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文化發展創新論文
⑴ 求一篇中國某旅遊景點的論文,要有此景點的文化內涵和自己的感受,高分求
故宮的建築特色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宮殿,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規模浩大,佔地約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周圍還環繞10多米高的宮牆和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
故宮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是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故宮的建築充分體現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禮制,嚴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古制布局,分為外朝與內廷兩部分。
故宮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前朝,也稱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後寢,也稱內廷。外朝以黃極殿(清代稱太和殿,又稱金鑾殿)、中級殿(清代稱中和殿)、建極殿(清代稱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廡環繞,氣勢磅礴。多採用重檐廡殿頂這種屋頂結構,殿內瀝粉貼金,重施五彩,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麗,是皇帝辦理朝政大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是宮城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盛大儀式或慶典都在這里舉行。
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妃宮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三宮六院」,是皇帝平日處理日常政務及皇室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還有御花園、欽安殿、養性齋等建築,形成一個布局完美的整體。御花園既有帝苑的雍華氣魄,又有民間古典園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宮殿建築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貼金、鏤金、漆畫、景泰藍、玉石及螺鈿鑲嵌、硬木貼絡、綢緞裝裱等封建社會所能採用的一切工藝美術手段,將高超的建築技術與藝術融合融為一體,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最高成就。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也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室。
故宮文化內涵
中國歷代帝王的宮殿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成就的集中體現,每一朝代的帝王宮殿都是當時最偉大最壯麗的建築。通過宏偉的建築表現至高無上皇權一直是古代宮殿建築的首要指導思想。
紫禁城宮殿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築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地表達出了宮殿建築中所蘊涵的君權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一個完整典型。
(1) 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故宮在明、清兩朝是被稱作紫禁城,在它的這個名字中體現了古老的象天立宮的思想。
皇帝既尊為天子,如此也就產生了「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這是秦漢以來,中國宮殿建築基本布局所表達的一種象徵意義。隨著「禮」的日趨完備,使得中國宮殿建築的制度日臻完善,它的特徵也更為鮮明,至明、清時期而集其大成。明清宮殿建築,以居中為尊,左右為次;面南為尊,面北為次;殿身間數規定為三、五檐廡殿、七、九,以九間加圍廊,為最高等級;屋頂的第依次為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攢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單檐攢尖、懸山、硬山;台基以三曾須彌座最為隆重。並且將建築的類型認為大式和小式,而以帶有斗拱的復雜做法作為主體建築——所謂「殿式」建築的重要標志。
顯然,「禮制」尊卑為宮殿建築規定了必須遵守的法則。「象天立宮」所表達的思想與尊卑等級的秩序,均是為了達到「壯君威」這一目的。可以說古代禮治制度和「君權神授」思想的結合,正是中國宮殿建築設計思想的核心
故宮的宮殿建築在空間與實體上無不表現著帝王的至尊和高大,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以一條中軸線南北展開,均衡而對稱。以太和殿為中心和重心,深、高、寬都集中於此,縱深的傳統模式加重了建築物庄嚴肅穆的色彩,寬闊的空間變化賦予建築物宏大的氣勢,而高大的台基和殿宇則直接表現了帝王的至尊。深、高、寬的手法使整組宮殿群產生了撲面而來的威懾力,給人以久久難忘的震撼。宮殿內巧妙運用光線的明暗對比,烘托出帝王的神聖地位,殿堂內光線昏暗,於殿外的明亮形成強烈對比,神秘氣氛油然而生。「天高其為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帝王藉此而深藏,神秘與朦朧更增添了至尊之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內完全是龍的世界,龍無處不在,天子的威儀也無處不在。據統計,僅太和殿一處,就有龍12654條,若是把整個皇宮內的龍教起來,那就是天文數字了,龍體現了宮殿建築的等級規范。皇宮內的屋頂用黃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達8米以上,甚至大門門釘的著名也是最多的,這些都是皇宮最高級別地位的體現,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現。明清故宮是封建宗法禮制的象徵,代表著帝王的權威,成為我國古代一處既有實用性,又有極強象徵意義的建築群。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故宮是最優異、最獨特、最輝煌的建築物,她那充滿魅力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情調,使她成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絕好象徵。
