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旅遊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1-12 04:50:50

A. 旅行社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

一、中國旅行社業的市場化進程
中國的第一家旅行社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但是中國旅行社的產業化進程卻是以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起點的。在世界旅遊業繁榮與發展的大背景下,以中國的改革開放為契機,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與廣化的直接促進下,中國旅行社業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遷進程。在這一進程中,突出的特徵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從宏觀的角度看是從事業向產業的轉化;從微觀的角度看則是企業化的過程;從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就是從以行政管理為主向法制化、規范化行業管理的轉變。當然也還有其它一些特徵,比如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還可以區分從寡頭壟斷到壟斷競爭再到完全競爭,從面向單一市場到面向多元市場;在企業化的過程中從經驗管理轉向科學管理等一系列明顯的變革過程,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則主要是市場化、企業化和法制化的變革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需要對微觀運行主體在市場獲利機會的引導下不斷擴大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爭取經營范圍,並在此過程中企業與企業市場、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特別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市場化博奕給予足夠的關注。到目前為止,這一變革仍在進行之中。鑒於中國的國內旅遊市場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出境旅遊市場還在培育之中,宏觀層面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旅行社業目前尚處於市場化、企業化和法制化進程的初級階段,隨著旅遊市場的發育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旅行社業正面臨更深層次的改革、更大范圍內的開放和更為復雜多變的創新任務。
二、中國旅行社業現狀分析
經過20餘年的市場化進程,中國旅行社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旅行社也通過市場化運作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營意識和管理經驗。通過對中國旅行社業現狀的總體分析和對若干企業的具體調研,課題組認為下面幾個判斷是適合中國旅行社業現狀的。
1、 行業內的企業數量規模與中國旅遊市場發展需要大體上相適應,在部分細分市場上如商務旅行代理領域還存在結構性供給不足的現象。
2、 從市場結構上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三大社為代表的中國旅行社產業集中度不斷下降。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的進入,這種產業態勢的分散化仍然在進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特別是大都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位居「雙百強」前列的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現出基於市場競爭基礎上的規模化發展態勢。
3、 從企業行為上看,中國旅行社業的專業化程度是逐年升高的:2000年為94.5%。絕大多數中國旅行社是主導產品經營型企業,並且正在日漸強化這種專業化經營的色彩,表現在現實中就是旅行社橫向擴張的沖動。
4、 從表面上看,全國旅行社業處於微利運行狀態,但是考慮到企業避稅、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原因,中國旅行社業還是有較大的利潤增長空間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一方面行業利潤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進入主體越來越多的「市場悖論」。在今後的一個時間,中國旅行社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將主要由「制度創新利潤」構成。
5、 從實地調研看,中國旅行社業的競爭力結構呈比較明顯的非均衡態勢。這種不均衡表現為地區性的東中西部的差異,也表現為不同企業之間—比如國際社與國內社之間--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的差異。
6、 從產品創新能力、品牌建設、網路構建等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方面分析,中國的旅行社距離國際同類企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7、 從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度和應用效果上看,我們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我國旅行社信息技術普及程度低,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旅行社採用信息技術;旅行社與飯店業、 交通運輸業等相關部門和旅行社之間的聯網系統尚不發達;旅行社與世界上影響巨大的計算機系統缺乏足夠的聯系,聯網工作也只是剛剛起步。之所以有如此差距,有旅行社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是產業關系和宏觀制度環境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線付款難以實現,網路價格不透明,預期收益與現實收益之間存在差距,等等。
8、分析中國旅行社產業現狀不能不看到中國合資旅行社的運作及其影響。盡管合資社只佔很小的部分,對市場結構的現實沖擊也不是很大,但是它們對中國旅行社產業發展和企業運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法律意識的強化;注重現代管理制度的引進與落實;明確的發展戰略導向。
三、中國旅行社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里,中國旅行社業將面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旅遊市場持續增長、旅遊市場細分、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企業變革和行業重組等一系列全新的變化。
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旅行社業的影響
從入世談判中有關旅行社的具體承諾可以看出,入世以後,旅行社市場的開放並不是無條件的一步到位,而是漸進式的,是有條件的逐步到位。但是也不排除出於更高層面的戰略考慮,我國主動把開放時間提前和把開放范圍擴大。
從客觀角度來看,入世對中國的旅行社而言,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利於國際客源量的增加,但國外旅行社將參與瓜分市場;利於引進新的旅行社運行機制和企業制度的改革,但也會使部分中資旅行社面臨生存危機;加速中資旅行社人才的外流,但有利於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加速企業制度改革和分工體系的調整。除直接影響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入世」對中國旅行社業的間接和長期影響。間接影響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一是對中國旅行社產業關系的影響;二是國際商業規則和行業慣例的影響。長期影響主要是對人的觀念的影響,其次是對企業的行業方式的影響。
2、宏觀經濟走向與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旅行社業的影響
就近期的情況來看,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將會給中國旅行社業的制度環境帶來一些可以預期的影響: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與完善給旅行社業的網路化建設和集團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制度運行空間;中小企業扶持體系的建立與運行有利旅行代理商的分工和旅行社的專業化經營;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必然會對中國旅行社的產權結構、法人治理結構和企業行為帶來較為深遠的影響。
3、旅遊市場發展對中國旅行社業的影響
對旅遊市場的回顧與展望是分析中國旅行社業發展戰略和管理策略的市場基礎。隨著中國旅遊市場的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旅行社的市場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方向和路徑也需要相應的調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旅行社行業在繼續穩定入境旅遊業務的同時,在出境旅遊和國內旅遊方面尚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表現在市場行為上就是國內商務、散客、度假、專項與特種旅遊產品的創新,以及中國旅行社企業努力擴大中國公民出境旅行與旅遊服務的同時嘗試更高層次的跨國經營。
