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山東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

山東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1-12 03:47:41

❶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摘要

大眾網-大眾日報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必須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

一、發展背景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作為、科學務實,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主要任務目標順利完成。面向未來,我省的發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416.2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49.3億元,年均增長2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8.1萬億元,年均增長2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5.3萬億元,年均增長18.9%。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農業連續8年增產,糧食總產達到4335.7萬噸。製造業強省建設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萬億元以上。服務業規模和質量逐步提升,增加值達到1442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9.1:54.3:36.6。

可持續發展取得新成效。耕地總量實現動態平衡,保有量超過1億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64萬畝,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累計分別下降22.1%、20%和18%,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以能源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新突破。擁有中科院3個研究所、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29個國家質檢中心,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技術大平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國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學工程落戶山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年均增長超過30%。

協調發展呈現新亮點。國務院批復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和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省會經濟加快發展,突破菏澤成效明顯。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鎮化率達到49%,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汽車,通自來水率達到90%。

改革開放形成新局面。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資本市場逐步完善,直接融資額五年累計達到2900億元。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不斷完善,財政對「三農」累計投入4718億元,年均增長36.1%。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加快,教育、文化、醫葯衛生、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領域體制改革力度加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已與國外建立友好城市168對、友好合作關系城市165對,進出口總額累計7036億美元,年均增長19.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賬累計463.9億美元。

民生建設得到新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續加大,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7004.5億元。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加快、結構優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達到1∶1。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98.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6%。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6歲。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成功舉辦了奧帆賽、殘奧帆賽和第十一屆全運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5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5.9萬人,實現城鎮家庭就業動態消零。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別增長10.5%和8.7%。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有基礎有條件繼續走在全國前列,但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轉變發展方式的外部壓力加大、內在要求迫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十二五」期間,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指導原則:

堅持結構調整。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放大消費拉動作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服務業跨越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

堅持統籌兼顧。把統籌兼顧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統籌經濟與社會、海洋與陸地、城市與農村、東部與中西部、當前與長遠,加快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富民與強省的有機統一,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堅持綠色發展。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加快生態省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營造美好家園。

堅持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破除發展障礙,化解發展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增強發展的融合性和開放度,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積極推動國內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推動和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一線三點」的工作思路,在各項工作中體現強省建設的內在要求,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著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取得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新成就。

發展目標:

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7∶48∶45,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力爭新農村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實現跨越,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教育質量和結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全社會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會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平安山東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達到25%,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展現生態山東、綠色山東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實富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爭取農民收入實現更高增幅,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均期望壽命力爭達到77歲,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

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奮斗,使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區域統籌和發展布局

構建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發展協調、人口聚集加快、城鎮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

(一)經濟布局。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發展。一是加快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精心組織實施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加快實施國家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範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主體力量,要發揮全省優質資源富集地帶的優勢,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高端產業聚集區。二是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把黃河三角洲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重要的增長區域。三是加快建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以加快省會建設發展為龍頭,帶動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建成發展活力充足、產業素質較高、服務功能強大、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的經濟圈。四是加快建設魯南經濟帶。以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為龍頭,加快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邊界區域科學發展高地,把魯南經濟帶建成全省經濟新的增長極。

(二)城鄉布局。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一是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區人口全部達到50萬人以上,其中超100萬的城市16個,濟南、青島分別達到400萬人和450萬人。二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穩妥引導農民適當集中居住,實行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布局,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服務全覆蓋,完成8000個村莊整體改造。三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著力點,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縣域經濟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三)空間布局。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全省國土空間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農村和生態三類區域,主體功能上分別作為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生產和農村居住、保障生態安全的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

三、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農業提升。以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加快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推進「五個提升」。第一,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糧食儲備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五年建設高產穩產糧田1000萬畝,新增糧食倉儲庫容500萬噸。第二,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支持生產要素向種養殖大戶集中、優質品種向生產基地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規模經濟,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到2015年,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等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對農民增收貢獻1500元以上。第三,提升農業裝備規模和質量。加快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4億千瓦,農機化水平達到85%以上。第四,提升農業生產標准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准和安全標准,擴大農產品的品牌優勢,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第五,提升農業產業化層次。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生產工廠化、管理企業化、組織規模化。

