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的旅遊業的發展
『壹』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呈什麼趨勢
發展趨勢:經濟上由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過度的趨勢,政治上由封建皇權統治向民主法治過度的趨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經濟侵略的深化,清朝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步瓦解,許多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這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市場和足夠的勞動力。
在這些社會背景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紛紛投資近代企業,一些舊式作坊、手工工場也開始採取機器生產。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末,近代中國最早的商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誕生了。
從政治上看,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也導致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1)中國近代史的旅遊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近代化也叫現代化,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其核心是工業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其中經濟工業化是根本。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歷經坎坷。它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既有矛盾,又有聯系。
在機器、技術等方面需要依賴外國;又要向官府申請庇護,減輕壓迫。如有企業設在租界,聘用外國人任經理、董事,或利用洋商名義,減輕政府壓迫。
有的尋求朝廷的的庇護,捐官成為紅頂商人,或與政治人物產生聯系,尋求開明官僚的扶植。這也是民族企業發展步履蹣跚的重要原因。
『貳』 中國近代史上五次對中國出路的探索
(一)洋務運動——近代化探索的開端(經濟的工業化)
1.背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內外交困。
2.(1)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2)派別、人物: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央有恭親王奕訴、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3)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4)口號:自強、求富。(師夷長技以自強)
3、主要活動:(1)前期以 「自強」為口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近代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其中北洋海軍規模最大。
(4)開辦新式學堂。1862年建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開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4、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5評價:(1)性質:它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局限性:它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因而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3)積極作用:①但它引進了西文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②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③客觀上為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④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6.啟示:洋務運動的失敗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洋務派單靠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設備,而不從根本上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畫「 」為失敗的根本原因)
地主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二)戊戌變法——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政治民主化)
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的慘敗,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2.(1)派別、人物: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 、梁啟超、譚嗣同。
(2)目的: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維護清朝的統治。
(3)性質: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運動
3.過程:(1)序幕:公車上書。 1895年春,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
它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先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後組織強學會,宣傳維新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了。
(3)高潮:百日維新
A.過程:1898年6月—9月,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先後頒布一系列變法法令,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
B.內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②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③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④文化上,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⑤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4)結果:1898年9月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廢新法、囚光緒,殺新黨,戊戌變法失敗。
4.意義:① 它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技文化的傳播。②它在社會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5.失敗原因:①維新派力量弱小,且把希望完全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而沒有發動人民群眾。②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力量強大,反對變法。
6、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無法領導中國走向富強之路。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2、(1)派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
(2)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3、過程:
(1)興起: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2)發展: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思想的確立
A.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其革命綱領是: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刊物是《民報》.
