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民生
❶ 文化和旅遊部將如何整治旅遊市場秩序
2018年,文化和旅來游部將源繼續在全國范圍開展旅遊市場秩序整治行動,聚焦行業頑疾,採取更加具體、更加精準的針對性措施,重點整治侵害遊客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推動優質旅遊發展,不斷提升廣大遊客的旅遊獲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持續開展旅遊市場秩序整治行動,繼續鎖定市場頑疾,針對「不合理低價游」、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購物消費、「一日游」亂象等突出問題,加大整治力度,不斷凈化旅遊消費環境,彰顯旅遊業的民生價值。
❷ 有哪些比較好的旅遊類節目
比較好的旅遊類節目有,美麗中國鄉村行,背包去環游,爸爸去哪兒等,這幾個節目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尤其是爸爸去哪兒,自播出以來就一直非常的火爆。自打接觸爸爸去哪以來,我就迷戀上了這個節目,他親子互動的類型模式更是狠狠的吸引著我,讓我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明星日常的生活和他們的子女,看著一個個明星寶寶們慢慢的在游戲中學會成長懂得道理,感覺自己也深入其中,非常的開心,這幾個節目都是很好的旅遊類節目。
❸ 文化和旅遊是何關系,新型旅遊文化又該如何構建
文化與旅遊,是從屬關系;文化和旅遊,是並列關系。一字之差,定位不同。 「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是長遠,支柱是作用,已經是現實。文化與旅遊都是幸福產業,根本的交集在於民生領域,以前說國計民生,往往是國計壓倒民生,時至今日,民生就是最大的國計,也是政治。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表現,更不是雷同化。構建新型的旅遊文化需要強化五個重點: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建議旅遊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視文化的挖掘,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遊發展的重中之重。
❹ 旅遊和民生怎麼聯系在一起
我國歷來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9月下旬,我參加了「千名老人下江南」旅遊團的活動,親身感受了蘇州、杭州的繁榮興旺發達,人民生活的幸福安樂,對「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情景有了切身感受,特別是對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感受,使我對祖國的雄偉建設項目終身難忘。返回武漢後,又值東沙連通竣工,楚河漢街、中央文化區的美麗景色,展現出漢版的「清明上河圖」,使我驚嘆不已,頓生遐想。
人類經濟的發展,首先是從第一產業(農業)開始,然後是第二產業(工業),最後必然是第三產業(包括旅遊業)的興起。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又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們認識了這一規律,抓住機遇,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正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從被譽為天堂的蘇州、杭州來說,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樂為堅實的基礎,那所謂的「天堂」就是空中樓閣,徒有虛名。就我們武漢來說,如果沒有這些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 ,塗陽斌的三湖連江的夢想(見「湖北日報」2011年10月4日)再做夢也夢不出來。只是有了塗陽斌的三湖連江的夢想,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爭取到了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建設武漢中央文化區,才有今天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流、不可復制的」世界級水岸休閑景觀帶。
但是旅遊業的興起又將是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強有力的抓手。我們可以看到,武漢在不久的將來 ,將成為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旅遊勝地。只要我們抓住機遇,把武漢的旅遊業發展好,就會出現又一個「人間天堂」。
這個「天堂」既包括現已建成的東沙連通、楚河漢街,還包括將要建得更美好的東湖。正如朱德元帥在參觀了東湖後說的「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後將比西湖強」。還有黃鶴樓、省博物館、歸元寺、辛亥革命文化遺址、古琴台,還可以發揮的優勢,如光谷、名校,名醫院、名企業(武鋼、二汽)、名街(戶部巷)等等。
我們還可以把眼光放寬些,看到整個湖北省,包括三峽大壩、長陽清江畫廊、葛洲壩、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大壩、神農架、武當山、鍾祥的明顯陵、黃仙洞。隨州炎帝神農故里,三國文化(襄陽古隆中、荊州古城、赤壁古戰場、當陽古戰場、關陵、鄂州吳王古都等),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九宮山——隱水洞,大別山紅色旅遊區,咸寧溫泉,等等。
我們還可以暢想,利用武漢光谷的優勢,建設物聯網,甚至是全國的經濟社會信息管理中心等。
