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民族文化旅遊
㈠ 敦煌文化的旅遊資源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沒有相對較強大的工業。這在全國縣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為敦煌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 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從敦煌綠洲看,隱三峰崇之,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蘊育了世界文化藝術寶窟莫高窟,當地的百姓自然將此山奉為神山,修建了眾多的宇寺棺、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南天門等一批古建築至今,遺跡猶存。站在三危山頂峰的王母宮前,俯視莫高窟及整個敦煌綠洲全景,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做「危峰東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據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由此可見,三危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因,也可說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搖籃,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靈岩」,三危山與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藝術寶窟,那麼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藝術名山了。
由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和榮興建安公司建設旅遊景區「三危聖境」,修建了高達36.6米高的中國第二大銅佛樂尊堂,山門觀音殿,王母宮,龍王廟,大成殿等一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之為「佛國聖境」。樂尊堂是為紀念莫高窟的開鑿創始人樂尊和尚而修建的,位於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開鑿的聖像和開鑿洞窟的史跡圖。觀音殿觀音殿建在觀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圓山頂式仿宋建築,坐北向南面和約235千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危山景區的主體景觀,大銅佛坐東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紀念莫高窟開鑿於公元266年,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另外三危山還有紀念中國文化聖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龍王山神的「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這些建築與三危山對互對應,是為遊人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據考證建於北宋早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特殊價值,1981。
三危山為敦煌第一聖境,在地方誌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而三危聖境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三危大銅佛的落成開光,使遊人參觀完千年佛教勝跡莫高窟後,再來大銅佛觀音殿前燒香拜佛了卻了心願,可以極大的滿足僧俗心中的願望。 手工地毯 彩塑 工藝駱駝 夜光杯 水晶石眼鏡 工藝字畫 敦煌臘染 古董 都是敦煌特產,敦煌的特產以甜美的瓜果、羅布麻茶和夜光杯最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稱,很早就是一個瓜果之鄉了,盛產各種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由於敦煌地處西北高原,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而其沙質土壤又特別適合瓜果的生長,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別鮮美可口,葯材特別上乘。
李廣杏最為著名,據說是漢將軍李廣駐軍於此時從內地帶到帶來的毛杏發展而來的。敦煌的主要瓜果特產還有紫陽桃、鳴山大棗、陽關葡萄、沙瓤西瓜、白蘭瓜、黃河蜜瓜、冬果梨等。
果脯系列 敦煌羅布麻茶 敦煌鎖陽咖啡 人們總願意帶些乾果製品和敦煌茶葉飲品饋贈親朋好友。
敦煌酒、敦煌礦泉水、敦煌水果飲料也很受人們青睞。
敦煌夜光杯 又名陽關玉杯。它以祁連山所產優質墨玉、黃玉和碧玉為原料,繼承傳統工藝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貴的飲酒器皿。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隻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千古。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這句詩一語道破天機,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葡萄美酒當然要用夜光杯來品嘗! 敦煌臊子面敦煌臊子面是一種傳統手工麥面製品,作法是將麵粉加水和勻,用麵杖把面團擀薄,切成長條煮熟,加湯食之。面條細長而勻稱,尤像韭葉,加之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飢餓疲勞。臊子面關鍵在湯,湯的製作很講究,先將臊子(豬羊肉、蘿卜、洋芋等)在鍋內適火炒好後加入水,再輔之豆腐,蔥,蒜,香菜、蝦片、芝麻等佐料,然後將面挑人湯中,即成一碗難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
敦煌黃面 黃面也是一種麥面製品,它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煮熟後,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別具風味。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麵師傅時而要將面拉成長條,時而旋轉擰成麻花狀,將一團七八斤的面團拉成一把細如粉絲的面條。下鍋煮熟的黃面色澤黃亮,乘熱拌萊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煩,令您食慾大增,大飽口福。
漿水面敦煌八大怪之三,漿水面先要製作漿水,把芹萊或箭桿白萊、蓮花萊投入面湯,加上漿水酵子,盛入缸內放在溫暖處發酵三天,即可製成清酸可口的漿水。它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慾,為夏令佳品。手工面條煮熟後,涼開水浸過盛人碗內,加入漿水,澆上熗過的油蔥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漿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僅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且對高血壓、腸胃病有一定療效。
敦煌釀皮子敦煌釀皮子有的晶瑩黃亮,有的光潔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後味酸辣,柔韌爽口,食用方便,是極為普遍的一種民間小吃、本地快餐。釀皮子是一種麥面製品,製作時先將優粉加水和勻,然後將面團置人清水中翻攪抓揉,使面料中的澱粉與蛋白質充分分離,剩下蛋白質,俗稱麵筋。而溶解於水的面漿,便是加工釀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滾沸後,烙面漿舀人鐵皮圓盤中塗勻,放人開水中煮幾分鍾,面汁為餅便成為釀皮子。然後將餅狀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麵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兒油糕泡兒油糕是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鬆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兒油糕是從唐代「見風俏」演變而來,最初流行在宮廷、宮邸的宴席上,由於製作廚師寥寥無幾,街市上很難見到。製作時用大油和水燙面。在整個燙面、揉搓、包餡、炸制過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適,又要求油溫適宜和火候恰當。這樣才能膨鬆起泡,形成表層脆酥似飛絮,內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來酥鬆香甜,是中外遊客首選的風味食品。