4、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對中國旅行社業的影響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起,由於國際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消費者有能力以低成本獲得大量的產品信息,從而改變了產品與服務的傳統分銷渠道。我國的旅行社在性質上類同於歐美的旅遊批發經營商,未來受到信息技術的沖擊遠不會像歐美旅行代理商所受的沖擊那樣嚴重,如果說有影響的話,可能來自相關產業應用信息技術對旅行社的經營模式的影響要比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的變化影響更大。
5、產業關系的變化對中國旅行社業的影響
從總體上,與旅行社業相關的各個產業已經處於或正在向市場化、企業化方向邁進。就是那些自然壟斷或長期依靠行政力量維持壟斷的行業也是如此。
四、面向21世紀的中國旅行社業發展戰略與經營策略
1、產業政策
(1)按國民待遇原則,平等對待所有的市場主體
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非國有資本可以進入包括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在內的經營范圍,旅遊主管部門不要設置所有制方面的限制門檻。為此,需要出台相應的產業政策,鼓勵民營經濟通過新設、參股、控股、購並等途徑進入旅行社業。
(2)建立更加開放的旅遊市場體系
在這方面的政策取向應該是鼓勵和扶持旅行社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跨區域的分支機構,促進人力資源生產要素的全國性流動,並在旅行社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等方面給予更為寬松的產業環境,同時給予相應的制度援助。為促進分工體系的調整,國家旅遊主管部門需要努力推進地方旅遊市場對外地開放。
(3)開展對港澳游和台灣游的專項政策調研工作
兩岸四地同時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現實,需要我們進行專題的調查研究,為制訂相應的產業政策和管理辦法做好准備。
(4)做好外商控股、獨資旅行社的試點與監管法規的起草工作
現在入世的承諾表已經出來了,2003年年底允許外商控股,2005年年底允許外商獨資注冊旅行社。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消極等待,要考慮開放時間表提前的可能性主動做好相應的試點工作,並為相關監管法規的出台與完善預留時間。
(5)調整出境旅遊產業政策,從抑制型向促進型轉變
為適應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快速發展的局面,培育中國旅行社業跨國經營的能力,有必要調整出境旅遊產業政策,從「適度發展」轉向「穩步增長」。與此同時,在有序開放中國公民出境目的地的同時,要求對方開放市場,允許我國旅行社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
2、分工體系
(1)修訂《旅行社管理條例》,構建市場化導向的產業分工體系。按旅遊經營商/旅遊批發商、 旅遊與旅行代理商的垂直分工分類體系,而不是按國際、國內這種水平分工為導向的管理體系對旅行社進行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旅行社設定不同的進入與退出管理機制,比如批發商/經營商的注冊資金和質量保證金,以及違規處理辦法就要比代理商要求高一些。而對於旅遊與旅行代理商,以及旅遊經營商自設的分支代理機構降低進入的政策壁壘。另外要求進入市場的企業不分所有制、不分內外資,必須加入某一相應的行業協會。
(2)引導和扶持大型旅行社集團的構建與發展。主要通過各種行政的、市場的手段讓境內外不同所有制的其它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和投資主體進入到行業中來,或者購並大中型旅行社,或者通過大中型旅行社之間的市場行為,構建行業領導者。也要鼓勵大型旅行社進行關聯型多元化發展,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進入交通、景區景點、飯店等企業。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引導和扶持大型旅行社集團還包括綜合利用各類政策促進中國旅行社業的國際化經營。
(3)調整行業管理范疇,促進旅遊與旅行代理商的形成與發育。旅行社協會在會員范圍方面要從國際慣例出發,把航空、火車、遊船、飯店等代理機構納入到旅行服務商的范疇中。
(4)以分工體系調整為突破口,培育大型旅遊批發商和小型旅遊代理商。
(5)加快合資旅行社建設步伐,擴大產業規模。
3、企業制度
(1)國有旅行社的所有制改革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於國有旅行社來說,可以通過股份制或其它相關途徑完成公司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為此,各地旅行社要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中外合資、多類型法人相互持股、員工持股、經理層持股等多種形式的改制途徑。
(2)旅行社產業內外部資金的相互流動。旅行社產業內外部資金要相互流動,當前主要是讓更多的產業外資金進來,爭取用5到8年的時間組建3-5家全國性的綜合旅遊批發商集團,10家左右區域性的專業化為特色的旅行社集團。
(3)深化產權改革,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旅行社應致力於建立健全決策民主、運作科學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在內部組織架構上,變以導游外聯人員為中心向職業經理人員為中心。大力加強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的建設,構建正規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和發展基礎。
4、行業管理
(1)政府主管部門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導向。政府要減少行政性審批環節,要把社會可以自我調節和管理的職能交給社會中介組織。加大信息化平台、信息採集與公布、行業統一慣例等公共產品的供給。
(2)加強行業協會在市場規范與管理方面的作用。政府要積極培育旅行社行業組織的建設,要突現旅行社行業組織的獨立地位,使其真正代表旅行社行業的整體利益。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管理有效的原則和旅遊市場的成熟度逐步轉移一些管理、服務職能給旅行社行業組織。在現階段,主要是健全行業組織,每家旅行社至少加入一個行業組織,使每一個旅行社都能在組織中活動。隨著旅行社業的發展,逐步按照旅行社的需求組織更有特點和特殊性質的行業組織(如批發商組織、零售商組織等)。在政府給予若干扶持政策,解決行業組織經費來源和全國網路形成與運作的基礎上,協會也要加強行業組織的自身建設。
(3)加強旅行社管理高層次人力資源培訓工作。在今後的一個發展階段,旅行社業尤其需要懂得計算機、外語、旅行社業務和專業知識的復合型的金融、投資、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開發與管理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我們建議:聯合中國官、產、學、研各方力量,組建「中國旅遊發展研究院」,作為旅遊業的產業發展研究、企業管理研究、人力資源開發的運作平台。
(4)關於政府行為和產業規制方面的幾點具體建議:加大對旅行社經理人員的違規監管力度;加強培訓工作和市場監管,營造環境,服務企業;逐步解決國家、省級、副省級、地區級旅遊主管部門的縱向分權問題;對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實施動態管理
5、經營策略
(1) 樹立全球化視角的戰略觀念。我們的旅行社要有意識、有能力站在全球旅遊市場發展和旅行社競爭的高度來思考自己的發展規劃和管理戰略。
(2)樹立品牌競爭的意識。相對於價格競爭而言,品牌競爭是旅行社在更高層面進行的競爭,也是中國旅行社業走出價格競爭低谷的有效途徑。
(3)高度重視中國公民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公民的國內旅遊是中國旅遊業的基礎,也是中國旅行社與外資旅行社競爭的優勢之所在。
(4)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與使用,特別是高素質經理人員的激勵機制建設。這裡面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企業家和戰略投資者層面、職業經理人的層面、企業經營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
(5)適應旅遊者消費需求變遷,採取靈活多樣的產品組合策略。針對旅遊者消費模式的發展變化,中國旅行社的企業定位、產品組合和技術創新都需要做相應的調整。首先應該明確定位為「旅遊服務提供企業」。其次,我國旅行社的主營業務應該進行一系列的戰略轉移。第三,考慮到旅遊市場結構的變化,我國的旅行社應該改變目前的經營模式。
(6)應用、推廣和普及信息技術。第一個階段,信息技術主要應用於企業內部管理,尤其是規模較大企業的內部管理。第二個階段,信息技術主要應用於旅行社外部網的建設。第三個階段,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表現為旅行社應用互聯網和通信技術整合營銷系統,加強市場信息搜集、促銷、分銷與客戶關系管理工作等。
6、加強對國外旅行社發展戰略與運作策略的研究
入世以後,中國旅行社業必將面臨著更為直接的國際競爭,只有做到「知己知彼」,了解那些在旅遊市是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旅遊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運作策略,我們才能夠實現「積極參與、趨利避害」的目標,才能夠增強民族旅行社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一領域的研究僅僅依靠單個企業的力量是不現實的,政府的旅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專業研究機構與大型旅行社企業集團要相互溝通並承擔起更多的研究和信息傳遞任務。

