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文章
⑴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⑵ 求一篇飲食文化旅遊的保護的文章
特色魯菜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形成了以孔府菜為代表的官府菜、以膠東海鮮為主的膠東海鮮菜、以濟南為代表的宮廷菜三大流派。魯菜從一般原料的菜餚到高檔原料開發和創新的整個歷程,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新的形勢下,對不同的就餐人群而設計的既美味,又能滿足人體營養需求,既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心理和精神上需求的魯菜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餐飲的科學化不是天天吃鮑魚、魚翅,就有營養了;更不是隔三差五吃頓滋補火鍋,就強身健體了。當消費者把一日三餐託付給飯店時,餐飲業有義務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在白熱化的競爭時代,餐飲業如果還在靠不斷發明「葯膳」、「滋補火鍋」等新名詞,已經「忽悠」不住消費者了,必須要苦練內功,為菜品打造出真正科學的營養與保健的附加值,消費者才能心甘情願地給餐飲業「送錢」。
⑶ 旅遊業的文化使命 余秋雨 全文
余秋雨 著名文化學者
「文化碎屑」被無限擴大,錯誤地承擔起體現旅遊價值的使命
在闡述旅遊業的文化使命之前,首先需要解讀的是中國旅遊業目前可能已經遇到的三大誤會。
第一、這些年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總體樂觀,但不能說我們發展得已經很好,需要用世界的、歷史的眼光去衡量。
19世紀晚期,英國貴族為了避免瘟疫,逃至法國地中海沿岸。此後,大量英國平民追隨其後,紛紛來到他們曾經短暫生活過的地方,尋求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這便造就了現代旅遊業的起源。在歐洲,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相對貧困國家的旅遊業收入保持在國民收入的第一位,而在相對富裕的國家裡,旅遊業收入是國民收入中最穩定的一塊。在旅遊帶來的極大經濟效益顯現的同時,這些國家的文明程度、能見度和文化交融度都提升了。政府高度關注旅遊,市民則開始享受旅遊。
一段在羅馬的邂逅使余秋雨體會到「工作是為了旅遊」的意識形態。偌大的羅馬空空盪盪,店都關門謝客,街道上只有幾個老人和外國遊客。一位義大利老人告訴他,那時正逢市民的休假期,他們都去別處旅遊了,而他自己也是從其他城市來羅馬度假的。老人在此地有棟單間別墅,妻子正在屋裡寫詩,所以獨自出來逛逛。這個平和快樂的老人正是暫時告別秘書和警衛的義大利郵電部長。城裡的每個人都和他一樣擺脫了社會關系的束縛,恢復了天倫之樂的享受,與自己的靈魂輕聲對話,還原為山水自然中的赤子。在他們看來,旅遊已經成為了人權的組成部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同樣,中國的旅遊業也承擔著經濟、文化、生態和人格功能,其發展的路還有很長一段。
第二是對歷史文化之旅遊價值的誤讀,人們將「文化碎屑」誤以為了文化本身,這些碎屑指的是對文化的淺層表述,這些點滴的文化記號被無限擴大,承擔起吸引遊客的使命來。其結果就是旅遊開發人員將希望寄託在某位作家的逗留居住地或者某部作品中提到的地點和人物上,大搞名人故居和主題公園。
上海的郊區就曾經一度出現20多個主題公園,這里搞個西遊記宮,那裡來個民俗村,結果這些景點的命運自然是退出舞台。那些受到邀請並且在《景點開發意見書》上鄭重簽字的幾乎都是文化領域學者,而他們並不明白遊客的興趣所在,大部分的遊客都不需要填補知識式的參觀。至於想在名人故居上大作文章的,想和維也納一樣搞「音樂家之旅」的人都忽略了一點,中國能有多少貝多芬級別的世界名人呢?何況,對那些被推上旅遊檯面的名人而言,又有多少人願意家鄉成為自己作品的插圖?對歷史文化之旅遊價值的誤讀往往就來自於對自然山水的崇敬的缺失。世界第一的旅遊勝地還是在風光迷人的地中海沿岸。
第三是誤以為一般的宣傳方式也能推動旅遊業的發展。有些景區每年都花大成本請名人來免費遊玩做代言人,或者頻繁地搞這個節那個節,忘記了首先要進入旅行社的圖譜,這樣才能吸引到系統的穩定的目標人群,而非無目的的過客。
撥開「文化藍藻」,找准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文化要點
余秋雨認為,2007年的藍藻泛濫現象在文化領域中存在著副本。所謂的「文化藍藻」就是指多種文化的雜亂蕪雜現象。這種「文化藍藻」會混亂旅遊業的脈絡,必須要找准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文化要點。
