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運河旅遊未來發展
㈠ 圍繞京杭大運河的旅遊開發項目有什麼
這個應該資料還滿多的 你先看 不夠了我在添加
運河文化旅遊帶是指京杭大運河經過濟寧市域的河段,以南旺分水龍王廟至南陽鎮為重點區段,其中三個重要節點分別是城區古運河、汶上南旺鎮古運河和南陽鎮古運河。濟寧市區為核心地段。濟寧城區作為「運河之都」,是調控中國南北大動脈的中央樞紐。開發目標是綜合保護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走廊,完善並豐富濱水遊憩功能,打造融運河旅遊、都市旅遊、古鎮旅遊和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運河旅遊帶,形成世界級文化旅遊產品,以重組濟寧市旅遊空間結構,提升其整體競爭力。
產品空間結構為一廊、兩段、三區。一廊為大運河遺產走廊,兩段為郊野運河段和湖上運河段,三區為南旺水利工程旅遊區、運河之都旅遊區和南陽古鎮旅遊區。其中,運河之都旅遊區細分為懷舊河都主題旅遊區、時尚河都主題旅遊區、夢想河都主題旅遊區和城郊濱水遊憩區。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河都之門、太白樓改建工程、河道總督衙門恢復工程、濱水休閑步道系統。
項目前景預測 濟寧作為「運河之都」其內涵是「運河文化之都」,運河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這里得到集中體現,同時作為最高管理衙門的所在地,又能具備其它城市的運河段所沒有的獨特氣質。因此,濟寧運河文化旅遊帶的開發,將不僅僅是單純的旅遊開發,而是把握時代機遇,通過運河文的復興,促進濟寧和其它地區的交流合作,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京杭運河申報世界遺產、運河旅遊的興起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為濟寧運河文化旅遊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項目投資回收期約8年。
徐州11.5億元打造大運河旅遊風光帶
「徐州古運河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今年全線啟動,總投資達到11.5億元。」日前,來自江蘇省徐州市旅遊局的這則消息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徐州市旅遊局綜合規劃處季華副處長介紹說,徐州市郊大運河風光帶規劃面積為3萬畝,主要建設大運河博物館、乾隆行宮、水上度假村、清明上河園、水上運動區及遊船碼頭等,項目以大運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為基礎,挖掘徐州的文化內涵,增強景區的可游性、文化性,努力打造成沿岸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的大運河風光帶。
「徐州作為中原要沖,自古就是京杭運河中段重要的中轉樞紐,一直以來徐州都享有'第一要津,兩水匯通,連通三溝,四方都會,五省通衢'的美譽,可以說古城徐州的歷史就是運河航運的歷史,古城徐州的歷史文化構成了中國運河文化的一部分。」徐州市旅遊局在此前的一次交流會上這樣介紹。
徐州為什麼要進行大運河旅遊開發?據了解,京杭運河徐州段全長210公里,沿途各類旅遊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古跡眾多,有北洞山漢墓、土山古鎮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徐州市挖掘運河文化,開發運河旅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㈡ 為什麼濟寧地處運河線還那麼窮
因為濟寧北站
㈢ 大運河在濟寧的變遷和作用
最早的大運河是隋朝修建的,原來是往北京、南京、杭州的運糧河道,專過去的大運河的河底都是用蘆屬席鋪的,水特別的清澈,解放後濟寧段大運河改道,原來橫穿城區的河道已經廢棄了。改革開放後,由於工業的發展,原本廢棄的河道污染嚴重,現經過治理,狀況稍好,但遠不如古時候的河水了
㈣ 京杭大運河在濟寧的變遷和作用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里。關於運河的歷史,如果從公元前487年吳王夫差開辟邗溝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歷史;如果從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會通河與通惠河鑿竣為標志的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東西流向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江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她與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世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和象徵。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成為維系中國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千百年來,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民在開鑿運河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京杭運河縱貫濟寧全境,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區、魚台、微山等7個縣區,全長約230公里。
