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地的文化特徵ppt

旅遊地的文化特徵ppt

發布時間: 2021-01-07 06:38:24

A. 根據旅遊地文化的要素和特徵,結合熟悉地區談一談如何開發當地旅遊地的文化資

首先,必須先要規劃處一塊地來建設房車營地,美國的房車自駕游,逐漸在國內升溫。自駕游和房車旅遊必將是下一個金礦!現在很多擁有優質旅遊資源的地方,都在和優...

B.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一共6點好像

旅遊文化的特徵
1、移動傳播性
旅遊文化系統的移傳性特徵包括兩方面的涵義,移動性特徵。旅遊主體由於其永無止境的探索與超越精神,總是使自己處於運動狀態之中。
2、時代性
不同時代旅遊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不同的。
4、階層性
階層性特徵是指不同階層旅遊主體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各有特色。

C. 6、自然旅遊資源如何體現出文化特徵

從邏輯上說, 既然旅遊活動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麼, 作為旅遊對象的旅遊資源和作為旅遊消費對象的旅遊產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屬性, 但這種邏輯結論似乎說服力不強, 因此, 我們還試圖從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特徵方面入手, 來進一步分析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現。
我們知道, 在旅遊學中最常用的分類法是按成因、屬性將旅遊資源分成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種。但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資源,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成為人們旅遊的對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使遊人獲得知識和美感, 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樂趣, 這便是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高山峻嶺令人感到雄偉壯觀,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給人濃郁幽靜的感受, 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奧秘, 博物館、文物古跡則給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學研究資料等等。可以說, 任何沒有文化內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 人類社會中任何資源都不如旅遊資源具有那樣顯著的文化屬性。
當然, 對於不同旅遊者來說, 對旅遊文化內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種具體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文化深度和豐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個具體的旅遊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文化素質和職業的不同對文化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 旅遊活動的文化表現和文化影響及文化關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徵:
1. 東道文化對客源文化的影響會因旅遊者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會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顯著差異;
2. 即使是產生於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也會因自身的差異而對東道社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 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差異;
3. 東道文化與客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受制於兩種文化的差異程度和價值取向。東道文化與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會形成不同特徵的旅遊文化;
4. 東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文化( 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 、區域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文明等, 它們共同對外來旅遊者產生綜合的文化影響。

D.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4)旅遊地的文化特徵ppt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E. 舉例說明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