羊肉粉湯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吃。選用敦煌本地飼養的膘肥體壯羯羊,宰好洗凈切成大塊,然後清水下鍋。待快熟時,打凈血沫,放人少許精鹽,肉熟後撈出,剃骨,後將剃骨回鍋,溫火熬煮成湯。食用時,先將骨湯兌水,放人適量生薑。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鹽,蘿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將熟肉切成薄片與切成塊的涼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湯,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蔥、辣椒末等。觀之紅黃綠白,香味撲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膩。有滋補、發熱、祛寒之效。
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遊的最佳時間。敦煌深處內陸,受高山阻隔,遠離潮濕的海洋氣流,屬極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3℃,7月平均氣溫24.7℃,一月9.3℃。全年乾燥少雨,晝夜溫差極大。每年春季這里還有乾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如果此時前往,應早作防備。
淡季游敦煌
淡季游敦煌最大的好處便是省錢。此時敦煌所有的景點(陽關博物館除外)門票價格減半,景點內的娛樂項目還可以砍價,這在旺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不過淡季在敦煌購物是比較困難的,不僅地攤幾乎絕跡,就連一些較大的門店也都閉門謝客。此外,部分景點專用線路(如去莫高窟的綠皮公交)會停運,只能選擇包車。如果是一人獨行,則較難找到人拼車。蘭州愛華旅遊公司敦煌辦事處 專業承接淡旺季游敦煌地接業務,一人也成團,淡季來敦煌不妨找找愛華旅遊啊。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香水梨)
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驢肉黃面)
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漿水面)
第四怪:風干饃饃掰開曬(風干饃)
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鎖陽)
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酒棗)
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羅布麻茶)
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榆錢)
【注釋】
1.敦煌特產的香水梨,味道酸甜相間,一般要採摘回來放到冬天,經過自然冷凍變黑再融化後剝皮食用,此時梨子已經變得酥軟多汁,味道最佳;
2.敦煌夏季炎熱,許多新鮮食品不易存放,像風干饃、葡萄乾、杏干、瓜乾等,饅頭掰開曬干起來快,不知道的人往往以為這是別人吃剩的半截兒;
3.漿水面先要製作漿水,把芹菜或箭桿白菜、蓮花萊投入面湯,加上漿水酵子,盛入缸內放在溫暖處發酵三天,即可製成清酸可口的漿水。它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慾,為夏令佳品。
4.敦煌驢肉黃面,中華名小吃,製作過程中的拉麵最顯示真功夫,三下五初二,師傅可以把一團面拉的細如絲線,在驢肉黃面館,一把拉麵到最後關頭,往往都從面板拉到了門口,引得食客駐足觀看;
5.敦煌的野生鎖陽最佳採收期最好是下過一場雪後的三九時節,此時的茫茫戈壁中,你只管尋找那些雪比較少或沒有雪的地方,挖下去肯定有野生鎖陽;
6.敦煌人一般把鮮棗採摘,用高度白酒直接消毒清潔後密封在壇中存放,到了秋冬季節,隨吃隨取,風味獨特,雖是酒腌制的,過多食用卻不會有任何醉酒感覺;
7.敦煌地處羅布泊東緣,屬於羅布麻的原產地之一,當地大量野生羅布麻,因其特殊清熱瀉火、預防感冒、增強免疫、調節血壓、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消咳止痰、消腫利尿、強心抗郁,安神助眠、平心止暈等葯用保健功能和弱鹼性茶改善人體酸性以及降脂減肥作用,而被敦煌眾多人作為日常茶葉飲用,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羅布麻茶口感最好,質量最佳;
8.敦煌人家家戶戶有吃榆錢的習慣,每到春天榆樹開花,敦煌人都會采擇新鮮榆錢,淘洗干凈,拌面蒸熟,再輔以大油,韭花炒食。每到此時,市場里的大油往往都會成為缺貨。
㈡ 敦煌旅遊景點
敦煌出名的就是莫高窟,如果真正了解敦煌,在那裡呆上一兩個月也不算多。但目前的旅遊內到了敦煌容也就安排半天,買了160元/人的門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走指定路線,參觀其中指定的幾個洞窟,也就2、3小時,走馬觀花都談不上。
另外敦煌的鳴沙山與月牙泉,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游覽,包括看沙漠風景、騎駱駝、滑沙、玩沙漠摩托等等。
去敦煌時間比較長,特意到那裡遊玩不怎麼值得。建議沿途遊玩,一路玩到敦煌。假設從東部或中部城市出發,可先到蘭州,再一路游覽過去:
1,蘭州坐西行的列車,沿途的金昌、武威、張掖幾個歷史文化古城,都可下來游覽半天左右
2,嘉峪關是前往敦煌的必經之地,參觀嘉峪關的關城、懸臂長城
3,在嘉峪關坐汽車去敦煌,沿途是千里荒無人煙的戈壁,很讓人震撼。坐在車上觀看,本身就是一種體驗。
4,嘉峪關到敦煌的途中有陽關、玉門關、瓜州等有名的古城,但可游覽的地方不多,可放棄。瓜州的瓜果特別甜,汽車停站時可買些鮮果、果脯等。
㈢ 敦煌旅遊景點有哪些
1、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
2、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覺腳下的沙子會鳴鳴作響,雖深一腳淺一腳,前進一步後退半步,爬山異常艱難,但仍感樂趣無窮。我一鼓足作氣爬上頂峰。此時,頓覺勁風夾著細沙,朝身襲來,鳴聲不絕於耳,身後留下的腳印很快便消失了。據說,狂風起時,從山頂下滑沙礫隨人體下墜,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平日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的日落景觀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嘆為觀止。月牙泉長約300餘米,寬約50米,被鳴沙山四周環抱,泉邊白楊亭亭玉立,泉內游魚悠閑戲水,泉水呈淺蘭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夢一般的迷。千百年來不為四周流沙而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堪稱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稱奇叫絕。
3、敦煌
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里的一顆明珠,它位於中國西北河西走廊的西端,北緯40度10分,東徑92度48分。東與安西縣相鄰,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隔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青海相連,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氣溫9.3度。 敦煌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自然風光奇特迷人。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遂、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舉世聞名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具有傳奇色彩的渥窪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懸泉置的歷史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
4、月牙泉
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葯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於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葯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
