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故宮景觀鑒賞論文
『壹』 關於故宮的論文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北平,這座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黑雲壓頂,日寇鐵蹄的跫音已是清晰可辨!國難當頭,深藏於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檔案、文獻等的安全問題已成燃眉之勢。為此。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呈請南京國民政府將故宮重要文物轉移到南方安全地帶,避免落入敵手,或毀於戰火。自此,從1933年2月到1949年元月,故宮博物院文物先後經過南遷、西移、東歸、北運、遷台,其時間之長、數量之大、艱辛之巨,都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本文依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行政院檔案,主要著墨於南遷文物與滬、寧等地的不解之緣。史海鉤沉,以饗讀者。 南遷文物三顧金陵 1933年2月,一個料峭的寒夜。在相關押運人員、監視員、大批憲兵和故宮警衛的嚴密護衛下,滿載首批南遷文物的專列由北平前門火車站徐徐駛出。18節車皮里,大都是故宮的珍貴文獻、書畫還有古籍善本,可以說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其中更有貴為無價之寶的全套《四庫全書》。文物列車一路悄然潛行,夜間逢重要關口車內一律熄燈,車頂四周架有機關槍,車廂內遍布持槍憲警,沿途所有列車都要給文物專列讓道。一路緊張辛苦自不待言,而當火車終於抵達南京浦口站的時候,押運官卻收到了原地待命的通知。在焦急等待了20來大後,終被告知因南京沒有符合條件的合適存放地點,文物將被迫轉運至上海法國租界存儲。難道偌大的南京城居然容不下這2000箱南遷文物?中華文物還非得仰外人鼻息?非也!原來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這故宮義物南遷牽扯到相關人士的切身利益,為從中漁利,太多的人在暗中爭奪文物存儲的權利。暫時遷往上海,是相關各方妥協平衡的結果。「國寶遷滬」派的代表人物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平息紛爭,公開表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這是故宮南遷文物與金陵古城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宛如蜻蜓點水一般倏忽掠過。 文物存放上海,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查上海一埠,華洋雜處,夙多莠民,為時既久,難保無窺伺之心。」再加上「每逢夏令,黃梅應候,霉蠹發生,滋蔓極速。」因此,國民政府行政院接受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提案,決定從速籌沒故宮南京分院並建築南京庫房。自1935年起,南京朝天宮保管倉庫開始修建。對南遷文物的新家,國民政府可謂不惜血本,庫房設計與時俱進,「擬仿歐美最近新法,採用書庫鋼架式。計造四層庫房,全部材料均採用鋼骨水泥。新庫式樣略采中國式建築意味,融合朝天宮之舊建築,以增美觀。」同時警戒防範措施也是一流的,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紫外線電光警鈴」。庫房的建造進行了公開招標,除庫門由美國約克銀箱銀庫公司製造外,其餘多由上海的公司中標。如「人造空氣機件暖氣衛生設備由上海清華公司、通風設備由上海北極公司承攬」。 1936年底朝天宮庫房落成,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宣告成立。「存滬古物移京存入新庫」,終於告別了寄人籬下的窘境。這是故宮南遷文物第二次光臨南京,但可惜好景不長,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侵略軍逼近南京,剛安頓好的故宮文物再度踏上遷徙之路,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工作人員「歷時兩年,輾轉萬里,備嘗艱辛」,分水陸兩路,將朝天宮庫房裡的百萬件南遷文物安全送到了四川的峨嵋、樂山和貴州的安順等偏遠地區。日軍佔領南京後,朝天宮庫房尚有少量來不及搶運的文物被日軍接管,其中包括康熙、乾隆時期的西洋貢品和清宮玉牒、內務府檔案等南遷文物。貪婪的侵略者甚至將朝天宮正殿屋脊兩端上的建築構件「吻鴟」拆下,運回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藏在川貴大後方的故宮南遷文物又踏上了返寧之旅。從陪都重慶返回首都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不僅要走水路,還有崎嶇漫長的山路,精貴的國寶多有「粉身碎骨」之虞,因此國寶返京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打包裝箱。最終還是採用了琉璃廠老古玩商的獨門絕技:將每件國寶均以數層棉紙包裹,外面再用草繩層層纏緊,依次裝箱後,在空隙間填充棉花,最後再釘蓋貼封。如此這般,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故宮南遷文物又第三次來到闊別有年的南京城,還是存放在朝天宮倉庫。 1948年,蔣介石在即將撤離大陸之前,授意將在南京的南遷文物精華2972箱運往台灣,之後以這批去台文物為主,成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解放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撤銷,代之以南京辦事處。滯留在南京的餘下的一萬多箱故宮南遷文物開始陸續運回北京,至今仍有2211箱近10萬件文物留在南京朝天宮庫房,其中以明清官窯瓷器為主,由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 「滬上寓公」全面盤點 1933年3月5日,故宮博物院及北平古物陳列所第一批南遷文物抵滬,存放於法租界的上海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26號中央銀行堆棧。堂堂中華國寶,卻要委身於外人屋檐下,實在是有難言之隱。不過洋人的「奇技淫巧」並不僅僅體現在船堅炮利上,其修建的倉庫也端的是堅固無比!據說庫房有兩個圓形大銅門,有360多位數的密碼,極其復雜。在非常時期,文物安身之所的安全才是第—位的!這以後,北平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亦隨之成立,故宮文物共「分五次裝運南下,度存滬棧」。 風起於青萍之末!