B. 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1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1)要切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力爭全國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要控制在14億以內。
(2)要認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嚴格控制多胎生育,並把控制農村和流動人口作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積極推行計劃生育同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結合。
(3)要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觀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逐步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社會所需要的養老保障體系,提倡家庭子女贍養和組織老年自養。
1.2 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1)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國生態環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故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2.制定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規劃
2.1 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對於我國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第一位任務是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在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因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們辦一切事情的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要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類生存將受到威脅。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達到可持續發展。
2.2 人口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和總體上觀察,人口與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就短期(一定歷史階段)和個案(具體國家或地區)說來,資源豐富不等於發展快,資源貧乏不等於發展慢,甚至可能出現相反情況;但將人類社會作為長期歷史過程和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則人口、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一切發展都是資源的物質變換。發展同資源緊密相聯,是自己已有資源或通過貿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資源的物質變換過程,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資源的供給。
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節約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2.3 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特定角度觀察,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口與環境互相作用的歷史。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直接作用於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的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國已經摒棄了先建設、後治理,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確立了先治理、後建設的方針,保護環境與控制人口一樣並駕齊驅於基本國策之列。
3.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3.1 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嚴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限制發展污染嚴重的產業,對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根據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制定工業發展的地區布局規劃。要在不同地區建立起符合國家總體發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資源的主導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3.3 提倡崇尚節儉的消費方式。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不僅決定了我國居民食物和衣著的消費要節儉,而且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寬綽。總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應當是方便實惠型的。
4.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同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結合起來。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
4.2 開展各種形式的執法監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管理機制和執法監督機制。

