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國旅遊業發展不利因素
⑴ 我國旅遊業堅持發展哪些策略
相對世界旅遊業及國內其他產業來說,中國的旅遊業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但發展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發展前景好。改革開放前,我國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產業。1978年以後,我國旅遊業以其巨大的資源優勢和國際市場積蓄多年的需求存量,領改革開放之先,受改革開放之惠,持續、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和國際旅遊大舞台上異常活躍的新生力量。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堅持「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策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三個市場」相互驅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旅遊大國的地位得到不斷鞏固和提高。21世紀以來,我國旅遊業雖然連續遭受非典、金融危機等各種突發事件和不利因素的沖擊,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但面對嚴峻的旅遊市場形勢,全國旅遊行業克服困難,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2013年,全國共接待入境遊客1.29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16.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長3.3%;國內旅遊人數32.6億人次,收入26276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0.3%和15.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981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旅遊業總收入2.95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為我國旅遊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也推動了我國旅遊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旅遊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將基本達到世界旅遊強國水平。
⑵ 准備畢業論文啦!!!關於2008上半年旅遊產業發展分析,誰可以幫小弟一把,謝謝
出處的確是《中國旅遊報》,現將部分內容發給你,表格部分實在發不上來了,你找找中國旅遊報吧!
中國旅遊報:2008上半年旅遊產業發展分析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個喜慶的年份,但同時也伴隨著不幸的因素,這些幸與不幸都影響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將向全球傳遞「安全的中國」、「友好中國」、「文明的中國」等有利於旅遊產業發展的訊息,將極大的傳播中國國家的文化與品牌,從而拉動旅遊產業的發展。但是,《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執行,五一黃金周的第一次取消,導致旅遊市場格局重組。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對旅遊業發趨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在《中國旅遊報》發布了2008上半年旅遊產業發展分析和大事記,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以文字記錄行進中的旅遊中國。
一、我國上半年旅遊發展總體分析
綠維創景認為我國上半年發生了眾多災害事件,對我國旅遊業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1.1入境旅遊影響
今年上半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6491.37萬人次,同比增長2.44%。其中,入境旅遊的外國人達1264.0527萬人次,同比增長4.34%。全國共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02.32億美元,同比增長2.12%。
因此,災害事件對我國入境旅遊的影響不是很大,帶來的負面影響難掩我國入境旅遊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但增速較去年有所減緩。
1.2國內旅遊影響
受災害事件影響,我國國內旅遊業快速增長的勢頭受到不小打擊。從一季度部分省的統計數字來看,南方受雪災影響嚴重的省市國內游同比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沒有受影響的北方省市則保持高速增長。
1.3出境旅遊影響
災害事件對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產生影響的同時,促進了出境旅遊發展。2008年1-4月,除二月受到惡劣的天氣因素影響導致內地到港人數同比有所下降外,其餘月份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趨勢。台灣旅遊出現新突破,台灣當局開放大陸公民赴台旅遊,隨著7月4日大陸旅遊者赴台首發團的進行,綠維創景預計三季度台灣游將成為出境旅遊市場的又一亮點。我國公民赴美旅遊首發團與6月17日日從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啟程,首發團共有250名遊客,這標志著我國公民赴美團隊旅遊正式啟動。
總體來講,2008年1、2季度的數據表明出境旅遊的市場格局保持穩定。3季度,隨著「中秋節」小長假的來臨,以港澳為目的地的短途出境旅遊市場將繼續升溫。而赴台旅遊、赴美旅遊將是9、10月份的又一熱門。
二、我國經濟發展形式對旅遊的影響
綠維創景認為旅遊業的關聯性非常強,因此影響旅遊發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旅遊又是高消費行業,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對旅遊的影響非常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物價上漲對旅遊的影響
2.2.1物價上漲原因
2007年5月份以來,我國價格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從8月份開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超過6%。2007年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6.5%,環比上升1%,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與農民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勞動工資水平上升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大,既直接抬高了企業成本和產品成本,又提高了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從兩方面促進了物價上漲。
