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旅遊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1-06 00:04:02

『壹』 旅遊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

根據"十一五"規劃﹐旅遊業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此﹐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指出﹐中國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邵琪偉表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各級旅遊部門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克服制約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

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邵琪偉認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既是順應世界旅遊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並將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據介紹﹐在世界上﹐旅遊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並成為促進現代經濟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05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 8.08億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682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9.6%。2004年全球旅遊就業人數達 2.12億﹐約佔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和地區﹐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則超過20%。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的社會投資﹑就業﹑稅收已佔本國總量的10%以上。

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依存和競爭程度不斷加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各國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適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提高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需要。

有利國內經濟發展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的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起到推動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重點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作用大﹐對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旅遊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發展旅遊業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另外﹐旅遊以人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的流動和交換﹐並成為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旅遊業已被中西部大多數省區市及地州縣列為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以培育。中國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旅遊業從一定意義上講符合這些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和人力資源狀況, 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建設的有利條件

邵琪偉表示﹐"十一五"時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資源條件好﹐二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三是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宏觀發展環境有利。

邵琪偉指出﹐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資源稟賦高﹐自然風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特色鮮明﹐對海內外旅遊者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且﹐經過改革開放28年的發展, 中國旅遊業供給能力﹑配套水平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都不斷提升;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通達性明顯提高﹔旅遊住宿﹑游覽等服務設施體系日益完備﹔旅遊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明顯加強, 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旅遊產業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邵琪偉認為﹐持續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將是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最根本的保障。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人口基數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遊率祗有92.7%﹐還不足人均1次,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潛力很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實的和潛在的旅遊消費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偉表示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把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在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時﹐都將旅遊列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支撐﹔各省區市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旅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邵琪偉同時坦承﹐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由於旅遊業綜合性強﹐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 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入境旅遊發展面臨更大挑戰;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依然突出﹔旅遊法制建設嚴重滯後﹔市場主體還不發達﹑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制約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等等。

據介紹﹐中國旅遊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國內最大的旅遊企業是首旅集團﹐其營業額也僅為世界五百強最末一名旅遊企業的七分之一。邵琪偉認為﹐大力提升企業實力﹑素質和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復合型旅遊目的地。邵琪偉認為﹐加強誠信旅遊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是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旅遊局目前正在全國開展誠信旅遊活動。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輻射作用

邵琪偉還表示﹐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據介紹﹐旅遊業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旅遊總收入達 768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全國GDP 的5.02%。全國出現了一批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省區市﹐若干省份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已經占當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上﹐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旅遊外匯收入累計達2193億美元﹐在國家外匯十分緊缺的時期, 旅遊為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發揮了積極作用。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將通過帶動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除了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遊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賓館飯店﹑旅遊景區﹑主題公園等旅遊領域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特別是隨著新的旅遊產品出現﹐高爾夫球場﹑遊艇﹑游輪﹑旅遊房車﹑旅遊港區等新業態投資快速增長﹐還帶動了一批度假休閑區的發展﹐有的投資規模, 相當大。同時﹐與旅遊相關的商品包括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及相關的製造業也快速發展並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與市場。黃金周旅遊消費不斷增長﹐帶動全社會假日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邵琪偉認為﹐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旅遊業發展也對中國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層次多﹐能夠吸納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業﹐能夠擴大中國就業面﹔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安置具有獨特優勢。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 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又由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 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並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費水平高於農村﹐中國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農村和山區﹐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交流。

