戶106戶,種養大戶25戶民營經濟總量450萬元,從業人員230人。
五、特色產業
五星村現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定植面積2452畝,經濟效益達152萬元。裡面風景優美,環境宜人,交通方便,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六、基礎設施
全村水泥硬化道路14.5公里,人行便道16.5公里,水庫3座,其中小二型水庫一座,山坪塘6口,水池62個,自來水510戶,通電820戶,沼氣35戶,擁有電話546部,手機1102個,電視機800台,天燃氣214戶。
七、村支兩委
五星村兩委共5人,平均年齡49歲,高中1人,中專文化1人,女性1人,黨員4人、團員1人,現培養鍛煉後備幹部3人。
八、組織建設
全村擁有87名黨員,平均年齡58歲,初中及以下文化80人,高中文化3人,中專文化4人。黨群關系密切,三會一課堅持較好。
九、旅遊資源
五星村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 【基本概況】
廟埡口村位於拔山鎮東南方,與雙星村、汪家洞村、插花村、兩河鄉的菜園村接壤,有村級道路11公里,社級公路22公里,幅員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019畝,其中水田1019畝,林地面積3865畝,全村屬丘陵地帶,有村民小組6個,總戶數544戶,人口1855人,其中少數民族8人。
【人力資源】
全村現有總人口1855人,有勞動力人口1213人,其中男勞動力人口有692人,女勞動力人口521人;20歲――30歲有300人,30歲――40歲有315人,40歲――50歲有303人,50歲――60歲有29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15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5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有10人;全村現有從事建築業的313人,從事縫紉製鞋業有142人,從事電子裝配業的有55人,從事機械製造業的有126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有8人,從事商業的有195人,從事餐飲服務業的有20人,從事種養業的有345人,從事管理類人才有9人。全村外出務工有851人,實現外出勞務收入有988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有種養業和勞務收入。全村水稻播種面積990畝,全年產出水稻560噸,小麥播種面積為390畝,全年產出小麥78噸,玉米播種面積為525畝,全年產出玉米172噸;蔬菜播種面積為365畝,全年產出400噸。全村養殖業有生豬、雞、鴨等,現生豬存欄2500頭,雞有8000隻,鴨有4500隻。全村有種養殖大戶24戶,其中生豬養殖大戶有1戶,養魚大戶有3戶。外出勞務人員851人,實現勞務收入98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年。
【民營經濟】
全村有個體工商戶10戶,民營企業3家。
【基礎設施】
全村道路交通條件較差,現有村級公路11公里,社級路22公里,小型山坪塘有10口,已安裝自來水有326戶,全村戶戶連電,固定電話安裝114部,手機220部,電視普及率達95%,加密電視185戶。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7人,其中村委6人,支委5人,兼職4人,初中文化2人,高中以上5人,黨員7人,男性6人,女性1人,後備幹部3人。
【組織建設】
全村現共有黨員57人,35歲以下1人,35—45歲5人,45—55歲10人,55歲以上41人。小學含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有31人,初中文化程度有2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6人;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三會一課每季度一次。 【基本概況】
朝陽村位於拔山鎮的東大門,壤接拔山村、石聯村、高陽村、雙星村、汪山村、龍山村,有鎮級公路貫通全境,有三條村級機耕道路,幅員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015畝,其中水田1425畝,林地面積2280畝,全村屬丘陵地帶,有村民小組6個,總戶數1875戶,轄區內有市級重點中學――拔山中學。
【人力資源】
全村現有總人口3129人,農業人口有3011人,全村現有總勞動力人口1673人,其中男勞動力人口有852人,女勞動力人口821人;20歲――30歲有323人,30歲――40歲有476人,40歲――50歲有493人,50歲――60歲有38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150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3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有4人;全村現有從事建築業的486人,從事縫紉製鞋業有92人,從事電子裝配業的有61人,從事機械製造業的有26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有31人,從事商業的有47人,從事餐飲服務業的有36人,從事種養業的有637人,從事管理類人才有44人,另外從事其他行業的有350人;全村外出務工有969人,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有1100多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養殖業和外出勞務收入。全村水稻播種面積1400畝,年產出水稻840噸,小麥播種面積為750畝,全年產出小麥180噸,玉米播種面積為800畝,全年產出玉米280噸;蔬菜播種面積為365畝,全年產出400噸。全村現存欄生豬2500頭,雞有8萬多隻,鴨有1.2萬只。全村有種養殖大戶24戶,其中生豬養殖大戶有1戶,雞養殖大戶2戶,養魚大戶有3戶。居民人均純收入有3200元。
【民營經濟】
全村有民營企業3個,有個體工商戶有18戶,從業人員65人,產值達150萬元。。
【基礎設施】
全村道路交通條件較差,現有鎮級水泥路2.5公里,村級公路8.1公里,小型山坪塘有18口,自來水全村基本貫通,已安裝自來水有326戶,戶戶通電,天然氣安裝有38戶,固定電話安裝率達80%,電視普及率達95%。
【村支兩委】
支部組成人員:
丁德政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43歲,男,中共黨員。
丁永倫 大專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陳時賢 高中文化程度,年齡47歲,男,中共黨員。
丁淑平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36歲,女,中共黨員。
丁德剛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村委組成人員:
丁永倫 大專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張 芳 本科文化程度,年齡23歲,女,中共黨員。
陳時賢 高中文化程度,年齡47歲,男,中共黨員。
丁華忠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51歲,男,群眾。
丁淑平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36歲,女,中共黨員。
丁茂華 初中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群眾。
【組織建設】
全村現共有黨員83人,小學含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有43人,初中文化程度有3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4人;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三會一課基本堅持較好。
【旅遊資源】
我村現有千溝溝林場1300畝,因歷史以來拔山中學以及周邊學校和單位經常組織到這里春遊。現1300畝樹木茂盛成蔭,一望無源,並有很多的野生動物出沒,有待開發旅遊景點和景區。 拔山鎮午陰村座落在拔山鎮東部,距場鎮12公里,拔山至兩河路線橫貫全境,村水泥硬化路面5公里,社級碎石路累計18.25公里,幅員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29畝,其中水田1750畝,林地面積4950畝。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1001戶,村民全屬漢族,有村小學一所,佔地5畝,在校師生三百餘人 。
我村人力資源豐富,總人口3322人,均為農業人口3320人,勞動力1680人,其中男870人,女810人,從事農業勞動力650人,按年齡分20—30歲150人,30—40歲500人,40—50歲700人,50——60歲330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1350人,高中225人,中專104人,大專1人。按從事行業分:建築行業350人,縫紉製鞋業150人電子裝配業105人,機械製造業185人,交通運輸業25人,商業135人,餐飲服務業60人,種養業650人,管理人才20人,外出務工人數948人,外出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返鄉創業5人。