就在「國寶遷向」問題告一段落、「鞍馬勞頓」的文物剛歇下腳來不久,國民黨內部在文物南遷上的派系之爭因「易培基盜寶案」的爆發而達到高潮。盡管歷史證明易培基私占故宮寶物純屬子虛烏有,但在當時輿論大嘩的情勢下;故宮文物的點收審查工作已勢在必行並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迫於形勢,易培基引咎辭職,避居於上海法租界當起了寓公,一門心思應付官司。 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堪與國民政府五院院長比肩,因此易院長的職缺引來無數艷羨的目光。但呼聲最高的金石學家馬衡卻堅辭不就,最後還是在蔣介石的過問下才勉強接任。1934年1月24日,新院長馬衡開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他上任伊始,即抱著「根本改進之決心」,開始同時清點故宮遷滬、留平文物,因為馬院長深知故宮文物「不經切實整理,無從議及保管問題。」而「點查不能竣事,則易案真相終不能大白於社會!」 所有存滬南遷文物共計13427箱又64包,而每一箱又有幾十上百不等的件數,因此可謂「浩如煙海,點收審查,至非易事!」在馬院長殫精竭慮多方奔走下,全面盤點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經故宮博物院第四次常務理事會會議決議:「關於點收存滬古物一案,當於一年限期內完成。」並且必須按照以下四點原則嚴加辦理:「(一)點收分組數目交由教育部派監盤委員與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主任商定,但必須監盤委員在場實行嚴密監視;(二)為增進點查效率,並免除重裝時損壞物品之危險起見,故宮博物院應加雇專門裝箱人才;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北平,這座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黑雲壓頂,日寇鐵蹄的跫音已是清晰可辨!國難當頭,深藏於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檔案、文獻等的安全問題已成燃眉之勢。為此。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呈請南京國民政府將故宮重要文物轉移到南方安全地帶,避免落入敵手,或毀於戰火。自此,從1933年2月到1949年元月,故宮博物院文物先後經過南遷、西移、東歸、北運、遷台,其時間之長、數量之大、艱辛之巨,都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本文依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行政院檔案,主要著墨於南遷文物與滬、寧等地的不解之緣。史海鉤沉,以饗讀者。 南遷文物三顧金陵 1933年2月,一個料峭的寒夜。在相關押運人員、監視員、大批憲兵和故宮警衛的嚴密護衛下,滿載首批南遷文物的專列由北平前門火車站徐徐駛出。18節車皮里,大都是故宮的珍貴文獻、書畫還有古籍善本,可以說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其中更有貴為無價之寶的全套《四庫全書》。文物列車一路悄然潛行,夜間逢重要關口車內一律熄燈,車頂四周架有機關槍,車廂內遍布持槍憲警,沿途所有列車都要給文物專列讓道。一路緊張辛苦自不待言,而當火車終於抵達南京浦口站的時候,押運官卻收到了原地待命的通知。在焦急等待了20來大後,終被告知因南京沒有符合條件的合適存放地點,文物將被迫轉運至上海法國租界存儲。難道偌大的南京城居然容不下這2000箱南遷文物?中華文物還非得仰外人鼻息?非也!原來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這故宮義物南遷牽扯到相關人士的切身利益,為從中漁利,太多的人在暗中爭奪文物存儲的權利。暫時遷往上海,是相關各方妥協平衡的結果。「國寶遷滬」派的代表人物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平息紛爭,公開表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這是故宮南遷文物與金陵古城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宛如蜻蜓點水一般倏忽掠過。 文物存放上海,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查上海一埠,華洋雜處,夙多莠民,為時既久,難保無窺伺之心。」再加上「每逢夏令,黃梅應候,霉蠹發生,滋蔓極速。」因此,國民政府行政院接受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提案,決定從速籌沒故宮南京分院並建築南京庫房。自1935年起,南京朝天宮保管倉庫開始修建。對南遷文物的新家,國民政府可謂不惜血本,庫房設計與時俱進,「擬仿歐美最近新法,採用書庫鋼架式。計造四層庫房,全部材料均採用鋼骨水泥。新庫式樣略采中國式建築意味,融合朝天宮之舊建築,以增美觀。」同時警戒防範措施也是一流的,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紫外線電光警鈴」。庫房的建造進行了公開招標,除庫門由美國約克銀箱銀庫公司製造外,其餘多由上海的公司中標。如「人造空氣機件暖氣衛生設備由上海清華公司、通風設備由上海北極公司承攬」。 1936年底朝天宮庫房落成,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宣告成立。「存滬古物移京存入新庫」,終於告別了寄人籬下的窘境。這是故宮南遷文物第二次光臨南京,但可惜好景不長,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侵略軍逼近南京,剛安頓好的故宮文物再度踏上遷徙之路,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工作人員「歷時兩年,輾轉萬里,備嘗艱辛」,分水陸兩路,將朝天宮庫房裡的百萬件南遷文物安全送到了四川的峨嵋、樂山和貴州的安順等偏遠地區。日軍佔領南京後,朝天宮庫房尚有少量來不及搶運的文物被日軍接管,其中包括康熙、乾隆時期的西洋貢品和清宮玉牒、內務府檔案等南遷文物。貪婪的侵略者甚至將朝天宮正殿屋脊兩端上的建築構件「吻鴟」拆下,運回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藏在川貴大後方的故宮南遷文物又踏上了返寧之旅。從陪都重慶返回首都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不僅要走水路,還有崎嶇漫長的山路,精貴的國寶多有「粉身碎骨」之虞,因此國寶返京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打包裝箱。最終還是採用了琉璃廠老古玩商的獨門絕技:將每件國寶均以數層棉紙包裹,外面再用草繩層層纏緊,依次裝箱後,在空隙間填充棉花,最後再釘蓋貼封。