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旅遊業再發展分析
Ⅰ 焦作目前的旅遊發展如何
焦作的旅遊目前發展正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尤其是焦作雲台山的運作和管理,大大的推動了焦作旅遊業的發展,每年由大流量的遊客前往雲台上,焦作已經從從前的煤城開始轉
Ⅱ 焦作旅遊業情況
近年來,通過強力實施旅遊帶動戰略,焦作旅遊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根本性變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質公園、焦作山水、太極拳三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主題品牌,而且成功創建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實現了城市轉型,樹立了焦作嶄新的對外形象。
1999年,我市做出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決策;2000年,確立焦作山水旅遊定位;2001年,完成焦作山水旅遊新格局的構建;2002年,掀起全市創優高潮;2003年3月,「焦作山水」、「雲台山」被評為中國旅遊知名品牌;2003年底通過國家旅遊局創優驗收;2003年6月,正式申報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2004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命名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世界首批地質公園。五年來,我市旅遊接待人數、門票收入、綜合收入三項經濟指標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連續五個黃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其中雲台山園區連續六個黃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
發展旅遊業以來,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85%,國民生產總值年人均增長10.7%,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5%。在促進地方稅收方面,以2002年為例,全市地方稅收累計完成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95%,其中增長的大部分來自第三產業,全省地稅系統為此專門在焦作召開現場會。在推動道路運輸方面,以焦鄭、焦晉高速公路為例,起初兩高速公路的過路費每天加在一起只有幾萬元,而發展旅遊業以後,隨著大批遊客的到來,兩條高速公路的過路費每天達50萬元。雖然說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很多,但旅遊業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從每年3月下旬開始,我市大小賓館家家爆滿,不少到焦作旅遊的遊客不得不到鄭州、新鄉、濟源、山西晉城等周邊城市住宿。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山西晉城市一位旅遊企業老總感慨地說:「如今我們這里的賓館飯店住的客人都是到焦作旅遊的遊客,焦作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繁榮了本地經濟,還帶動了周邊城市。」二是表現在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上。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繁榮。到2003年底,我市第三產業佔全市經濟總量的30%,全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10.2%,賓館飯店的日平均入住率由1999年的不足50%躍居到2001年以來的95%。三是表現在對招商引資的拉動上。旅遊業的發展增強了焦作城市的活力,對外地企業吸引力顯著增強,使蒙牛集團、上海駿利集團、加拿大愛德集團等相繼來焦作投資建廠。
Ⅲ 焦作市的基本情況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歷史上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煤城焦作,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倚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現轄11個縣(市)區,總面積40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30萬。焦作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這里有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壇等國家、省級風景名勝區。焦作山水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這里是享譽世界的陳氏太極拳的發祥地,也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許衡、朱載堉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焦作市是一座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輕紡和食品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礦藏資源十分豐富。「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兩個國家大型工程均經過焦作。這里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享譽海外的「四大懷葯」即產於此。出口產品主要有糧油、食品、服裝、化工、瓷器、機械等200多個品種,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焦作市作為全國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鋁工業基地、農副產品創匯基地,已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十五」期間,焦作將突出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調優第一產業,調強第二產業,調大第三產業,打造焦作山水旅遊品牌,建成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Ⅳ 旅遊產業的價值效應