(二)工業優化。以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為核心,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節能減排水平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調整振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以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技術為主體的現代製造業體系。

提升發展傳統產業。按照創新驅動、優化結構、提升水平、綠色發展的要求,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加快實施工業轉方式調結構1000個重點技改項目,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力爭2015年,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的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東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2100個、230件。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優勢領域,以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強化科技人才資金支撐,重點發展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葯及生物、海洋開發及高端裝備製造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

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圍繞形成規模優勢、增強配套能力,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分工層次和整體競爭力,推動生產力集中布局、基礎設施集中配套、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集中管理。加快園區轉型提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範區。到2015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30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0個。

(三)服務業跨越。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生產、面向生活、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加強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四大載體」建設,促進服務業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旅遊、批零住宿餐飲、房地產、社區及家庭服務業等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實現跨越發展。力爭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0%以上。

(四)海洋經濟。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為主線,深入實施科教興海戰略,培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全面提高海洋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能力,構築海陸統籌、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力爭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四、基礎設施和支撐保障

突破薄弱環節,著力優化結構,提升基礎設施網路化、現代化水平,打造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支撐保障體系。

(一)能源建設。以調整布局結構和供給結構為主線,以節能減排和提高效率為重點,構建完善綜合能源體系。推進「上大壓小」電源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後機組;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接納省外來電;穩定省內煤炭生產和老區石油產量,鼓勵建立穩定的省外煤炭供應基地和油氣供應基地。到2015年,煤炭產量繼續控制在1.5億噸左右,原油產量持續穩定在2700萬噸,電力可用裝機容量由目前的6317萬千瓦增加到1.12億千瓦,其中接納省外來電1600萬千瓦以上;燃煤火電所佔比重由目前的92%下降到71%,新能源裝機占省內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14%。

(二)交通建設。加快鐵路、城際軌道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完善「四縱四橫」鐵路運輸網和「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加快港口和內河航道建設,推進我省東北亞物流樞紐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繼續推進濟南機場建設,遷建青島機場,提升干線機場功能,推進支線機場新建和改造。加快構建鐵路網路、公路干線網路、城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航空運輸、水運網路等有機銜接、優勢互補、立體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到2015年,鐵路營業里程由目前的3840公里增加到6100公里,復線率達到60%,電氣化率達到98%,高速鐵路營業里程358公里;公路通車里程由23萬公里增加到24.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4285公里增加到6000公里,完成一般國省道升級改造4000公里,新增農村公路12000公里;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內河港口吞吐量達到1億噸;全省開通航空航線達到280條。

(三)水利建設。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為重點,推進現代水利示範省建設,加強工程設施建設,統籌利用客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構建完善綜合水利保障體系。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和膠東調水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引黃濟青改擴建步伐,新建、改建一批水庫和河道攔蓄工程,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水災害防禦體系,加快骨幹河道綜合治理,完善防洪防潮體系,提升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質量和水平。城鄉水資源管理體系,加快建設水資源監測與控制骨幹網路,全面實施取水許可證與水資源論證制度,統籌管理和科學調度全社會用水規模。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節水10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和環境用水需要。

(四)市政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理順管理體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綜合市政服務體系。加快高架、立交、環線、輕軌、地鐵等快速通道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提高水、電、熱、氣等管網覆蓋率和集中供應率。建立健全包括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在內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提高緊急事件處置能力。

五、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

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一)科技創新。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研發,力爭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重點城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支持黃河三角洲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力爭更多的高新區進入國家級高新區行列。到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以上。

(二)教育優先。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努力建設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強省。基礎教育,以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為重點,著眼於促進教育公平,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學齡前和高中階段逐步實施免費制度;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強化基礎能力建設,鼓勵全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突出特色、提升內涵為重點,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重點建設若干所全國一流的高水平大學。堅持教育公益性方向,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到2015年,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達到基本辦學標准,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和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159萬人、89萬人,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提高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

(三)人才發展。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打造「人才山東」品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資源富集地帶為目標,培養造就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六支隊伍。調整優化人才結構,打造特色產業人才培育基地,支持重點發展區域、欠發達地區引進發展急需人才,強化對民營經濟的人才支撐,推進人才引進和交流。創新人才機制,健全人才選拔任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形成促進各類人才幹事創業和發展的長效機制,構建統一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加強人才公共服務。力爭到 2015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由目前的975萬人增加到1380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20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9%,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43人年。

