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堵河文化生態旅遊帶

堵河文化生態旅遊帶

發布時間: 2021-01-09 14:15:15

❶ 十堰市竹山縣女媧山是女媧故里嗎

現十堰市竹山縣田家壩是古庸國都城所在地。庸,古國名,曾隨同周武王滅商。回春秋時,是巴、答秦、楚三國間較大的國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公元前6 1 1 年,為楚所滅。史籍記錄:先祖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地方,就在古庸國女媧山。可以說,十堰市竹山縣女媧山是女媧故里。

❷ 上庸的階段敘述

(神農時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為漢水流域文化宗師開創了南方文化新的繁榮時代。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嶺——淮河以南就已經廣泛種植稻穀。稻穀的種植大大解放了勞動力,使人們有空閑從事娛樂,文藝就得到發展。那時的文藝以巫術治病走向巫舞儺戲的祈天娛人,因此出現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質地的裝飾品和岩畫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稱為「庸人」,其地方稱為「上庸」。上庸得名於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典故,因摶土、煉石,那座稱為「天梯」的靈山之巔被削平,《地名志》說:「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上庸」一名的由來固然神奇,但能夠懂得這個名詞所象徵的文化學底蘊的人也許不多。眾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華文化的真諦。孔子哲學的根底正深植於「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義,不是庸人消極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極必反的深層真諦後採取的最佳生活態度,即「抱中守一」而臻於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善不惡的解脫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趨升華的一條捷徑,是人類智慧峰頂上的燦然常開的一朵雪蓮。惟有中庸,才能實現天人合一、和合通變、直人大樂的永恆幸福。堵河人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雖然居於文明的峰頂之上,仍然守著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脫,數千年如一日,冷眼看歷史滄桑變幻,一如既往地守候著這方創世的聖地,這塊流浪者們最初的旅行驛站。居上而庸,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詞義上的大智慧。
據王國維對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遷徙者>;記敘:堵河流域的上庸,堯時是其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圍棋,與父帝堯戰於丹水之浦。「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圍棋,無疑進一步開啟了民智:反叛和聰穎。
在夏商時代,庸人有一些獨特的文化風采,比如:因善於鑄造青銅器被稱為「鏞人」,據說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鍾都是庸人的傑作;因善於築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築都於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三千餘年風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於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古代戰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定都於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載:「方城天險之保障」。《民俗博覽》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在商代崇尚巫風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尚書》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滅商之後,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佔有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後於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梁啟超在評價庸國亡時說:「楚庄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更為重要的是楚人兼並上庸國後吸收了庸先進文化國力大增,據考證,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為楚文化的先河。
庸國佔有逐鹿中原而問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窺中原之虛而入之,實在是「庸人自擾」。究其原因是:庸國人背離了地域傳統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變」的內在精神,過份張揚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機。然而,庸國的滅亡是上層貴族勢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潰滅,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動盪中吸取異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隱逸中保存下來。自此,堵河以古巫養生為特質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隱居於民俗之中綿延下去。 (公元前611年—公元968年)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楚爭雄的此消彼長,上庸歸屬不定,朝秦而暮楚。
秦漢時期,分天下為郡縣,上庸縣屬漢中郡。大批不滿秦朝專制苛政的難民紛紛逃入秦巴山間的上庸郡大山老林中。
三國時期,為上庸郡。甘露四年(259年)為新城郡,下領堵河流域七縣,孟達曾任太守,曾有長詩《上堵吟》著稱於世。「魏咸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禪)」(《華陽國志》)
兩晉時期,上庸郡曾為清河康王子銓封地庸王國」。上庸郡成為逃避戰亂和苛政的最佳避難所,這就有上庸郡治下的武陵縣漁人闖入桃花源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南朝時期,上庸郡領九縣。是為「上庸郡領九縣」。
宋天監四年改上庸置安城縣,立羅州。西魏廢帝元年(552年),羅州治上庸,以扶猛為刺史,統上庸一郡。廢帝改新豐為上庸縣,改安城為竹山縣。即今竹山縣南部為上庸縣,北部為竹山縣。
隋開皇十八年(599年),改羅州為房州,領竹山、上庸三縣。大業三年廢州置郡,郡治在擂鼓與竹溪界邊的縣河堡,領光遷(房縣),永清(保康)、竹山、上庸四縣。
唐朝時期天下分十道,竹山、上庸屬山南東道房州,州府設在方城山,貞觀十年移治房陵。
唐貞觀十年是個轉折點,竹山(上庸)作為秦巴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
宋開寶年間(968—975),省上庸縣入竹山縣,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縣建制規模範圍與名稱。「竹山縣」的歷史開始了。
自公元前611年到公元968年長達一千五百餘年的堵河地域文化史隨著中華大地政治風雲變幻而進入輝煌後的沉寂。
然而,竹山一帶的《竹枝詞》通過劉禹錫的發現介紹給盛唐詩壇吹送了一股強勁清麗的新風。一時間,堵河人口頭傳唱歌謠成了唐宋以降的大詩人騷客效仿的範本。下里巴人,和者眾多。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巴山楚水奉獻給華夏文苑的就是這樣優美的絕唱。
堵河文化是典型的自娛型民俗文化,它棄絕了一切的功利主義,它是堵河人內在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和無意識宣洩。堵河文化沒有文字、書籍作載體,也沒有代表性的士族文豪,更沒有為皇帝御用的大翰林大學士,它紮根在泥土中,綻放在人跡罕至的秦巴山間。「君子以無名自隱為務」,以致使後人難以藉助顯態文化表徵來給它詮釋,只能從口傳心授至今的民俗豐富載體中去感悟當年的那份飄逸、那份自由、那份堅實、那份神奇、那份豪野之氣。 (968年一1949年)
自宋開寶元年上庸、竹山二縣合一為竹山縣開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區竹山縣建制趨於穩定。此際中國進入穩定的封建時代。
元代置行省,竹山縣屬房州襄陽路。明置布政司,竹山屬湖廣布政司鄖陽府。清隸湖北省鄖陽府。
