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地區走廊文化旅遊
① 遼西走廊的歷史
遼金之前古人長途旅行的足跡並未穿過遼西走廊。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大修馳道,這里只開辟了無終(天津薊縣)至碣石(葫蘆島綏中),其間的榆關(山海關)至碣石正是遼西走廊的最西段,也就是說,秦時遼西走廊並未貫通。秦漢至隋唐各朝,從中原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凌河谷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跨醫巫閭山到東北重鎮遼陽。緣何如此?遼西沿海丘陵起伏,岩體廣布,人煙稀少,雖有草叢毛道,仍處荒漠閉塞狀態,既無重鎮又無要塞,又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游牧為主,居民分散,沒有較長久的地方政權,地方官吏不過是臣服中原朝廷的民族首領,朝廷和百姓沒有打通遼西走廊的要求。而大凌河畔人煙稠密,柳城(朝陽)是西漢遼西郡重鎮,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成為東北的繁華地區,營州(朝陽)是唐朝遼西政治經濟中心。古人利用河岸道路發展了社會經濟。公元207年,曹操平定烏桓從柳城班師回朝,走的就是這一路線。
開拓遼西走廊通道始於遼而發展於金。契丹建立大遼國後,侵佔了燕雲十六州直逼黃河,遼西已成遼國腹地。遼軍從中原俘獲大批漢人,安置於遼西做奴隸。漢人從事手工業生產,開荒種地,建立城池。遼西走廊土地的開墾,促進了道路的開拓。公元947年遼滅後晉,押解晉出帝石重貴流放到東北走的就是遼西走廊,「癸卯,帝與皇太後李氏俱北行,過薊州、平州至榆關沙塞之地,又行七八日至錦州,又行數十程,渡遼水至黃龍府,即契丹所命安置之地」(《舊五代史少帝重貴記》)。這是從山海關直通錦州的最早記載。
後來,東北的女真建都會寧府(黑龍江阿城),與宋協議滅遼。只是兩國有遼相隔,人煙稠密商旅不絕的繁華地區如凌源朝陽等又盡被遼設卡堵截,宋與金的使臣們不得不採用了防範鬆弛的遼西走廊通道。協議成功後,金兵大舉南下,走的就是遼西走廊。1122年,金兵攻陷遼的中京(內蒙寧城)直取燕京(北京),東北盡被金占。1124年,金太宗下令,至京師(上京會寧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驛,至此,遼西走廊通道納入國家管理。參加金太宗完顏晟登極大典的北宋使臣許亢宗在《奉使行程錄》中寫道:「由榆關東北傍海行,經遷州(山海關附近)八十里至萊州(綏中前衛),八十里至隰州(興城東關驛),八十里至桃花島(興城菊花島),一百里至紅花務(連山高橋附近),九十里至錦州,八十里至劉家莊石山站附近),經由十三山下,一百里至顯州(北鎮)」。又說:「出榆關以東行,南瀕海,北限大山,盡皆粗惡不毛,至山,忽峭拔摩空,蒼翠萬仞,全類江左,乃醫巫閭山」。1184年,金世宗完顏雍從燕京回會寧府,遼西走廊各州縣,盡皆治橋修道,路況大好。
遼西走廊通道完善於明清。明初,遼寧西部除遼西走廊外全為蒙古勢力范圍,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國公徐達在河北與遼寧交界處創建關城,設山海衛,始名山海關。「關外」也就是山海關以東的地方,人們習慣叫做「關東」。山海關以東包括現今遼寧省大部,又稱遼東。山海關設有東西南北四門,東門叫「鎮東」,即「天下第一關」門,東門外即屬遼東,是關城重點防區,威遠城八里堡等城堡墩台羅列,緊緊護衛著東門,警惕地注視著東方。山海關的位置,恰好處於遼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像一把大鎖,牢牢鎖住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上通道,難怪古人稱頌: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1442年明王朝又下令修築邊牆,鞏固遼西走廊安全,保衛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地位。修築邊牆之後,東北各地經朝陽入中原的古道再不能隨意通行,遼西走廊作用凸顯。同時,朝廷進一步加強遼西走廊的經營管理,鑒於綏中與錦州之間相距三百里而無州縣,不利防務,遂決定「在曹庄湯池之北,建立衛治,賜名寧遠」,使得這里又多了一座要塞,多了個經濟中心。並且在山海關到錦州沿線廣設屯堡烽燧,各衛間遍設驛站。重要的衛所驛站從西到東分別是:廣寧中前所(綏中前所)、廣寧前屯衛(綏中前衛)、廣寧中後所(綏中)、寧遠中右所(興城沙後所)、寧遠衛(興城)、連山驛(連山)、寧遠中左所(連山塔山)、杏山驛(錦縣杏山)、廣寧中屯所(錦縣松山)、廣寧中左屯衛(錦州)。星羅棋布的防衛設施,使遼西走廊成為名符其實的交通要道,商貿興旺,客旅不斷,住戶日增。
滿清入關後,清廷將東北視作「龍興發祥之地」,這里還有陪都盛京和皇陵,有皇家田園參場,中原與東北的往來更加頻繁,遼西走廊通道也更加完善。它的拓展和完善,使得昔日的大凌河谷通道失去了當年風采,有些路段已然淹沒於荒草之中。
② 張占宇 遼西九華山的溫泉
鍶型溫泉,誰體驗過,我是體驗了,相當不錯。凌海九華山溫泉
悠悠九華山 一脈泉水入心底
遼西走廊,錦邑屏藩,渤海之濱,大凌河畔。凌海九華山溫泉酒店由凌海花園集團斥資10億投資興建,地處於遼西九華山國家4A級度假區北部。集團在錦州、凌海市委市政府規劃下,以溫泉為核心,打造凌海溫泉旅遊文化聚集區——九華山溫泉新區。