六、文化繁榮和創新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領力、競爭力和創新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用新的理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文化建設。以建設文化強省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為目標,創新文化發展模式,加強文化載體和設施建設,推動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規劃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深入實施各類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壯大文化產業實力,集中力量突破高科技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形成以孔子文化為核心的齊魯文化品牌體系,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翻兩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快文化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文化內容形式、文化生產方式、文化傳播方式、文化投融資體制和文化市場管理模式創新,提高文化改革發展的科學化水平。

(二)文明山東。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文明風尚,弘揚和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實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工程,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快建設「誠信山東」,完善政府信用體系、企業誠信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社會誠信環境。

七、和諧社會和公共服務

以擴大供給、提升質量、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主線,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一)民生保障。逐步完善符合國情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和政府績效考核的優先目標,拓寬就業創業擇業渠道,有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力爭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以上。加快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逐步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准水平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到2015年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努力滿足城鎮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十二五」期間,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提高殘疾人教育、就業和康復水平。

(二)衛生體育。以全民健康為目標,深入推進衛生、體育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積極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創新,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營運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醫療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建立健全體育設施體系,發展體育健身市場,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水平。

(三)社會管理。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全方位推進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加強食品葯品監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食品葯品安全預警機制,健全覆蓋城鄉、打防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管理體系,加快建設「平安山東」。

八、生態文明和資源環境(略,文字太長)

http://news.sina.com.cn/o/2011-02-26/033922017169.shtml

❷ 王衍用的旅遊規劃評審

主持或參與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青藏鐵路旅遊規劃,海西旅遊區總體規劃,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旅遊規劃,三亞旅遊產品創新創意有獎徵集評選活動,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項目(2007),甘肅敦煌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北京市朝陽區溫榆河運動休閑遊憩帶概念性規劃,北京市文化產業項目評審會(2007),北京市東城區文化產業項目評審(2009), 湘西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10),湖北武當山五龍宮景區旅遊開發規劃(2009),廣東省旅遊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天津市大港區官港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山西省五年行動計劃,山西省陽城縣鳳棲湖旅遊度假區控制性祥規修建性詳規、河南省新鄭縣黃帝故里百萬重金誠邀策劃大家活動策劃方案、河南省鞏義縣四景區項目評審、河南省蘭考縣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河南省商丘市古城規劃、河南省駐馬店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河南省魯山縣旅遊產發展總體規劃、河南省文化產業實驗區策劃論證會、評審會、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西部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暨天鵝島主題農業概念性規劃,河北省涿鹿市中華三祖聖地總體規劃、河北省涿鹿市中華合符壇祥規、河北省邯鄲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河北省朝陽溝旅遊區規劃,河北省邢台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河北省秦皇島市祖山風景區規劃,河北省清東陵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四川瀘沽湖旅遊區,寧夏銀川市黃河旅遊區總體規劃、寧夏沙湖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寧夏六盤山旅遊區總體規劃、寧夏須彌山旅遊區控制性祥規,福建省漳州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江西省三清山三清宮景區控制性祥規、浙江省文成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內蒙古扎魯特旗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內蒙古烏市金沙灣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內蒙古內蒙古巴烏拉特後旗同和太草原規劃評審,遼寧沈陽棋盤山旅遊區旅遊規劃,陝西省柞水縣秦楚古道旅遊區總體規劃控制性祥規修建性詳規、吉林省長春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吉林省長春市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吉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吉林省滑雪旅遊產業總體規劃、吉林省北大湖滑雪場旅遊發展規劃;安徽省明光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海口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吉林省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吉林省滑雪旅遊規劃,新疆十二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新疆和田十二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山東省、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煙台市、山東省棗庄市、山東省聊城市、山東省長島縣、山東省招遠市、山東省棲霞縣、山東省海陽市、山東省肥城市、山東省蒙陰縣、山東省臨沭縣、山東省長清區、山東省羅庄區、山東省城陽區、山東省乳山市、山東省岱嶽區、蒙山壽星巨雕驗收、山東省齊文化園、山東省聊齋文化旅遊區、山東省棲霞縣牟氏庄園、山東省青島市琅琊台旅遊度假區、山東省蓬萊旅遊度假區、山東省牟平區養馬島省級旅遊度假區、山東省青島市珠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東省威海市雙島國家森林公園、青島市城陽區仙果園旅遊總體規劃、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山東省岱嶽區大津口旅遊區、山東省肥城市牛山旅遊區、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旅遊總體規劃、山東省泰安大汶口旅遊區、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旅遊產業、山東省乳山市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西霞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濰坊市8區縣規劃、山東省水滸旅遊規劃、山東省齊河縣旅遊產業總體規劃、山東省淄川區齊山旅遊區、山東省汶上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山東省汶上縣旅遊目的地營銷規劃、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旅遊區提升規劃、山東省泰山區、山東省魚台縣、棗庄市山亭區漢諾庄園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山東省旅遊志的評審。