(2)陰陽五行的文化根底: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和稱,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並且對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後引申為自然界中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先秦的思想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陰和陽的互根互用始終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中,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五行,最初稱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後引申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的運動變化生成的,各種事物都具有五行的屬性,五行之間相互聯系,相生相剋。
陰陽五行學說在紫禁城宮殿的設計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紫禁城宮殿整體上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為陽,在布局上由三朝五門,多用奇數;內廷為陰,在布局上由兩宮六寢多用偶數。兩宮為乾清宮和坤寧宮(交泰殿為之後建),六寢為東西六宮。社稷壇中更是明確體現了五行的思想。
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漢白玉台基上,土為陰陽五行之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手:「中央土者,君宮也」。唐孔潁達疏中說:「土為五行之生,尊之故稱大……「根據陰陽五行,在金、木、水、火、土中,土居於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時,土也代表了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康。
「南三所」為皇子讀書的地方,由於幼年屬於五行中的「木」,生化過程屬於「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東南方,故都施以綠色琉璃瓦屋面。綠色為春天樹木萌芽之色,象徵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皇帝對他的後代所寄予的希望,所以太後的宮室如慈寧宮、壽安宮、壽康宮都分布在西路。文淵閣作為紫禁城內的書庫,專用於收藏乾隆是編撰的《四庫全數總目考證》及《古今圖書集成》。書庫最忌火,所以文淵閣用黑色琉璃瓦綠剪邊屋面。黑色在五行中屬「水」,用黑色琉璃瓦含有以水壓火之意。屋脊用綠 紫 白色琉璃浮雕波特 游龍,閣前鑿長方形水池,池上架有臼石拱橋,圍以白石欄桿,欄板雕有海水及各種水族圖案,以示厭火之意。
(3)錯落有致 韻律天成的空間布局:紫禁城三大殿以南正前方有五座門:皇城大清門為第一門,從此開始向北,經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再北穿過端門和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到太和門。這是五個連續的空間廣場,全長約1700米,為紫禁城宮殿前區的前引部分。利用各種不同形制的門,區劃出不同的格局,形成高低錯落的變化,構成大小、橫豎、寬窄不等有收有放的空間,並採取「欲揚先抑」的方式,從而組成既有規律又富於變化的建築系列,由宮前區大清門開始,逐步深入到紫禁城內,使其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紫禁城內宮殿的總體布局再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它分為中路 內東路 內西路 外東路 外西路等五個大的區域。這里不僅有皇帝和後妃使用的宮殿,還有太後、太妃及皇子們的生活區,使宮殿的布局更加集中和緊湊。這樣龐大的宮殿群再歷代皇宮中也是罕見的。其中以中軸線為主體布置著前三殿和後三殿等一些主要建築,成為貫穿紫禁城的主線。外朝以前三殿為主要殿堂,其中又以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為中心,象徵著帝王權力、地位的至高無上,因而它占據宮城中最尊貴的位置。前三殿軸線的兩旁,按文東武西之制,東側是文華殿一區,西側是武英殿一區。這兩區建築組合都是一正兩廂前後殿的庭院。從外朝建築布局的體制看,它們是兩座東西偏殿,兩組建築東西對稱,遙相呼應,再前三殿的兩翼形成左輔右弼的格局。外朝占據紫禁城的大部分空間,為了突出外朝宮殿的主導地位,它的布局、 規模、 體量、 形式、 裝飾、 材料、 結構、 工程做法都具有最高等級。前三殿一區宮殿最為壯觀,局勢開闊,布局舒朗,建築端莊,氣勢凝重,從而體現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內廷宮殿布局的中心後三宮,是中軸線的後半部分主要建築。東西兩側各有六宮,是妃嬪們居住的兩組建築群。東西六宮外側則採取左右對稱排列成軸線方式,各自形成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區和太後太妃們生活的慈寧宮 壽安宮區,自成體系組成了內廷的次要軸線,平行於前三殿和後三殿的紫禁城的南北主軸線。東西六宮之北有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再明代是皇帝的幼年子女生活區。這些小區也有各自的軸線。內廷宮殿是帝、 後、 妃、 皇子的生活起居之地,因此在建築布局上採取密集的組合方式以便實用。主殿與配殿多廊廡連貫,庭院鱗次櫛比,布置嚴密深邃。
紫禁城內各院落的布局也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城中的宮殿的基本形式大都為「一正兩廂」的樣式,也就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布局方式。各院落的設計在嚴格掌握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又根據不同院落的實際功能的不同而加以靈活運用,因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
