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
1. 旅遊總體規劃包括些什麼內容
旅遊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規劃等為依據,綜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市場和旅遊發展條件,確定旅遊在本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並對如何實現目標作出整體性部署。
通過總體規劃,完成旅遊市場細分、確定旅遊產品特色、合理進行景點布局、科學確定環境容量和有關規劃指標,統籌處理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三方面的關系,以及遠期與近期、保護與發展等全局性關系,以確保旅遊業在規劃區內穩定、健康地發展。
(1)元陽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擴展閱讀:
特點
1、可操作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特點,主要是指其實用性強。在這一點上,它與旅遊發展規劃有著明顯的不同。旅遊發展規劃的戰略性、指導性、原則性很強,但戰術性很差,而旅遊總體規劃則戰術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可以切實指導旅遊區的建設、布局和發展。
2、系統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系統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其規劃內容上,即通過旅遊總體規劃,抓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按照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用大旅遊觀念看待旅遊業產業體系,將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和當地居民的休閑遊憩活動視為完整的市場系統。
3、具體性
旅遊總體規劃不僅要求其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而且要求其詳細、具體,即旅遊總體規劃對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要事無巨細地認真對待。
要對旅遊資源、旅遊市場、發展目標、戰略部署、空間布局和功能組合等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對實施規劃的具體措施要逐項落實。總體規劃不是大而空的規劃,而是大而實、全而實的規劃。
2. 元陽縣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32︰30︰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財政總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1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全縣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民主法制扎實推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為實現以上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八大體系建設。
(一)構建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支撐體系
堅定不移地實施「產業富縣」戰略,著力培植旅遊、礦產、電力、糖酒、生物五大支柱產業和以畜牧、勞務輸出為主的一批富民產業。一是全面發展旅遊業。抓住元陽作為全省「旅遊二次創業示範縣」的政策機遇,多方爭取支持,努力實現哈尼梯田成功申遺。完善旅遊設施建設,推出特色旅遊產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全力打造「哈尼特色、AAAAA景區、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把旅遊業培植成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首要支柱產業,到「十二五」末,力爭全縣旅遊人數達150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達2億元,旅遊業總產值增至16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9.7%。二是加快發展礦產業。抓好工業聚集區平台建設,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力度,依靠大企業、發展大項目、實現大開發,努力把礦產業培育成快速增長的重要產業。到「十二五」末,黃金年產量達3噸以上,鉛鋅產量實現3至4萬個金屬噸,銅產量實現2萬個金屬噸,鐵產量實現礦石100萬噸,石膏和大理石分別實現深加工。力爭礦業總產值增至10億元以上,稅收突破億元大關。三是加速發展電力產業。力爭全縣水電站達到37座,裝機達50萬千瓦以上,建成勝村風力發電站、呼山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和沼氣發電站。到「十二五」末,力爭電力產業總產值增至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46.11%,實現稅收5000萬元。四是提升發展糖酒業。扶持糖料甘蔗生產基地建設,支持英茂公司發展甘蔗原料,建設甘蔗良種繁育基地500畝、雙高甘蔗示範基地1.2萬畝;協助紅泰公司提升改造酒精生產線,實現酒精年產量5萬噸。到「十二五」末,力爭糖酒業總產值增至3 億元,年均增長12%,實現稅收5000萬元。五是大力發展生物產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穩定耕地和糧食保有量,優化種植業結構,圍繞甘蔗、草果、優質稻「3個10萬畝」,橡膠、核桃、蔬菜、水果「4個5萬畝」生物產業建設目標,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經濟作物。推進優質茶葉原料基地建設,實現茶葉綜合經濟效益快速提升。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庫區網箱養魚,實現魚產品深加工,增加群眾收入。到「十二五」末,力爭農業總產值增至17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六是穩步發展畜牧業。綜合應用畜牧生產配套技術,著力推進食草畜牧產業發展,穩步發展廄牧結合的肉牛養殖及加工業;大力推廣科學養豬、生豬圈養,發展地方特色小耳朵豬、生態山地雞、梯田生態鴨養殖,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來自畜禽的比重有所增加。七是有序發展勞務輸出業。千方百計擴大轉移輸出渠道和規模,把勞務輸出業培育成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十二五」期間,力爭有序組織勞務輸出2萬人以上,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穩定在5萬人以上,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達35%。
(二)構建覆蓋全面,服務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全面加強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力爭用5年時間,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不少於10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以上。一是解決交通瓶頸制約。完成元綠、紅南二級公路建設,力爭啟動元陽至建水高等級公路建設,加快通往哈尼梯田旅遊景區的高等級公路網建設,大力實施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建成覆蓋城鄉的公交客運網路,構建「六縱三橫」干線路網。積極做好沿邊鐵路、通用機場、紅河流域水運航道建設的前期工作,努力構建立體綜合交通網路體系。二是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堅持「防洪抗旱並重,開源節流並舉,大中小相結合」的原則,開工建設並力爭完成丫多河水庫、誥封碑水庫等一批骨幹水源工程,新建一批山區五小水利工程。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抓好藤條江小流域綜合治理、紅河元陽段流域治理、鄉鎮供水、哈尼梯田大型灌區建設等工程,全面改變水利設施滯後的局面。三是快速推進能源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加快以水電為龍頭的能源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紅河幹流和藤條江梯級電站開發,爭取規劃建設的水電站全部建成投產發電;繼續抓好全縣電網建設,大力發展以沼氣為主的新能源,加快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力爭沼氣用戶達3.5萬戶,受益群眾達20萬人。四是夯實城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力實施縣城「西擴東伸南延」工程,全力推進城市路網、綜合管網、園林景觀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政功能,加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建設以農副產品、畜牧產品為主的物流中心,健全社區和集鎮服務設施,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的中心集鎮;加快無害化垃圾處理填埋場建設,抓好人飲安全、城鄉供水保障、防汛抗旱等工作,夯實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五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鄉廣播、電視、通訊、網路等信息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政府部門、學校、企業和服務業的電子政務、遠程教學及企業信息化,增強信息服務功能。
