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旅遊廳陶

文化旅遊廳陶

發布時間: 2021-01-06 10:28:08

⑴ 陶村的文化旅遊

「西山下」位於村西的山腳下。山風穿過山上的古松林,給人以清新絕塵之感,而步入古建築群中,凝重豐厚的歷史令人不願走開。對全村古建築了如指掌的陶煥弘,自家老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西朝東,磚木結構,面積近千平方米,很有氣勢。最典型的是邊門上有橫批稱「五柳遺家」,中堂稱「五柳堂」,這既表明家風志向,又與陶淵明連上干係。陶煥弘就是陶淵明第57代後裔。或許陶家為崇尚「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境界,把「五柳堂」改成了「愛菊堂」,堂內3代後裔子孫近50人。另一座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場面宏大,中堂左右八隻牛腿分別雕有戲劇人物、風景、獅子和鹿等動物,中間各嵌刻一個字:福、祿、壽、喜、榮、華、富、貴。刀功利落精美,加上花窗壁畫,天井細石構圖,可以想像當年的豪華。假如這僅是建築上的顯示,那麼鄰近一幢同樣建於光緒年間的大屋中,存有的四首詩則可作為主人精神和生活的風景畫,其中有「鄉村四月閑人少,繞了蠶桑又扦田」、「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風漠笛在滄浪」、「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烏托邦式的世外小天地,古人明知虛境不可得,卻願其境長存可居,甚至不畏艱險,百般尋覓,哪怕撈到一鱗半爪的外景片段,也擬化成形,言之鑿鑿。而陶氏之後,更以陶淵明的英名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自豪。族譜之類也是往往萬山歸其一峰,千水溯於一源。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中祠堂(又稱陶氏東祠),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聽老人介紹,話語總繞不開陶淵明,少不了桃花源。解放後這里曾辦過學校,現已辦成文化中心,大門口就是人來車往的街道,現代開放氣息濃重。離祠堂不遠還有陶隆俊和陶澤法等人家的老屋,分別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和明末。前者廳堂長達近20米,廊道深深,牛腿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檐口瓦有勾頭滴水,堪稱少見。後者大梁鏤刻又顯得更古樸一些,尤為稀罕的是牆壁上畫有戲曲故事,而其來歷卻有待專家考察。
陶村後山腳的古民居,建造上講究的是一個「精」字。鄒家宗祠的石柱刻字,戲台雕梁及其牛腿鏤鐫華美而細致。鄭岳文等家庭的前廳堂,門外鵝卵石鋪嵌地面和天井,圖案有菊花、荷花等。馬頭牆封檐用的是特製磚,有雌雄榫,檐下牆畫有蘭花和故事人物。堂中石柱兩兩對稱而雙雙浮刻花紋各自不同。所用隔壁的門扇窗框,無不拼花或用花板,人在其中彷彿被立體的古人物古動物古花卉包圍。這里的特色是前堂大門有防偷防盜石柱,用來加固大門閂;後堂還有許多科舉捷報單遺跡留於左右板壁上,其家族盛況環顧幾眼即可明了於心。
而陶村街路兩旁的幾幢古屋也與眾不同,除了建於明朝的樓柵斗拱及雲頭花飾雕刻之外,陶伯新家的老屋充滿剛烈刀劍之氣,突出一個「武」字。這幢房屋原由武進士陶建勛居住。陶建勛生於1870年,自幼愛武習藝,拜陶村武舉人鄭樹標為師,喜用大刀、劍、千斤石練武。清光緒二十年(1895)中武舉人,次年中武進士,欽點花翎侍衙,派乾清門行走侍衛。所以其居牆上有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贈送的條幅:「秀名滿江國,芳聲騰海隅。」柱子上有武進士親筆題寫的對聯:「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現存的遺物還有:武進士頭像、一對圈椅、一對茶幾、一張石床、三塊千斤練功石以及兩塊書有「欽默」字樣的背匾和一把寶劍。從中看出,陶淵明的後裔,不限於世代消極避世、灑脫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剛怒目」式的人物。這些又可以從陶西宗祠一脈中就有23人進入仕途得到證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此真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來解釋陶家祖先的志向和節操,應該是妥當的。
後記
