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旅遊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1-05 19:53:38

⑴ 急求關於茶文化旅遊的外文文獻,最好是武夷山的!

1.1武夷山茶文化考察
武夷岩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置了「御茶園」,專制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並成為習俗。

1.2 武夷山茶與宗教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鍾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雲:「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雲:「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范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庄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制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制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制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葯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1.3 武夷山茶特色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岩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色澤油潤,內質香郁,味醇香甘,湯色清橙紅,茶湯金黃,葉底綠葉紅邊,葉瓣邊緣紅艷,呈綠葉紅鑲邊狀,飲用武夷岩茶,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岩茶的葯作用,除了具備紅綠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類及各種礦物質較多,耐沖泡,能促進人體健康。突出表現在會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

武夷岩茶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委員會提出武夷岩茶的原產地域保護范圍,即武夷山市現行政區域范圍內,分區為:武夷岩茶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武夷岩茶是有賴於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只要是產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區域內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韻。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才有資格稱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澤而氣馥郁的岩韻,因岩茶品種及種植的氣候、土質、樹齡、鮮葉老嫩、加工技術、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韻特徵。武夷岩茶按等級分為四大類,由好到差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為外山茶,正岩茶處於景區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由於武夷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茶園不能使用農葯、化肥,且在景區內要退茶還林,面積也越來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來越少了,這種茶是完全自然的,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紅袍

條形為條索形,色烏黑,焙透火功,香氣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湯色橙黃到橙紅,很耐泡,九泡有餘香,回甘明顯,岩韻顯著。

精製的大紅袍條索壯美,沖泡後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紅袍呈綠葉紅鑲邊。入口水仙,佳味清純。「岩骨花香」之品質特徵。正宗的武夷岩茶可連續沖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變,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後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飲,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岩茶上品香氣。更上者"七泡有餘香"。

品質第二的為小紅袍:香氣高,湯色橙黃,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較顯,岩韻較明顯。

品質第三為肉桂:條索較緊,條形、色澤烏潤,中等火功,香氣辛銳持久,香氣顯但不夠厚,湯色橙黃,回甘尚顯。

1.4武夷茶與烏龍茶的發展

烏龍茶是沿襲武夷岩茶的製法,從採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與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與北苑龍團的原料採制方法相近似。

現在烏龍茶類的加工方法,不論是閩北、閩南、潮汕或是台灣,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輕重之別而已。

1.5 武夷山茶風俗及與社會生活關系

飲茶風俗

無論走進農家、民宅、庵觀、寺廟、賓館、山莊、酒店、工廠、機關、學校……迎接你的將是一杯杯、熱騰騰、香噴噴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時感到一股股、濃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貫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寶山人的接待札儀。

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千姿百態,各呈風采。就武夷山飲茶習俗而言,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形式。由古代沿襲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在有的農村或茶藝館還依然可見。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農村較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來敬茶」,「一杯香茗暫留客」,表達了武夷山人對客人的問候和敬意。客來敬茶,以茶會友體現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

宋代以來,武夷山民間流傳著「客至莫嫌茶當酒」的風俗,大抵客至,寒暄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屬,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沖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講究「端、斟、請」;客人則留意「接、飲、端」的舉動,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著茶,微笑地說:「請用茶」。飲茶人宜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佳、好,一道茶後,寒暄敘話,主人復斟茶,飲畢不能將余渣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別後方可清理、洗滌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著一種「喝擂茶」的習俗。擂茶是農家招待客人必備的飲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葉、大米、桔皮擂制。講究的還放入適量的中葯菌陳、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來特別香甜,是一種可口的飲料,特別是在炎夏,具有清涼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備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黃豆、爆米花、筍干、南瓜干、鹹菜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敬茶時擂茶碗內溢出的陣陣酥香、甘香、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實在令人心馳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 」、「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筍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嘗到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交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辭時,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並送上祝福的吉言。