如此這般,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故宮南遷文物又第三次來到闊別有年的南京城,還是存放在朝天宮倉庫。 1948年,蔣介石在即將撤離大陸之前,授意將在南京的南遷文物精華2972箱運往台灣,之後以這批去台文物為主,成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解放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撤銷,代之以南京辦事處。滯留在南京的餘下的一萬多箱故宮南遷文物開始陸續運回北京,至今仍有2211箱近10萬件文物留在南京朝天宮庫房,其中以明清官窯瓷器為主,由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 「滬上寓公」全面盤點 1933年3月5日,故宮博物院及北平古物陳列所第一批南遷文物抵滬,存放於法租界的上海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26號中央銀行堆棧。堂堂中華國寶,卻要委身於外人屋檐下,實在是有難言之隱。不過洋人的「奇技淫巧」並不僅僅體現在船堅炮利上,其修建的倉庫也端的是堅固無比!據說庫房有兩個圓形大銅門,有360多位數的密碼,極其復雜。在非常時期,文物安身之所的安全才是第—位的!這以後,北平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亦隨之成立,故宮文物共「分五次裝運南下,度存滬棧」。 風起於青萍之末!就在「國寶遷向」問題告一段落、「鞍馬勞頓」的文物剛歇下腳來不久,國民黨內部在文物南遷上的派系之爭因「易培基盜寶案」的爆發而達到高潮。盡管歷史證明易培基私占故宮寶物純屬子虛烏有,但在當時輿論大嘩的情勢下;故宮文物的點收審查工作已勢在必行並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迫於形勢,易培基引咎辭職,避居於上海法租界當起了寓公,一門心思應付官司。 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堪與國民政府五院院長比肩,因此易院長的職缺引來無數艷羨的目光。但呼聲最高的金石學家馬衡卻堅辭不就,最後還是在蔣介石的過問下才勉強接任。1934年1月24日,新院長馬衡開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他上任伊始,即抱著「根本改進之決心」,開始同時清點故宮遷滬、留平文物,因為馬院長深知故宮文物「不經切實整理,無從議及保管問題。」而「點查不能竣事,則易案真相終不能大白於社會!」 所有存滬南遷文物共計13427箱又64包,而每一箱又有幾十上百不等的件數,因此可謂「浩如煙海,點收審查,至非易事!」在馬院長殫精竭慮多方奔走下,全面盤點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經故宮博物院第四次常務理事會會議決議:「關於點收存滬古物一案,當於一年限期內完成。」並且必須按照以下四點原則嚴加辦理:「(一)點收分組數目交由教育部派監盤委員與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主任商定,但必須監盤委員在場實行嚴密監視;(二)為增進點查效率,並免除重裝時損壞物品之危險起見,故宮博物院應加雇專門裝箱人才; (三)一切點查物品均應詳細登記,凡有疑問者,均應註明待審查字樣;(四)所有字畫應在該件之適當地位加蓋印章由教育部頒發,以重信守」。「其他貴重之件應隨時攝影備案」! 然而直到1937年6月,南遷文物的全面點查和驗收工作才大功告成。計:「古物館在滬箱件共2631箱,完成點收手續之箱件概按次以『滬』字編刷新號於箱之五面。是次新編箱號計自滬字第一號挨次編至滬字第二千六百三十一號,並編印點收清冊。」依次類推,圖書館南遷箱件1415箱、文獻館南遷箱件3766箱、秘書處南遷箱件5608箱,各件分別用「上」字、「寓」字和「公」字逐一編號並編印「存滬文物點查清冊」。或許是巧合,這四字編號合起來正好是「滬上寓公」,不僅字面上頗有些許揶揄和無奈,好像還昭示了文物的命運和老院長何其相似乃爾! 在點收文物期間,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嚴查所謂的「易培基盜寶案」。江寧地方法院以調換珠寶、據為己有等罪名,對易培基等人提起公訴。由於易培基住在上海法租界內,無法傳喚到庭受審,但其在北平、南京、上海的住所都被查封,財產也悉數充公。1935年5月至8月間,法院請來著名書畫家黃賓虹幫助鑒定文物真偽,並將認定的贗品、偽作封存起來,共計62箱。法院認為,清宮古物中不應有贗品,因而贗品和偽作必是故宮博物院主管古物的人以偽易真,於是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兼古物館館長易培基百口莫辯。盡管他多次向中央監察委員會、行政院、司法部等部門提出申辯,但均沒有人敢為他說話。 實際上,當初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非常粗略,而清宮藏品中原就不乏贗品、偽作,據此來作為易培基盜寶的罪證未免牽強。公允地說,自1929年2月易培基正式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直到1933年9月他被控盜寶前的這段時間,正是故宮博物院各項業務走上正軌,有較大發展和建樹的時期。但囿於種種因素,易培基任內文物盤點工作差強人意,再加上「古物南遷之忙亂事實」,難免授人以柄。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不久,江寧地方法院再次對易培基等人提起公訴,但缺席審判的易培基已含冤病逝於滬上。而此時他一生為之魂縈夢牽的故宮文物又踏上了顛沛流離的旅途。此後,上海、南京淪入日寇之手,國民政府各部門紛紛西遷,這個案件也就不了了之,最終以「不予受理」而告終! 國寶巡展舉世驚艷 文物不僅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私有財富」,它還屬於全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寶藏」。可是由於時局關系,這些「南遷」的寶物卻紆尊降貴,塵封在庫房裡,過起了「滬上寓公」的隱居生活。別說世界人民無緣得見,就是本國民眾,也無法品賞這些精美的瑰寶。但常言說,是金子,就總會發光!故宮的南遷文物「卧薪嘗膽」,終於等來了令世人驚艷的一天! 1934年,為了慶賀於次年舉辦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繼位25周年的銀禧慶典,英國資深的中國藝術品學者、收藏家戴維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發起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並向中國方面發出了邀請。