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旅遊文化論文2000字
❶ 關於青春激昂成就夢想的論文字數200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追溯歷史,悠悠華夏五千載,南京的文化承載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淚水。珍惜現在,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結晶。展望未來,對事業的熱情,對明天的憧憬,對成功的渴望,對於聰慧的南京人來說,已不再是夢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每一次的回憶都會給予我們不同的感悟,而每一次的遺忘,也會給予我們不一樣的默然與痛心,是的,1937年,南京淪陷。留血的是土地,飛翔的是熊鷹,呼嘯的是風,是子彈,是絕望,三十萬手無寸鐵的南京人在短短的一周內被清華日軍慘無人道的殺絕。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彼時彼刻,金陵城中的同胞們,擎著熾烈永恆的火焰,為華夏子孫燒盡荊棘。這火,焚出了坦盪;這光,亦照亮你我的胸膛,勿論國仇家恨,這剎那舒展眉頭,施命運寬解樂觀的笑。這一刻,我們永遠銘記,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鍾靈毓秀紫金山,福地原來別有天。
曾幾何時,站紫金山巔,望玄武湖水。在有幸,嘆幾聲歲月愁,道幾句人間苦。心中煩惱不斷交織,旋轉,凝聚,升華!「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廣闊的玄武湖見證了南京的成長,從昔日的『六朝古都』到今日的『花園城市』,從2007年的空氣質量為差到今天在紫金山發現狼的蹤跡,這過程,我們努力了太多太多,市政府花了大代價來改善南京環境,從朱善璐到楊衛澤,多少代人的努力只為南京有一個美好的藍天,也為南京能夠申請青奧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里秦淮燈火燦,樓台亭榭繞河堤。
秦淮河不僅不是南京旅遊的代表地,還是南京文化的孕育地、發源地。每日傍晚,萬家燈火通明,吸引了無數旅遊者的視線。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地,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於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從中古到近現代,繼孫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稱「十代故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為江蘇省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為江蘇省省會。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南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得以使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南京舉辦,這是南京人的一次機會,一次走向世界,面向世界的機會。作為南京人的我們。我認為:應當要把握住這次機會,向世界大放異彩。讓世界人民都對南京人民刮目相看。 我們應牢記青奧會目標: 1。將全世界的青年運動員們都集合起來,並為他們而歡慶。 2。用一種獨特而有力的方式來推廣奧林匹克精神。 3。以一種創新的形式激發關於奧林匹克精神和社會挑戰的教育和討論。 4。在節日般融洽歡快的氣氛中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 5。向世界各地的不同青年團體推廣奧林匹克精神。 6。在年輕人之間提升體育運動意識和參與感。 7。在奧林匹克發展運動中成為一個創新的平台。 8。成為能代表國際最高運動水平的賽事之一。 他年若遂凌雲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青奧會本是一項以全民健身,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項目。作為禮儀之邦,我們應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內涵,當田徑場場上那一響亮的槍聲響起。整個賽場頓時沸騰起來,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你看那田徑賽場上的運動員,一個個如矯兔般飛離起點,像利箭般沖向終點,引得在場的觀眾興奮不已。不論表現怎樣,他們都會得到觀眾的贊美和鼓勵。因為在觀眾的心中,這些運動員都發揮出了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的體育精神,他們是運動場上的英雄,是貿易學校的「劉翔」。不論結果如何,我們的健兒都會用努力贏得裁判員的高分,都會以微笑面對結果,用永不言棄的精神去打動場上的每一人。 此時此刻,青奧會已不再是一種形式,一種程序。更是代表著無數南京健兒展示自我風採的一次機會。讓豪情萬丈,吸無數眼光,現華麗風采。青奧會因在南京舉辦而精彩,南京因青奧會而自豪!
❷ 南京大屠殺論文
為什麼沒人寫元朝大屠殺,清軍入關大屠殺???