發展武漢乃至全省旅遊,首先要抓好資金的落實,要爭取更多的企業集團來漢、鄂投資,要動員全市、全省的機關單位、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物力發展旅遊業。其次要抓好交通運輸的建設,使武漢、湖北的景點連成網路。與此同時要抓好土地利用規劃,以旅遊業為抓手,把資金、財力、人力統一安排,統一規劃,有步驟地開展。第三,要大力發展旅遊景點的住宿服務業,包括硬體建設、軟體(人才)的培訓,既要提高服務意識,更要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包括景點歷史知識的介紹),使旅遊者玩得安心、順心、安全、增智,使他們對武漢、湖北留下良好的印象,擴大武漢、湖北的影響。第四,抓好景點的生態環保建設,使旅遊景點個個山清水秀,林蔭蔽日,鳥語花香,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只要我們抓好了這些項目的建設,不愁武漢、湖北不發展,不愁企業不賺錢,不愁人民不增加收入,生活水平不提高。
❺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5)文化旅遊民生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❻ 什麼是民生
民生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具體內涵: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包括:與有關繳存養老保險金等有關的社會保險、包括為老年人提供看護服務的社會福利和包括為弱勢群體提供救濟的社會救濟等),住房,人身安全。
無論在哪裡,就業都是第一位的民生問題。只有就業勞動才能創造公共和私人財富、提供公共和私人積累。只有通過就業才能獲得體面收入,才談得上個人發展。因此說就業是民生之本。但是,就業不等於民生。只有規范、依法、穩定就業,勞動者通過誠實、體面的勞動能夠依法取得合理、體面的勞動報酬,做到了勞有所就、各得其所,也就是真正的勞有所得之後,就業才稱得上是民生之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配就是民生之源。這個問題好理解,前些年大范圍地拖欠農民工工資、無限度地壓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但不會使就業成為民生之本,反而衍生出大量的民生問題,以至於總理都得替農民工討要工資。
不重視就業,民生失去了根本。不解決分配問題,公平正義難以體現,民生更是無源之水。改善民生,歸根結底要發展經濟。但發展經濟決不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既要公平存量,使勞動成果、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合理,所謂分好蛋糕;也要發展增量,不斷擴大財富的源泉,做大「蛋糕」。勞動關系是一個基本的社會關系,是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統一體。勞動與資本的矛盾運動,決定了民生的基本走向。關注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正確處理初次分配領域里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在資本方面,把握好資本的權力與資本的活力之間的關系。在勞動方面,處理好勞動者的「飯碗」與權益的關系。既不能放縱資本的權力,也不能扼殺資本的活力。要在保證勞動者的「飯碗」,也就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同時,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不要讓勞動者在「飯碗」和權益之間作無奈甚至痛苦的選擇。《勞動合同法》生效之後,勞動者的這種選擇被凸顯出來。要知道,作為勞動者,他們為保住「飯碗」而犧牲權益是無奈的;為維護權益而丟掉「飯碗」更是痛苦的。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或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必須有一個組織、一種力量來幫助他們選擇「權益」而不是飯碗。因此,關注和改善民生,就要從就業和分配這個本源開始,付諸實實在在地行動,尤其要抓好《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工作。
住房和養老是另外兩個需要特別關注的民生問題。住房商品化、市場化是解決不了住房方面民生問題的,這次南方雪災,幾十萬旅客滯留廣東,說明在那裡打工的許多人在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自己的家。家的標志和載體是住房。如果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的話,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像候鳥一樣大規模地遷徙。習俗的改變是以經濟力量推動的。如果這種經濟力量不夠,那麼回老家過所謂的團圓年的習俗力量就會不斷地為民工潮、春運潮推波助瀾。養老之所以值得特別關注,是因為目前我國依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隨著家庭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養老模式逐漸難以為繼,社會化的養老體系、養老模式亟需完善。社會化的養老體系一旦建立,它還能帶來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充分就業。通過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路徑看,第二產業已經不是最大的僱主了,以醫療保健、養老護理、文化教育、休閑旅遊為主體的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公平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產業。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或在為滿足生存條件而掙扎,或在為改善生活質量而努力,或在為升華生命意義而奮斗。無論滿足生存條件還是改善生活質量,普遍而言,就是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