5、鳴沙山
在中國,被稱為「鳴沙山」的旅遊景點有多處,敦煌鳴沙山因為其歷史文化的久遠和景區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也最為人所熟知,因此單列介紹。「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這首生動的詠景詩,是唐代詩人對敦煌鳴沙山奇觀的描述。鳴沙山自古就以璀璨、傳神的自然奇觀吸引著人們。西漢時就有鳴沙山好似演奏鍾鼓管弦音樂的記載,《後漢書·郡國志》引南朝《耆舊記》雲:敦煌「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舊唐書·地理志》載鳴沙山「天氣晴朗時,沙鳴聞干城內」。敦煌遺書載鳴沙山「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振數十里,風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躋高峰,一齊蹙下,其沙吼聲如雷」。清代《敦煌縣志》將「沙嶺晴鳴」列為敦煌八景之一。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6、陽關遺址
陽關,位於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下「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的詩句。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盪然無存,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著。
7、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公園面積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觀。地質公園內集中連片地分布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例如,「蒙古包」、「駱駝」、「石鳥」、「石人」、「石佛」、「石馬」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紀的古城,世界許多著名的建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敦煌魔鬼城屬於古羅布泊的一部分。為沙漠平原區,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四季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在地質上位於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敦煌——疏勒河斷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於距今約70萬年的中更新世,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質沉積物。顏色呈灰色、灰綠色和土黃色。
8、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牆,邊長50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牆系用長、寬、厚約40、20、11厘米的土坯壘砌而成。塢內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牆體平房3組12間(內含一個套間),為住宿區;東、北側為辦公區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馬廄3間;塢外西南部建有一組長約50米,呈南北向的馬廄3間。塢外西部為廢物堆積區。 懸泉置被稱為90年-古界的重大新發現。置,相當於後世的驛站。考古發掘證明,在李廣利伐大宛獲汗血馬的同年(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在懸泉設立了專事傳遞公文、郵件並接待過往官差、使節、軍隊的重要機構-懸泉置。
9、仿宋古城
於敦煌市西10公里,東接戈壁綠洲,西望漢代烽燧,南傍鳴沙山麓,北連大漠曠野。該城是1987年7月,在合作拍攝電影《敦煌》時,由日方出資,中方負責設計建造的一座影視城。由於《敦煌》的故事發生在宋代,城市的所有布景均參照宋代風格建造,故稱仿宋敦煌古城或仿宋沙洲城,當地人簡稱其為敦煌電影城或敦煌古城。電影拍完後,這座古城便移交給當地保護使用,成為中國西部一個影視拍攝基地,敦煌也因此多了一處新的旅遊景點。古城規模宏大,佔地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1萬平方米。四周城牆用土坯壘砌而成,開東、西、南三個城門。東城門按原古敦煌東城門式樣仿建,古樸典雅;西城門門樓高聳,高達18米,曰:望京樓,樓上懸襟帶西域匾額。兩城樓飛閣凌空,四角高翹,遙遙相對。城內有五條街區,分別代表北宋時期的汴梁、高昌、甘州和興慶五個地方。
10、渥窪池
天鵝在這里駐足,黃鴨在這里棲息,魚翔淺底,鳥映湖中。站在湖堤上放眼望去,湛藍晶瑩的湖水,花紅草綠的草原,金碧輝煌的沙山,銀光閃爍的雪峰使你心曠神怡。 據史載,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河南南陽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遭刑,被充軍發配到此地屯田、牧馬。在放馬時,他看到有群野馬每天傍晚來渥窪池邊飲水。一天,他在野馬群中發現了一匹與眾不同的駿馬。這匹馬體態高大,骨骼不凡,棗紅毛色,跑起來像一團烈火。 暴利長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於是設計將其擒獲,獻給了漢武帝。為了把馬說得神秘奇異,謊稱這匹馬是從渥窪池水中飛出來的。
㈣ 有去敦煌旅遊的攻略嗎
敦煌,是個神秘的地方。
乘機去青海油田出差時,我就打算好得去古絲稠道上的世界文化名城--敦煌一游。去敦煌,這是我思慕已久的一個宿願,但因為她太悠久、太博大、太精深了,而使我不忍猝然謁訪,寧願在現實與歷史、真實與夢幻的遐思中,默默地用心去體味她,靠近她,去感受一種歷史的震撼,藝術的靈光。感謝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座豐厚的藝術寶庫。
在那裡認識了計程車師傅小周,在他的引導下游覽了莫高窟的飛天唐俑,三危山的佛光幻影,兩關古道的絲路陳跡,猶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高揚起中華之魂。在這里,你能觸摸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你能感覺到氣吞萬壑的華夏文化的博大胸懷。敦煌,是歷史的睿智,是藝術的弘廣,是人生的壯美。
敦煌,早在2000多年前,漢武開邊時就設立了郡治。當時漢王朝在河西地區「列四郡而置兩關」,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西部重鎮,雄踞聯關、玉門關之間,成為咽喉之地。那時的敦煌,可謂是商旅頻繁,車水馬龍,」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販胡客,日款於塞下」,一片興旺景象。所謂「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足可看出當時敦煌的繁華景象。悠悠歲月,給敦煌留下了深存的文化積蓄。
當我們漫步在街頭時,感受到了一種濃烈的文化氛圍,這不僅因為距它25公里有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在它的市郊有唐朝沙州古城的遺址和白馬塔,我們只從街上的店堂招牌和建築,便足可感悟到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蘊含。市中心花壇中央高高聳立著反彈琵琶女的巨型雕塑,這是敦煌市的市徽。那豐盈的儀態、流暢的線條,使我們置身於「客從遠方來,相隨歌且笑,自有敦煌樂,不減陵安調」的敦煌樂舞中,感受到了大唐文化的絢麗璀璨。沿街的招牌更是文精意深,每一個招牌,都代表一段歷史,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懸泉」、「三危」、「飛天」、「沙州」、「陽光"、"絲路"、「玉門關」、「月牙泉」,令人目不暇接。走在大街上,望著這一個個形狀各異但都透著古色古香的招牌,似乎走進了北京的古文化街「琉璃廠」,「琉璃廠」只不過一里多長,而這卻是整個敦煌城。街上隔三差五便是一座文化商店或字畫店。特別是入夜,條條大街燈火通明,街兩邊全是文物古董商攤。這里有前秦古幣,有明清花瓷,有各種名貴的壽山、田黃、雞血印章石料,有仿敦煌壁畫的拓片和彩塑,有"飛天」、「反彈琵琶」和各類菩薩的黃楊木雕,特別是備受乾隆皇帝青睞的敦煌地毯,真是精美絕倫。難怪古人贊它「線彩絨絨香風拂,絨軟花虛不脫物。美人踩上歌舞來,羅絲綉鞋隨步沒。」市場上更令人矚目的是被周武王命為「白玉之精,光明夜照」的夜光杯,大的有茶杯之粗,小的如拇指之細,玲瓏剔透,自然花紋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
敦煌的神秘,不親到者難以感知,有機會去看看吧!不過此次游覽多虧小周師傅鞍前馬後的服務,在這里再次象他表示謝意,同時留下他的電話號,希望他也能給大家帶來幫助,這也算是對師傅生意的支持吧!