曾經的繁榮與富有以及建築時代和風格,陶村古民居能與相鄰數十公里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媲美,只可惜現代建築的夾雜和缺少必要保護措施,與蘭溪的諸葛村或更遠的古代徽州民居建築相比,那遜色已不是一二了。正因此,去年仲秋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等人來陶村視察,提出要維護優秀古民居,傳承民族文化。 延福寺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福平山,由僧宗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紹熙年間(1190~1194)賜名延福寺。大殿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後殿觀音閣和兩廂。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並增設天王殿和兩廊廂房,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建後殿廂房。
現存的建築以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後殿和兩側廂房。殿間有長生池,殿後有石澗井。山門和觀音堂前有石獅拱門。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山門、天王殿和觀音堂為清代建築,裝飾富麗堂皇。東廂房為明代建築。
殿內文物有宋寶祐二年(1254年)鑄造的大鐵鍾一口;後殿前有元代石獅一對,殿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劉演書寫的《重修延福寺記》石碑、明天順七年(1463年)陶孟端書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福寺建築藝術的特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曾前來考察,並在著文中多處記述延福寺的結構特色。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曾三次前來考察,1980年9月與1981年4月,日本橫濱大學博士關口欣也、南京工學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別前來考察。此外,1978年3月2~3日,全國古陶瓷器研究會在延福寺召開。 武義桃花源峽谷漂流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陶村,順山勢而成,隱於崇山峻嶺深處。漂流全長4.5公里,上下落差108米,兩岸山高林密,在峽谷中穿行,時而游龍逐浪,時而平緩愜意,時而萬馬奔騰恩,時而跌宕起伏,沿途欣賞著飛鳥穿梭。游魚戲水,四季常綠,山巒疊嶂的奇景,感受從高山玉帶奔流而下的刺激,穿越游龍峽,時光隧道1,情人谷,龍潭峽,驚濤峽,將軍峽,林蔭大道,飛瀑峽,等幻境景點,盡情感受旋轉,飛躍,馳騁,尖叫,血脈噴張的激情旅程,讓身心得到最好的放鬆和享受。。
武義桃花源峽谷漂流景區距武義縣城30公里,距離省道300米,路面平坦寬敞,交通便捷,是情侶約會,朋友小聚,家人共享,野外拓展的理想場所。 據傳,迎大蠟燭源自陶村的百年古殿「鎮善堂」。鎮善堂,也稱後殿,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是善男信女祈求神靈賜福,保一方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聖殿,也是陶村每年馬燈會、龍頭會、大蠟燭會等民間組織碰頭議事與聚會的地方。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鎮善堂原址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古木參天,背倚後龍亭,亭如華蓋;面朝溪水,亮若一灣明鏡,鍾靈毓秀,風水極佳,人氣極旺,常年香火鼎盛。鎮善堂前後兩部分,總共十五間房,裡面供奉著彌勒佛、觀音菩薩和文武曲星等10餘尊神佛之像。
1942年8月23日,侵犯陶村的日寇一把火燒毀了後殿古建築及通惠橋,大蠟燭無宗地,被迫中止。直到2002年才復興,且規模空前。這年正月十四日,四百餘人分二路縱隊排成300多米長的游藝隊伍。疊完八仙,從中心廣場出發,整整三個多小時,游經主要街道和路巷,許多人家擺設香案迎接。節日氣氛四處洋溢,民眾同樂的熱鬧場面,盛況空前。此後活動延續至今。
內容主要有:疊八仙、祭祀,游藝道具有大蠟燭、旌旗、蓋傘屏扇、神像閣、大燈籠、樂隊等等。應該說有所創新,也有所發展,如工藝的製作、機械的、人員的安排,乃至吹打樂曲的變化。這項活動靠的是群策群力,和民眾內在的凝聚力與對鄉土節日文化的執著需求,並非外力所迫而勉它既有歷史的根源,又有傳承與發展的成因。
2007年「迎大蠟燭」被浙江省政府批准為全省民俗類三十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守歲通宵、莫放笙歌散。所謂「浪街」,其實是武義縣桃溪鎮陶村除夕之夜的一項頗有特色的民俗活動。
在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當熱熱鬧鬧的放花炮、迎花燈、舞龍等喜慶活動進入尾聲時,民間樂手們便集結而行,演奏著幽雅的樂曲,穿行於大街小巷,當地人稱之為「浪街」。據當地民間樂社《五音社》老藝人回憶,約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
杜審言詩里說:「故節當歌手,新年把燭迎」,除夕之夜,聽多了花炮聲喧鬧聲之時,忽然傳來清麗的竹笛聲、婉轉的弦樂聲、抑揚頓挫的竹梆聲、清脆的碰鈴聲……你是否會傾耳聆聽呢?
