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淺論西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影響

淺論西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1-04 08:18:07

Ⅰ 西藏傳統文化有哪些幾個方面

http://zhuanti.youth.cn/2009/09jnr/wxzl/200903/t20090326_882676.htm
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10/content_17059855.htm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參考資料
[1]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8xzms/2008-06/19/content_15857835.htm

Ⅱ 學習西藏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

風情習俗是民族的標識和徽記。一個民族的習俗文化,又是最能體現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審美情趣的文化現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現了西藏各族人民堅忍不拔的奮進精神、剛毅、強悍的民族性格和誠信無私的道德原則,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奮進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質。西藏高原,自然環境極為嚴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峽谷縱橫、山高路險。在這樣一個近乎生命禁區的嚴酷自然環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創造了令世人為之驚嘆的燦爛文化。

在洪荒遠古時代,食物極為匱乏,先民們或採集或狩獵,後又馴養氂牛綿羊,以肉為食以皮為衣。狩獵、耕種缺乏工具,先民們以石以骨以木為器,一步步創造著人類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災,攻伐、爭斗、殺戮等人禍,雖然給高原人帶來過種種磨難,但人們仍一以貫之,不屈不撓地頑強生存了下來。

經過長達數千年的不懈奮斗,雪域高原上出現了巍然聳峙的雍布拉康、布達拉宮和金碧輝煌的佛堂廟宇。還有汗牛充棟的典籍,獨具特色的藏醫,瑰麗多姿的藝術,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奮進精神,才有了如此輝煌的西藏文化的偉大創造。這種堅忍不拔的奮進精神,今天仍是建設新西藏,開創新生活的動力源泉。

西藏民族剛毅、強悍的民族性格,來自於生存環境的壓力和嚴酷自然環境的磨礪。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人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渺小而無助,惟有力量、勇敢、堅毅與自強不息,才能維系生命的延續和保證民族的發展。

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為人們普遍的審美傾向。正是由於大自然的嚴酷和生存環境的艱難,以及與這一特殊環境相伴相生的生產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剛毅、強悍的民族性格。

跑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愛的體育競技活動,是藏民族勇敢、強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現。賽馬場上,一隊隊驍勇強健的騎手激烈角逐,斗勇鬥智,優勝者會受到人們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長刀,頭纏色線,身著藏袍,衣飾上綴以虎皮豹皮,處處顯現出男子漢的英武陽剛之氣。

而珞巴族男子頭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飾物均用虎、豹、熊、鷹等猛獸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裝飾。在居室的屋檐和牆壁上吊掛一排排獸角獸頭,這也是對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誇耀。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獸角、牛頭作飾。從衣飾、居住、游藝等民俗形式和活動中無不表現出西藏各族人民剛強、豪放的民族性格。

誠信無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則,也是人們關於人格美的評價標准。人們以誠實為美,推崇公正無私,待人誠懇熱情,極為重視友誼。這些道德原則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與自然原因,與人們所處的人地關系和生產生活方式密切關聯。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當人還不足以取得對自然的支配地位時,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無私、真誠信任,才能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從而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發展謀得利益。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個人離開了群體就等於死亡,集體力量的擴大就意味著對自然的敵人和社會的敵人的勝利。

因而每一個氏族成員都有著對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體勞動、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們誠摯的無私的心靈,也強化了對朋友的友誼。這些古老的道德原則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承繼下來,已成為一種傳統美德受到人們的信守和珍視。

誠信、無私與重視友誼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著鮮明的表現。藏族、門巴族和珞巴族擇偶和交友時將誠實和正直作為一條重要標准。到藏族家做客,無論是否相識,主人都會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濃香的酥油茶熱情款待。與藏族交友,他們可以掏出一顆誠摯的心,願為你付出一切。

當你到珞巴族、門巴族和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區遊行,會在路旁溝畔見到一些裝有物品的背簍就地擺放,背簍上壓有石塊或木棍,表示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會去觸動這些已有主人的東西。珞巴族諺語雲:「不撿不是自己分內的東西,不收不是自己種植的莊稼。」

珞巴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會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興。一些部落的待客習俗尤為別致:賓客至,主人熱情迎至客房,取來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殺豬宰雞飲酒,視同家人,給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對朋友、對客人無不是真誠相待,誠信無欺。

當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時代將會更加多姿多彩。

(2)淺論西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影響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在富饒燦爛的西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們只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

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歷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那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習俗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

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民俗文化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文化

Ⅲ 西藏民俗文化形成的依據是什麼

西藏民俗文化論, 民俗是生活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回形成的習俗慣制,答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Ⅳ 紅河谷電影不符合西藏民俗文化的地方