集體負債較重累計32萬元,全村全年產水稻1500噸,小麥130噸,玉米445噸,蔬菜面積350畝,產量達420噸,生豬存欄2000頭,耕牛92頭,養雞14000多隻,鴨5200隻,種糧大戶25戶,養殖大戶10戶,全年勞務收入100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3200元。
民營經濟初見端倪,現有個體工商戶45戶,民營企業5家,從業人員200餘人,尤以莫肇武的鑄造廠、肖龍的模具廠最有名。
基礎設施穩步推進,公路主幹線上連拔山,下接兩河,全長16公里,車輛均能正常通行,社社通碎石路,全村有山坪塘25口,水庫3座,為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自來水380戶,有線電話523部,無線電話1280部,家家通電,有電視800台,電腦8台。積極推進農機械化,全村擁有微耕機30多台,脫粒機420台,打米機粉碎機620台,村辦公室安裝了遠程教育網路,無線擴收音機、電視機、影碟機等。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村支委4人,均為男性,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平均年齡45歲,村委5人,4男1女,其中高中4人大專1人。現有支部一個,轄9個黨小組,102名黨員,平均年齡55歲。預備黨員3名,堅持每季度一次三會一課學習,黨群干群關系非常融洽。
旅遊資源有待開發,「一點一差」的白沙坪牌坊、紅苕寨、新龍寺、龍王廟午陰關等地曾多次吸引縣內外知名人士前來考察,有八百畝的退耕還林,四千多畝天然林地等有待開發利用。 一、基本概況
蘇家村位於拔山鎮東大門,周邊與本鎮石聯村、八德村接壤,距忠縣縣城51公里,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5.6畝,其中田918畝,地597.6畝,林地面積780畝。轄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07戶,均為漢族。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302人,農業人口2288人,勞動力1528人,其中男性850人,女性678人。20—30歲有570人,男性328,女性240人;30—40歲有503人,男性268,女性235人;40—50歲有325人,男性182,女性143人;50—60歲有130人,男性72人,女性58人。初中文化及以下的有1319人,高中文化150人,中專文化39人,大專及以上20人。外出務工人員1228人,其中從事建築業的有590人,縫紉製鞋20人,電子裝配8人,機械製造業5人,交通運輸16人,商業40人,餐飲服務13人,種養業500人,管理人才6人,其他行業30人。實現經濟總收入522萬元。
三、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和種植業收入。種植業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水稻制種面積200畝,收入22萬元;小麥面積200畝,玉米280畝,蔬菜25畝,總收入35萬,養殖業主要是生豬,2008年,家禽存欄480頭,出欄520頭,種養殖大戶22戶,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28元。
四、民營經濟
全村有工商個體戶10戶,從業人員24人,年經濟收入20萬。
五、特色產業
全村的特色產業是水稻制種,制種面積200畝。收入80萬元。
六、基礎設施
全村現有村道7.8公里,已硬化公路4公里。水庫一口,山坪塘13口,通電率100%,自來水用戶268戶,機井25口,通行、電視入戶率100%。
七、村支兩委
村支委共有7名成員,男同志6名,女同志1名,均為黨員。
書記 廖俸臣 男 55歲 初中 中共黨員
主任 廖世良 男 54歲 初中 中共黨員
文書、計生專干 蘇德潤 男 54歲 初中 中共黨員
婦女主任 毛國菊 女 53歲 初中 中共黨員
八、組織建設
全村共有黨員98名,預備黨員2名,6個黨支部小組
九、歷史名人
軍隊大校:吉林軍區 廖國發
南充軍區 廖興普
勞模、重慶市優秀市民:廖奉臣
企業產值500萬以上:成都 葉世成
十、旅遊資源
八德園藝場 一、基本概況
龍山村位於拔山鎮南方,緊鄰拔山場鎮,周邊與本鎮楊柳村、汪山村接壤。全村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8畝,田992.8畝,地775.2畝,林地950畝。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624戶,2512人,其村民均為漢族。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512人,農業人口2468人,勞動力1365個,其中男性806人,女性559人。20—30歲有316人,男172人,女144人;30—40歲有372人,男214人,女158人;40—50歲有409人,男253人,女156人,50—60歲有268人,男167人,女101人。初中文化以下1092人,高中文化110人,中專文化150人,大專文化以上13人。外出務工人員980人,從事建築的有126人,縫紉製鞋業的有378人,電子裝配342人,交通運輸22人,商業44人,餐飲服務業68人。外出務工經濟總收入1960萬。
三、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水稻面積850畝,產量51萬公斤;小麥310畝,產量18萬公斤;玉米465畝,產量28萬公斤。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
四、民營經濟
全村個體工商戶有46家,從業人員78人。經濟收入90萬元。
五、基礎設施全村現有村道5.6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蓄水池30口,山坪塘3口,自來水用戶386戶,通電率100%,電話用戶310戶,電視用戶642戶,天然氣用戶212戶。
六、特色產業
全村特色產業是柑橘業,柑橘建園面積2500畝,年產可達850萬公斤。
七、村支兩委
本村村支兩委共有5人。書記 李家忠 男 48歲 大專 中共黨員主任 駱 權 男 53歲 初中 中共黨員文書 李宗新 男 30歲 高中 群 眾
㈥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㈦ 海西 歷史文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動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該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明確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重大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近年來,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二)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為全局做出更大貢獻。
(三)戰略定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台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台灣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四)發展目標。
——到2012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地方財政收入較大幅度增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生態環境繼續改善;服務兩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並不斷完善,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顯。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更加和諧。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科學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閩台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以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等產業為重點,提升台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密切與台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系,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等區域為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發揮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的窗口、示範和輻射作用,促進對台農業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引進與合作。推動對台離岸金融業務,拓展台灣金融資本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培育「海峽旅遊」品牌。加強與台灣現代服務業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物流中心。實行更加開放的對台貿易政策,擴大對台貿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台胞的正當權益,為台胞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台灣投資興業,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六)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升閩台緣博物館的交流功能。深入開展兩岸文化對口互動活動,深化兩岸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合作。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