故宮無論就其對稱性、 空間布局、 色彩搭配和完備的設施等諸多方面,多顯示屬極高的建築成就。尤其是其中通過建築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品味來體現君權神授,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坤寧宮的特殊氣氛則昭示著明、 清兩代王朝理念與習俗的變遷。
⑵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宗教文化 論文
宗教文化旅遊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旅遊形式。但自「文化大革命」之後,由於宗教這一詞語一直帶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宗教文化旅遊一直是我國旅遊業不願正視的問題,並且直到現在也沒有提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宗教文化旅遊發展理念和規劃。隨著我國「十五」旅遊規劃的完成,我國已經成為當/4-111:界的旅遊大國。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增強旅遊產業競爭力,把旅遊業培育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為建設世界旅遊強國奠定基礎。旅遊產業的高速發展,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形勢,都要求我們必須面對宗教文化旅遊存在的客觀現實,深入研究宗教旅遊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地進行宗教文化旅遊的開發和建設,為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素質,綜合發揮旅遊產業功能,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及和諧社會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我國宗教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隨著市場需求,我國宗教文化旅遊活動也產生了多樣化的趨勢。根據旅遊活動的目的,形成以下五種宗教文化旅遊的形式:1、宗教聖地文化古跡觀光游。我國的宗教聖地大多都在自然風光秀美的地方,由於歷史久遠,歷代建築風格各異,氣勢非凡,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人,他們遊玩於山水之間,嘆天地之無窮造化,感宗教文化之博大精深。
⑶ 急求一篇關於中國文化和旅遊的論文,2500字
【遼寧的旅遊資源】
清昭陵全省共有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鞍山千山、鴨綠江、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旅順口、鳳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溝、醫巫閭山、紅海灘、葦海、望兒山、仙人島、大青山、赤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沈陽
沈陽故宮
盛京三陵
【獨特的民風民俗】
海城高蹺秧歌屬於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舞蹈,經過300多年的不斷演變,已經形成了舞蹈、雜技、音樂、小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
《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東北的海上貿易主要集中在遼南近海,隨後海城古鎮牛庄成為當時關內外物資集散地和遼東最早的水上商埠。隨著"闖關東"移民的湧入和遼南經濟貿易的發展,南北方的藝術也在海城得到了廣泛交流。當時秧歌會上的高蹺表演還只局限於在蹺上耍刀弄棒,藝人稱其為"武蹺"。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了傳統高蹺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把中國傳統的民間戲劇搬到高蹺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蹺獨特的火暴、歡快、潑辣、粗獷的表演風格。每年農歷正、二月間,扭秧歌、踩高蹺成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閑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
婚俗:"三天回酒當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後,在要進房門的時候,由兩個幾輩老人都健在的所謂"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婦在一左一右遞來兩個盛酒的酒壺,這叫"寶貝壺 ",新娘子接了必須把它放在新房的窗檯上,婚後把它帶回娘家去,叫"回酒"。婚後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娘家住,必須當天回婆家,過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娘家宿上一夜。
一般滿族婚娶舊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給兒女 對照八字,如若合婚,雙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帶領"相看",也叫"相親",俗稱"看門戶"。如雙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嘎拉哈,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豬、羊或是鹿等動物身上比較小的關節骨,滿族女孩把它抓來拋去,據說可以鍛煉手的靈巧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
【悠久的文化底蘊】
方言
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
戲曲,曲藝
京劇
頗具水平的有沈陽京劇院,錦州京劇院,前者是「國家十大重點京劇院團"之一.「南麒北馬關外唐」,沈陽唐派是京劇的重要流派.