堵河流域位於川陝鄂三省交界處,歷來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為「通向四川的鹽道」和「通向江漢的中葯材之路」。這個地區的居民由東西南北流民雜居混成:⑴遠古土著先民後裔;⑵庸人後裔;⑶巴人後裔;⑷濮人後裔;⑸;蜀中流民;⑹三秦流民;⑺荊楚流民;⑻豫中流民;⑼叛逆巨匪流民;⑽流放士族後裔。多地區、多民族、多階層、多成份的流民把堵河作為逃避戰爭、早澇、賦稅、瑤役、仇殺的「避風港」和「桃花園」,在這塊相對肥沃、偏僻、封閉的土地上共同開拓新的家園。與此同時帶來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獨具風格的異域異質文化因子,給堵河文化帶來新的沖擊、新的形態。
對堵河文化給予巨大沖擊與極大豐富的歷史契機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間的荊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謨在《創置鄖陽府紀》中說:「成化七年,荊襄流民百萬,有司逐之,渴疫者過半。天子籍流民十二萬三千餘戶,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鄖津之地置鄖西,使流寓、本著參錯以居。於是就鄖縣城置鄖陽府,以統房、竹六縣。」此次移民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帶即安置七萬余戶近三十萬人。其數目大於土著人一倍。自此,這占人口1/2的荊襄移民自然而然地將江漢平原先進的平川農耕文明和集市商貿文明帶進堵河,使堵河土地、資源得到更有力的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以中葯材等土特產交易為主的對外貿易活動,培育出外向型農業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和白蓮教起義軍殘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隱蔽形式定居下來,約有5萬餘人,繁衍為特殊的部族。據《清史稿》載:竹山一直是白蓮教和太平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們劫後余身的倖存之地。據《竹山縣志》記載:「竹山匪患連綿不絕,每三年平均一次大暴動」。農民起義軍後裔繼承了先輩的剛烈血性,敢於反抗、善於斗爭。竹山近一千多年歷史上爆發過600餘次大大小小的起義。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種族心理培養出李來亨、王聰兒、馬二姐、張振武、施洋、熊光文這樣的志士。在堵河人血液里涌動的既有「竹枝詞」山歌里的那種柔情蜜意,也有施洋怒斥吳佩孚演講詞里的那種匕首投槍。堵河文化溫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後蘊藏著時代颶風的「風暴眼」。陰柔和陽剛的交融構成萬物變化的兩面性的有機統一,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處於危險關頭時,刑天舞干戚的金剛怒目正如佛門智者的「獅子吼」,把沉迷於酣夢中的人們喚醒。反叛精神從另一面豐富了堵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加強「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新色彩。
第三次機遇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昌、黃岡一帶的商人被迫遷徙於堵河,這時,為逃避戰亂,約有8萬人逃進竹山、竹溪一帶定居,帶來的是「九頭鳥」的商業文化因子和黃梅戲。使得堵河文化得以同站在時代前列的武漢都市相接軌,並產生城關、寶豐、官渡這樣較繁華的秦巴集市。與此同時,外面世界的洋貨進山了,山裡的土特產順著堵河流進了湖廣。
與移民文化粉墨登場的同時,堵河地方特有的古巫文化在民眾中仍保持鮮活的生命力,給亂世、衰世的人們心靈上頻添了許多安慰。
三次移民潮給堵河地域文化帶來先進的平原耕作技術,先進的商品經銷意識,蔑視權威的反叛精神和大都市的價值觀念,使堵河文化在痛苦的蛻變中邁向近代化。
接受了新因子的堵河文化在經歷外來異域文化板塊的撞擊與挑戰後,在時代精神的洗禮中重新進行整合。在文化整合的造山運動中,堵河為辛亥革命奉獻出軍事總指揮、國民黨元勛張振武,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奉獻出中國勞工第一位大律師、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施洋,張振武和施洋以秦巴山一般偉岸剛烈、以堵水一般豪邁奔放屹立中國社會大改組、大變遷的最前列,參與締造民主與自由的新世界的大運動,生動地體現出堵河文化風采和這種特色文化培育出的獨具魅力的人格,尤其表現出堵河人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和合通變的革新意識。
順應自然,善於養生;改造世界,敢於創新;追求自由,熱愛和平;致力幸福,不斷革命。——堵河地域特色文化賦予堵河人剛柔相濟和合通變的鮮明性格。
堵河以古巫為特質的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將異域異質移民文化納入自己的旗幟下,貫注以伏羲、女媧偉大的創世精神,蚩尤、丹朱強烈的反叛精神,以及庸人特有的和合通變的文化基因,使整合後的新型堵河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連續性,實現異域移民文化的本土化。 (1949—)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堵河地域文化漫長的發展之旅終於矗立起劃時代的界碑。一種嶄新的意識形態在農民翻身的熱烈鼓點聲中升起鮮艷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以強大的力量改造著地域文化,下里巴人竹枝詞和堵河號子、竹山高腔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內容和時代新生活的色彩;儺戲和巫術被當做封建迷信而受到批判和拋棄;由地域文化中的糟粕所滋生的各種邪教、反動會道門組織受到有力的鎮壓,新型社會主義農民文化應運而生。這種文化仍然繼承了巴楚文化中的浪漫熱烈、奔放豪邁的高調濃色。
地域特色文化怎樣才能同時代精神有機結合?這個課題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仍然沒有得到很圓滿的解決。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思潮泛濫,文化成了政治簡單的傳聲筒,時代精神成了簡單的幾句政治口號,地域傳統文化的精華被當作糟粕拋棄了,從而喪失了自身的特色。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出現復甦的生機。余曼白代表的堵河剪紙藝術進入國際藝壇,展現出堵河地域文化獨特的審美視野和表現風格;羅維揚主編的縣級文藝刊物《堵河文藝》進入國際文化交流展廳,代表當時中國縣級文藝刊物的水準,並以之為陣地培養了一大批文學藝術作者群,鄉土文化得以張揚。小荷才露尖尖角,堵河文化以藝術的幼苗顯示的是土壤的肥厚。
九十年代中期,竹山縣全面開展旨在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消除精神貧困的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農民自覺地用政治、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規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十星級創建活動將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同當代歷史發展對農民的必然要求結合起來,致力於農民的全面發展。
竹山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各大新聞傳媒的重視和關注,1996年冬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把學習「竹山經驗」作為主題,由此,「竹山經驗」走向全國,成為精神文明創建史冊上的一個專有名詞。1997年春,竹山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定為國家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範點,同時成為與張家港、天津和平區、大連並肩的全國「四大文明創建典範」。
透過社會紛紜復雜的表象,我們透視到「文化力」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往往是某些泡沫似的政治運動、文化運動乃至經濟運動幕後的導演。竹山作為貧困山區的特困縣一舉成名並非偶然,實際上是地域文化獨特的豐厚底氣使然。地域文化發展走勢和民眾的心理需求構成戲劇性突變的「內因」,而時代精神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發展則是其「外緣」。
社會主義需要精神文明創建成為群眾自覺行動,民眾需要精神理念作為生活的目標與動力,地域文化需要在暗河低谷中尋求振起的突破口,三者的內在機制在歷史特定時空點跨世紀轉折關頭終於因緣和合,揭開了地域文化復興的序幕。
堵河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文化根的蘇生,是世界文化壯麗的回歸,讓文化更好地為人的自由與幸福服務,推動人類由物我對立的必然王國向物我一體的自由王國進化。——這就是堵河文化始終不渝的神聖使命。
因此,堵河文化必須重新審視人類文化所有成果並予以最大限度的吸納消融,在壯麗的回歸中重建新型範式;堵河文化必須藉助強大的文化復興浪潮和思想與實踐的雙重啟蒙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堵河文化必須拋棄實用主義和盲目迷信的枷鎖,在跨世紀戲劇性矛盾沖突中再度振起,鳳凰涅磐。