京杭運河全長約1800公里,濟寧恰置全河的中段,從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於此鑿通濟洲河和會通河,與三年後(1292年)鑿通的通惠河(又稱北運河)相連接標志著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大運河全線的制高點在濟寧境內號稱「水脊」的南旺。為穿越「水脊」,人們立郾建閘,「以六閘撙節水勢,啟閉通放舟楫。」為解決黃河決淤和水源不足問題,人們採取了「避黃保運」和增設「水櫃」等多種措施,保證了運道的暢通。為克服水源不足之頑症,人們先後引「四水」濟運,其中建戴村壩而引汶濟運之舉尤為世人稱頌。當然更為世人稱頌的當屬南旺水利樞紐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為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項目,有專家認為,該工程當與都江堰工程齊名。濟寧運河運輸業而興盛繁榮達600多年。
濟寧「居運道之中」,不僅成為「水陸交匯,南北沖要之區」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帶,同時又成為漕河管理中心和魯西南政治、經濟中心,出現了「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曾有詩人描述道:「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到明代中葉,濟寧就已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尚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經明至清,濟寧商業已臻鼎盛。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百業興盛,市場繁榮,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元以上,市場輻射達周圍地區近百縣,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座大商業城市之一。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整個地勢東高西低,西部平原坦盪,南部湖光秀麗,東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改中都(北京)為大都定為國都。此時的大都和華北一帶經長期戰亂,經濟蕭條,無法養活大都百萬人口和京畿大量駐軍,一切都需南方運來。史載「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這樣,無論從政治或軍事角度來看,重新開通南北運河已勢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國就任命漢族水利專家----31歲的郭守敬「提舉諸路河渠」。元大將伯顏在南征南宋期間,已深感水路對軍事和經濟的重要性,從而「遍訪自江都達大都河道」。滅南宋之後,在伯顏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段」,以備重開運河。
當時隋煬帝開的通濟渠由於黃河南泛全線淤塞,恢復通濟渠已非常困難,同時京都已東移至北京,沒有必要繞個圈在途經開封、鄭州一帶,如果改徙山東,運河就變成一條直線,距離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標移向濟寧。那時運河南端從杭州到淮安,隋唐運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運道雖已被黃河侵佔,但船可進入黃河,「借黃行運」到徐州後再逆古泗水運道至魯橋,還可沿汶、光水道至濟寧。在北方有隋唐時開的永濟渠(後稱御河),元時新鄉以下一直暢通可達天津。所以只要解決濟寧向北至永濟渠約200公里運道,即可從北京到杭州了。
明代是運河航運鼎盛的年代,也是困難最大,問題最多,付出的代價最大的年代。那時運河最大的問題是來自黃河的干擾。如何正確處理運黃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在封建時代,漕運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對運河的管理至關重要,其管理制度也是相當嚴格的。
元運河初開,運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較零散。元朝對運河和全國水利的管理從屬於工部的都水監,三品官。到會通河竣工後,始設都水分監於景德鎮(張秋),以後又設行都水監於濟寧和水監於濟寧和鄆城,管理徐州至臨清運河航道和河南、山東境內黃河。除閘上有閘夫之外,也動用部分軍隊管理運河,維護秩序。
明朝罷海運,運河是唯一的國家命脈,於是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航道管理體系。永樂十五年(1417年),宋禮治河已成,由工部設漕運總兵官,總管運河航道和漕運兩大塊。首任陳楦任期長達20年。成化七年以後,河、漕分開,總河管航道,總漕管漕政。首任總河為刑部左侍郎王恕。總河有權節制各省地方官,還有權指揮管河官兵,因此一般都冠以工部尚書、侍郎、都御史等頭銜,官居二品或三品。總理河道的職責,是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保證航道暢通、漕船通行無阻。具體來說,大體包括以下內容:1、 管好水源;2、管好閘壩;3、管河。
古老的大運河歷經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運河治理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濟寧古運河航運和減少運河水害,水利、航運部門密切合作,按照排灌、航運綜合利用的原則,對運河干支流和南四湖區航道的治理進行了統一規劃,並花很大力氣疏浚了濟寧至安山、濟寧至南陽、南陽至谷亭等淤積嚴重的運河主航道和部分航道,清除了大量障航建築物,修復了被損壞的船閘,從而使古運河很快恢復了航運。
濟寧運河經過新中國成立50年的大規模整治,舊貌變新顏,昔日長期失之治理、殘破不堪、洪澇災害頻繁的古老河道,如今已被初步整治建設成一條具有防洪除澇、引水灌溉、輸水送水、發展航運和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造福於濟寧人民和促進濟寧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濟寧市航運管理局也是在對運河大規模治理的年代(1952年)建立的,已有50年的歷史。這50年是濟寧航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的50年,也是濟寧航運人一代一代不斷拼搏奮斗的50年。經過50年的奮斗,目前濟寧的航運事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船舶11000餘艘,航道通航里程達1100公里,港口碼頭11處,65個作業區,年設計吞吐能力1350萬噸,航運從業人員10萬多人,年創社會經濟效益20億元。