與此同時﹐旅遊業發展對維護資源生態﹑文化傳統傳承﹐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旅遊業走體驗型的消費方式﹐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又因為人們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貳』 旅遊供給側改革對中國旅遊經濟運行的有利影響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是在旅遊業領域內,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理念,調整旅遊供給的總量和結構,從而更好滿足國民旅遊需求的過程。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
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未來旅遊供給總量的增長,主要在於幾個新興領域的政策供給能否突破。包括修學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老年旅遊、自駕車房車旅遊。修學旅遊作為世界上很多國家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方式,對於全面培養青少年,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有關部門早就認識到修學旅遊的價值和意義,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任務分解表,對教育部要求有:將研學旅遊、夏令營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范疇。然而目前3年過去了,並沒有實質進展。度假旅遊能否突破,則依賴於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帶薪年假的全面落實,以及通過政策支持相關度假資源的管理和開發。2015年10月9日,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對這個領域的一個重要促進,然而目前僅僅認定了17家國家旅遊度假區,難以滿足蓬勃發展的要求。購物旅遊方面,由於中國的奢侈品稅收政策,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的供給不足,導致大部分購物旅遊需求是通過國外市場滿足的,未來的關鍵在於財政、稅收、海關幾個部門的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老年旅遊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異地醫療報銷、保險等因素。自駕車、房車旅遊市場的主要障礙是路橋收費政策,可以觀察到,黃金周期間擁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降低自駕車路橋費用的渴望,而這依賴於交通部門的相關政策;房車旅遊目前司機駕駛證類別、過路過橋費都比較模糊,上牌照、保險也存在困難,需要有關部門予以解決。此外,還需要從政策上降低旅遊企業運營成本,應首先落實一些呼籲多年仍未得到落實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電費率的標准、降低旅遊刷卡費率等。
提高旅遊供給質量。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改善國內旅遊市場環境,提高旅遊服務質量。近幾年,國內旅遊市場中,團隊旅遊市場上導游和遊客矛盾尖銳,沖突時有發生;散客旅遊市場也充斥著「坑蒙拐騙」現象,類似於「青島天價大蝦」,「哈爾濱天價魚」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導致相當一部分遊客「用腳投票」,轉向國外市場。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中國旅遊產品供給質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個層面,提高旅遊產品供給的科技水平。表現在旅遊業內部應用互聯網、高科技的規模和深度進一步提升,深化旅遊體驗。
調整旅遊供給結構。由於旅遊業具有拉動最終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過高的經濟期望。旅遊規劃者為了迎合這一期望,在旅遊開發和策劃中不恰當地向高端市場傾斜,漠視中低端旅遊者的訴求。在全國相當多的地區,普遍偏向高端旅遊產品,如高星級酒店、溫泉產品、高端會展產品等。這種策劃和決策導致高端旅遊產品供給過剩,而龐大的中低檔大眾旅遊者,卻缺乏滿意的旅遊產品和設施。
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旅遊供給分為公共旅遊供給和私人旅遊供給,私人旅遊供給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是私人產品;公共旅遊供給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是一種公共產品。過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圍繞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等,在旅遊目的地接待強度不高的情況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隨著旅遊者出遊率的提高,中國許多地區旅遊接待強度持續擴大,許多地區旅遊者總量遠遠超過常住人口數倍,按照常住人口數量提供公共設施和產品,顯然無法滿足旅遊者需要。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維方式發生根本變化,要認識到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不僅僅是當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來旅遊者的城市。外來旅遊者享有相應的資源和設施佔用權利。這要求城市在進行各類資源設施供給時,必須把旅遊者需求放在和當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考慮,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線路等。
○隨著人們物質擁有程度的提高,擁有物質產品的幸福感越來越低。可以預見,未來的需求將上升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質產品為主,而目前相應的產業供給遠遠不足。
○增加旅遊等產業的供給,事實上是中國經濟供給側補短板的一種方式。在現階段「去產能」「去庫存」的實際工作中,旅遊業也能發揮其他產業難以替代的作用。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

『叄』 旅遊產業在我國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

旅遊可以促進人流、物流、資源的優化利用,促進當地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經濟收益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更重要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地人的觀念將會發生根本改變,即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搞活流通,以信息化取代封閉的傳統的生產模式。旅遊可以使單一資源產生規模效應,擴大單一資源的產品轉化和升級,將市場建在家門口,對外提高當地的影響力。如:武術之鄉、雜技之鄉、五金之鄉、皮革之鄉、蘋果之鄉、大蒜之鄉、曲藝之鄉、啤酒城、煤城、服裝城、鞋城、花卉城、汽車城、鋼城、雪城、鬼城----,品牌一旦建立,客商必然雲集,淘金就在當地,發展就是真理。

『肆』 一帶一路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旅遊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版有利於挖掘我國的優權秀文化資源, 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②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中發展。商業貿易是重要的文化傳播的途徑,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利於我國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③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 推動我國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其他從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角度說明亦可)

『伍』 中國大量發展旅遊經濟的利與弊有哪些

利:1、首先,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現為直接的和間接的。直接作用,當然就內是旅遊收入容;間接作用,體現在它帶動了其他和旅遊相關行業如交通等的發展,功不可沒;
2、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更全面的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使中國走向世界;
3、它形成了一大批旅遊景點,帶動了景點附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附近人民的收入;
4、它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和諧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對提醒人們對中國文物古跡的重視和保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它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並促使不少高校開設了旅遊相關專業。
弊:
1、大量遊客的定期流動,使我國本已不樂觀的交通狀況雪上加霜,同時對社會治安形成新的威脅;
2、開發旅遊資源不得當,會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可逆破壞,甚至一些文物古跡的破壞,遺失;
3、旅遊景點處常常成為鋪張浪費之地。

(這5分可真不好得啊,也許我寫了這么多還就2分~呵呵,版主太吝嗇了.)

『陸』 為了促進旅遊經濟發展,中國旅遊業應當堅持哪些發展策略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全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地方旅遊經濟發內展戰略和旅遊容企業(景區)經濟發展戰略。三個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全國性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對下面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指導意義,下面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根據全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來制定

『柒』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探討在新常態下我國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意義

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有利於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
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人們消費水平升級

『捌』 經濟發展新常態 為旅遊業帶來哪些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