評劇
評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眾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韓花筱,都出自遼寧沈陽,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創立了韓派、花淑蘭創立了花派、筱俊亭創立了筱派,
二人轉
知名團體有鐵嶺民間藝術團。
遼南戲
相聲
在中國相聲地圖上,沈陽的位置僅次於北京,天津。早在70-80年代,王志濤,楊振華就曾在全國頗具影響。2006年的央視相聲大賽上,沈陽的常佩業,賈承博又一舉奪魁。
評書
知名演員有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等
小品
在每年的央視春晚上,有大批來自或成名於本省的演員,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范偉,黃曉娟等。
⑷ 佛教;道教;儒家對中國旅遊文化的影響論文
「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體或本原,指感官不可達到的、超經驗的東西,是自然現象、回社會現象背後的所以答然者。「道」是整體世界的本質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道」是事物的規律 ,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道」是運動變化的過程 ,指氣化等的進程。「道」是政治原則、倫理道德規范,是治國處世的道理。
⑸ 關於中國民俗旅遊的論文
民俗旅遊開發與欣賞結課報告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遊的含義。
民俗文化,是產生並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我國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民俗文化變遷總的現狀是:表層變化迅速,深層觀念盡管變遷緩慢,但很多傳統觀念也都面臨被打破的命運。傳統民俗文化發生變遷或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正常趨勢,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受到了現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質層面還是觀念層面,民俗文化的變遷還有一些負面的效應。
1.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我國在民俗旅遊開發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我們採用「人創民俗文化村、實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方式、民族生態博物館、民俗專題旅遊」等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使民俗旅遊健康穩步發展。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樂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方式不完善。在保護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無法可依」,沒有培訓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大部分保護措施都據有「滯後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壞後才採取保護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當成「搖錢樹」。採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業化的趨勢。這種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於利,正如馮驥才所說「繼續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產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後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開發中偽造、破壞、同化嚴重。為了吸引廣大了旅客,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的地方不斷模仿經典民俗文化創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遺毒未盡,把糟粕當精華,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動,損害地區民俗文化形象,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策略。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遊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就是運用調查取證等方法,有步驟地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各個景點或其組成部分進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於開發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發展動態。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對民俗進行合理、綜合的開發,賦予民俗旅遊產品更深的內涵以提高其品位。
2.豐富民俗文化旅遊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灕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都屬於以靜態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遊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遊客求新求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使遊客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3.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淡化,可以從旅遊地居民、旅遊者兩方著手採取保護措施:教育並引導旅遊地居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關部門要對一些逐漸失傳的傳統、風俗、習慣、慶典、節日、宗教儀式等,進行挖掘和再現,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護和流傳下來,並以此作為旅遊教育資料用。其次,政府或有關部門要與旅遊地居民多溝通,讓他們知道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激發他們對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意識,促使他們主動維護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來文化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最後,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經濟手段來鼓勵和扶持某些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政府可以為旅遊地各種歲時節慶活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甚至可以參與組織協調,創造節日氣氛,使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得到鞏固和加強。教育並引導旅遊者減少對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影響。
4.注重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有機結合。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可移性。民俗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遊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情區和其他旅遊城市進行表演、交流,從而實現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可利用現開辟的民俗旅遊線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間絕技絕活、民間歌舞、民間小吃、民間蠟染、刺綉、編織等手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項目引進著名自然風景旅遊區,以及國內外旅遊城市,作為固定或流動性項目,參與到觀光旅遊和文物古跡游中,使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遊。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遊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路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藉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
6.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遊開發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遊地民俗風情資源的現象。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舉棋之關鍵。高品位開發指旅遊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正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旅遊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示出來,開發建設民俗旅遊資源,就應當對當地民俗資源充分地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盡最大可能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的潛力。
綜上言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蘊涵豐富的旅遊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實現民俗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實現其旅遊價值,也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效益。積極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將成為民俗旅遊業今後發展的又一新出路。
⑹ 求教論文高手題目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旅遊審美的影響>的論文引言如何寫是好!
這個其實是很簡單的.寫個引言就是要引出你的論文要研究的內容.也就是對你論文內容的一個SUMMARY和ABSTRACT.
可以說我們就是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你只要認真的想想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對旅遊審美的態度就知道怎麼寫了.
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一種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文化的敬佩以及崇拜,這些人往往喜歡參觀一些人文風景,比如故宮一類.
一種是受古代文學所影響,喜歡寄情山水,對中國式的山水化裡面的意境有所追求,往往喜歡去三山五嶽,桂林山水等地方旅遊.
還有一種人接受了古人叛逆及好奇具有創新精神的影響,對於新事物總是想去嘗試與體驗,他們可能會鍾情於去國外的一些旅遊聖地感受異國風情.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主題不難寫,首先要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小分一下類,就能得出中國的文化特點,比如說老子的順應自然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等等.
