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我國黃金周旅遊發展戰略

我國黃金周旅遊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 2021-01-13 19:32:29

㈠ 求論文!!題目是《我國發展黃金周旅遊的利弊》

可以圍繞以下這個提綱進行寫作:

利:1、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2、緩解人們緊張的工作壓力,使人們得到休息和放鬆;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時間
3、促進旅遊業、餐飲業等發展

弊:1、由於各地熱點景區遊人增多、擁擠,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發生事故概率大於平常;
2、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周時間。
3、出外旅遊食宿、服務質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節選一些文字供你參考:

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遊熱,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1/3以上的城鎮居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黃金周」旅遊熱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遊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遊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旅遊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3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後,人為造成的旅遊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遊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此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

——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時段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容易形成低質、高價),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這種突擊性的消費並不能夯實國民長期、穩定、可持續消費的基礎。

最近3年統計結果表明,「黃金周」期間的人均旅遊消費額幾乎均低於全年旅遊人均消費額。2000、2001年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和人均花費的絕對增長值與平均年增長率都比1997、1998年低。從表1、2、3、4中可以看出,「黃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旅遊花費與民出遊率的增長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形之下對農村居民的出遊率影響不大),但對全國旅遊經濟整體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黃金周」為我國公民提供了出境旅遊的條件,但集中在3個時段中的閘涌式出遊,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幾國的情況下,同樣給出境旅遊的經營者和接待地帶來巨大壓力,供求規律的結果必然使旅遊價格上揚、服務質量下降,勢必影響出境旅遊者的利益,不利於正在興起的出境旅遊的健康發展。

——3個「黃金周」前後,全國旅遊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全力投入協調、管理、監督、檢查。由於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性」、「運動式」色彩,習慣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時頗能奏效。這種行業管理模式與加入WTO、培育市場經濟的要求大相徑庭,從長遠看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管理方式的轉型,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與企業的成長。

——全國劃一實行3個「黃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個月時間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止工作。這種狀態不利於政府機構正常、高效、穩定的運行,不適應現代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快捷、連續運作的要求,尤其給外企和涉外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一年3次的全國性長假對政務、商務、生產、文教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會日益凸顯出來。

今後5~10年及20年內,隨著全國進入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國民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將出現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之勢。據中國旅遊業「十五」計劃和2015、2020年發展目標預測,到2009、2010、2015、2020年,國內旅遊將分別達到11億~11.5億、15億~17億、21億~25億、29億~36億人次,出境旅遊將達1600萬、2000萬、2500萬、3700萬人次(事實上遠不止這些人數)。對一人近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1/5左右的國內遊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內蜂擁而出,決不是一種正常、健康、可持續的現象,也不是中國旅遊業應走的高效益、低耗損、可持續發展之路

㈡ 恢復五一對旅遊的影響

張學武告訴記者:「旅遊業對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可以直接帶動六七個相關產業。遊客們要住,能夠帶動酒店業;要吃,可以帶動餐飲業;要行,可以帶動交通業;要購物,可以帶動零售業等等,確實能夠對擴大內需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旅遊服務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張學武指出,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後,假期變短,旅遊業收入大幅下降。

張希欽委員也表示,國家旅遊局對於五一黃金周一直持支持態度。在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中,從天氣、人的出遊願望、消費人數和規模等各方面的多年數據來看,五一黃金周是我國旅遊業最旺盛的一個黃金周。

張希欽稱,如果算上吃、住、行、郵、購物等各個上下遊行業,旅遊業能夠間接帶動100多個行業的增長和就業,因此他提出恢復五一長假黃金周,推動旅遊業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作用。

㈢ 我國三大旅遊黃金周是什麼時候

我國三大旅遊黃金周是元旦,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

㈣ 旅遊黃金周 利弊分析

利:1、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2、緩解人們緊張的工作壓力,使人們得到休息和放鬆;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時間
3、促進旅遊業、餐飲業等發展

弊:1、由於各地熱點景區遊人增多、擁擠,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發生事故概率大於平常;
2、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周時間。
3、出外旅遊食宿、服務質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㈤ (21分)為擴大內需,促進「假日經濟」發展,我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旅遊黃金周政策。材料一 2004-2013年


(1)信息:材料一表明2004-2013年10年間,我國「十一」黃金周接待遊客總數和旅遊總收入不斷增長,接待遊客總數和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率有起伏,其中2013年接待遊客總數和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率大幅度下降。(3分)
原因: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假日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是假日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消費者追求健康、高品質生活方式的消費理念和消費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假日經濟的發展;國家實施旅遊黃金周政策為假日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013年「十一」黃金周出遊報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出遊的積極性。(10分)
(2)全國假日辦就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進行調查問卷,有利於決策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有利於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8分)