一方面,旅遊將消費者帶來了原產地,使得產品的銷售直接面向市場,省略了中間流通環節上的費用,能夠按照市場終端價賣出,從而獲得了比批發價出售更高的價值,我們稱這一部分價值為終端消費帶來的價值提升。另一方面,遊客在進行旅遊消費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到不同於一般購物過程的新型體驗和服務,使得產品的最終價格高於一般市場上的價格,我們將高出的這部分價值稱作體驗性消費帶來的附加價值提升。
例如:草莓,市場上的批發價可能是10元/斤,但如果到農民的大棚里去採摘,遊客除了能購買到可以放心食用的草莓外,還能體驗到做農活的樂趣、了解草莓的生長環境、享受農村的清新空氣等等,這些體驗是普通購物感受不到的,於是大棚採摘的價格要遠遠高於批發價甚至是市場交易價。因此,旅遊與農業結合形成的休閑農業,其收益要遠遠大於單純的生產型農業。 旅遊的品牌效應,基本上反應為對城市品牌的宣傳與提升作用。城市品牌是一個城市在推廣自身形象過程中,傳遞給社會大眾的一個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會的認知和認同,即所謂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中,文化是一個城市或區域發展的根基,是區別與其他城市的差異所在,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靈魂。旅遊作為一種體驗性活動,能夠將一個城市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轉變為吸引物,使遊客感受、體驗,並迅速的傳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會大眾前來,進行消費、留下記憶。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旅遊形象和城市形象有著共同的目標群體和發展目的。旅遊業可以最大化的釋放一個城市或區域的吸引力,並使遊客產生感應或共鳴。另外,旅遊的外向性和美好性,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或區域的品牌價值提升,並最終使得城市裡的人、商品、資產等的價值得到提升。
例如,烏鎮與鳳凰古城在發展旅遊之前,都是普通的小鎮,那裡的人們過著跟其他地方居民一樣的生活,沒有人會刻意去關注那裡,也沒有人從四面八方去那裡度假。但當旅遊承載起當地文化,並展示給世人的同時,這些小鎮就名聲鵲起了,鮮明的城市形象反過來又促進了旅遊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五位一體」,納入了黨章。並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可以預見,今後我國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這對旅遊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大有可為。
因為旅遊就是一個審美活動,想要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提升環境,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外,旅遊本身恰恰是一個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在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之後,旅遊的生態效應將得到最大化的釋放。
旅遊產業污染低
旅遊發展大多依託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能耗主要集中於旅遊交通、旅遊住宿餐飲及其他旅遊活動方面,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重遠少於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是低耗能產業:
世界旅遊組織2008年出版的《氣候變化與旅遊業:應對全球挑戰》的研究報告顯示,以2005年為例,整個旅遊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遊業」報告顯示,旅遊業(包括與旅遊業相關的運輸業)碳排放佔世界總量的5%;石培華、吳普在《中國旅遊業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中研究得出,2008年我國旅遊業能耗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428.30PJ和51.34MJ,分別占我國能源總耗量的0.51%和0.86%。另外他們還估算出,單位旅遊業增加值能耗為0.202,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
保護環境是旅遊發展的前提
生態環境是旅遊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吸引旅遊者前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反之,生態環境的惡化將使旅遊者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旅遊體驗,最終旅遊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要想發展旅遊首先就要保護環境。
旅遊促進生態環境美化
遊客對目的地景觀、環境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發展旅遊不僅會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會美化環境,尤其是在我國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焦作、欒川、伊春、迪慶等在由煤礦業、林業為主導產業,轉型發展旅遊後,都取得了很好的環境效益和綜合效益。
以歷史上曾以「煤城」著稱的焦作為例,上世紀九十年代,其煤炭資源開始枯竭——井關閉,經濟下滑,工人下崗,污染嚴重,年均經濟增速平均只有3.5%。形勢所迫,產業結構到了不得不轉型的關鍵時刻。1999年,焦作市做出了「把旅遊業作為龍頭產業進行培育」的重大決策,並以「焦作山水」為旅遊定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旅遊發展,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的轉型,「焦作山水」享譽海內外。2011年,焦作市共接待中外遊客2281萬人次,旅遊景區門票收入7億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2億元,佔全市GDP的11.8%。如今的焦作,正在依託「太極故里、山水焦作」整體品牌優勢,進一步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步伐,向著具有強勁感召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知名旅遊城市邁進。 當我們拋棄了「唯生產力論」的思維方式,站在科學發展觀立場,追求和諧社會發展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把旅遊產業,納入幸福導向型產業中去考慮。旅遊產業,用最粗淺的話概括,就是「吃喝玩樂」,不僅能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還能給旅遊者帶來視野上的開闊、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009年末,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把旅遊產業培育成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2年,廣東省在全國首個發布《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行動計劃》,並把「休閑旅遊」納入八大幸福導向型產業之一。可見,旅遊的幸福效應已經開始慢慢被社會所認識到,並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上發揮著切切實實的作用。
