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資源對旅遊業的
『壹』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的分布特點,景觀特色以及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一)廣泛性:旅遊資源的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品種的多樣性,類型的復雜性,分布的多域性。我們在前面講旅遊資源分類時,已經從不同角度羅列了它的類型,其中既有看得見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實物,又有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體驗感受的風俗民情、傳說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現實的和新生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經濟的,也有文化的。它們從不同的形式,滲透於各個領域、各個地區。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陸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鄉村。總之,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它們的「形跡」。
(二)時代性: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有的現象可以做為旅遊資源,有的則不能做為旅遊資源,同一種東西,卻有兩種不同的利用價值。這是因為不同性質的國家、不同階層的人們,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是不同的。如賭場、妓院,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用來吸引遊客,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又如有的革命紀念地,象德國法西斯屠殺愛國人士的集中營、萬人坑,在當時是殺人場,在今天是人們憑吊革命先烈的紀念館,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證。還有封建時代的宮闕,過去是皇家貴族淫樂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現在卻成了人民游樂觀覽的地方,成了控訴封建統治者血腥鎮壓人民的教育陣地。類似這樣變化的例子很多,說明旅遊資源具有隨時代而變化的特點。這種變化的本質,就是社會時代性的差異。
(三)變異性:旅遊資源還有變異性的特點。所謂變異性,就是它產生時並非具有旅遊的屬性,後來因某種原因,使它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旅遊資源。相對於它初生的用途,發生本質的變異。這種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還未變為名家時,他的住宅不過為幾間普通的房子,後來他成了名人,房子也變為旅遊資源。房子前後並未變,變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質的用途。又如美國華盛頓州的海聖倫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發,噴出的1400億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當於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原子彈500多倍),給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蹤,全部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當時的美國總統巡察了災區之後說:「從長遠觀點看來,火山爆發將會使人們對它產生巨大的科學興趣,甚至使這個地區變成旅遊區,……可能成為一個可與大峽谷比美的遊客吸引地」。可見,火山也會變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遊資源。再如我國1976年唐山——豐潤大地震,從性質上講,這是一次大災難,使幾十萬人民死亡,造成的財產損失就更難以計算。可是,震後許多地方保留的現場遺址,卻成了人們參觀和科學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設計院有座四層樓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壞,上兩層被甩在樓側空地上,整整齊齊地聳立在那裡。這種奇怪的地震破壞現場,深深吸引了許多遊客和科學研究者。從旅遊角度看,它原為非旅遊資源的普通樓房建築,後來只因地震破壞,出奇不意地變成了旅遊資源,這種變異差別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謂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觀。如北歐挪威海岸,有許多伸入內陸的峽江景觀,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觀,非洲東部有「天然動物園」景觀,中國西南有大面積岩溶地貌景觀,長江中下游有水鄉景觀,熱帶海岸有紅樹林景觀,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觀。地域繼續縮小,還有中、小尺度景觀。這里地方特色就更濃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觀,江南丘陵的紅層和丹霞景觀,羅布泊濱區的雅丹景觀,柴達木的鹽湖和風蝕地貌景觀,雲南元謀盆地的土林景觀,黑龍江五大蓮池的熔岩火山景觀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觀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區別,大者象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這樣超級民族區內的景觀特色。如中國的園林、廟觀、古建築(亭、台、樓、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結晶。中、小范圍的民族景觀,主要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日,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賽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風情十分濃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從世界而言,這種異族風情、異國情調更是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總之,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動局限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歷史活動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異變化十分鮮明。