凌海九華山溫泉酒店位於風景秀美的遼西九華山北畔,南臨國道102線、省道305線,北接京沈高速公路、京哈鐵路是遼西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於2012年12月8日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約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餘萬平方米,是一家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養生溫泉為一體的多元化度假型酒店。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 大愛九華山
凌海九華山溫泉酒店由A、B兩座樓體組成、擁有客房五百餘間,可同時容納1000餘人入住。客房設有豪華樓層、商務樓層、行政樓層、女士樓層、無煙樓層、行政酒廊及總統套房等。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 大愛九華山
酒店餐飲部擁有二十餘間大中小型風格迥異的包房,可提供各式圍餐及自助餐、冷餐宴會等,宴會大廳寬敞明亮,可容納3000人同時就餐。酒店會議中心擁有八個多功能會議室,可提供遠程電視、電話會議,董事會和簽署儀式等多樣式會議服務。2013年承接了2013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的大小相關會議和簽署儀式,也是全國百強旅行社論壇、凌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等各大會議的舉辦地。
酒店擁有康樂、健身中心,娛樂中心,茶藝中心棋牌室等多種休閑娛樂項目。康樂、健身中心設有瑜伽、體操館、各色健身設備;檯球、乒乓球、羽毛球場地;更有室內外大型網球館。娛樂中心設有家庭式量販KTV、休閑酒吧、茶藝中心、棋牌室以及五個數字在線影院。
九華山溫泉水城,作為凌海九華山溫泉酒店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堪稱為遼西地區水上游樂濃墨重彩的一筆。水城總建築面積六萬余平方米,可容納20000人同時游樂,以「動感、奇妙、夢幻」為核心,打造了遼西最大的溫泉水世界。九華山溫泉水城擁有九大水上娛樂項目:大型造浪池、兒童互動水寨、速度直線滑梯、漩渦滑梯、浪擺滑梯等等驚險刺激。水城還擁有美容、養生的溫泉泡池三十餘個,溫度不同、療效不同,中醫葯療池、魚療池、美容泡浴、火龍浴等一應俱全。
凌海九華山溫
泉酒店於2014年開啟室外溫泉水世界,超大型戶外海嘯造浪池、大型親子互動水寨、室外水上碰碰船、大型造訪古船、古色古香的室外溫泉長廊帶你親近自然、享受生活。巧奪天工的舍利塔,精美絕倫的千噸玉佛,氣勢恢宏的浮雕降魔圖,庄嚴肅穆的慈海寺、遼西地區首家大型佛教講堂等,聖水湖之上的觀音洞與文化廣場隔湖相望,人行廊橋、步步佳境,渾然一體,勝似江南園林美景。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 大愛九華山
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大愛九華山
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大愛九華山
張占宇 凌海張占宇 凌海花園集團張占宇 大愛凌海大愛九華山
③ 遼西走廊,在明朝末年的戰爭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可以很直接的說,明朝末年,遼西走廊的得失與否關乎著明王朝的存亡。
④ 遼西走廊的歷史沿革
遼西走廊
開放分類: 地理、遼寧、走廊
遼西走廊
(LiaoxiZoulang)
在河北省山海關市和遼寧省錦州市間。是遼西丘陵東南的沿海狹長平原地帶。為華北通往 東北的交通要道,京沉鐵路經此。
遼西走廊 為遼西低山丘陵東南的沿海狹長平原地帶,在地理上稱山海關走廊, 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遼寧省糧食和水果產區之一。位於省境西部錦州至山海關間沿海狹長地帶,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為東北—西南走向的海蝕沖積平原。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海拔500餘米降到50米以下。低丘突出平原上成為孤峰或延伸入海形成半島和島嶼。海岸線長330公里。小凌河口到六股河口為基岩—砂礫質海岸,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港灣;六股河口以西幾乎全為沙岸,岸線平直。河流流短水急,大都自西北流向東南入海。
走廊地面平坦,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肥沃。走廊地帶背山面海,形勢險要,即走廊北靠松嶺,南臨渤海,歷史上中國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聯系主要通過這里,是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京沈鐵路、京哈公路並行縱貫,是交通要道。主要城市有錦州市,是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遼沈戰役中具有戰略意義的一仗就是在這里進行的,另有錦承、葉赤、魏塔等鐵路北通阜新、朝陽、赤峰、承德等地。沿海有葫蘆島港可泊海輪。