(七)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完善兩岸直接「三通」基礎條件,提升對台開放合作整體功能。規劃建設對台交通通道,推進對台直接航運。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大通關機制建設,實現福建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兩岸人流、物流往來的便捷有效管理機制,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直接往來。增設直接往來貨運口岸,推動空中直航,把該地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發展保障
(八)加強綜合交通運輸網路與對外通道建設。按照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和兩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灣資源,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建設,盡快打通省際間的斷頭路,加強縱深推進、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設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盡快形成高速公路網路。將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發展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加快建設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鐵路,規劃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高速鐵路以及城際鐵路和一批港口鐵路支線,形成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大運力快捷鐵路運輸通道。完善廈門、福州等機場兩岸空中直航的設施條件,合理布局支線機場,開辟國內外新航線,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的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強沿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優良港口條件,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強化能源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結合沿海煤運港口的建設,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電,適時推進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建設。進一步完善核電廠址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寧德、福清核電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風力、潮汐等新能源。進一步完善電網建設,加強與華東電網的聯網,加快開展與南方電網聯網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設石油儲備基地和煤炭中轉基地。加強台灣海峽油氣資源的合作勘探和聯合開發。結合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輸氣管網建設,逐步提高民用燃氣覆蓋率。
(十)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城市間道路交通條件,加強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的銜接。完善城市內道路路網結構,提高路網密度。推進福州、廈門、泉州等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高城市道路標准。進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橋梁、供水、供氣、防洪、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載能力。努力改善鄉村交通、飲水安全、人居環境等條件。加強水源與供水工程建設,適時開工建設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綜合水利樞紐。合理規劃和建設跨區域、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切實解決沿海島嶼供水問題,適時推進向金門、馬祖等地供水、供電及鋪設海底通信纜線工程建設。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十一)加強海峽西岸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採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穩定的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整合科技資源,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醫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高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造就一批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鼓勵、支持台商投資高新技術園區,吸引台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創建創新平台。建設海峽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使之成為承接台灣高新技術產業與技術轉移的載體。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十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葯、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努力保持糧食自給能力不降低。大力發展畜牧業、園藝業、林竹產業、水產業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支持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閩台農業合作,推進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設,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三)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葯、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扶持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建立與台灣產業配套的以及大陸台資企業所需的零部件、原輔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台灣現代服務業轉移,依託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貨物集散地、交通樞紐和港口資源,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中心。依託臨港工業和台資企業集中區,合作建設物流配送或專業配送中心。依託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連結海峽兩岸的現代物流中心。依託福州、廈門軟體園,發展軟體服務外包、動漫遊戲產業,培育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吸引台灣企業乃至世界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轉移。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大力吸引台灣企業到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地區總部、配套基地、采購中心、物流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積極發展面向台灣及海外的會展業。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