(五)交叉性:旅遊資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地區多種類型的交錯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遊地區,幾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交叉分布的綜合體。自然和人文諸景觀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聯系和制約的環境中,不斷產生和發展著。很少存在孤立的、與周圍其它景觀要素互不聯系的單一景象。從大尺度景觀類型而言,任何人文旅遊資源總是發育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其觀賞價值也常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如南方地區開展滑冰運動,就比北方地區少,而北方地區搞游樂設施,在冬半年會長時間地處於淡季狀態。這種情況都是與氣候條件分不開。反過來,自然旅遊環境亦需要人工的規劃、建設和開發,需要人文經濟景觀和條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線、旅館設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觀建築的點綴。沒有這些條件,自然旅遊資源也無法開發利用,自然景觀的美學價值也不能獲得更高級的發展。其實,這種旅遊資源的交叉性,對一個風景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遊人的動機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出遊大多數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觀類型。所以旅遊資源的交叉性,更能適應遊人的觀景要求,是旅遊活動豐富多彩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一個旅遊區開發的優勢所在。
(六)永續性:綜觀旅遊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使用的價值。盡管有部分旅遊資源,如狩獵、垂釣、採集、購物、品嘗風味等,會被旅遊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多數旅遊資源是不會被遊客消耗掉的,如參觀展覽、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陽浴等,都具有永續使用的特點。對於這些旅遊資源,遊人只能帶走各種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旅遊資源的永續性,正是形成旅遊業投資小、收益大、利用時間長等優點的基本原因。但是,旅遊資源也有一個保護問題,其中包括自然環境和地方風格的保護。只有加強旅遊環境的保護,才能使這種資源的永續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節性:旅遊資源的季節性是由緯度和地勢、氣候、日、月運動等因素決定的。緯度的高度,使地面獲得的熱量出現了差異。高緯度地帶,太陽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陽能少,因此出現了一年四季景觀的變化。嚴寒而漫長的冬季,使河湖封凍,樹葉枯落,以綠色旅遊為內容的觀光業出現淡季,而以滑雪、滑冰為內容的體育旅遊進入旺季。除了地理緯度的因素外,地勢的高低、坡向等,也會直接影響自然景觀發生季節變化和垂直變化。高山峽谷區,即使在適於旅遊的旺季,也會出現從山麓至山頂的景觀四季變化。總之,這種自然景觀的季節性變化使旅遊業出現了淡季旺季。比如錢塘觀潮,因日、月起潮力的變化和杭州灣口的喇叭狀構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現在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幾日,觀潮者若錯過「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壯觀無」之稱的錢塘秋潮勝景。又如北京香山紅葉觀賞,也出現在秋天很短一個時間,錯過這個機會,紅葉景象就失去了觀賞的價值。
(八)增智性:旅遊資源一般具有文化屬性。遊人通過游覽、參觀,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增加智力,啟迪美感,是人類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慶的木化石是獲取古生物知識的旅遊園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書法的理想地方;倫敦蠟人館是研究美術繪畫的場所;北京圓明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
『貳』 論述旅遊開發對旅遊資源的影響
用關鍵字搜素。
前言】: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旅遊資源開發業已成為各省市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經。然而,實踐證明,旅遊資源開發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本調研報告主要通過了解旅遊資源的一些類型,特點,來針對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做一些簡單介紹。
【關鍵詞】:旅遊 開發模式 利用
【正文】:
一、 旅遊活動的概念。
通俗的講,旅遊活動就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表現為人們出於以娛樂享受為主要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動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生活。
二、按資源類型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自然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自然類旅遊資源是指由地質、地貌、水體、氣象氣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考察價值,能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自然景物和環境。
按自然資源分類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陽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濟涼濤、華林靈跡等。「筠陽八景」是:鳳山飛羽、錦水翔虹等
(2)人文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陝西被譽為天然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比較著名的文物名勝有田猿人遺址,半坡原始村落遺址,軒轅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門寺地宮珍寶和佛指舍利,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如高安風物像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採茶戲、無公害蔬菜、太陽粉絲、黃沙掛面、田南老酒、大觀樓牌腐竹、建山面條、龍潭皮蛋、家鄉肉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三、按投資主體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政府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2)企業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3)民間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4)外商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意見和建議】:
(1) 資源價值高,區位優,經濟條件好:全方位開發模式
全方位開發模式是是指對於依託資源的旅遊度假區,在保證國家完全擁有文物資源所有權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由政府統一安排按照事業規律管理,科學開發,市場化經營。
(2) 資源價值高,區位一般,經濟條件差:重點開發模式
重點開發模式針對本地區最有特色,最能帶動產業鏈,最能拉動內需,並且最有價值的地區或旅遊資源進行重點開發
(3)資源價值高,區位、經濟條件差:特色開發模式
特色開發模式是將本地區最不同於其他同等地區,有特色的資源重點開發。培養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4)資源價值低,區位好,經濟條件好:參與性游樂開發模式
如: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一些讓顧客朋友們能夠參與的旅遊方式
(5)資源價值、區位、經濟條件都一般:稀有性開發模式
如音樂節旅遊,工業旅遊
【參考文獻】:
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資源開發》
高安市旅遊資源開發(學術)
淺談我國度假旅遊開發模式(文獻)
蔣飛洋《文物歷史》
『叄』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一方面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因開發而帶來的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行為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開發與保護這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紅原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特別是濕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獨一無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遊資源,就目前的客觀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旅遊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帶來的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旅遊業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旅遊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麥窪寺是川西北現存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藏傳寧瑪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之走向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佛教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隨著
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對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產品,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紅原大草原就有這方面的旅遊產品供遊客挑選。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對旅遊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還有就是旅遊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人文旅遊資源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地的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紅原縣申報了紅原大草原AAA景區,制定了《紅原縣旅遊經營管理辦法》、《紅原縣牧家樂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就是對紅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保護和開發又是相互矛盾的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包括由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和非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紅原大草原的標志性景點月亮灣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月亮灣觀景台的植被、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那種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旅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保守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害怕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因片面地保護而沒有對資源進行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
『肆』 結合當代旅遊資源現狀,談談對旅遊資源保護的認識
旅遊資源大多是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不但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而且還具有難以恢復的不可再生特點,而旅遊資源又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護旅遊資源就成了保護自然、文化及旅遊業的關鍵問題。
一、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面自然生態系統中具有旅遊價值的景觀,是在人類大力開發下得以保存下來的經億萬年演化的珍貴景觀。按其特點可以分為順境自然生態景觀、逆境自然生態景觀和特異自然生態景觀三大類。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指青山綠水的原始優良自然生態系統,如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和一些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多分布在高山深谷、人類難以到達的區域和宗教聖地。這種景觀得以保存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人類難以涉足;二是宗教的力量。而這類景觀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往往位於脆弱生態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旅遊業的發展,這種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成了旅遊開發的資源對象,若開發不當或開發後管理不當,違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態系統不可逆轉的破壞,數億年演化留下的珍貴自然遺產將毀於一旦。逆境自然生態景觀是指由於自然生態系統的逆向演化所形成的具有觀賞價值的自然景觀,如由於自然形成的嚴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雲南元謀土林和陸良彩色沙林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雖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但若人類影響加大了這種水土流失的強度,勢必影響這類景觀的形態特徵,甚至會導致這類景觀從地球上消失。特異自然生態景觀是指自然形成的以其奇特的特徵吸引遊客的自然景觀,如喀斯特地貌中的雲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地下溶洞。這類景觀的形成也是歷經了億萬年,若不注意保護,如喀斯特造型景觀的石芽被炸毀、地下溶洞中的石鍾乳和石筍被敲斷等,均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減小了對遊客的吸引力,同時也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完整度。可見,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二、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幾千年悠久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祖先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燦爛輝煌的結晶,現在正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對象,包括名勝古跡、園林建築、民俗風情等。