㈤ 敦煌旅遊,哪些地方最值得去;哪些地方沒什麼意思,可以不去
敦煌以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為主,包括沙漠奇景——鳴沙山和月牙泉,絲路重關玉門關和陽關,漢長城及烽燧,漢代儲備軍糧遺址河倉城、沙州故城、敦煌古城,漢武帝得天馬的渥窪池等名勝古跡,敦煌以及藏有研究「絲綢之路」文物資料的敦煌市博物館。
莫高窟亦稱千佛洞,距敦煌縣城敦煌25公里,位於鳴沙山東面的崖壁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在1,600公尺長的崖壁上,重重疊疊,櫛次鱗比,上下相連,形成規模宏偉的石敦煌窟群,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五代、宋、元、西夏等十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2,000尊以上,是現存世界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莫高窟的壁畫,除佛教的內容之外,也有大量反映當時勞動生產的場景,例如漁獵、耕作、營造、運輸、推敦煌磨、舂米、制陶;也有生產交通工具如車船、農具、紡車、織機等;有亭台樓閣、城池宮殿、塔寺店鋪、橋梁水榭等古建築,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以及敦煌敦煌地方的歷敦煌史、各民族的歷史和佛教史跡,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在浩如煙海敦煌的壁畫中,最多、最成功的形象要數「飛天」,從四壁到窟頂,可謂「有龕皆成佛,無壁不飛天」。如果把壁敦煌畫排列起來,可綿延四十餘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
鳴沙山是敦煌旅遊區的主要景點,是沙漠中的奇景。鳴沙山,又名神沙山,距敦煌市敦煌區南約五公里,全山系積沙而成,連綿起伏,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最高峰250公尺,山峰陡峭,山樑酷似刀刃,山坡呈水波狀的沙紋。沙有紅、黃、綠、白和黑五敦煌種色彩。赤足攀登沙山,進一步退半步,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吃力地爬上山頂,可一覽浩瀚沙海的壯觀景色。然後從山頂向下滑落,人體帶沙流,發出一片隆隆的響聲,故名鳴敦煌沙山。史書記載:在晴朗的天氣下,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人們稱這種景觀為「沙嶺晴鳴」。
月牙泉猶如一彎新月般的清泉,盪漾於沙山環抱之中。據《敦煌縣志》記載,月牙泉「經歷古今,沙填不滿」,「雖遇烈風而泉不為沙掩蓋」,其所以沙流淹敦煌沒不了泉水,是因為泉水四周敦煌的沙山,南北高,東西低,地下水多從西山口入,東山口出。風隨山轉,從東南口吹入,急旋上升,挾帶細沙,飛上山頭,又從西北山口吹出。這種特定的長年風向造成了砂礫敦煌上升和泉如月狀的情敦煌景。泉內水草叢生,清澈見底,碧波盪漾,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傳說泉內產敦煌有鐵背魚、七星草,吃了可長壽,因此,月牙泉又有「葯泉」之稱。
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市35公里處,在莫高窟以西,也屬敦煌藝術的一部分,洞敦煌窟鑿於沿途崖壁上,開鑿年月無從查考,據推測,基本上與莫高窟同時期。現存古窟16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其敦煌他多已倒塌,壁畫也剝蝕不清。
安西榆林窟亦稱萬佛峽,位於安西縣西南75公里的祁連山谷中,距敦煌市約50公里。為敦煌藝術的一部分,和敦煌莫高窟並稱為姐妹窟。該窟創建年代也無從考證,據其時代背景及洞窟形敦煌制來看,應不晚於莫高窟。從現存壁畫風格、遊人題記榜題結銜斷定,在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及繪塑。該窟開鑿在榆林河兩岸的礫石上,東岩30窟,西岩11窟,東西岩相距一百多公尺。現有主洞窟41個,壁畫1,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100尊以上。周圍的零散洞窟還有水峽口石窟、東千佛石窟、昌馬石窟、紅口子石窟、鹼泉河石窟、旱峽石窟等,均為榆林窟的分支部分。壁畫有場面宏偉、金碧輝煌的巨幅經變畫,有形象生動的單一佛象,數量繁敦煌多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敦煌,有耕獲、嫁娶、宴飲、奕棋、釀酒、冶鐵、音樂、舞蹈等畫面。牆壁下方和通道敦煌中間,繪有供養人像和題名結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玉門關在敦煌市西北88公里處,為漢代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重要關隘。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成為中外交流鎖鑰之地。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出塞》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既寫出當時兩關的情景,又使兩關名聲大振。陽關在玉門關以南,故敦煌城已難尋覓,只在敦煌一座紅色的敦煌礫石山峰上,直立一個古代的烽火台。遺址地面上沒有殘壁斷垣,只是沙丘之間露有板結地面,敦煌有牆基的痕跡。登台敦煌南望,有一片凹地,人稱「古墓灘」,可以撿到石器時代的碎瓦殘片。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玉經此運入中原,故得名。玉門關遺址,是一座四垣保存完整的黃膠土夯築的方形小城堡,西、北兩牆各有一門,敦煌因牆土剝落形如土洞。現殘存面積約600平方公尺,敦煌城牆東西長24.5公尺,敦煌南北寬26.4公尺,敦煌殘高9.7公尺,城牆上寬3.7公尺,城頂四周有1.3公尺寬的走道,城內東南角有一條83公分寬的馬道。周圍尚有敦煌營壘、敦煌炮台、敦煌古塔等遺址。從敦煌玉門關城堡向西北了1晾望,敦煌漢長城遺址和現存的敦煌烽燧清晰可見。
敦煌白馬塔位於敦煌故城址內部,是為敦煌紀念著名佛教高僧鳩摩羅什敦煌所騎的白馬而修建的。塔有9層,高12公尺,直徑約7公尺。建築結構為土坯壘砌,中有立柱,外面塗以草泥、石灰。敦煌最底層呈八角形,用條敦煌磚包砌,每角面為三公尺,第2-4層為折角重疊形。第5層下有突出乳釘,環繞一周。上為敦煌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敦煌第7層為相輪形。最上面敦煌為六用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鈴一隻。