在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相關歷史背景:經過清末民初的文物流散狂潮,到20世紀30年代,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遺珍數量之多已有如恆河沙數,歐美東洋所積累起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幾可與中國本土相匹敵。單拿這次展覽來說,以英法為首的14個國家送展的中國藝術品就多達2344件!就發起人戴維爵士而言,其私人收藏中藏有元代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僅此一件,便富可敵國!因此戴維發起該展覽的目的意味深長,雖然在致中國方面的備忘錄里其號稱辦展是為了「謀中國藝術品之國際欣賞,藉以增進中英感情」,但又何嘗沒有炫耀之意甚或窺探之嫌呢? 要不要應邀到國外舉辦文物展呢?經過反復斟酌,南京國民政府決定以傳播中華文明,提升國家形象為目的,從故宮南遷文物中「選取書畫金石陶瓷各項珍品,運往英倫」參展。為此,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蔡元培召集理事會議,決議「關於選取故宮物品參加英倫中國藝術展覽會,如英國政府對於物品之安全,自起運之地點起,能負責充分保障,則可贊同!」為保證國寶的萬無一失,南京國民政府「迭電駐英郭(泰祺)公使詳加磋商」。經協商,中英雙方就展會達成共識,決定組成由「兩國元首為監理,兩國行政首長為名譽會長」的專門理事會管理一切,公推李頓爵士為理事長,由英國海軍派遣軍艦負責押運多達93個集裝箱的中國參展文物,並在倫敦藝展前後分別在上海和南京各舉辦一次展覽,同時配套印行《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值得一提的是,時隔70年後,這套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精印的四巨冊藍緞燙金本《展品圖說》也成了「文物」,在拍賣會上風光無限。 這是故宮也是中國文物首次大規模出同展覽,因此南京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倫敦中同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由王世傑擔任主任委員。該委員會在上海外灘仁記路(今滇池路)口中國銀行故址設立了駐滬辦事處,並租用了中國銀行倉庫三大間,以備臨時存儲參展文物。籌委會專門委員經過精心遴選,選定了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735件古物,包括西周晚期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故宮藏品中的頂級珍品。在出發之前,這批蟄伏多時的國寶在上海中國銀行故址舉行了為期四周的預展,一時萬人空巷,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喚起了久違的民族自豪感! 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中國藝術同際展覽會在英同皇家藝術學院的所在地波林頓大廈舉行。來自古老中國的絕世珍藏一經展出,便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在西方社會引起強烈震撼!42萬從世界各地趕來的觀眾躬逢其盛,為之傾倒!他們通過觀瞻,加深了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對危亡中的中國人民有了新的了解。 故宮國寶從英倫載譽歸來,按照計劃在南京進行展覽。雖已是七月流火的季節,但首都人民的參觀熱情卻不亞於這「火爐」天氣。這是故宮文物巡展的最後一站,遠涉重洋都沒有發生什麼安全事故,現在同到家門口,還是首善之區,更不應該有什麼問題了。可就在展覽行將結束,一切就要功德圓滿之際,意外發生了! 據倫敦中國藝展籌委會提交的記錄稱:1936年6月29日「下午七點,遠東清潔公司工人楊有貴在本會第二陳列室因手持之打蠟拖把汗多滑脫,以致拖把柄尾沖至宋郭熙絹本設色山水畫幅上,沖裂破痕一處。……」自知闖了大禍,那楊姓工人是面無人色,要知道就是把他賣了也賠不起啊!不幸中的萬幸是「沖裂處尚未脫落」,於是便有了補救的可能。展會的工作人員緊急請來「榮寶齋」的能工巧匠,「當場修補完竣,完整如常,仍行陳列原處。」絲毫沒有影響到第二天的展出。 其實這批南遷文物之後又歷經了十餘年的「流亡」生涯,歷盡坎坷凶險!與之相較,這起小事故實在是微不足道。抗戰勝利後,經國民政府統計,在日軍侵華期間,中國文物損失慘重,而故宮文物的損失卻微乎其微,堪稱曠世傳奇!為保護南遷文物,故宮人及文物所經各地的人們都立下了殊勛,其無量功德將永載史冊。
『貳』 關於故宮的議論文
一座座輝煌的宮殿,雄偉的中遠景拍攝。故宮,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群展現在我們面前。一直都很喜歡看這種具有人文風味的紀錄片。很高興,這次能有幸看到《故宮》,自覺收益匪淺。
一座單純的建築是不會給人帶來什麼感覺的,只有經過時間的洗禮和人事變遷才能煥發出它的光輝來。紀錄片《故宮》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別點,整個紀錄片分成十二集,分別從紫禁城的肇建,建築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國五千年的禮儀制度,紫禁城的文物來全 面介紹。一口氣看完十二集是不實際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蘊是需要沉澱的。這里不僅是個建築群,更重要的是這里曾經居住過十幾位皇帝,這里曾經見證著中華民族的興盛衰落。
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覺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縱觀《故宮》的整個影片,我們不難發現,正如該片的總編周兵在談及故宮的創作理念的時候,突出強調的:創新。他說:「一部片子好不好,關鍵在於有多少原創性的因素。在於觀點和信息的創新;在於藝術創造力的創新;在於新技術的使用。」的確,看完故宮,也許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電腦特技重塑當年的情景。《故宮》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畫技術和借用了電影的多種拍攝手法。3D製作結合實景拍攝,延時攝影(如故宮上空的雲),定點拍攝,這為提升整個《故宮》的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樣,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過天安門,沿著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後鏡頭上移,展現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了故宮的全貌。
