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如何帶動經濟發展
⑴ 旅遊經濟的發展如何促進城市的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使得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得以快速發展,首先當然是帶動就業,提高收入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城市魅力,擴大城市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進入,比如房地產,金融業等都帶動起來了,城市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現在大城市都有較強的旅遊產業,比如北京故宮,鳥巢,杭州西湖,上海東方明珠,深圳世界之窗等等。中小城市也在極力發掘旅遊文化產業,如雲南香格里拉,湘西鳳凰古城及幾大名山所在地等等。旅遊業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
⑵ 如何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經濟增長
國民經濟步入「新常態」,對旅遊業的發展有諸多利好。這種大環境、大政策為旅遊業持續、強勁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與環境 今日,「新常態」成為新聞媒體和經濟界人士談論的熱詞。
⑶ 旅遊業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就中國這樣個國家規模,旅遊業只是滿足社會生活水平提高的輔件,會作為產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組成經濟發展內容,但論及「促進」卻不會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⑷ 旅遊怎樣帶動地方經濟
1.旅遊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提升旅遊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遊發展空間,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不僅能夠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廁所革命、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等,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並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
發展全域旅遊,是解決旅遊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於統籌出台鄉村旅遊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於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遊資產;有利於按旅遊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於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3.推進旅遊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旅遊業已經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但旅遊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管理體制、行業隊伍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旅遊收入結構、旅遊投資和經營環境等,落後於當今社會發展需求,這些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4.順應全民旅遊,自助游,自駕游趨勢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旅遊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出遊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遊質量、口碑,不單單取決於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推進全域旅遊,整體優化旅遊的全過程,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旅遊需求,才能將旅遊業發展成為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 現代服務業。
⑸ 旅遊怎樣帶動GDP
7月14日,筆者從武陵源區統計局獲悉:上半年武陵源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4億元,同比增長15.1%;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22.1%,GDP增速居全市第一。
旅遊產業勢頭強勁。上半年,在全球經濟逐步回暖的大好形勢下,武陵源區借武廣高鐵、「阿凡達」等展開了一系列市場營銷,擴大了「張家界·武陵源」品牌影響尤其是國際影響。重拳打擊追客趕客、價格欺詐等不法行為,使旅遊管理服務更加規范。以我市申報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景區內外基礎設施,一系列旅遊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上半年,全區僅門票收入就達3.58億元,同比增長38.38%。
農業工業穩步發展。該區按照「中國生態旅遊品質農業先導區」的這一戰略定位,上半年,全區累計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15萬元,同比增長5.3%,增幅達到全市平均水平。新成立4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新發展蔬菜790畝、木瓜180畝;出欄生豬1.43萬頭、肉類總產量1504噸、家禽存欄23.5萬只;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62萬元,同比增長7.8%;工業用電76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4.5%。
消費投資持續走旺。上半年,在旅遊強勢上揚的帶動下,全區住宿餐飲、旅遊商品批發零售等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7億元,同比增長18.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4億元,同比增長35.2%。特別是核心景區推行門票周票制後,前來休閑度假的遊客逐漸增多,停留天數也有所增長,增加了旅遊消費產品,從而有效拉動全區整個消費市場。
民生質量繼續改善。今年來,武陵源區繼續加大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極力改善民生條件、增強民生保障、優化民生環境。有序推進新農保試點,支出資金130萬元,受益群眾達3900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568萬元、農村低保資金122萬元;醫療單位葯品零差率銷售補貼40萬元。全區26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共投入資金2130萬元。在旅遊經濟和惠民政策的拉動下,農民實現人均現金收入1879.14元,同比增長8.27%,城鎮居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6169.69元,同比增長17.37%。
⑹ 怎樣才能帶動經濟發展
撈錢。錢滾來錢。勞動源力的提供。人人都不消費。上面的吃什麼。還有軍事需求。這些沒錢玩不轉。根源就為了國家強盛。帶經濟就投資促消費,這樣能提高財政收入。沒錢就印,印多東西就漲。或勞動力不均衡時。通過投資改善。怎樣帶動經濟。。關鍵一點是交通發達。其它的都可由他自己運作。除國家有特殊需求外。
⑺ 談談旅遊業如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旅遊業的話,首先就可以促進當地的旅館,酒店的這些消費。另一個就是當旅客去到一個地方的時候,肯定是要吃飯的,也就促進那個地方的飲食上的消費
⑻ 如何提高地方旅遊的經濟效益
中國的旅遊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旅遊業對城鄉經濟的拉動性、對就業的帶動性、對文化交流和環境保護的促進性等作用都在增強。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其在世界(區域)經濟中的產業地位日益提高,經濟效益也日益顯著,並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對我國旅遊業經濟效益現狀的分析,指出影響旅遊業經濟效益發展的不利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提高旅遊經濟效益的途徑。
關鍵詞:我國旅遊業;經濟效益;途徑
一、目前我國旅遊業發展態勢和旅遊經濟效益水平
中國悠久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承、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交流的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我國旅遊業已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並正在朝著國內旅遊大國、入境旅遊大國、出境旅遊大國的方向發展。