武夷山人普追認識到,武夷山之奇秀甲於東南,之名冠海內外,之吸引天下客,決不可輕視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為武夷山水「秀、拔、奇、偉、凈、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為強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觀更加五彩織紛,有了它,武寶山水更加艷麗動人,誠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聲欲靜三三水,無勢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勝境,也就更加襯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機,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誘人魅力,這就叫作「茶為山興,山以茶顯」了,山水與岩茶已相襯、相映,相溶,密不可分。

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民族。蒙古族訂婚,說親都要帶茶葉表示愛情珍貴。回族、滿族、哈薩克族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禮品都是茶葉。回族稱定婚為「定茶」,「吃喜茶」,滿族稱「下大茶」。

武夷山人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的,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親茶」等儀式。

總之,從古到今,我國的許多地方,在締婚的每一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來作禮儀。

祭祀茶

茶與祭祀: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南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咸同此制。」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為祭,把民間的禮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

把茶用作喪事祭品,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的祭祀活動,還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盡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為祭品的習慣。如布儂人的祭土地活動,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輪流到廟中點燈敬茶,祈求土地神保護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簡單,主要是用茶。再如雲南麗江的納西族,無論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斷氣時,都要往死者嘴裡放些銀末、茶葉和米粒,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喊 茶

御茶園祭祀御茶園設有場官、工員。場官主管歲貢之事。後來貢制擴大,採摘、制茶的農戶增加到250戶,採茶360斤,制龍團五千餅。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縣令張瑞本在御茶園的左右側各建一場,懸掛「茶場」的大匾。元至順二年(公元1332年),建寧總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築一個高五尺的高台,稱為「喊山台」,山上還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驚蟄之日,御茶園官吏偕縣丞等一定要親自登臨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鍾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華,隸卒鳴金擊鼓,鞭炮聲響,紅燭高燒,茶農擁集台下。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響徹山谷,迴音不絕。在回盪嘹亮的喊山聲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為奇異。有人解釋之當時已是驚蟄,地氣溫熱,加之祭祀茶神時火熏熱炙,地溫增高,井水漸溢,這是可能發生的現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說無百增加一種神奇的色彩,並非迷信,無可厚非。茶農因稱通仙井的井水為「呼來泉」。

茶 宴

武夷山盛產岩茶,而且歷史悠久,品質優異,獨具「岩骨花香之勝」。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廚好手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選優汰劣,薈萃而成宴席之一款。

武夷茶宴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隨著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內的建成開業而問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為遊客創造一個和諧的綠色家園氛圍,在飲食上挖掘傳統,廣泛收集民間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繼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農家宴之後推出"茶宴",別樹一幟。近年來藉助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接待遊客多的優勢,規模迅速擴大,現有經營武夷茶宴的賓館、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為鎮店之寶,為海內外遊客喜吃樂啜。

武夷茶宴選取茶葉上,並不局限於紅茶和烏龍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綠茶納入菜餚。這樣,能根據客人脾胃的溫涼調適,綠茶性涼,紅茶火厚,烏龍茶不涼不火,各取所需。

武夷茶宴是利用現代烹飪技術製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燜燉都能派上用場。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葉,或以茶為主料,或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麵,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綠,入口清香,柔韌綿軟,味道好極。「肉桂飄香」一菜,選取武夷肉桂茶生葉粘麵粉油炸,擺放在由山間小筍拼接仿製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

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莊茶宴,共有什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錦雞、上湯餛飩、涼拌茶麵、碧螺生魚、老叢燒排等18道,無一不茶,或飄或藏著淡淡的茶香。

凡到過武夷山的遊客,無一不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歡迎,除了暗合綠色生態食品走俏的風潮外,還在於茶有提神、健胃、幫助消化、減肥、美容等功效。

國際無我茶會

由武夷山、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共同舉辦,每四年一屆,各地輪流主辦,目前已辦了8屆,其中第二、四、六屆由武夷山承辦。