在《故宮》中,這樣的手法隨處可見,在展現北京城千年的變遷中,原本的圖片說明和解說詞給觀眾的印象只能還是抽象的,但是,通過電腦的技術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真實,直觀。給觀眾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現故宮的機構和建築過程時,使用三維動畫,展示了故宮的主殿構造和建築的過程,同樣非常直觀而明白易懂。同樣是主殿,在展現他曾經歷過火災而焚毀時,不是用傳統的卻又很枯燥的解說詞來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災場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擬場景,更加真實而經濟。技術的更多運用,使得以上的問題得以含蓄的展現,使得紀錄片的個性化的風格越來越明顯。在一般的紀錄片中,個人的觀點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少個性化。畫面的展現同樣為了追求真實性而缺少個性。但是技術的使用在減輕解說詞的作用的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表現語言和個性特徵。《故宮》正是在展現著這樣一種個性。多雲的天空凸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翻滾的烏雲和季節瞬時變化,展現了歷史的變遷。畫面整體色調呈暗黃和黑色,顯得莊重而深刻。
很佩服創作故宮的電視工作者們,她們要拍攝的不僅是部紀錄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蘊。同時,紀錄片與新聞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結果。 對於那些無法拍攝到的珍貴歷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過采訪、口述的方式去追尋,另一種方式就是「真實再現」又稱「情景再現」。這樣不僅使事情經過變得完整,還可以使故事的講述節奏起伏,留有餘味。真實再現要借鑒劇情片的敘事手法、電視散文的寫意手段,在保證歷史真實的前提下,渲染氛圍,調動觀眾的情感參與。
在看紀錄片之前,我對故宮的印象只不過是從那些講述清朝故事的戲劇中獲得,什麼養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來歷。現在通過《故宮》,讓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國政治歷史的變遷。也知道了明清兩代社會大致是個什麼樣子的,特別是第一集里講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才幹讓我這個現代人心虛不已。當然,我也為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衰落給紫禁城帶來的災難而感到痛心。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故宮這樣雄偉的建築就是勞動的結晶。
『叄』 寫一篇有關文化入侵的作文,根據故宮里的星巴克為題材,寫一篇800字論文,要求論述文化入侵的利弊。
故宮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群,它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並且擁有大量珍貴的中國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故宮象徵著中國的古代歷史和古代的文化。而在這樣的一個建築中卻悄悄地開設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這一個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外國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入侵,並呼籲「把星巴克趕出故宮!」。先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人會去設立這樣一家咖啡店肯定是存在這方面的市場。而作為設立這個行為,我覺得只要沒有對故宮這個歷史文化的寶庫產生實在的破壞,其行為最多就像普通的旅遊商店一樣無可厚非。
而對於由這個事件所引發的外來文化入侵的大討論,有人說外來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導致了國人不知道重陽節、乞巧節;外來的KFC、麥當勞、必勝客沖淡人們對傳統食物的渴望,而國外的好萊塢使得中國的戲曲無人問津。於是有人認為所有外來文化都是陰謀,是西方人對中國的和平演變。
而事實是這樣的嗎?西方人所帶來的一切全是陰謀嗎?就先看看我們現在的中國。現今國家的體制不就是源於西方的馬克思嗎?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巨大進步的科技又有多少不是來自西方呢?所以這「一刀切」的論斷一定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承認西方文化為中國帶來的好處絕不只一點,甚至在危機的時刻還幫了中國一把。
縱觀歷史我們就知道中國的文化也曾經推動過世界,中國的指南針、造船術、活字印刷、造紙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和歐洲的文藝復興。這可見中國文化的輝煌,再看中華文明最為繁榮的唐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思想與文化,並且向外也輸送了許多中國特色的文明。
可見,當時之所以繁盛是因為中國對外界的兼收並容。之所謂海納百出,有容乃大,也可以得知只有開放胸懷才能夠國家強盛。當然閉守不前的危害也可以從「近代史」找到。
但是我們在抱有博大胸懷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外來文化確確實實對國內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比外來工業產品與傳統手工商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工業產品在生產線上快速流動,只需一天時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可以成千上外,而手工藝品即使讓速度最快的工匠來打制,一個星期也造不出多少。比方說前一段時間的「茶壺事件」中貼標簽的行為,充分的反應了手工生產的不足和供需矛盾。對於其它方面可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傳統戲曲所含有的精彩程度能比得上運用了各種特效的電影嗎?
