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缺乏文化
❶ 淺析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縱觀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其文化特徵無不十分突出。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旅遊具有文化屬性,旅遊者是依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產生的,旅遊資源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化身,旅遊設施和管理服務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自我表現形式:相反,旅遊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旅遊,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同時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要增強市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健全相關法規,加強相關管理,保持旅遊的文化靈魂,使旅遊業可持續的發展。
❷ 沒有文化的旅遊業能「游」多遠
通過多年來我們對雲南旅遊業或雲南現象的關注,深深地感覺到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資源的魅力所在,也是旅遊主體的出發點或歸宿,更是旅遊業興旺發展的源泉。 推進文化和旅遊自覺的融合已經成為各地旅遊業基本的戰略。「在旅遊中間更多融入文化的元素」,從各級黨委政府、經營單位看,已把它作為推動旅遊業發展的一個共同選擇。比如商品開發也是旅遊的一個重要領域,在雲南,旅遊商品的開發也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 近些年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成了許多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效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但是,怎樣發展?以什麼為靈魂?用什麼做內核?卻是大相徑庭。結果也是迥然不同。有的地方是沉下心來在挖掘自己獨有的文化傳統上下功夫,在弘揚自己特色民俗上做文章。有的地方則是把硬體當文化,把建築當文化。這里建一個什麼「微縮景觀」,那裡建一個「仿古公園」;這里修一個「狩獵俱樂部」,那裡修一個「民俗文化村」。但是,因其缺乏文化內核,所以顯得不倫不類。 看到外地修廟建寺,自己就連忙修廟建寺;看到外地修仿古建築,自己也連忙修仿古建築;看到別人度假村風光紅火,自己就連忙大建度假村;看到別人歷史名人、歷史遺跡受到熱捧,自己就牽強附會地生千一些偽名人、偽遺跡。結果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 某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本來一個很有名氣的革命根據地,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動人心弦的革命歌謠,流傳著許多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這本來應該是一筆很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一筆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深入挖掘整理,就是很好的文化名片。事實上,每年也有幾十萬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參觀、瞻仰。 但是,當地領導卻認為這些都過時了,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不符合現代人的時尚。因此,他們放著這豐富的寶藏不開采、不挖掘。而是把重心轉移到所謂的休閑旅遊上。圍繞休閑旅遊大興土木,建風景區,建寺廟、建道觀、建主題公園、建仿古建築,甚至還以一些子虛烏有的傳說為依據,建設一些烏七八糟的迷信場所。 就是一些紅色歷史故事也以重新包裝的名義把它異化為紅色迷信。結果,許多懷著尋訪先烈足跡,追尋紅色歷史的旅遊者看了之後,感到是對先烈的褻瀆,對革命歷史的玷污,因此大為不滿,是來了之後就不願意停留。而那些想看看新奇、看看民俗的旅遊者又覺得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也失去了興趣,是走了之後,再也不願回頭。當初懷著良好的願望、懷著美好憧憬花巨資建起來的那些建築很快就成了人跡罕至廢物,躺在那裡靜靜地曬太陽。 出現這種現象的不一個原因是,一些地方官員們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在發展經濟、發展旅遊時,沒有長遠規劃、沒有長遠目光,沒有自己的思路。而是幻想著一鋤頭挖出個井來,一口吃成個胖子。所以,在發展旅遊業時,不是在文化上下功夫,在優勢上做文章。而是看到別人什麼吸引眼球?哪裡什麼叫好又叫座就不顧自身的特點、不講自己的長處,跟著風潮跑。再一個原因是,有些地方官員本身文化底蘊不足,不懂得文化發展的規律,不知道文化的社會功能,更不懂得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總認為文化是虛的,把錢投在文化上是花錢不討好,是打水漂,不容易出政績,不容易出效益。不如建一些硬體,修一些建築長遠。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官員對旅遊文化的認識有偏差,總認為那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哪怕是才有文化底蘊,才是真正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愉悅人。而革命故事、紅色文化已經落伍了,過時了,被人遺棄了。因此寧肯花錢去發掘那些偽文化,去整理那些假傳說,也不願意卻挖掘、整理那些有地域特點,有地方特色,有歷史背景、有群眾基礎的真文化、紅文化。結果卻是與他們的的預想背道而馳,因為,沒有文化的旅遊是「游」不了多遠的!應該說,旅遊游的就是文化,只有獨特的文化才能讓遊客興致勃勃,才能讓旅遊紅紅火火。因此,「在旅遊中間更多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應當是發展旅遊業最佳選擇。但願張堅忠的這番話能夠讓那些正在怎樣冥思苦想把旅遊業做大做強的官員們得到啟示!