哎! 蒙古人佔領我們中回國建立元朝的答時,光北方的漢人就被殺了80%左右,華夏民族幾乎斷種,尤其是南宋最後幾十萬漢族精英崖山跳海集體殉國。宣布傳統意思上的中國徹底終結。朝鮮,日本舉國素茹,上下悲痛。自此開始敵視異族統治下的中國,日本也開始稱中國為支那。在日本和朝鮮看來,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只能他們了。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等哪一次不是不是屠殺上百萬漢人~~他媽的,現在電視劇還天天歌頌他們。。。現在的漢民族早就不是宋朝以及之前的華夏漢民族了,2次異族的屠殺,早就殺光了民族魂。剩下的只有漢奸和奴隸~~~
❸ 南京地貌形成原因2000字論文
南京地貌形成的原因我
肯定好的,了解
❹ 關於南京地方文化的論文怎麼寫
關於旅遊文化(簡介)
1977年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希肯.格波特在合著出版的一本《旅遊學:要素、
實踐、基本原理》中,用「旅遊文化」作為書中一章的標題並指出旅遊文化「實際上概括了旅遊的各個方面,人們可以藉助它來了解彼此之間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遊客與來訪者的過程中,遊客、旅遊設施、東道國政府和接待團的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在國內,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旅遊文化」這一概念被廣泛的爭論和探討,動輒以「總和」為結論,研究比較空洞,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截止現在,許多人仍把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旅遊文化與旅遊資源等概念混淆,缺乏橫向比較和國際銜接。許多研究和書籍大多停留在對旅遊內涵,即包括旅遊消費行為的文化,旅遊審美文化,旅遊企業文化,旅遊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旅遊媒體文化,旅遊法律文化的研究,對旅遊文化的特性研究也等同於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綜合性、繼承性、變異性等一般屬性,其特殊性研究等同於歷史的一些特點,缺乏對旅遊文化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對「旅遊文化」的研究處於相對冷淡的時期。
喻學才認為,從廣義上說,旅遊文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旅遊活動發展規律的學問;狹義地說,它是研究商品經濟運行環境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過去時代所創造的旅遊文化遺產,如何立足本國本地創造有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遊文化的學問。從筆者目前看到最新的資料上,對「旅遊文化」有比較全面的定義為:
馬波定義為:旅遊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消費或旅遊經營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是旅遊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遊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遊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方誌遠等認為,旅遊文化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形式,是以旅遊主體為中心,以區域文化生態為對象,以跨文化交流為媒介,在豐富多樣的旅遊活動中迸發出來的,形式復雜多樣的各種文化行為表現的總和。
章海榮認為,旅遊文化是奠基於人類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轉換生活空間的內在沖動,其實質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形式。
趙榮光、夏太生等認為,旅遊文化是參與者在全部旅遊活動中的行為、過程、原因、影響及其與介入其中各種要素的社會文化聚合。
看來,大家都認識到旅遊文化是由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客體(旅遊資源或旅遊目的地)、旅遊媒介(直接、間接服務的旅遊企業)在旅遊中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筆者認為: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在游覽過程中,對旅遊客體的感悟和對撞以及與旅遊媒介的交流和服務,是相互影響,相互吸引,相互促進的社會關系總和。它更多浸透了旅遊客體的客觀歷史文化和旅遊主體的主觀文化以及在旅遊過程中與旅遊媒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文化。我堅決反對旅遊文化概念的擴大或者泛化旅遊文化,特別是在分析和研究旅遊文化中,應該從文化、考古、歷史等角度來全面評價旅遊文化,防止「文化侵蝕」、「文化掠奪」與「偽文化」現象發生。現以西安和洛陽爭奪「絲綢之路」為例,淺談旅遊文化(主要是旅遊客體文化)歷史的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這一特點,因是初探,理論有待完善。
❺ 跪求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論文,2000字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中國南京市人民政府為銘記1937年12月日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而籌建。位於中國南京城西江東門茶亭東街原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開放。
該館佔地2.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該館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築成一座紀念性的墓冢。右側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種文字鐫刻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循院牆小徑布列13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著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及史實,是全市遇難情景的縮影。院牆上嵌著搜捕、屠殺、祭祀3組總長51米、高 2.2米的大型黑灰色石刻浮雕。棺槨形遺骨陳列室門前,豎立著高 4米的立雕母親像,室內陳放著從萬人坑挖掘出的白骨和遇難者的部分名單。呈平頂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陳列廳內,主要陳列有: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倖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卐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屍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200個座位,向觀眾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該館已編輯出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照片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稿》等專輯。
紀念館正面石壁上的館名為鄧小平親筆題寫,「1937.12.13-1938.1」 一行黑色大字,標明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時間,中、英、日三種文字鐫刻的一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令人觸目驚心。悼念廣場有「警世鍾亭」、「興華寶鼎」、「《狂雪》詩碑」,有「歷史的橋梁」、「殘破城牆」和「斷裂的軍刀」3組建築,以及「遇難者頭顱」、「斷臂」兩組雕塑和長明火等主體設施。院內散置著13塊記載著13處大屠殺主要遺址史實的石碑。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呈棺槨形,陳列著由該處挖掘出的部分遇難同胞遺骨。旁邊豎立著母親像雕塑和刻有3000個遇難者名單的「遇難者名單牆」。大型墓室史料陳列廳,陳列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專題史料,共展出400多幅日軍現場屠殺照片、60多件實物和數十件檔案資料等
❻ 本人要寫一篇南京旅行社現狀及發展戰略的論文,急用!!!
