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文化統籌
1.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回型升級提質增效答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2.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本身是一種文化,文化也可作為旅遊景點被欣賞。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
3.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這是一篇很好的範文,請參考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4.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5. 旅遊與文化的文章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一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
6. 旅遊資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深度開發
.
四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較優勢,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分析
1•1 三國遺跡數量眾多,品味獨特
四川現存的三國遺跡數量眾多,約有100多處,成都—德陽—綿陽—廣元一線尤為集中,其中武侯祠、劍門關、桓侯祠、七曲山大廟、龐統祠、平襄樓等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壟斷性,品味獨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公認最具影響力的紀念諸葛亮和劉備的祠堂,惠陵是全國唯一具有明確標志的三國皇帝陵墓;劍閣劍門關是諸葛亮最早設立關隘以駐軍防守的地方;閬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築面積最大的張飛廟;梓潼七曲山大廟的關聖殿是省內最早的關帝廟,殿內的金臉關公塑像為全國唯一;羅江白馬關龐統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時間最早的三國蜀漢遺跡;蘆山縣的平襄樓是國內尚存的祭祀蜀漢大將姜維最古老的建築物;大邑趙子龍祠墓是全國唯一的趙雲墓;雷波馬湖海龍寺是全國唯一的孟獲廟等。
1•2 三國文化旅遊亮點突出,優勢明顯
蜀漢英雄是三國文化旅遊的亮點,四川開展三國文化旅遊的優勢在於中國人喜愛並深受其影響的三國人物諸葛亮。雖然諸葛亮的故鄉在山東沂南,躬耕讀書在湖北襄樊,逝世後安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但他一生最偉大的功業建立在四川。即使人們記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卻記得他建功立業的地方在四川,記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國所有三國景區的同行都承認,若論諸葛亮文化內涵的厚重精深和影響力,全國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與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無法與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應將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和主線。
1•3 資源的文化價值高
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影響中國文化至深,其中體現的謀略思維和忠義精神至今仍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國志》是三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其作者陳壽是四川人;二是《三國演義》中,蜀漢政權為三國正統,蜀漢英雄是正面謳歌的對象;三是四川三國故事集中,三國遺址保存較好。可以說四川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
四川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價值高,成都武侯祠、羅江龐統祠、綿竹雙忠祠、綿陽蔣琬墓、南充萬卷樓、閬中張飛廟等祠廟的文化內涵都相當豐富。
1•4 三國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組合良好,民間藝術豐富
四川三國文化遺跡與自然生態大多組合良好,適宜打造歷史文物和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復合型旅遊產品。如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既有「鄧艾偷渡陰平」的歷史,又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劍門蜀道既有三國文化內涵,又有自然奇觀———天下雄關和生態景觀———翠雲廊[1];雷波縣既有全國唯一的孟獲廟,又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溶洞奇觀;七曲山景區既有諸葛屯兵、張飛植柏等30多處三國遺跡,又有被譽為天然氧吧的萬頃純古柏等。文化資源結合自然生態,突出創新,增加賣點,這也是當今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思路。
有關三國的民間藝術形式,包括戲曲、民間故事、諺語等不計其數,尤其是三國文化和我國戲曲發展聯系緊密,三國故事是地方戲極為熱衷的題材,其中的軍事鬥智和武打場面充滿了智慧和驚險的觀賞因素,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同時,這些劇目的基本思想傾向都是「擁劉漢、貶孫曹」,贊揚蜀漢集團文臣武將的機智和武勇。長期以來,三國戲一直是川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川劇中三國戲的總數有150出之多[2],這是其他題材的劇目難以相比的。這也正是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綜合性的體現。
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及原因
2•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現狀
1982年,劍門蜀道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川旅遊部門便開始著手啟動三國文化旅遊線。這條線路涉及成都、綿陽、廣元、閬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國遺址和旅遊景點。1993年,隨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四川又開始重提三國文化旅遊,希望藉此帶動四川三國旅遊文化熱潮。1994年,國家旅遊局、文物局聯手推出「1994中國文物古跡游」,其中一條線路是「1710年前的三國戰略線」[3]。
這條線路的北線即是四川、陝西、河南三省的三國景點。但是,幾次開發均未被市場認可。目前,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呈現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獨秀的局面。據統計,2005年四川三國文化旅遊人次數僅佔四川遊客總數的5•9%,門票和經營收入僅佔四川旅遊總收入的0•13%[4]。這種狀況與我省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
2•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升溫困難,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線路長、景點散,各家「自掃門前雪」,只顧介紹自家景點,很少深挖三國文化的內涵。從成都到廣元一線,由《三國演義》、民間附會和後人紀念形成的大小三國文化景區有數十個,傳統上以成都武候祠、劍閣劍門關、翠雲廊最有名,其他相對較弱。這些景區分布於5個市、10餘個縣,分布廣、跨區多,一方面為川西北發展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總體規劃滯後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主線路(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屬線型的通道式旅遊線路,沿108國道一路排開。過去,這條線路全長360多公里,道路等級低,景點分散,旅長游短,遊客周轉速度慢[5]。
且108國道貫穿劍門關、明月峽、七曲山大廟等景區,將景區分割成兩半,使景區成為過境點,而非相對封閉的景區,不利於開發建設和管理。
就目前來看,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單一且缺乏聯動,幾乎都是觀光產品,並且主要都是「看廟」,開發建設檔次低,缺乏體驗和參與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為精品外,其它景區都只是初級產品,看點少,吸引力較弱。
3 實施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與深度開發戰略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起步早,發展晚,長期處於品牌大,市場小,宣傳多,遊客少,景點熱,線路冷的尷尬狀況。但由於三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景區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及國內外遊客的認可,三國文化旅遊仍然充滿了市場潛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形成推進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合力
整合是一種共贏的手段,合作區域實行旅遊資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整個區域旅遊業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旅遊競爭力[6]。