台灣同胞喝茶也愛到武夷山來尋根問祖。清咸豐五年,台灣南投縣鹿谷鄉書生林鳳池渡海參加省試中舉,游覽武夷,天心永樂禪寺方丈贈送茶苗36株。林舉人帶回鄉送給鄉親們,種植在凍頂山,成為台灣的名茶。如今,凍頂山茶園已達1500公頃。

「無我茶會」,就是大家都自帶茶葉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稱為「無我」。來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圍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一杯留給自己,這樣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簽決定,無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超然接納四方之茶,無好惡之心,盡力將茶泡好,以求精進之心,依計劃行事,遵守公共約定,無需指揮,培養團體默契。這些都是「無我茶會」的精髓。無我茶會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如親子無我茶會,賞荷無我茶會,返璞歸真無我茶會,佛堂無我茶會等。無我茶會已成為一種飲茶習俗。

茶 藝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筍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嘗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清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將告辭時,再送上一杯茶,並贈以祝福的吉言。

茶藝程序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霖、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指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玉液回壺、再注甘露。
7、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8、龍鳳呈祥、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物傳盅。 10、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品雲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15、含英咀華、領悟岩韻。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茶 聯

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它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樓、茶館、茶室、茶葉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內,都可見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目前武夷山許多從事茶事活動的場所,也有不少茶聯,古代的、現代的,以贊美武夷茶的居多。

古代茶聯:

陸羽普經盧仝解渴,
武夷品俊顧渚香濃。

龍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發異香。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龍團。

滋味美如花上露,
清涼凈似石中泉。

茶亦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不須花。

茶科所、御茶園、水簾洞的茶聯:

碧水煮紅袍細品神奇岩韻,
丹山采肉桂飽領仙境風情。
---(茶科所)

岩茶以得天獨厚所制之工非草創,
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後接踵若薪傳。
---(御茶園)

客至莫嫌茶當酒,
山居偏偶竹為鄰。
---(水簾洞茶室)

斗 茶

范仲淹的《鬥茶歌》是詠武夷茶的第一名篇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里佔有一席之地,這首鬥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閑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從他的詩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鬥茶的茶品。同時寫出宋代武夷山鬥茶的盛況。其詩為: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葯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民間鬥茶賽

民間鬥茶賽至2003年已經舉辦三屆 第三屆鬥茶賽分為肉桂、水仙、品種三個系列,每個系列設一個狀元、兩個金獎、四個銀獎。評委們通過對參賽茶樣的滋味、香氣、外型、葉底和湯色進行評分。為充分體現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質特徵,此次鬥茶賽全部選擇春茶的精製茶作茶樣參賽。本次比賽還設立重獎,每個系列的狀元獎勵3000元,金獎獎勵1500元,銀獎獎勵1000元,獲獎茶樣、余樣則由組委會統一收購。競賽結果:肉桂系列狀元獲得者為大坑口岩茶廠,水仙系列狀元獲得者為明富岩茶廠,品種系列狀元獲得者為擎天岩茶廠。

岩茶節

武夷山市舉辦了六屆武夷岩茶節,其共同的目的是,宣傳武夷岩茶,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振興武夷經濟。

歷屆武夷岩茶節時間:

第一屆1990年10月;
第二屆1992年9月;
第三屆1993年11月;
第四屆1995年10月;
第五屆1998年8月;
第六屆2003-11-12 ,與首屆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合並舉辦。

武夷山市現有茶園9.6萬畝,年產毛茶5000多噸,產值1億多元,目前尚有許多茶山被不斷開墾出來,然就產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葉商品經濟綜合指數偏低,嚴重地制約了該市茶葉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國加WTO後,世界經濟一體化,茶葉作為三類產品,貿易異常活躍,但交易的條款也日異苛刻,有機生態化經營模式是茶業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品種武夷名品號稱「四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除素有「岩茶王」之稱的「大紅袍」外,還有肉桂、鐵羅漢、半天腰、白雞冠、素心蘭、水金龜、白瑞香、奇種、老樅水仙等多個珍貴品種,其香氣、湯色、滋味無不各具風韻,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樹品種王國"。