走廊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明清寧(興城)錦之戰、松(山)錦之戰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1948)均在此進行。
⑤ 遼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繞道蒙古專,路途遙遠不說,且屬是高原地帶,非常不適合大部隊先進,人員、糧草供給都成問題,更何況當時的那一塊並不是像現在一樣富庶。另外走廊外全為蒙古勢力范圍,民族矛盾日益激烈,之所以稱之為咽喉之地,像一把大鎖,所以成了唯一方便的通道。
奪取了錦州意味著山海關被完全掌控了,自然無路可退!也就是山海關為什麼能稱為「天下第一關」!
⑥ 遼西走廊的簡介
錦州、葫蘆島、興城、綏中、山海關等城鎮是扼守走廊的軍事要地。走廊背山專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屬,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歷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明天啟六年(1626),後金努爾哈赤率兵圍攻寧遠(今遼寧興城),企圖打通走廊,奪佔山海關。明將袁崇煥借城防堅固,挫敗後金軍,史稱「寧遠大捷」(見寧遠之戰)。次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圍攻錦州、寧遠,明軍依有利地形,憑險據守,重創後金軍。明崇禎十三至十五年(1640~1642),松(山)錦(州)一戰中,明軍關外主力喪失殆盡,走廊遂被清軍佔領,成為清太宗進圖中原的前進基地。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見直奉戰爭)中,奉軍配置在綏中、興城、錦州一線,以遼西走廊為依託,攻破山海關,進入華北。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歷時52天的遼沈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攻克錦州,繼而佔領走廊,封閉東北與關內的陸上通路。今有京沈鐵路貫穿走廊。
⑦ 遼西有哪幾個城市
包括錦州市、葫蘆島來市、秦自皇島市、阜新市、朝陽市。
遼西是典型的大陸文化兼有海洋文化的主要特點。遼西地區是中原地區進入東北的必經之路,長期是兵家必爭之地。
遼西的盛衰是華北發展的風向標。原住民為漢。歷史上遼西冀北京津承都屬於一個行政地理區域,燕國秦漢隋唐明朝前期的冀北幽州直隸包括遼西承德赤峰北京天津地區,遼西方言接近於北京承德赤峰地區,發音中和,平捲舌分明。
(7)遼西地區走廊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錦州:「錦州」一名是從遼代開始的,「錦綉之州」的意思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從此有了「錦州」。
朝陽:朝陽一名始於清代因境內鳳凰山的朝陽洞得名有「鳳鳴朝陽」的意思
葫蘆島:最初是海島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全遼志》,1623年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和其他許多文獻都提到葫蘆島的名字有的稱「葫蘆套」或稱「斷岡」、「折岡」於在軍事、交通、貿易諸方面發揮出的顯著作用,葫蘆島已蜚聲海內外。
營口:營口在三國時稱遼口,兩晉時稱歷抹口,明朝時稱梁房口,清代稱沒溝營,因為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家窩棚相連的形狀就像軍營一樣就被叫做營子。
⑧ 遼西走廊是什麼河西走廊是什麼
遼西走廊(LiaoxiZoulang) 為遼西低山丘陵東南的沿海狹長平原地帶,在地理上稱山海關走廊, 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遼寧省糧食和水果產區之一。位於省境西部錦州至山海關間沿海狹長地帶,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為東北—西南走向的海蝕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海拔500餘米降到50米以下。低丘突出平原上成為孤峰或延伸入海形成半島和島嶼。海岸線長330公里。小凌河口到六股河口為基岩—砂礫質海岸,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港灣;六股河口以西幾乎全為沙岸,岸線平直。河流流短水急,大都自西北流向東南入海。走廊地面平坦,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肥沃。走廊地帶背山面海,形勢險要,即走廊北靠松嶺,南臨渤海,歷史上中國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聯系主要通過這里,是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京沈鐵路、京哈公路並行縱貫,是交通要道。主要城市有錦州市,是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遼沈戰役中具有戰略意義的一仗就是在這里進行的,另有錦承、葉赤、魏塔等鐵路北通阜新、朝陽、赤峰、承德等地。沿海有葫蘆島港可泊海輪。走廊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明清寧(興城)錦之戰、松(山)錦之戰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1948)均在此進行。
