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高句麗文化旅遊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
『壹』 我想要查一下吉林省集安市的城市總體規劃,高句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近期建設規劃,要在哪查,有誰有
1這個你可以登錄那邊的官方網站查詢
2或是查詢你那邊的縣志,就可以看到詳細記錄
希望能幫到你
手打不易,還望採納
『貳』 高句麗王朝在今天的集安市保留完好的文化遺址是
公元前37年,朝鮮北部地區及我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在鴨綠江中游和渾江流域建立政權。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即今天的集安市,高句麗都城統治長達425年,後遷都至朝鮮平壤,直到668年。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又經歷了渤海國、遼、金、元、明各朝,在此期間,高句麗王朝發展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也適當吸收了了中原的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
集安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爛的文化,在集安境內留下了蜚聲遐邇的文物古跡,多處列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好太王碑、五盔墳、國內城、丸都山城以及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將軍墳等高句麗古跡早已蜚聲海內外,「古跡文化游」令人流連忘返。
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分明, 山奇水碧,風景秀麗,以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游」,足以使人領略江南塞北名山大川的秀美景色。它還是邊境城市,中朝界河鴨綠江風光旖旎,「邊境風光游」獨具特色,異域風光令人陶醉。以古跡文化游、生態環境游、邊境風光游為主的旅遊產業方興未艾。
高句麗古跡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2004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歷史遺跡有:將軍墳、好太王碑、高句麗古墓壁畫、好太王陵、丸都山城、國內城。
將軍墳
將軍墳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坐落在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的龍山腳下,是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
將軍墳是集安上萬座高句麗古墓中方壇階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宏偉的古墓之一。它巍然屹立於龍山腳下,南望鴨綠江,北依禹山。龍山、禹山交會,將軍墳處於其間,遠遠望去,兩個山頭與高大古墓構成「二龍戲珠」之勢。中國專家經過考古與研究證明,這座方壇階梯墓應該是高句麗第20位王「長壽王」的陵寢。
將軍墳建於5世紀初,以1100餘塊修鑿工整的長方型花崗岩石條壘築而成,中間以卵石和沙礫填充。為了防止自身重量壓迫使條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塊巨大的護墳石。除北面失落一塊外,其餘各面護墳石至今保存完整。將軍墳高12.4米,陵墓外形為7級階梯,墓室開口在第五級階梯中部。墓室上面以一塊約50噸重的整塊石板覆蓋。墓室內有兩個石棺床,但棺木及隨葬品早已盪然無存。
文獻記載中的「長壽王」「體貌魁傑、志氣豪邁」,他繼承了父親「好太王」創下的基業,繼續開拓疆土,為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他把都城遷到了平壤。高句麗政權在「長壽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史書記載,高句麗人有厚葬習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長壽王繼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傾全國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長壽王開始修造自己的陵墓。與好太王陵相比,長壽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華。根據墓頂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蓮花紋瓦當和鐵鏈等遺物可推測,當年墓頂上應有寢殿一類的建築。
好太王碑
青山綠水環繞中的古城集安,彷彿湖水中一片靜立的荷葉,而城中佇立了1600多年的好太王碑則似荷葉上的一滴露珠,璀璨奪目。
「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是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所立,高大、端莊、通體黝黑。據史料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一塊完整的巨大角礫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藉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談德,於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39歲死亡,謚號「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專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間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空前繁榮發展時期,他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東討西征,占遼東、驅倭寇,侵漢江、降扶余,使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