C. 1.什麼是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綜合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 對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至少3-5年的戰略性發展規劃。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至關重要,因此成熟規劃設計院提出,戰略性規劃必須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價值再造,成熟規劃設計院一直以來堅持調研先行,策劃跟進,規劃落實的原則,從數據分析、現場勘查到可行性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性規劃,為當地量身定做成熟的戰略性規劃方案。

成熟企劃通過為某區域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幫助客戶選擇因地制宜的產業和建立產業發展體系;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抓住重點,制定詳細的產業發展路徑;設計重點任務和措施,集聚產業要素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可持續的產業鏈經濟,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總體發展。

D. 用swot方法分析旅遊景區的發展策略

來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自2013-2017年中國旅遊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旅遊景區20976家,其中,A級旅遊景區5573家。旅遊景區已成為居民旅遊消費的熱點之一,景區收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國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人數25.54億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區游覽約2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658.60億元,在全國旅遊總收入的比重在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旅遊景區接待遊客規模和綜合營業收入增長均超過20%,增速明顯高於同期全國星級飯店和旅行社行業,旅遊景區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旅遊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隨著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景區發展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景區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日趨多樣化,以求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景區發展不僅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形成了一定的開發與經營(管理)模式,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以供參考。

E. 實施旅遊資源可以持續發展戰略主要包含哪些要點

1、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於地方個性之中。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我們的民族共性,各地旅遊資源的特點是其地方個性。例如風景如畫的灕江和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都有它們各自的個性。開發旅遊資源必須使其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
2、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和自然風景協調發展。開發旅遊資源,進行旅遊設施的建設,要注意不破壞自然景觀,不破壞原來環境的格調。例如建爬山纜車時不應破壞原山景色的秀麗和雄偉;高層的現代化建築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格建築物旁邊。更要注意保護歷史文物古跡,不能因建設現代文明而毀掉了古老文明。
3、旅遊資源開發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著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旅遊業被稱為「無煙工業」,指的是它不產生工業「三廢」,但旅遊業同樣會產生污染。現代旅遊業中,賓館飯店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視的污染源,餐廳酒樓產生的廢氣和雜訊成了居民的投訴熱點,海濱旅遊區的無度開發會導致破壞水生生物的生態平衡。這些都是旅遊業發展給環境造成的危害,必須制定法規和措施保護環境。例如泰國八提雅海濱度假地規定,40個床位以上的旅館要有污水處理設施,以保證海灣水域的衛生。土耳其禁止在沙灘上插太陽傘以防埋在沙里的海龜蛋受損,禁止在沙灘上開汽車及用強烈照明燈以免嚇跑大海龜。
4、注意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開發旅遊資源要以盡量小的投資開發更多的項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經濟效益。但一定要防止只顧經濟效益而濫加開發,以致破壞自然環境,這是「殺雞取卵」的錯誤做法。

F. 我國旅遊市場發展戰略是

堅持以國內旅遊為重點,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

G. 旅遊景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哪些

根據國家標准《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我國景區開發需要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遠景設計院現就三類規劃內容和要求分別加以論述。
一、旅遊景區總體規劃
任何一個景區開發建設前,原則上應當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景區總體規劃編制以景區所在地的旅遊業發展規劃為依據,對景區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幫助景區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多重效益。
(一)規劃時限
景區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10-20年,同時可根據需要對景區的遠景發展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於景區的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也應做出建設規劃,期限一般為5年。
(二)任務和作用
總體規劃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景區。其基本任務是綜合研究旅遊資源、客源市場,確定旅遊地性質、環境容量及接待規模;劃定旅遊區的用地范圍及空間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區內各項建設用地和交通組織;合理配置各項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附屬設施和管理設施;提出開發實施戰略,處理好發展與建設的關系,指導旅遊的合理發展。編制旅遊總體規劃對更好地推動和實現旅遊的開發計劃和發展目標,確保旅遊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實現最佳利用價值,確保設計的旅遊產品與實際旅遊市場需求的統一性,確保旅遊地與所在區域間有關的各項事業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資料收集的內容
收集的內容包括地形圖、專業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人口、行政區劃、社會經濟、企事業單位、交通運輸、旅遊設施、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環境等方面的資料。
(四)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
(1)綜合評價旅遊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和基礎條件。
(2)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遊業發展目標。
(3)確定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規劃依據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是旅遊規劃的主題,是體現一定規劃時段內總目標的一種設想。
(4)明確景區區域、旅遊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根據需要劃定緩沖區的范圍,包括旅遊服務設施、附屬設施、基礎設施和管理設施的總體布局。