❸ 這幾天去雲南旅遊好不好

我在雲南工作過一段時間,對於彩雲之南同樣充滿著期待。去雲南玩6月份開始,雲南就是雨季,雲南的雨季多數時間下在下午。一般是上午晴空萬里,下午十分一定會來場陣雨的。不過,陣雨來的快去的也快。對於出遊的影響不是很大。在雲南境內,鐵路交通不是特別發達,主要依靠汽車。但是汽車車費相對比火車而言,價格要高出許多。另一方面,雲南處於高原,山高並且公路上的車流量很大,所以,如果第一次來雲南旅遊,建議;走昆明——大理——麗江一線。一方面這里集中了雲南主要的旅遊景區和景點。另外的一方面,就是昆明通往大理的鐵路已經通車了,大大改善了交通往來。並且舒適、安全和便捷。

D1行程:昆明市區 花費:昆明世博園門票100元

在昆明市區,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昆明世博園依舊是外地來昆明後的首選旅遊之地。雲南地處我國西南邊疆,這里四季長春,昆明被稱作「春城」。一年四季,這里的綠色植物開花不斷,各種花卉應接不暇。

D2行程:昆明——大理 夜宿火車硬卧費用90元
具體鐵路列車時刻表:
1、N982次 昆明——大理 昆明開車時間:22:36 終到大理時間:次日06:10
2、N986次 昆明——大理 昆明開車時間:21:30 終到大理時間:次日05:30
3、N992次 昆明——大理 昆明開車時間:23:17 終到大理時間:次日07:30
4、N996次 昆明——大理 昆明開車時間:09:02 終到大理時間:當日15:40
大理下關古城是原大理國都。主要景點:蒼山洱海(門票:30元) 蝴蝶泉(5元) 大理古城 崇聖寺三塔(30元)。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蒼山洱海是古今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蒼山,又名點蒼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

蒼山景色向來以雪、雲、泉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點蒼山頂顯得晶瑩嫻靜,不愧是一個冰清玉潔的水晶世界。

點蒼山的雲變幻多姿,時而淡如青煙,時而濃似潑墨。在夏秋之交,不時出現玉帶似的白雲橫束在蒼翠的山腰,長亘百里,竟日不消,嫵媚動人。

在蒼山頂上,有著不少高山冰磧湖泊,湖泊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還有18條溪水,瀉於19峰之間,滋潤著山麓壩子里的土地,也點綴了蒼山的風光。蒼山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不僅有幾十種杜鵑,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綉球似的馬纓花等。

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泛舟洱海,那干凈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

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蝴蝶泉

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還有一處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

蝴蝶泉的出名與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的描述有關。他寫道:「泉上大樹,當4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確也有這樣的時候,來此聚會的彩蝶多得難以數計,色澤絢麗,如霞如錦。

前些年,蝴蝶數目減少,據有關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當地氣候轉向乾燥,導致蝴蝶遷徙,二是農村大量使用殺蟲葯物,誤傷不少蝴蝶幼蟲。不過,最近兩三年來,隨著生態平衡的逐漸恢復,加之人們有意識地對蝴蝶採取保護措施,每年聚會的蝴蝶已與日俱增。

D3行程:大理——麗江 麗江古城門票:120元。住宿可以選擇住在四方街上,費用可以80元標准間。同時,在傍晚十分去大研納西古樂會聽神秘的東巴古樂。費用50元。
麗江古城四方街及麗江木府是麗江著名的旅遊景點。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麗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常民生活空間」成為世界遺產的。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現有居民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納西話稱大研古城為「英古都」,意思是江灣之地。它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註:硯與研同音)。

麗江古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目前,城內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築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見附圖)

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見附圖)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四方街為古城中心,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開頭而建。這里是歷代集市中心,每日萬頭躦動,熱鬧非常。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東南西北四郊,又從主街岔出從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往來暢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凈,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來自玉河,河至鎮產雙石橋,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隨街繞巷,穿牆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來到這里,倏然感受到「東方威尼斯」的韻味。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納西人家,那小橋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靜的院落里,據說一百個人里出就出了十四個大學生,可見重教尚文之結果——這是一方集智慧精靈於此的水土。

納西族許多人,尤其是納西男子,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見附圖)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

據史料記載,以大寶積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溥歷時期30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繪制完成的。當時的土知府木旺聘請了以馬嘯天為首的一批漢族畫家,另外還有藏族和白族畫家、東巴教第子、道教弟子也參加了壁畫的繪制工作。

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的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白沙壁畫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白沙地處麗江城北約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為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時,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顯其富有,他大建宮室,建成了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群。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和大定閣等廟宇均為該時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畫,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寶積宮現存壁畫558幅,是麗江壁畫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寶積宮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畫尤為精華,這兩個宮殿於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獨樹一幟,融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以及東巴教等多種宗教於一身。是獨特的藝術珍品。在藝術風格上,反映出漢、藏、納西等民族傳統繪畫技法與風格的互相融匯。壁畫內容上則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繪畫布局周密,用筆嚴謹,色彩富麗,造型准確,人物形象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經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麗江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光,融入了畫師們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見附圖)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網路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見附圖)

附錄一: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轉載於「麗江納西網」)

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原始的井乾式本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融匯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一些優點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面部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

A.平面布局與建築特色:

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化、發展和組合。麗江民居的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整個構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頭往裡傾斜、柱根部向外展開,增強了構架的穩定性。在構架的聯結節點部位,根據受力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磴榫」、「大頭榫」、「平插榫」,井設暗梢等柔性節點,以利於抗震。下重(士垃)上輕(木板)的護牆體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牆面抹灰,牆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桿、柱礎、勒腳、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往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設計:

古城民居的庭院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佔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構成。

附錄二:束河古鎮

當年徐霞客游歷至此,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這里就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