陶村的浪街,以笛子主奏(正吹)、二胡、三弦等絲弦樂器伴和,板鼓、扁鼓、竹梆、碰鈴壓板擊板,小鑼、蘇鑼、次鈸結合旋律作點綴性輕敲,速度舒緩,曲調文靜幽雅、柔和細膩。演奏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餘人。演奏者大多著長袍、禮帽,一人高挑紗燈(早年用松明火把)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鑼鼓擔供樂手敲打,鼓板先生指揮,絲竹彈撥隨後,左右兩邊有大燈籠相伴而行。夜闌人靜,樂曲優揚,穿街而行,樂音繞街……
據當地老藝人回憶,浪街在陶村流傳至少已有百多年。早年間,陶村開明士紳徐鳳鰲與陶雲芳創辦陶村崑腔坐唱班。徐鳳鰲少年時曾在叔伯開辦的崑腔坐唱班學藝,工大花臉,亦擅吹彈;陶雲芳鍾愛崑曲,擅長吹笛。徐鳳鰲、陶雲芳兩人志趣相投,於1909年前後創辦了崑曲坐唱班,常應邀為村人喜慶演奏。陶雲芳還與弟弟陶舍昌及兒子等人組織過時調坐唱班,足跡遍及本地和周邊鄉村以至溯江而上到杭州演唱。當時當地民俗,大年三十夜是坐夜守歲,下半夜大多冷冷清清。不甘寂寞的樂手們便商議決定在村裡的大街小巷上浪走一番,給平靜的除夕之夜,給坐夜守歲的鄉親們送上清婉幽雅的音樂——這便是最早的浪街了。
「五音社」的老藝人說,上世紀70年代,當地藝人陶岳宣將樂曲工尺譜譯成簡譜進行傳授。《浪街曲》原是由曲調風格近似崑曲的十首曲牌聯套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只留下《文路》、《插花飲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這不多的曲子,給當地百姓的春節,帶去了喜慶、帶去了祝福……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處一村,蔚為大觀,在縣內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處,鄒、徐、鄭各1處。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稱陶氏東祠)為中心祠堂,坐西朝東,面積達500多平方米,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為西陶祠堂。鄒、鄭祠堂建在後山腳片,兩座祠堂門對門,兩祠僅隔約30米。徐氏宗祠坐落於徐家地段內,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築都為四合院,並建有既與門廳後檐相連又相對獨立於門廳的戲台,牛腿挑檐,飛檐翹角。後廳明間採用台梁式構架,柱子多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廳後檐、後廳及廂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檁。硬山兩坡頂,粉牆黛瓦,五花山牆,外牆檐下繪有壁畫。
在中國古代,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祠堂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建於唐宋時期。到明代嘉靖年間,「明世宗采大學士夏言議,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允許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專門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現,清雍正皇帝在《聖諭廣訓》中說:「立家廟以蔫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家廟即祠堂,設家塾、置義田、修族譜等宗族大事,往往通過祠堂議事來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國時辦學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讀書求知識。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桃溪陶氏溯源
陶澍曰:「尋陶之得氏,實源於濟陰,所謂陶丘者,帝堯初封於陶,其後子孫居焉。」以技為氏、以官為氏是錯誤的;以邑為氏,查無陶氏;以名為氏,以地為氏,陶叔、陶邱後亦為陶氏;以族為氏即以國為氏,陶唐氏帝堯是為大宗,而今之陶氏,實始於漢開封侯陶舍,望出丹陽、潯陽。
陶氏之族,出自濟陰,居於平陽,今郡望皆雲丹陽、潯陽。唐之姓氏書中,皆不載丹陽,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中又列青州樂安郡,注為陶唐氏之後。唐末有陶英,因忤朱溫而避禍遷居廣西昭州(今平樂),從此只見丹陽、潯陽二望。絳州至明時尚有陶琰一支大族。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濟陰從漢王,後以功封開封侯,子陶青襲爵,漢文帝時任御史大夫、丞相,參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裔孫陶睢,於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詔復家。