世界文明可分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三類,中國屬於「大河文化」,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化的兩條主動脈。一名外國漢學家曾經告訴余秋雨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漢字中統治的「治」就是治水的「治」。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具有不同的性格,前者端莊、透明、堂皇,後者神秘、浪漫、詩化。這兩條主動脈是中國文化要點之一。
另外一個要點是中華文明成熟的起點——河南以及周邊地帶,包括河北和陝西。那裡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出生以及遷移的地方。中華成熟文明出現的標志是河南安陽的甲骨文。
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文化要點開始出現在各地。盛唐時期的長安是公元7、8、9三個世紀全世界文明的制高點,當時的長安人穿著波斯的衣服,吃著阿拉伯的麵食,看著印度的雜技,享受著胡姬的服務,長安同時成為了全世界遭受滅教厄運的教徒的逃亡地,人們消除仇恨,生活得其樂融融。到了宋元,臨安(現在的杭州)被馬可波羅譽為「生平到過的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要知道這個義大利人可是生活在以美麗著稱的威尼斯。近代史開始後,通過徐光啟和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努力,上海首次出現了兩種文明交融的範本。19世紀後期,外國軍隊入侵,中華文明一度瀕臨滅亡,但是南方的珠江文明卻崛起了。
在上下五千年中,四川、西域、東北、西南等地也因為交通等因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助了一臂之力。所有這些中國文化的要點要大大方方地呈現給旅遊者,而不是丟給他們一堆缺乏價值的「文化藍藻」。
中華文明存在著公共空間、社會理性、實證意識和自主創新的缺失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余秋雨認為,這是由三個因素促成的:不遠征、不極端、不失控。這樣的文明表現出中庸之道,避免了無序的傷害,這是中華民族可以驕傲呈現給全世界旅遊者的瑰寶。但是,中華文明也存在著四個局限性,這四個方面需要從世界性的旅遊上吸取文化養料。
第一是不在乎公共空間。中國人講究「對朝廷忠,對家庭孝」,對其中的大片公共空間缺乏規則。官員到了街上,「肅靜」、「迴避」的牌子一舉,就把公共空間變成了官場空間。而歐洲的文藝復興正是在公共空間中發生的,米開朗基羅就是在街道上完成了雕塑作品《大衛》。同樣是藝術品,中國人卻只有皇家收藏和私人收藏兩種模式。
不在乎公共空間的後果是在公共空間的不自律行為。這不是個道德問題,比如一個遊客隨地吐痰很不文明,但她可能正收養著兩位孤老,隨地吐痰行為的發生是因為不了解公共規則。
第二是不在乎社會理性。康德有句名言:優秀的知識分子要勇於在一切公共空間運用理性。在中國呢,倡導坐十年冷板凳,文人要避開傳媒,不然就有「做秀」之嫌。中國的文人在公共空間表現的幾乎都是情緒化的東西,而不是運用他們的理性。
余秋雨用了兩個實例解釋了什麼叫「在公共空間運用理性」。說到酒店電梯里鏡子的功能,一般中國人都會以為是增加視覺空間感或方便人們整理儀容。但外國人就會告訴你,殘疾人的輪椅進電梯後無法轉身,鏡子是方便他們觀察樓層指示燈。和前兩個可有可無的理由相比,這個理由就運用了理性。
另一個例子是他在德國斯圖加特的親身經歷。晚上,街道上沒有車輛,當交通燈自動轉換為紅燈時,德國人是不會穿馬路的。他們的理由是孩子們都在窗口看著馬路,這是他們的公共課堂,成人如果做出錯誤的示範,損害的就是下一代的安全。
第三是不在乎實證意識。中國人喜歡憑感情說話,在乎忠和姦、是與非,不在乎數字的真與假,對謠言和謊話不敏感,缺少對虛假的反應程序。連明代官方檔案的數字都是胡編亂造的,這對外國人來說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實證意識的缺乏會導致旅遊業的泡沫產生,這是相當危險的。
最後是不在乎自主創新,習慣於刻板地搬移別人已經放棄的東西,重復崇拜。比如說為了把景點設施弄得氣派,非要立幾根羅馬柱。其實,中國現代旅遊業完全可以多開發LOFT之類的新興旅遊領域,這樣的旅遊產品可以激發起年輕人和外國遊客的興趣,具有勃發的生命力
⑷ 關於旅遊的作文
全球共識從我做起
「全球共識,從我做起」我們聽到這個題目都並不陌生,但是,我們是否真正的了解過這個世界以及各地方的習慣、文化、讓我為大家講一講我讀的「外國人民怎麼看中國遊客」的故事。
泰國人曾問過:中國人關門聲為什麼這么大?中國人認為車門聲大,是對主人的尊敬,可泰國人並不這么認為,而泰國人是這么認為的聲音越大越是對他們的不滿意。
埃及人曾說過:中國游「玩」心太重。
有一個埃及人及導游他認為:
第一:中國遊客傾向於旅遊娛樂,而不像西方人側重於旅遊增長文化知識。
第二:中國遊客沒有西方那樣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容易交朋友。會和埃及人聊天,合影,這樣使埃及人有一種親近感。
第三:中國遊客在公共衛生、公共秩序表現不如西方遊客,也可能埃及人對公共觀念缺乏,所以對中國遊客表現有點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美國人曾認為:中國人既有錢又「嘴上功夫了得」