⑺ 《走遍中國旅遊文化漫談》學習論文
淺淡武當山
摘要:世界自然遺產武當山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譽海內外。然而,由於在早期的旅遊資源開發與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與嚴格管理,致使產生了局區域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水環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壞、違法亂占亂建等幾個方面。因此,必須按照「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加強對旅遊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旅遊資源,以保證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管理與保護 武當山 可持續發展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以其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飲譽海內外的武當武術、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區」,2001年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武當山古建築雄偉玄妙。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永樂年間進行了歷時12年的大規模營建,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形成了9宮、8觀、36庵堂、72岩廟的古建築群體系。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群依山勢而建,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築風格古樸凝重,結構嚴謹,裝飾精緻,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全山現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玄岳門、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玉虛宮)。
武當山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武當山貌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全山分布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等自然景觀。
武當山道教文化底蘊豐厚。武當山被譽為「道教仙山」,皇天真武大帝的發祥地,曾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道場,千百年來香火鼎盛,伴隨法事禮儀活動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古雅閑適、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玄妙奇絕,源遠流長,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謂,是中華武術的一大名宗。相傳由著名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創造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內家拳派。「亘古無雙勝境地,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春秋旅社,如今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寬博的胸懷,笑迎四海客,誠招五湖商。
一、風景名勝區環境問題
1重產值、輕環境
雖然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但對基層企業領導者和經營決策部門來說,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一直是個兩難選擇。在許多地區的旅遊開發和發展中,以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2環保經費緊張
各級財政撥給的保環專項經費和業務費用相當有限,加之工作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許多該收的環保費沒有按規定如數加以徵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帳太多,導致許多環保治理項目沒有資金保證,環保工作無法實施,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旅遊區的環保部門除了有一兩台陳舊簡陋的監測設施外,多數無錢添置其他基礎性設施和配套設施。對於旅遊區內排污情況難以進行常規分析,環境規劃、環境趨勢預測往往也因沒有監測依據而無法進行。
3執法不嚴,監察不力
各級政府為保護好武當山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禁止在各風景名勝區內興建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工程、設施。但由於各種人情、面子、關系的影響,造成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管理不順。許多旅遊設施建設毫無章法,批少建多,批小建大,批此建彼。
4旅遊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遊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武當山山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對策
1積極宣傳引導,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意識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個基本認識和態度,它既反映在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態度上,又體現在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上。可以說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是武陵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為此,一是要加強對遊客的宣傳教育,在各個旅遊景點的醒目處都要設立標語或廣告牌,以增強遊客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杜絕遊客亂摘亂扔、亂塗亂畫、隨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為;二是要加強對從事各種旅遊經營活動主體的宣傳教育,讓他們了解環境污染及其破壞的嚴重後果,產生憂患意識,產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緊迫感,真正認識到「你如要虎口拔牙,就要冒老虎醒後被咬傷的危險」 ;三是要加強對當地群眾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法制觀念和保護環境的道德觀念,改變人們自恃生態環境優良、淡漠環境保護的習慣,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行為,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風尚
2大執法力度,嚴格以法辦事
武當山環境保護要真正落實到實處,最終還是要走上法制的軌道上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特別是要嚴格以法辦事,在環境保護執行過程中用足、用准法律法規,對亂占濫建、亂潑濫倒、亂捕濫殺、亂挖濫采等環保違法行為,要予以及時、狠、準的嚴厲打擊,毫不留情,毫不手軟。
3景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問題的解決必須把文化素質放在首要位置
形象是給旅客的第一印象,素質的高低反映本區域知識層次。隨著知識更新、遊客水平大幅度提高,導游文化層次應該高於大眾,要想達到良性循環,旅遊部門應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開設普通話、演講與口才、景區及沿途解說、社會知識及民間傳說等方面專業,使旅遊工作人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培訓,讓遊客跟隨一次導游能夠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遊客的年齡結構、處世哲學、審美觀點參差不齊,游覽景點、娛樂場所很難達到人人稱心如意,當個別同志提出一些想法或呈現一些古怪面孔時,應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明或解釋,爭取和諧相處,達到互相尊重,共同拓寬視野的效果。旅遊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旅遊發展得以永續的前提和保證。保護和恢復我國旅遊環境的良好狀態,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綜合治理。
⑻ 求一篇關於《走遍中國旅遊文化漫談》的學習論文、大概三千字左右。急!!