陶青9世孫陶敦,京縣(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人,於漢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徵召,後為少府。順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為司空。一年後以捲入黨爭而免官。陶敦為避禍舉族南遷至丹陽,卒葬當塗縣東。從此陶氏宗族居於吳,晉時盛於丹陽。
又據陶翊《本起錄》:陶弘景13世祖陶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當塗縣志》雲:漢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邊。陶弘景8世祖陶基,吳時為交州刺史,子陶璜,於晉時仍為交州牧,開發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綏,四世五牧交州達80年,恩威並孚。後柳宗元有銘曰:「漢光中興,馬援雄絕域之志;晉武一統,陶璜布希俗之恩。恩隨德成,功與時並。」
陶謙為陶基從父,《後漢書》與《三國志》均有傳。謙父為餘姚長,已遷居丹陽。陶謙與陶敦之關系史書不載,而各族家譜皆雲陶謙為陶敦之孫,如果這樣,陶敦又是陶超孫輩。
陶敦之孫陶同,在吳孫亮時,因職守而徙居鄱陽,其子陶丹徙居潯陽,丹妾湛氏,剪發待賓,其子即晉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魏時仍居鄱陽(今都昌蘇山、左里間),陶侃子孫遍布鄱陽湖四周,是為潯陽之望。
陶侃第七子陶茂,茂子敏,配孟嘉之女,敏子晉陶淵明一代詩宗,承漢魏,開唐宋,三史列傳,千古一人。元配陳氏,生子儼、俟、份,繼配翟氏,子佚、佟。
《陶茂麟家譜》是陶氏最早的家譜,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江州從事贊皇李慶孫所作舊序載於《昌邑陶氏族譜》中,把世繫上接陶淵明長子陶儼。(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亦載此世系,但雲淵明生族人熙之)昌邑譜以陶侃祖陶同為1世祖,陶儼為7世祖居鄱陽馬鞍山,陶茂麟為18世,其子19世慶元遷星子長崗,23世整遷馬瀝,24世陶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遷居新建昌邑陶家林,遂世代居之。34世為陶叔量,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其子孫分居會門、良門、東門、西門等地形成巨族。43世陶語,二子秉思、秉念遷居都昌之周溪、和合、西源。整兄陶鑒乃居長崗窯林,鑒裔述之(29世)遷進賢平塘,述堯遷南城。鑒裔又徙居南昌之石樑、瑤溪。
淵明三子陶份居都昌,遷湘城日就鄉、陽城(即吉水)、奉新及撫州金溪。
浙江之陶起自泰順,譜仍接茂麟家譜,但上接陶淵明第三子份。至處寂子陶褒因避武氏之難,寄居婺州蘭溪。褒7世孫泰,泰子戩、喬。喬登唐穆宗長慶辛丑(821年)進士,為避權奸之害,棄官而遁入瑞安白鶴溪口(泰順司前、溪口),復徙仙稔、下革。喬子永,永子歸、史。史於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散居於司前池村葛、下洪、碑排、大安等地。其族有遷福建拓榮、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者。
台臨陶氏出於陶侃21世孫陶儒(字述之,號柴桑),唐天二年(905年)進士,為嚴州太守,徙台州太守,因世亂而家於臨海長潭。子溫、良。陶溫遷縉雲陶灘、筠川。良12世裔孫應吉遷會稽,16世陶凱弟誼遷天台,又遷仙居、永康。陶溫17世孫陶尊遷武義。浦陽陶氏,潯陽陶淵明裔孫陶弼之孫常修自臨海長潭遷縉雲筠川,常修孫公顯遷金華八詠門,公顯7世孫致和、致英、致祥遷浦陽通化鄉。
9世孫陶河之子陶持遷居六麗之桃溪為一世祖因遷易名為善字孝良緣父爵號六評事
桃溪東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始祖六評事,名善,字孝良,由處州縉雲縣陶灘析派而來。《桃溪東祠陶氏譜》雲:「桃溪陶氏宣陽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評事公,諱善,字孝良者,先由縉雲陶灘析派,因贅余相公(諱靜,字善卿,宋政和間歷仕太師兼總五軍都尉,典贈忠肅公)之女,由東床(即女婿)斯土,見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遷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親官「評事」,故以官稱名,余太師女為馱娘,生六子。
桃溪陶氏東祠
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稱陶氏東祠)為中心祠堂,坐西朝東,面積達500多平方米,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祠堂前半部分現已建成服裝大樓出租,陶氏東祠名下現共計有1200餘人。 大事件:
1.參股成立武義五柳旅遊休閑用品有限公司購回大樓產權,繼續出租。
2.2012年又捐資20餘萬元委託金華天下譜局重修族譜。預計重陽節前出版。