要充分發掘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市場潛力,關鍵在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各市、區縣要以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為基礎,在發展思路、產業規劃、基礎設施配套、旅遊產品打造包裝等方面加強互動交流。一方面,依託各自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並注重相互之間特色品牌的差異互補,錯位發展,體現特異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合作,尤其是省際間的合作,只有以資源的關聯性、旅遊鏈的完整性、消費的舒適性為首要原則,從完整的三國文化旅遊市場角度聯手設計旅遊線路,開發旅遊產品,打造旅遊品牌,才能充分體現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性。
2002年由巴中、漢中、廣元三市率先發起的三國文化旅遊協作,簽署了《川陝毗鄰地區旅遊合作協議書》,本著「資源共享、線路共建、市場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協作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在制定或修訂旅遊發展規劃時還要進一步站在大旅遊、大載體、大投入、大經營、大回報的高度,打破行政區域和體制限
制,加強跨行政區域的旅遊資源整合開發與管理,才能把三國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3•2 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深度開發首先應該是綜合性開發,要把各方面的資源全部利用,實行整體開發。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是進一步發展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突破口,整合、深度開發散亂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不是簡單地將三國遺跡捆綁銷售,而是進行深度的市場協作和優化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針對三國文化主題進行四川文化旅遊建設,主要是以諸葛亮為重點和主線,大手筆、高起點建設三國文化旅遊精品項目和線路。因此,應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條件,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錦里為中心,推出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支撐中心和國際著名的三國文化旅遊城市;二是以劍門蜀道為紐帶,以龐統祠、富樂山、七曲山大廟、劍門關、翠雲廊、昭化古城、明月峽、清風峽等為支撐,推出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優化和突出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3•3 聯手包裝,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要提高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變「招徠客人」為「留住客人」,關鍵是要通過行政區域聯手、政企聯手、部門聯手等方式進行打造包裝,努力對三國文化旅遊景觀進行定位升級,形成與「三國文化旅遊線」相配套的獨具特色的知名旅遊品牌體系。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不僅要圍繞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和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展開,加強景區路網建設,加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而且要將三國旅遊與三國文化產業相結合,進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國文化旅遊品牌。
首先,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三國文化的產業開發最初是在文化產業上進行的。從早期的史志、小說、民間文藝,到後來的廣播、電視、音像製品。現在,三國商戰謀略著作和電腦游戲成為了三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而這些文化產業都可以與三國旅遊結合起來,如梓潼七曲山大廟可以用民間的關公信仰來吸引遊客朝拜;錦里的諸葛連弩等民間游藝可吸引遊客參與;梓潼五丁開山景區的張飛趟腳石等豐富的民間故事則增加了遊客對三國歷史的體悟和情趣;劍門豆腐等三國民間飲食增加了三國文化體驗的內涵;綿陽富樂山三國戲、評書更是三國文化大餐;現代三國影視業發展又催生了影視城游覽、表演等旅遊項目,如無錫三國城[7],雖然四川目前尚無此內容。
近年來,以三國文化為題材的商戰謀略著作層出不窮,三國謀略成為部分企業的培訓項目,將三國文化旅遊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可以開發出新的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和市場。
其次,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營銷相結合。如將三國文化旅遊的相關景區用游戲的形式串起來,製成電腦游戲,既開發了文化產業項目,又為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宣傳平台。可組織三國網路游戲大賽,吸引更多人關注三國文化,參與三國文化旅遊。還可以利用三國歷史中的懸念故事來吸引遊客,諸葛亮六齣祁山發明的木牛流馬即是個絕好的題材,如組織國際性的木牛流馬設計表演大賽,用此類節慶活動來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遊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從而增強競爭力[8]。
第三,將文化研究普及與旅遊產品創新相結合。三國文化旅遊的靈魂是三國文化,隨著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如果有一天,中國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國故事,不再為三國英雄而激動,那一天便是三國文化旅遊的結束日。三國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國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又可以直接創新產品、帶來遊客。協作體可以通過組織這方面的研討會、培訓班,來提高相關管理幹部和從業人員的素質。
4 結語
三國文化旅遊線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間重點打造的四條精品路線之一。對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是四川旅遊行業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遊產業升級、推進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越的重大舉措,它對進一步增強旅遊開發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的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豐富四川旅遊產品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產業協調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瀘州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與生態旅遊研究。
馮佳(1987-),女,湖南長沙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05級學生,主要從事旅遊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向玉成.巴蜀旅遊史資料選編[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國漫談[M].成都:巴蜀書社, 1995.
[3]丁季華.旅遊資源學[M].上海三聯書店, 1999: 113.
[4]呂一飛.四川三國文化旅遊開發的戰略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 2006(6).
[5]郭躍,張述林.旅遊資源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濤.我國區域旅遊資源整合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J].地域研究與發展, 2009(1).
[7]趙榮光,夏太生.中國旅遊文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295.
[8]楊振之.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 108-109.
7. 旅遊與文化的共同點是什麼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旅遊是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是 文化出現的前提;文化是內旅遊容的結 果和目的,是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旅遊產生了文化,文化豐富了旅遊, 旅遊與文化都是廣義文化的產物。 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既推動了各國 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橫向地帶來了 國內地區間、民族間的文化傳播,更 促進了縱向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 的撞擊與升華,進而形成旅遊與文 化的合二為一。
8. 如何理解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資源的魅力所在,是旅遊主體的出發點與歸宿,是旅遊業興旺發達的源泉;旅遊則有利於挖掘文化、豐富文化、優化文化和保護文化。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文化與旅遊有機結緣,有利於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9.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