❸ 求一份山東的旅遊計劃,謝謝了

山東是文化大省,推薦精品濃縮文化之旅:第一站曲阜,探訪孔孟故里,文化尋根。(附近還回有水泊梁答山的遺跡,感受水滸文化。)第二站:泰安,登泰山感受帝王封禪聖地-五嶽之尊的魅力,第三站濟南,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品味泉城濟南。第四站淄博,陶瓷之都。蒲松齡故居,周村古建築、戰國齊都遺跡。第五站濰坊,了解風箏之都。品嘗濰縣小吃。第五站威海,探訪天盡頭,蓬萊閣尋仙,劉公島旅遊,參觀中日甲午海戰紀念館,觸摸歷史滄桑。第六站青島,中山公園、魯迅公園、海洋公園、青島山、棧橋、嶗山... 還可以吃海鮮、哈啤酒。行色匆匆的話,也可以到此為止了。

❹ 山東旅遊資源優勢及其發展前景

《論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

李東成

(山東師范大學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014)

摘要: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遊;山東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二、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

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傳承性強

2、地域特點鮮明

3、影響廣泛

4、開發較早

三、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

山東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以此為基礎的民俗旅遊活動也類型多樣,豐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遊內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難全面、確切地描述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參照山東民俗旅遊產品的分類,筆者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出山東民俗旅遊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館旅遊

(二)節慶民俗旅遊

這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主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為傳統節慶旅遊,現代節慶旅遊、新興節慶旅遊、假日旅遊(如雙休日、黃金周等)。山東主要的旅遊節慶有濰坊國際風箏節、濟南千佛山廟會、趵突泉燈會、大明湖荷花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泰山國際登山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煙台國際葡萄酒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青島海雲庵糖球會、天後宮民俗文化廟會、榮成國際漁民節等。

(三)婚俗旅遊

(四)漁家樂

(五)農家樂

(六)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

四、山東民俗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民俗旅遊發展到今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類型豐富多樣,在開發內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比較高的民俗旅遊品牌,成為山東旅遊又一個較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專項旅遊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山東建立了許多民俗旅遊村、數條民俗旅遊線及民俗旅遊區,但目前山東民俗旅遊業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就當前山東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和下一步的開發思路。

有些問題在整個旅遊業中是普遍性的,如對民俗旅遊資源重開發不重保護,重經濟效益輕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景點(景區)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也有一些具體問題,如景點(景區)各自為政,重個體得失輕共同發展等。就目前山東民俗旅遊實踐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管理體制的分割所帶來的矛盾

(1)「三孔」管理體制變更所帶來的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問題。

(2)蒲松齡故居與聊齋園的管理體制分割

2、企業化運作帶來的弊端

3、「內訌」式的不規范競爭

(1)膠南、龍口的徐福節

(2)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

4、開發滯後,對外競爭不力

(1)運河民俗旅遊必須迎頭趕上

(2)梁祝婚俗旅遊有待大力開發

(3)水滸旅遊:牆內開花牆外香

(4)菏澤牡丹要做大做強

5、民俗旅遊節慶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和對策

(一)、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1、文化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民俗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旅遊,它的魅力在於民俗旅遊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山東旅遊業的深度發展,以文化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遊,對山東民俗旅遊而言,齊魯文化和山東民俗文化是其開發的靈魂,因此,開發山東民俗旅遊必須遵循文化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民俗旅遊資源。其次,民俗旅遊項目應創造和實現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遊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最後,民俗旅遊項目開發不僅要具有民俗的「神」,還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9]

