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遊社科院
㈠ 論述利用文化遺產發現旅遊的創新思維方法。
商業的因地質疑 因物而起 很一般的思維方法
㈡ 世界遺產的旅遊價值
世界遺產資源的價值劃分為有形(顯性)價值和無形(隱性)價值兩大類,旅遊價值、科考價值、文化價值和環境價值4個亞類。
遺產旅遊已成為各國或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名牌產品或「金字招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遺產是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
通過遺產旅遊可考察研究、審美實踐而不斷發掘遺產資源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並不斷提高和深化遺產旅遊的科教、游覽和山水文化創作體驗水平,同時可對對遺產所在地的文化、民風、習俗等資源研究與開發。
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資源,它的價值原生性是一種自然遺存,是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一種重要力量,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寫照。「遺產價值的核心是它的廣義文化價值和知識價值,經濟價值由此而派生出來」,而作為旅遊開發也只是一種附屬價值。
要了解旅遊的世界遺產地是什麼類型的世界遺產,然後從這類世界遺產收集和了解更多相關信息來認識和提前了解這座世界遺產地!
只有提前了解該世界遺產的相關信息 ,在正式旅遊的時候會有一個著重點和旅遊線路。世界遺產之所被聯合國列為,關鍵在於這座世界遺產地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比如說自然遺產,還自然文化雙重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就是文化遺產中的世界文化景觀。如果喜歡風光秀麗和自然美的朋友,去游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世界文化景觀。那就有可能感覺沒有多大勁! 那是因為錯把世界文化遺產當自然遺產來旅遊了。
比如說:游廬山 ,因為廬山是世界遺產,但更是世界文化景觀這一類,因為廬山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有的中西文化,造就廬山是以文化名山而聞名世界的!
綜上所述,朋友游覽世界遺產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該世界遺產屬於什麼類型的,因為什麼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從而在旅行的過程有目的地去了解自然,文化,風俗,人文等。
㈢ 武大選修課《文化遺產與旅遊》是什麼領域的
歷史文化領域
㈣ 文化遺產類景區將成為旅遊熱點嗎
近年來,依託文物、建築群、遺址等文化遺產,通過節慶、研討、演出、展覽、交流合作等形式,各地紛紛藉助文化遺產地,打造文化名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存在一定的文化焦慮,挖掘當地的文化淵源、文化古跡成為內在動力和需求。
文化遺產需要旅遊實現和發揮其價值,而旅遊需要文化遺產作為它的資源。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文化遺產類景區總體預訂情況呈火熱態勢,同比2016年增長高達1.3倍。遊客出行高峰期集中於下半年,8月與10月客流量達到頂峰,分別佔全年旅客流量的15.52%和16.30%。2018年1—5月,赴世界文化遺產類景區出遊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7%,文化遺產類景區已經成為新的熱點。
來源:人民日報
㈤ 為什麼文化遺產可以用來發展旅遊業
旅遊分人文和地理兩部分,很多人選擇旅遊是為了增長見識,文化遺產是現實的文化課本,可以讓遊客在輕松中了解過去的歷史。所以說,用文化遺產來發展旅遊是文化傳承的另一個方式。
㈥ 如何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㈦ 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能否兼得
當中國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出現在旅遊宣傳片里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景名勝因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而聲名鵲起的時候,有人歡呼,有人擔憂。在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已經處於世界遺產第三大國的中國感到了困惑。 在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有一種矛盾是不容忽視的——遊客的過度膨脹與列為世界遺產的風景區的保護。 陷入超負荷運轉的世界遺產近年來,「假日旅遊」不斷升溫,使許多世界遺產陷入了超負荷運轉與接待的境地。例如北京的故宮,連續幾年在黃金周前三天,日接待遊客量都在10萬人次以上,最高突破了13萬人次的歷史紀錄,超過飽和度100%-200%。事實上,故宮每天接待遊客的恰當值僅為三四萬人次。 清華大學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指出,遊客過多除增加古建直接意外損傷的可能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還會使古建內的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發生變化,對已保存了數百年的彩畫、雕刻都會有不可挽回的影響。 其實,旅遊開發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影響已經為全球所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旅遊定為對世界遺產的四大主要威脅之一。 