⑵ 本溪有哪些旅遊景點

免費的景點:
1本溪湖公園不錯 裡面有世界上最小的湖 本溪湖 公園也是免費的
2平頂山公園 免費 就是需要爬山 需要半天時間
3太子城楓葉廣場 像公園一樣 沿著太子河建設的各種雕塑 人造沙灘 景觀雕塑 很像大連濱海路的感覺 很多婚紗照外景都是那裡拍的
4鮑家游園
5青年山公園
6望溪體育主題公園
7真武山公園
8高峪山公園
特色餐飲
1、長寬豬蹄
長寬豬蹄系列產品乃祖傳秘方配製,精心選料,細致加工而成,主要品種有:豬蹄、豬肚、豬肘、牛肉、兔、雞脖等熏製品,該主品是燕東一絕,風味獨特,具有咸鮮味醇酥嫩脫骨,柔韌適口,冬氣 郁,四味無窮,老少皆宜。
國家一級廚師,本溪龍升酒店經理孫長寬在遼寧省地方風味食品大賽中一舉奪魁。
本系列食品選用長白山老林中二十餘種名貴中草葯為調料,具有健脾和胃,補氣養血,增填腎精之效力,又具滑潤皮膚之功能。是您饋贈親友和餐桌上的珍品佳餚。
2、刺嫩芽
刺嫩芽含有豐富的人參素,可以醫治風濕、糖尿病、胃潰瘍、白帶等病症 ,有強身壯體之功效。嫩時為城鄉人傘很愛吃的野味,屬山野菜中的上品。
3、喇蛄多生於本溪山溪、河流的石下,形狀頗似蝦,有蟹身魚尾之態。可燒或煮食,亦可搗爛後取汁熬熟,製成味道鮮美的喇蛄豆腐。
4、蕨菜
在山區林蔭、山腳、草甸或田野到處可見,資源極為豐富,嫩莖可食,攔冷盤,炒腌俱佳。若腌至冬春,以清水脫鹽,燒炒肉絲,同鮮嫩時期並不遜色。蕨菜還可入葯,全株含單寧9.44%,味革性寒,有鎮靜安神之功效,可治療高血壓、失眠症、風濕性關節炎等症。

⑶ 宜興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 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⑷ 景德鎮陶文旅-望陶南苑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景德鎮陶文旅-望陶南苑

城市:景德鎮

別名:望陶南苑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回33386平方米,容積答率,綠化率34%,共10棟樓,停車位共683個 地上:30個 地下:653個

周邊配套:項目地處陶溪川南與陶藝街交匯處,工藝美院旁。東至老陶院,南至珠山實驗學校,西至方家山農貿市場,北至十七小。交通便捷,四通八達。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⑸ 陶文旅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陶文旅商標總申請量9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件,有9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陶文旅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⑹ 如何看待佛山陶瓷如何看待嶺南的文化