束河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被稱為清泉之鄉。束河民居建築群的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村莊中心有長33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街,與古城四方街一樣可以引水沖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也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於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束河就開設了由政府公助的義學館和三所私塾,近、現代又創辦了小學、中學,使束河成為著名的人才之鄉。過去束河村從事皮革業的有300多戶,日產皮鞋500雙,各種皮貨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在寧蒗中甸、德欽,至今還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與國際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於龍泉之畔,漫步於束河古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作為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築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吸引著各種膚色的眾多遊客。

附錄三:關於「麗江世界遺產公園」建設項目的信息

據麗江電視台2003年11月28日報道,建設中的「麗江世界遺產公園」項目進展順利,目前正進入倒計時階段。

規劃中位於雪山中路延伸線以北的「麗江世界遺產公園」,由麗江三朵園林旅遊開發公司投資,由昆明華凱園林發展公司設計施工,佔地面積500畝,是麗江市近期重大建設項目之一。

「麗江世界遺產公園」是為了配合麗江市旅遊「二次創業」和三項世界遺產的成功申報而規劃建設的,公園內規劃有瀘沽湖、長江第一灣、玉龍雪山、老君山、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十多個三江並流主要景區景點的微縮景觀和名人雕塑以及東巴記憶文籍展館等主要設施。建設完工後,遊客將可以在公園內直觀地了解麗江市及三江並流區域的主要景區景點、民風民俗,起到宣傳景區、引導遊客的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該項目於2003年11月5日開工建設,計劃於2004年4月30日竣工。目前,項目建設已進入緊張的倒計時階段。

