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區產品分類的ppt
❶ 求三清山半日游(精華版)PPT 求三清山一日游(完整版)PPT
半天時間真的太少了,呵呵,一天的話能馬馬虎虎游覽主要景點,PPT還真沒有,以下給您做個參考吧。
游覽三清山分為南線游和東線游。南線從觀景台開始,途經一線天、玉台、觀日台至南清園,途中可看到一線天、太公釣魚、司春女神、萬笏朝天、仙桃企鵝、巨蟒出山、仙苑秀峰等景點。此區的景點比較集中,形態多樣。
東線從沖霄谷開始經玉京峰至三清宮千步門。途經的景點有真絕頂、金殿木魚、登真台、猴王獻寶等。該區景點比較分散,有些距離較遠,另外山路也比較險峻,適合喜歡爬山的旅遊者。途中還可以看到巨大的木魚石。
天晴游三清山,應該先東邊(南清園、東海岸)再順道到西海岸,因為整個景區主要景點呈東、西向布局,早上太陽在東邊,此時游覽景區的東部,由東到西的群山皆為陽光所照射,拍片時陽光在你背後,有利於拍PP和觀賞,下午反之亦然。若方向反了,會長時間處於逆光區域,不是黑片就是暈光片。
三清山景區:西華台、三清宮、玉京峰、三洞口、梯雲嶺、玉靈觀、石鼓嶺
三清山十大景點: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老子看經、猴王獻寶、玉簾瀑布、萬笏朝天、玉京峰、秀峰、天門峰、觀音賞曲
門票:淡季130元/人(1月份),旺季150元/人(2月1日-12月31日),持學生證半票
觀日出和晚霞的最佳地點是玉台或三排尖,從天門山莊、雲中園山莊步行約1-2小時。
日出時間: 春季6:00 夏季5:30 秋季6:10
晚霞時間: 春季19:00 夏季19:30 秋季18:30 冬季18:00
❷ 哪裡有ppt做的旅遊景區詳細性規劃文本
你網路下來:
http://www..com/s?tn=adv&bs=filetype%3Appt+%CF%EA%CF%B8%B9%E6%BB%AE&f=8&wd=filetype%3Appt+%BE%B0%C7%F8+%CF%EA%CF%B8+%B9%E6%BB%AE
有一自些。
其他的你可能需要通過同行獲取
❸ 旅遊景區風險預測ppt製作
https://wenku..com/view/80948eb7f524ccbff121849b.html?from=search
❹ 求大神幫忙製作PPT。關於景區門票在旅遊旺季時是否應該漲價的討論。不要多,大概有幾頁就夠了。
去網上搜搜下載一個,改下行了
❺ 幫忙做一個PPT
龍門石窟
概述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目錄[隱藏]
【自然概況】
【洞窟簡介】
【歷史沿革】
【文化遺產】
【文物珍藏】
【雕刻風格】
【旅遊資源】
【景區美食】
【自然概況】
【洞窟簡介】
【歷史沿革】
【文化遺產】
【文物珍藏】
【雕刻風格】
【旅遊資源】
【景區美食】
• 【景區購物】
• 【名家評論】
[編輯本段]
【自然概況】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編輯本段]
【洞窟簡介】
風景秀麗,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朴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朴,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葯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葯方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葯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葯方洞的葯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產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鍾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1、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鍾情於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緻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在一次春遊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宋代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十一中,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記述:「武後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奪錦袍賜之」。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經當眾誦讀,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在東方虯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而這段典故所發生的地點---石樓就位於香山寺內。
2、九老堂:白居易與「香山九老會」
「停宮致仕」後,白居易更加放情於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里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年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里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與龍門西山石窟隔河相望,
❻ 有關東北的旅遊路線ppt
哈爾冰最好玩 再去沈陽聽二人轉。推薦樓主上游多多上看一下
❼ 怎樣安排張家界旅遊行程.ppt
看你遊玩幾天時間,遊玩哪些景點?住什麼標準的酒店,這樣才能給你准確報價及線路安排。一般張家界景區適合遊玩二天時間,但是在景區外面還有天門山,大峽谷,鳳凰古城等景點不知道您對哪些景點感興趣。
A9線:張家界大峽谷天門山鳳凰古城五天四晚游
第 1 天:穿行峰林迷宮金鞭溪、奇絕秀美袁家界(電影阿凡達山峰原型)可增加老屋場