作用是: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B.孫中山在《民報》創刊詞上將同盟會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地位: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高潮: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A.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後又攻佔漢口和漢陽,辛亥革命取得初步勝利。
B.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並確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4)結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辛亥革命失敗
4.評價:(1)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建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沒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5、啟示: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
1、 時間:1919——1949年,2、領導者:無產階級,具體是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
3、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
4、意義:中共領導中國人民經過經過28年的奮斗,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叄』 中國近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
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3)中國近代史的旅遊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肆』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4)中國近代史的旅遊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伍』 中國近代史工業發展:
b,a這句話錯了
『陸』 中國近代史輝煌旅程2000字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對象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盡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盡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柒』 中國近代史上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
我給你分析這個題目,估計你是學生。這個題目叫,最佳選擇題。四個選項,專三個都是屬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時期。A,洋務運動的刺激下,民族工業同時起步B,戰後,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調整了經濟政策C.一戰,帝國主義參加戰爭,主要發展軍事及其附屬工業D,抗戰勝利後,內戰繼續,經濟持續衰退 所以,要從 前三選。題目問 黃金時期,就是發展 最快的,課本上 明確 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叫做「春天」,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和棉紡業發展迅速。
『捌』 從中國近代史中求發展
學習歷史是人們認識社會的一種科學的有效的方法。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給我們留下了豐碩的文化遺產。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這段中國近代史更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如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從歷史的回憶中,尋找和借鑒一些有益的東西是很有意義的。
從1849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在這個時期里,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進行了極其野蠻的侵略,他們蠶食瓜分我國土,奴役蹂躪我國人民,使中國墮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難深淵。在這個時期里,反對壓迫崇尚民主的中國人民,為了爭取祖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高潮,為了民族的存亡捨生忘死,前仆後繼。到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黨領導下的人民斗爭更是此伏彼起,以磅礴的氣勢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推翻了三座大山,贏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在這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斗爭中,無數革命先驅,經歷了遷回曲折的道路,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提供了極可寶貴的歷史經驗。
1. 社會制度腐敗必然挨打
從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一百多年間,英、法、德、俄、美、日、意、奧、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等,幾乎所有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除最後一次抗日戰爭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在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近代,對於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統治者卻仍把它看作是至善盡美的東西,對於中國以外的新事物全然不知,把近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業設備,看作不祥之物,並稱作「形而下器」、「奇技淫巧」,以為一旦傳到中國,就要「用夷變夏」,「敗壞風俗」。為此,他們拒絕一切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我國近代史上多次慘敗造成的民族悲劇,社會制度腐敗正是直接原因。
鴉片戰爭開始時,由於林則徐、鄧廷禎積極進行備戰,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人民,英國侵略軍在廣東的多次挑釁,都被廣東愛國軍民擊退,不僅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卻吃了不少虧。但是,在腐敗的清王朝領導下,中關雖已開戰一個多月了,從浙江到直隸的漫長的海防線上,卻不作任何戰守准備,使英國侵略軍得以乘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並派艦隊北迫天津,威脅京都,腐敗無能的清王朝責怪林則徐禁煙惹出禍事。抗英有功的林則徐、鄧廷禎被撤職查辦。在敵軍壓境的情況下,清政府不但不發動人民起來反抗外來侵略,卻公然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因而要「防民甚於防寇妙,把槍口對准了愛國的人民,對內鎮壓,對外投降,這樣必然導致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法戰爭中,清軍愛國將領馮子材發動了前線愛國軍民,給法國侵略軍以殲滅性的打擊,取得了輝煌戰果。但腐敗的清王朝卻在勝利中求和,與法國達成屈辱的協議,頒布撤兵命令,致使「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清王朝的腐敗所造成。日本侵略軍的炮聲已震動中國大地,全國各階層群眾都要求抗擊日寇侵略。但清王朝統治集團的帝、後兩黨,在大敵當前、國難臨頭時,不僅不能團結抗敵,卻加緊爭權奪利,勾心鬥角。西太後每日仍照舊領著王公貴戚,在頤和園縱情享樂,歌午飲宴;手握軍政外交大權的李鴻章,對日寇侵略,竭力避戰自保, 「以夷制夷」,幻想藉助俄、英等國的干涉去制止日本的侵略。北洋海軍在豐島遭到日本偷襲,本應引以為戒,加強戰守,可李鴻章卻不準北洋艦隊出海巡邏,把整個海域讓與日本,形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結果造成整個艦隊的覆滅。接著,又是陸戰的大潰敗,宣告了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方面屈辱失敗而告終。至於偉大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其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後,西太後竟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當帝國主義的兒皇帝。