附錄四: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❹ 我想知道女媧娘娘的來歷,她是不是轉化觀音

中國上古神話中,有一位化育萬物、造福人類的女神,這就是女媧。.據說天地開辟以後,大地上雖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鳥獸,可是還沒有人類的蹤跡。大母神女媧想創造一種新的生命,於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黃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團捏成一個個小人的形狀。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亂跳,女媧給他們取名叫做「人」就這樣,她用黃泥捏造了許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畢竟速度太慢,於是女媧順利拿起一截草繩,攪拌上深黃的泥漿向地面揮灑,結果泥點濺落的地方,也都變成一個個話蹦亂跳的人。於是大地上到處都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女媧還使男女相配,叫他們自己生育後代,一代一代綿延。在神話中女媧不單是創造人類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宇宙突然發生了一場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現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噴湧出滔滔洪水,各種猛獸、惡禽、怪蟒紛紛竄出來危害人類。女媧見人類遭受這樣慘烈的災禍,就全力補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選許許五彩石,熔煉成膠糊,把天上的窟窿一個個補好。又殺了一隻大龜,砍下它的四隻腳豎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撐起來。接著殺了黑龍,趕走各種惡食禽猛獸,用蘆葦灰阻塞了橫流的洪水。從此災難得以平息,人類得到拯救,人世間又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了讓人類更愉快地生活,女媧還造了一種名叫「笙簧」的樂器,使人們在勞作之餘進行娛樂。
女媧是產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人物。這個神話,反映出當時人類對自身起源和自然現象的天真認識。至今在我國西南的苗族、侗族中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傳說,並把她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 她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曾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的照顧我們免受災難,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由此也就形成了 具有特色的女媧文化。今天我們在竹山這塊女媧曾煉石補天的地方研討女媧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古為今用,發揮女媧文化的現實作用。對此,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整合。通過整合進一步提高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通過整合賦予女媧文化以新的時代精神,通過整合使古老的文化力轉化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女媧文化的作用。
一、與區域文化相整合,提高竹山是女媧煉石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
女媧文化是由女媧傳說與民間女媧崇拜形成的社會現象。在當今學術界,對於女媧的真實性尚未異議,但對於傳說的神話內容,認為是原始人類幻想和想像的產物,它所表達的是原始時代人類企圖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願望。譬如:袁珂先生在《古神話選擇》中曾指出:「女媧補天神話,看似情景紛繁,實際上只是一個洪水為災,女媧用這種方法,誅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媧可說是神話中最早的一個治理洪水的英雄。」對於這類觀點,從學理上講無疑是正確的,但從民俗角度來看,卻就值得商傕。女媧補天、造人的神話故事,在民間老百姓的心中它是真實存在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話是一種流行於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轉述,卻信以為真。」[1]其實不僅是古代人民就是現代人民同樣是信以為真。正如,上帝之於西方人民,真武大帝之於中國人民一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從民俗意義上講女媧傳說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女媧故里何在、在何處煉石卻眾說紛紜,陝西省平利縣聲稱他們是女媧故里;河北省涉縣自2003年9月起開始舉行對女媧的公祭儀式,舉辦女媧文化節;山西省平定浮山說他們那裡是女媧補天遺址;遼寧牛河遺址有女媧煉石用的鉗鍋;四川省雅安街頭樹立著10多米高的女媧塑像;就連香港也來湊女媧的熱鬧,據傳女媧用以補天的五彩石掉下一塊,變成了今天的香港。雖說我們竹山有較為權威的《康熙字典》里「媧」字義釋第三條:「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為證。筆者也從1964年1月上海古籍書店據陝西省圖書館藏明天順刻本景印《襄陽郡志》中查到有關記載,即:「女媧山在(竹山)縣西與金川燕子山相對正抵平利縣界,俗雲女媧煉石補天即此地也。」這條記載雖然涉及古地名與區劃,但它確切無疑的說明女媧煉石處是在竹山縣境內,且這個記載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應是較有力的佐證。大家可能還會查到更多的有關古籍資料,既便如此,這些論證還顯得單薄,仍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我們知道文化可分為書面層次、書面傳承方式與口頭層次、口頭傳承方式,我們上述的論證只是書面層次,還缺少口頭層次、口頭傳承方面的論證;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須有其生長的土壤,沒有對文化環境加以闡述,是上述論證的另一不足。如果我們把女媧文化與區域文化相整合就可以彌補這兩方面的缺失,從而提高竹山為女媧煉石補天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