H. 幫我分析下旅遊發展戰略提綱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
二、廈門地區旅遊業的特點及優勢
三、廈門地區旅遊業現狀分析
1、近年來廈門旅遊業的發展狀況及重要變化分析
2、廈門旅遊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四、廈門地區未來旅遊業發展戰略
----總體目標----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國際性海濱旅遊城市
四、可持續旅遊發展戰略
五、完善管理、應用體系策略
1、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規范旅遊市場
2、建立危機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應付危機能力
五、總結與展望

I. 跪求一篇旅遊系畢業論文:論旅遊飯店發展戰略分析

目 錄
CONTENTS

引言………………………………………………Ⅰ

第一部分 定義及投資特性分析
第一章 旅遊產業相關概念及行業投資特性分析 1
第一節 旅遊產業相關概念及旅遊類型劃分 1
第二節 旅遊產業的特徵 3
一、綜合性 3
二、關聯性 3
三、敏感性 4
四、季節性 4
第三節 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5
一、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二、旅遊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部門 6
三、旅遊業正逐漸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 6
第四節 行業的投資特性分析 8
一、我國旅遊業正步入快速成長期 8
二、旅遊行業前景看好 9
三、行業的贏利性分析 10
四、旅遊業進入壁壘和退出機制 12
第二章 中國發展旅遊業的優越條件 15
第一節 國民經濟結構與旅遊業發展的關系 15
第二節 GDP增長與旅遊業發展的關系 18
第三節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分類 19
第四節 我國人文旅遊資源分類 26
一、古人類遺址 26
二、古代偉大工程旅遊資源 26
三、歷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築旅遊資源 27
四、宗教旅遊資源 29
五、陵墓旅遊資源 34
六、古典園林旅遊資源 36
七、民族習俗資源 36
第五節 中國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37
一、多樣性 37
二、豐厚性 38
三、古老性 38
四、奇特性 39