應該是可以

Ⅳ 西藏民俗文化形成的依據是什麼

這一句的話是還是比較通透的,具體的你感覺實際的情況來進行考慮一下

Ⅵ 我的論文-論藏族民俗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幫忙啊,我在諾基亞做促銷,沒有時間想

一、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鮮明的多樣性特徵和繁多的品類

在中國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面臨的保護和傳承危機日漸突出,如何站在文化戰略的高度,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強化文化生態意識,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規劃,採取有效措施,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工程,使其成為經濟建設開發和文化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及其西藏黨政領導者、文化藝術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須應對的緊迫問題。同時世界上有很多人非常關注我們西藏獨特的傳統文化,包括搶救和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問題。關注的焦點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對西藏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應該說這種關注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按照我們的調查,可以說西藏依然是中國保留傳統文化最為厚重、最為豐富的地區。

1.藏文化一元和多元薈萃的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多樣性特徵
西藏地處南亞、西亞與東亞相交叉連接的中心位置,同時又是歐亞古代陸路交通要沖之一,扼絲綢之路南方樞紐地段,是歷史上中印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匯之地。它又地處青藏高原的主體中心位置,是世界屋脊和地球至高極地。在這個背景下積累起來的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呈現出藏文化的一元及其多元薈萃的豐富而又獨特的多樣性特徵和景觀。一方面,由於歷史上幾個關鍵階段的開放吸納和中世紀至近現代的長時期封閉內斂的原因,藏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燦爛的一元文化,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等文化都受到它的巨大影響;還在國內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和內蒙古等省區,國外如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和克什米爾,以及俄國的布利亞特地區等,形成了一個比較龐大的藏文化圈。而在藏族整體一元文化內部,又呈現出多元薈萃的多樣性特徵;另一方面,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不同程度地兼容和保存了歷史上中印和東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為我們認識中印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鮮活的證據。而就其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本身來說,由於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生長過程受其不同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歷史文化淵源、語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多樣性特徵異常鮮明,為我們發展新時代的文化藝術 保存著豐富的文化基因。