考古學上一般認為,女媧神話與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相對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時期的遺址也是考量女媧是否在此活動的重要方面。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區不僅富集著大量的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而且還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在這里先後發現了60多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有洞穴、曠野、漢江階地等三種堆積類型,其中比較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10多處。涵蓋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尤其是鄖縣學堂梁子先後發掘了兩具距今年100萬年人類頭骨化石,被定名為「鄖縣人」。它的發現否定了非洲是人類唯一起源地的觀點,證明了鄂西北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時代,鄂西北地區原始文化更加繁榮,目前已查明該時期各類文化遺址近100處,分布非常密集。文化系除了仰韶、屈家嶺、石家河三大文化主系之外,還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等因素。其中仰韶文化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面貌。這一時期的遺址不僅數量多而時間跨度也很長,如,鄖縣清龍泉遺址、竹山霍山遺址、房縣羊鼻嶺遺址都同時包涵有仰韶、屈家嶺、石家河三大文化系近3000年的文化遺存,足以反映出遠古時期這里的文化環境之悠久與優秀,女媧文化在這種土壤中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從民間口傳文化來看,在鄂西北廣泛流傳著女媧造人與補天的故事和民歌。且不說竹山,在鄖縣、房縣、神農架等地方的山村不僅流傳著女媧造人、補天的故事,而且在內容上比古籍中的記載還要詳盡。書面中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散見於不同的古籍中,《太平御覽》引《風俗通》記載有「摶土造人」的傳說,女媧、伏羲兄妹婚配造人記載在《獨異志》中,女媧補天的神話見於《淮南子·覽冥訓》,而鄂西北地區有關女媧的傳說卻是在一個故事裡包括了這些古籍中有關記載的所有內容。講述了女媧與伏羲兄妹在洪水過後為了人類的衍續不得已婚配,摶土造人與山崩天裂,女媧煉石補天等傳說。其中在房縣、鄖縣、竹山、保康、神農架等地流傳的「待屍歌」「黑暗傳」中講述最為詳細。在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黑暗傳》中,詳細講述了女媧造人、補天的來龍去脈,長達26頁540多行。由此可見女媧造人、煉石補天傳說在鄂西北流傳之廣泛和詳盡。不僅如此,鄂西北還是神農嘗草采葯、架木為屋、跨鶴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媧、神農被稱為三皇,《風俗通》雲:「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潛夫論》載:「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曰女媧」。神農是女媧的接班人,神農活動的地區神農架是流經竹山縣的堵河的發源地,女媧在堵河的中游地區煉石補天,神農到堵河的發源地嘗草采葯,巧合至此,難道不能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佐證嗎?
還能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旁證的是陝西省平利縣有關女媧故里的論證。秦、漢時期竹山與平利曾同屬漢中郡,在明朝成化十二年從竹山分設竹溪縣前,竹山與平利是鄰縣。2003年10月平利縣在安康市舉辦了首屆中國女媧文化學術研討會,到會的多位歷史文化專家認為,陝西安康市平利縣應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這個縣的女媧山就是傳說中的「女媧治所」。他們的依據是古代歷史地理著作《華陽國志》《十道要錄》《新唐書》《路史》《九域志》等有關女媧山的記載,認為這里是女媧「摶土為人」之處。在平利女媧山西北有伏羲山,兩山之間有女媧廟、高皇廟、三皇廟等古代遺址。在互聯網上他們還辦有名為「女媧故里」的網站,平利縣在女媧文化的研究上捷足先登了。然而,他們先行一步的研究對我們不僅沒有妨礙,還為我們確立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了佐證。其一是他們的研究又為我們提供了古籍方面的依據。如他們所引唐五代的《錄異記•卷八》記載「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雲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自春秋戰國時期楚滅庸後,上庸一直是竹山(包括置縣前的竹溪)的古稱。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對竹山縣的沿革有明確的記載:竹山縣「本周之庸國,秦為上庸縣地,漢因之,屬漢中郡,後漢亦為上庸縣,建安末置上庸郡,魏晉因之,宋齊亦日上庸郡,皆治上庸縣,梁析置安城縣,西魏改為竹山,又置羅州於此,隋開皇十八年改日房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房陵郡。唐武德初復置房州,治此,貞觀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縣屬焉。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復置竹山縣,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屬。」[2]從引文可見唐五代時應稱竹山縣,《錄異記》的作者可能慣於古稱,無論如何
上庸就是竹山而非平利。為進一步證明此說再引清·陳夢雷、蔣廷錫著《古今圖書集成》的有關記載為證:「女媧山,去縣(竹山)西九十里俗傳女媧煉石補天處,下有女媧廟。」[3]雖然《錄異記》說的是摶土為人處,但是造人、補天都是女媧所為,女媧廟之說是相同的。在此反復引證並非要否定平利是女媧摶土造人處,平利為證此事,也是經過多方面反復論證,不會因為一處引文有誤,而全盤否定。其二是,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了地理上的支持。竹山與平利古時是鄰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他們強調是女媧造人之處,我們側重是女媧煉石補天之處,在地理方面順理成章,並可以相互佐證。
二、與時代精神相整合,賦予女媧文化新的意涵
女媧傳說是遠古時期的故事,在它看似荒誕的外表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我們應認真的發掘並與時代精神相整合,賦予它新的意涵,以發揮其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從時代需要角度分析,女媧傳說起碼包涵著以下三種精神,值得我們弘揚。