2.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價格上漲較多
豬肉價格的上漲是這次全國物價上漲的總推手,豬頭價格的上漲,推動了相關的副食品行業價格的提升,如牛肉、羊肉、禽、蛋等,進一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
3.社會需求拉動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已經連續5年超過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比較突出,資金過於充裕,拉動了價格的上漲。
4.國際市場價格影響
我國石油、鐵礦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原材料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對我國影響很大。近四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近兩倍,這些基礎性產品價格上漲,增加了國內企業生產成本,推動相關產品價格上漲。
5.企業成本推動
一些資源性產品成本除受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企業環保成本提高,資金成本增加,工資水平上升,都推動了成本增加,進而推動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
6.資源價格和服務價格改革推動相關產品價格上漲
國家進行稅制改革進程,以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價格對服務價格有明顯的傳導性,服務價格的漲幅中有一半左右來自資源價格的傳導,因此,資源價格的上調必然會帶動服務價格的整體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務價格的潛在上漲壓力得到釋放。
2.2.2物價上漲對旅遊影響
物價上漲對旅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表現在:
1.景區門票漲聲一片
近年國內景區票價漲聲一片,各大著名旅遊景區均在提價,有的甚至提升超過100%。門票價格高漲不下,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及物價上漲是分不開的。
2.交通支出普遍上漲
由於物價上漲,旅遊六要素中的「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燃油費的增加,使得旅遊者在交通方面的支出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3.購物消費提高
物價上漲直接導致旅遊者購物花費的增加,各種旅遊紀念品原材料、手工等的增加,使得旅遊商品價格普遍提高。
4.其他方面影響
物價上漲還對旅遊其他相關要素產生了影響,如吃、住、娛等。物價上漲導致賓館住宿、餐飲等價格上漲,間接的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
2.2人民幣升值對旅遊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旅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出境游和入境游,對國內游影響不大。
2.2.1人民幣升值熱火出境游
1.增加出境客流
匯率升值將通過收入效應對出境旅遊產生明顯影響,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出境旅遊者將不斷增多。近年來居民出境旅遊傾向不斷提高,出境規模不斷擴大,人民幣升值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增加了無計劃出境游的旅遊者,另一方面將部分原計劃在國內旅遊的人群轉向出國旅遊,使出境旅遊日趨火爆。
2.大量閑散資金外流
出境旅遊者增多,直接導致旅遊消費增多,使得國內大量閑散資金輸出。出境旅遊的增長,加劇了旅遊國際收支不平衡現象。
3. 對國內旅遊產生影響
出境旅遊者增多,可能對國內飯店和景區的接待量產生影響,但影響比較小。同時,由於部分國內旅遊者轉向國際旅遊,對國內旅遊市場也會產生影響,但影響不大。
2.2.2人民幣升值抑制入境游
1.抑制入境客客流增速
人民幣升值,使得部分計劃到中國的旅遊者改變出遊計劃選擇他處,入境客流量將會受到影響。但由於中國旅遊產品和服務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常便宜的,即使人民幣升值,對本來就很便宜的中國旅遊而言,入境旅遊者數量不會因價格效應而明顯減少。同時奧運會的舉辦,將極大的提升中國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國出境旅遊者,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入境旅遊長遠影響不大,但將一定程度上抑制入境旅遊增速。
2.降低旅行社經營利潤
人民幣升值,直接降低了國際旅行社接待境外遊客的經營利潤,在短期內,對國際旅行社的競爭力和從業人員的就業問題提出了嚴峻挑戰。據調查,國際旅行社接待境外遊客團費從原來的人平110-120美元,下降到現在的80-90美元;人均綜合消費從原來的人平250-300美元,下降到現在的200-250美元;經營利潤從原來的人均9-10美元,下降到現在的5-6美元。
3.減少景區外匯收入
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外國遊客隨身攜帶的各種外幣,在國內兌換成人民幣要比原來減少,直接給外國遊客帶來了匯率調整後的匯兌損失。外國遊客為規避物價上漲和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會盡量減少旅遊風景區內的休閑、購物等消費,這將減少各景區乃至全國的旅遊外匯收入。
2.3房地產市場低迷對旅遊的影響
房地產市場低迷貌似對旅遊不會產生影響,但深究其內部關聯性,不難發現:房地產市場低迷對我國旅遊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由於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且處於持續低迷狀態,很多買房者停止購房,對房價持觀望態度,這使得部分人手中有了多餘的現錢,為旅遊消費提供了必要條件。由於買房者大多為年輕人,他們更懂得享受生活,因此手中有了現錢卻沒有購房打算的情況下,部分人會將現金轉入出國旅遊或國內旅遊,從一定程度上激活並促進了我國旅遊市場的發展。
三、我國重大事件對旅遊的影響
3.1奧運對旅遊的影響
綠維創景認為說到2008年的重大事件,不能不提奧運。雖然上半年還沒有開幕,但是籌備的7年之久的奧運會對旅遊業的發展和走向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3.2入境游趨緩,奧運城市游升
奧運的影響分為奧運前、奧運中、奧運後三個階段。相較而言,前奧運的對於我國旅遊業影響並不是最突出的,它比不上奧運會期間各國運動員、媒體工作者、觀眾和相關人士的入境高峰和旅遊熱潮,也比不上奧運後因酒店價格回歸、入境政策放鬆後帶來的旅遊高速發展,但是前奧運對於旅遊業的影響卻是持久而深遠的。