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其父的功業而樹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四面碑文豎行共44行,行間以界格,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歲月磨蝕,以及晚清、民國時火焚除苔和不當拓字,使碑體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可識之字僅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體明了,惟斷句、考證所涉及歷史、考古諸多問題爭議不少,中外學者因此著書立說,各陳己見。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與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壁畫
高句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畫墓的出現卻是在此之後300多年。考古學家證實,20世紀中、後期,中國和朝鮮境內先後清理和發掘出一批高句麗壁畫墓。高句麗壁畫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鮮境內。這些壁畫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佔90%以上。
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大約出現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壁畫的內容再現高句麗王公貴族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等社會生活。繪畫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後在白灰上作畫。壁畫作品比較好地反映出該民族的獨特傳統,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撲的角抵運動,騎馬狩獵的場景等,還有長白山森林中常見的虎、鹿、野豬、熊、狍子、白兔、雉雞等動物。
經過雨水的侵蝕,脫落與霉變是很多高句麗壁畫面臨的問題。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壁畫,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高句麗壁畫墓已嚴密封閉保護。為滿足人們的觀賞願望,文物保護工作者在壁畫墓維修過程中採用了地下廊道和數字視頻相結合的技術,遊人無須踏入墓穴,即可一覽部分「現場直播」的高句麗古墓壁畫的美輪美奐。
圖文來源: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
『叄』 集安高句麗壁畫墓的發掘情況
已發現的壁畫墓近20座,重要的有角抵墓、通溝12號墓、長川 1號墓、舞蹈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墳4號和5號墓等。墓用石材砌築,封以黃土,也有的封以礫石。墓室有單室、多室之分。墓多早年被盜,墓內遺物多已無存。墓內壁畫反映了高句麗的貴族生活和社會風俗,有很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可分3期:前期壁畫多繪於白堊壁面上,以描繪貴族生活為主,如角抵墓由前室、甬道、後室組成。墓室方形,頂部為抹角迭澀構成穹窿式藻井,其上繪日月星宿。墓室四壁繪主人踞杌上,妻妾侍宴,二壯士於大樹下奮力角抵,白發老翁依杖觀看,車馬待駕。壁畫運筆樸拙奔放,單線平塗,設色單純。中期壁畫在描繪貴族生活的同時,出現了四神圖,如三室墓呈曲尺狀,有3室,以甬道相連,墓室方形,抹角疊澀藻井。一室四壁繪宴飲、狩獵、攻城、出行。二室四壁繪力士、武士,藻井繪日月星辰、仙人奇獸、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三室四壁繪托梁力士,藻井繪飛禽、走獸、蓮花等。內容豐富,線條豪放。室內出土黃釉陶器等遺物。在長川1號墓中,還繪有佛像和菩薩像。晚期壁畫直接繪於平整的石面上,如五盔墳5號墓為方形單室,抹角迭澀藻井。四壁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襯以蓮花火焰網狀圖案。四隅繪人身怪獸。藻井繪伏羲、女媧、牛首人、鍛鐵治輪羽人、伎樂天、仙人、日月星辰、龍虎纏斗等。畫面點綴鎏金花飾,龍虎鳥獸眼珠均以綠松石鑲嵌。壁畫色彩濃重絢麗,線條遒勁而又富有變化,裝飾富麗堂皇,布局嚴謹,代表了高句麗壁畫藝術的水平,從壁畫內容和形式,都能看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
『肆』 集安高句麗壁畫墓的概述
在高句麗權來貴的墳墓中,除自陪葬品之外,常常繪有五彩繽紛的壁畫,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礦物顏料。同時在壁畫上還鑲嵌珍貴的夜明珠、寶石等等,這在中華壁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集安1966年曾有11280座古墓,到1983 年普查時,尚存 7627 座。高句麗壁畫主要分布在洞溝古墓群中,分布范圍東西長20 公里 , 南北寬3 公里,這里還不包括距市區20公里以外的長川一、二、四號墓。至今,已發現20 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畫,還發現一座書法墓--墨書長文墓。
集安古墓壁畫完成於公元3 年至公元427 年,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前。眾所周知,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始鑿建敦煌莫高窟。由此推算,集安高句麗壁畫創作時間與敦煌早期壁畫創作時間基本相同, 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歷經北魏、北齊、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 ,歷時千載,相繼鑿建,現保存壁畫4.5 萬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畫,由於高句麗遷都平壤、戰亂和封禁,長達1500多年一直埋沒在亂石荒草之中,直到1949 年全國解放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才對集安壁畫認真清理和保護。
『伍』 吉林集安高句麗的句字的讀音
高句麗句的讀音是;句,gōu。
句是多音字。
1、句,jù
句子:語~。詞~版。造~。
用於語言:三~話不離權本行。寫了兩~詩。
2、句,gōu
高句麗(Gāogōulí),古族名,古國名。也作高句驪。又人名用字,春秋時越國國王勾踐也作句踐。
『陸』 集安高句麗文物古跡旅遊景區
高句麗文物古跡旅遊景區有:
太王碑、將軍墳、五盔墳、太王陵、丸版都山城,現在為套票,權100元/張。