武夷山市內暫時無大型茶產業鏈相關的茶葉批發市場、茶具、茶生產資料等專業市場,多以旅遊度假區面向遊客的商店,有批發零售的功能。

1.9 旅遊產品

我國還是一個茶葉大國,生產茶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已有一定的發展,至唐中期以後,茶葉的生產和全國性貿易開始盛行。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茶葉產地達200多個,遍及16個省,例如江蘇的洞庭山、棲霞山,浙江的龍井、天柱山、徑山,安徽的黃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連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溈山、牛牛氐山,廣東的古勞,廣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雲南的普洱山等。茶葉是最講究產地的,茶葉的品質往往與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但是目前中國名山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開發不夠,只有黃山的禪茶表演。在雲南的旅遊產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屬於茶文化的簡單發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發掘。如上面所列的:飲茶習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與婚禮、鬥茶(民間鬥茶賽)、茶聯、茶藝(「三道茶」、18道茶藝)、茶會(國際無我茶會)、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園祭祀),可以開發成表演項目及茶葉、紀念品銷售,有些可以開發成大型的活動,以帶動進行事件營銷,形成持久周期性旅遊產品。如武夷山旅遊區已經開發的全國烏龍茶茶王大賽、全國表演型茶藝大賽、武夷山民間茶藝表演、茶文化及茶經濟專家論壇、武夷茶藝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書籍展銷、武夷山水茶攝影展、茶點展銷及茶宴品嘗、民間鬥茶賽、大紅袍祭茶活動、武夷茶鄉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節上也同時舉辦商貿洽談活動,這有利於帶動商務旅遊市場。

⑵ 武夷山茶文化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雲:「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⑶ 用中國茶道精神的內涵闡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同學 你是武夷學院的吧 告訴你 在學校圖書館網站 cnki中國知網 等 有相當多的資料。非校園網時用不了)可以參考綜合下寫一篇

⑷ 《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有下載地址嗎

狗狗,或者verycd上可能有的!

⑸ 國內有哪些關於茶葉的節日

岩茶節』,武夷山市舉辦了六屆武夷岩茶節,其共同的目的是,宣傳武夷岩茶,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振興武夷經濟。歷屆武夷岩茶節時間:
第一屆1990年10月;
第二屆1992年9月;
第三屆1993年11月;
第四屆1995年10月;
第五屆1998年8月;
第六屆2003-11-12 ,與首屆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合並舉辦。
2003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武夷山市為「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 首屆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暨第六屆武夷岩茶節於11月11日-13日武夷山舉辦。藝術節期間,舉辦了全國烏龍茶茶王大賽、全國表演型茶藝大賽、武夷山民間茶藝表演、茶文化及茶經濟專家論壇、武夷茶藝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書籍展銷、武夷山水茶攝影展、茶點展銷及茶宴品嘗、民間鬥茶賽、大紅袍祭茶活動、武夷茶鄉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選拔賽。同時舉辦商貿洽談活動。

1993年4月9日至11日,在雲南省的思茅和普洱舉行了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由思茅地委、行署主辦。節日期間,舉辦了「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展演了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組織了大型商品交易、邊境貿易、經濟協作項目洽談以及熱帶、亞熱帶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風情和寮國、緬甸邊境旅遊。

2005年4月28~29日,「雲南省首屆普洱茶交易會、第七屆中國普洱茶節、首屆全球普洱茶嘉年華會」在雲南省思茅市成功舉辦。此次「茶文化」的經貿活動吸引了香港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日本中國茶協會、馬來西亞文化企業集團、台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及美國、韓國等著名茶研究組織和國內一批著名院校、茶文化社團、國內外大批的茶人茶商,經貿交流活躍,氣氛熱烈。
節會期間通過具有權威性的評選機構和嚴格的評選標准,評出了對推動普洱茶文化和產業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全球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設立了「普洱茶論壇」;同樣引起關注的是本屆普洱茶交易會舉辦的「馬幫茶道-瑞貢京城」的馬幫進京活動。