有一次:美國記者上午出去辦事,看見中國遊客一下子買了三個法國名牌包,一個就四千美元。美國人這時認為中國人既有錢又「嘴上功夫了得」第一是
隨地吐痰,第二是說話聲音很大。若是在飯店、博物館只要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裡熱鬧的像市場一樣,現在去美國旅遊許多著名的景區和酒店,隨時可以看見中文的
一些提示語。
法國人認為:中國人的動靜太大。一位法國記者陪著一對法國夫婦參觀正看著一幅幅精美的畫時,一位中國人大喊:「蒙娜麗莎就在前面那個廳!快走
啊」一個20多人的旅遊團沖進去,你一言,我一語滿心歡喜,而且還把那畫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其他遊客甭想靠近這畫,那對夫婦說:「中國人動靜真大」。博
物館的管理員走去,提醒他們不要喧嘩!
同學們,以上這些中國人的品質和素質太低了,在國內都不應該「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大聲喧嘩」……我們就更不應該在國外做了。
以後再去外國旅遊提前把該地方的文化,習俗和表達方式搞清楚,然後在去玩,而且在旅遊的過程當中,不應該光顧玩和拍照,也應該看一看科學文化的簡介,學會怎麼既看了地方,也了解它的由來,那才叫會旅遊。那才沒有在國外失去咱中國人的品質和素質。
我希望下次我們去任何國家去旅遊都會對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新的看法,不要一出去就給我們中國人抹黑!
⑸ 游記散文對旅遊文化的影響
要重新寫一個出來是個比較難的問題 相當於論文了 但這個文章里有很多點都可以用 稍微改一下就成了 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旅遊事業也呈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伴隨而來的是旅遊文化、包括旅遊文學創作的勃興。以游記散文為主體的旅遊文學,作為文學大系的一個分支,正在傳統的肥沃土壤上蓬勃生長,迎來一處繁花似錦的春天。
一
我國是一個旅遊文學傳統深厚的國家。早在公元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就產生了以大自然為描摹對象的山水詩文,標志著我國旅遊文學的破土出苗。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屈指可數的游記作品中,以謝靈運的《游名山志》最為著名,而謝靈運的山水詩更是當時文壇的奇葩。因此,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謝靈運被公認為是旅遊文學的鼻祖。與謝靈運同時代的著名文人鮑照、吳均、陶宏景、哪道元等也寫出了多篇記述山水的佳作,其中以哪道元的《水經注》較為著名,雖然這部作品是《水經》一書做注的古代地理科學著作,嚴格說來不能稱其為游記文學,但是由於它是以文學的語言、形象表現自然風貌的,因此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位置,並對以後旅遊文學的產生起了催動、促進的作用。
唐代是中國文學鼎盛的時期之一,詩歌、散文創作空前繁榮,其中游記散文也在吸取前代經驗的基礎上,進入一個創新的時期,出現了元結、柳宗元這樣的文學巨擎,創作了《右溪記》、《鑽豐溺罩記》、刎、石潭記》等等多篇出色的游記珍品。他們揚棄了謝靈運
等單純勾勒山水景色的模式,開創了游記中以景帶情、托景抒情、情景交融,敢於表露作者思想、個性的創作方法,使自然景物同思想感情契合無間,其藝術手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唐代在全盛的詩壇中,也涌現了一批倘祥山水、描摹自然、恣情風物的山水詩篇,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都創作了許多這樣的佳作,成為唐代旅遊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宋代,寫作游記和以詩詞紀游之風趨盛,著名文學家中多有游記作品問世。由於受到宋代官宦文人崇尚理學思想的影響,不少游記作品出現了議論化的傾向,在寫景抒情中滲進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番說理。游記樣式也有所創新,像日記體的游記就是由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以其著名專著《入蜀記》首開先河的。這由故鄉山陰前往巴蜀赴任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想,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文中描繪山