我認為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要去思考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而我認為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們在技術上的先進性。所以要想傳統文化走出去,就一定不能讓傳統封閉,一定要讓傳統與現代結合。
再反思「節日現象」,確實一下子有許多的節日進入了中國。像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都大把湧入了中國市場,而且很多時候都學得不像,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這哪有什麼感恩節、聖誕節?!這已經變成了火雞節、甜點節、禮品節。很多時候都包含了強大的「商業主義」精神。再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農歷新年,雖說是法定假日,又如何呢?!不都到最後只剩下的是粽子節、湯圓節、月餅節、大餐節。這還有什麼味道?五味令人口爽!最後可能只是為了節日而節日,誰又知道去團圓?誰又知道去賞月?那一輪明月所帶來的寧靜已被城市中的煙雲所遮蔽,而團聚在一起的溫暖已被那「口爽」的食物所埋葬。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人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是一個「人」的高速發展的時代。有調查表明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然後呢?大家累了已經沒有多少精力了,所以對於商業思想入侵說,我認為那隻是「文化衰退」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而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強」,需要我們自己「勇敢」地「站出來」,「批判」自己;「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而不去鋪天蓋地找別人的理由,挑別人的毛病。中國該怎麼發展?中國該往何處去?絕對不在於別人,而在於中國人自己。而自強那也一定就是唯一的出路。
『肆』 急求北京故宮論文
北京故宮可持續旅遊調查研究
摘要:可持續旅遊已成為旅遊界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特別是以遺產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等)為旅遊目的地的可持續旅遊。更是眾多國際學者研究的重點。奉文以北京故宮的旅遊服務調查為切入點,從旅遊服務的角度分析了遊客對景點服務的態度和需求,同時也探討了服務與可持續旅遊的關系,並給出了一個解決此問題的工具—— 服務質量。同時對故宮的旅遊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其目的是從社會、環境和經濟等方面的均衡發展來達到故宮的可持續旅遊。
關鍵詞:遺產;可持續旅遊;服務質量;容量;過度擁擠
l 問題的提出與理論回顧
盡管2O世紀9O年代,中國民眾已經開始出現了自費旅遊現象,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眾旅遊應該起始於1999年開始的「十一」黃金周7天長假。此後,中國政府又將7天長假擴展到「五一」和春節,構成了中國民眾1年內3個黃金周假期。但是,作為大眾旅遊的必然結果,很多世界遺產旅遊地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嚴重問題:遊客的過度擁擠。中國現在有31個世界文化遺產地,與德國並列世界第三。北京故宮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古代皇宮之一,則是中國的世界遺產地中最著名的旅遊景區之一,它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每年平均人數達到700萬,平均每天就有2萬人前來觀光。特別是在第一個黃金周期問,最大的Et接待量甚至達到12.8萬人。
如此龐大的遊客群體,使得遺產旅遊地的承載能力日益成為旅遊地管理的重要問題。謝爾貝(Shelby)和赫伯列恩(Heberlein,1984) 把旅遊地的容量分為4種指標:生態容量(生態系統參數),物理容量(空間參數),設施容量(發展參數),以及社會容量(體驗)。作為遺產旅遊地的一個服務管理機構,必須要考慮遊客體驗(社會容量)、空間限制(物理容量)、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設施容量)、對環境的保護(生態容量)相互之間的綜合包容度。只有確定了這些容量,才能合理分配資源(人力和物力)去滿足遊客需要。
根據鰣爾貝(Shelby)和赫伯列恩(Heberlein)的容量定義,將過度擁擠現象解釋為:當遊客人數超過旅遊地的生態、物理、設施和社會容量時出現的超載現象。很顯然,過度擁擠必然帶來一些負效應。正如布萊默威爾(Bramwell,1998) 』指出的,作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旅遊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它對社會、經濟、環境和其他資源有著不利的影響,如旅遊活動的消費者必須到旅遊地進行實際的體驗,這意味著旅遊行為具有明顯的冒犯性,消費者活動的結果可能會以不同方式損壞當地的環境。沙科利(Shackley,2001) 將遊客對旅遊勝地的影響大致分為了兩個范疇:對旅遊資源的物理性影響和對遊客體驗質量的影響(但對旅遊物質資源沒有物理性影響)。
總之,大眾旅遊對遺產地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影響:自然磨損,亂塗亂畫,藝術品的丟失,由於污染對資源的損壞,事故的發生,如盜竊、擁擠造成的死亡,環境污染引起的不適和安全威脅。
2.精神影響:指遊客心理感覺到的危險、恐嚇,極少的欣賞全景的機會。
3.經濟影響:遺產資源的損壞和丟失,這些是不可再生的,所得的收入彌補不了資源的損失。
