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濱旅遊發展歷程
⑴ 世界郵輪旅遊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世界郵輪旅遊業的發展歷程是:原型出現於19世紀30年代,於20世紀50、60年代率先在北美地區實現現代化轉型。經過40餘年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現代郵輪業逐漸演變成以大型豪華遊船為運作依託,跨國旅遊為核心的新型產業,屬於旅遊市場的高端產品。
產業特徵。國際郵輪產業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促進郵輪航行涉及的區域節點上的船舶維修業、港口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郵輪乘客具有遠高於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對航線上港口城市的服務業具有一定拉動作用。
產業規模:近50年來,現代郵輪產業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長,其增速約為國際旅遊業產值平均增速兩倍。截至2004年底,全球共有各類郵輪256艘,客位302064個。2004年實際載客1165萬人次,上客率84%,銷售收入近200億美元,人均消費水平約1500美元。
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郵輪消費市場,2004年乘客總數為890萬人。每年郵輪經濟總收益達200億美元,涉及航行、造船、建築、製造、商貿、交通、金融保險、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郵輪經濟還為美國提供了26.8萬個就業崗位,工資總收入97.2億美元,顯示出較強的社會經濟帶動作用。
⑵ 世界旅遊業發展歷程
旅遊從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開始到現代全球性的人類活動,大致經歷了古版代旅遊、近代旅遊權和現代旅遊三個發展過程。
人類的遷徙活動——古代旅行(是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工業革命初期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的旅遊活動)——近代旅遊(從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1945年】,這一時期真正標志著近代旅遊產生的具體事件,則是1845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建立)——現代旅遊業(從二戰結束至今。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旅遊方式也極為豐富多彩。)
⑶ 世界郵輪旅遊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郵輪旅遊業發展總體情況
●產業特徵
現代郵輪的原型出現於19世紀30年代,於20世紀50、60年代率先在北美地區實現現代化轉型。經過40餘年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現代郵輪業逐漸演變成以大型豪華遊船為運作依託,跨國旅遊為核心的新型產業,屬於旅遊市場的高端產品。國際郵輪產業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促進郵輪航行涉及的區域節點上的船舶維修業、港口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郵輪乘客具有遠高於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對航線上港口城市的服務業具有一定拉動作用。
●產業規模
近50年來,現代郵輪產業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長,其增速約為國際旅遊業產值平均增速兩倍。截至2004年底,全球共有各類郵輪256艘,客位302064個。2004年實際載客1165萬人次,上客率84%,銷售收入近200億美元,人均消費水平約1500美元。
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郵輪消費市場,2004年乘客總數為890萬人。每年郵輪經濟總收益達200億美元,涉及航行、造船、建築、製造、商貿、交通、金融保險、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郵輪經濟還為美國提供了26.8萬個就業崗位,工資總收入97.2億美元,顯示出較強的社會經濟帶動作用。
⑷ 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哪幾個時期
世界旅遊歷史抄發展大致襲可分為哪幾個時期?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相比較,
有哪些不同特徵?
答:參照世界歷史的分期,世界旅遊歷史可分為古代旅行和旅遊、近代旅遊和現代旅遊三個時期。
1、古代旅行和旅遊(1841年以前)的特徵:⑴古代的旅行、旅遊動機更多的與物質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聯系。因而,古代旅行、旅遊活動往往與通商貿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隸主、封建帝王的巡遊活動相結合,其中,宗教朝聖占遠行游歷的較大比重⑵以歐洲人為代表的探險、考察旅行相對發達,但具有物質佔有和殖民文化傾向。
2、近代旅遊(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特徵:⑴旅遊者人員構成的多層次。
⑵旅遊動機中消遣娛樂成分增多。
⑶旅遊活動空間的拓展。
⑷隨著旅遊業的問世,在旅遊保障制度層面上也開始全面推進。
⑸旅遊業產生了一定的關聯帶動效應。
⑸ 世界旅遊發展史的內容提要:
本書對跨越人類四個社會形態、長達數千年的世界旅遊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歷史上出現過的有影響的旅遊活動、旅遊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證,從旅遊交通與設施、旅遊活動的類型,旅遊景點的建沒與開發,旅遊中介機構和旅遊組織、旅行家和旅遊文獻等多維的角度向人們展求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旅遊史畫卷。
同時,作為國內第一部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著作,本書對「 旅遊產生於何時」、「工業革命之前有沒有旅遊」、「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 」、「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該書對推進世界旅遊史研究、構建世界旅遊史理論框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⑹ 世界旅遊發展史從何時算起
世界旅遊發展史:
18世紀中葉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使整個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世界范圍內旅行和旅遊方向。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對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的影響重要因為以下四個方面:一,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財富的急劇增加,有產階級規模日趨擴大,他們具備了旅遊的經濟條件;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大力發展,提高了運輸能力,縮短了運輸時間,使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三,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並且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工業化城市。這一變化最終導致了人們適時逃避城市生活緊張節奏、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的需要和對回歸自由、寧靜的自然的追求;四,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先那種隨農村變化而忙現有致的多樣性農業勞動,開始為枯燥、重復的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代替,致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歷史舞台。1841年他創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車,載運540人從萊斯特到拉夫伯勒參加禁酒大會,全程11英里,每人收費1先令。從此,他又多次組織類似的鐵路旅行,並逐步認識到其中潛力巨大的商業機會。1845年,,開始專門從事旅行代理業務,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
⑺ 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哪幾個時期
世界旅遊歷史可分為古代旅行和旅遊、近代旅遊和現代旅遊三個時期。
一、古代旅行和旅遊(1841年以前)的特徵:
1、古代的旅行、旅遊動機更多的與物質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聯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遊活動往往與通商貿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隸主、封建帝王的巡遊活動相結合,其中,宗教朝聖占遠行游歷的較大比重。
3、以歐洲人為代表的探險、考察旅行相對發達,但具有物質佔有和殖民文化傾向。
二、近代旅遊(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特徵:
1、旅遊者人員構成的多層次。
2、旅遊動機中消遣娛樂成分增多。
3、旅遊活動空間的拓展。
4、隨著旅遊業的問世,在旅遊保障制度層面上也開始全面推進。
5、旅遊業產生了一定的關聯帶動效應。
(7)世界海濱旅遊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現代旅遊的特徵:
一、遊客的大眾性
所謂大眾性(這里並非指「大眾旅遊」模式),一是指旅遊者階層的廣泛性,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現代旅遊的主力軍,使旅遊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
二、地區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普遍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逐漸有條件參加旅遊活動。
先是國內,再到國外.例如中國.不僅國內旅遊發達興旺,如今已成為亞洲一個新興的旅遊輸出國。
三、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旅遊雖然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同時也嚴重地存在著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旅遊的發展,無論是從旅遊者的人數上,還是從旅遊者的消費額上,歐洲一直占著絕對優勢,而非洲與中東所佔比例很小。
四、增長的持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惟獨旅遊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至今發展方興未艾,成為永遠不知「夕陽產業」為何物的產業。
⑻ 世界旅遊發展史的作者介紹:
彭順生,湖南寧遠人。現任職於文州大學中法旅遊學院,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義大利熱那亞大學訪學。自1990年研究生畢業以米,熱衷於歷史、旅遊,家庭教育研究,共出版著作6部,在《世界歷史》,《世界史研究年刊》、《北大史學》,《學術研究》,《思想戰線》、《旅遊學刊》等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學術研究方向為世界旅遊史、旅遊文化、旅遊人類學。
⑼ 旅遊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實例,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同期,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I.G.C)開始專門討論旅遊和娛樂地理。 旅遊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存在不同的見解。如1966年義大利的布魯諾提出5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旅遊的基本動力;旅遊的環境和空間;旅遊對人們居住地的影響;旅遊的運行;旅遊區規劃。羅賓遜在《旅遊地理學》中,著重闡述了旅遊的發展,人類需求的演變,旅遊的動力,國際旅遊者的流向,旅遊的計量和范圍,旅遊的組織、運輸、經濟、社會意義以及旅遊規劃,旅遊與環境,世界區域旅遊的發展等。
蘇聯地理學家科特利亞羅夫所著《休憩與旅遊地理》,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遊憩用地區劃和評價,遊憩地域綜合體的布局,遊憩用地的自然保護和改造。美國地理學家布里頓1979年提出了閑暇地理學的概念,他認為閑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娛樂旅遊、城市娛樂、運動等活動,旅遊和娛樂只是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
目前,旅遊地理學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 1、旅遊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
2、旅遊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