2、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遊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於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製。當然,這並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在實際的開發和經營中,這樣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對於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遊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遊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應以特色為依據,突出各地區的民俗旅遊特點,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和旅遊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遊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4、遊客中心原則

遊客是民俗旅遊的主體,因此,民俗旅遊應以遊客為中心,按照遊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遊產品。遊客的旅遊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遊客的這些基本旅遊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遊產品。

5、多樣性與專題性結合原則

多樣性與專題性既對立又統一,二者充分結合會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樣性不僅不會沖淡專題性,而且還能襯托、突出專題性;多種專題也能豐富多樣性,使多樣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6、可進入原則

各地區民俗文化不同,表現為各個旅遊景區(點)是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動多在農村開展。因此開發時要考慮距離遠近、可進入程度、交通狀況等問題,以便作到各旅遊片、區內各景區(點)相對集中、聯系較緊密,各片、區間交通順暢,可進入性好。這樣有利於設計旅遊線路,方便遊客進行各種民俗旅遊活動。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民俗旅遊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遊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築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遊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轍。

8、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遊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山東省民俗旅遊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對策

1、挖掘、突出山東民俗旅遊的齊魯文化內涵

旅遊具有文化性和經濟性雙重屬性,而齊魯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核心,它也是山東民俗旅遊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遊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遊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山東的民俗文化包羅萬象,除了其以民間建築、民間技藝、民間游戲為代表的物質層面和以婚喪嫁娶為代表的制度層面外,以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人文素質為代表的精神層面也同樣不容忽視,在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中,後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的重視。

2、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物保護

文物作為物質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民俗旅遊開發的重要載體,「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壞文物就毀滅了民俗旅遊的基礎,失去了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從理論上來講,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文物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開發,有了旅遊開發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在處理二者的關繫上,應當把相關文物的保護工作置於主導地位。然而,在實踐中,二者的關系不是如此。某些單位和個人把旅遊開發的收益中飽私囊,不願對文物保護投資。對此,必須加強旅遊管理方面的分工負責,統一協調,理順管理體制,同時,正確貫徹《文物保護法》,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3、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遊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特徵,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賣點,不致被替代。青島在民俗旅遊方面即有多個賣點,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贏。

關於石家莊、王家皂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其實,二者在民俗旅遊內容和開發歷史有很大不同,石家莊以「農家樂」著名,王家皂以「漁家樂」為主;石家莊因其開發較早,影響較大,王家皂卻是新開發的民俗旅遊村。稱石家莊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是合適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國海洋民俗旅遊第一村」,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國內還沒有如此定位的。這樣既可避免石家莊帶給王家皂的「陰影效應」,還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競爭是避免競爭,在這方面,楊家埠做得比較好,它定位為以特色民俗為主題的「中國民間藝術遺產村莊」,突出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4、對內聯合,對外競爭

面對來自江蘇等其他省份以徐福東渡為主題的民俗旅遊,膠南、龍口的徐福節慶首要的是在協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競爭。因為二者的資源特點類似,地理位置較近,內部競爭只能導致兩敗俱傷。在實際操作中可採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徐福節慶,或以一地為主,一地為輔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節時間分開,兩地分別舉行,從而避免同一時段舉辦徐福節慶。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濟南三勝」的春節黃金周。「濟南三勝」在春節黃金周均舉辦大同小異的民俗旅遊活動,與其拼內耗,不如聯手一致對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勝分開來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遊景點有影響力,但如果「山、泉、湖」強強聯手,進行資源優勢互補,讓遊客以優惠的價格一票通游,將對遊客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遊的拳頭產品,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濟南。

5、整合旅遊資源,做大做強

以菏澤為例。菏澤作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舉辦一次全國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讓人們在寒冬觀賞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進行花木交易,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菏澤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棗梆、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十幾個地方戲種同時並存,這在全國同級地市中尚不多見。菏澤的麵塑、魯錦等獨特民俗,也可以重點開發為「民俗博物館」和民俗生態保護區,和牡丹一起構築菏澤旅遊的四季文章。

