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文化旅遊
㈠ 新疆巴州有什麼民俗風情
新疆的巴州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簡稱,被譽為華夏第一州,蒙古族聚居區,民俗風情如下: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會,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倖存了下來。
在清政府倡導下,整個蒙古地區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神像以及各種金屬工藝隨之發展起來,宗教氣氛,風靡一時,喇嘛教在蒙古地區成了麻痹人民,馴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騰格里」,蒙古語音譯,意為「天」。蒙古族薩滿教觀念之一。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命運」的意思。祭「騰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宗教音樂,也叫薩滿教歌舞,由蒙古族薩滿巫師表演。使用圓形單鼓伴奏,鼓柄環上套有 銅錢等金屬物,搖之沙沙作響。以鼓鞭敲擊鼓面,按鼓點節奏而舞。祭祀歌曲、巫術歌曲等,則以吟誦及祝辭為主,舞蹈成分較少。表演形式多為獨舞,亦有集體歌舞,可吸收圍觀群眾參加表演。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哈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裡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㈡ 巴音郭楞州有哪些著名的風景秀麗的旅遊地
庫爾勒市是旅遊探險的好地方,境內有許多文物勝跡、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城北的鐵門關。還有王孜千古城、托務其古城、愛力克滿古城、庫爾楚土墩遺址及古陶遺物等。與庫爾勒相連的博斯騰湖也是盪賞荷、旅遊觀光的好去處,目前已開辟的旅遊項目有:「天山草原、天鵝湖、庫車千佛洞、塔克垃瑪干七日游」,「環塔克拉瑪干絲綢之路十日游」,「天山草原放牧民俗風情游」,樓蘭古城探險旅遊",阿爾金山野生動物觀光、狩獵旅遊、西海漁村度假旅遊,空中旅遊等。
鐵門關
位於庫爾勒市北八公里怪石崢嶸的庫魯克塔格山中。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沿孔雀河進入一條30公里長的峽谷。峽谷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鑿。據考,從晉代起,這里就設立了關口,因其地處險要,故名鐵門關。它是焉耆盆地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的鐵關峽谷,在攔河大壩上建起了大水庫,往日奇險無比的古絲路中的一段已淹沒在萬頃碧水中。新建成的水電站,把強大的電流輸往各地。峽谷中依山傍水之處,林木蔥郁、百花斗艷,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點綴其中。
孔雀河風景旅遊帶
孔雀河起源於博斯騰湖,經鐵門關峽谷流經庫爾勒市,是庫爾勒市工業、農業、經濟的命脈。孔雀河全長785公里,河水一年四季不斷流,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常年流量穩定。孔雀河風景旅遊帶上起314國道孔雀河大橋,下止英下鄉太陽島,全長約10公里。目前規劃有四個公園(植物園、孔雀公園、青少年公園、民族風情園);五座橋梁(獅子橋、梨香橋、建設橋、葵花橋、建國橋);六處景點(釣魚園、梨香園、觀景台、百花園、孔雀廣場、團結花園)。孔雀河風景旅遊帶已成為「梨城」人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大峽谷
庫爾楚園藝場牧區大峽谷,距園藝場約40公里,離庫爾勒市區約100公里。大峽谷海拔近3000米,兩側山壁高近1000米,谷中最寬處約50—60米,最窄處約30米,谷底流淌著清澈的泉水,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原始灌木林。在近3公里長的峽谷地帶中,分布著6處瀑布,最高的近400多米,最低的約30米,峽谷兩臂的岩石走向和色彩十分奇特、迷人。峽谷的西側是高山草原,分布有大片的松林並有多種野生動物、植物以及「一線天」等奇特迷人的自然景觀。峽谷夏季最高氣溫近30度,最低氣溫近10度,是夏季避暑、休閑、觀光、旅遊的絕佳景點。
普惠國際胡楊林度假村
度假村位於庫爾勒市西南53公里,為孔雀河下游50公里攔河大壩水庫,陸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湖面40平方公里,天然胡楊林1.7萬畝,水天一色、渾然一體,自然風光優美。目前規劃建設休閑娛樂區、水上游樂區、民族風情動植物園區、狩獵園區、景點服務設施,完成交通道路、給排水工程、供電通訊工程、環衛設施、園林綠化、景點管理設施。
加麥清真寺
位於庫爾勒市團結路,建於1981年。大寺召喚廳高20米,長、寬各9米,召喚樓136平方米,建築面積734平方米。寺內天花板和牆壁上繪有維吾爾族傳統的裝飾圖案,是庫爾勒最大的清真寺。
庫爾勒民族風情園
庫爾勒民族風情園位於庫爾勒市西郊,地處英下鄉恰爾巴克村,風情園佔地14畝,種植有無花果、香梨、石榴、葡萄等果樹,環境優雅、風景秀麗。風情園內的民族風情宴請廳,可同時容納100多人就餐,是一個具有多功能集表演文藝節目、享受美味佳餚、自娛自樂為一體的娛樂場所,還有能容納20人的小宴會廳,適宜小型的宴會。
庫爾勒市太陽島風景旅遊區
太陽島風景旅遊區是孔雀河流域內天然形成的一個河心小島,面積1086畝,距市區10餘公里,島上水草豐茂、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太陽島風景旅遊區屬於人文旅遊資源休閑求知健身類和自然旅遊資源水域景觀類。目前規劃有四個功能區:濱河游樂區、太陽島水上娛樂度假區、民族風情園、植物園區、體育運動區。
羅布泊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年底,徹底乾涸。
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民國20年(1931),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民國31年(1941年),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測的 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後乾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注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的受到齊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後,以其片面之見,錯誤的認定,卡拉河和順湖即中國古記所記羅布泊。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國地理學家范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接著,瑞典人斯文 .