第二部分 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第三章 國際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 40
第一節 世界旅遊業現狀 40
一、國際旅遊業狀況 40
二、2001年世界旅遊業整體規模狀況 42
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44
四、世界旅遊業的變化趨勢 45
第二節 9.11事件對全球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46
第三節 世界主要旅遊地區市場分析 47
一、法國 47
二、西班牙 50
三、美國 51
四、英國 52
五、義大利 54
六、德國 54
七、澳大利亞 55
八、澳門 59
九、香港 61
第四章 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 66
第一節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歷史 66
第二節 中國旅遊產業鏈組成分析 103
一、產業概況 103
二、國內旅行社經營情況分析 111
三、國內旅遊飯店業發展現狀分析 140
四、旅遊交通業 154
五、旅遊餐飲業 161
六、旅遊商貿業 164
第三節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特點及前景分析 168
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68
二、現階段我國旅遊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70
三、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前景預測 176
第四節 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國際比較與差別分析 178
一、我國旅行社同外國旅行社相比差距明顯 179
二、各國的旅遊管理體制的比較研究 180
三、與國際比較我國旅遊管理體制的差距 184
第五章 2002年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86
第一節 2002年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86
一、國內旅遊市場概況 186
二、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90
三、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市場分析 197
四、國內旅遊服務質量現狀評價 198
第二節 2002年各地旅遊接待情況 199
一、華東旅遊區 199
二、華北旅遊區 201
三、中原旅遊區 203
四、中南旅遊區 204
五、西南旅遊區 205
六、華南旅遊區 207
七、東北旅遊區 207
八、青藏旅遊區 209
九、北疆旅遊區 210
十、西北旅遊區 210
第三節 各地旅遊接待情況比較分析 211
一、各地區旅遊業呈不同的發展階段 211
二、各旅遊區國內旅遊收入受該地區經濟實力的影響
較明顯 211
三、各地區國際旅遊收入受該地區經濟實力和地理
環境、歷史背景等多重因素影響 212
第六章 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14
第一節 我國入境旅遊基本情況 214
一、2001年全國接待總量及歷年的增長變化情況 214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和收入
情況 216
三、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和收入情況 218
第二節 我國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20
一、入境旅遊客源資源市場情況 220
二、入境旅遊者在華花費及構成情況 224
三、入境過夜旅遊者在華停留時間 225
四、入境旅遊者來華次數 226
五、入境旅遊者流向 227
六、入境過夜旅遊者行程 228
七、入境過夜旅遊者在華住宿的設施選擇 229
八、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服務質量的評價 230
九、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接待設施的評價 231
十、入境旅遊者對我國旅遊價格的評價 232
十一、入境旅遊者感興趣的旅遊景點 233
十二、入境旅遊者感興趣的旅遊商品 233
第三節 日本旅華市場及其開發策略 234
一、日本海外旅遊市場格局 234
二、日本海外旅行的流向變化 235
三、日本旅華市場的近期前景及開發策略 235
第四節 韓國旅華市場分析 237
一、韓國旅華市場現狀及特點 237
二、旅華市場的促進與制約 238
三、旅華市場趨勢與展望 239
第五節 台灣入境旅遊市場分析 240
一、台灣客源市場的特徵 240
二、台灣客源市場的基本走向和旅遊產品開發 242
第六節 入境旅遊的特徵及發展趨勢預測 246
一、2001年全年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特徵 246
二、現階段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特徵 247
三、入境旅遊市場趨勢與展望 249
第七章 出境旅遊市場分析 250
第一節 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0
一、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0
二、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市場概況 255
三、出境旅遊主要方式 255
四、出境旅遊目的地概況 256
五、出境旅遊主要客源地 259
第八章 假日旅遊市場分析 260
第一節 假日旅遊基本情況 260
一、2002年春節旅遊市場 260
二、2002年「五一」黃金周旅遊市場 260
三、2002年「十一」黃金周旅遊市場 261
第二節 2002年「五一」旅遊市場分析 262
一、2002年「五一」黃金周著名旅遊景區接待情況分析 262
二、2002年「五一」黃金周酒店接待情況分析 263
第三節 假日旅遊的滿意度調查 265
一、過去一年人們大多外出旅遊過 265
二、旅遊多選在節假日和休假日 265
三、風光、費用、交通等是決定消費者是否旅遊的
關鍵因素 266
四、名氣、收費和景點安排是消費者旅遊選擇旅行社
的主要條件 267
五、旅行社報價懸殊使消費者心有不滿 267
第四節 假日旅遊市場特點及發展對策 268
一、2002年假日旅遊市場特點 268
二、假日旅遊發展存在問題 271
三、假日旅遊發展對策 271
第九章 國內旅遊資源與旅遊環境分析 273
第一節 西南市場(四川、貴州等) 273
第二節 華東市場(江浙水鄉、蘇杭等) 275
第三節 東北市場 279
第四節 華南市場(珠三角) 281
第五節 華北市場(山東、北京等) 283
第六節 國內典型旅遊景點分析 286
一、歷史文化類 286
二、杭州未來世界 288
三、海濱旅遊區 289
四、深圳微縮景區--錦綉中華 294
五、豐都鬼文化主題樂園 296
六、自然風景游覽區 297
第十章 主題公園在我國的發展 299
第一節 世界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分析 299
一、主題公園的定義 299
二、世界主題公園的產生及發展 299
三、世界主題公園發展的主要特徵及發展趨勢 303
四、世界著名主題公園的經營管理模式分析 310
第二節 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回顧與現狀分析 317
一、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回顧 317
二、中國主題公園產業特性分析 319
三、中國主題公園產業存在問題 321
四、中國主題公園產業前景分析 323
第三節 我國典型主題公園比較 325
一、我國主題公園的經營模式 325
二、蘇州樂園競爭取勝之道 325
三、深圳三景區成功的奧秘 330
四、主題公園上市公司比較分析 333
第四節 我國主題公園發展存在問題 338
一、我國主題公園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39
二、主題公園經營成敗的要素 339
第五節 我國主題公園發展的營銷策略 340
一、中國主題公園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要素 340
二、准確的細分市場 341
三、獨特的主題創意 341
四、品牌的快速滲透 343
五、與旅行社的合作營銷 343
六、靈活定價 344
第六節 旅遊項目投資方向建議 344
一、准確的主題選擇 344
二、恰當的園址選擇 345
三、主題公園選址實例分析 347
第十一章 影響旅遊消費的因素分析 349
第一節 經濟和社會因素分析 349
一、經濟發展程度決定旅遊消費水平 349
二、生活方式變動拉動旅遊消費 351
三、國家城市化水平決定旅遊消費潛量的形成和釋放 354
第二節 申奧成功對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357
第三節 WTO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359
一、WTO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359
二、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的對策建議 365

