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旅遊業產生的損失
A. 抗擊疫情的這段時間,中國大概損失多少錢
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這段期間,中國大概損失多少錢呢?受這個新冠病毒的影響,國內的旅遊、酒店、電影等行業經營慘淡,有不少媒體寫出這次疫情對中國造成的損失至少5000億,甚至有媒體估計這次損失超過2萬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服務業就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需要面對面進行,這違背防範疫情的工作,服務業本身的性質和防疫工作是沖突的。在防疫重於泰山的情況下,即使是適逢春節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人們也只能在家裡進行自我隔離,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所有景區全部關停。線下餐飲、商場、影院等也全部停業。我們仔細的來看,旅遊業的損失是最大的,這個行業在2019年春節期間收獲了5100億的驚人收入,就算2020年維持原狀,旅遊業的損失也接近5100億。這次疫情讓國家遭受了幾千億的損失。
B. 新冠疫情重創旅遊業,國際旅遊業如何恢復正常運行
開放跨國旅遊當然是彌補損失的最佳方式。希臘和喬治亞在6月中旬首次宣布將開放外國遊客入境,這是自疫情爆發以來首批宣布開放邊境口岸的兩個國家。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和地區仍在觀望,但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等國已經宣布建立跨國旅遊“綠色區域”,這些國家將首先為國際旅遊相互開放邊境。最近,義大利正式向英國公民開放其旅遊許可證。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查里亞斯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也承認它們之間的“旅遊安全走廊”協議,這三個國家的公民相互旅行和訪問。
澳大利亞宣布了一項176億澳元的財政計劃,以幫助經濟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政府還將在未來四年內投入67億澳元幫助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德國宣布推出一項總預算為500億歐元的民生政策,以幫助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體驗這一流行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可能會出現一些新趨勢。由於不同國家不同的疫情和移民限制,許多人會擔心長途旅行,而短途旅行、國內旅行或自駕游等相對安全的旅行可能會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疫情還為旅遊業提供了一個將營銷重點轉移到國內遊客的機會。
C. 全球性的疫情給日本方面帶來了哪些經濟損失
全球性的疫情讓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面對疫情,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使對於經濟發展停滯感到很著急,也得等到疫情控制好了再說。中國現在已經全面復工復產,相信很快我們就會走出疫情帶給我們的不良陰影。而作為亞洲發達國家的日本,還在苦苦地和疫情進行戰斗。日本通報說今年他們的GDP已經下降了非常多,那麼疫情究竟給日本帶來了哪些經濟損失呢?疫情當頭,日本的經濟下滑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現在日本方面也在加緊制定措施來恢復經濟,希望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不然再這樣下去,日本政府可能就要吃不消了。
D. 面對疫情,旅遊方面都有哪些調整
一般情況下,無論有哪種疫情發生,我國對於旅遊方面的開放肯定會延時。對於這種事情,我國的監管力度還是比較嚴格的,因為畢竟如果疫情的傳染速度很快的話,那麼旅遊這種大型的集散地和人口流量地肯定會被禁止,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阻止疫情的傳播,之後這些地方到底什麼時候會開業,那就主要看我們控制疫情的程度如何而決定了。我個人認為這些旅遊景點恢復營業的條件有以下幾種:
3、區域性營業
最後一種情況也是最壞一種情況,那就是如果我們的疫情時間延長的話,有些旅遊景點迫於經濟壓力,有可能會實行區域性營業,也就是說不允許外地的人口到這個地方流通,只允許本地方之內的一些人群來簡單的進行流動,這樣的話雖然對於經濟恢復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畢竟可以緩解地區的經濟。
E. 受疫情影響旅遊業,對導游職業造成一定困難,作為即將從事導游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將來的職業
這個就要從線下到線上轉變,讓遊客切切實實的體驗好
F. 有何機構對疫情期間我國旅遊行業經濟損失進行了估算
按去年半年零旅遊估算。
G. 疫情對旅行社的影響有哪些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上升,旅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
2009年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被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
2018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高達5.97萬億元,旅遊人數累計達55.4億人;且新世紀以來的絕大多數年份里,旅遊業收入同比增速均高於GDP增速;貢獻了近8000萬個就業崗位,對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旅遊業的敏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易受突發事件影響
旅遊行業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這是由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在發展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和突發事件的干擾,例如經濟危機、金融動盪等經濟因素,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區沖突、戰爭、動亂、恐怖活動等政治因素都會導致旅遊需求下降,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2)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差異巨大。在一年中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國多數旅遊目的地的客源狀況會呈現出有規律的消長變化, 因而旅遊業在每年都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旺季和淡季。
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上看:
由於隔離是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手段,而旅遊行業中幾乎所有細分領域均涉及人群聚集與社交,故而在景區關門、酒店空轉、餐館閉客、航班驟減的現狀下,2020年的經營預期完全被改變。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究旅遊業在疫情下的真實面貌,以及後續將會如何演變。
新冠疫情:將給旅遊業帶來什麼?