赫定系統的提出一套關於羅布泊游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於湖底周期性沉積、抬升和風飽蝕降低的結果。這種游移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 .赫定外,美國人亨庭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倫。中國學者陳宗器發表了「交替湖」的觀點,而蘇聯地質學家西尼村則試圖用構造運動來做解說,圍繞羅布泊游移問題的爭論,延續了一個世紀。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3600年僅1.5 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這說明,游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兩千多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不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於各種局限和偏見,也製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羅布泊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邊,「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是一個單一食魚的民族,豐富的營養使許多人都長生不老。八九十歲都是好勞力,甚至還有一百歲的新郎。羅布人結婚的陪嫁,是一個小海子,這在世界上恐怕絕無僅有。
羅布人村寨
位於尉犁縣南,塔里木河畔,距庫爾勒市區86公里,是羅布人最後的生活之地,有著僅存的羅布人群體,還保留著古老民族原始的生活面貌。
巴音布魯克草原
巴音布魯克草原,位於和靜縣西北,天山南麓,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距庫爾勒市636公里,草原上綠草茵茵,牛羊成群,群山拱抱,河流如帶,地勢起伏遼闊,植物種類繁多,是我國第二大草原。
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泉水。遠在2600年前,這里即有姑師人活動。清乾隆36年,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古部落,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舉義東歸,1773年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定居。這里幅員遼闊,地勢平坦,水草豐美,遍地是優質的」酥油草」。
這里盛產著焉耆天山馬、巴音布魯克大尾羊、中國的美利奴羊和有「高原坦克」之稱的氂牛,被譽為「草原四寶」。每到仲夏季節,草原上鮮花盛開,爭奇斗艷,羊群像白雲游盪,雪蓮花般的座座蒙古包坐落其間。一年一度的草原那達慕盛會,賽馬、射箭等比賽活動更讓遊人流連忘返。
博斯騰湖
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淖爾,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於湖中而得名。
博斯騰湖距博湖縣城14 公里,距焉耆縣城24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略呈三角形,大湖面積988平方公里。大湖西南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小湖區,小湖區有較大的湖泊,總面積為 240 平方公里,湖水西東深,最深 16米,最淺0.8--2米,平均深度約10米左右。總面積1228平方公里的博斯騰湖與雪山、湖光、綠州、沙漠、奇禽、異獸同生共榮,互相映襯,組成豐富多彩的風景畫卷。大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天水一色, 被譽為沙漠瀚海中的一顆明珠。 小湖區,葦翠荷香,曲徑邃深,被譽為「世外桃源」。
金沙灘
古稱鹽場,後改為金沙灘,於2000年舉行沙灘排球比賽一舉成名.位於和碩縣。
樓蘭古城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 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依山傍水,作為亞州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已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到了唐代,「樓蘭」卻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暫樓蘭」的詩句。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要城鎮,為什麼在公元3 世紀後迅速地退出歷史舞台,這是一個至今還沒有真正解開的謎。從樓蘭遺址發掘出的文物震驚了世界,其中有珍貴的晉代手抄《戰國策》,考古工作者還在樓蘭墓葬群中發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經測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屍衣飾完整,面目清秀,定名為「樓蘭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細的漢錦,還有漢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會盧文殘簡等。
沙漠公路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最長的公路。公路於1993年3月動工興建,1995年9月全部竣工。該公路北接輪南油田公路網與會314國道相接,全長城552千米。其中流動沙漠段公路北起肖塘,南至民豐縣城以東23千米的恰安,全長446千米。該公路是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先後由17個科研單位、18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了科技攻關,攻克了流動沙漠中修築上等級公路的一系列世界級難題,項目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該沙漠公路路基寬10米,黑色路面為7米,它採用了強基薄面路面結構,沙基振動干壓實和土工布加固沙基的施工工藝及蘆葦防欄和蘆葦方格防沙體系。路面平整如鏡,汽車時速一般都在100千米以上,最高可達150-180千米。沙漠公路的貫通,對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開發,促進新疆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國內外遊客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開發沙漠探險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今在輪台南鎮沙漠公路0千米和民豐縣恰安沙漠公路的終點處都建有壯觀的沙漠公路綵樓,門樓旁立有宏偉的沙漠公路簡介紀念碑。綵樓兩側書寫著「千古夢想沙海變油田」、「今朝奇跡大漠變通途」的巨幅對聯。當汽車駛入被人們稱作「希望之路」和「幸福之路」的沙漠公路時,不禁使人思潮起伏,感慨萬千!