4.服務質量影響:大眾旅遊對服務質量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直接影響是服務的能力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會干擾服務傳遞的功能,如遊客線路管理,員工也會由於遊客過多感到無法適從而影響服務態度。間接影響則體現在,由於景區的損壞和被盜竊,使得遊客不能欣賞完美的景色和藝術品,勢必導致心理的不滿現象。
近幾年來,國際旅遊研究的興趣正從供應方— — 景點的管理,轉向了需求方—— 遊客體驗。其中,具有代表的作品有:吉莫斯(Gyimothy)H 在2000年出版的「遊客體驗的質量:對歐洲周邊地區旅遊的案例研究」和卓夢得和友曼(Drummond&Yeoman)在2001年編輯的「遺產地旅遊的質量問題」。這兩本書比較系統地研究了遺產地旅遊的服務質量問題。他們都認為服務質量在遊客體驗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它已經成為了發展可持續旅遊的一個重要手段。正如卓夢得(Drummond)所強調的:「在21世紀,質量正被看作是與競爭力和旅遊發展相關的一個主要因素」。
世界旅遊組織給可持續旅遊下的定義是:在滿足當代旅遊者和旅遊地的需求的同時,保護並增加給後代旅遊的機會。即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的需求,同時保留文化遺產,保留其實質性的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存支持系統。根據布萊默威爾(Bramwell,1998)的研究,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維度包括環境,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管理和政府職能方面。很顯然,可持續旅遊是必須全面考慮旅遊需求的這些方面的。然而,很遺憾的是,國內對可持續旅遊的理解大多數放在一種旅遊產品的開發概念上,而不是認真地研究它的內在特徵與本質。如同一般商品的需求具體體現為消費者效用的滿足,而旅遊需求的具體體現則反映在遊客的體驗過程與滿意程度上。根據朗曼詞典(LongmanDictionary,1994)的定義,體驗是遊客「親身的情感性的接觸、經歷或度過的事情」。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到遺產旅遊地去尋找這種體驗。沙科利(Shackley,2001)認為,這種體驗包括:去旅遊地的行程;景點的特色和氛圍;景點員工和管理者的影響;真實性和遊客服務;以及特殊活動及節日等等。
在我們本次對故宮進行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26.9%的遊客游故宮是為了體驗,其中:外國遊客47.5%的人是為了追求體驗,中國遊客的比例則相對少一些,僅有l9%的人是為了追求體驗。然而,即使遊客沒有在調查中清晰地表達出這種體驗的意願,但實際上他們仍然在無意識地體驗著旅遊的內容。
對旅遊體驗的追求反映了旅遊消費者的日趨成熟,這也導致了旅遊供給方的供給方式的轉變。如吉莫斯和瓊斯(Gyimothy,Johns,2001)E6]指出,「旅遊熱點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就是旅遊正在從銷售物質產品開始向提供旅遊體驗的轉換。遺產旅遊內容不再被看作靜態產品(如歷史建築和老式的博物館),它必須是活生生的體驗,因此,質量概念已從展品轉移到供展方,遊客的體驗將來自高科技設備或訓練有素的前台員工。」由此可見,服務質量在旅遊體驗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愛德華森、托馬森和伍特維特(Edvardsson, Ovretveit,1994) 對服務質量的解釋是:質量是顧客、員工和所有者的期望和需要的實現。好的服務質量是指顧客、員工和所有者三者都能夠達到滿意。
如果從遊客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期望是根據他們的需要、他們以前對此服務的體驗以及這一服務在市場的聲譽而形成的。正如澤薩默爾、帕拉瑟門(Zeithamal,Parasuraman) 和貝瑞(Berry,1990) 指出,顧客對某一服務的滿意度可以通過比較顧客對服務的期望值和其具體感受到的服務來定義,它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伍』 關於故宮價值和影響的論文3500字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的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現稱「故宮」。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明、清兩朝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清末慈禧太後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明朝所建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陸』 我是旅遊管理系學生,想寫有關故宮博物院的環境保護的畢業論文,從門票價格入手怎麼寫感激流涕呀~
如果你們學校圖來書館網站能上自cnki的話,你就進入cnki裡面搜索(如果學校不能下載,你可以到網上搜個cnki的免費帳號進去下載):
<<旅遊風景區門票價格預測模型及影響因素分析——以2006沈陽世園會門票價格預測方案為例>>這篇文章(內容為-旅遊風景區門票價格既關系居民休閑旅遊的生活質量,也關系旅遊業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其價格水平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本文在對國內多家旅遊風景區門票價格進行了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2006沈陽世園會門票價格預測方案為例,運用比較分析、經驗分析、市場預測和計量模型等實證分析方法,對旅遊風景區門票科學、合理的價格水平進行了論證).