祖廟博物館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築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民俗類博物館,轄區包括祖廟古建築群、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等。 祖廟博物館館藏文物以道教及地方民俗文物為主,充分展示道教文化、武術文化、民間藝術等民俗文化,每年舉辦春節祈福、「三月三」北帝誕、鄉飲酒禮、春秋諭祭等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活動。館內還長年舉辦「孔廟學童開筆禮」、「黃飛鴻醒獅表演」、「粵劇表演」等民俗文化動態展示活動。
2、嶺南天地
感受嶺南文化,怎能錯過嶺南特色的民居建築。嶺南天地,位處禪城核心地帶,秉承「上海新天地」的理念,運用現代手法,改造祖廟東華里片區具有典型嶺南風格的珍貴歷史建築,充分運用鑊耳牆、青磚屋、石板路、蜿蜒街巷等嶺南建築特色,保留原有文化特色,亦注入現代商業元素,是一個集旅遊、休閑、商業及文化的旗艦式國際綜合地產項目。
為了保留的風情風貌,嶺南天地對項目內的22處文物單位,合共100多幢建築物進行重整活化,其中祖廟、東華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簡氏別墅及文會里嫁娶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餘18處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東華里片區改造,一方面將結合環境風貌恢復部分古鎮歷史景觀和歷史建築,拆除影響歷史風貌的現代建築物,改善基礎設施,並辟出部分街區作原生態保護和展示;另一方面在引入現代商業元素的同時,鼓勵民間手工藝以及老字型大小進駐經營。通過該片區改造,傳承嶺南文化精髓,重塑老城輝煌,使該片區成為展現嶺南廣府文化的窗口,成為別具一格的象徵古老精神的文化街區。
3、南風古灶
要了解石灣歷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風古灶旅遊區將是一大遺憾,走近它將使你真正了解石灣的陶文化,了解陶的生產過程。
"石灣陶,景德瓷",可以說是概括了中國陶瓷的精髓。與景德鎮陶瓷業不同,石灣窯是民窯,與官窯有根本的區別,它主要是為市場需要生產,為外銷需要而生產。除了生產日常用陶瓷外,還大量生產美術陶瓷等作品。
南風古灶旅遊區位於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集旅遊、觀光、生產、習藝、研討、參與、購物於一體。南風古灶景區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被稱為陶瓷活化石的南風古灶和高灶,五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世界罕見,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石灣龍窯每窯一寶,卻非神話,這是龍窯特有的「窯變」現象。龍窯的特點是溫度升降變化大,燒窯時火焰氣氛與裝窯的位置,以及釉料成分的不同,燒成的產品往往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釉色特別艷麗,這就是:「窯變」。但「窯變」的數量很少,人們視為珍品,故有「每窯一件窯」的說法。
嶺南天地表現的是嶺南民居,而清暉園則算是嶺南豪宅,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洲水鄉特色於一體,是嶺南園林的傑出代表。園內水木清華,妙聯佳句、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俯仰可得。絕非一個美字了得。
清暉園與梁園、番禺余蔭山房(或稱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園林以盡顯嶺南庭院雅緻古樸的風格而著稱,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並且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的特色。現有的清暉園,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是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幻似仙境的迷人勝地,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神韻。
首先謝邀!
如果要感受佛山的嶺南文化的話就要從她的最根本、最本質的地方去了解她、品味她和欣賞她......
佛山簡稱「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又有著「美食之鄉」、「陶瓷之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嶺南成葯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廣紗中心」......之美稱
現在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尋一下她的嶺南文化吧!
一、飲食文化
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鄉」,歷史上「食在」早已美名遠播。有許多風格各異的美食菜點,飲食的一些老店、名菜、美點、技藝早已名揚四海、有口皆碑。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有著鮮明的特點,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
早上和晚上到酒樓喝早茶或喝夜茶,是人歷來的喜愛。每當喝茶時,酒樓內坐滿了人,一家大小,知己良朋,或洽談聊天,或共聚天倫,形成本地特有的飲食文化。
出有很多小吃,如:盲公餅、扎蹄,大良野雞卷、炸牛奶、蹦沙、雙皮奶、小鳳餅,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狗仔鴨等等,皆名聞遐邇。
而令人食指大動主要菜式、名菜有:的禾花雀,號稱「天上人參」,市的河鮮——魚、金邊龍利、鰣魚、醉翁雞、八寶冬瓜盅、手撕雞、脆皮鴨、項骨大鱔、清蒸河鮮......在廚師的精湛的手藝中,千變萬化,製成各種可口的食物。
二、旅遊文化
河網密布,生態環境優美,是獨具特色、歷史悠久的嶺南水鄉,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廣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其中以:祖廟、西樵山、長鹿農庄、荷花世界、南風古灶、森林公園、陳村花卉世界、清暉園、西岸森林生態園、嶺南天地、1506創意產業園、蘆苞溫泉、康有為紀念館、李小龍樂園、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皂幕山、金水台漂流、九道谷漂流等景區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
三、陶瓷文化
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而石灣陶瓷則是一張亮麗的「名片」。正因為有了石灣陶瓷,享有了「陶瓷之鄉」、「南國陶都」的桂冠;正因為有了石灣,才形成了今天以石灣為基礎延伸發展起來的「大陶瓷」這一地域經濟的概念。
石灣公仔是廣東省市石灣出產的陶瓷工藝品。陶瓷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譽海外,蜚聲國際,而「石灣公仔」 以「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品卻是漢族民間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四、武術文化
是聞名的「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
明初,武術已相當普及。清末民初,武術流派紛呈,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武術名家和武術組織,並通過各種途徑走向世界,現在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不少拳種和流派其根都在。