河西走廊
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脈以北 、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又稱甘肅走廊。因在黃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窄各處不等,由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最寬300千米。面積8.9萬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為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扇構成的山前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礫石組成,多砂磧、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質較細,大多為黃土狀物質,便於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綠洲農業區。走廊的河流全屬於發源於祁連山地的內陸水系,51條大小河流匯合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內部起伏較大,不少地方都有乾燥剝蝕的丘陵、山地突出於平原之上。走廊中間是2—3公里寬的沖積平原,它們又被突出其間的丘陵、山地分割為武威平原、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個平原的中部多是綠洲區,溝渠交錯,耕地如織。綠洲之間貫穿有戈壁、沙漠。
屬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均溫約6~11℃。走廊是西伯利亞氣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達半年之久 。1月均溫多在- 8~ - 12℃之間,極端最低溫超過-30℃ 。7 月均溫多在20~26℃之間,極端最高溫高於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區蒸發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約160~230天左右。綠洲農業發達,是中國大西北的糧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漢武帝主持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一直向西延伸。現代蘭新鐵路經此。
⑨ 遼西走廊和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地位同樣重要嗎
我國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走廊:河西走廊和遼西走廊,成為中原王朝聯系東北、西北的咽喉。歷史上由於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原因,我們更多了解的是河西走廊。但是相對於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的河西走廊來說,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遼西走廊更加關鍵。作為東北和中原的關鍵通道,歷史上既有中原王朝跨越河西走廊攻擊東北的先例:燕國越過遼西走廊擴展遼東領土、唐朝越過遼西走廊攻滅高句麗、曹操追擊河北袁紹後裔平定烏桓等等;也同樣有崛起於東北的政權通過遼西走廊入主中原:崛起於龍城的前燕慕容氏進入中原建立諸燕、清朝從關外進入中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⑩ 一條狹窄通道,遼西走廊為何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遼西走廊這條狹窄的通道其實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次數非常之少,我們更常聽到的是河西走廊。宋遼之前,遼西地區幾乎荒無人煙,甚至沒有被完全打通。後面隨著東北地區的遼國興起,遼西地區開始發揮它的戰略作用,而作為其中一條通道的遼西走廊,更是由於之後在明朝時期被修建起了山海關誠實,自此成為重要的軍事要道,更是各方兵家必爭之地。其軍事戰略地位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都企圖以人工建造的力量來利用險峻地帶,形成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阻止外敵侵犯。遼西走廊雖在歷史上鮮少被提及,但它發揮的重要軍事戰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對於中原地區的和平安寧是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