一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勇於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女媧當時遇到的真是天大的困難,天崩地陷、水火泛濫、猛獸肆虐,人類面臨著一場浩劫。她挺身而出,補蒼天、殺猛獸、堵洪水、救人民。表現出了天破可補、地陷可支、水可填、火可滅、一切猛禽怪獸都有可以擒除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如果我們今天具備了女媧這種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勇於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險阻不能攻克,還有什麼私利不能拋棄,還有什麼功業不能成就。
二是,勇於開拓,富於想像,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在傳說中女媧是一了不起的發明家、創造家。在洪水泡天,人類行將滅絕之時,她創新出用蘆灰止水、黃土造人之法;在蒼天破裂之後,她創新出煉石補天之舉;在大地塌陷之際,她創新出斷鰲足支天的措施。其想像之豐富,創造之大膽,值得後人效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動力。」當今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更需要創新精神,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依靠的都是創新精神。有了創新精神就一定會結出豐碩的創新成果。
三是,修復自然生態的缺失,維護自然生態的完整,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傳說中,女媧面對「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自然生態遭到極大的破壞,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止淫水。修復了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維護了自然生態的完整,保證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當今,我們同樣面臨著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世界森林、草地和濕地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積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塵化天氣蠶食著美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種礦藏被大量的開采,有些可能在我們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耗盡;工廠和家庭排出的廢水和各種廢棄物嚴重地污染著土壤和水源;農葯越來越嚴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氣體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破壞著臭氧層,使氣候逐漸變暖。地球上的生命維持系統正在被毀壞,並處於迅速退化之中。現在人們更迫切地需要女媧精神,來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與旅遊產業相整合,將遠古文化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景無文不名,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遊中去,旅遊業的發展才會長盛不衰。而旅遊業又是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平台。因此,把女媧文化與旅遊產業相整合,是發揮女媧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徑。如何將女媧文化與旅遊業整合起來,筆者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
其一,打造女媧文化的竹山平台。旅遊需要景觀,文化需要載體。據古籍記載並聽竹山的同仁講,在女媧山下原來有一座女媧廟,後來因種種原因被拆除了,現在應該復建一座較為雄偉的女媧廟,並將女媧在此煉石補天的傳說立碑記載。一來為竹山的旅遊業打造一處景點;二來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女神,並弘揚女媧精神。同時在竹山縣城立一尊女媧補天的雕像與之呼應,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用縣城的女媧雕像給寶豐女媧山的景點作宣傳,並為構建旅遊線路打基礎。至於建設資金可以採取誰投資誰受益的方法招商,把一定期限的門票收入作為投資回報。這是一件對兩個文明建設都有利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其二,左掛右聯構建富有引力的旅遊線路。旅遊線路是把幾個景點以及其它各種旅遊資源優化組合起來,以滿足遊客「吃、住、行、游、購、娛的有機鏈條。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景點很難滿足遊客六大要素方面的需求,景點只有組合進線路里,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女媧煉石補天景點建成後就要注重組合線路,其實這種線路組合有許多種選擇,要根據遊客的需要設計的豐富一些。可以把竹山縣景點組合成短線的一日游,也可以與武當山—房縣溫泉—竹山女媧練石補天、施洋故居—十堰市區構建為2日游線路;還可以與平利、神農架構成遠古神話線路。總之,要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以增強吸引力為目的,來左掛右聯組合成不同的線路,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其三,以女媧文化為核心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商品。我們竹山的綠松石就是女媧用以補天的奇石,據我所知,竹山的綠松石產品比較注重借用文化力來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增強商品活力。但是其開發空間還很大,既使在運用女媧文化來開發產品上還大有文章可作。譬如: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紅樓夢》,它的原名叫《石頭記》,對於這里所寫的石頭來歷,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已有明確的交待,就是女媧補天剩餘下的一塊。後來它化為「通靈寶玉」與其投胎轉世的賈寶玉一起來到人世,賈寶玉之名實際就是「假寶玉」,真石頭。《紅樓夢》寫的就是這塊真石頭來到人世,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有《紅樓夢》的一首偈為證:「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4]據此,我們可以根據《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故事,開發出一系列的旅遊商品。如:可以按書中寶玉佩帶的「通靈寶玉」的模樣開發出專門帶給兒童的紀念品:「通靈寶玉長命鎖」,等等,只要認真研究就會引發出許許多多的新創意,開發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遊商品。