浙江為例
1、浙江旅遊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浙江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5056萬。全省轄:11個地級市。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等9個地級市。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南方光熱條件好,水資源豐富。還是島嶼最多的一個省份,有著名的舟山群島。全省海岸線總長6486公里,居中國首位,海洋旅遊的開發前景廣闊。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18℃。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使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交相輝映。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居中國首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
2、浙江旅遊文化資源的人文色彩濃郁:浙江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她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菽」。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自古江東多才俊,思想家王充、王陽明、黃宗羲、龔自珍,詩人賀知章、駱賓王、孟郊、陸游,科學家沈括,戲劇家李漁、洪升。書畫家趙孟頫、徐渭等是傑出代表。
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不愧為巾幗英雄。
浙江的最主要少數民族為畲族,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少數民族自治區域主要有景寧,畲族自治縣(全省唯一)、武義縣柳城畲族自治鎮、蘭溪市水亭畲族自治鄉等,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畲鄉風情游,吸引了四賣你吧放大遊客。
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
浙江也是中國書畫的聖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王羲之、褚遂良、趙孟頫、徐渭、吳昌碩、黃賓虹、沙孟海、豐子愷等書畫大家。
人傑地靈的浙江, 歷史上佛法盛行, 古寺名剎遍布, 高僧大德輩出, 緇素信眾雲集, 佛教文化底蘊深厚, 資源豐富。這既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與浙江的秀山麗水相結合也是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如海天佛國普陀山、杭州靈隱寺和凈慈寺、天台國清寺、寧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竇寺等佛教勝地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遊客。
3、浙江文化旅遊資源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水稻栽培)、距今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還有,遠古農業的起源浦江上山遺址。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始稱東晉,此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元朝設江浙行省。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以餘杭(杭州)為南段起點,便於到江南遊玩。杭州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譽之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逐漸成為古代中國經濟的重心。
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西湖剛在今年成功申遺,極大提升了旅遊文化等品位。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
4、浙江非遺上榜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數居中國首位: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
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的黃酒、青瓷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唐代越州的青瓷;宋代的龍泉窯和婺州瓷;另一方面杭州織錦、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龍泉寶劍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
六七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民在開發與建設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技術精湛的手工藝品,美味可口的佳餚。
5、浙江文化旅遊資源的旅客潛力巨大:浙江是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與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大省。至1999年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2處,省級森林公園4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10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旅遊資源總量名列全國前茅,是全國有名的旅遊資源大省。
古代浙江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為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後來居上。唐宋以來,江浙一帶是全國經濟中心和賦稅重地,航運和對外貿易發達,盛產絲綢、茶葉和稻米。歷來成為了文人墨客,官宦顯貴嚮往之地。
據有關研究表明,「寧波幫」形成於明朝,崛起於近代開埠後的上海,鼎盛於辛亥革命後。近代中國工商業的風風雨雨,留下了「寧波幫」濃墨重彩的一筆。寧波商人足跡編輯香港澳門,東南亞、美洲和歐洲。
2007年,浙江經濟總量列廣東、山東、江蘇之後,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之後,居全國第4位和各省區第一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居全國省區第一位。
省農辦傳來兩條振奮人心的消息:2008年,浙江農業增加值達到1095億元,比上年增長3.9%,首次突破1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258元,比上年增加993元,連續24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
改革開入以來,浙江省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旅遊業已成為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旅遊經濟整體實例明顯增強,旅遊總收入、國內遊客量、入境遊客均列全國第五位,旅遊企業經營效益位列全國第四位。

F.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6)旅遊地的文化特徵ppt擴展閱讀

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目的定義: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生活方式定義:中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G. 旅遊介體文化的特徵

導向性(1)導向功能
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發展的舵手,企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追求什麼,都將體現在企業文化中。企業文化能使企業具有一種「文化定勢」功能,把員工的努力方向引導到企業目標上來,使員工把企業追求作為自己的追求,把企業榮辱作為自己的榮辱。為此,在設置企業目標時,應該融進企業生產人員的事業心和成就欲,包括就多的個人目標,同時要高屋建瓴,振奮人
(2)凝聚功能
企業文化像一根紐帶,把職工和企業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每個職工產生
歸屬感和榮譽感。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明確企業的社會使命,能夠凝聚所有員工
的向心力。凝聚功能能夠匯集全體員工的智慧,把員工的意志和行為引向同一方向
和同一目標,使員工之間產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組織榮譽感和共同的責任心,為
一個共同的方向和目標協同工作,尤其在企業危難之際和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巨
大的力量。
(3)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是經過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群體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能
夠使生產人員強制約束和自我約束結合起來、使軟體約束與硬體約束結合起來,使
事前、事中、事後結合起來、生產人員的心理約束和對工作的約束一致起來,最終
建立一支具有統一的價值觀念、首創精神以及一切行動聽指揮,遵紀守法的生產人
員隊伍。
(4)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反映了企業的最高追求,也是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只要這種追求和
境界與每一位成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就將激勵全體員工共同為這一目標的實現
而拼搏奮斗。企業文化觀念形成的群體意識的驅動及良好文化氛圍的熏陶和感染,
使員工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不斷加強,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不斷發揮,為企業提
供了源源不斷的激勵力量。
(5)輻射功能
企業形象向社會展示了自己的管理風格、經營狀態、精神風貌、服務態度、產
品競爭能力等信息,從而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肯定,獲得自身生存發展的長期環境,
進而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些構成了企業文化的輻射功能。

H.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隨著旅遊業發展模式抄由經濟型向經濟-文化型轉變,旅遊文化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旅遊主體是旅遊活動的核心,旅遊主體在旅遊過程中會形成一套相對獨特的觀念和行為,即一種文化形態.旅遊主體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

I. 旅遊地文化的利用與開發(微觀方面)

在旅遊開發中如何對待民俗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