如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的木質建築群,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又如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軍事建築,被稱為世界七大古建築之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正如歷史不可倒逆一樣,古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一旦破壞,就不可能再重新真正原樣恢復。別具一格的中國園林建築,以效法自然為原則,採用了一系列建築技藝,使原來的景觀特色更為突出。如小河流水處搭上彎彎的小橋,形成了「小橋流水」的優美景觀和詩意;山頂建塔,加大了景觀的起伏、豐富了景觀的層次,這種源於自然、優於自然的中國園林典範,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淀積,一經破壞,難以恢復,即使復原重修,也會留下貌似神異的遺憾。至於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長河各個階段的活的標本和縮影,是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留下來的文化現象,現作為旅遊資源來開發,但若開發利用不當,一經流失,難以尋回。上述分析可見,人文旅遊資源的實質是文化,破壞人文旅遊資源就是破壞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三、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優美而奇異的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良好的游覽、度假、娛樂等旅遊活動場所,使旅遊業獲得經濟效益。一個地區有了旅遊資源才能發展旅遊業,從這層意義上說,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本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為提高,但由於缺乏對自然環境的正確認識,工農業發展走的是一條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殺雞取卵的道路,待遭大自然報復後方省悟過來,不得不走上「先污染(破壞)後治理」的彎路。從這一沉痛的教訓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旅遊業雖被譽為「無煙工業」,但由於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決不能再重蹈環境問題的覆轍。已開發的旅遊資源一經破壞,吸引遊客的魅力也隨之消失,旅遊景區的經濟效益直接受威脅;潛在的旅遊資源是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後備資源,若未開發就先遭破壞,旅遊業就失去了發展的潛力,成了無源之水。可見,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
『伍』 如何開發家鄉的旅遊資源
城市蘊藏的旅遊資源,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經濟資源。從當前的情況看,城市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旅遊業在當代是一項極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據國際上一些著名的經濟機構和權威人士預測,它將繼石油工業、汽車工業之後,成為21世紀的第一大產業。我國發展旅遊業,首先要認清下個世紀世界產業結構變動的這個大趨勢,抓住機遇,加速發展。目前在各級領導中,把旅遊業僅僅看成是「遊山玩水」,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對如何促進旅遊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卻或多或少存在著盲目性。有的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品位又高,很有發展前途,而不敢以旅遊業為龍頭,總認為它不是物質生產部門,不能創造物質財富。這樣,不能發揮本地的旅遊資源優勢,來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有的城市雖有某些旅遊景觀,但分布比較分散,或交通條件差,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卻又在那裡大興土木,費巨資去開發。這兩種現象都脫離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還有一種思想也值得注意。這就是僅僅把旅遊業看成是經濟事業,而忽視了它同時又是一項文化事業。旅遊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風尚。有的城市為了招徠旅遊者,大肆宣揚迷信甚至腐朽的東西,使沉渣泛起。這是一種只為賺錢,不顧精神文明建設的不良現象。還有的城市不顧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短期行為嚴重。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在發展旅遊業時,沒有把發揚光大豐富、健康的民族文化,作為旅遊業的生命。因此,在發展城市旅遊業時,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既要從產業的高度,使旅遊業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又要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注意保護、弘揚、豐富和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傳統。這樣,發展旅遊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四)比如安徽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勝水遍布境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現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黃山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市的黃山風景區、池州的九華山、安慶的天柱山、滁州的琅琊山、黃山市的齊雲山等5處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23個,有亳州、壽縣、歙縣三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鳳陽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和縣猿人」遺址、歙縣許國石坊、亳州花戲樓等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年合肥市、黃山市、亳州市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九華山等12家風景名勝區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陸』 旅遊資源開發對旅遊業的重要性
讓大家都能開拓視野,而且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使大家都能彼此認識到,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是完全不同或不盡相同的,對鏟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盲目自大或自卑心理,大有好處。
保護的目的是為了能循環利用,為的是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畢竟你旅遊完這一次,或許還有下一次,你的後代就不旅遊了嗎?