(三)構建統籌兼顧,聯動發展的城鄉支撐體系
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兼顧、有序推進、科學發展」的思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合理布局產業空間,集中要素投入,抓好農業產業化,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統籌城鄉金融發展,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積極發展「三農」保險,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統籌城鄉建設用地,推進城鄉土地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土地集約使用,著力推進城鄉發展支撐體系。
(四)構建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扶貧攻堅支撐體系
整合資源加大扶貧攻堅投入力度,按照開發式扶貧的方針,突出基礎扶貧、著力產業扶貧、推進素質扶貧,結合易地搬遷、以工代賑、整村推進等扶貧開發項目,集中連片推進扶貧開發,突出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轉移就業能力,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十二五」末,力爭解決6.6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增收問題。
(五)構建功能齊全,惠縣利民的社會民生支撐體系
堅持民生優先,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社會民生支撐體系,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一是提高教育水平。進一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加快發展幼兒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構建多元教育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山區教育投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到「十二五」末,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5.6年,幼兒入園率達50%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學率達98%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達35%以上。二是加強科技投入推廣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提高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三是統籌城鄉文化體育事業。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文化遺產、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力度,實施文化館、圖書館、方誌館等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提升全縣的文化服務功能;注重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加強群眾健身場所建設,促進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四是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落實鄉村醫生報酬政府補助政策,認真實施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做好農村地區婦幼保健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不斷改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五是完善各類社會保障事業。健全各類社會保障體系,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農村基本養老保障體系全面覆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六是抓好社會穩定工作。構建「平安元陽」,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依法防範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力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團結,促進邊疆穩定。
(六)構建聯動內外,環境優化的合作開放支撐體系
發揮元陽區位優勢,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橋頭堡」建設機遇,加強與滇中城市圈、個開蒙建城市經濟圈的交流與合作,主動參與區域合作,規范招商引資形式,完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依託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增強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舉措,大力實施產業招商,打造內外聯動、環境優化的合作開放體系,力爭「十二五」期間引進資金達30億元以上。
(七)構建生態宜居,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
實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戰略,加大哈尼梯田水源林區保護力度,利用萬畝梯田發展農業和養殖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城市和農村生態建設,有效防治和減少大氣、水、雜訊和廢棄物等污染,建立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加大重點領域環境綜合治理,從源頭預防生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加大泥石流及礦區塌陷等地質災害治理,積極實施生態治理恢復工作,確保土地資源的循環和可持續利用;加大對東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繼續實施荒山造林和公益林保護等工程。
(八)構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支撐體系
繼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推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設;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制度,形成「城鄉統籌、向鄉傾斜」的財政保障機制,切實提高財政對社會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著力解決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3.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任務及劃定土地用途管制區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根據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和本鄉(鎮)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綜合研究和確定土地利用的目標、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各類用地,協調各業用地矛盾,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劃定土地用途區,重點安排好耕地、生態用地及其他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用地,確定村鎮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規模和范圍,以控制和引導城鄉土地利用。土地用途管制區的劃定一般分為以下11類:
(1)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2)一般農地區:是指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為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3)林業用地區:是指為林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4)牧業用地區:是指為畜牧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5)城鎮建設用地區:是指為城鎮(城市和建制鎮,下同)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6)村鎮建設用地區:是指為農村居民點(村莊和集鎮,下同)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7)村鎮建設控制區:是指為控制農村居民點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8)工礦用地區:是指獨立於城鎮、村鎮建設用地區之外,為工礦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9)風景旅遊用地區:是指具有一定游覽條件和旅遊設施,為人們進行觀賞、休憩、娛樂、文化等活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10)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是指為對自然、人文景觀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11)其他用途區:是指根據實際管制需要劃定的其他土地用途區,其命名按管制目的確定,如水源保護區、陵園墓地區等。
4. 元陽縣旅遊狀況
近年來,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通過整合旅遊資源,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提高服務水平,著力打造哈尼梯田旅遊品牌,加快了旅遊業的發展步伐,全縣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33%。
元陽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奇特,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19萬畝梯田氣勢磅礴,「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呈現出「山間水溝如玉帶,層層梯田似天梯」的人間仙境。
為進一步發揮旅遊產業效應,元陽縣結合旅遊發展的大環境和州政府對元陽旅遊發展的定位,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努力打造紅河哈尼梯田旅遊品牌,強化城市和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遊大縣建設步伐。元陽縣制定了《元陽縣哈尼民俗生態旅遊景區總體規劃》、《紅河哈尼梯田勝村旅遊區詳細規劃》等開發與保護哈尼梯田的規劃文本,實施了新街國際旅遊山城排危美化工程,箐口民俗村、壩達景區、多依樹景區、老虎嘴景區、猛弄司署等景區景點建設,完善和豐富了景區功能。去年以來,元陽縣依託旅遊業發展的大好時機和所具備的基礎,創新發展思路,轉變增長方式,以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品牌為核心,建設國內外知名旅遊勝地為目標,實施「1234」發展戰略,即打造一個品牌,實現兩個突破,構建三個基地,建設四大工程,大力提升旅遊業的產業化程度,進一步增強旅遊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帶動服務業發展的「龍頭」作用,推進旅遊資源大縣向旅遊經濟強縣的轉變。全縣旅遊總收入從2001年的1394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1.6億多元,年均增長33%以上,旅遊產業帶動戰略初顯成效,旅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5. 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與旅遊業發展年規劃在內容和編制要求方面有何不同
根據《旅遊規劃通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tourism development plan)是根據旅遊業的歷史、現狀和回市場要答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以及為實現目標體系在特定的發展條件下對旅遊發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其主要任務是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旅遊業發展目標,優化旅遊業發展的要素結構與空間布局,安排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規劃的主體是各級別的規劃單位。其具體規劃內容和要求可參見《旅遊規劃通則》。
旅遊業發展年規劃,應該是指各級政府或者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的發展規劃,類似於政府的工作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關於某地具體的發展計劃,是旅遊行業管理部門對某地旅遊業的在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所要達到的具體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
6. 旅遊產業發展規劃都規劃哪些內容,能給我個案例嗎
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發展旅遊事業,對所屬旅遊資源和旅版游地的開發、利用、保護權進行全面規劃和總體部署,確定旅遊業的發展總方向,各種建設項目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布局,以保證旅遊業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其規劃內容主要有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范圍與期限、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發展目標、旅遊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游線、旅遊產業服務體系規劃、旅遊形象規劃、環保、保障體系規劃等;具體案例可以看勇先創景的《臨城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等。
7. 雲南省旅遊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相關文件,總結戰略布局、戰略措施
雲南省旅遊產業13五發展規劃,相關文件總結戰略布局戰略措施,雲南省旅遊13五發展計劃的話,對於雲南省旅遊行業是一種推進,以及對雲南旅遊的話時實施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
8.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需要規劃的內容有哪些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綠維創景-指出,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又稱旅遊總體規劃,旅遊綜合規劃,是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旅遊區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提出旅遊區發展戰略;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劃定旅遊區和風景區的范圍及外圍保護地帶;劃分景區和其他功能區;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的措施;確定旅遊區的接待容量和游覽活動的組織管理措施;對風景區的總體布局、綠化、交通、水電、旅遊服務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進行總體投資預算和效益分析;進行環境經濟及社會影響評價分析。它也常包括某些專題規劃(或稱部門規劃)的內容,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客源市場調查、分析和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和規劃;旅遊商品設計規劃;旅遊環境保護;旅遊管理和人才培訓計劃等。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是與旅遊部門規劃對應而言,它具有全局戰略性,對景區內各景點及具體建築項目不作詳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