第三部分 中國旅遊市場的行業格局分析
第十二章 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367
第一節 中國旅遊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368
第二節 中國旅遊業競爭戰略 373
第三節 中國旅遊市場的對外開放問題分析 376
一、我國旅遊業的對外開放現狀及特點 376
二、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的機遇和挑戰 377
第十三章 國內旅遊市場競爭分析 380
第一節 國內旅遊業的地區和市場格局 380
第二節 部分重點旅遊地區(城市)競爭策略分析 381
一、深圳150億打造旅遊名城 381
二、上海打造三個旅遊圈 383
三、北京市國內旅遊的市場戰略 384
第三節 旅遊類上市公司分析 388
一、旅遊板塊上市公司業績分析 388
二、國內外典型旅遊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分析 394
第十四章 WTO對我國旅遊市場競爭的影響 401
第一節 我國加入WTO後有關旅遊市場的承諾 401
第二節 入世後我國旅遊市場的競爭新動向 404
一、由國內的局部競爭向全方位、國際化方面轉移 403
二、旅遊企業的市場競爭,將體現為集團化的企業
團體競爭 403
三、旅遊市場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對企業品牌的競爭 404
四、旅遊市場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對人力資本競爭 405
五、旅遊市場競爭將更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和檔次的
高層競爭 406
六、旅遊飯店業將在結構、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
一定沖擊 406

第四部分 旅遊行業發展趨勢及對策
第十五章 旅遊產業大趨勢 408
第一節 旅遊電子商務方興未艾 408
一、歐美旅遊電子商務發展概況 408
二、在線旅遊市場調查 410
三、我國旅遊業電子商務現狀 412
四、市場競爭和WTO的挑戰 414
五、旅遊電子商務的市場定位 415
六、建設中國旅遊電子商務平台 415
七、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問題 417
第二節 西部大開發機遇 419
一、西部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 419
二、西部旅遊業發展趨勢及對策 422
第三節 國內旅遊市場暗涌並購風潮 426
一、美國小旅行社捲入兼並風潮 426
二、旅行社業內並購不斷升級 427
三、酒店業境外資本群雄逐鹿 428
四、景區資源民營資本大舉進入 430
第四節 生態旅遊將成為旅遊業的新亮點 432
第十六章 旅遊產業的細分與定位策略 434
第一節 旅遊市場細分 434
一、中國旅遊業缺乏市場細分 434
二、市場細分滿足了不同類型旅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435
三、旅遊產品開發的創新也要求市場細分 436
第二節 旅遊消費者類型分析 437
一、觀光型旅遊者 437
二、娛樂消遣型旅遊者 438
三、度假保健型旅遊者 438
四、文化教育型旅遊者 439
五、宗教型旅遊者 439
六、尋根、探親、訪友型旅遊者 440
七、購物型旅遊者 440
八、商務/公務型旅遊者 441
九、生態/探險型旅遊者 442
第三節 第四代旅遊與民族文化 442
一、第四代旅遊的產生 442
二、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444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46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447
第四節 旅遊業極限容量及其確定 448
一、 旅遊地過度利用和擁擠常態,究竟是旅遊業走向
成功吉兆,還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開始? 449
二、旅遊需求的定量分析方法 451
三、確定旅遊容量的障礙 452
第五節 典型分析 454
一、深圳旅遊景點的形象定位策略 454
二、廣州特色農庄 457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1 中國旅遊業發展「十五」計劃(摘要) 460
附錄2 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 462
附錄3 重點旅遊景點最佳、最大接待量 463
附錄4 2001年度全國國內旅行社100強名單 465
附錄5 2001年度全國國際旅行社100強名單 468
附錄6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471
附錄7 中國擁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472
附錄8 2002年國家AAAA級景區(點) 473
附錄9 中國五星級酒店名單 477
附錄1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和副省級城市
旅遊局 478

