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旅遊論文
① 求救 !!!畢業了 要寫論文 需要有關信陽市茶文化生態旅遊的外文文獻!
先到網路文庫,找一篇此類文檔中文的,然後用有道翻譯,或是谷歌在線翻譯翻成英
文,然後把英文放上面,中文放下面。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要找標準的PDF格式外文文
獻,可以在谷歌,用英文文獻名+空格+PDF 這樣比較容易找到。
第一是Google搜索,主要是英文,尤其是其學術搜索,意義大。
第二,通過各大學圖書館系統,進入幾個主流的出版發行集團。
第三,利用網路免費儲存、電子書系統。尤其是國外多。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選題要新穎。
這次我的論文的成功,和高分,得到導師的贊許,都是因為我論文的選題新穎所給我帶來的好處。最好涉及護理新領域,以及新進展,這樣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大量文獻做基礎
仔細查閱和你論文題目和研究范圍相關的文獻,大量的文獻查閱會你的論文寫作鋪墊,借鑒別人的思路,和好的語言。而且在寫作過程不會覺得語言平乏,當然也要自己一定的語言功底做基矗
三,一氣呵成
做好充分的准備,不要每天寫一些,每天改一些,這樣會打斷自己的思路,影響文章的連貫。
四,盡量採用多的專業術語
可能口語化的表達會給人帶來親切感,但論文是比較專業的形式,是有可能做為文獻來查閱和檢索的,所以論文語言的專業化,術語化會提升自己論文的水平。
五,用正規格式書寫
參考正規的論文文獻,論文格式。不要因為格式問題,而影響到你論文的質量。
六,最好在計算機上完成寫作過程
如果有條件最好利用電腦來完成寫作過程,好處以下幾點:1,節省時間,無論打字的速度慢到什麼程度,肯定要比手寫的快。2,方便,大量的文獻放在手邊,一個一個查閱是很不方便的,文獻都是用資料庫編輯,所以都是在電腦上完成。提前先在電腦上摘要出重點,寫出提綱,隨時翻閱,方便寫作。3,修改編輯,在電腦隨時對文章進行修改編輯都是非常的方便。4,隨時存檔,寫一段,存一段,防止突然停電,或者電腦當機。本人就是吃了這個大虧,一個晚上的勞動,差點就全沒了,幸虧男友是電腦高手,幫我找回。否則就恨著電腦,哭死算了。
七,成稿列印好交給導師
無論你的字寫的多麼優美,還是按照慣例來,列印出的文字顯的正規,而且交流不存在任何的問題,不會讓導師因為看不懂你的龍飛鳳舞,而低估你的論文。而且干凈整潔,女孩子不僅注意自己的形象問題,書面的東西也反映你的修養和氣質。
八,聽取導師意見,仔細修改
導師會給你一些關於你論文建設性的意見,仔細參考,認真修改。畢竟導師是發表過多篇論文,有頗多的經驗。
② 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茶文化】
一、漢魏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醞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1)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葯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葯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飲茶始於西漢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2)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3)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二、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1)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2)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三、宋元時期——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③ 我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一,中華茶文化與養生
1、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
中華醫葯學是一個豐富寶庫。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如《本草》、《葯書》、《華佗食論》、《茶譜》等都記載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壽延年等20多項功效。唐代大醫葯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幾乎神化了茶的葯用價值。
隨著現代茶葉生物化學的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分離和鑒定茶葉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種,並經過多種實驗和臨床證明,茶葉的葯理作用還有減肥、降壓、強心、補血、抗動脈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國醫葯界又從綠茶中提取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臨床證明有調節血酯、抗凝促纖溶、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是茶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飲茶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有人預言,茶葉將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健康飲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學飲茶的適量飲茶,可以說,茶對人體健康長壽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正是中華茶文化與養生關系密切的物質基礎。
2、茶文化與養生:
綜上所述,中華茶文化是我國傳統飲茶風習和品茗技藝的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而貫穿中華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並與禪之興起關系密切。歷代相襲而不易。而中國的養生學歷來把培養德行作為養生的第一要義。如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曾把茶道與中國養生學精神之吻合。明代顧元慶《茶譜》曾引《夢余錄》記載:「大中三年東京一僧一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葯?雲:性唯好茶」,善哉!
據史書記載,公元九世紀中國茶傳入日本。日本建仁寺開祖,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榮西著有《契茶養生記》一書。稱「茶也養生之仙葯也」。同樣深刻闡明茶與養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茶文化(中華茶道)與日本茶道有著本質不同,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唐代的徑山文化,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明代中期,經紹鷗、利休等人總結和倡導,逐漸演變成為既具宗教哲理(所謂「和、敬、清、寂),又有著嚴格繁瑣的程序的文化體系,被譽為「宗教的美學」。而中華茶道則因時代不同,茶類不同而形成不同類型的茶道和儀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並不刻意追求繁文縟節,而是著意於品嘗和發揮各種茶類的色香韻味,追求一種融洽寬松的氣氛,達到「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儀式與科學飲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價值、養生價值和欣賞價值三者有機結合了起來,實在是一種精神和物質和諧結合的活動。這正是中華茶道兼有健身與養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華茶道能夠從古到今,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到僧侶,從中原到邊疆流傳不息,並達到空前繁榮的原因。
二,論中國的茶文化
( 2006-09-13 08:37)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④ 急求一篇關於茶文化與旅遊的外文文獻,論文急用。。。非常感謝!!!
推薦到OA圖書館查詢。
輸入相關英文關鍵詞即可。
查到都是可免費下載。
⑤ 論文怎麼寫 譬如《茶與茶文化》
1、論文題目:(下附署名)
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
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
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
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
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
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
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
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
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
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
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
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
版物信息。
獲取最佳論文選題的途徑:
1、選擇你有濃厚興趣,而且在某方面較有專長的課題。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詳的領域中尋找課題。
3、要善於獨辟蹊徑,選擇富有新意的課題。
4、選擇能夠找得到足夠參考資料的課題。
5、征詢導師和專家的意見。
6、善於利用圖書館; 圖書館的自動化、網路化為讀者選題提供了便利
條件。
⑥ 以茶文化為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⑦ 急求一篇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論文 2000字左右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葯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洩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⑧ 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⑨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下午茶有何不同特點,試分析其優勢及發展前景 寫成論文,800字左右
中國茶:色香味形養俱佳
韓國茶:除了繼承中國茶以外,還增加了花和身等養顏品。
是本茶:茶葉本身不是最優的,關鍵是禮節。
英國下午茶,其實是茶歇時間,就是以休息為主,小吃為輔。茶葉只是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