上 午:導游在市區接站,然後坐旅遊專線車(可沿途欣賞40分鍾的湘西田園風光)後直接從森林公園門票站進入景區遊玩(門票248元已含);徒步游覽「世界上最美麗的峽谷」---金鞭溪景區,(包含觀音送子、豬八戒背媳婦、神鷹護鞭、劈山救母、西遊記外景拍攝地、長壽泉、千里相會等景點)。走完金鞭溪後,有兩種游覽方式上至山頂的袁家界景區(其一:可從金鞭溪的千里相會從亂竄坡徒步上袁家界,其二:可從水繞四門乘坐環保車至百龍電梯下站,然後乘坐世界戶外第一電梯至山頂的袁家界)。
下 午:中餐後遊玩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袁家界景區(包含電影《阿凡達》中「哈利路亞山」原型「乾坤柱」、天下第一橋、九天玄梯、乾坤柱、連心橋、中韓友誼亭、神龜問天、迷魂台等景點) 。袁家界,是張家界森林公園山頂觀景最為奇特壯觀景區之一,與黃石寨遙遙相對卻勝過它…之後便乘坐大約20分鍾的環保車可到大觀台住宿地休息,體力好者導游可帶去遊玩未開發景區——老屋場風景區,觀原生態的空中田園及神兵聚會絕景。
特別貼士: 第一天進景區需要乘車、爬山、建議行李精簡,適合穿旅遊鞋或者休閑運動服裝
住宿: 天子山景區大觀台(天氣好時可看日出) 交通: 景區環保車 用餐: 中晚餐
第 2 天:唯我獨尊的一步登天,自然仙成、匪氣磅礴的烏龍寨,秀麗無比的天子山、十里畫廊景區
上 午上午行程安排 早上起來欣賞日出美景(需天氣好),早餐後遊玩張家界景區最漂亮的地方楊家界景區(金雞報曉、烏龍寨、三道鬼門關、楊門女將、迴音壁、情人峰、五指山、天波府、等景點),大湘西最著名的土匪窩--烏龍寨,因其山寨盤踞的山勢險惡,當夜幕來臨時其形如一條盤踞在山嶺上的烏龍而得名!楊家界風景,同張家界一樣,主要是原始風光自然美。它與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比較,除地質地貌與一部分山峰基本相同以外,又有其獨特之處,不似張家界,又勝似張家界。是常規旅遊團沒有時間安排前往的絕佳景區…
下 午午餐後游覽「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有峰林之王稱號的---天子山景區(仙女散花、御筆峰、天子閣、雲青岩等景點),賀龍公園,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銅像,下山遊玩十里畫廊景區(三姐妹峰、采葯老人、全家福、食指峰、駝駱峰等),乘坐旅遊巴士大約50分鍾的車程返回市區,車游「千年古戰場」百丈峽出景區:峽谷因有高近百丈的石壁直插雲霄,不敢仰視,故而得名。
特別貼士: 特別貼士內容當天游覽的景點較多,多為步行,參觀較為勞累,景區中買東西的較少,建議帶點小吃或者飲水,補充能量和水分
住宿: 張家界市區 交通: 景區環保車 用餐: 早 中 餐
第 3 天:美麗壯觀的天門山
上 午:乘車赴天門山索道下站,游覽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258元的門票及索道票已含),天門山文化底蘊深厚,有「武陵之魂」之稱,更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它兼峰、石、泉、溪、雲、林於一體,集雄、奇、秀、險、幽於一身,被譽為空中原始花園。我們乘坐天門山索道,前往游覽天門山:觀天門洞、99道彎公路奇觀(通天大道)、李娜別墅、鬼谷棧道、鬼谷兵盤、雲夢仙頂、天門山寺、靈泉院、木石之戀等著名景點。
下 午:返回張家界市自由活動。
住宿: 張家界市區 交通:旅遊線路車 用餐:自理
第 4 天:原始幽靜而有「小九寨」之稱的大峽谷
上 午:乘車赴有「小九寨」之稱的——張家界大峽谷(122元門票已含):零距離接觸張家界 「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神奇瑰麗。觀天仙水瀑布,蝴蝶泉瀑布,竹仙泉,翠潭攬瀑;行於一線天,天梯棧道,石壁裂縫,石上森林;探怪謎洞,佛手遮天,爛船岩千古流傳的未解之謎。李自成與吳三桂慘烈決戰的「千人墳」古戰場,反映湘西歷史特色的土匪洞,及見證解放初期湘西人民靠天勞作在絕壁間挖鑿的「南方紅旗渠」等。世界最高蹦極、世界最長玻璃橋和湖南省首條諾克里滑道。
下 午:張家界市區15:00發車,前往鳳凰,途徑國家級著名旅遊景區---掛在瀑布上的古鎮《芙蓉鎮》不含門票(門票120元/人自理),芙蓉鎮又名王村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是湖南湘西土司發源地及土司州府所在地,1986年由中國著名導演謝晉,劉曉慶,姜文主演的《芙蓉鎮》在此拍攝,而更名為芙蓉鎮,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也是融自然景色與古樸的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站在瀑布下看酉水風光,踏著石板街,漫步在古鎮上,品嘗著劉曉慶的米豆腐,蒿葉粑。讓人流連忘返,晚餐後車赴鳳凰,抵達鳳凰後,自行漫步沱江,夜色中的鳳凰古城完全是一個美妙的夢境,那神秘閃爍的燈光,那臨江而駐的酒吧,吊腳樓,古城牆就是一本神奇的讀物,糅合著古代與當今的元素,向我們訴說著鳳凰過去和現在的故事……..
住宿: 鳳凰古城 交通: 旅遊線路車 用餐: 中晚餐
第 5 天:歷史悠久、民俗獨特的鳳凰古城
上 午:早餐後游覽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古城—[鳳凰古城]含九景門票;參觀文學巨匠—沈從文故居,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故居,觀百年古城樓-東門城樓,北門城樓。看楊家祠堂,崇德堂,古城博物館,萬壽宮,感悟鳳凰的歷史滄桑。乘一葉烏篷小船順沱江而下—沱江泛舟(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苗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副江南水鄉的畫面展現於眼前……… 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街上,自由選購苗家的特色小吃,特產及工藝品。
下 午:中餐後車赴長沙或張家界送團。結束此次愉快的鳳凰之旅!
溫馨提示;鳳凰古城為敞開式民用商業區,特色商品導游義務介紹,旅遊者購物行為為自主選擇購買,旅行社不接受鳳凰區域旅遊者購物方面的投訴及退換貨的要求,建議有購買需求的旅遊者盡量選擇大型資質齊全的,或政府授牌非遺傳習所商店購物。
以上行程由張家界甲殼蟲自由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