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產業發展中文化資源開發

旅遊產業發展中文化資源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1-12 22:01:17

A. 如何開發利用旅遊業中的文化旅遊資源

這事先得靠政府的大力宣傳,讓政府在所有旅遊者心目中樹立起旅遊地的文化形象。然後才專是旅遊目的地,屬目的地要展現出特色——屬於當地獨有的特色。還要百花齊放,各不相同,繽紛的旅遊目的地特色文化又恰好體現出當地的旅遊文化。最後就是導游和旅行社,酒店的事了。要讓旅遊者體味出特色,就要全程為他們服務,讓他們時時刻刻處於文化的包圍之中,就算離開了這里還能感受到文化和服務帶來的魅力!這樣的組合拳打出去就差不多了。

B. 某地利用當地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旅遊業;以民族文化為內容,以民族村寨為載體,以原汁原味為亮點,建立


小題1:B
小題1: A
小題1:D

C. 在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中,如何對特色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旅遊開發

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價值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構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主脈、定位旅遊主版題的關鍵,更權是吸引遊客的核心動力所在。在中國,成功創造以城市文化品牌並引領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成功模式的範例並不多,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曲江新區,其成功運作和發展模式已成為國內各級政府紛紛效仿的示範和標桿,曲江新區的成功,在於其盛唐文化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的核心獨特性,但是,全國各地歷史、地理情況不盡相同,歷史文化資源差異頗大,對熱衷於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而文化資源一般的地域而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路數是相當有限的。

D. 如何利用佛教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

佛教存在的根本目的不是用來搞經濟搞利益的,這點一定要明白,佛教是佛陀教育,為了讓一切眾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至善圓滿究竟的教育。

以下摘錄一段:
1 在我們現前社會,佛教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釋迦牟尼佛嫡傳的多元文化的教育,簡稱佛陀教育。這第一種,現在很少了,不多見了。第二種,變成宗教的佛教,這個很普遍,它不是教人了,它是跟鬼神打交道,做超度、法會,搞這些東西,對於教學疏忽了、不重視了。

2 第三種是學術的佛教,這日本帶頭的,在大學開佛經的課程,佛經哲學,這跟學佛是兩碼事情。把佛教當作學術、當作哲學來研究,不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沒有用在身心上,真實利益得不到。

3 第四種,觀光旅遊的佛教,佛教變成觀光旅遊,寺院庵堂變成了名勝古跡,這在中國很盛行,在外國也不例外。第五種,企業的佛教,現在佛教有連鎖店,在世界各國有很多道場,就像分店一樣,企業化了,我聽說還有上市的,完全變了質。

4 第六種是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名義,欺騙眾生、訛詐眾生,對社會、對眾生有害而無利。佛教至少有這六種形式,我們得辨別清楚,不能學錯了。要是學錯了、學偏了、學邪了,就到三惡道去了,虧就吃大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

佛教是教學
http://www.qsxff.org/Html/?4234.html

佛陀教育是干這個事情的
http://www.qsxff.org/Html/?4536.html

學釋迦牟尼佛
http://www.qsxff.org/Html/?4180.html

佛教我們什麼?我們向佛學什麼?
http://www.qsxff.org/Html/?5130.html

E. 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有哪幾點

人文資源是人類活動的痕跡,是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國著名的學者費孝通先生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它和自然資源一樣,只是自然資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資源卻是人工製造的,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①從費孝通先生對「人文資源」的解釋和定義可知,人文資源有有形與無形之分,人文資源是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利用的。同時,人文資源又是與自然資源相對應的,但「與自然資源相比,人文資源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體現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反映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也能使人獲得更多的樂趣、享受、情感和知識。對自然資源,一般只能被動地接受,而人文資源卻能引起人們的反應、共鳴和參與。所以如果沒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就無法為人們所欣賞所
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少不了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旅遊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重視文化建設,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人文資源對旅遊的互助與沖突