水勝跡,記述民憾風俗;作考證,籽胸臆,評世事,內容豐富,筆法自如,是宋代游記文學的扛鼎之作。這部名著為後世的日記體游記、特別是對明代的《徐霞客游記》的寫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元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外國人寫作的記述中國的長篇游記,它就是馳名中外、流傳古今的《馬可波羅游記》。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書。它對我國旅遊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由唐宋發展起來的旅遊文學,到了明清更臻成熟,藝術成就也更加突出。明末興起的山水小品別具一格,成為游記文學的新品種,在當時文壇中獨領風騷。它既繼承唐宋游記的風骨,又承襲漢魏小品文的傳統。寫景抒情不刻意雕琢,借題發揮不故作張揚,行筆洗煉,言簡意賅。這種創作手法和風格對後來的清代山水小品也有很大影響。明代還產生了我國第一部以地理考察為內容的長篇游記——《徐霞客游記》。作者徐宏祖以一個地理學家的身份,隻身跋涉、游歷近半個中國,歷時三十多年,沿途考察情況都在日記中精詳記載,內容豐富,文筆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被後人譽為「古今紀游第一」的大書。
明末清初,一些散文作家多因迴避政治,而寄情於山水之間,其游記之作多傾注於自然美景的描繪,有洗塵脫俗、清新流利的特色,其中以錢謙益的游記較為突出。乾隆、嘉慶以後,清王朝己趨鞏固,思想統治加強,文學領域中與之相適應的重義理、考據的「桐城派」散文風格,在游記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出現了不少滲入地理、古跡考證和儒家正統思想議論的作品,如方苞、姚誦的一些游記可為代表。整個看來,清代朝野顯貴、士大夫階層大多崇尚出行游樂(連皇帝都喜歡駕游江南、北國),紀游文章之多更勝於前代,且不乏像錢謙益《游黃山記》、朱彝尊《游晉飼記》、袁枚《游黃龍山記》、渾敬《游廬山記》、龔自珍《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那樣的雋逸清新之佳作。此外,在清代,因朝廷重視邊疆問題與邊情的需要,不少受派或被遣戍到西北、西南邊疆省區的博才之上,在探究邊疆史地中,也寫出不少文學色彩濃郁的長篇紀游作品。其中如祁韻士的《萬里行程記》、朱占科的《滇游記程》、陳鼎的《滇黔紀游》、洪亮吉的譴使伊犁日記痔,都很有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20世紀初葉的五四運動,點燃了我國新文學運動的烈火,以白話文為主體的各種文學創作呈現勃勃生機,旅遊文學同樣在革新求進。一大批代表著新時代新思潮的文學大師、青年作家,都曾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游蹤履跡,創作了散文體、日記體的游記,並取得了
突出的成就。其中的著名作品,至今仍然受到文學界的推崇。例如朱自清的《歐游雜記》、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冰心的《寄小讀者》和蕭乾的《人生采訪》等游記專著,都是記述祖國山水景物、風土人情和介紹域外風物的上乘之作。
新中國成立後,神州大地舊貌換新顏,許許多多的名山大川、古跡名勝,作為國家保護的旅遊資源,逐步對外開放,不斷吸引了國內夕嘴客。新中國的旅遊事業也由初創、開拓而趨於逐步發展,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壞以致蕭條停滯,直至改革開放才得以恢復,隨後便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與旅遊事業有著不解之緣的旅遊文學也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嶄新面貌。游記、山水小品、紀游詩等作品如雨後春筍,出現在全國各種媒體中。中央、地方辦的旅遊文學刊物,全國每年出版的旅遊文學書籍更是不勝枚舉。幾乎所有的知名作家以及許多來自海外的各國學者、作家、翻譯家和新聞工作者,都發表過旅遊散記或旅遊觀感文章。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奇俊美的天然景物,包括域外山水、異國風情,都歷歷展現在讀者面前。尤其是近些年,電視散文、電視藝術專題片等旅遊文學的姻親形式大為興盛,與旅遊文學互為映照,互為促進。
我們完全可以期望,21世紀將是我國旅遊事業大發展的世紀,也將是我國旅遊文學更加繁榮的世紀。
二
我國旅遊文學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的社會作用和藝術特色己受到人們的普遍注意。