❸ 怎樣理解『』沒有文化,旅遊就沒有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沒有旅遊的文化也會缺內乏活力,二者容互促互進,相得益彰,只有促進二者融合發展,才能加快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兩者的雙贏。
文化提升旅遊,旅遊傳播文化
目前,文化和旅遊結合發展正面臨大好機遇
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以促進旅遊業發展
❹ 文化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供觀光的旅遊景區約1萬余處,現在已開發並可以接待國內外遊客的僅有1800餘處,不足1/5,文化旅遊資源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時也存在規劃不當的問題。例如: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正是由於對風景區已超常開發,使得其人工化,商業化現象十分嚴重,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氣息,歷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牆邊上架設電梯的計劃更是嚴重的景區開發過度。
2、文化旅遊配套基礎設施落後。
文化旅遊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旅遊交通業、飯店業,也包括融入新技術的旅遊信息化基礎設施。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交通問題、飯店旅店業問題、文化旅遊信息化問題等,尤其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即使它擁有很優秀的文化旅遊資源,但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飯店入住不好等,也會導致文化旅遊業受到限制。
3、發展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單一。
文化旅遊業以文化為底蘊,以歷史文物景觀及文化活動的瀏覽觀光服務為核心,涉及到各個方面,它是一個產業集群,因此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國目前文化旅遊主要資金主要來自於政府投入,民營資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業也沒有發揮作用,融資渠道單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畢竟是有限的。
4、法規體系不健全。
中國旅遊法律體系應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居主導地位的完整的法律體系。其中除旅遊基本法外,還應當包括旅遊業的各個方面。但目前看來,這一體系的框架結構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同時各項旅遊專業法規也不夠健全,主要是范圍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具有暫時性,後續法規缺乏。由於對旅遊業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導致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以及破壞旅遊資源的等各種違法現象充斥著我國的旅遊市場,例如「香港阿珍」事件,還有眾所周知的「海南三亞宰客」事件,這些都必將導致該地區旅遊業收入的急速下滑。嚴重影響了文化旅遊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5、缺乏優秀文化旅遊產業專業人才。
21世紀,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然而我國旅遊業是最近興起來的,在人才的培養上明顯落後與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為依託的來發展旅遊業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對策分析
❺ 中國不缺少文化,但缺少發現文化的人。
記得在《旅遊》雜志是看到法國安錫(Ancy)小鎮的照片,當時就是震驚。法國這個小鎮,有穿城的河,有河邊成群的咖啡屋和酒吧,更重要的是,幾乎全城的建築都上了年紀,古樸凝重而有情趣,不禁覺得法國人是如此懂得享受生活,我們在工作,他們卻曬著太陽喝咖啡呢。後來發現,原來歐洲的小鎮都是如此,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建築都全部保存,現在還作民居。歐洲一眼便能讓人感受到文化。拉斐爾之於倫勃朗,冷不丁就出現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巴爾扎克的故居興許就隱藏在某個不知名的屋檐下,你會感受到置身於歷史,哥特的教堂,巴洛克的穹頂,也許你會一不小心坐在路易十四的椅子上。在歐洲的每一個角落, 縱然被一個胸前畫著大紅十字的騎士攔下,你也是決不會感到驚奇的。