前奧運階段起始時間可以追溯到2001年7月中國申辦奧運成功,一直到正式進入奧運時間的2008年7月20日左右。長達7年的奧運籌備時間,是中國對世界逐步展現自己的階段,奧運會的籌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旅遊業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上半年奧運會對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2008年上半年,隨著中國奧運的升溫,伴隨而來的卻是中國入境游的降溫。正如德國周刊《明鏡》中分析的那樣:「今年體育界人士可能會很激動地前往中國參加奧運會,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中國卻因為奧運會而失去了魅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寧願等到奧運會過後再到中國旅遊。」德國旅行社人士也表示,上半年中國線路游大幅縮水。
在人均消費方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比較全面的數據分析,但是從多數報道中獲悉,很省市地區都反映今年旅遊的人均消費額較之去年有所提高。
3.3 三個小長假與五一黃金周對比分析
專家分析,2008年上半年已經經歷的三個小長假總共旅遊人數的總和與2007年五一黃金周在人數上基本持平。就總體出遊情況而言,「五一」在三個小長假中出遊人數最多,端午和清明的總體出遊情況相近,為「五一」出遊人數的70%多。攜程的統計數據表明:短途方面,清明期間的出遊人次比平時周末多出3倍,「五一」期間比平時周末多出5倍,端午比平時周末多了4倍。
因為五一期間的天氣最適合出遊,而且多數人還繼承著五一黃金周旅遊的觀念。與五一相比,另外兩個小長假旅遊人數稍遜,是與所在時間,傳統節日的概念和上半年國內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有密切關系的。清明節自古以來是緬懷先人的節日,所以很多人認為主要任務還是掃墓,但是由於增加了一天休息,使一些人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更傾向於掃墓之餘,在用1、2天進行踏青,了解先烈,或農家樂等旅遊活動。結合這個節日的民族文化特點,烈士陵園,一些古人或偉人的墓地,和革命紀念館,這類的旅遊景點在清明節期間很是火熱。而端午節休假剛好是學生期末考試前,使很多學生和家長不得不放棄出遊,在家備考。而且又是在地震之後,心理壓力加大,出遊意願大幅降低。
3.4 五一小長假呈現出的新特點
1.短線(1、2日)游備受青睞,而歷年火爆的長線游呈明顯下降趨勢
旅行社反映,以往人們比較偏好的5—7天長線旅遊由於受到假期天數的限制而無法實行。因此在多數旅行社做出打折,降價的措施後,很多長線團仍然是詢問的人多,而真正報名的人則是少之有少的。 至於那些需要更長時間的出境游,比如歐洲游,非洲游等線路則多數更是無人問津。
面對只有3天的小長假,更多遊客選擇了省內旅遊。據報道,統計遊客中,有80%都是省內游,只有20%為誇省游。 而且出遊天數也是1、2日居多,比如銀川市的過夜遊客比去年下降了20%,一日游遊客增長了9.7%。
2.休閑游和鄉村旅遊成為人們旅遊的主要選擇
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很多去比較遠的目的地旅遊的計劃不能實現,人們開始傾向於省內的中短途休閑游。鄉村旅遊在2008年上半年迅速升溫,尤其在五一期間,各省市農家樂都呈爆滿狀態,周遍的居住場所也達到90%以上的入住率。 比如長沙周邊「農家樂」這類農業休閑旅遊企業,5月1日至3日床位出租率高達94%,遠高於同期全市住宿設施77%的平均出租率。
3.自由行,自助游,自駕車旅遊成為旅遊的主要方式
今年五一小長假中,自由行,自助游和自駕車的人數明顯上升,根據部分景區反映,每日遊客之中80%左右都為這一類。由於時間短,旅遊的地點一般都是比較近的,因此很多人就選擇了更為自由的旅遊方式,從而擺脫旅行社的束縛。由此發現,以往承擔人們旅遊載體的傳統旅行社業,在改革假期制度後面臨了嚴峻的挑戰。招商國旅稱,今年五一很多長線旅遊路線的人都沒有招滿,整體出遊人數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中旅稱,五一出遊路線中,只有自駕游路線最好,其餘的都很一般。
3.5小長假代替黃金周以後呈現出的旅遊特點
清明節和端午節的3天小長假所呈現出的特點與五一小長假非常相似,都是偏重短途旅遊,以休閑游和農家樂為主,自遊行是主要的旅遊方式。因此,省內的旅遊景點和周遍地區的農家樂產品收益頗豐。而旅行社的旅遊路線也是做了極大的調整,由推崇長線國內,國際游變化到開發短線游。由於時間的限制,人們不能進行遠途旅行,國際線路中,比較近的東南亞旅遊,和香港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比如香港迪斯尼人數就呈現了爆長的狀態。在取消五一黃金周以後,合理的分配了人們旅遊時間的同時,專家推測,由於自春節以後,人們沒有足夠長的時間進行旅遊,渴望旅遊的情緒有可能會影響到馬上到來的十一,和2009年的春節,導致那2個黃金周的旅遊人數明顯增高的狀態。
3.6綠維創景結論
在經歷了8年五一黃金周之後,2008年上半年第一次改變了以往的假期。3個小長假雖然沒有帶來像往年黃金周那樣的旅遊明顯增長,但是卻使人們進行旅遊的時間安排的更合理化。改變了以前的那種3個黃金周獲得的旅遊收入,就佔全年旅遊總收入的60%-70%,而餘下的時間都是旅遊淡季的不合理規律。
雖然短期內若黃金周取消,對於旅遊行業特別是景點行業的影響較大,但從長遠考慮,休閑時間的增多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旅遊行業必將因此而受益,而且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消費升級等都將有利於中國旅遊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不過,隨著北京奧運聖火5月8日在珠穆朗瑪峰成功登頂,6月21日又在拉薩順利傳遞,顯示了西藏穩定的局勢,已經可以接待八方來客了。4月23日,西藏恢復了對國內遊客的接待工作;5月1日起,港澳遊客也可以到西藏旅遊;6月25日,正式恢復開放入境旅遊市場,各旅行社開始接待國外遊客。西藏旅遊局局長扎喏表示:自4月23日至6月20日,西藏已接待了160多個旅遊團,西藏旅遊正在全面恢復中。業內人士判斷,西藏旅遊經濟短期內也許遭受重創,但長期發展依然看好。
四、未來旅遊總體發展趨好
縱觀我國上半年發生的旅遊大事及旅遊業的影響分析,綠維創景認為我們不難發現,由於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總體上呈明顯下降趨勢,對旅遊業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但隨著奧運的舉辦、及節假日效應,因雪災、地震被抑制的旅遊消費需求在下半年有望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而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受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和旅遊消費升級兩輪驅動影響,我國旅遊業將會進入景氣回升周期。因此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旅遊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會因災害事件而改變,這是因為:
4.1災害性事件影響是短暫性的