旅行社是旅遊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發展狀況關繫到旅遊行業發展的好壞與成敗。面對當前旅遊市場復雜的現狀,旅行社為了自身能更好更穩定規范的發展,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管理,還要未雨綢繆,預知行業發展的態勢。對企業的重大問題做出長期全局性的謀劃方案,對企業制定實施及評價與控制活動所進行的一個全面復雜的管理過程。為此,旅行社為了自身規范健康的發展,為了促進整個旅遊市場的穩定,應當從全局出發,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常規管理與戰略管理並行的管理機制。一、旅遊市場環境分析(一)旅遊方式小型化隨著個性化,消費化時代的到來,散客游、自助游、委託代辦式旅遊越來越多,傳統的團隊旅遊隨之減少。在國際旅遊中散客旅遊佔到了70%,團隊只佔到了30%,近幾年來已形成一種趨勢。就我國目前旅行社經營狀況來看,外聯人數沒有減少,但團隊客人越來越少。因此,旅遊方式的小型化是一個長遠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二)旅遊時間常年化我國消費者旅遊時間相對集中,淡旺季比較明顯。目前國內旅遊基本上處於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狀態,這與我國現行的節假日制度有關。大體上有春節,清明,五一,國慶,中秋幾個高峰期,高峰期時旅行社應接不暇,質量事故頻出,淡季時門可羅雀。這種現狀隨著新的旅遊政策的出台是不會長久維持下去的,今後應該會有推動常年化旅遊措施的實施。例如,目前有個別單位已實施的獎勵旅遊,福利旅遊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們旅遊時間常年化逐步發展。從國際旅遊趨勢來看,淡旺季的區別已經在逐步減緩[1]55-56。(三)旅遊服務社會化目前有一些旅行社開始嘗試門市的社區化,讓市場爭客源成為各級旅遊局一個普遍的態度。再加上目前各級旅遊局也參與經營各地旅遊資源,旅行社經營的產品一般都是跨區域的,因此,希望有一個全程質量監督體系以保證接待質量。這就促使市場開放程度逐步提高,但是真要發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為旅遊者提供方便,從而實現門市社區化。(四)品牌一體化的多元化經營網路旅行社品牌的多元化經營網路是今後旅遊市場經營的主導性趨勢,這種主導性趨勢的產生最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品牌一體化經營網路不是單一的,它是以旅行社的經營網路為基礎,同時發展其他方面的網路經營。從企業綜合角度來分析,將來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模式,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資金因素,而是市場因素,不僅取決於資金的規模量,更取決於市場佔有率和發展適應性。總而言之,面對當前旅遊市場發展現狀和復雜性,旅行社的生存發展是機遇與限制齊力並行,需要客觀審視[2]45-55。二、旅行社的經營戰略管理經營戰略是旅行社為了尋求自身持續、穩定的發展,在預測和把握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變化的基礎上,對自身業務發展的總體目標做出的謀劃和根本的對策。在做好日常的常規管理的同時,還要具備未雨綢繆,預知未來發展的戰略管理能力。旅行社經營者在實施戰略管理時,應該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壓力的挑戰,要針對自身企業的發展情況,審時適度,勇於創新。(一)差異性戰略管理差異性戰略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以保證在不減少銷量的前提下制定高於競爭對手的價格來獲得競爭的優勢。旅遊者差異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麼他們同旅行社的聯系就越緊,旅行社所獲得的優勢也就越強。成功的旅遊差異性經營管理可以使旅行社對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收取較高的營銷價格,提高銷售量和獲得旅遊者對其品牌的忠誠感。無論何時,如果旅行社銷售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額外價格超過了為獲得差異性經營而花費的成本,那麼差異性經營戰略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3]89-90。
❼ 南京歷史文化名人的論文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王安石(半山園).王導.謝安(王謝故居).顧愷之(畫龍點睛).徐達(勝棋樓.徐達墓回).常遇春(常府街).李文答忠(李府街).賈思勰(文心雕龍).鄧愈(鄧府山).張昭(老虎頭).吳敬梓(儒林外史).盧郢(南京第一個狀元).付善祥(中國歷史第一個女狀元).祖沖之(科學家).陶弘景(葯聖)
❽ 南京災害論文
南京簡稱寧,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地處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臨長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連太湖水網,北接江淮平原;「黃金水道」長江穿越境域,距入海口380公里。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州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總面積651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97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43平方公里。
區域地理可分為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與文化兩部分。自然環境包括海陸分布、地形、氣候、水文等方面,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
南京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區域為寧、鎮、揚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佔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佔24.08%。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濱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種類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於鼓樓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於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於高淳東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濱湖平原為南部石臼湖與固城湖湖濱地區,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