旅遊經濟效益是在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旅遊經濟活動過程中生產要素的佔用、投入、耗費與成果產出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全面提高旅遊經濟效益,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優化旅遊產業結構的基本目標之一。旅遊業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同,並顯示出對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巨大帶動功能和拉動作用。近年來,中國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旅遊產業結構本身不斷得調整和優化。
二、影響我國旅遊業發展和旅遊經濟效益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國旅遊業有著繼續發展的後足動力和可靠保障,但也由於國內國際以及市場制度和旅遊業自身機制的原因,有一些影響前進的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的阻礙著旅遊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一)旅遊行業整體管理水平落後,體制缺乏創新
由於目前旅遊市場秩序尚待完善,各類旅遊企業規模參差各異,人員配備更是迥然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旅遊行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低下,旅遊企業的經營思路受到制約,旅遊行業整體的服務水平很難提高,遊客的滿意程度也會下降,這將會嚴重影響旅遊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行業發展。
(二)旅遊行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培養使用脫鉤
旅遊行業的發展原動力之一就是要有專門的旅遊人力資源,可以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多的聰明才智。但目前我國旅遊行業的人才缺口依舊很大。數字統計表明,高學歷人員數量在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中所佔比例較小,而且旅遊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多都跨行從事其他工作,培養和使用方面嚴重脫鉤,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旅遊業的發展。
(三)旅遊產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無法吸引遊客
目前我國按旅遊者的旅遊目的提供的旅遊產品主要由觀光游覽、探親訪友、商務會議、休閑度假、宗教朝聖、文體科技交流等6大類構成。在這些大類旅遊產品中,很多地區都是盲目開發各類大小不一的度假勝地、養生會館,很多地區盲目跟風開發旅遊項目,旅遊區開發建設不因地制宜而缺少特色,這些無形之中在浪費著旅遊資金的投入,影響著旅遊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旅遊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影響問題的解決
目前我國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旅遊法案,用來約束旅遊主體和保護旅遊客體的多是各種「規定」、「條例」和「辦法」等。如《旅行社管理條例》、《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等等。由於目前旅遊業發展形勢一日千里,現行一些旅遊法規的相關內容很難跟上快速發展的旅遊現實,各類旅遊糾紛、投訴和傷害事件需要有統一的明文法律來裁定,所以加緊旅遊立法特別是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實施越來越必要,否則長遠來看會影響到整體旅遊行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我國國內旅遊經濟效益提高的途徑
(一)宏觀方面
1、要使管理體制更加專業更加有效?
旅遊行業的管理涉及到諸多方面,具有很強的跨行業、跨地區的綜合性。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除了制定旅遊業發展戰略與發展規劃和有關的政策法規,有效積極的引導市場和加大宣傳外,還要協調不同地區、部門之間的關系,為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2、宏觀決策要更有科學性更具指導性?
要使旅遊宏觀決策更有科學性,就要遵循嚴格的宏觀決策程序;要使決策更具指導性,就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因時因地的總結經驗,充分分析論證再實施。這樣才能夠保證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旅遊部門能夠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依照自身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提高地方旅遊經濟效益,帶動全國旅遊業和旅遊經濟效益的發展和提高。
3、優化旅遊業內部結構,應用現代管理手段促進旅遊企業融合?
旅遊企業要不斷進行改革優化,推陳出新,要順應目前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嘗試組建規模較大、資金實力較雄厚、人員素質較高的集團型企業。從而迅速提升競爭力和整體實力,整合優勢規避劣勢,更可以應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促進不同性質旅遊企業之間的有效
⑼ 如何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旅遊業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必然興起的新興產業。政府及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都要形成共識,進一步貫徹「著眼大區域、營造大環境、塑造新形象、發展大旅遊」的工作方針,根據其關聯度高,依託性大,帶動面廣的特點,切實把旅遊業作為重要產業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樹立大旅遊的觀念,把發展旅遊業與工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與山區脫貧奔康,解決下崗再就業,繁榮區域經濟結合起來,與提高國民素質,進行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
(二)繼續完善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旅遊業的發展要做到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引導和推動高層次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統攬全局的廣東省旅遊業「十五」計劃已編制完成,作為重點專項計劃之一,該計劃將對全省旅遊業的發展起指導性作用,各市應從銜接省的總體規劃出發,突出各自的特點,編制當地的發展計劃。制定規劃時,要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要正確理解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辨證關系,良好的環境本身也是一種優質資源;二是不同層次的市場容量與建設規模的關系,要實事求是、客觀合理地評價資源和市場狀況;三是現有條件的充分利用與新產品的開發關系。
(三)進一步開放、搞活旅遊市場。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放寬准入條件,鼓勵多種經濟成分採取多種形式開發旅遊景點和興辦旅行社,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體系;鼓勵企業通過兼並、收購、控股等形式,跨區域發展,實行專業化和連鎖式經營;通過產權重組和市場競爭實現規模擴張,打造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提高整體市場開拓能力和競爭能力。
(四)加大對旅遊行業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性投入,重點是為旅遊景區(點)配套的交通設施,安全保障設施,環保、衛生設施,供水、供電設施,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二是建立旅遊發展基金,加大對旅遊產品開發和市場促銷的經費投入。三是營造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社會氛圍,塑造良好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五)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法制建設。法治管理是改善旅遊經營環境、建立市場秩序、保護旅遊資源和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加快旅遊業的立法,盡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法規,建立執法隊伍和規范執法行為是加強市場監管的有效手段,只有規范化的市場秩序和企業行為,才能保護旅遊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使我省的旅遊業健康穩步發展。
(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首先,要全面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把旅遊人才的培養放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予以重視,加強旅遊隊伍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和導游員的整體素質;其次,要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旅遊電子商務和辦公自動化,為旅遊者提供更為安全、便利、快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