圖表目錄
表1-1 1993-2001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 6
圖1-1 1993-2001年旅遊業總收入佔GDP比重趨勢圖 7
表1-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總收入逐年增長情況一覽表 7
圖1-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逐年總收入一覽 8
表3-1 1990-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40
表3-2 2000-2001年世界旅遊者到達的區域和人數一覽表 43
表3-3 世界旅遊勝地國家旅遊者人數前5名一覽 44
表3-4 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構成 44
圖3-1 2020世界各地區旅遊人數占潛在旅遊總人數比例
預測 45
圖3-2 「9.11」後4個月世界各地區出境人數與2000年同期
比較 47
圖3-3 1999-2001年法國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數示意圖 50
圖3-4 1998年國內外遊客在英國境內的花費情況示意圖 53
表3-5 1995-2001年英國旅華人數一覽表 54
圖3-5 澳大利亞人出境旅遊目的結構圖 56
圖3-6 澳大利亞人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 56
圖3-7 2001年韓國主要客源地入境人數變化情況 64
表4-1 1978-2001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
收入的世界排名 67
表4-2 1993-2001年旅遊行業總收入增長情況一覽表 103
圖4-1 我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分配結構圖 105
表4-3 2000年旅遊行業的平均固定資產規模與行業收益的
比較 105
圖4-2 2000年我國旅遊業從業人員結構 106
表4-4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基本情況 106
圖4-3 2001年世界各大洲入境情況 108
表4-5 2001年國內旅遊基本情況統計表 108
表4-6 1990-2001年國內旅遊情況統計表 109
圖4-4 1990-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業績趨勢圖 110
圖4-5 2001年我國居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分布 111
圖4-6 2001年國內旅行社較上年同期效益增長情況 112
圖4-7 2000年國內旅行社較上年同期效益增長情況 112
表4-7 2001年全國三個市場的接待總量與旅行社接待
數量 114
表4-8 2001年旅行社三個子市場業績比較 114
表4-9 2001年我國旅行社前十強地區分布 115
圖4-8 2001年國內旅行社與國際旅行社效益比較 116
表4-10 2001年我國旅行社雙百強地區分布 117
表4-11 1980-2000中國旅遊涉外飯店座數的增長情況 140
表4-12 1980-2000中國旅遊涉外飯店客房、床位增長 141
圖4-10 不同地區酒店數量和收入之間的關系 145
圖4-12 不同檔次酒店數量與收入之間的關系 147
圖4-13 不同規模酒店數量和收入之間的關系 148
圖4-14 1996-2000年中國涉外飯店行業利潤走勢圖 151
表4-13 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的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占
全國比重 159
表4-14 近年我國高速公路發展情況 159
表4-15 近年我國高速公路地區分布 160
圖4-15 中國飯店業高層管理者學歷結構 171
圖4-16 中國飯店業中層管理者學歷結構 172
表4-17 2000年旅遊行業勞動生產率與人均佔有固定資產 174
表5-1 2001年華東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1
表5-2 2001年華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3
表5-3 2001年中原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4
表5-4 2001年中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5
表5-5 2001年西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6
表5-6 2001年華南旅遊區整體接待情況一覽表 208
圖5-2 2001年各旅遊區國內旅遊收入平均值比較 212
圖5-3 2001年各旅遊區入境人數情況 212
圖5-4 2001年各旅遊區國際旅遊收入情況 213
表6-1 1978-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214
表6-2 1978-2001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
收入世界排名 215
表6-3 2001年各地區接待入境旅遊者情況 216
表6-4 2001年各地區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217
表6-5 2001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構成 218
圖6-1 2001年珠海入境旅遊業主要客源國情況 220
表6-6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 221
圖6-2 2001年入境旅遊者類型 221
圖6-3 2001年入境旅遊者年齡結構 221
表6-7 1987--2001年入境旅遊人數 222
表6-8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按地區分) 222
圖6-4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洲際客源情況 223
表6-9 2001年入境外國旅遊者人數(按國籍分) 223
圖6-5 2001年我國入境旅遊主要客源國情況 224
圖6-6 主要客源市場過夜旅遊者在華人均天消費 224
圖6-7 主要客源市場一日游遊客在華人均花費 225
圖6-8 入境遊客在華停留時間 226
圖6-9 入境遊客游覽我國城市數目情況 228
圖6-10 入境過夜遊客在華住宿設施的選擇情況 229
圖6-11 入境遊客對我國旅遊服務質量的評價 230
圖6-12 入境遊客對我國旅遊價格的評價 233
圖6-13 入境遊客感興趣的旅遊資源 單位(%) 233
圖6-14 台灣赴大陸遊客占入境總數的比重趨勢圖 242
表6-10 「五五」~「十五」時期中國旅遊業在世界的位次 248
表7-1 1993~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4
表7-2 1998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4
表7-3 1993~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情況統計 255
表7-4 1995~1997年中國公民出境方式統計 256
表7-5 1995~1997年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人數 257
表7-6 1995~1997年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主要客源地
統計 258
表7-7 1982~1996年中國出境旅遊外匯支出 259
圖8-1 「五一」黃金周著名景區(點)各天接待情況 262
圖8-2 「五一」黃金周著名景區(點)各天門票收入 262
表8-1 25個城市、85個景區(點)黃金周接待、收入
情況匯總表 263
表8-2 2002年「五一」黃金周酒店接待情況 265
圖8-3 2001年大眾外出旅遊頻率 265
圖8-4 旅遊時間選擇 265
圖8-5 旅遊者考慮要素 266
圖8-6 旅遊者選擇旅行社時要考慮要素 267
圖8-7 旅遊者對旅行社報價的評價 268
表8-3 2001-2002年假日黃金周規模比較 268
表10-1 歐洲、美國、日本主題公園的比較(1990) 305
表10-2 日本環球影城入場券種類與價格 316
表10-3 目前我國主題公園按主題類別劃分 319
表10-4 三家主題公園上市公司基本情況比較 333
表10-5 三家企業股東背景比較 334
表10-6 三家企業異同點比較 338
表10-7 三家企業競爭優劣勢比較 338
表11-1 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國際入境旅遊影響預測 358
圖11-1 奧運會對入境旅遊業影響呈現「馬鞍形」 358
表14-1 加入WTO旅遊業承諾文件要點 402
圖15-1 被調查者是否接收過網上旅遊 410
圖15-2 選擇網上旅遊服務最主要的原因 411
圖15-3 被調查者未來用於旅遊的費用 411
表15-2 國內在線旅遊網站種類 413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