菏澤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以牡丹、水滸、黃河旅遊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以期構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澤牡丹與黃河、水滸結親成功,將從根本上擺脫當地旅遊業多年來單靠牡丹一條腿走路的尷尬。

6、加大旅遊開發力度

在這方面,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黃河三角洲民俗旅遊比較迫切需要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為加強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學會,在對梁祝文化的開發利用上,可將梁祝讀書處——嶧山建成愛情搖籃之山;將微山縣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復明代梁祝祠,建梁祝愛情文化園。通過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利用,為濟寧文化大市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梁山雖然沒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滸民俗文化,可從民俗旅遊入手,吸引魯西南、魯西北和全國的遊客。

7、編制全省民俗旅遊規劃

截至目前,全省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旅遊規劃,這與山東的民俗旅遊資源大省、民俗旅遊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國外旅遊專家在為山東做全省的旅遊規劃時曾說,濰坊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遊線」的基礎上把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進行統一規劃,東引山東的海洋民俗旅遊,西聯魯西南的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菏澤的民間藝術旅遊,形成橫貫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線。如此以來,勢必盤活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活動,擴大山東民俗旅遊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山東民俗旅遊的跨越式發展。

❺ 山東省旅遊發展情況

山東省地處黃海之濱和黃河入海口,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眾多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省擁有旅遊景區、景點509處,其中泰山和曲阜「三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青島煙台、威海代表了中國海濱旅遊的一大片。全省旅遊資源品位高,種類全,分布廣,綜合條件好。
山東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1979-1998年十十年間,全省累計接待國內旅客4.6億人次,創旅遊收入895億元;接待海外遊客402.8萬人次,創匯12.2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和旅遊創匯年均分別遞增54.7%和33.6%,成為持續增長最快的產業。近十年來,接待海外遊客大幅增加,「八五」期間年接待量先後突破20萬、30萬、40萬人次。「九五」期間,相繼突破50萬、60萬人次。特別是199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拉動經濟,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重點培育。1998年10月,省政府第13次省長辦公會議聽取旅遊工作全面匯報,集中討論全省旅遊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措施要求;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把旅遊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確定了加大投入、加強領導的有關措施。1999年6月,省委、省政府又專門召開高規格會議,深入動員、全面部署全省對外開放和旅遊工作。隨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指標、文件和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全省旅遊工作開始出現了新的喜人局面。一些地市把旅遊作為「一指導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10個城市相繼出台了加快旅遊發展的決定或意見,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完善產業政策,加大投入,加快發展。面對旅遊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氣象,全省旅遊行業廣大幹部職工振奮精神,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團結拼搏,知難而進。1999年全省旅遊總收入突破300億大關,達到307億元,比上看曾長16.43%。凈增44億元,旅遊總收入佔全省GDP的4.01%。其中接待海外過夜旅遊客56.2萬人次9包括一日游遊客共62.2萬人次),比上看增長25.25%,旅遊創匯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8%。兩項指標均創十年來最高增長率。
山東旅遊業經過不同時期的開發和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購、娛相配套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旅遊產業體系。全省擁有一至五星級旅遊飯店173家,床位4萬張;旅行社376家,其中國際旅遊行社50家;旅遊車船公司41家,旅遊汽車2393台,遊船197艘;旅遊游商品定點廠21家;開發建設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和省級旅遊度假區15處;旅遊行業固定資產120億元(不含度假區),旅遊從業人員54萬人。去年,旅遊發展規劃和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建立旅遊項目庫,篩選了50多個有特色的項目,實行了大型項目專家評審制度。省班府撥款5000萬元用於大項目啟動。社會化辦旅遊已成氣候。濟南市投資13億元的泉城廣場、投資2.5億元的野生動物園、投資8000萬元的釣突泉擴建工程,南山集團投資3億多元的高爾夫球場、康樂宮,以及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大型項目竣工。銀行投資2億元的青島中苑海上廣場部分完工。孔子文化廣場、淄博齊城、梁山、蒙山、費縣石林等項目正加緊策劃。「創城」工作成效顯著。1998年山東六城市創辦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獲得成功,佔全國總數的1/6,旅遊環境大為改善。去年又有11個城市申報參加第二批「創城」活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兩年來,全省旅遊行業有14個單位、集體和8名個人受到全國表彰;有40個單位、集體和8名個人受到全國表彰;有40個單位、集體和60名個人受到省里表彰。旅遊業的發展對促進對外交往,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山東影響,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提供社會就業,幫助後進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山東省提出,作為全國沿海經濟大省、旅遊資源大省,必須緊緊圍繞2000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確定的建設世界旅遊強國這一宏偉目標,以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狠抓重點、熱點、難點和新增長點,緊持區域均衡發展,不斷拓展新的空間,夯實基礎,整體創新,打破常規,加快發展,率先建成旅遊強省。確定的主要目標是:2000年,國內旅遊收入330.36億元,旅遊創匯3.05億美元,旅遊總收入355.27億元,2005年,國內旅遊收入700億元,旅遊創匯5億美國微軟公司元,旅遊總收入740億元,佔全省GDP的6%;2010年,國內旅遊收入1500億元,旅遊創匯9億美元,旅遊總收入1600億元,佔全省GDP的8%。