首先,旅遊文學能直接地、形象地給予億萬人民以熱愛祖國的教育。祖國,這個無比崇高的詞語,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最基本的莫過於她的神聖領土、美好河山,她的風景名勝:一山一水都與祖國血脈相連。因此,我們的文學、美學對祖國大自然的描繪、贊頌,都是對人民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旅遊文學描寫的主要的對象就是大自然,是萬里江山、風景名勝,特別是游記,最便於充分運用文學的語言、形象,栩栩如生、渾灑自如地去描繪大自然,描繪祖國錦綉河山的美和生命。只要我們對琳琅滿目的我國歷代游記文學的珍品作一個簡略的回顧,眼前就會展現一座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畫廊,那奇峰出峋的黃山,碧波做湘的西湖,績麗靈秀的桂林,雄偉壯麗的長城,無一不被細膩盡情地描繪,令我們目迷神馳,為之心醉。我們從這許許多多的游記名作中既暢覽祖國山河,又從中增加了對各地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博物特產等等的了解,由此而聯想在歷史長河中多少炎黃兒女為愛護、建設、繁榮祖國河山而做出的貢獻!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廣由此可見,旅遊文學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其次,旅遊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反映時代歷史真實面貌的作用。我們從很多古代旅遊文學作品中看到,作者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描畫山水景物,記述旅途見聞中,往往會反映出當時當地的社會現實;不少作者借景抒情,寓物言志,常常會觸及其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流露出作者對當日柑會問題的思考和品評;還有不少作者藉助游記講義理、發議論,闡述他們的政治立場和人生觀。所有這些,都為後人認識和研究古代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提供了借鑒。
再次,旅遊文學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人類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起著傳導的作用。因為這一類作品大都是自然科學工作者、人文科學工作者,特別是那些必須深入山林湖海進行野外考察的地理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探險家以及求法高僧們的傑作。他們負疫遠行,攀山越嶺,涉水穿林,並不是單純為了遊山玩水,恣情名勝,而是借旅行觀察,去探究自然之奧秘,實現自身科學研究的計劃、目標。他們以科學家的繽密、執著,深入常人所不去的野地,精詳記錄其行蹤履跡、所見所聞,以及沿途考察實況和科學發現。由於這些特殊的旅遊者擁有高學識、高素質及其專業知識的優勢,他們寫出的游記就更加思想深逢、內容豐富、翔實生動,既是引人入勝的旅遊文學大作,又是很有學術價值的科學專著。晉法顯的《佛國記)、唐玄類的《大唐西域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就是這一類古代旅遊文學的伎伎者。近代以來,由於科學發達,多學科多門類的科學考察活動日趨普遍,由科學家、考古家、探險家、作家、記者撰著的游記一類的著作就更多了,我們從中也更加認識到旅遊文學在促進科學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旅遊文學同所有文學品種一樣,都是語言文學藝術,都需要有思想性、藝術性。回顧我國歷代旅遊文學的卓越成就,探索它們的藝術特色,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我們研究。
首先,任何旅遊文學作品都應該真實反映作者的旅遊生活,敘述、描繪作者在遊程中見聞、接觸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實,不容虛構,無需矯飾。不到黃山,就寫不出黃山游記;雖然你可以根據參考林料為黃山寫知識性、注釋性的文章,但不能看做游記。從這個意義來講,旅遊文學的真實性也是它的藝術性,是它的藝術生命。
其次,旅遊文學作品不同於單純為旅遊業服務的導游材料和旅遊手冊(當然有些旅遊手冊也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它從屬於文學,遵循文學的創作規律,體現它自身的藝術特色。它的藝術特色鮮明地表現在:一是高度注意語言藝術。凡是胎炙人口的歷代謝己、旅遊小品,文字大多不長,但語言洗煉流暢、生動活潑、富有文采,寫得栩栩傳神,真切感人;而一些平庸之作,往往是語言枯澀呆滯,令人讀之味同嚼蠟,再一個是注意突出藝術形象。作者首先要對所見所遇的景象事物做一番「消化」「辨析」「篩選」的功夫,剪去雜枝,剔除瑣碎,突出表現飽滿而富有情趣的形象。還有一個是作品應具有個性。作者在敘事寫景中要敢於袒露思想,抒發真情。任何作者對所見所遇之景物人事,都不可能沒有思想情感的反應,高明的作者還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正如《文心雕龍》所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滿於海。」歷代出色的紀游作品,大多是托景抒情,寓情於景或借景談理,寓理於景,做到情景契合或達到景、情、理水乳交融的。
三