⑹ 如何合理規劃武夷山茶文化旅遊

1、加強觀光茶園建設。 觀光茶園與一般茶葉生產園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觀光茶園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休閑度假的茶園,應有風景可觀,有茶可品,有茶的紀念品可購。這樣,既要考慮茶葉生產的要求,又要考慮觀光休閑度假的要求;既要符合茶樹生物學特性的栽培管理要求,又要符合園林的美學要求。因此,必須以茶園為主體,充分體現茶的特色。觀光茶園必須以生態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路設計,實現茶葉生態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對茶業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改變傳統的低效益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同時茶園管理本身又是一門藝術工程,所以要把觀光茶園建設和茶藝園建設結合起來。觀光茶園的總體規劃要合理,做到茶樹樹冠造型、建築物設計、布局與環境協調一致。因此,要在茶園布局設計、樹冠造型、建築物配套實用性的基礎上加強藝術性,由傳統農事上升為一種藝術活動,增強觀賞、娛樂價值。日本有名的岡山後樂園茶園是日本的三大名園之一,園內茶行修剪成浪狀,與瀨戶內海的景觀十分協調,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大大促進了茶葉消費和弘揚了日本茶道。在惜土如金的新加坡,也十分重視開辟觀光旅遊茶園,年收益超百萬美元,不到兩年就收回投資,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在天心岩附近的九龍窠上生長著武夷山最著名的茶樹「大紅袍」,它被譽為「茶中之王」,是極品佳茗,現今大多數遊人都可在武夷山一睹「大紅袍」的芳容了。在宣傳武夷山茶文化方面,「大紅袍」的功勞也非同一般,但武夷山並不是只有「大紅袍」一個茶景點,著名的還有茶洞、龐公吃茶處、御茶園遺址和水簾茶館,不僅景色優美,而且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跡,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開發茶文化旅遊線路,樹立旅遊品牌,通過茶之旅遊,使茶文化「活靈活現」,深入人心,使遊客增長了知識,也起到了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2、重視茶文化紀念品的設計推出。 茶文化旅遊紀念品與一般紀念品相比,更有實用價值、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茶文化旅遊購物必須以高檔茶為主,同時生產適應時代要求的綠色食品茶葉、有機茶葉、保健茶,開發更多裝璜精美的茶葉禮品、茶葉食品和與茶文化有關的各種茶具、用品。應該指出,在研究茶葉之外,茶具也是旅遊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各式精巧的古今茶具,精美包裝的高檔名茶以及茶的詩畫,都是很有價值的旅遊紀念品,又是饋贈親友的理想禮品。今後還將運用各種現代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食品行業、醫葯行業、保健功能產品,文化行業中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提高茶葉附價值,促進山民增收
3、把茶園建設成為青少年科教實踐基地。 茶葉科教基地作為中小學生學習茶葉科學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和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思想品德極好的實踐和教育基地。目前,華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與廣州市教育部門合作,把華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園、茶廠作為廣州市部分中小學學農科教基地,每年高峰期每周可接待中小學師生200—300人。活動內容包括:學生到茶園採茶,自己動手參加制茶,安排茶學專業研究生給學生講解茶葉生產、加工的基本知識。並通過VCD、幻燈、錄像片展示茶文化有關內容,如茶的起源、發展歷史、泡茶藝術和品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把茶葉生產、科技示範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中小學生思想素質河科技素質的提高。這一點觀光茶園及茶園在規劃設計、生態布局、園林建築的協調,在品種搭配、間種作物、水利設施及栽培管理都必須是先進的、規范的;茶廠加工機械配套、手工制茶示範以及遊客自製茶葉都必須有嚴格的、科學的技術指導。以便於旅遊者及中小學生在參觀、實踐過程中把採摘、炒制、品茗、泡茶、茶藝表演作為普及和提高人們的茶葉科學知識的過程。