南京山脈
在城區外圍,六合縣境內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以玄武岩為主的方山、靈岩山;江浦縣境內分布著東北--西南向的 老山 山脈;城郊和江寧縣是寧鎮山脈西段的分布地,沿江邊第一列(即鍾山北支)分布著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第二列(即鍾山中支)有靈山、紫金山等,第三列(即鍾山南支)的山最多,有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溧水、高淳縣境的東部是茅山山脈的一部分。除了這些有名稱的小山丘外,還有許多無名崗地間雜其中。
南京城區起伏不平。紫金山中支的余脈向西延伸,在太平門旁為富貴山,進城為小九華山、北極閣,繼續向西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下蜀黃土崗地,把南京城一分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城北銹球公園附近還有獅子山(又名盧龍山),城西有馬鞍山,城南有石子崗(又名瑪瑙崗、聚寶山)。
南京地理優越,風景佳麗,贏得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名人的贊譽。諸葛亮曾贊嘆說:「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贊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水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47億立方米,但南京市承接了長江、水陽江、滁河的大量客水,入境水量達9162億立方米。河流方面,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湖泊方面,南京市區主要有玄武湖和莫愁湖,湖泊水面積分別為3.7平方公里和0.37平方公里;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積分別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根據實例,分析後得知水資源特點:(1)本地水資源量少,客水資源量豐富:我市地處兩江兩河下游,過境水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9000億m3,2000年過境客水資源總量為9311億m3,其中長江客水9266億m3,佔99%,水陽江客水29.57億m3,滁河上、中游及支流客水8.4億m3。
(2)本地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部分丘陵山區缺水較嚴重;
(3)城區地表水水質較差,丘陵山區地表水水質較好。
但是,南京年實際用水量已超過56億立方米。這就引發了人們關於水資源供需平衡的討論與分析。根據《南京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匯總分析》報告:本地水資源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水量的要求,必須依靠客水資源補給,通過利用長江水,基本能滿足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水旱危害頻繁,遇乾旱年份,丘陵山區連人畜飲水都發生困難;沿江地區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部分縣在中等乾旱年、特殊乾旱年缺水嚴重,只能靠從外地提、引水。
所以,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更應該做好水資源保護的工作,平衡水資源供需。
南京擁有較豐富的氣候資源。在氣候區劃上,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南京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之下,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較深,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受歐亞大陸低壓區影響,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程中的季節,多以乾燥涼爽天氣為主。
歷年平均氣溫:14.4℃,年均最高氣溫20.4℃,平均最低氣溫11.6℃,極端最高溫43℃(1934.7.13),極端最低氣溫-14℃(1955.1.6)。
日最大降水量:198.5毫米(1931.7.24),小時最大降水量68.2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177.3毫米/12日。
歷年平均相對濕度:76%,最大月均相對濕度為81%,最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3%,年內變化6、7月大,4、5、8、9月小。
風向、風速:年均風速3.6米/秒,最大風速27.8米/秒(1934.7.1N.W),極大風速39.9米/秒(1934.7.1N.W),主導風向為東北西南向,夏季以東南風為主。
霜凍期:全年無霜期達200~300天。
但是仍舊有不少氣候資源方面的劣勢,例如災害性氣候。災害性氣候有: 台風:南京受台風影響,平均每年可有1~2次,多在6~10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
寒潮:入侵南京的寒潮(即24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的天氣)平均每年5.5次,以12月出現次數最多。南京從10月到4月均可有寒潮天氣出現。
冰雹:以3月和5月出現機率較高,各為33%。
炎熱高溫: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天氣,全市從6月上旬至9月中旬都可能出現,並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現較多。
長江流域是我國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也可能是我國為患最嚴重、頻率最高、抗災費力最大、迄今還無法根治的自然災害,是中國的心腹之患。近些年長江大洪水高頻發生,除湖泊圍墾等人類活動因素外,全球變暖所引發的長江流域氣候、水文特徵的變化是主要原因。
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總的說來,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❾ 求一篇關於南京歷史文化的文章,大概2000字左右,萬分感謝啊~~~