由於空氣污染,雅典衛城上的磚石已經變質,百萬人次的旅遊者來訪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已經迫使衛城停止對外開放;旅遊車輛的停車場侵佔了某些古建築的前院,並造成了明顯的污染(在天氣燥熱的地方,還不得不使空氣調節器不停運轉,因而增加了空氣的污染);在一些本來就很狹窄的步行街上,停放著一排排的汽車或摩托車,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現實的問題和事例,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換意見來解決。 許多世界遺產風景區不得不作出控制旅遊客流的應對措施。據介紹,故宮已初步制定出一整套的應急方案以期將客流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其中包括在長假高峰日限制進入故宮的團隊數量,對局部景點在緊急情況下關閉,狹窄路段單向分流、旅遊路線適當調整等措施。蘇州市正在討論提升世界遺產的園林門票,以控制遊客人數,而麗江古城則要求每一位到訪的遊客上繳幾十元的古城保護費。 國際建築協會主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建築系主任雷·恩·約翰遜教授說,旅遊業的企業家,雖然在利潤第一主義的驅使和壓力下,有利地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但他們經常忽視自然環境的風貌,不恰當地在這些地方修造建築物、停車場與附屬建築,造成對自然環境的入侵和蠶食,從而以最拙劣的方式破壞了那些絕妙的風景區和名勝古跡點的獨特風格。 歐洲的大城市和古跡名勝,亞洲的廟宇和城市,美洲和非洲的自然風光和名勝都富於吸引力,招徠這么多的遊客(特別是運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對於這些地方必然要產生巨大的影響。技術發達的工業社會本來有它消極的方面,加上旅遊者雲集,自然環境所受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也可說是災難性的。地中海沿岸的許多風景區,由於亂占亂建,已經大為縮減了;其它國家海岸的名勝風景區,也發生著類似的變化。 雷·恩·約翰遜認為,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個特殊問題是,旅遊的後果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混合起來了。位於爪哇和龍目島之間的馬來西亞巴厘省,在其郊區的風景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它的自然風光、自然資源的開發、城鎮與村莊、罕見的木雕廟宇,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直到最近幾年,巴厘才成為對外開放的旅遊目標。而以前很長時間,只有少數感興趣的參觀者來訪。旅遊者必須有住處,有服務設施,必須周旅各地(旅遊車在村裡或廟前排成長隊)。 伴隨旅遊業而產生的奢靡的需求和供應,不可避免地要影響此地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結果吸引旅遊者的自然環境本身,面臨遭受破壞之勢。而這種情況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也不鮮見。 保護和旅遊開發能否兼得中國的世界遺產現在是29項,在世界排名第三位。關於世界遺產的爭奪是很激烈的,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它的擴展項目除外。世界文化遺產所昭示的是,一個民族對全人類的特殊貢獻與突出成就,這是樹立一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依據。 就遺產本身來說,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背後都具備了一段很長的歷史。自然遺產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年。文化遺產像北京周口店有50萬年,故宮將近600年,中國最年輕頤和園也有250年。這些遺產不僅有它的歷史功能,還有它的現實功能。例如故宮,它的歷史功能是皇宮,是皇帝坐朝與居住的地方,而它的現實功能是博物館。 然而,在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遺產有一種更直接的現實誘惑: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個風景區就會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旅遊業的各種投資就會接踵而來,然後整座城市的知名度就會提高,這又會吸引更多的遊客。 許多人因此將旅遊開發視為世界遺產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將其間的矛盾視為不可調和。但也有專家認為,其間並不是本質矛盾的。 「發展旅遊與遺產保護這兩個方面本身沒有對立的必然。」著名的文物與旅遊研究專家耿留同教授對發展與保護所持的觀點是,並沒有一勝一負的必然,它本來就是互相依託的當代社會文化活動的形式,關鍵要從價值認識的高度來把握與對待。 身為北京旅遊學會常務理事的耿留同對旅遊的解釋是,最好的人類文化交流活動。他認為,旅遊是擴展人的生活空間和時間的,這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需要,從這個角度說,旅遊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活動。通過這種形式,人們增長了見識,增加了歷史文化知識,提高了自身素質。人們不僅了解現在,還了解過去與未來。這種交流與遺產保護並不矛盾。 問題在於,目前很多把旅遊解釋為一種經濟行為,單純追逐利益的做法;一些不負責任曲解與矮化世界文化遺產的做法,使得發展與保護產生了矛盾與沖突。 他舉例說,在頤和園,他聽到一位導游小姐對遊客說,這條路上的鵝卵石就是當年專門給慈禧太後按摩足底的。