濟寧市航運管理局作為濟寧市政府主管航運的政府部門,將發揚濟寧航運拼搏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中共濟寧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廳、省廳港航局的領導下,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加快發展,為加快濟寧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組群結構大城市和把京杭運河山東段建成產業帶、文化帶、旅遊帶、風景帶而做出更大的貢獻,讓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
㈤ 大運河與濟寧的興起、發展、鼎盛、衰落
怎麼說呢,從濟寧的別稱和現在的宣傳依然可以看出運河對於濟寧的影響,運河之都,但是運河現在成為了一個過去,不能再依靠運河來拉動貿易,拉動經濟,只能說是一個噱頭而已,其實濟寧現在發展真的可以說是大不如從前,主要還在於濟寧的位置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高精端的產品引進不來,只能從事以前的行當和一些輕工業,實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這個力度咱也不知道,所以這方面沒法給您回復,但是衰落不至於,一個三線城市想要大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人才是一方面,而留不住人才又是一說,現在鄒城和曲阜旅遊發展也沒有太大的進步,主要還是景點不集中,無法形成一個集中型的旅遊模式,以後可以在旅遊上做一下大的功夫,但是更要凸出一個文化和景點的氛圍,而不是一味的求利。以曲阜的儒家文化為起點以鄒城的山水景點為中轉以微山湖的紅色旅遊為根基進行一條線旅遊模式。另外承接兗州、泗水、梁山、嘉祥和汶上的資源進行並聯。兗州鄒城的實業重點發展,在微山南端和蘇北地區進行快速的經濟貿易,加大物流的發展,梁山的印刷業形成規模化的生產。依靠菏澤快速發展和河南地區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臨近地區的快速貿易,我個人覺得這可能是一條路,而不是最終的路,因為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說。
㈥ 因運河而盛,伴運河而衰,山東濟寧為何是一座糾結的古城
因為山東濟寧這個城市儒家文化特別盛行,它是一個儒家文化造就的文明古城,但是現在山東濟寧,路上的高樓大廈很多多,古典建築也比較多,相互沖突而且沖擊力,所以說它是一個非常矛盾糾結的古城。
因為當時水路運輸都要在濟寧停留,所以給濟寧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也促進了當地特色產品的外銷,發揚了濟寧的文化,而且同時給濟寧帶來了很多匱乏的物資和原料。但是漸漸地隨著其他運輸業的發展,水路運輸逐漸萎靡,但是濟寧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是想通過發揚京杭運河的水文化,來促進地區經濟及文化的發展,但顯然現在是行不通的。因為沒有及時尋求變通,濟寧的就漸漸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㈦ 濟寧北湖新區運河以西怎麼規劃
為統籌北湖區周邊地區的規劃布局,濟寧市對北湖區實施了綜合改革封閉運行管理。記者2日獲悉,北湖周邊的地區將實行規劃控制,以使周邊控制區的建設與北湖新區相銜接。
濟寧市下發的關於對北湖區周邊地區實行規劃控制的通知中明確規定,規劃控制區范圍為:南外環以南、運河以西、濟魚路南至市中區轄區南端以東市中區所轄片區,濟鄒路以南、洗府河以東、3號井鐵路專線(延長線)南至任城區轄區南端以西任城區所轄片區,微山縣南陽湖區以及南陽島旅遊區。上述規劃控制區中,濟寧市城鄉規劃局負責市中區、任城區轄區的規劃管理,北湖區、微山縣負責本區、縣轄區內的規劃管理。
通知還要求,規劃控制區內的各項建設活動要服從所在地城市總體規劃並與北湖生態新城規劃相銜接。在用地布局、發展定位、居住生活、產業選擇、生態環境、風貌特色、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要相互銜接、統籌布局、科學安排。
此外,規劃控制區內所有鄉鎮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居住片區規劃、產業園區規劃、各類專項規劃以及4層(含4層)以上或面積超過3000平米的工業、民用建築方案一律由所在縣、區規劃主管部門報濟寧市城鄉規劃局審查,市城鄉規劃局出具同意意見後方可按法定程序審批。
㈧ 濟寧的未來的發展會是怎麼樣的,什麼行業會比較好
濟寧在山東的發展地位是中等偏上,綜合指數排第五,經濟指數排第四,是魯西版南的排頭兵,屬於權資源型城市,有豐富的煤礦、鐵礦、稀土礦資源,此外還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旅遊業也比較發達「三孔」、「水泊梁山」都在濟寧,濟寧未來發展目標是淮海經濟圈中心城市,打造「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生態宜居」城市,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朝陽產業,行業是旅遊、餐飲、娛樂為龍頭。
㈨ 濟寧未來往哪裡發展
新市中心(北湖):
濟寧舊城區面積狹小,交通擁擠,人口密度過大,已不堪重負,北湖新區回 將成為答濟寧未來的市中心,主城區,行政商務中心。市政府即將搬到北湖新區。省運會之後,北湖更方面發展會趨於成熟,不久將成為濟寧最適合居住,環境優美的新家園,生態新城。
工業經濟重心(東部高新區):
而工業經濟 工廠等會向東發展,東部高新經濟開發區將不斷與兗州,鄒城,曲阜進一步融合,形成經濟組群式發展
商貿物流(西部): 濟寧西部戰略實施,將濟寧西部打造為現代商貿物流圈。
總結: 行政商務重心--北湖 , 經濟工業重心--東部高新 , 商貿物流--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