淺淡武當山
摘要:世界自然遺產武當山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譽海內外。然而,由於在早期的旅遊資源開發與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與嚴格管理,致使產生了局區域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水環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壞、違法亂占亂建等幾個方面。因此,必須按照「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加強對旅遊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旅遊資源,以保證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管理與保護 武當山 可持續發展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以其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飲譽海內外的武當武術、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區」,2001年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武當山古建築雄偉玄妙。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永樂年間進行了歷時12年的大規模營建,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形成了9宮、8觀、36庵堂、72岩廟的古建築群體系。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群依山勢而建,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築風格古樸凝重,結構嚴謹,裝飾精緻,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全山現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玄岳門、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玉虛宮)。
武當山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武當山貌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全山分布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等自然景觀。
武當山道教文化底蘊豐厚。武當山被譽為「道教仙山」,皇天真武大帝的發祥地,曾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道場,千百年來香火鼎盛,伴隨法事禮儀活動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古雅閑適、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玄妙奇絕,源遠流長,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謂,是中華武術的一大名宗。相傳由著名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創造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內家拳派。「亘古無雙勝境地,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春秋旅社,如今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寬博的胸懷,笑迎四海客,誠招五湖商。
一、風景名勝區環境問題
1重產值、輕環境
雖然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但對基層企業領導者和經營決策部門來說,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一直是個兩難選擇。在許多地區的旅遊開發和發展中,以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2環保經費緊張
各級財政撥給的保環專項經費和業務費用相當有限,加之工作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許多該收的環保費沒有按規定如數加以徵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帳太多,導致許多環保治理項目沒有資金保證,環保工作無法實施,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旅遊區的環保部門除了有一兩台陳舊簡陋的監測設施外,多數無錢添置其他基礎性設施和配套設施。對於旅遊區內排污情況難以進行常規分析,環境規劃、環境趨勢預測往往也因沒有監測依據而無法進行。
3執法不嚴,監察不力
各級政府為保護好武當山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禁止在各風景名勝區內興建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工程、設施。但由於各種人情、面子、關系的影響,造成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管理不順。許多旅遊設施建設毫無章法,批少建多,批小建大,批此建彼。
4旅遊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遊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武當山山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對策
1積極宣傳引導,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意識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個基本認識和態度,它既反映在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態度上,又體現在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上。可以說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是武陵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為此,一是要加強對遊客的宣傳教育,在各個旅遊景點的醒目處都要設立標語或廣告牌,以增強遊客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杜絕遊客亂摘亂扔、亂塗亂畫、隨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為;二是要加強對從事各種旅遊經營活動主體的宣傳教育,讓他們了解環境污染及其破壞的嚴重後果,產生憂患意識,產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緊迫感,真正認識到「你如要虎口拔牙,就要冒老虎醒後被咬傷的危險」 ;三是要加強對當地群眾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法制觀念和保護環境的道德觀念,改變人們自恃生態環境優良、淡漠環境保護的習慣,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行為,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風尚
2大執法力度,嚴格以法辦事
武當山環境保護要真正落實到實處,最終還是要走上法制的軌道上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特別是要嚴格以法辦事,在環境保護執行過程中用足、用准法律法規,對亂占濫建、亂潑濫倒、亂捕濫殺、亂挖濫采等環保違法行為,要予以及時、狠、準的嚴厲打擊,毫不留情,毫不手軟。
3景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問題的解決必須把文化素質放在首要位置
形象是給旅客的第一印象,素質的高低反映本區域知識層次。隨著知識更新、遊客水平大幅度提高,導游文化層次應該高於大眾,要想達到良性循環,旅遊部門應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開設普通話、演講與口才、景區及沿途解說、社會知識及民間傳說等方面專業,使旅遊工作人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培訓,讓遊客跟隨一次導游能夠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遊客的年齡結構、處世哲學、審美觀點參差不齊,游覽景點、娛樂場所很難達到人人稱心如意,當個別同志提出一些想法或呈現一些古怪面孔時,應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明或解釋,爭取和諧相處,達到互相尊重,共同拓寬視野的效果。旅遊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旅遊發展得以永續的前提和保證。保護和恢復我國旅遊環境的良好狀態,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