(十五)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開發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推進臨港工業、海洋漁業、海洋新興產業等加快發展。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將沿海港口作為大型裝備製造業項目布局的備選基地,合理布局發展臨港工業。以廈門灣、湄洲灣等為依託,建設以石化、船舶修造等為重點的臨港工業集中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生態型海水養殖和海水產品加工基地。加快漁港建設。加強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動建立海上救援協作機制,完善台灣海峽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海洋科技中試基地及研發平台建設,加快培育海洋葯品、保健食品、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形成若干以港灣為依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臨港經濟密集區。
五、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促進互動融合
(十六)推進形成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發揮發展基礎較好、環境資源承載能力較強等有利條件,把海峽西岸沿海具備條件的地區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提高人口與經濟聚集程度。在山區貫徹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科學劃分主體功能區域,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創新管理體制,強化陸海統籌、山海聯動,優化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
(十七)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強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協調,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增強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輻射帶動能力,逐步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統籌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就業、社會保障等的發展,加快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制度、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各大中城市要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金等對農村的支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十八)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少數民族地區、海島、水庫庫區等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這些地區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投入,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大力扶持特色產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和特色資源深加工水平,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大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合理有序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沿海對山區對口幫扶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符合環保要求的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福建山區轉移,促進這些地區加快發展。
(十九)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聯系與合作,促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發揮閩浙贛、閩粵贛等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的作用,加強福建與浙江的溫州、麗水、衢州,廣東的汕頭、梅州、潮州、揭陽,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等地區的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重大項目建設的協調,推進跨省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規劃布局和協同建設,暢通海峽西岸經濟區港口與腹地的通道。加強電子、機械、旅遊、物流等產業的對接,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和合理布局,形成產業對接走廊。加強市場開發,建設區域共同市場,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無障礙流動。統籌協調區域內對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的對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二十)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進一步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試驗區作用。從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上,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擴大金融改革試點,在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離岸金融業務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法制建設,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著力構建規范透明的法制環境。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大力推進外貿、港口、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於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機制。
(二十一)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創新外商投資管理方式,簡化審批程序。進一步優化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積極研究海峽西岸經濟區范圍內的國家級開發區擴區、調整區位和省級開發區升級,拓展開發區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積極推進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資區和台資企業密集地區開展海關保稅物流中心試點。規范招商引資行為,實行統一的土地、稅收政策,營造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
(二十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積極擴大對台進出口貿易。鼓勵經濟發展急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資源進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參與海外資源開發,建立境外生產、營銷和服務網路,帶動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積極推進保稅加工、保稅物流業發展,大力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等業務。