另外風景區有:
五女峰(50元)、雲峰水庫(20元),老虎哨(無門票),中朝邊境鴨綠江(可自選快艇15元),中朝大橋(30元)。價錢大概是這樣,記不準了,但差也差不太遠。
『柒』 集安高句麗古跡的好太王碑
在集安市東北5公里的高山腳下,矗立著一座好太王碑,無論碑體造形專、碑刻技法,屬還是碑文風格,堪稱中華民族碑刻藝術的瑰寶。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20代壽王為紀念19代好太王而建樹的,碑高6.39米,由一整塊巨形角礫凝灰岩雕鑿而成,為不規則的方形柱狀體。碑文四面環刻,計44行1775字。高句麗古跡還有古城遺址丸都山城、國內城等許多可供遊人覽勝之去處。
『捌』 為什麼中國集安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集安市隸屬於吉林省通化市的縣級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鴨綠江相望,邊境線長203.5公里,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與遼寧省接壤,北與通化市接壤。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風景秀麗,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全市幅員面積為3217平方公里,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鄉鎮、3個街道,126個行政村, 總人口23萬人。有漢族、朝鮮族、滿族等9個民族,是中國東北的邊陲重鎮和長白山地區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集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前37年,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在鴨綠江中游和渾江流域建立政權, 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區),集安作為高句麗都城長達425年。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又經歷了渤海、遼、金、元、明各朝。清光緒28年(1902年)建立輯安縣,1965年改為集安縣,1988年5月改為集安市,1988年7月被省政府確立為省級經濟開發區,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世界遺產大會將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集安是一座歷史厚重的古老城市,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3年高句麗的第二代國王——琉璃王遷都集安。集安作為高句麗的國都歷時425年,經歷了十九代王,是當時東北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中心。古代的燦爛文化在集安境內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跡,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世界級)、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國家級),其中高句麗古墓群七十五座、古墓萬余座,號稱「東方金字塔」的大型王陵十餘座——將軍墳最為雄偉。還有號稱「海東第一碑」的好太王碑,號稱「東北亞藝術寶庫」的壁畫墓二十餘座,數五盔墳的壁畫最絢麗多彩。集安文物古跡對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句麗古跡
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2004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將軍墳
位於集安市東北約4.5公里的龍山腳下,「東方金字塔」之稱,建於公元五世紀初,為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
壽王之陵。
整座陵墓呈方壇階梯式,邊長31.58米,高13.1米,用石條 1100多塊,其勢宏偉壯觀。 這座方「壇階梯石質」古墓,採用精琢花崗石砌築,共七階,其中最大一塊長5.7米,寬1.12米,厚1.10米,重約32噸左右。其餘六級,每階皆由三層石條砌成。整個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積997平方米,頂部面積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階正中,有早年打開的閑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體,邊長5米,高5.5米,四壁用6層石條砌築,墓頂覆蓋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達50餘平方米,重約50多噸。
好太王碑
集安市區東4公里外的禹山腳下,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塊角礫凝灰岩稍加修鑿而成,略呈方柱形。這種石料多見於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龍一帶的鴨綠江邊。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寬1.34~2.0米不等。高句麗工匠們修鑿成形以後,將它立起來,然後書寫、鐫刻。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付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損空刻,共1775個字。碑文為漢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為方嚴厚重的隸書,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形成一種方方正正的書法風格,是我國書法由隸入楷的重要例證之一。
好太王陵
位好太王碑西南200米,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的之墓。始建於391年。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好太王陵的方壇構築前曾下挖80厘米的基槽,奠基90厘米,由於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層變化,方壇基部變動較大,邊長66米左右,近於正方形,殘高14.8米,方向近於正西。太王陵的內外結構與將軍墳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見16級階梯,第一級階壇由5重修琢工整的石條壘砌,頂部修築墓室,東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條稍內收,蓋頂石系一整塊長園形石板頭長徑8.4米,短徑5 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長5.3米,寬1.85米。