在追溯我國旅遊文學發展史時,新疆的讀者也許會留意到在法顯《佛國記》、玄類《大唐西域記》、耶律楚材《西遊錄》、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等古代游記巨孽中,有不少內容是描述新疆景況的。確切他說,在張騖出使西域以及古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新疆就不斷出現了大量記載當地歷史地理、社會生活的著作,這些著作己成為今天人們研究新疆史地、絲路文化、中外交通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其中有不少還是游記作品,可以歸入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范疇,它們的作者多是新疆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包括出使西域的使臣、將官,遣戍邊塞的滴吏,隨軍而來的幕僚,求經西行的高僧,開發邊疆的博學有識之士以及騷人遷客,他們多屬學識廣博、筆墨雋永的文臣武將,時代精英。在往來絲路、跋涉征途中,他們對新疆迷人的山川景色,奇特的歷史風貌,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流連贊嘆,並勤加采錄,賦予文學之筆諭燃燒游皂作:這類著述除了上列作品之外,還有唐杜環的《經行記》,宋高居海的《使於閻記》、王延德的《猴高昌記》,元劉郁的《西使記》,明陳誠的〈灑域行程記》,清洪亮吉的〈譴使伊犁日記》、祁韻士的《萬里行程記》、方上塗的《東歸日記》、景廉的《冰嶺紀程》、林則徐的《荷戈紀程》和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記》等等,都是古代新疆出色的紀游作品,此外,唐代詩人岑參、高適的邊塞詩中的寫景抒情詩篇以及清代紀曉嵐的《游覽〉等詩,則是新疆紀游詩的珍品。這些絲路文化的珍貴遺產,我們應予以繼承、研究和保護。
始發自19世紀末、迄今己一百多年的「絲綢之路熱」與「西域探險考察熱」,一直是國際學界的關注熱點。19世紀20世紀交替的一段時間,先後有一批批外國探險家,在新疆土地上頻繁交替地進行考察旅行,其中不乏才學淵博的學者,但也有一些借考古之名掠奪我
國文物的文化盜賊。外國探險家的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的荒漠、綠洲,甚至深入到『冗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他們運走了我國甘肅、新疆等地的大量珍貴文物,也帶走了大量的考察記錄,隨後陸續寫出了一部部考察報告和探險游記,其中一些己在我國先後翻譯成中文出版。例如瑞典學者斯文·赫定的《亞洲腹地旅行記》、英國學者斯但因的《西域考古記》,皆洋洋灑灑,幾十萬言,以「中亞二記」著稱於世,數十年前我國就有中文版印行。雖然它們是外國學者所著,但對我國考古學術研究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其科學性、文學性對我國學者撰寫絲路探游一類的著作,也有一定影響和借鑒作用。20世紀初葉至硼年代,我國先後也有謝彬的《新疆游記》、吳藹寢的《新疆紀游》及沈雁冰(茅盾)的《新疆風土雜憶》痔著作間世,成為新疆現代游記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力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新疆同全國一樣,作為經濟建設新項目的旅遊事業很快發展,加之文化藝術全面繁榮,這也為旅遊文學的興起提供了適宜氣候和豐沃土壤。在重振絲路雄風的號角聲中,我區的許多作家、記者、科學工作者結合
本身工作,紛紛踏上絲綢古道,闖盪天山南北,以極大的創作熱情撰寫並發表了大量的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的游記散文、旅遊小品或游記專著。新疆許多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一些旅遊文學作品,新疆文學刊物《中國西部文學》(現改名為《西部》)、《綠洲》和1986創刊的《絲路游》雜志、2000年創刊的《探險》雜志都為紀游類文學作品提供了出版與發表的園地,促進了旅遊文學創作的繁榮。
外,本文前面提到的以絲路探險為主題的一批外國著作,近年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編入《西域探險考察大系》叢書(己出版十多本),此外還陸續出版了(探險與發現)叢書(己出版十本)、《亞洲探險之旅》叢書(已出版十本)等。這些圖書中都有一些可以列入旅遊文學范疇的作品。