Ⅳ 焦作30年來的變化
「『焦作現象』不僅是旅遊現象,更主要的是借旅遊促進城市職能、產業轉型的綜合現象,是多種轉型成功實施的結果。」接受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創琳一再強調。
方創琳認為,焦作的城市轉型主要通過了「四條路徑」:一是資源開發由地下轉為地上,走綜合開發之路;二是經濟結構由「黑」變「綠」,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三是旅遊發展由溫冷變為火暴,走旅遊旺市之路;四是廢物利用由廢變寶,走循環經濟之路。通過「四條路徑」的轉型,焦作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焦作的城市地位從單純的煤炭中心向區域經濟中心轉變,城市經濟基礎從以煤炭為單一主導的資源型經濟向以多元主導的綜合性現代工業城市轉變,城市人口主體從以工礦職工為主體向以現代城市居民為主體轉變,城市性質由原來的煤礦工業城市向綜合性工業城市、山水旅遊城市等綜合發展轉變。
新世紀以來,我國旅遊界最值得關注的事件之一就是「焦作現象」。在中文搜索引擎「網路」上搜索「焦作現象」,可以找到大約18萬篇相關報道,在量級上幾乎可以與我國最知名的旅遊景點相比,其被關注程度可見一斑。「焦作現象」就是以發展自然山水旅遊,代替將要枯竭的煤炭資源開發,實現社會經濟全面轉型,並取得成功的現象。「焦作現象」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經濟轉型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對於焦作旅遊今後的發展,方創琳建議,一是堅持不懈地做強、做精、做好;二是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搞綜合開發,發掘文化底蘊,提升焦作旅遊的文化品位;三是在旅遊開發中注重生態保護,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四是加強中心城區服務設施的改善,為遊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務。
著力打造配套旅遊產品
——訪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旅遊室主任王誠慶
「『焦作現象』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話題,是與時俱進、謀求科學發展的範例,是努力拚搏、開拓創新的碩果。」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旅遊室主任王誠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解讀「焦作現象」。
王誠慶說,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使國民得以跳過無彈性的生存門檻,開始追求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支付能力增強,發展旅遊業具備了初步的需求條件。「焦作現象」出現的根本保證,就在於焦作市委、市政府創造性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高層戰略決策精神和本地實際以及當地各部門的集體智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地區全面發展的系統性指導思想和操作辦法,使焦作旅遊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王誠慶說,「焦作現象」的寶貴之處就在於,對外地發展旅遊業的成功經驗既借鑒又創新,而隱藏在這背後的是全市上下牢固樹立的遊客至上的觀念、強烈的進取意識和孜孜不倦的創新追求。焦作的旅遊營銷工作做得非常精彩,對傳統營銷手段不斷進行再研究、再比較、再評價,進而充分發揮想像力,形成了新的營銷手段。旅遊行為的發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即有錢、有閑、有情,只有打動了旅遊者的「情」,才能激發旅遊者將「錢」和「閑」投向旅遊目的地。焦作市的許多創新思路和創新舉措,正是瞄準並牢牢抓住了旅遊者的「情」這個關鍵因素。
對焦作旅遊業的下一步發展,王誠慶說,國內旅遊市場的空間還很大,需要進一步開發和挖掘。焦作應該在穩定和鞏固國內市場上下功夫,同時對國際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焦作目前形成的核心競爭力是以焦作山水為主題的觀光游,而這種觀光游發展雖然迅速,但市場終究會趨於飽和,應著力打造休閑娛樂游、體育健身游、工業參觀游、歷史文化游、黃河濕地游等多種配套旅遊產品,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在細節上豐富旅遊內涵
——訪上海復旦大學旅遊系主任夏林根
「焦作旅遊業,正在從爭取大客流量向爭取高端遊客群體發展,從簡單粗放型向高質優質型轉變,從政府主導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型轉變。」這是上海復旦大學旅遊系主任夏林根教授對「焦作現象」的最新認識。
作為「焦作現象」課題研究組組長,夏林根在當初焦作旅遊異軍突起、很多學者懷疑「焦作現象」到底能否持續時,就撰文提出了「焦作現象」是中國旅遊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夏林根說,在2004年「焦作現象」國際研討會上,「焦作現象」的基本內涵是速度。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焦作現象」也在發展中嬗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具體來說,其本質意義在於為經濟轉型、發展旅遊業建立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現實標本,一些有益、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促進焦作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仿效、應用的經驗。