丸都山城
位於集安城北的丸都山上,與國內城相距2.5公里(千米)。是高句麗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曾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在高句麗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相互依附,互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為世界古代都城史書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文獻記載,西漢元始三年(3年)高句麗遷都於國內,築「尉那岩城」建安二年(197年),高句麗與同臣屬於曹魏的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潰敗,國內城被毀。建安三年(198年)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擴建尉那岩城,修築大型宮殿,尉那岩城更名為丸都城。209 年,山上王移都於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體布局基本完備,成為高句麗時期唯一一處以大型宮殿址為核心規劃整體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是憑借自然山勢的走向構築城垣,城牆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險峻處築低矮城垣或不築,山脊平緩處,高築城垣,使城外高培絕壁,防禦能力增強。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傾斜的" 簸箕"。城垣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6395米。丸都山城環山為屏,山腹為宮,谷口為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山城防禦堅固,城內卻又寬敞自如,環境優美,使建築、軍事、生活、生產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首創了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築模式。這種因地制宜的創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麗民族建築才華、築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麗在丸都山城營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為中世紀都城建築的傑出範例。
國內城
位於集安市市區中心地帶,古城牆經歷千年,依然堅實牢固,都城風范,瀟灑依舊。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 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轄地內建立了地方政權, 號高句麗。初期都城為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五女山山城),西漢元始三年(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同時築尉那岩城(後稱丸都)。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間,國內城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高句麗古墓壁畫
集安古墓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基本可以分成三種。早期和中期的壁畫,拙樸、雅氣,充滿靈性,十分貼近現實生活,流露出一種天真和幽默,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高句麗民族的鄉土鄉情和社會風貌。在這些壁畫上, 人們可以看到:貴族和妻妾宴飲,廚房中廚師在烹魚炒肉。喜愛舞蹈的高句麗人排起長隊,頭戴羽飾,揮動雙臂,跳起集體舞, 或者表演獨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熱鬧,在大樹下有耍猴的,表演幻術的,玩雜耍的。爭戰和擴大疆土是高句麗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雙方將軍身披鎧甲,頭戴兜鍪(móu盔),戰馬也披著鐵甲,兵刃相加。雙方的步兵也撲打在一起。戰勝者舉刀砍殺俘虜, 被俘者跪在馬前,引頸待斃……
集安古墓壁畫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風俗的內容之外,還有極大一部分是神話傳說和宗教內容,特別是晚期的壁畫,這種內容佔了主體。其中描繪四神的壁畫較多。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這四方之神,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題,獨佔四壁。流暢的線條,對比的色彩,誇張的形象,神秘的氣氛,體現出高句麗畫師的技藝更加純熟,筆法更加洗練和生動。此外,須彌座上的佛祖、菩薩群像、護法獅子、童子、蓮花等宗教內容也出現在壁畫中。更為引人入勝的是,伏羲、女媧、神農氏、飛天、乘龍仙人、駕鶴、仙人、伎樂人、造車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現在壁畫上。這一現象,正好說明,高句麗文化與炎黃文化一脈相承。高句麗壁畫另一個特點是裝飾圖案。主要有「王」字連續花紋,蓮花圖案,環紋圖案等等。這些圖案簡潔明快, 富麗高雅,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玖』 集安高句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玩多久
遺址公園是免費對外的,如果只看景點,那麼幾分鍾就可以。如果想在公園內轉一圈,20分鍾應該足夠了。公園里可以納涼和拍照,也會有膽子大的松鼠出來覓食。總之,是一個很小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