㈥ 2008~2014年我國「十一」黃金周國內旅遊。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對於這樣的發展趨勢,你認為

國內這來屬於粗曠型經營,就是簡單的投源入建設一些必要的基礎建設,然後廣告,然後收錢,在概念上存在著滯後性,旅遊業發達以及經濟發達的國家不叫旅遊,叫渡假,首先要確保渡假者,也就是消費者的感官享受,並不是單純的那個什麼少見的景物之流的吸引人來掏錢

㈦ 我國黃金周旅遊的利與弊有哪些

一、「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遊熱,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1/3以上的城鎮居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黃金周」旅遊熱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遊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遊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旅遊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3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後,人為造成的旅遊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遊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此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

——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時段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容易形成低質、高價),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這種突擊性的消費並不能夯實國民長期、穩定、可持續消費的基礎。

最近3年統計結果表明,「黃金周」期間的人均旅遊消費額幾乎均低於全年旅遊人均消費額。2000、2001年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和人均花費的絕對增長值與平均年增長率都比1997、1998年低。從表1、2、3、4中可以看出,「黃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旅遊花費與民出遊率的增長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形之下對農村居民的出遊率影響不大),但對全國旅遊經濟整體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黃金周」為我國公民提供了出境旅遊的條件,但集中在3個時段中的閘涌式出遊,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幾國的情況下,同樣給出境旅遊的經營者和接待地帶來巨大壓力,供求規律的結果必然使旅遊價格上揚、服務質量下降,勢必影響出境旅遊者的利益,不利於正在興起的出境旅遊的健康發展。

——3個「黃金周」前後,全國旅遊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全力投入協調、管理、監督、檢查。由於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性」、「運動式」色彩,習慣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時頗能奏效。這種行業管理模式與加入WTO、培育市場經濟的要求大相徑庭,從長遠看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管理方式的轉型,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與企業的成長。

——全國劃一實行3個「黃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個月時間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止工作。這種狀態不利於政府機構正常、高效、穩定的運行,不適應現代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快捷、連續運作的要求,尤其給外企和涉外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一年3次的全國性長假對政務、商務、生產、文教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會日益凸顯出來。

今後5~10年及20年內,隨著全國進入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國民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將出現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之勢。據中國旅遊業「十五」計劃和2015、2020年發展目標預測,到2009、2010、2015、2020年,國內旅遊將分別達到11億~11.5億、15億~17億、21億~25億、29億~36億人次,出境旅遊將達1600萬、2000萬、2500萬、3700萬人次(事實上遠不止這些人數)。對一人近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1/5左右的國內遊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內蜂擁而出,決不是一種正常、健康、可持續的現象,也不是中國旅遊業應走的高效益、低耗損、可持續發展之路