對以往對於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大事件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事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都是暫時性的,1998年洪災、2003年SARS都未能阻止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步伐。因此綠維創景可以肯定的是:雪災、地震等災害性事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是短暫的。經過對雪災、地震等事件對旅遊的影響分析得出,這些事件對我國旅遊市場的影響也將是短暫的、區域性的,隨著國內旅遊環境的不斷完善和事件影響的衰退,我國旅遊市場將會穩步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4.2奧運將對我國旅遊產生長遠影響
奧運會的舉辦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知名度,並使得北京、青島等舉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基礎軟、硬體設施躍上了新的台階,為我國奧運後續旅遊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了舉辦奧運會,國家投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同時對部分著名景點進行修葺,美化了城市環境,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如申辦奧運會時,北京向奧委會承諾:到2008年將建有星級飯店800家,其中五星級飯店40,四星級飯店70家,這些承諾將大大提升北京服務業的質量。類似這種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是長遠的,有助於各城市旅遊業的長期發展。
4.3經濟持續增長將繼續推動旅遊發展
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將繼續推動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我國GDP增長11.4%中的消費拉動4.4個百分點,高於投資0.1個百分點,總體消費的增長帶動對GDP的貢獻七年來首次超過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正確處理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以文化和休閑為特徵的旅遊消費將是中國人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就將啟動,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將普遍產生跨境游。我國在2003年人均GDP就超過了1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國內旅遊消費才剛剛啟動,而出國旅遊消費將進入啟動階段,今後幾年我國旅遊業進入又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分析,我國人均消費從2003年到2020年將以每年10.8%的速度遞增,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隨著整個消費升級概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及政府關於職工帶薪休假政策的出台,人們將會不斷地向更高生活水平看齊,旅遊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4.4假期政策的調整助推旅遊業發展
帶薪假期的實行,為人們走出去提供了資金保證,旅遊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隨著黃金周假期的調整和小長假政策的實施,居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帶薪假期使得長距離旅遊成為可能;由於小長假時間較短,因此對短途旅遊市場影響較大。總的來說,我國假期政策的調整,成為旅遊發展的助推器,不斷的推動著我國旅遊市場向好發展。
因此,綠維創景認為盡管我國上半年發生了眾多不利於旅遊發展的災害性事件,但在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奧運熱潮的推動下,我國未來旅遊業發展將繼續呈現出良好態勢。
⑶ 十二五旅遊規劃的十一五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旅遊業取得明顯突破的時期。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產業素質明顯提升,產業功能有效釋放。
在經受四川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甲型H1N1流感等諸多不利因素沖擊下,旅遊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調控能力,通過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化危機為轉機,我國旅遊業在各行業中率先實現復甦和增長,旅遊業總收入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國內旅遊總人數首次突破20億人次,入境旅遊人數、旅遊外匯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國旅遊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確立的總體發展目標。
旅遊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基本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完善的旅遊服務功能、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旅遊產業體系,並形成了以國內市場為主體、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
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旅遊要素發育更加成熟,旅遊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度假產品、專項旅遊產品、旅遊新業態成為投資熱點,海外上市成為新興旅遊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其他產業開始介入旅遊業,加速了旅遊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旅遊業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成為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遊產業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國務院明確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陸續實施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戰略措施。