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
五、粵劇文化
粵劇,漢族地方戲曲,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由原來的一種戲劇,一種富貴人家的娛樂消遣,通過歲月的洗禮和沉澱,漸漸地,它上升為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潛藏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廣東人和粵語存在的地方生根發芽。
六、建築文化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由於受地理位置、傳統文化等影響,地區的古建築具有其獨特的特色。傳統建築是嶺南傳統建築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嶺南園林的有機結合,建築有輕巧通透的體形,富有嶺南傳統文化的韻味。
而的傳統建築的代表是:祖廟、梁園、清暉園、南風古灶、仁壽寺、東華里、大旗頭村.....
七、民間藝術(工藝)文化
1、佛山剪紙
是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
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由於製作方法的差異,大致可分為純色剪紙,銅襯料、例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幾種。
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或在特製的銅箔、銀箔上剪、刻而成。
2、木版年畫
是廣東的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木版年畫中的主要品種,源於明代永樂年間,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至民初及抗日戰爭前最為鼎盛,行銷華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與開封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成為中國著名木版年畫五大產區之一。
3、佛山獅頭
是廣東省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
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
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醒獅"之稱。
4、龍舟競賽
龍舟文化一直是傳統文化里最亮眼的一筆。龍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每年端午前後,除去龍舟賽,起龍船、吃龍舟飯等,都是各區各鎮街、村民年年傳承的傳統民俗活動。
5、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盛會。春節前夕,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題街道上搭起綵樓,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東特有的年宵花市。
6、佛山秋色
是嶺南著名的秋色之鄉。秋色是廣東省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
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漢族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
秋色歷史悠久,相傳明代永樂年間(),秋季豐收後的一個夜晚,一群孩童用茭筍殼紮成龍形,並在龍的身上插上香火,以竹桿舞動火龍,口呼鼓樂,游舞街巷之中,深夜方休。
此舉被人所贊賞,因而發展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而內容日漸豐富,亦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秋色。
八、中葯文化
的醫葯發展在我國一直是名列前茅。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中醫葯文化發展速度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醫葯文化都已經吸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成葯業的祖鋪老號眾多,清乾隆年間,僅是200米的豆豉巷,從事葯業的就有27家,30多萬人口的,制葯店鋪近百家,而百年老字型大小就達30多家。
較著名的有梁家園少林葯膏、馬伯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甘露園紫雪丹、馮了性風濕鐵打葯酒、劉詒齋衛生丸、黃祥華如意油、何福山黑鬼油......
九、廣紗文化
廣紗威名噪天下,穿衣,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居「衣食住行」之首,足見人們的重視。廣東地區很早用植物纖維進行紡織。
據《廣州府志o前事略》記載:「〔南朝〕宋武帝永和三年(422)廣州嘗獻入簡細布,一端八丈。」這表明,南北朝時所織的麻布已非常精緻。
到了明清時代,廣府的絲織業飛速發展。明嘉靖《廣州府志》記載:「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
在清乾隆《廣州府志》中已有 「廣紗甲天下,緞次之」的說法。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也說:「『粵緞』和『廣紗』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
十、產業文化
製造業是的立市之本,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是的發展目標。的工業主要集中在以下這些地方:
陶瓷行業:禪城 石灣
紡織行業:禪城 張槎
有色金屬、五金行業: 禪城 瀾石、南海 丹灶
傢具行業: 樂從、龍江
鋼鐵行業: 樂從
塗料行業:
電器行業:
首先謝邀!
如果要感受佛山的嶺南文化的話就要從她的最根本、最本質的地方去了解她、品味她和欣賞她......
佛山簡稱「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又有著「美食之鄉」、「陶瓷之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嶺南成葯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廣紗中心」......之美稱
[題主採納]很高興受邀回答你的問題,對於我們本土文化我對你簡單介紹一下,來到當然先到祖廟逛逛有歷史悠久的北帝,到萬福台感受一下粵劇發源地,然後到祖廟旁邊的嶺南天地東華里感受一番以前的古老建築,就在祖廟路還有一個民間藝術社裡面有的剪紙,秋色製作等等,要是你對武術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西樵山看看醒師表演,參觀黃飛鴻會館和葉問武術館,武術也是歷史久遠的文化,還有一個石灣陶瓷之都文化,到石灣看看五百年還窯火不斷的南風古灶以及古玩一條街,看看陶瓷之都的藝術精髓。
[題主採納]很高興受邀回答你的問題,對於我們佛山本土文化我對你簡單介紹一下,來到佛山當然先到佛山祖廟逛逛有歷史悠久的北帝,到萬福台感受一下佛山粵劇發源地,然後到祖廟旁邊的嶺南天地東華里感受一番佛山以前的古老建築,就在祖廟路還有一個民間藝術社裡面有佛山的剪紙,秋色製作等等,要是你對武術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西...&
嶺南文化包括粵菜、粵劇、嶺南畫派、廣東話、廣綉、廣彩、嶺南建築風格等等。
建議你到區的清暉園和禪城區的梁園(廣東四大名園)觀賞一下嶺南園林;到逢簡水鄉看看嶺南水鄉特色,順道品嘗一下地道的粵菜,俗話說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鳳城指的就是,建議試試「水鄉人家」,均安蒸豬和炒牛奶都很好吃;到嶺南新天地逛逛,雖然是翻新建築,但仍可見嶺南建築風格。