如今,21世紀的帷幕已經拉開,在我們面前,祖國正輝映著燦爛朝霞,萬里江山更顯壯麗,名山勝水格外嬌艷,秘境奇跡不斷發現,文化景點遍地開花。緊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現代化交通工具的迅速應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個遍及全國的大眾化的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面對著新的社會發展景象和人民大眾對於新文化的迫切要求,旅遊文學也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就我們新疆而言,憑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和我區的魁力,近幾年從沿海、從內地、從港澳台、從世界各地滾滾而來的旅遊熱、探險考察熱、文化交流熱、投資經商熱,給古絲路、新歐亞大陸及其沿線的城鎮、鄉村、草原、綠洲以至湮沒沙海的故城古驛帶來了蓬勃生機。成千上萬的「背包人」川流不息地在這里來去,其中就有許多博才飽學的作家、藝術家、記者、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多門類的科學工作者,他們的行囊裝滿了世人大感興趣的旅行紀錄材料,他們是富有寫作潛力的人群,要鼓勵和充分發揮他們撰寫旅遊文學作品的積極性。我們的作家更要為旅遊文學的發展故出努力,首先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去除以往對旅遊文學在認識上的拘泥。過去有些同志把旅遊文學看成單純的玩娛之作而不屑了頃,有的同志一提到寫旅遊文學,就以為有涉「高級導游廣告」之嫌。類似的有礙旅遊文學發展的陳舊觀念,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下呢!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在演變,文學的內容、形式以至於體裁等方面也會隨之相應地調整而不斷發展、前進。今天,我們對旅遊文學的歷史作些回顧,對其發展的現實意義作點探討,這對旅遊文學在新世紀的勃興將不無裨血。
⑹ 旅遊文化論文怎麼寫
論文的種類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
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2.論辯型論文
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3.綜述型論文
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
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
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⑺ 求一篇1000字題目為我與旅遊文化作文
我贊美麗江
遊玩了兩天的西雙版納,我們乘坐飛機來到古城麗江。
我們先去東巴谷,東巴谷是納西族摩梭人的文化傳播點。在那裡,向我們展示了納西族摩梭人的悠久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那裡的房屋沿瀘沽湖畔而建,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土木結構,雨天滴雨不漏。摩梭人還創造了他們屬於自己的文字——東巴象形文字,這是他們智慧的結晶。這一切讓我不由得驚嘆,納西族的人民可真太聰明了,能將東巴文化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們了解完納西族文化後,就向神秘莫測的玉龍雪山進軍。來到雪山,天下起了雨,雨幕與雲霧又為玉龍雪山增加了幾分神秘。乘著纜車來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峰,抬頭看,只見玉龍雪山的主峰扇子峰映入眼簾,它直插藍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龍十三峰猶如一條騰空的玉龍。它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還隨著時令河陰晴的交替,景觀也變幻無常,美不勝收。雪山時而雲蒸霧涌,玉龍乍隱乍現;時而碧天如水,萬里無雲,群峰像玉液刷洗,晶瑩的銀光,耀目晃眼;有時一條雲帶束腰,上面雪皎皎,下面岡巒碧翠,簡直就是到了人間仙境,我們去的時候雖然天下著雨,但雪山的魅力不減。玉龍雪山是神聖的,是美麗的,它像一位仙女守護著麗江,守護著納西族。
玉龍雪山氣勢磅礴,變化多端,而麗江古城卻又是古樸清靜中顯本色。於是我們來到麗江古城,來享受這里的古樸、雅緻。聽導游介紹,這里以前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十分有歷史文化。我聽著更加嚮往了。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古城——麗江。一進古城,一股清風迎面撲來,頓時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放眼望去,「哇!麗江古城可真美!」我不由的發出感慨。大理石鋪地,光滑斑斕,生動而有靈氣,潺潺溪流隨處可見。這里的房屋全是手工建造的土木式房屋,土木式房屋一幢緊挨一幢,鱗次櫛比。並且依山而建,依水而設,真可謂是條條街道見流水,家家門前有流水。所以又「東方威尼斯」的美稱。橋梁在古城隨處可見,它貫穿全城。我仔細觀察,發現這里的橋梁都沒台階,原來以前是方便千馬行走。
街道四通八達走進去就像走迷宮,一不小心就會迷路。最吸引我的是那別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光拿葫蘆絲來說吧,品種數不勝數,到了商業街這順手買一點贈與親朋好友何樂而不為呢?