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取得明顯突破,積極實施對外開放,國際旅遊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旅遊大國地位。
⑷ 我國旅遊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8年,我國旅遊業連續遭受金融危機和各種突發事件、不利因素的沖擊,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我國旅遊行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0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08.4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4%和2.6%;國內旅遊人數17.12億人次,收入8749.30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12.6%;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584.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9%;旅遊業總收入1.1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8%。
2009年1-3季度我國旅遊業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沖擊,旅遊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明顯增多,總體增長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兩升一降」的格局。國內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國內旅遊人數14.5億人次,同比增長11%,國內旅遊收入7400億元,同比增長10%。入境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遊人數9400萬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遊外匯收入280億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場方面,初步統計2009年1-3季度出境旅遊人數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4%。從產業基本面來看,我國旅遊產業處於全面回升狀態,經營狀況有較大改善,旅遊就業保持穩定,旅遊投資持續活躍。旅遊產業的景氣是處於全面、大幅回升狀態。
盡管2008年的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總需求的疲軟,對我國旅遊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我國旅遊業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基本環境沒有改變,旅遊業總體發展趨勢也不可能改變或逆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旅遊業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居民旅遊消費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改革開放30年奠定的堅實基礎,將有力地支撐我國旅遊業發展。
同時,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正式發布,首次提出了「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遊產業升級方向。這將為我國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2010年我國旅遊行業復甦趨勢明顯,行業增速將提高到16.5%,行業重新回歸快速增長。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旅遊業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紹了旅遊的定義、類型、產業特徵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接著分析了相關產業及因素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和國際國內旅遊業的現狀,並對中國入境旅遊市場做了細致分析。然後具體介紹了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獎勵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自駕車旅遊的發展。隨後,報告對旅遊業做了市場細分與消費者分析、電子商務運用及構建分析、旅遊資源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產業鏈構成及價值分析、商業模式分析、信息化發展分析和投資分析。市場營銷是指一個企業為適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從產品開發、定價、宣傳推廣到將產品從生產者送達消費者,再將消費者的意見反饋回企業的整體企業活動。企業的經營導向經歷了生產觀念導向、產品觀念導向、推銷觀念導向、營銷觀念導向、社會營銷觀念導向五個階段漸次遞進的演變過程。 旅遊市場營銷是通過分析、計劃、執行、反饋和控制這樣一個過程來以旅遊消費需求為導向,協調各種旅遊經濟活動,從而實現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使遊客滿意,使企業獲利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旅遊市場營銷研究的出發點是旅遊市場需要,研究的目的是獲取效益。可見,旅遊市場營銷是獲得效益的重要環節,對發展旅遊事業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遊市場營銷發展現狀 我國作為世界旅遊資源第一國,擁有著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並且202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目的地國。在這種供需雙向互動下,促進了我國旅遊業市場的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加,國民出境旅遊又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帶薪假期的延長使人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長使人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這些都為我國國民創造更多出遊的條件和機會。