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一,旅遊地的民眾道德水準高,文化涵養好,精神風貌新,會使遊客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觀如蘊涵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其魅力當然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鍾乳石造型會被賦予文學作品或傳說里的人物、故事的緣故了。第三,人文資源是全人類的財產,所以它也可以為各國各民族所用,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如香港的迪斯尼樂園,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國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國或他民族之人文資源發展本地旅遊業的成功範例。
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可以為人文資源的保護提供資金的支持。
但是,發展旅遊業在很多方面也會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發生沖突。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資源,而旅遊企業受利益的驅動,也不可避免地會只顧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資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畫等人文資源,利用過度了就會加快其風化腐蝕的速度,造成嚴重毀壞。
其次,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旅遊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改變其生活方式,進而影響人文資源生存、傳承與發展的環境。如上網、跳現代交誼舞、唱卡拉OK等等,還有與旅遊者的接觸,都會對旅遊地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著打扮受到影響並改變。這些改變必然會影響到當地人文資源的存在方式與環境等,嚴重的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文資源消失。
再次,過量的遊人湧入也會使旅遊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負,從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這個環境當然也包含了人文資源。
因此,要發展旅遊業,必須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只有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人文資源,才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二、當前人文資源開發利用與旅遊業的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對人文資源重視不夠,導致對旅遊景點文化資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不足為奇。但是對文化建設的忽視,對人文資源的誤解,已經導致環境的污染、自然生態的失衡、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並進而損害經濟建設環境與外商投資環境,同時也嚴重影響旅遊環境。這就不得不加以重視了。費孝通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是導彈的精確度,而是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而以人文資源為基礎的文化建設正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煥發人們的精神風貌的最有效手段。
當人們的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與參與、旅遊、體育運動等等)就會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悅、心理的健康,會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躍創造性思維的動力。
這就是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資源的作用,在旅遊景點中人文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夠,致使景點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對遊客的更大吸引力。廣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澗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賞兩岸原始森林美麗景色,又能享受驚險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於純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資源的開發,將當地的民情民俗傳說等融入漂流的過程中,對遊客的吸引力還可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二)認識偏差。本末倒置,對人文資源重利用輕保護,導致人文資源的生存危機,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地方區別於另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推動旅遊發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是一種重要的人文資源,旅遊業的發展,就是依靠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與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的支持。因此,在發展旅遊業中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人文資源。如果對文化資源、人文資源重視不夠,一味地將其作為旅遊業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相對的獨立性,對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缺乏力度,這些資源就會受到嚴重破壞。這必然會損害旅遊業的根本。輝煌的麗江旅遊業憑借的不僅是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更有其享譽全球的納西東巴文化,但伴隨旅遊業的發展也嚴重地影響了東巴文化的生存環境。僅從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的數量這一旅遊經濟指標來看,2000年後,麗江每年的接待量超過300萬人,是麗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龍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過120萬,麗江古城每年總接待量超過150萬,是麗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麗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本土文化面臨著外來文化如漢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險。納西語的普及面越來越窄,納西語中的漢語成分越來越大,許多新一代納西人已不會講納西話。納西服飾、傳統納西建築、東巴文字、納西民俗風情等普及程度越來越低,現代西服、鋼筋混泥土建築、漢族語言文字、漢族習俗等普及面越來越廣,已有覆蓋本土文化之勢,納西民族文化面臨嚴峻的危機。如今居住在古城內的納西族人已寥寥無幾,而新城區又沒能把現代建築風格與納西族能的建築文化風格相融合,喪失了自己應有的風格。旅遊業發展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使麗江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劇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對人文資源的 保護力度不夠,導致麗江的人文資源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伴隨旅遊業發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也不可低估。筆者就曾親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這種生活方式對麗江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肯定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此,麗江古城內的納西文化資源的保護已經日見嚴峻了。而像麗江這樣的文化旅遊城市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在廣西、在桂林,甚至在各縣、鄉鎮都存在著。
人文資源可以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但也不都是可以無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資源需要保護,無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發展。人文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應該是一個原則。
(三)人才匱乏,人文資源與旅遊結合檔次不高,目前旅遊業的發展遇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不夠,點子不新
人文資源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但是卻沒有能夠很好地開發利用,或者說是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上檔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遊善經營的人才,對本地旅遊資源(包括人文資源)特點及其與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的屬性與異同缺乏准確的分析,對本地的旅遊城市形象定位不準,缺乏系統科學的策劃與操作,因而造成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倫不類,旅遊產品缺乏亮點,或者與旅遊消費需求不相吻合。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於資金有限、文化設施簡陋,或者設施規模太小,人文資源與旅遊的結合難成氣候,使自然景觀僅僅停留在原生狀態,遠遠不能滿足遊客的消費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資源。促進旅遊業發展