4、積極興建茶文化休閑村。 真正懂得喝茶的人,所擇之具,所掏之水,所取之茗,都是十分講究的。提到茶,人們眼前彷彿就是:青山白水間,閑亭雅閣上,沉沉的古案,橫卧的瑤琴,焚香的石爐上,裊裊幾縷清煙,藍白相間的瓷器里,淡淡的一盞琥珀……。所以茶文化村的興建,可選在清靜、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茶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專賣點,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等。定期舉辦茶文化講座和茶文化學術交流,評茶會、鬥茶會,觀賞我國各民族的以至世界各地的飲茶風俗,使之成為茶的「世界大觀」。
要通過茶文化促進會、研究會、茶葉學會等組織與旅遊公司合作,開辟茶文化專線旅遊,組織旅遊者到國內茶鄉、茶葉生產基地、茶公園進行綠色漫遊,參加採茶、制茶活動,與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體驗茶人之樂。還可在國內主要旅遊線途中設茶藝館、茶文化展示廳、名茶展銷點,使遊客在游覽名勝古跡後到這些地方小憩,欣賞茶藝表演,品賞國內各種名茶。
5、加強武夷岩茶的市場管理 。武夷山是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每年都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購物,武夷茶葉在旅遊六要素的「購」中佔主導地位,這是一塊潛在的資源優勢,一方面是遊客在武夷山購買的主要商品,促進茶葉銷售,另一方面通過遊客又能擴大武夷岩茶宣傳面,如今大量的旅遊宣傳促銷中把茶文化傳播、茶葉營銷作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與茶產業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實現雙贏打下了基礎。目前,武夷山共有各類茶葉經銷店400多家、茶室等飲茶場所100多處,各賓館也設立「茶座」,供客人選用,這都是宣傳促銷武夷岩茶很好的平台。
武夷山旅遊業發展,促進了武夷岩茶當地銷售市場的繁榮,同時也給武夷岩茶經營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景區、度假區岩茶銷售店星羅棋布,比比皆是。然而,在岩茶市場興旺繁榮的背後,卻有一些不法商販利用遊客對武夷岩茶的無知,蒙騙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茶葉。這種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武夷岩茶的形象,更踐踏了武夷岩茶的聲譽。
(1)加強茶葉經營者的物價管理及導遊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如規范岩茶解說詞、誠信導購等),使武夷岩茶的銷售價與質量成正比。
(2)具備一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對其進行武夷岩茶宣傳指導,以便今後規范茶葉市場工作的順利進行
6、加大宣傳力度。在內容上,從茶文化、茶產業角度,製作一套精美的武夷岩茶專題片,邀請中央電視台參予策劃製作。同時要製作一批高檔次、有特色,包涵武夷岩茶歷史、文化、風光、品牌、標准、品種、工藝及簡易感觀質量鑒別、防偽技術使用等內容的宣傳畫冊、VCD光碟、掛圖等擴大宣傳面。組織策劃武夷岩茶包裝設計大賽,提高包裝設計檔次;對導游在茶文化、推銷茶時的解說予以統一規范。在形式上,要開展形式豐富、不同層面的宣傳。運用「數字武夷」網路平台,開設茶產業網頁、鏈接全國知名網站,開展網上宣傳;建立武夷山茶業信息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利用黃金周或節假日做大做強武夷山茶王賽、民間鬥茶賽等茶事活動,吸引遊客。今年4月份武夷山第七屆大紅袍茶文化節,武夷山旅遊局免費開放旅遊景點、景區,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和茶人,擴大武夷岩茶的知曉率、美譽度和忠誠度。建立武夷茶葉博物館,茶文化公園免費讓遊客參觀,加深遊客對武夷茶的了解;利用中央電視台,福建電視台等各種媒介宣傳,共同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