同時,隨著我國旅遊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外出旅遊次數的增加,人們在旅遊方面的消費變得理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然而,在此蓬勃發展的旅遊市場下,我國的旅遊市場營銷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營銷中盲目進行削價競爭,營銷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後服務、不能形成良好客戶關系,以及法制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我國的旅遊業要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靈活運用目的地整合營銷(IMC)理念,改變營銷的思考重心,由4PS(產品、價格、促銷、渠道)轉向4CS(顧客、成本、方便、溝通),建立一種由外向內的營銷策劃模式,做好市場營銷。尤其在奧運的到來為我國旅遊業和旅遊市場營銷到來了更大的機遇,至此良機時,我國旅遊市場營銷將更加科學、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 三、未來旅遊市場營銷發展趨勢 (一)加快發展旅遊網路營銷 1.大力發展網路營銷。隨著網路與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旅遊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營銷策略的多樣化,旅遊業也積極改變陳舊觀念,擠身於網路營銷的大潮之中。旅遊業網路營銷是利用電子網路這一載體的營銷活動,是利用互聯網,對旅遊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細分和目標定位,對分銷、渠道、產品的定價、服務、產品理念進行更為有效的規劃和實施,創造滿足旅遊者與旅遊產品銷售者之間的交易。 旅遊業發展網路營銷具有產品和網路兩大優勢:一是旅遊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服務產品,具有生產消費同步、遠距離異地消費、消費者無法對產品預先感知等特性,成為最宜於網上查詢、瀏覽、購買的產品類型之一;二是網路擁有豐富信息源和傳遞速遞快、覆蓋面廣、自主性強、反應及時、營運方式更合理等優勢,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品生產、營銷、銷售成本,節約顧客精力、時間、資金成本。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力發展網路營銷是旅遊市場營銷模式的必然趨勢之一,尤其是在我國申奧成功後,奧運帶來的巨大市場為旅遊網路營銷帶來一個難得的機遇。 2.網路營銷和傳統營銷需要緊密結合。從發展趨勢來看,網路營銷的實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網路營銷仍處於較低階段,存在著信息源真實性和更新速度、網路安全等諸多問題,致使旅遊網路營銷還不能完全發揮其優勢,成為制約我國旅遊市場營銷發展的瓶頸。在此轉變時期,只有把網路營銷和傳統營銷緊密結合,揚長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滿足顧客需要,更好地發展旅遊市場營銷,從而促進旅遊市場的繁榮興旺。 (二)加強綠色營銷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世界各國都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們都開始追求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和綠色營銷。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環境保護為經營指導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的營銷觀念、營銷方式和營銷策略。它要求企業在經營中貫徹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旅遊業「它是個資源型產業,有賴於自然的饋贈和社會遺產」,但在現實發展中,旅遊業是「無煙產業」已受到質疑,「旅遊者帶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腳印」,隨著旅遊業的推進,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畫但很敏感的環境受到破壞,而且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有損環境資源現象,直接影響到旅遊業本身的發展。因此我國旅遊業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加強綠色營銷。首先,樹立以資源價值觀為中心的綠色營銷觀念。其次,確定綠色營銷目標。再次,樹立綠色營銷組合戰略。旅遊業在確立綠色營銷觀念和目標的基礎上,在旅遊產品的設計、價格、包裝、分銷、促銷和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上始終貫徹綠色原則,並科學地予以組合運用。最後,開展綠色認證。從1993 年起,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准(ISO14000),極大地推動旅遊業綠色營銷的發展。比如我國浙江省、山東省開展的創建「綠色飯店 」活動以及武夷山景區實施的ISO14000認證,為旅遊業的綠色營銷注入了新的內容。 加強開展綠色旅遊營銷,是使旅遊業真正成為與環境友好、和諧的產業,是符合旅遊者回歸大自然、愛護旅遊生態環境的潮流,是走旅遊業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條極富生命力的營銷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開展旅遊品牌營銷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建設,以品牌為核心進行營銷也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品牌營銷是指企業通過利用消費者的品牌需求,創造品牌價值,最終形成品牌效益的營銷策略和過程。 我國旅遊業品牌建設的的精髓應在於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國旅遊業的品牌營銷對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還遠遠不夠,致使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長。因此,必須首先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才能使旅遊產品利於不敗之地。比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主題公園,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再現,這個主題公園正是因為很好地挖掘了歷史文化的內涵,在全國主題公園旅遊處於低谷的情況下,它卻能以年均效益1,500萬元以上的規模發展。同時,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不斷融入創新因素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原有基礎的延續。其次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發設計的旅遊產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傳播品牌形象,這是品牌營銷的主要任務。依據我國旅遊文化,策劃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形象,賦予旅遊產品品牌強大的生命力,然後根據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標形象的要求、目標市場狀況以及自身的綜合條件等各種因素,科學、合理地選擇和組合傳播的方式,所選擇和組合的傳播方式要能夠全面、准確、直觀地表現出品牌的目標形象特點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經濟條件,要注意對投入與產出效益的研究,盡量花最少的錢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遊公共部門(政府及各旅遊行政部門)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在營銷方面主要集中於對地區、省和全國的整體性促銷上,從而帶動旅遊業有序健康的發展。