❺ 長江文化

一、自然地理情況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北麓,格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江源為沱沱河,幹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市、區),橫跨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在上海匯入東海。長江全長6300餘km,為我國第一大江河,也是世界最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積約為180萬km2,佔全國總面積的18.75% 。長江流域形狀呈東西長、南北短的狹長形,其地勢呈西北部高,東南部低。
長江幹流河道,按河道特徵及流域地形,劃分為上、中、下游。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稱上游,長約4500km,流域面積100萬km2。宜昌至江西湖口稱中游,長950多km,流域面積68萬km2,其中枝城至城陵磯河段,通稱荊江,長約340km,其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調弦口已於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與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匯合後,再在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幹流。長江經城陵磯後折向東北,到達武漢時有漢江匯入,再向東流至湖口又接納鄱陽湖的贛、撫、信、饒、修等水系。湖口至長江口稱下游,長938km,流域面積約12萬km2。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是防汛的重點地區。
長江流域主要河流及水文站點分布圖見圖2-1。
長江流域已建大型水庫約109座,總庫容867億m3,其中三峽以上12座,總庫容81.8億m3;中型水庫929座,總庫容238億m3,其中三峽以上為163座,總庫容39.4億m3。

二、氣象水文特徵
長江流域處於歐亞大陸東部的副熱帶地區,氣候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 冬季盛行偏北風,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67mm,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及年內分配很不均勻。
長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因此,洪水發生時間和地區分布與暴雨一致,從洪水發生時間看,下游早於上游、江南早於江北。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汛期最早,一般為4~7月,其中澧水為4~8月;長江上游南岸烏江為5~9月;江北各支流包括金沙江及中游的漢江為6~10月;中下游幹流因受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洪水的影響,汛期為5~10月;湘江、資水和鄱陽湖水系的主汛期為4~6月;沅、澧水與清江、烏江為5~7月;江北各支流及漢口以上幹流為7~9月;大通站主汛期為6~8月。在江北各主要支流及漢口以上幹流主汛期內,一般又以7、8月兩個月水量最大,洪峰出現機會也最多。長江洪水以峰高量大為基本特徵,各支流一次洪水過程一般在10天左右,幹流因匯集支流洪水,尤其中下游經湖泊、河槽調蓄,一次洪水過程歷時較長,上游屏山、宜昌在10~30天左右,中下游漢口、大通超過50天。

三、洪水類型
一般情況下,長江中下游洪水發生時間早於上游洪水,不易發生大范圍的洪水遭遇,通常年份長江流域發生「區域型」暴雨洪水。根據不同地區來水的組成情況可以確定為不同區 域型的洪水,如1935年長江中游澧水、漢江發生了特大洪水;1981年長江上游四川發生特大洪水;1983年漢江發生了特大洪水;1991年長江中下游發生大洪水;1995年發生以鄱陽湖來水為主的洪水;1996年發生以洞庭湖來水為主的洪水。
如若天氣反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後,在江湖底水過高的情況下,上游洪水接 踵而來,洪水過程重疊,干支流洪水反復遭遇,將造成峰高量大的「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均屬於全流域型洪水。

第二節 暴雨洪水特點
一、暴雨特點
1998年汛期降雨有以下特點。
1.暴雨發生頻繁
長江流域自6月11日進入梅雨期後,各地暴雨頻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現的次數最多,僅7月11日間歇一天。1998年汛期長江流域共出現74個暴雨日,其中大暴雨為64天,占暴雨日總數的86%,特大暴雨日為18天,占暴雨日總數的24%。
2.暴雨籠罩面積大、范圍廣
6月23日,鄱陽湖、洞庭湖水系出現大范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雨大於50mm的籠罩面積達15.60萬km2,跨及9條江河。其次為7月22日兩湖水系、陸水流域為一條東西向的強降雨帶,降雨量級多為暴雨到大暴雨,籠罩面積為13.28萬km2,橫跨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再次為6月18日發生在鄱陽湖水系的暴雨,籠罩面積為12.24萬km2。
日降雨大於100mm的籠罩面積最大的為6月13日發生在兩湖的大暴雨,籠罩面積為5.06萬km2。7月21日發生在烏江、洞庭湖、鄂東北的大暴雨,籠罩面積為3.41萬km2,居第二, 跨及貴州、湖南、湖北三省。
3.暴雨中心穩定少動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