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產業經濟
⑴ 文化旅遊產業有多大
文化旅遊產業:是指以一定區域、一定族群的傳統文化為基根,以自然風光和文化遺跡旅遊為載體的產業形式;既然稱其為產業,就帶有經濟效益的成份。但旅遊文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金元寶,也不是一個己經烤熟的大餅,其發展要受到一個區域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交通條件和宣傳運作等多種因素制約,其大小是不能用稱稱,用斗量的。
⑵ 文化旅遊產業的概述
低碳經濟時代,文化和旅遊兩大產業逐漸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優先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黨中央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我國大力扶持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模式,文化與旅遊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升級和結構轉型有著重要意義。旅遊的項目和目的決定了其文化含量,於是除了常規旅遊項目外,還有許多為滿足專門目的開展的旅遊活動,如:漢詩旅遊、歷史探秘旅遊、書法學習旅遊、圍棋交流旅遊、名人足跡尋訪旅遊、民族風俗旅遊,可謂種類眾多,文化深厚。這類旅遊活動就被冠名為文化旅遊。其特徵是有明確的求知目的,通過旅遊有目的地學習某種專業, 研究發現對這一專業的現狀,發展和運用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使得參加這種旅遊活動的人,在這一專項領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幹,提高技能,有所作為。
⑶ 文化旅遊產業的定義
文化旅遊產業定義:
1: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2: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文化旅遊產業,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產業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⑷ 文化旅遊對經濟的有怎樣的認識
民俗作為一種特殊文化資源,其價值在現代旅遊中正日益展現出來。可以說民俗旅遊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項目之一。民俗旅遊能將自然與社會、文化與生活、觀覽與體驗、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因葆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顯示著特殊的魅力。在當今世界旅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開發能反映民族性格、帶便民族特徵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已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在我國,旅遊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目前正處於成長期。加入WTO後,旅遊業會成為較長時期的投資和消費的熱點,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日益引起重視。
一、生態旅遊的本質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方式,它倡導用生態觀點發展旅遊業。生態旅遊的概念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於1983年首先提出,當時他就生態旅遊給出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我們現在談到生態旅遊,一般指1995年中國生態旅遊研討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生態學的觀點、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種專項旅遊活動。它強調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要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從本質上來講,應把握:
(1)生態旅遊是一種特色旅遊產品。生態旅遊是各級旅遊經營者向遊客經銷的一種無形產品,這種無形產品是由經營者向遊客提供的一種能滿足遊客回歸自然心理的優質服務。
(2)生態旅遊是一種教育手段。生態旅遊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的結合。在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旅遊經營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影響使遊客受到生動具體的教育,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3)生態旅遊的核心是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正值人們對旅遊的作用和影響進行全面評價之時,因而很快被人們所接受,並成為對旅遊發展進行重新評價的中心議題。「可持續旅遊」的概念也因此而產生。可持續旅遊是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要求人們以長遠的眼光從事旅遊經濟開發活動,確保旅遊活動的開展不會超越旅遊接待地區未來亦有條件吸引和接待旅遊來訪者的能力。可持續旅遊要求各級政府和旅遊規劃者從戰略高度上認識旅遊地的生態問題,用生態學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開發和規劃旅遊地,做到旅遊區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使旅遊業真正成為一種「無污染產業」。
(4)生態旅遊延伸和發展為綠色旅遊。生態旅遊主要講人和自然的關系,即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綠色旅遊不僅主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還強調要同時追求人與人自身的和諧以及主客兩個世界的美化。綠色旅遊的實現會使旅遊業達到最高境界,而這種最高境界必須通過對生態旅遊的發展和逐步完善來實現。
⑸ 旅遊業有什麼經濟特性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屬於新興產業,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都具有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都具有消費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滿足人們在工作之外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3.都具有娛樂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以人們的身心體驗為內容,為人們提供各種文化了解、體驗和娛樂消遣服務。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增加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5.都具有經濟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現代產業結構中都是具有創新的新興經濟產業。
6.都具有關聯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帶動效應,隨著它們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重要內容,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因此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增強旅遊活動的魅力,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影響力,擴大旅遊市場的范圍,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拓展文化市場的空間,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擴大文化傳播的影響,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發展國際國內旅遊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旅遊與文化的相互關系,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提高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⑹ 文化對旅遊發展的積極意義
文化旅來游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遊源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的重要發展方向。
相關介紹:
文化旅遊產業是一個跨行業的朝陽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對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6)文化旅遊產業經濟擴展閱讀
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旅遊文學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歷數千年發展,成就斐然。古代旅遊文學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些相對穩定並不斷延續的特徵,我們稱之為古代旅遊文學創作的重要傳統。
⑺ 旅遊業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各是什麼
對經濟: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文化:
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
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
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⑻ 為什麼說旅遊業既是經濟型的產業,也是文化型的產業
旅遊景點的建設和開發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它的運轉和配套也需要資金,的投入專,為了可持屬續發展,也要有收費項目,所以屬於經濟型產業。而景點之所以有人願意去游覽,它都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旅遊業也是文化型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