(二十三)深化與港澳僑合作。充分利用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機制,進一步提升閩港澳經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加強與港澳在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機構到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投資參股,支持符合條件的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利用香港的融資渠道和營銷網路,積極開展聯合招商,推動福建企業到香港設立營銷中心、運營中心,擴大對港貿易和轉口貿易。加強福建與港澳的物流業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網路。加強閩港澳旅遊合作,推動旅遊線路對接延伸。充分發揮福建海外華僑華人眾多、愛國愛鄉的優勢,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平台作用,積極引進僑智,大力吸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引導更多的華僑華人支持和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七、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二十四)大力推進人力資源建設。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著力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和一線創新人才,抓緊培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加強人的能力素質建設,支持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技能型人才。調整高校學科設置,加快培養經濟建設緊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與兩岸產業對接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拓展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支持開展兩岸校際合作、職業培訓、資格考試和認證、職稱評定、人才引進和人力資源開發等試點工作。健全人才政策體系,鼓勵台灣科技、教育等領域人才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業,形成廣納群賢、充滿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風尚。
(二十五)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運行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路環境。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保護發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等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中心,著力培育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努力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
(二十六)著力改善民生。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把義務教育重點放在農村,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布局結構,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革勞動和就業管理體制,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統一、區域協調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平等的就業制度。加強城市社區、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力推進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建設,特別要關注對困難台胞台屬的救助,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八、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㈧ 近幾年國家因文化旅遊而推行什麼政策
發改委聯合多個部門印發關於《「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實施方案》鼓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推廣PPP模式,對沒有回報率或回報率極低的公益性、基礎性設施建設,發改委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
《實施方案》明確了中央投資補助標准:原則上東、中、西部地區(含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分別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區)中央投資補助比例為30%、60%和80%。西藏自治區、四省藏區和新疆自治區南疆四地州(含兵團)的項目可按規劃確定的最高補助額度予以全額補助。
主要建設內容:
①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到交通干線的連接路;
②景區內道路、步行道、停車場、廁所、供水供電設施、垃圾污水處理設施;
③消防設施、安防監控設施、展陳場館、解說教育系統、遊客信息服務設施以及環境整治等;
④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的必要維修保護。
㈨ 餐飲業不僅是旅遊業的重要基礎設施,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最好能舉個例子,謝謝!
餐飲業是旅遊業的重來要基礎設施。旅遊源業的發展離不開餐飲業的支撐。旅遊業越發展、社會交往越頻繁,就越需要有餐飲業作為基礎。住、食、行作為旅遊的最基本條件,缺一不可。餐飲作為旅遊的基礎設施,一方面為廣大旅遊者提供了餐飲服務,解決了他們基本的飲食需要,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豐富了旅遊者的旅遊內容,對提高旅遊者的旅遊質量、強化旅遊者的旅遊經歷有著積極的作用。
餐飲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舉世公認的卓越餐飲文化。實際上餐飲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吸引著各地的旅遊者。盡管目前世界上各種文化有相互交融的現象,但是餐飲作為地域文化現象,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也正是由於這一特點,各種類型的旅遊者都希望能夠品嘗到旅遊目的地的風味食品,充分領略當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因此,餐飲業不僅僅是一種旅遊的基礎設施,而且又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
㈩ 旅遊對環境的積極影響,請舉出具體例子,謝謝
旅遊對環境積極抄影響:
1、使歷史建築襲和古跡遺址得到維護、恢復和修整。
2、使休閑和娛樂場所及相關設施的數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運輸服務燈基礎設施得以改善。
4、使旅遊接待地區的環境衛生得以重視和維持。
(10)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滯後擴展閱讀:
如: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不僅以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富於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以納西古樂、東巴文化、民營文化、文化遺址保護等四大部分組成的文化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為地方創造1億多元的產值。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保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奇異的建築、迷人的服飾、獨特的飲食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