如果任由人文資源的被毀壞,或者毫無節制地利用人文資源,文化生態平衡將會受到無以復加的破壞,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會成為一句空話。
(一)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人文資源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也可以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動力,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工具。同樣,人文資源也可以成為旅遊業的資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結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個湖泊與仙女沐浴的結合,一塊石頭凹痕與人形腳印的吻合,還有望夫石、飛來峰等等,都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結合,之後才有趨之若鶩的旅遊人群。
但是,人文資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它不可以被人為所欲為地拿來作為旅遊的工具。南方某縣意圖把當地包裝成楊貴妃的故鄉並以此招攬旅遊人群,但卻始終無法調動人們的旅遊慾望。原因就是無視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拿人文資源在旅遊業上濫用的結果。可以說,人文資源來自文化資源,而文化是「人類確立自身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意義的根本所在。一部人類史,說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與自然的文化的歷史,是一部動物的生存超拔到人類文化的生存境地的歷史」。可見文化以及文學藝術、人文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要給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創作的空間,明確文學藝術、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使之與旅遊業成為有機的、自然而然的結合。而不是把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當作單純的發展旅遊業的工具或附庸。當然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的權利,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得當,不可濫用。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生態要有危機意識,對人文資源要加以保護,加以挖掘、整理與發揚光大。
(二)大力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的旅遊人才-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
大多數的情況下,旅遊業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結合,如何結合,結合得怎麼樣,必須由懂文化懂旅遊的專業人士進行系統的策劃和操作。否則,前述二者的結合就會成為生拉硬扯而顯得不倫不類並成為笑柄。為此,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對於懂旅遊善管理的高級人才,要捨得本錢引進來,特別是一些專家,他們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學的方法,對一個地區的旅遊業加以規劃,能使一個地區的人文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深圳作為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其人文資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遊業卻發展迅猛。「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觀瀾高爾夫旅遊勝地等等,一個個響當當的旅遊品牌,是深圳大膽引進和大力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結晶。可以說,高素質的人員結構正是深圳旅遊業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存在忽視培養旅遊專業人才的傾向,或者培養的此類人才不適合旅遊市場的需要,再一個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留不住。為此,除了引進高級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職校還得擔負起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旅遊專業隊伍,使人文資源與旅遊業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淵源及文化特點。開展橫向聯系。整合周邊旅遊文化資源,准確定位旅遊城市形象每一個城市都有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特點與人文資源特點,這種特點與自然景物的特點結合,就成為其旅遊的特點,也是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城市之間也會互相影響的。一個城市的旅遊業對另一個城市的旅遊業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發展一地的旅遊業必須將該地的旅遊業放到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大環境當中,並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和融合,使其成為周邊大旅遊環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為另一城市旅遊的自然延伸與必要補充。所以,發展城市的旅遊業應在找准其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明確其異同,以准確定位其城市旅遊形象。桂林、肇慶、梧州的旅遊內涵實質都是山水,怎樣突出其鮮明個性,樹立起鮮明的形象,並使之家喻戶曉,更好地吸引遊客,恐怕考慮其山水與人文資源的結合才是關鍵。
(四)要順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不斷開發旅遊新概念、新產品
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沒有創新就很難有大發展,創新就是要走旅遊業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發掘不同區域人文資源的特點,使之與旅遊業緊密結合,促進旅遊業的更大發展。桂林有溶洞,貴州也有溶洞,你必須告訴人們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什麼,才能使遊客遊了貴州的溶洞還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遊產品,桂林更有聞名中外的文化旅遊產品——印象劉三姐與樂滿地。梧州有龍母廟,廣東悅城也有龍母廟,那你得明確梧州的是龍母太廟,地位更尊貴,才能刺激人們的遊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質,同時。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和諧旅遊
旅遊同經濟一樣,也必須講究資源利用,特色突出。講究檔次,突出精品。講究人性,突出和諧。目前很多地方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卻沒有突出重點,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平均用力,點多面廣,特色不鮮明,旅遊產品不上檔次,導致其吸引力不強,給人不值一游的感覺。以梧州為例,市區內有建築人文景觀——騎樓城,有龍母文化的龍母廟,有道教的白鶴觀,有佛教的四恩寺,還有儒教的聖文院,縣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藤縣的太平獅山,蒼梧的爽島庫區,岑溪的吉太白霜澗,這些景觀或者文化底蘊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鮮明。如果能將其中一個加以大力開發,推向市場。都有可能成為梧州的旅遊拳頭產品。可惜的是開發力量過於平均,使得這些景點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缺乏深度與廣度,不能滿足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僅就市區而言,如能將龍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機地統一於遙相呼應的三山(分別為河東、河西、河南的白雲山、鶴山、火山)之內,將騎樓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供遊客悠閑住宿之地。這樣把梧州市區內的旅遊資源重組後打造成旅遊基礎設施齊備、環境和諧,與人文資源結合充分的旅遊品牌應是完全可能的。
(六)運用多種方法保護人文資源,將人文資源與旅遊業有機地結合
當代人文資源的保護就是每一國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對自身文明軌跡的保護,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守護與發揚,其終極意義,是對人類文明及其生存意義的保護,它對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對提高國際競爭力,對達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要通過學校、文化場所、傳習館、研究會、演奏會等多種途徑,從現在開始,從娃娃抓起,傳承和弘揚好民族文化。人文資源的保護還要通過採取政府、市場、法律、社會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勢的人文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必須加以改革,以保證文化生態的平衡。在人文資源得以充分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開拓思路,大力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以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F. 如何充分利用在地文化,當地資源,構建新型文化旅遊產業形式