鎖陽城位於敦煌安西縣東南約五十公里敦煌的疏勒河敦煌流域中部,是酒泉通敦煌古道上的一座邊城,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小敦煌說《薛仁貴征西》中的寒江關、青龍關、卡房子、朱崔關、雞爪關等都敦煌是鎖陽城周圍的重要關卡,至今廣傳薛家的故事。鎖陽城原名為「苦峪城」,後來敦煌因唐朝名將薛仁敦煌貴征西時在這里受困,在糧盡援絕之時用當地盛產的鎖陽充飢,解救了將士的生命,故改名為「鎖陽城」。鎖陽敦煌城由東西兩個長方形的主城組成,城敦煌高約9公尺,寬約5公尺,均以泥土築就。西城面積約16.5萬千方公尺,東城約1.7萬千方公尺。西城有西、北敦煌兩門,約15公尺寬,城邊有小道崎嶇蜿蜒可達城頭。登樓遠眺,古城遺址歷歷敦煌在目,城外廓牆斷敦煌續隱現,廓外烽燧、箭台和瞭望塔連綿數里。城牆上城堡、炮台、鹿角、擂台斷續殘存。城內建築物盪然無存,但斷壁殘垣,時有時無,炭堆瓦爍卻堆積敦煌如丘。這些積炭傳說是當年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兵駐鎖陽時炊灶的遺址和鑄造兵器所用。
㈥ 到敦煌旅遊要怎樣最合適有什麼騙術特產是什麼在哪買最好當地人常去的地方在哪
前往敦煌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飛機,幾乎國內各大城市都有直達敦煌,嘉峪關或蘭州的航班,敦煌火車站有從蘭州/西安/銀川----敦煌的列車,開設有專門的旅遊空調卧鋪,蘭州下午6點發車,早晨9點抵達敦煌,一般選擇搭乘當天的火車可以提前通過「新絲路票務」提前代訂好往返的卧鋪車票即可。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沒有相對較強大的工業。這在全國縣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為敦煌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莫高窟】 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像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月牙泉三寶---小花羅布麻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月牙泉】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葯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葯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遊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月牙泉有三寶: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長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羅布紅麻是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葯,也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開,猶如夜幕中的點點繁星,根據老輩人的說法:敦煌特有的狗魚也許就是鐵背魚,月牙泉南岸的羅布麻就是傳說的七星草!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 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三危山】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從敦煌綠洲看,隱三峰崇之,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蘊育了世界文化藝術寶窟莫高窟,當地的百姓自然將此山奉為神山,修建了眾多的宇寺棺、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南天門等一批古建築至今,遺跡猶存。站在三危山頂峰的王母宮前,俯視莫高窟及整個敦煌綠洲全景,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做「危峰東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據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由此可見,三危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因,也可說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搖籃,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靈岩」,三危山與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藝術寶窟,那麼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藝術名山了。 由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和榮興建安公司建設旅遊景區「三危聖境」,修建了高達36.6米高的中國第二大銅佛樂尊堂,山門觀音殿,王母宮,龍王廟,大成殿等一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之為「佛國聖境」。樂尊堂是為紀念莫高窟的開鑿創始人樂尊和尚而修建的,位於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開鑿的聖像和開鑿洞窟的史跡圖。觀音殿觀音殿建在觀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圓山頂式仿宋建築,坐北向南面和約235千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危山景區的主體景觀,大銅佛坐東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紀念莫高窟開鑿於公元266年,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另外三危山還有紀念中國文化聖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龍王山神的「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這些建築與三危山對互對應,是為遊人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據考證建於北宋早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特殊價值,1981。 三危山為敦煌第一聖境,在地方誌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而三危聖境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三危大銅佛的落成開光,使遊人參觀完千年佛教勝跡莫高窟後,再來大銅佛觀音殿前燒香拜佛了卻了心願,可以極大的滿足僧俗心中的願望。 [編輯本段]旅遊購物手工地毯 彩塑 工藝駱駝 夜光杯 水晶石眼鏡 工藝字畫 敦煌臘染 敦煌特產羅布麻內衣和床品 古董 都是敦煌特產,敦煌的特產以甜美的瓜果、羅布麻茶和夜光杯最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稱,很早就是一個瓜果之鄉了,盛產各種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由於敦煌地處西北高原,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而其沙質土壤又特別適合瓜果的生長,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別鮮美可口,葯材特別上乘。 李廣杏 最為著名,據說是漢將軍李廣駐軍於此時從內地帶到帶來的毛杏發展而來的。敦煌的主要瓜果特產還有紫陽桃、鳴山大棗、陽關葡萄、沙瓤西瓜、白蘭瓜、黃河蜜瓜、香水梨等。 敦煌羅布麻 羅布麻茶清涼瀉火、降脂降壓、幫助睡眠,走親訪友時,人們總願意帶些綠色保健的敦煌茶葉或保健麻織品饋贈親朋好友。 敦煌酒、敦煌礦泉水、敦煌水果飲料也很受人們青睞。 敦煌夜光杯 又名陽關玉杯。它以祁連山所產優質墨玉、黃玉和碧玉為原料,繼承傳統工藝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貴的飲酒器皿。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隻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千古。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這句詩一語道破天機,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葡萄美酒當然要用夜光杯來品嘗! 工藝駱駝 駱駝是古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運輸工具。也是大漠中特有的動物之一,它耐高溫、耐嚴寒、耐飢渴性乖巧.人們常用它馱物跋涉於戈壁沙漠中有「沙漠之舟」之稱。其堅韌不拔忍辱負重的吃苦精神和憨厚碩壯的形象深得人們喜愛。曾作為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敦煌民間的手工藝者,以棉為胎、外裹特製絨布製成的駱駝形態各異造型淳樸憨態可掬令人愛人釋手,實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佳品。 [編輯本段]土特產品李廣杏李廣杏可稱敦煌水果之王,每年七月是李廣杏 敦煌李廣杏的收獲季節。李廣杏因其光澤黃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關於李廣杏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西漢年間,飛將軍李廣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將士焦渴難忍。突然空中襲來一陣奇香,只見兩匹綵綢自流雲中飄下。李將軍策馬追舌,拔出神箭射出,其中一匹綵綢應聲落地,變成一片果實累累的杏林。眾人爭食,苦似黃蓮。李廣憤然砍平杏林,次日渭晨,卻見杏林又枝繁葉連,鮮嫩欲滴的黃杏令人饞涎欲滴。李廠忍不住摘下一個咬了一口,頓時香人肺腑,將士們紛紛摘杏食之,頓覺精神倍增。原來,那兩匹綵綢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之命來救李廣的,她們只顧嬉戲,惹怒李廣而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攏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樹樁上接上甜杏樹枝,最後結出了清香甘甜的黃杏。當年曾為李廣解危救困的甜杏,隨著李廣大軍傳人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廣杏。 敦煌鳴山大棗鳴山大棗敦煌八大怪之六,鳴山大棗以個大味甘營養豐富著稱。每顆鮮棗重量可達45克,成熟後外表光亮紅中透黑。宛若紅寶石,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營養物質,葯用價值極高,是補血、益氣、養腎、安神之佳品。大棗宜制干棗和酒棗。敦煌酒棗風味獨持,製法是秋後挑選個大飽滿的鮮棗, 用酒攪拌,封存於瓦壇中,到冬春啟封,鮮活如初。棗香伴著酒香,確能使人饞涎頓溢,熏熏欲醉。 陽關葡萄 古陽關下盛產葡萄,主要品種有無核白珍珠、白水晶、馬奶子,喀什紅、玫瑰香等,近年來又引進了紅堤、黑堤等名優新品種。因陽關周圍屬沙漠型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長出的葡萄皮薄,色鮮,清香多汁,酸甜可口,品質優良。陽關葡萄既可鮮食,又可風干,還可釀酒。如今,古陽關下的陽關鎮已成為葡萄生產基地,新建的1000米葡萄長廊,內設石凳、石桌,遊人步入葡萄長廊,一邊觀賞,一邊品嘗,悠然自礙,不亦樂乎! 敦煌瓜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遺憾。古時敦煌一帶盛產美瓜,故有「瓜州」之稱,史書記載:「敦煌古瓜州,出美瓜。狐人其中,不露首尾。」敦煌瓜水分足,含糖量極高,是消暑解渴的佳品,敦幄瓜品種較多,主要有炮彈瓜、嘗蜜紅,克克齊、黃河蜜、金皇後、香瓜、白蘭瓜等,其中以新品種的黃河蜜為最,其瓜圓形,個不大,皮色黃亮似金,瓜瓤碧翠如玉,色澤極為誘人。瓜味甘甜,咬一口蜜汁沾唇,香氣撲鼻,且有輕淡香醇的酒味。 香水梨敦煌八大怪之一,隆冬季節來到敦煌,你就會看到一種冰凍如石、黑褐晶亮的水果。將它浸人涼水之中,約一刻鍾後,果品表面蛻出一層薄薄的冰殼,剝去冰殼,去皮吮食,酸甜適宜,余香沁人心脾。這就是敦煌特有的消冰香水梨。香水梨俗稱軟兒梨,是敦煌傳統的水果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果品色澤質地俱佳,鮮食美味可口,儲藏簡便易行。香水梨營養豐富,含有檸檬酸、蘋果酸、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種維生素,食之可以解煩去燥,潤肺生津,是價廉物美、食療兼備的妙品。 李廣桃李廣桃又名紫胭桃.為甘肅省稀有的獨特品種。因此桃顏色紫紅中含綠,呈胭脂色而得名。此桃八月成熟,以形體均勻,色澤艷麗,肉厚味香而聞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豐富,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有機酸、礦物質、粗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份。鮮食可解飢解渴,補養身體。 敦煌羅布麻 敦煌八大怪之七,敦煌羅布麻葯理作用有降血壓、降血脂、 敦煌羅布麻茶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對高血壓、高血脂、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頭暈症狀、改善睡眠質量有明顯效果,同時具有增強免疫、預防感冒、平喘止咳、消除抑鬱、活血養顏、解酒護肝、軟化血管、通便利尿等功效,對以上症狀有80%以上的療效,是其他葯品無法比擬的中草葯。