我雖無緣得見歐洲的古鎮,但中國的卻還到過不少。黃龍溪的大榕樹確實有些味道,但刺耳的麻將聲卻是我不能容忍的。不過川西的民俗文化,黃龍溪仍在。中國的小鎮沒有雕梁畫棟,沒有朱門金鎖,只有破落的瓦片,開裂的橫梁。潮濕的牆壁。在這里斷找不到歐洲的輝煌,但這正是中國。只是每一個古鎮、每一間瓦屋、每一段城牆都是千篇一律。甚至街頭吆喝的燒餅也只是變了幾種花樣。狹長的青石街道走馬觀花便過去了,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能吸引你的注意。在閬中或麗江,遊人都知道循著導游或地圖找幾條主街道照相留影就可以回去休息了。因為每條街道都是一樣的,每一間店鋪,出售的都是相同的紀念品。你不必擔心會因為大意錯過了什麼,也沒有什麼值得你在古鎮里穿梭找尋。就連古鎮里的導游們都統一了著裝。一切都為了旅遊,掙錢的便保留下來,其他的,便被深埋在青色的基石下面了。
現在各地都為旅遊經濟而眼紅,一個又一個藏匿在深山中的古鎮被發掘出來,可當它們得見天日的那一天起,也就註定了它的文化的消失。最終一個特色小鎮淪為平庸,真正一文不值了。只剩下破落的軀殼,而失去了內在的文化——它的精神。
中國不缺少文化,但缺少發現文化的人。
❻ 旅遊文化發展維艱的現狀有哪些
旅遊文化是文化的一種類型,與建築文化、藝術文化、生態文化等並列,這也是與文化旅遊最大的區別。旅遊文化是旅遊活動所形成的文化屬性,是我國文化建設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國家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文化旅遊地產開發運營模式已經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下,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文化旅遊地產的大好前景,吸引了眾多巨頭參與,相關項目遍地開花,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一方面確實促進了行業的優質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導致產品的同質化。
同質化現象的產生,致使成熟的開發模式遭到大范圍模仿,創新意識極度缺乏,文化資源過度解讀,最終造成資金、文化資源的浪費。
其次,文化旅遊地產局限性突顯。文化旅遊並非獨立的產業,與餐飲、商業、創意產業等密切相關,需要其他產業配合。不過,由於文化旅遊地產的根基是地產,地產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地域范圍,從而影響到其綜合多元化的發展。
❼ 為什麼文化旅遊商品會缺乏特色
文化旅遊產業是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學術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存在泛化現象,許多人把旅遊業主體都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包括旅遊交通企業、旅遊住宿企業、純自然的觀光型景區等。 以中國如今的經濟實力和製造能力,為遊客提供優質的旅遊商品,實不在話下。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感到尷尬。最為遊客所詬病的是,多數文化旅遊商品缺乏創意,設計粗糙。更糟糕的是,同質化現象使旅遊商品對遊客失去了吸引力。比如,各地的土特產商店、紀念品商店看似琳琅滿目,但其中所出售的旅遊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在全國各大景區皆大同小異。這樣以來文化商品便缺乏了特色。
❽ 旅遊業對當地文化帶來的壞處都有什麼
1、一定抄程度上破壞當地文化。襲例如出現偽民俗這種現象。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配合旅遊,將許多民俗商業話,例如儺戲等。本來只是在特殊的節日舉行的特特殊儀式,現在為了迎合遊客需要,有些景區就開發了這個節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義。
2、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目的地人們的生活。甚至出現旅遊民族。旅遊民族就是當地人民以旅遊資源作為市場資源進行獲利的一種現象。例如,在雲南某山村,由於旅遊開發,,本來應該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當地的少數民族人,開始改變其行為,不再耕種,而是為遊客服務,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務。總之,她們變成了旅遊業發展的附屬品,也不是旅遊業發展依託的主體。
總體上來說,旅遊給當地文化帶來的影響是,商業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旅遊文化學這本書」
❾ 文化旅遊發展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1、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2、文化旅遊配套基礎設施落後。
3、發展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單一。
4、法規體系不健全。
5、缺乏優秀文化旅遊產業專業人才。
蘇州華采堂可以幫你彌補這些問題,可以試著請教一下他們。"
❿ 「旅遊+」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
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
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
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
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