⑸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
⑹ 我國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有哪些
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及問題、新形勢下中國旅遊 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新形勢下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對策.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相關對策:一、各級政府應高屋建瓴,制定更有利於新形勢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發 展規劃,加強宏觀管理.二、旅遊產業要摒棄固有的個別利益觀念,放棄惡性競爭,高瞻遠矚,做大做強,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三、從中國旅遊業的弱項入手,積 極開展旅遊商品的開發與研製,加大旅遊購物收入在旅遊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以適應旅遊者對旅遊商品需求差別化的新形勢.四、樹立中國良好的旅遊形象,加大 旅遊促銷比例,擴大國際知名度
⑺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可以說取得了一些成績,帶來了各種效益。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免出現了許多不能迴避的問題。為了眼前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甚至進行掠奪性開發,使一些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出現了無序的狀態。具體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1. 進行違反自然規律的開發,使自然旅遊資源所依存的天然條件改變,導致自然景觀的變異,甚至消亡。此種現象是令人相當惋惜與痛心的。如由於在黃山大建賓館,人工蓄水,造成黃山人字瀑的斷流;青海湖鳥類的減少;白洋淀的境遇等等無不是違背自然規律,而遭受自然的懲罰。自然景觀作為地域綜合體是受諸如地質地貌、風力風向、溫度濕度、地理方位等因素影響的。人為地改變其中的一點或幾點因素,就有可能導致整體失衡,從而改變整個景觀。因此,人們在開發自然旅遊資源時,應在按自然規律辦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旅遊資源。
2. 自然旅遊景觀的非自然化傾向。自然景觀的非自然化傾向是指城市化,公園化、人工化,導致旅遊景點特有風格與美感的消失。世界上最高、載重量最大的戶外觀光電梯———張家界百龍觀光電梯,其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比法國埃菲爾鐵塔觀光電梯還要高出二百三十三米。它雖然贏得了兩項世界之最,方便了遊人,增加了地方稅收。但它對景觀美感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它讓地質、旅遊、美學等專家學者扼腕,讓真正懂得美、欣賞美的旅遊者痛惜。它帶來的經濟效益無論有多麼可觀,都是有限的,可它損毀的卻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
3. 自然旅遊景點商業化、集市化,最終導致旅遊景點的世俗化,失去吸引旅遊者的原有特色,削弱了旅遊價值。在旅遊地隨意設攤經商,往往將清麗、幽靜、脫俗的自然景觀弄得一片喧囂,照相機、攝像機的鏡頭總也躲不開煞風景的攤點。如此開發,只能使自然旅遊景觀漸漸失去昔日的魅力,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失去其應有的旅遊價值,最後只能是得不償失。
4. 與國際上的自然旅遊資源的經營開發與管理相比,仍處於相形見拙的劣勢。粗放型開發的現狀與中國極其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充足的客源市場相比,還相距甚遠,與未來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方面的隱患和問題,更難以適應未來WTO 環境下全面開放和激烈競爭的國際旅遊大市場。要想使中國的自然旅遊資源得到應有的開發、利用,應從多方面解決制約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自然旅遊資
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應是促進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對中國旅遊業乃至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⑻ 某大國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論文)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全面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動盪,而且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股市暴跌和信貸收縮,投資者信心崩潰,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陷入衰退,世界經濟步入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明顯上升。