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是敦煌唯一開發出品敦煌羅布麻產品的單位,敦煌同輝羅布麻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精選敦煌羅布泊區域西湖野生5-8年羅布麻中的小花紅麻,採摘6-8月份長出的嫩葉,此時敦煌天氣達到炎熱高峰,植物蒸騰作用最強,葯效成份全部上行至枝頂嫩葉,葯用價值最高,用綠茶製做方法精製而成。敦煌羅布麻纖維加工成的羅布麻紡織品抗菌防臭耐用,天然綠色健康,深受人們喜歡。 敦煌鎖陽 敦煌八大怪之五,鎖陽是敦煌特有的珍稀葯物,又名不老葯,素有「沙漠人參」之美稱。生長在冰天雪地的沙漠戈壁,生長之處不封凍,方圓一米雪落即融,神奇而神秘。 《本草綱目》記:鎖陽性溫,補腎、益精心,強陰興陽,潤燥養精,治痿弱。 現代醫學研究:鎖陽能有效的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等毒素。對人體免疫功能,腸功能,心臟功能,性功能都具有良好的增強和促進作用,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羅布麻鎖陽茶結合了羅布麻和鎖陽的綜合功效,被稱為不老茶。 敦煌酒採用傳統工藝,以優質純正的高梁、小麥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釀造而成,為地方名優產品之一。敦煌酒廠生產的敦煌玉液、敦煌酒、敦煌宴酒、敦煌醇等系列白酒,以酒色清亮,窖香濃郁、醇厚柔和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先後榮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美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金獎和甘肅省鄉鎮企業系統名牌產品等多種榮譽。敦煌人十分好客,來到敦煌,品一次敦煌酒或買上兩瓶饋贈親友,也不失為旅途中的一件美事。
㈦ 想去敦煌旅遊,請問敦煌旅遊景點有哪些
莫高窟:來鳴沙山月牙自泉:陽關遺址:玉門關遺址:西千佛洞:敦煌沙州故城 珞丹魔鬼城:
雷音寺:榆林窟,三危山,敦煌博物館,河倉城,雷音寺,民族風情園,南湖自然保護區,橋灣城,三危聖境,鎖陽城,灣腰墩自然保護區,西千佛洞西雲觀,懸泉置遺址,陽關沙漠森林公園,陽關,敦德冰川,敦煌古城敦煌電影城,哈爾騰國際狩獵場,漢長城,壽昌城,渥窪池,五個廟石窟,陽關博物館,白馬塔
一般主要玩的常規路線就兩條:
敦煌東線: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敦煌西線:雅丹,玉門關,在市區都有公交車。建議包車或打的,拼車,價錢也不貴。
如果時間充足敦煌景點還有陽關,西千佛洞,敦煌影視城,敦煌博物館等,敦煌夜市很好特產和小吃。
敦煌附近還有榆林窟,嘉峪關關城,夢柯冰川。
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如有什麼需要可以隨時聯系我,網路里有我聯系資料。
溫馨提示:敦煌日照強度與晝夜溫差較大,請遊客根據自身情況帶足禦寒衣服、水壺、墨鏡、太陽帽和特級防曬油以備外出護膚用。
㈧ 敦煌有那幾個旅遊地方
敦煌以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為主,包括沙漠奇景——鳴沙山和月牙泉,絲路重關玉門關和陽關,漢長城及烽燧,漢代儲備軍糧遺址河倉城、沙州故城、敦煌古城,漢武帝得天馬的渥窪池等名勝古跡,敦煌以及藏有研究「絲綢之路」文物資料的敦煌市博物館。 莫高窟亦稱千佛洞,距敦煌縣城敦煌25公里,位於鳴沙山東面的崖壁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在1,600公尺長的崖壁上,重重疊疊,櫛次鱗比,上下相連,形成規模宏偉的石敦煌窟群,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五代、宋、元、西夏等十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2,000尊以上,是現存世界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莫高窟的壁畫,除佛教的內容之外,也有大量反映當時勞動生產的場景,例如漁獵、耕作、營造、運輸、推敦煌磨、舂米、制陶;也有生產交通工具如車船、農具、紡車、織機等;有亭台樓閣、城池宮殿、塔寺店鋪、橋梁水榭等古建築,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以及敦煌敦煌地方的歷敦煌史、各民族的歷史和佛教史跡,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在浩如煙海敦煌的壁畫中,最多、最成功的形象要數「飛天」,從四壁到窟頂,可謂「有龕皆成佛,無壁不飛天」。如果把壁敦煌畫排列起來,可綿延四十餘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 鳴沙山是敦煌旅遊區的主要景點,是沙漠中的奇景。鳴沙山,又名神沙山,距敦煌市敦煌區南約五公里,全山系積沙而成,連綿起伏,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最高峰250公尺,山峰陡峭,山樑酷似刀刃,山坡呈水波狀的沙紋。沙有紅、黃、綠、白和黑五敦煌種色彩。赤足攀登沙山,進一步退半步,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吃力地爬上山頂,可一覽浩瀚沙海的壯觀景色。然後從山頂向下滑落,人體帶沙流,發出一片隆隆的響聲,故名鳴敦煌沙山。史書記載:在晴朗的天氣下,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人們稱這種景觀為「沙嶺晴鳴」。 月牙泉猶如一彎新月般的清泉,盪漾於沙山環抱之中。據《敦煌縣志》記載,月牙泉「經歷古今,沙填不滿」,「雖遇烈風而泉不為沙掩蓋」,其所以沙流淹敦煌沒不了泉水,是因為泉水四周敦煌的沙山,南北高,東西低,地下水多從西山口入,東山口出。風隨山轉,從東南口吹入,急旋上升,挾帶細沙,飛上山頭,又從西北山口吹出。這種特定的長年風向造成了砂礫敦煌上升和泉如月狀的情敦煌景。泉內水草叢生,清澈見底,碧波盪漾,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傳說泉內產敦煌有鐵背魚、七星草,吃了可長壽,因此,月牙泉又有「葯泉」之稱。 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市35公里處,在莫高窟以西,也屬敦煌藝術的一部分,洞敦煌窟鑿於沿途崖壁上,開鑿年月無從查考,據推測,基本上與莫高窟同時期。現存古窟16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其敦煌他多已倒塌,壁畫也剝蝕不清。 安西榆林窟亦稱萬佛峽,位於安西縣西南75公里的祁連山谷中,距敦煌市約50公里。為敦煌藝術的一部分,和敦煌莫高窟並稱為姐妹窟。該窟創建年代也無從考證,據其時代背景及洞窟形敦煌制來看,應不晚於莫高窟。