2. 經濟發展落後必然受欺
毛主席曾指出:「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以工業基礎的鐵、鋼、煤來看,鐵的產量,中國在1902年,產鐵量不足16萬噸,而英國在62年前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時,鐵產量已達139萬噸,美國的鐵產量在1870年達1600萬噸。至於鋼的產量,中國在1907年為8500多噸,而美國在1899則達890萬噸。中國在1881年煤的產量為25萬噸,英國在1836年,煤產量已達300萬噸以上,而美國在1860年的煤產量達1300萬噸。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看到,我國近代經濟力量是十分低下的,比英、美等工業國落後很大一段。
英國發動對中國侵略的鴉片戰爭時的侵略軍,是由四十八艘艦船,五百多門大炮,四千
名軍隊組成。而當時中國的水師還是用木船土炮、長矛大刀、弓箭盾牌,有的海防炮台的大炮,還是三百年前明代留下的舊炮。後來林則徐到廣東,雖鑄了一些大炮,也因鑄造技術落後,炮身蜂眼很多,容易爆炸。這樣劣勢裝備的軍隊,統治者又不準人民紀合支援,挨打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當英國侵略軍進攻虎門要塞時,愛國將領、水師提督關天培雖然身先士卒,督軍迎戰,但因我們炮台的大炮往往打不到敵艦,自己的炮台卻被敵艦上的大炮擊毀,而賣國賊琦善又坐視不援,關天培等四百多名官兵最後全部執烈犧勝。可見,經濟技術落後,沒有近代國防工業,即便是險要的虎門炮台和雄偉的長江天塹,也不能防止侵略者的鐵蹄蹂捕。最後,被迫在敵人的炮口下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
3. 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中國近代史還以鐵的事實教育我們,社會制度不改變,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態也就不可能改變。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從那時起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都在尋求出路。一百多年來,一切愛國的、進步的思想家,革命家都是主張發展工業,富國強兵。地主級的進步思想家魏沉,提倡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譚嗣同等,提倡過發展和保護工商業的維新運動,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更搞過《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劃》,要修鐵路,建海港,開礦山,並提出中國將要出現一個大躍進。但是,這些先進的中國人,雖前仆後繼,奮斗棲牲,都因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制度,所以也就不可能把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縱觀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血淚斑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廣大人民奮起抗爭的斗爭史,然而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都沒有使中華民族脫離苦難。中國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推翻了蔣家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這一切都說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事業就會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這個歷史也說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中國近代史給予我們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 如果不是由於中國人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且堅持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徹底推翻了導致舊中國國家主權不能獨立、外敵入侵不斷、內部軍伐混戰四起、人民困苦不堪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
4. 一切從實際出發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相反,如果沒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的指導,而以如王明等「左」傾路線的領導人那樣,一切從本本出發,照搬十月革命的模式,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鬥。根據中國近代史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國家的革命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各國共產黨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是黨領導的近代革命史留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5.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
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我國有三百多年時間在閉關自守,正是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中國近代史這一最深刻的歷史教訓史我們偉大的共產黨更堅定了對外開放的思想認識。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更好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我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之所以一直處於「被侵略、受屈辱的狀態」,根本原因就在於西方產業革命興起之後,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卻受到封建主義腐朽制度的束縛,因而導致了中國的貧窮落後,無法抵擋以發達的生產力為堅強後盾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從此被迫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使中華民族遭受空前劫難的不平等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步步喪失了國家的主權,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奴役、清王朝的腐敗沒落,以及後起的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榨這三重壓迫下,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到進一步限制,因而繼續貧窮下去,中國人民遭受的災難和屈辱愈加深重。這就是近代中國爆發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和革命的根本原因。鄧小平同時曾經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發展生產力,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最基礎的要求,同時也是近代歷史賦予當代中國人民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
『玖』 中國近代史的四個時期
我國的抄近代是從1839年——1919年五四運動,現代是從1919開始的。按階段第一時期為1839-1860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為獨立主權被打破的時期。第二時期為1860-1894年為洋務運動時期,這個時期興辦洋務,學習西方,以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第三時期為1895-1905年,這個時期國人反思學西方的失敗,探索維新變法和立憲、列強壓制殖民的時期。第四時期為1905-1919年,為民族資產階級探索尋求適合我國制度的時期。五四運動爆發,工人階級第一次站在歷史舞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適合我國國情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