2.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繁多的類型和品種
西藏雖然以藏民族為主體,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品類十分繁多。
首先是藏民族的文化藝術遺產,可以分為民間、宗教和宮廷三大類。
民間類:
(1)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諺語、民歌、格言等。
(2)民間音樂,有民間歌曲(果諧、堆諧、甲諧、諧欽、酒歌、山歌、牧歌、弦子、兒歌等)、民間器樂曲(扎年曲、鷹笛曲、豎笛曲、口弦曲等)、民間曲藝音樂(古爾魯道歌曲、折嘎說唱曲、喇嘛嘛呢說唱曲、格薩爾說唱曲、扎年彈唱曲等)、民間戲曲唱腔音樂(白面具藏戲唱腔音樂、藍面具藏戲唱腔音樂、昌都藏戲唱腔音樂、門巴 戲唱腔音樂),等等。
(3)民間舞蹈,有果諧(阿里果諧、山南果諧、日喀則乃尼果諧等)、卓果諧(阿里卓果諧、那曲卓果諧等)、宣(扎達宣、普蘭宣、日土宣等)、廓孜(牛皮船舞)、諧欽(山南諧欽、薩央諧欽、拉章諧欽等)、果孜(古裝士兵舞)、阿諧(打阿嘎地舞)、甲諧(大型儀仗舞)、阿卓(鼓舞,有奪布章卓、斯瑪卓等)、希榮仲孜(野牛舞)、果卓(鍋庄舞)、諧(弦子舞)、熱巴(察雅熱巴、丁嘎熱巴、國青熱巴等)、澤當嘎巴諧瑪、堆諧(拉孜堆諧、定日堆諧、昂仁堆諧等)、瑪恰霞布卓(阿里孔雀舞、亞東孔雀舞、林芝孔雀舞等)、普潤霞布卓(鴿子舞)、波(工布舞)、筒 佳(手鐲舞),等等。
(4)民間戲曲,有白面具藏戲(賓頓巴派、扎西雪巴派、尼木派)、藍面具藏戲(迥巴派、江嘎爾派、香巴派、覺木隆派)、昌都藏戲、德格藏戲、門巴戲(勒布派、墨脫 派)等。
(5)民間曲藝,有堆巴諧巴(祝誦贊詞)、古爾魯(道歌)、喇嘛嘛呢(拉薩派、後藏派、山南派)、扎年彈唱(日喀則派、林芝派)、嶺仲(格薩爾說唱,昌都派、那曲派、衛藏派)、折嘎(吉祥祝願說唱)、相聲、百(征戰壯威 歌)、夏(吟誦對歌說唱)等。
(6)民間工藝美術,有裝飾有吉祥八寶、妙翅鳥、命命鳥等的金屬製品、木刻製品、獸骨製品等。
(7)英雄史詩,有世界上最為宏大的、已搜集到的能夠列出篇目的226部情節各異、內容不同、至今還在 民間說唱流傳的《格薩爾王傳》。
(8)風俗習慣,包括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還有大型的節日活動,有藏歷新年、望果節、林卡節、沐浴節、拉薩的雪頓節、江孜的達瑪節(射箭節)、山南的雅隆藝術節、那曲的賽馬節、阿里的恰欽 節、日喀則的珠峰藝術節、林芝的工布藝術節等。
藏族宗教類:即藏傳佛教藝術,實際上包括原始巫教、苯教和藏傳佛教的藝術,因為前二者是被藏傳佛教吸收而融入其中。它可以分為音樂、舞蹈、面具、雕刻塑 像、繪畫、工藝美術、建築等。
(1)宗教音樂,有寺院器樂、誦經調、羌姆樂曲等。
(2)宗教舞蹈,有苯教羌姆、寧瑪派羌姆、噶舉派羌姆、薩迦派羌姆、格魯派羌姆等。
(3)宗教面具,有原始祭祀面具、神舞羌姆面具(苯教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寺院供奉面具 等。
(4)宗教雕刻塑像,有金屬雕塑、泥陶塑、石雕刻、木雕、獸骨雕、糌粑麵塑、酥油花塑等。
(5)宗教繪畫,有壁畫(畫傳、偶像、神話故事圖、宗教活動儀式圖、壇城等)、唐卡(絲絹唐卡、繪畫唐卡)等。
(6)宗教工藝,有供器、法器等。
(7)宗教建築,有寺院廟宇、宮殿、拉讓(高僧府邸)、塔剎(三塔、五塔、七塔、八塔、一百零八塔、舍利 塔、衣冠塔、眼睛塔、胞衣塔、界塔、龕塔、瓦當塔等)。
(8)宗教習俗節慶,有傳大昭(祈禱大法會)、薩嘎達娃節、熱振帕蚌唐廓節、薩迦金剛節、色拉普結節、那 曲酬神節、十月燃燈節、布達拉宮跳神節等。
藏族宮廷類:主要有宮廷樂舞(布達拉宮嘎爾、阿里嘎爾、昌都強巴林寺嘎爾等)、宮廷歌舞如「囊瑪」等。其次是門巴族文化藝術遺產有:
(1)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諺語、謎語等。
(2)民歌有薩瑪(酒歌)、古典情歌、古歌「東三巴」、悲歌等。
(3)民間戲劇,有獨腳戲式的敘事詩表演《太波嘎列》、原始祭祀戲劇《阿拉卡教父子》、門巴戲等。
(4)宗教樂舞,有「巴羌」等。再次是珞巴族文化藝術遺產有:
(1)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史詩(《創世紀》、《斯金金巴娜達萌》、《阿巴達尼》、《金崗崗日》等)、 諺語、謎語等。
(2)民間音樂,有古典「加金」、民歌(哭嫁歌、哭喪歌、敘事歌、狩獵歌、抒情歌等)、器樂(竹口弦、笛子、 簫、二胡等)、對唱輪唱歌等。
(3)民間舞蹈,有模擬動物動作的狩獵舞、娶親舞「巴糾」、男女群體歌舞、巫舞等。
(4)民間工藝美術,有染色工藝、木器、藤器、雕塑(木雕、竹雕、金屬雕)等。
更次,還有人數很少的僜人、夏爾巴人的文化藝術遺產。

二、西藏藏傳佛教文化藝術遺產應當加以大力保護

西藏是我國藏傳佛教文化藝術遺產主要集中之地,它一方面是藏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因為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也有重要的生態文化價值、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涵蓋了人類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學等及其眾多的邊緣和交叉學科的多種領域,故而應該加以大力保護。

1.宗教文化價值
藏傳佛教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宗教,已有一千多年的傳統,在西藏地區,宗教情感與藝術活動歷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藏族的佛教建築物都裝飾著雕塑、壁畫和唐卡,這些造型藝術可以激發佛教徒的禪思。而今,大多數藏族群眾仍舊信奉佛教,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藝術至今仍然是藏族群眾虔誠信仰的崇拜物和供奉物。因此,藏傳佛教藝術遺產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文物,而且也是活著的文化。為了保持西藏地區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文化的生態平衡,我們必須重視藏傳佛教藝術的宗教文化價值以及對它的保護。