從現存壁畫風格、遊人題記榜題結銜斷定,在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及繪塑。該窟開鑿在榆林河兩岸的礫石上,東岩30窟,西岩11窟,東西岩相距一百多公尺。現有主洞窟41個,壁畫1,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100尊以上。周圍的零散洞窟還有水峽口石窟、東千佛石窟、昌馬石窟、紅口子石窟、鹼泉河石窟、旱峽石窟等,均為榆林窟的分支部分。壁畫有場面宏偉、金碧輝煌的巨幅經變畫,有形象生動的單一佛象,數量繁敦煌多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敦煌,有耕獲、嫁娶、宴飲、奕棋、釀酒、冶鐵、音樂、舞蹈等畫面。牆壁下方和通道敦煌中間,繪有供養人像和題名結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玉門關在敦煌市西北88公里處,為漢代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重要關隘。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成為中外交流鎖鑰之地。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出塞》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既寫出當時兩關的情景,又使兩關名聲大振。陽關在玉門關以南,故敦煌城已難尋覓,只在敦煌一座紅色的敦煌礫石山峰上,直立一個古代的烽火台。遺址地面上沒有殘壁斷垣,只是沙丘之間露有板結地面,敦煌有牆基的痕跡。登台敦煌南望,有一片凹地,人稱「古墓灘」,可以撿到石器時代的碎瓦殘片。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玉經此運入中原,故得名。玉門關遺址,是一座四垣保存完整的黃膠土夯築的方形小城堡,西、北兩牆各有一門,敦煌因牆土剝落形如土洞。現殘存面積約600平方公尺,敦煌城牆東西長24.5公尺,敦煌南北寬26.4公尺,敦煌殘高9.7公尺,城牆上寬3.7公尺,城頂四周有1.3公尺寬的走道,城內東南角有一條83公分寬的馬道。周圍尚有敦煌營壘、敦煌炮台、敦煌古塔等遺址。從敦煌玉門關城堡向西北了1晾望,敦煌漢長城遺址和現存的敦煌烽燧清晰可見。 敦煌白馬塔位於敦煌故城址內部,是為敦煌紀念著名佛教高僧鳩摩羅什敦煌所騎的白馬而修建的。塔有9層,高12公尺,直徑約7公尺。建築結構為土坯壘砌,中有立柱,外面塗以草泥、石灰。敦煌最底層呈八角形,用條敦煌磚包砌,每角面為三公尺,第2-4層為折角重疊形。第5層下有突出乳釘,環繞一周。上為敦煌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敦煌第7層為相輪形。最上面敦煌為六用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鈴一隻。 鎖陽城位於敦煌安西縣東南約五十公里敦煌的疏勒河敦煌流域中部,是酒泉通敦煌古道上的一座邊城,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小敦煌說《薛仁貴征西》中的寒江關、青龍關、卡房子、朱崔關、雞爪關等都敦煌是鎖陽城周圍的重要關卡,至今廣傳薛家的故事。鎖陽城原名為「苦峪城」,後來敦煌因唐朝名將薛仁敦煌貴征西時在這里受困,在糧盡援絕之時用當地盛產的鎖陽充飢,解救了將士的生命,故改名為「鎖陽城」。鎖陽敦煌城由東西兩個長方形的主城組成,城敦煌高約9公尺,寬約5公尺,均以泥土築就。西城面積約16.5萬千方公尺,東城約1.7萬千方公尺。西城有西、北敦煌兩門,約15公尺寬,城邊有小道崎嶇蜿蜒可達城頭。登樓遠眺,古城遺址歷歷敦煌在目,城外廓牆斷敦煌續隱現,廓外烽燧、箭台和瞭望塔連綿數里。城牆上城堡、炮台、鹿角、擂台斷續殘存。城內建築物盪然無存,但斷壁殘垣,時有時無,炭堆瓦爍卻堆積敦煌如丘。這些積炭傳說是當年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兵駐鎖陽時炊灶的遺址和鑄造兵器所用。
㈨ 敦煌市發展旅遊業的不利條件
1、旅遊開發的投資主體相對單一。敦煌旅遊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旅遊開發上,「政府主財」、「政府主幹」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對所有權和管理權、開發權與經營權分離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方式採用的較少。
2、旅遊管理體制不順。從客觀上講,旅遊行業存在條塊分隔、多頭管理的現象,如:莫高窟景區由敦煌研究院獨立行使管理權,陽關、玉門關由市文化局、博物館等單位進行管理,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由發展計劃局、國土資源局等共同參與管理;從主觀上看,部門之間還存在相互掣肘的問題,缺乏一種統籌、協調的運作機制。
3、交通通達能力不暢。從航空運輸來看,4C級機場雖已建成投運,國內航班也增加到了10個左右,但是與國內主要旅遊城市之間的航線開通的較少;建立敦煌國際航空港、開通國際直飛航班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制約了海外客源市場的拓展。從鐵路運輸來看,敦煌鐵路雖已開工建設,但在近期內很難解決運輸能力緊張的問題;從公路運輸來看,敦煌境內還沒有高等級公路,313線改造工程已全線開工,相當一部分遊客繞道柳園進出敦煌,遊客「難進難出」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4、旅遊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現為景區內供遊客參與的活動項目少,遊客參觀莫高窟景區,從進到出大約需要1.5—2個小時,基本沒有參與性的活動項目;新開發的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遊客乘車跋涉近200公里,到了景區仍然是乘車「巡視」一圈便返回。由於這些精品景點不能有效滯留遊客,從而使遊客在敦煌的滯留時間較短,影響了旅遊業整體效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部分景區的通訊設施、污水處理系統、外幣兌換、景點簡介等亟需加強或改善。
5、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全市現有涉外星級賓館、飯店22家,國內旅遊定點飯店12家,其他賓館、飯店、招待所100多家,經營國際業務的旅行社4家,經營國內業務的旅行社19家,涉外賓館商店14家,各類旅遊接待車輛200多輛,計程車1400多輛。旅遊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分散、各自為陣的現象,沒有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缺乏抗擊市場風險的整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