漸漸地人多了起來,打破了之前的寧靜。這時我來到一條小溪前,洗了把臉,哇!真爽!看看水裡又鮮艷的鵝卵石和水草。水裡不時能看見許多條魚在游動,小溪邊一排排的垂柳,婀娜多姿,又為古城增添了許多魅力。
古式的建築,叮咚的泉水,古色古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
我贊美麗江,贊美這古今中外的歷史名城;我愛麗江,愛這世界文化遺產。車啊!開慢點,讓我再看看這美麗的古城!
⑻ 1000字的文章關於旅遊業態的
旅遊業的興起使旅遊文化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且日顯重要.旅遊與文化的相互交織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要求.旅遊文化具有移動傳播性、時代性、民族性、階層性等特點.旅遊文化在人文教化與審美、經濟方面及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主導產業.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休閑、旅遊、交流,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當代文化的顯著特徵.我們在研究旅遊的同時,決不可忽視其文化功能.誠然,旅遊者經常徜徉於山水林田之間,飽覽自然之美,獲得的是旅遊者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再美的景色也無動於衷.」旅遊是人擺脫了生存壓力後的一種非功利性的自由活動,綜合游戲、學習、審美於一身.山水林田本身是自然,但欣賞它們的活動卻是文化.禪宗有雲,初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到深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為一個旅遊者,僅僅知道旅遊,只是一個看客;不僅知道旅遊,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個真正的旅遊者,才稱得上一個旅行家.同樣,僅僅研究旅遊,可以成為一個旅遊業的指導者或一個有知識的商人;只有不僅研究旅遊,而且研究旅遊文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專家.而現在,奇特的自然風光和不同的文化魅力,吸引著人們奔走於全球各地,旅遊的跨文化交流功能日益明顯和重要.亨廷頓曾預言2l世紀是「文明的沖突」的世紀.這更使我們意識到加強旅遊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旅遊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兼具勞作與休閑雙重性質的人類非遷居性旅行活動.偏重於勞作性質的旅遊為價值創造性旅遊,側重於休閑性質的旅遊為價值欣賞性旅遊.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勞作性旅遊逐漸轉向休閑性旅遊,這實際上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變的重要進步.在此過程中,參與旅遊活動的社會階層必然日益擴大.旅遊的結果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日漸廣闊地契合與共進,以及文化空間的不斷跨越與聯結.不同文化圈的不斷溝通與交融,從而導致旅遊個體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整個人類社會多樣性的統旅遊文化的本質取決於人的本質屬性.人類超越自然、追求自由和完善的本質屬性,使人類天生具有「出走」的動機和「超越」的願望,從而導致了旅遊活動的產生.規章制度下快節奏地生活,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苦悶、焦慮和緊張的情緒,這就需要暫時地回歸自然,以使人性重新獲得舒張和調適,以達到更高層次的自由和完善.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不同的地理位置,就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俗文化.不同的文化通過不同的途徑交流,就會產生對原有文化環境的出走和超越、對異質文化的體驗和比較.旅遊的實質就是對這種文化差別的尋求和不同文化的交流.旅遊是暫時離開原居住地的一種活動,對於旅遊主體而言就是對原有文化環境的出走和超越,也就是尋求新的文化內容.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旅遊是文化空間上的跨越.人的本質屬性是追求個性自由和人性完善,文化是人類在追求自由和完善過程中創造的成果,而旅遊就是旅遊主體為完善其人格和人性而進行的橫向吸取和交流,結果是使不同文化空間相互聯系和交融.旅遊文化是以旅遊主體的本質完善為主線的綜合性的文化樣式,是旅遊主體為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性格,實現的對自然的超越與回歸.旅遊客體除了自然界外,還包括留有文化印記的人文景觀.旅遊客體在旅遊主體追求自由和完善的過程中,促進了旅遊主體審美的發生,並參與主體文化人格的塑造
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驕傲的民族文化、歷史遺產、傳統習俗和精美藝術,這些要進行旅遊業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⑼ 旅遊與文化的文章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一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