(1)類型多;數量多;地域組合好;游覽價值高(任答三點)(2)紅色革命文化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交通快捷;受旅遊名城西安的輻射作用強(3)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物古跡損毀(1)根據圖例分析:圖例中顯示陝北地區擁有紅色革命文化,民間藝術文化,地方建築文化,歷史朝代文化,宗教文化,所以旅遊資源的類型多;根據圖中旅遊資源的分布分析:陝北旅遊資源的數量多,類型豐富、密度較大、搭配協調、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旅遊資源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2)根據圖例:延安有紅色革命文化,是革命老區。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延安,有機場,所以交通便利;根據材料敘述,距離旅遊名城西安的距離近,聯系緊密,受其輻射作用強。(3)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應注意: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物古跡損毀等。【考點定位】本題考查旅遊資源的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旅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旅遊環境保護。

G.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H. 如何利用鳳凰旅遊文化資源優勢,促進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文化與旅遊緊密相連,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內涵,旅遊是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只有版突出權各種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廣大旅遊者,產生旅遊消費和經濟活動,從而促進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旅遊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地方文化是旅遊經濟的底蘊,對於培育獨具特色的旅遊產業、打造地方旅遊品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丹江口市歷史文化悠久、資源特色鮮明,認真研究我市地方文化特色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為進一步充分發揮我市地方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山水旅遊品牌,提升旅遊資源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I.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9)旅遊產業發展中文化資源開發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