短期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如果沒有疫情,2020年原本應該擁有一個無比熱鬧的春節旅遊黃金周——按照先前各大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2020年春節出遊人次將突破4.5億,較2019年春節增加8%,還將創造約為5550億元的消費規模。
由於疫情的突然來襲,上述預測值瞬間失去了價值,從交通和出行人數兩方面數據可以得到充分佐證:
(1)交通數據:據交通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18日,2020年春運鐵路發送旅客2.1億人次,同比下降47.3%;公路發送旅客12.1億人次、同比下降50.8%;水路發送旅客1689萬人次,同比下降58.6%;民航發送旅客3839萬人次,同比下降47.5%。
(2)黃金周出行人數:從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六的春節「黃金周」(1月24日~1月30日),全國出行人數僅有1.52億人次;相比之下,2019年的春節黃金周(2月4日~2月10日),全國出行人數多達4.21億人次,驟減態勢比「腰斬」更甚。
行業低迷之勢或將在短期內持續
1、供給端:行業整體受到波及
當前,幾乎全部旅行社的員工都處於停工狀態,收入和現金流面臨挑戰;
多數景區關閉,或者採取關閉部分停車場、下調限流人數等措施來應對疫情,創收有限;很多酒店暫停營業,短期內出租率大幅下滑,營業收入受到影響;
海外疫情同樣在蔓延,國際航班紛紛取消或者停飛,出入境旅遊被加以限制。
2、需求端:國人出遊意願銳減
在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發布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主動取消了春節期間及節後的旅行計劃,最大程度避免人群聚集與外出活動。
從歷史上看:旅遊行業的業績最低值將出現在疫情爆發後兩個季度,可見疫情對旅遊業業績影響持續時間之久,至於人們的出遊意願何時恢復,一切都要取決於疫情控制速度,以及境外管控措施、旅遊重振計劃的實施等等。
疫情過後的報復性反彈值得期待
相比於非典時期,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更強,傳播范圍更廣,且在防控力度上也比非典時期更為嚴格。各省市均實施不同程度上的區域封鎖、交通管制、景區暫停開放等,大部分民眾主動或被動的隔離在家不出門,對旅遊業造成的沖擊較為嚴重。
不過,長期的隔離與居家辦公讓不少人被過久地「壓抑」,故而我們預計在疫情徹底結束後,隨著出遊信心的恢復,人們將以更加強烈的意願去策劃「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行業的報復性反彈值得期待。
按照非典時期的經驗,五一黃金周的旅遊市場很難出現明顯改觀,我們預計景區受到的沖擊可能持續半年以上;考慮到疫情結束後,各行各業普遍都會採取措施以彌補前期的損失,企業員工很難通過休年假等方式來外出旅行,故而可能要到十一黃金周期間,我國的旅遊業才會有所起色,景區和酒店的生意也會有所好轉;
H. 旅遊是和世界溝通的過程,疫情對我國旅遊業帶來什麼影響
這次疫情對我國的旅遊業影響肯定是比較大的。因為春節期間本就是旅遊業的高峰期,結果一群導致旅遊景點紛紛關閉,可以說砍掉了它們大半的收入。
所以總的來說,正是因為這次疫情的爆發,我國旅遊行業深受打擊。從短期上看,它的復工周期不定,而且錯過了一年中最火爆的春節期間,收入大打折扣。而從長期來看,受這次疫情的影響,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旅遊行業都不會太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