❻ 齊魯文化的產業發展

2008年山東省和12個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總額已達2億多元。濟南、青島、萊蕪、臨沂、濱州、煙台、濰坊等7個綜合試點市相繼出台了改革方案,改革進展順利。全省已有20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山東省文化產業品牌遍地開花,形成了以孔子文化節、濰坊風箏節、青島啤酒節為代表的文化節慶品牌,以電視劇《大染坊》《闖關東》為代表的魯劇品牌,以《大羽華裳》《蒙山沂水》為代表的旅遊演藝品牌,以《圓明園》《晶瑩小子》為代表的動漫品牌,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達尼畫家村榮登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成為「中國文化製品七大品牌」之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是快速發展山東文化產業根本所在。山東應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經濟,逐步尋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從2008年起,山東省財政將每年統籌安排5000萬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採取貼息、獎勵、資助等形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為構建濟南市文化產業鏈,濟南市將重點培育108個文化產業項目,並面向全社會招商融資,投融資總額達人民幣172億元,共涉及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網路文化、文化休閑娛樂、節會展覽、文化產品生產及銷售、體育產業等領域,顯示出了省城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潛力。
據介紹,濟南市重點打造的齊魯動漫遊戲產業基地,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以及未來規劃設計,要對金鑾大廈、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廈、東航三角地片區、濟南市藝術大廈、濟南箱包市場等幾處地產進行整合,從而打造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動漫影視藝術文化創意中心,力爭成為濟南及山東省動漫產業核心區和示範區。重點開發的齊魯文化產業園中心,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距濟南主城區16公里,規劃佔地面積800畝,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周圍現有高校9所,主要建設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會展中心等約20萬平方米,將成為濟南、山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時具有公務和交易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濟南市還要打造濟南華山水景園,依託歷史名山華山,開挖大湖面,形成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按照「七島伴三山,玉帶連兩湖」的總體結構,建造「一山兩湖十八園」,再現「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歷史風貌。
濟南市還要求,要把泉水作為城市最寶貴的戰略性資源加以保護。以正常降水條件下保持泉水常年噴涌為目標,妥善處理泉水保護與旅遊發展、城市供水的關系,搞好水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泉水之都」的城市形象。堅持泉源、泉脈、泉眼、泉系並重的保護原則,制定泉水保護總體規劃和重點泉群保護詳細規劃。加強泉景觀建設,增加泉文化內涵,做好泉水申報國家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特色風貌。
省城將嚴格執行《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泉城特色風貌帶規劃》,以古城區、商埠區、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文化保護為重點,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加強以明府城、大明湖、環城公園為核心的泉城特色標志區建設,保護古城區傳統格局、軸線、路網、水系和建築風格,保護商埠區路網街區和近現代優秀建築,加強對芙蓉街、曲水亭街等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

❼ 山東第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東第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2017-09-15在山東省臨沂市蒙山旅遊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臨沂蒙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文體中心。

山東第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300MA3EJX2H04,企業法人劉方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山東第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山東第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