參考這篇文章應該對你有用,
還有<<對景區門票價格上升有益論的質疑——兼論景區容量超載、資金短缺的解決對策>> <<環境友好型旅遊營銷策略研究>>都是很好的參考模版.
『柒』 論文:對比故宮與蘇州園林的風格
兩篇:
1。美術方面
南北園林審美風尚辨析——北京故宮與蘇州園林 李英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SDG200911043.htm
2。風水方面
論風水三大原則與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關系 陳堂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JZ200901010.htm
『捌』 求個2000字論文 題目:以拙政園或故宮為例,論述「文化是看vyoude核心和靈魂「這一論斷。
免費的估計沒人寫
『玖』 以單霽翔與故宮的故事為主體的論文
以單霽翔與故宮的故事為主體的論文,網路能搜到的。
『拾』 急求一篇關於北京故宮建築方面的論文 2000字
北京故宮簡介2008年05月07日 星期三 18:40北京故宮簡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作文:
1.參觀北京故宮
去年暑假,爸爸和我去參觀聞名世界的北京故宮。
我們到達故宮的後門,買好票,請了一個導游,就進了雄偉的故宮後門。首先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棵大槐樹。導游說:「當年崇楨皇帝就是弔死在這棵樹上的」。我們隨著導游繼續走,到了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妃住的地方,這里風景優美,有許多枝繁葉茂的樹木。這些房子大約有三米高,皇後就住在靠南方向的屋子裡。對面是嬪妃住的西六宮,那裡的屋子很暗,也很小。穿過書齋,就到了乾清宮,這是皇上上早朝的地方,乾清宮的正前方擺著一張鍍金做的精美的龍椅。龍椅上刻有許多龍,有的龍雙龍戲珠,有的龍互相纏繞,真是維妙維肖。我抬頭往上一看,牆上有一塊大大的匾,匾上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每當上朝時,「正大光明」這塊匾就面對著各位大臣,彷彿告誡這些大臣們:「凡是做事,都要正大光明的做。」我站在乾清宮中間,彷彿看到了當時的皇上和眾位大臣商議朝政時的氣勢。隨後,導游還帶我們參觀了中和殿、保和殿等地方,最後,就到達了故宮的正門。
走出正門,我再一次回首遙望著這座古老的宮殿,心裡默默的祝願著:祝願祖國繁榮富強,一代更比一代強。
2.故宮隨想
一座世間僅有的皇城,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匯集了中華大地古往今來無數的奇珍異寶,凝結了能工巧匠們幾許血汗、幾許淚水……直至今天,故宮始終見證著歷史的進程,講述著無聲的故事。紫禁城,這高牆深院,四方的格局,讓每個到這里的人都心生敬畏!
100多年前,一個名叫赫德蘭的美國人曾經在參觀故宮後,寫下這樣的文字:不知為什麼,在這里你會被你所見到的一切所打動。這里有一種獨特的、令人震撼的美,然而這又是一種讓你感到親切的美。這大概是對故宮優雅、尊貴之美的最後緬懷。
數百年後的今天,一張照片引來無數的思緒翻飛,歷史在這里濃縮,智慧在這里閃光……
那柔柔的陽光靜靜地照射在朱漆大門上
一半是光,明媚著;一半是陰,平靜著
坐在光里,看著光照射出來的陰,您在想什麼呢?
想起的一定是逝去的歲月吧?
那麼,那大門里的
是否就是您已逝的輝煌亦或慘淡的光陰?
您在想:您的一生,到底光多還是陰多?
陽光照射的歲月,一定充滿著清脆的笑聲……
陰雲密布的日子,一樣收獲著滄桑的思考……
陰晴圓缺構成了我們一生的財富……
於是,您就那麼恬淡地坐在朱漆大門的一角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或許您什麼也沒想,只習慣地在此小憩歇腳?
因為,在您
已經可以自如地走入甜酸苦辣的生活
不言人生!
3.北京故宮
一談起北京故宮,就忍不住誇它兩句,連歷史悠久的南京,也不能和北京相媲美!
我這么說,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北京是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安坐扎營的地方〔盡管北京人的品德不是很好,總喜歡欺負外地人〕,可是,北京人唯一一個值得自豪的,是他們那裡歷史稍微比南京悠久一點點的故宮。
故宮里有好多宮殿,有皇帝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宮殿,有皇後和太後的寢宮,分別是慈寧宮和坤寧宮,我先進了坤寧宮,只見坤寧宮富麗堂煌,連窗布也是用上等的絲綢製作而成的,可惜,我媽媽不懂得欣賞,還說:「古代人可真是的,有錢不懂得花,盡在這些破玩意兒上琢磨,像爆發戶似的!」我想,我基本同意媽媽的觀點。不光是窗布好看,皇後坐的那把椅子也很不錯,椅子是用翡翠做成的,後面的牆紙也在上面綉了一隻鳳凰,嘿,洋洋散散,龍飛鳳舞!在一個桌子上,還放著一個漂亮的旗帽、幾條玉栽子和一條黃綢子做的手絹,要不是這些東西是被一條紅色的綢帶攔住,我肯定把這些玩意兒先給我媽媽穿戴上,把她裝扮成皇後娘娘!
還有景陽宮,那裡曾經是五阿哥待過的地方,也打扮的很融洽!
故宮這個地方真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