⑺ 中國涼都是在那個省

貴州省。
中國涼都,是指六盤水,位於貴州西部,地處川、滇、黔、桂四省結合部,是長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嶺。氣候獨特。年平均氣溫12.3-15.2℃,其中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19.7℃。中國氣象學會研究認為,六盤水市氣候具有「涼爽、舒適、滋潤、清新和紫外線輻射適中」的特點,於2005年8月授予「中國涼都」稱號。2006年被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等機構評為中國十佳避暑旅遊城市之一。
【名字由來】
2005年8月12日,中國氣象學會局組織專家委員會對「六盤水」論證項目進行了論證審定。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環保總局、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院、中國旅遊出版社、北京市氣象局、貴州省氣象局等單位的十二位專家學者,認真聽取了「六盤水」課題組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並對研究工作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結論等進行了嚴格的質詢。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氣象學界學術泰斗陶詩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聯壽,中國工程院院士任陣海、氣象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黃嘉佑等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中國涼都·六盤水」課題組從氣象、環保、醫學三個方面,通過氣候資料分析、空氣質量監測、氣候對疾病影響的分析,以及紫外線負離子、氣象探空等觀測,充分論證了六盤水市夏季「涼爽、舒適、滋潤」的氣候特點;紫外線輻射比同類城市小的特點;「空氣清新、適宜旅遊療養」的特點。
論證縝密、方法得當、結論科學可靠,充分肯定了六盤水市夏季「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可稱為「中國涼都」。中國氣象學會向六盤水頒發了證書,六盤水成為中國第一個氣象資源優勢得到首肯的城市。

去旅遊有那些好處

可以緩解壓力,使身心放鬆。都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善良限制了你的想像,確實如此,生活於一個一成不變的環境也會限制你的想像。若長期生活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環境中,它限制你的想像,限制你的眼界,你以為周圍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旅遊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風景,聽到的傳說,見到的物件,都會豐富我們的世界觀,提高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力,甚至改變我們的性格,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包容,對社會,對人際關系更融洽的相處,會讓我們越來越和善,格局越來越大。

⑼ 山東濰坊的旅遊景點。

1、景芝酒之城。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坐落於「齊魯酒都」景芝鎮,是1948年集72家釀酒作坊於一體成立的最早的國營白酒企業之一。 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以純糧固態釀造為主。

2、青州古城旅遊區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省青州市境內,總攬青州古城、雲門山、博物館三大板塊,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城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區。

3、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總投資3000萬元,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它建築風格獨特,俯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給人以騰飛的動感;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館內設五廳一室。

4、濰坊金寶樂園1996年建成開業,總面積48萬平方米,有娛樂項目200多個,集娛樂、休閑、知識、趣味性和參與性於一體,以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巧妙合理的布局,構成了韻味獨特、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光綺麗的觀光旅遊最佳景地。

5、洰淀湖風景區位於江北最大的濕地區——渤海灣濕地,湖區面積25000畝,2012年入選山東省首批湖泊保護名錄,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濕地公園、中國首家原生態設計景區、中國北方單體濕地面積最大的景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