㈧ 取消黃金周後旅遊業的發展對策是什麼

黃金周要取消了。同時很多人的旅遊假日計劃也取消了,更多的人也在這時感嘆中國的旅遊行業即將蕭條下去。
首先,旅遊出現的條件是什麼?有錢,有閑。黃金周的取消無形中是切斷了很多人的「閑」,就是說沒時間了。但其實這和「有錢」又是密切相關的。之前,我國的旅遊行業有些近乎於全民旅遊,旅行社設法去開發每一個人都投入到旅遊大軍中。但這些人中有些根本屬於沒錢的。一個同學曾經帶過一個不帶餐的五天團,其中一個人竟吃了五天的饅頭鹹菜,消費不足十元錢。而很多有經濟實力來旅遊的人並不會去利用黃金周這個時間,他們可以利用年假、帶薪假期等來出行,完全沒必要湧入「人粥」之中。
從旅遊景區角度講,旅遊人數的減少和時間的分散對自身旅遊資源的保護和修復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人文景觀的刻畫會減少,自然景觀植被的踩踏會緩解。同時,人減少後,大規模的人潮擁擠和踩踏事故也將降低。(減少的這部分人中,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我不敢說此類人群素質都低,況且自己也在其中,但低素質和低工資還是有一定關系的。)
從旅遊者來講,人少後,將大大提高其旅遊質量。旅遊後感受會不止一個「擠」字;相片背景中眾多的人頭換成美麗的風景;有機會修復的景觀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景區、旅館、飯店服務對象的減少,給遊客的服務相應有了提升的空間,他們將靠更多優惠、優質的服務去吸引這些有限的客源,對旅遊者來說無疑是件美事。
從旅行社方向出發,拉攏「有閑」的人,已經不能成為支撐其向良性發展的主打牌了。改變舊有的各類旅行社紛紛拼價格的惡性循環。高質量深層次的旅遊路線將取代零團費、靠進店購物賺錢的舊行程。設計更適合不同人群的專項的精品行程會成為旅行社能否在此行業立足的關鍵。
這些都是從好的方面講,若往壞處想。同樣劣質的短線是否會成為各家的主打星,遊客們同樣得到過去的禮遇,也很難說。盡管已不在旅遊圈裡摸爬滾打,但我還是希望我國仍很滯後旅遊業有一個美好的前景。
旅遊消費具備拉動內需的優勢特徵
旅遊消費是指國內外旅遊者在一國(或地區)的整個旅行游覽活動中為滿足旅遊需要而購買的各種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是總消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消費之所以能夠為國家擴大內需做出積極貢獻,緣於其一些優勢特徵,主要表現在:
1、旅遊消費是綜合性消費,包含的消費內容比較多。一般產品是單獨的概念,不同的企業生產不同的產品,這些產品都是單個獨立地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而旅遊產品是一個總體概念,它不是指為了某個旅遊者單獨需要而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是指為了實現一次旅遊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有形物質產品與無形服務的總和。旅遊消費的對象是由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構成的旅遊商品,其中既有勞動產品,又有非勞動的自然創造物;既包括精神成分,也包括物質成分。
2、旅遊消費是最終消費,對擴大內需的貢獻比較直接。相對於其它消費商品來說,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大到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小到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產品的可生產性比較強,可消費性也相對較強。而且旅遊消費不像工業耐用消費品一次購買長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務消費特有的多次重復性。
3、旅遊消費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模式,對擴大內需的作用具有可持續性。旅遊消費作為一種個人消費方式是分散的、理性的行為,盡管存在著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但市場機制還是會對個體需求進行梳理,通過旅遊服務的誘導,將旅遊需求傳遞到相關的產業。這是從經濟肌體內部釋放出來的有效需求,對經濟過程的調節是軟性的、內在的、自然的,因而對需求的調節和刺激是良性的、和緩的。
4、旅遊消費具有多重功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旅遊消費是一個滿足多層次需求的體驗式消費方式,初期的旅遊消費基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主要是為了滿足觀光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旅遊消費將傳統的遊山玩水同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及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等結合起來,人們的娛樂、健身、社交等需要得到滿足,旅遊消費的文化功能、宣傳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體育健身功能也在逐漸顯現。 5、旅遊消費屬於非基本消費,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在滿足旅遊活動中基本的物質需要基礎之後,更多地表現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旅遊業會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伴隨著市場的擴大,旅遊業產業規模將會急劇擴大,預計2010年左右,我國的旅遊業總產值將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並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結果,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遊者,同時2020年出境人數1億,位列世界第四。

㈨ 急求我國1999年至2012年黃金周旅遊總收入及總人次

2012年春節黃金周全國各省旅遊總收入排行榜(統計中)
名次 省區市 接待遊客總人數(萬人次) 同比增長 旅遊總收入(億元) 同比增長


1 廣東 2663 1.00% 168 5.00%
2 江蘇 1224 12.10% 122.65 18.80%
3 四川 2898.91 19.30% 105.81 27.30%
4 山東 1213.38 20.32% 87.51 26.18%
5 黑龍江 1425.46 27.20% 86.02 17.10%
6 浙江 978.36 -0.97% 80.05 4.38%
7 遼寧 918.20 12.88% 61.48 13.29%
8 重慶 2175.38 43.76% 54.64 45.33%
9 安徽 1347 37.90% 50.31 59.00%
10 河南 1129.90 16.10% 46.95 20.50%
11 海南 135.24 20.30% 42.63 61.32%
12 陝西 1002.85 11.90% 42.60 18.86%
13 湖南 762.70 22.81% 41.36 27.24%
14 福建 642.86 2.20% 40.02 5.40%
15 雲南 744.30 18.90% 39.40 37.20%
16 北京 827 2.00% 34 9.30%
17 天津 400.04 5.30% 32.97 10.10%
18 湖北 932.68 39.12% 31.87 46.08%
19 吉林 467.13 20.10% 30.73 28.96%
20 上海 314.20 3.20% 29.64 10.40%
21 貴州 642.01 21.35% 25.33 25.66%
22 廣西 513.92 5.82% 20.50 7.68%
23 江西 550.94 18.07% 19.697 19.75%
24 山西 375.49 16.72% 17.07 26.22%
25 甘肅 260.94 24.53% 15.53 25.14%
26 河北 395.29 17.12% 15.03 27.08%
27 內蒙古 210.25 25.69% 6.67 29.55%
28 新疆 71.53 17.12% 3.20 15.94%
29 青海 31.72 11.9% 2.21 23.5%
30 西藏 9.145 9% 0.7037 18.99%
31 寧夏
32 香港
33 澳門
34 台灣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