㈢ 新疆巴州
㈣ 新疆巴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羅布人村寨不錯,有沙漠有胡楊,有塔里木河,還可以領略羅布人文化
鐵門關版這時去也可權以,離市區很近,風景還是不錯的
阿洪口這個季節也可以,蘆葦應該剛長吧,坐坐船,一派江南風光
到團場轉轉也不錯,相思湖,蓮花湖,霍拉山,各縣體會民族風情很不錯的
祝旅途快樂一路平安
㈤ 新疆巴州和靜縣克爾古提景點介紹
新疆和靜縣克爾古提鄉位於新疆中部,天山南簏,焉耆盆地西北部。克爾古提鄉地處山間谷地,氣候溫和,雨季為六、七、八月,佔全年降水量78﹪。鄉東南與托克遜、和碩接界,西鄰巴侖台,北與阿拉溝相通,南北最寬40公里,面積960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61.5萬畝,可利用草場2萬公頃;森林面積16萬畝,天然森林1.07萬公頃。歷史記載,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伏爾加河下游遷徙回歸祖國,清政府頒發赦書,將土爾扈特部安置在和靜地區,克爾古提屬土爾扈特部的一部分。「克爾古提」蒙古語意為「有盤山道路的地方」。
2.克爾古提鄉(小瑞士)
和靜縣克爾古提鄉位於縣城東北的山地峽谷區內,鄉政府所在地克爾古提距和靜縣城直線距離52公里,海撥高度1800米左右。該鄉東南與托克遜縣、和碩縣接界,西鄰巴侖台鎮,北與阿拉溝鄉相通,克爾古提鄉總面積為960平方公里,其中:全鄉可利用草場面積60萬畝,森林面積16萬畝。歷史記載,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伏爾加河下游遷徙回歸祖國,清政府頒發赦書,將土爾扈特部安置在和靜地區,克爾古提屬土爾扈特部的一部分。「克爾古提」蒙古語意為「有盤山道路的地方、半島或沙洲 」。
克爾古提諾爾(山間湖泊)海拔2039米,面積1600平方米,平均水深7米,為淡水湖,湖水流入和碩縣境內,湖在克爾古提溝內,湖以溝為名。湖周圍風景優美,水草豐美,周邊是良好的牧場,該鄉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雲杉12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陰坡,半陰坡,呈帶狀或塊狀分布,屬封閉狀天山水源涵養林區,是旅遊避暑的勝地。
3.克爾古提鄉原始森林-------
克爾古提鄉海拔2000米以上,在林立的山峰間,依山勢生長有一片較原始的森林,該林區的樹木主要以雲杉為主。
4.草原石人(巴州境內唯一的草原石人)
克爾古提鄉石人:石人高1.9米,寬50厘米,從形體上看為一女性,大眼小口,雙手蜷至胸前,面帶笑容、端莊秀美、身體頎長。據長期從事草原石人研究的考古專家介紹,草原石人是亞歐草原游牧民族遺留下來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以花崗岩為材,雕刻成人像,一般立於墓葬地表建築物前,面向東方,或獨身傲立,或成群列布,氣勢恢弘。草原石人是亞歐草原文化的重要遺產,對研究中國古代草原居民的社會狀況、意識形態、生產生活、宗教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㈥ 巴州的景點有哪些
鐵門關:面積為10平方公里,是二十六名關之一,絲路要道,名勝古跡。位於庫爾勒市與塔什店之間的山谷,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 。
普惠度假村: 面積為10平方公里,民族風情動植物園區,狩獵,休閑娛樂等。位於庫爾勒市西南53公里處。
孔雀河旅遊風景帶:全長10公里,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位於庫爾勒市中心,源於博斯騰湖,穿過庫爾勒市區最終注入羅布泊 。
龍山公園 :面積為1500畝,昔日的荒山,如今綠樹成蔭的花園。位於庫爾勒市東北角,臨近218國道。