『柒』 旅遊資源開發應遵循的原則
旅遊資源的開發原則
1、永續利用原則
「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後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後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遊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
要使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針對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
旅遊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遊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於突出各旅遊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遊資源的整體美,使遊客觀後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遊作為旅遊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於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於上述兩種效益。實際上,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時,其經濟效益肯定也是相當可觀的。
『捌』 中國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幾相應的措施
我國正處在旅遊業快速發展時期,全國31 個省
市自治區,幾乎都做出了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有
24 個省市自治區把旅遊業當作主導產業或支柱產
業來發展,成為區域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是有條件
的。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省份的旅遊業真的都能做
大、做強? 這裡面肯定有盲目性。
旅遊業決不是人們常說的「無污染產業」,因游
人大量擁擠於景區,或者因決策者的旅遊開發戰略
不當、缺乏系統規劃等原因,開發會導致自然生態和
社會環境的破壞。旅遊業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產業,
「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只是一廂情願。事實
上,國內的旅遊開發,真正賺錢的不過1P3 ,盈虧平衡
的大約1P3 ,虧本的不少於1P3。只是那些賠錢的,都
是由政府買單,無人承擔責任罷了。由此看來,那種
只強調收益、不重視成本、更忽視風險和生態損失的
旅遊開發,是危險的。
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就
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
代文明的基礎,科學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
能完全替代。不適當的旅遊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
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這一點應受到充分
重視。
總之,旅遊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誇大收
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
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因此,必須進行損益分析
和風險評估。
『玖』 對旅遊資源評價的認識
1.旅遊資源自身價值評價
(1)旅遊資源特性和特色
任何類型的旅遊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即使完全同類的旅遊資源.由於分布的地域環境差異,往往也各具特色。旅遊資源特徵和特色是該區旅遊資源區別於其他地區旅遊資源的獨到之處,是衡量其對遊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資源開發可行性的決定條件之一。
(2)旅遊資源價值和功能
旅遊資源價值包括美學、歷史文化、科學考察等價值,也包括商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價值。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體現出不同的主體價值,它是資源質量和品位的反映。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旅遊者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特殊功用,它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具體體現。對現代旅遊業而言,旅遊資源可以包括觀光、度假、娛樂、健身、體育、商務等多種功能。
(3)旅遊資源數量、密度和布局
旅遊資源數量是指旅遊區內可供觀賞的景觀資源的多少。旅遊資源密度又稱旅遊資源豐度,是指在一定地域上旅遊資源集中的程度。旅遊資源布局則指景觀資源的分布和組合特徵,它是資源優勢和特色的重要表現。景觀數量大、相對集中並且布局巧妙、合理的地區是理想的旅遊開發區。
(4)旅遊資源容量
旅遊資源容量是指在保持旅遊資源質量的前提下,一定時間內旅遊資源所能容納的旅遊活動量。也就是指滿足遊人最低游覽要求(心理感應氣氛)和達到保護風景區環境要求時,旅遊資源的特質和空間規模所能連續維持的最高旅遊利用水平,又稱為旅遊承載力或飽和度。一般以容人量或容時量來度量。
2.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1)區位條件
即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旅遊資源與其所在區域內的其他旅遊資源、周邊區域旅遊資源的關系等。它決定了旅遊資源所在區域遊客的可進入性,進而影響到旅遊資源開發的時間、規模、層次、市場指向等。這是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首位因素。
(2)客源條件
客源數量是維持旅遊經濟活動的必要條件,並與旅遊經濟效益直接相關,是提高旅遊資源開發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決定著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和開發價值。旅遊資源的客源條件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同時與旅遊資源的價值、區位條件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3)環境條件
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等。自然生態環境是構成旅遊資源區整體感知形象的一個因素,是旅遊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條件之一。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有利於吸引遊客和進行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一個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做後盾。此外,政治安定、各民族和睦相處、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友善熱情、政府給予投資優惠條件等都是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條件。
(4)建設施工條件
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有一定的設施場地。開發旅遊資源還要考慮建設施工條件即工程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因為施工場地的地質、地形、氣候等自然基礎條件和供水、供電、材料等工程建設供應條件影響著施工進度、投資大小及受益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