其實,這些鵝卵石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鋪上去的,與慈禧毫無關系。曾為頤和園公園高級工程師的耿教授,對導游員用一些低劣的、庸俗的內容來講解歷史的做法,十分反對。他說,胡說八道,瞎編亂造,就是矮化了我們的民族文化,曲解了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是職業的極端的不負責任。 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它的價值研究和認識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遊局局長於長江認為,一方面提高和深化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動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加強管理,提高旅遊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 清華大學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認為,文物古跡與旅遊的發展互為表裡,密不可分,旅遊離不開文物古跡,文物古跡借旅遊發揮其作用,流傳其歷史。如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公布世界遺產的辦法把各個國家著名的文物古跡與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旅遊者提供了最值得選取的旅遊參觀對象。中國的「北京人」遺址、長城、故宮、蘇州園林等二十三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該名錄。 旅遊是發揮文物古跡作用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途徑和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兩者如果處理得好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雙贏目的,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兩敗俱傷。關鍵是要做到互通情報,科學規劃、合理安排、依法辦事。 過度開發亟待引起各界重視目前許多地方存在著盲目過度地開發文物古跡的情況,以犧牲文物古跡內在價值為代價,一味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益和旅遊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例如將世界遺產和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旅遊項目捆綁上市或租賃使用,進行商業性開發;無處不在的索道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觀;一窩蜂的修建新造景點,卻忽視了對文物本身的保護和利用;棄真求假,隨意修造假古董和臆造景觀等等不一而足。 耿留同說,我們對世界遺產要加以保護與利用,但這些遺產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旅遊價值,基於歷史功能所產生的現實功能,將在更廣闊的空間顯示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活力,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持續發展、永續利用的主題。 北京有6項世界文化遺產,耿留同認為其價值所在還包括:首先,這些遺產是北京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和理由。假如北京沒有這6項世界遺產,就很難同巴黎和羅馬相提並論。 其次,是制定和實現北京總體規劃的主要依據,和許多區域規劃的出發點。北京的總體規劃像故宮、景山都起了很大的定點作用,天安門廣場不就是從中軸線發展起來的,北京原有6.8公里,現在要向兩邊延伸30多公里。它的出發點還是故宮的中軸線。包括交通道路的組織也要考慮這些景點。 第三,也是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是標志性的景觀和理想活動的場所。最近,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標志就是天壇,這次雅典奧運會的火炬傳遞的終點也是在頤和園,應該把這些世界遺產首先定位在這樣高的標准上。 耿留同說,世界遺產也是北京生態環保、環境保護不可忽略的保護內容和建設成就;是雄偉壯麗的首都不可缺少的亮點;是在北京居住工作的外國人生活質量的一項指數;是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科普教育的理想氛圍和場所,以及展示2008年北京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一個閃光點。 對保護世界遺產的態度,耿留同強調有三個負責:第一,對歷史負責,對創造人類高度價值和文明的祖先負責。第二,對現在人負責,世界遺產不僅是十三億中國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第三,對未來負責,關鍵的是要把它完整地交給子孫後代。
㈧ 如何平衡文化遺產與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
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
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
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
(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
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