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張掖生態旅遊發展現狀

張掖生態旅遊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1-13 20:01:00

『壹』 甘肅張掖有什麼發展前景

我看以圍繞特色養老發展項目為主,帶動其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貳』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叄』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前人留給後世的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在保護好濕地資源的基礎上,慎重、適度進行開發建設,做到既不倉促上馬、全面開花,也不建設無力、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初步設想的規劃建設期限為10年,即2009年至2018年。一期工程,即2009年至2011年,共計3年;優先安排生態保護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給排水、電網、路網、綠化、通訊等暢通,形成濕地公園管理、運營框架及景觀雛形,完成公園要具備一定范圍開放的能力,逐步開放科普教育、濕地觀光旅遊等,初步形成具有西部高原內陸河流域特色的、主題突出的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工程,即2012年至2016年,共計5年。進一步建設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設濕地公園的旅遊服務設施以及管理服務設施,並構建起濕地公園水系的基本框架,加大公園內濕地的恢復以及修復能力,營造覆蓋整個濕地公園的濕地景觀及濕地環境。三期工程,即2017年至2018年,共計2年。以「面向世界,追求一流品牌」為目標,進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旅遊服務設施的精細化修復,擴大外宣力度,建設生態濕地旅遊精品。
在建設中,應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和全社會辦濕地公園的方針,政府資金主要用於濕地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體現公益性;盈利性的項目主要靠社會融資,由此加快景點開發建設,挖掘內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資源為依託、以項目為基礎、以招商為手段,以多元化為目標的旅遊開發模式。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將會在珍惜天然稟賦濕地資源的同時,以保護濕地景觀為基礎,以挖掘濕地文化為底蘊,以帶動生態旅遊為特色,彰顯城市個性,深化城市文化記憶,使之成為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為張掖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肆』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如何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伍』 近幾年隨著張掖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到張掖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一批遊客准備去祁連丹霞參觀,下列地圖對他們

在龐大的地圖抄家族中,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依據各種地圖的作用,到張掖旅遊,去祁連丹霞參觀,對他們最有幫助的是張掖市旅遊圖.
故選:D.

『陸』 張掖生態旅遊資源脆弱的自然原因

張掖生態旅遊資源脆弱的自然原因,這里位於我國內陸地區氣候乾旱,植被不良,生態環境脆弱。

『柒』 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狀況如何

世界上,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信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使自己融入自然,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這種旅遊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捌』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張掖發展

(一)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張掖的生態建設集中表現為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保護、中部綠洲的優化保護和北部荒漠戈壁的防護治理,這三個部分是一個自然系統,其經濟社會發展活動絕不可超越這個系統的承載閾值。積極順應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時代要求,把國家利益與張掖的特色、「三農」工作的特點緊密結合。
南部,積極推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加強冰川、森林、草原、濕地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生態恢復和保護工程,探索和運用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將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農牧民轉為生態管護人員,發展生態旅遊,加快緩沖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提高水源涵養能力。
北部,加快實施「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構築北部荒漠區「綠色長城」,阻擋風沙南侵,保護綠洲安全。
中部綠洲,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橫穿全境,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帶――張掖綠洲。這是一道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天然生態屏障,是古絲綢之路的生命保障線,是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集聚區,也是生態最為敏感的脆弱區。首先申請建立了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整個長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納入了保護區,使其成為國家戰略性的生態公益項目,得到了國家支持,全市六個縣(區)也因此全部成為國家生態補償縣(區)。以生態建設引領城市建設,把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保護黑河濕地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使黑河流域兩岸的甘州、臨澤、高台三縣的城市建設別具一格,宜居宜游的田園般生態城市正在應運而生。特別是市府所在地的甘州區,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1+5」的城市發展框架已全面形成。老城區,保護古跡,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以大佛寺文化廣場為中心的文化傳承中心,拆除了張掖賓館歸還於大佛寺,搬遷區委區政府讓位於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凸現了文化名城的風韻。在老城區以北,設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發展通道經濟中的資源轉化、建設循環工業加工項目提供宜商宜業平台。在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老城區之間,恢復了3萬畝天然濕地,建成了中國離城市最近、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依託國家級濕地公園,借黑河治理項目,治理亂墳崗、采砂場,建設了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濱河新區。在老城區南部,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緊靠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將原有20平方公里的沙漠沙丘正努力建設為離城市最近的國家級沙漠地質公園。如此,著力彰顯著「濕地之城」、「戈壁水鄉」的獨特魅力,使新老城區和諧共生,古韻新風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以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西有濱河新區,北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南有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和沙漠地質公園,中間有國家濕地公園為屏障的5個新型功能區集成的「1+5」的生態城市框架,從而把城市的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代、人與自然、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有機統籌起來,構成了宜居宜游宜商、更宜人的生態城市。
(二)以生產綠色農產品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大市。水是張掖綠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態用水在沙漠戈壁之中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因此,尋求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的平衡點,則成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科學而現實的重大問題。這樣,客觀要求必須發展節水、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改變用水方式,把節約的水還給自然、還給生態,把發展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把張掖的地方要求與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需求相統一。為此,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一道發起舉辦了「綠洲論壇」,以求指導張掖在流域系統內,積極探索建立統籌生態建設與現代農業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使區域內以水為主線的生態經濟系統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協調發展,從而步入生態越好→農產品質量越優→農業綜合效益越高的良性循環。
按照「多採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結合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節水、生態、高效為主要特徵,大力發展制種、肉牛、釀酒葡萄、馬鈴薯、番茄等特色優勢產業,就會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加快張掖向農業強市邁進的步伐。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建了「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現已成為全國首批、甘肅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把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建設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起來,已連續3年實施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近20萬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得到較大提升,形成了「前引後推」的發展格局,為現代農業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三)以發展通道經濟為重點建設服務型特色城市。加快改善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通省際「斷頭路」,擴大通道截面,構建「暢通張掖」。通過打通南至青海祁連縣的通道,改造北至內蒙阿右旗的公路,使現有通道承東啟西的作用發揮得更充分,覆蓋的范圍更廣,成為連接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大通道。發展通道經濟,必須得有豐富的經濟流。積極推動區域旅遊產業合作發展,南與青海門源、祁連縣的生態旅遊相結盟,北與內蒙古阿右旗沙漠旅遊相聯合,東西與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相銜接,打造區域旅遊精品線路,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形成無障礙旅遊協作區,把張掖打造成「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中心旅遊城市。
與張掖接壤的南北兩大高原都是資源富集區,但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然要藉助於河西走廊的交通優勢。張掖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公共保障能力相對較好,具有宜居、宜游、宜學、宜行、宜醫、宜商、宜業的優勢,將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青海、內蒙等周邊省區的相鄰縣區共建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幫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樹立在為人服務中發展自己、在給人以便利中發展自己的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優化通道軟硬環境,完善服務功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法制環境,使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流動更加活躍和通暢,加快通道經濟發展。
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和通道經濟三項工作重點相對應,張掖的奮斗目標就是建設生態文明大市、現代農業大市、通道經濟特色市。張掖本身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南北兩邊都與民族地區接壤,不論是維護自身團結穩定,還是發展通道經濟,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所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市也就成為張掖發展的應有目標之一。

『玖』 生態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