2.藝術審美價值
藏傳佛教藝術本身就包含著宗教的與審美的雙重價值。今天,隨著西藏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藏傳佛教藝術遺產的價值功能正在發生轉換:逐漸從宗教禮拜對象轉換為藝術審美對象,或者說藏傳佛教藝術遺產中固有的藝術審美價值日益凸顯出來。

3.比較研究價值
藏傳佛教藝術是在不斷吸收和同化外來文化影響的過程中形成和演變的,這為我們提供了對不同民族與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進行比較研究的最佳文本。比如,人們可以認識到西部的藏族藝術流派的存在受到了印度藝術(特別是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藝術)的影響,南部的藏族藝術流派的成長受到了尼泊爾藝術的啟發,東部的藏族藝術流派與漢族藝術密切相關。而藏傳佛教藝術又呈現出本民族、本地區的鮮明特徵,實際上它是對本土傳統與外來影響的一種創造性綜合。這對於我們發展當代藝術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4.創作借鑒價值
當代藝術創作應該廣泛借鑒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遺產,包括藏族佛教藝術的遺產。在藏傳佛教藝術中,象徵性的觀念、超現實的造型和表現性的色彩,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當然,藏傳佛教藝術的觀念和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宗教內涵,但這些觀念和形式卻可能啟發我們 的創作靈感,豐富我們的表現語言。
但是,我們的出發點是藏傳佛教藝術包括所有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與發展並重,故而我們如果僅僅將少數民族藝術形式視為當代藝術多樣性發展的「素材」,將會遮蔽其作為人類智慧和情感代表作的豐厚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深化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行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的認識,依靠本土、本地的文化、智慧和語言框架自身能動的文化空間和潛力,使之傳承、運用和發展於當代的文化之中。在保護的同時,必 須做好轉型。如將民族藝術中的表演藝術史詩說唱、藏戲、宗教樂舞、喇嘛嘛呢和各種歌舞等等,改編或製作成音樂、舞蹈、戲曲、電影、電視及其多媒體作品,搬上舞台、熒屏和銀幕。

5.社會學價值
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尚處在原生形態,既依然保存著原始宗教古樸稚拙的遺風,又呈現出系統宗教的成熟、發達和精緻,從中可窺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託和對文化藝術的審美追求,探尋到藏民族的歷史以及多種文明交融發展的軌跡。苯教與佛教兩大宗教形態,融合成為本地域社會的生活行為規范、道德標准、理想及義務等生活哲學,並體現整個社會傳統的意涵及功能。如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藏戲藝術,它包含了神話、戲劇和宗教的三重內涵,涉及超越現實的集體夢想(即神話),在最初的混融性的巫術儀式(即宗教),人們藉助活生生的人的扮演形式(即戲劇),使得這個被情感所激勵的群體,完全溶於一個共同的社會狀態中,從而增加了這一社會肌體的活力和調解矛盾的能力。

6.文化學價值
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積淀厚重,內容豐富,形式獨樹一幟。如反映佛經故事的藏戲藝術,一方面因為藏傳佛教的終極關懷而轉而為獲得解脫與救贖,對神與佛的效命比對政治的效命更為優先,所以人的地位愈不受重視;另一方面由於入世的苯教之職能在佛教中有所保留,藏傳佛教在人與神關繫上人又具有更多的主動性,人在修證佛法的道路上更主要是靠自己的覺悟和精進。作為一種傳統的體現而存在的宗教神話劇,折射出幾千年來這個地區人們的生活智慧,聯系了藏族文化意識的過去與未來,這種原生態的文化藝術,已經成為研究藏區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活化石」。

三、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的對策思考

由於受到世界屋脊地球極地地貌、氣候條件、相對貧乏的生產生活資料等組成的特殊生態環境的影響,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由此呈現出農耕性、游牧性、地域性、宗教性、民俗性的特徵,形成了諸多具有鮮明民族和地方特點的藝術品種和傳統民族民俗文化活動。西藏豐富而繁多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在西部文化中乃至在中外文化中都有著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極具感召力、吸引力、內聚力和親和力。在現階段,如何保持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繼承發展,應做必要的探索和對策思考,逐步制定出具體的政策和各項措施:1.西藏也應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工作提到應有的高度加以重視;2.馬上考慮成立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的領導和工作機構;3.加強西藏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系統研究,逐步使西藏文化學、西藏藝術學的學科建設開始起步;4.對西藏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分級保護制度,編制西藏地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5.加快西藏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 立法工作;6.首先設計並逐步啟動「瀕臨失傳和珍稀的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工程」。

Ⅶ 什麼原因造成了藏族傳統文化保守性的特色

藏族文化-簡介
藏族文化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

Ⅷ 西藏的民俗風情

一,服飾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

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二,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

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四,交通運輸

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

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

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