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莫干山鎮的生態旅遊發展現狀
『壹』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如何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貳』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叄』 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論文寫生態旅遊產品和主客體的研究現狀可以嗎
不可以的,生態旅遊,而你寫的是旅客而不是旅遊的現狀,不符合題目要求,
『肆』 生態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伍』 對生態旅遊的認識論文1500字左右
出門長學問,旅遊本身就是文化產業。所有旅遊者出行,的動機都是暫時離開所在的熟悉環境,但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環境去尋找一種新的體驗,以豐富自己的閱歷。但旅遊的項目和目的決定了其文化含量,於是除了常規旅遊項目外,還有許多為滿足專門目的開展的旅遊活動,如:漢詩旅遊、歷史探秘旅遊、書法學習旅遊、圍棋交流旅遊、名人足跡尋訪旅遊、民族風俗旅遊-----,可謂種類眾多,文化深厚,這類旅遊活動酒杯冠名為文化旅遊,其實這種稱謂並不科學,應當稱**專項文化旅遊。其特徵是有明確的求知目的,通過旅遊有目的地學習某種專業, 研究發現對這一專業的現狀,發展和運用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使得參加這種旅遊活動的人,在這一專項領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幹,提高技能,有所作為。
文化旅遊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素稱「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憑借眾多著名音樂家的遺跡成為歐洲著名的文化旅遊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盧浮宮、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別以音樂會、電影節或藝術寶庫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在形式多樣的文化旅遊中,以親身體驗雖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某些生活方式為主題的懷古文化旅遊,是當今頗為風行的專題游覽項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與約克河間的美國古城威廉斯堡,由於完整地保存了18世紀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城鎮風貌,使參觀者彷彿時間倒流了200多年,從而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歷史名勝之一:亞洲的泰國故城、香港宋城和北京大觀園也都以模擬古代生活方式而成為門庭若市的文化旅遊勝地。
文化旅遊既不是一種產品,又與旅遊文化大不相同,所謂文化旅遊,關鍵在文化,旅遊只是形式。文化旅遊之「文化」應解釋為對旅遊之效用及旅遊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故
文化旅遊定義: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
文化旅遊,是最近幾年才出現並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因此,其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那些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還有說法認為文化旅遊屬於專項旅遊的一種,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綜上所述,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文化旅遊的核心:創意
文化旅遊的概念明晰之後,「創意」是文化旅遊的核心便順理成章了。創意的本質在於尋求特色和差異,與旅遊的本質一致。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地已經興起。其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較為典型,由政府親自出面來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印刷、建築設計等眾多方面。與文化旅遊較為密切的創意產業如演藝娛樂、民間工藝品生產銷售、會議展覽、文化節慶等。這樣,文化旅遊其實也在創意產業范疇之內。
創意產業也叫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籠統地談論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但文化旅遊業可以劃入文化產業范疇,原因一在於它們同以創意為核心;二在於它們的概念同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界定的。文化產業源自創意,並以創意、創新為動力,文化旅遊業亦是如此。
『陸』 本人計劃對莫干山進行植物方面的調查,目的是更好的保護莫干山的環境和生態,保持她的旅遊地位,造福所有
1、動植物尤其是珍稀資源被狩獵採集屢禁不止。
2、水源資源被污染的狀況時有發生。
3、部分區域開發旅遊過度,生態保護面臨很多挑戰。
『柒』 淺析古鎮旅遊發展現狀 以烏鎮為例怎麼寫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近幾年來,古鎮旅遊受到越來越多旅遊者的喜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現代化的景觀、景物隨處可見,中國各地各具特色的傳統景觀卻十分罕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鎮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氛圍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成為旅遊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鎮吸引著大批的旅遊者前去觀賞。近幾年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幾處民居宅院、雲南麗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江蘇周庄等地在旅遊黃金周期間,遊人如織,其數量直追山水風光景區的客源。由此可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旅遊,其市場前景不可低估。
『捌』 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狀況如何
世界上,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信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使自己融入自然,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這種旅遊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玖』 論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提綱
一、文獻回顧
二、生態旅遊介紹(定義 分類)
三、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四、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五、以某一生態旅遊地為例 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