金融危機及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對我國入境旅遊收入、旅遊企業投資和國內旅遊消費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首先,入境旅遊可能滑坡。我國入境旅遊客源主要來自於香港、澳門、台灣、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周邊地區和國家。目前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均已深受沖擊,股市暴跌,經濟放緩。正如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年度施政報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機,其破壞力的深度與廣度都遠遠超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作為我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韓國的經濟也受到顯著影響——韓國財政部10月6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說,此次金融危機可能使韓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職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競選活動中表示要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但鑒於不利的經濟形勢,韓國政府不得不調低了目標)。我國第二大入境客源國日本的景氣指數也持續惡化,股市暴跌,經濟下滑。在遠程市場方面,我國入境客源的主體是「西方七國集團」中的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目前這些國家股市低迷,企業投資缺乏信心,私人消費普遍縮減。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公務旅遊還是消遣旅遊都將受到影響,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奧運給我國旅遊業帶來的拉動效應,從而使得入境旅遊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絕對量的減少。
其次,價格優勢受到削弱。在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大量發行美元藉以刺激經濟,從而導致美元大幅貶值。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信貸緊縮問題嚴重危及歐洲,並拖累各國經濟步入衰退,歐元、英鎊貶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加速。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人民幣兌英鎊匯率中間價繼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數關口之後,於9月11日再破1比12關口,並在10月10日創出11.63新高;人民幣兌歐元也在不斷升值,10月7日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達到1比9.328。此外,人民幣兌日元、港元等其他貨幣也呈現不斷升值態勢。盡管我國的金融體系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人民幣對美元及其他貨幣的持續升值,將削弱我國入境旅遊長期以來所保持的價格優勢。
再次,國內旅遊支出消減。一方面,金融危機加劇了我國A股市場的下滑,使投資者資產縮水,減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有人稱「中國的中產階級幾乎在股市中被一網打盡」,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將前所未有地顯現,旅遊、汽車等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消費熱點必將隨之降溫。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也使得人們風險厭惡程度普遍上漲,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當居民收入預期不佳時,首先壓縮的就是旅遊等非必需性消費。因此,國內旅遊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最後,企業融資趨於困難。目前全球金融體系處於動盪之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為避免風險,銀行普遍惜貸。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華爾街模式」受到嚴峻挑戰,暴露了現代金融業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有鑒於此,我國政府必然會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緊縮銀根。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為防止經濟過快下滑和物價過快上漲,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控」就決定了貨幣政策短期內不可能明顯放鬆。
即使不久前出台的「兩率」下調,也僅僅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對度假村、主題公園、旅遊房地產等大型項目建設融資的影響極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機影響,此類企業融資將趨於困難。
總體來說,在消費方面,此次金融危機將給我國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到不同的行業和市場,其影響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業而言,酒店業、航空業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就分層而言,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企業所受影響更大,而低端市場影響相對較小。在投資方面,將導致大型旅遊項目的融資更加困難。
盡管旅遊業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從「911」、SARS到海嘯、地震,皆是如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上述事件都曾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而這一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上述事件所影響的只是部分國家和地區,而且主要源於心理上的恐懼,而此番金融危機則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經濟上的沖擊。因此,相比前者而言,這一次金融危機給旅遊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更加深刻、廣泛和持久。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和積極的應對措施,切不可心存僥幸或掉以輕心。
⑼ 分析我國南極旅遊熱興起的原因,並簡要說明南極旅遊業發展的不利條件
首先肯定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麼老百姓手裡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自然可以更多的花在吃喝玩樂上。
至於南極為何會成為比較熱門的旅遊選擇地,在於路途的遙遠,極地的神秘與風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