夏林根說,注重細節,把焦作打造成遊客心目中的旅遊目的地,是焦作旅遊未來的發展方向。焦作山水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知名旅遊品牌,但還應不斷深化主題,不斷開拓市場,增強焦作山水的競爭力。同時,焦作旅遊要取得持續發展,應在自然觀光旅遊的基礎上,開發鄉村旅遊、文化休閑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並把旅遊市場放在東南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佔領最有消費潛力的遊客市場。
夏林根說,旅遊是游、購、娛、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綜合性體驗。為此,應有專門的機構、人員來編制完整的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立足旅遊消費市場的需求,打造旅遊產品的特色,拉長旅遊產品的鏈條,並對遊客的不同層次、客流來源、消費水平等結構進行細化分析,指導旅遊產品開發、賓館基礎建設等,以保證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做到既「賣」山水又「賣」健康 ——訪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
「焦作旅遊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根本性變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質公園、焦作山水、太極拳三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主題品牌,而且成功創建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樹立了焦作新的對外形象。業內外人士把這種變化稱之為『焦作現象』。在我看來,『焦作現象』其實是一種精神體現,即敢為人先、真抓實干、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的精神。」這是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對焦作旅遊業快速發展最直接的感受。
王衍用說,焦作地理位置優越,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不僅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有濃厚的文化資源。通過兩天的了解和考察發現,焦作旅遊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確實不簡單,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城市建築沒有特色,沒有自己的個性,個別地方比較臟、比較亂;其次是通往景區的道路綠化還不夠,路兩側建築比較亂;第三是景區內設施規劃也不太合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焦作要想建成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還必須努力,進一步加以改進。
作為中國知名旅遊規劃專家,王衍用對焦作旅遊今後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一是深化經濟類型,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區域經濟轉化。每年來焦作旅遊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在焦作當地吃、住、娛的人卻非常少,要拉長產業鏈,打造特色旅遊產品,帶動旅遊業全方位、多角度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強營銷宣傳,實現從資源營銷到景觀營銷再到環境營銷、文化營銷。焦作山水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可以打出太行山水、太極文化的品牌, 形成從地下到地上、從大山到大河、從太行到太極、從山水到文化營銷的模式。三是要既「賣」山水又「賣」健康。焦作山水在全國也不多見,焦作要將山水與太極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既「賣」山水又「賣」健康。此外,焦作發展旅遊業不能停留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要深化「焦作現象」,讓焦作人游焦作、河南人游焦作、外地人游焦作、外國人游焦作,這將有力地促使焦作的社會經濟再創輝煌。
旅遊特色的靈魂是文化 ——訪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
「山水也是一種文化,既包括古代名人雅士對山水的理解,又包括現代人對山水的認識。焦作在發展山水旅遊的同時,要將對山水景觀的科學解釋、幽默解釋、趣味解釋融入山水文化中,因為旅遊特色的靈魂是文化。」談到焦作旅遊未來的發展,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中肯地對記者說。
作為資深的旅遊研究專家,李明德在講到增強焦作旅遊文化內涵時說:「目前,焦作已經充分認識到以名人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對旅遊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但主要問題是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表現形式和展現手段。」
「文化資源不僅僅指的是歷史文化資源。因為有些文化現象已經融入歷史,還有相當多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現實存在,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品位、生活情趣。這些新文化現象也應該作為新的資源來對待,尤其是在發展具有時代特徵和時尚魅力的旅遊業時。所以,焦作旅遊的發展還應該瞄向近代、現代社會產生的大量新的文化資源。」談到如何利用文化資源發展焦作旅遊時李明德說。
當談到焦作旅遊的品牌時,李明德說:「焦作最為寶貴的是山水品牌和服務品牌。但是,品牌的意義不僅僅是每個旅遊者的體驗和感受,還更應該體現在市場意義的層面。所以,焦作品牌應該發展的方向有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品牌。焦作應鼓勵更多的企業創造自己的品牌,與山水品牌和服務品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二是社會品牌。焦作要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品質,讓外來旅遊者和本地居住者都能感受到方便舒適。三是城市品牌。焦作應努力使城市的旅遊功能更加完備、休閑氛圍更加濃郁、區域地位更加突出、文化品位更加獨特、自然環境更加生態,讓城市真正成為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