托乎拉克庄園 :面積為3250平方米,地主庄園舊址典型的「阿以旺」式建築。 位於且末縣城西北2.5公里托格克拉勒克鄉。
扎滾魯克古墓群:面積為2平方公里,世界最多家族叢葬干屍陳列室。位於且末縣城西5公里處,托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
且末國際狩獵場 :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新疆第一家國家批準的野生動物狩獵場。距且末150公里的阿爾金山北麓的塔特勒克蘇與江尕勒薩依之間。
羅布人村寨 :面積為72平方公里,集沙漠、胡楊、河流、湖泊於一體的旅遊區。距尉犁縣縣城35公里,巴州首府庫爾勒市85公里。
胡楊生態園 :次生胡楊林和高大沙丘,月牙小湖。位於尉犁縣城西側,距縣城中心7公里。
孔雀島: 面積為138畝,融沙漠、胡楊之氣,集長天、大地之精華。位於尉犁縣城西5公里處。
阿克蘇甫水上樂園 :面積為100畝,沙漠邊緣最後一片澤國最後一片綠色家園,孔雀河的盡頭,在尉犁縣城以東25公里處。
胡楊人家:面積為10畝,千年古胡楊,樹圍6米,樹高30米 。位於尉犁縣城東北一羅布人宅院中。
西尼爾水庫旅遊區 :面積為17平方公里,天然海灘及餐飲和娛樂配套設施。庫爾勒市東南10公里。
胡楊雕塑園:面積為2210畝,保存最完好的枯死胡楊林。位於沙漠公路向南過塔里木河大橋行至90公里處。
塔里木胡楊林公園:面積為100平方公里,集塔河自然,胡楊、沙漠、石油景觀為一體。 位於輪台縣南沙漠公路70公里處。
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為4.5萬平方公里,我國目前最大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南部阿爾金山以南。
樓蘭古城遺址:面積為10萬平方米,探尋輝煌的樓蘭古國消失遺跡。位於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羅布泊西北岸。
米蘭古城:面積為45000畝,魏晉古建築群遺址及漢代伊循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城東80里處 。
相思湖景區 :面積為7萬畝,魚群盪游,野鴨遍湖,是新疆境內的「微山湖」。位於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子鄉,老工三團對面,離庫爾勒三十二公里。
沙河灣民族風情苑:面積為190畝,民族風情為主的農家樂旅遊。位於距焉耆縣城20公里 。
鄉都葡萄庄園:面積為4000畝,葡萄酒古老的傳說和經典的文化。距庫爾勒市近30公里,距焉耆縣城28公里。
白鷺洲風景旅遊區:面積為20平方公里 ,一邊是殘酷乾旱的沙漠,一邊是沙灘湖泊,位於博斯騰湖南岸。距縣城40公里、庫爾勒市60公里。
阿洪口旅遊區: 面積為10平方公里,觀賞蘆葦和野生睡蓮,位於博斯騰湖西南角。距縣城40公里、庫爾勒市42公里。
蓮花湖旅遊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頗具江南水鄉特色,荷花競相開放,孔雀河的源頭,距庫爾勒市25公里。
揚水站旅遊區:面積為10萬平方米,國家級水利風景旅遊區。位於大湖西南角。
銀沙灘:面積為10萬平方米,湖濱水質透明,沙灘柔軟細膩,白沙如銀。位於博斯騰湖北岸,沿314國道行至26團路口向南行20公里。
金沙灘旅遊度假區:面積為231公頃,碧水悠悠,漁船點點,陽光,沙灘,海浪,和碩縣烏什塔拉鄉314國道以南23公里處。距庫爾勒市160 公里。
紅蝶谷:面積為100畝,成千上萬只紅色的蝴蝶在谷內飛舞。位於和碩縣境內的曲惠鄉的曲惠溝,距庫爾勒市140公里。
金絲特:面積為2.5平方公里,南疆最大的喇嘛廟和南疆特大蒙古包。位於碩縣境內北部山區鮮為人知的紅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