南京歷史文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色:
1、歷史文化悠久。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一脈相傳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濃厚的文化底蘊。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命謀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長干里構築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涼山築金陵邑。此後,秦朝稱之為秣陵,東吳稱之為建業,東晉稱之為建康,唐朝稱之為白下、上元,元朝稱之為集慶,明朝稱之為南京,清朝稱之為江寧府治,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1927年設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稱南京市。期間,六朝時期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還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歷時447年。南京還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和終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更清晰地展現中國近代歷史滄桑。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輝燦爛,從湯山古猿人類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國文化乃至當代文化,古都與文化的交融,彰顯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特色文化。1982年,南京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2、文化遺存豐富。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單位275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4處43個點,省級文保單位110處117個點,市級文保單位129處。2003年明孝陵「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南京擁有70多座各級各類博物館、檔案館、陳列館和紀念館,收藏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和史料標本。南京歷史文化資源數量之多、門類之全、跨越時間之長及保護手段之有力,位居同類城市之前列。近年來,南京有幾十項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處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處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榮譽獎。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無我有、異彩紛呈的鮮明個性,成為南京歷史文化的品牌。
3、文化傳統優良。南京經過數千年的風雨,通過各種文化的不斷碰撞、融合,不僅留下了豐富的有形文化遺產,而且孕育了無形的獨特的文化氣質和優良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氣質與傳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成了尊師重教的傳統。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在教育的設置和經費的投入上優於其他地方。因此,南京在歷史上曾擁有中國曾經出現過的各類學校,上至太學、府學,下到縣學、義學。晚清之後廢科舉而興學堂,南京則涌現出各種現代的大學、專業學校和中小學堂。自從南京開辦學府之後,尊師重教一直蔚然成風。二是造就了海納百川的胸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交匯的地方。另外,由於戰爭、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大規模的人口變動,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在南京混合,促成了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南京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風度。三是形成了凝重而不古板的氣質。南京歷代王朝,由於政權頻繁更迭,使得南京在文化上產生不了西安漢唐時期及北京明清時期所出現的盛世文化,但也正是這種偏安王朝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南京與其他古都的不同之處,宮廷文化和市井文化在這里相互補充,形成了凝重而又不古板的文化形態。
4、名人名作輩出。南京自六朝以來文化名人輩出,文化成果豐碩,文化中心地位延及至今,為世人公認。早在東晉時期,當時的建康就延續了被打破的西晉文明。建康的石刻藝術代表了中國石刻的最高水平。南朝的政治寬松、經濟富裕和文化的活躍,使北朝的有識之士紛紛移居建康,南北兩朝形形色色的文人才子,在建康施展才華,使文化精品迭出。唐宋和明清期間,先後稱為金陵、升州、江寧的南京成為小說、戲劇、書畫和詩詞的創作熱土。李白、劉禹錫、杜牧、韋庄等詩家名士留下了與金陵有關的許多不朽詩篇。結束帝制進入共和,南京積累了可觀的民國文化,中山陵就是其建築文化的傑作。在文化領域,有南朝古經史文學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有以南京為第二故鄉的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有總領文壇五十年的清代《隨園詩話》作者袁枚;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有以南京作為戰斗一生之起點的現代文豪魯迅;還有言情小說家張恨水。在戲劇領域,有踏遍金陵為一劇的清初大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有當過梅蘭芳崑曲導師的近代詞曲大師吳梅;還有國歌歌詞作者、劇作家田漢。在書畫領域,有著名的六朝畫家顧愷之;有清代版畫巨著《十竹齋書畫譜》的作者胡正言;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龔賢;有清代小說家兼園藝家李漁;有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有著名山水畫家傅抱石;有詩詞書法繪畫皆精並以草聖聞名的著名書法家林散之;還有詩人書家並一身的著名學者高二適。在教育、科技、醫葯等各學科人才濟濟,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