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在海洋旅遊發展中的作用
『壹』 什麼是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的作用
2010年大連海洋大學2010年藝術類專業錄取分數線文史類 237 288.5 270.3 210.6 281.5 253 遼寧 河北 山西 內蒙 吉林 黑龍江理專工類 217.8 282.7 261 210.6 279.3 250.62011年大連海洋大屬學2011年藝術類專業錄取分數線為230僅做為一個參考
『貳』 海洋資源在未來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籌劃建立或已經建立了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人們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海洋捕撈時代,逐漸過渡到未來的「耕海」時代。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在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中,將比在陸地上的農牧場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為同面積的單位產量,海洋養殖的產量要比陸地種植高出100倍。人們將大量養殖海藻和海草等,供應陸地上的牛、豬、羊等作飼料,從而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世界海底田園的總產量不久將會從目前的2000萬噸躍增到5000萬噸,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將由水下聯合收割機來割取,然後由鋼索吊裝到船上。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世世代代捕魚用的漁網將被強大的吸水裝置替代,利用電場發出的光、一定頻率的聲音和溶於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夠引誘和迫使魚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連水帶魚一起吸進船艙中。到那時,連同海底牧場向人類提供的各種魚蝦類一起,人們從海洋中所獲得的海味將達10億多噸,比現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隨著世界對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和人們對這些資源的大量開采,陸地上的這些資源將日益枯竭。使人們勢必將目光轉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據估計.海底的石油蘊藏量約為900億噸,僅北冰洋的石油儲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大陸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與開采,己發現了500多個油氣田,一個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邊緣鑽探計劃的實施已近尾聲。探索和開采海底石油,並將把生產基地建在海底。對於海底石油開采後的運輸問題,人們將用大型潛水艇。設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裡面裝上10萬噸原油,由潛艇拖帶航行。也有人設計用飛船裝運。
海洋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人們稱之為「藍色的煤海」,它將轉化為人類未來的能源。未來的海洋熱能轉化廠,將設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電纜供給城市用電。被譽為「未來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陸地水高得多。從重水中可以提取氫的同位素,科學家們正在用它來進行熱核反應試驗,如果獲得成功,它將成為取之不盡的能源。
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將建造「海底城市」,這己不是幻想,而是現實。目前,日本已為阿拉伯國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動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鋼鐵做成,中心是一座6層大廈。設有室內小花園、電影院,水電全部自己供應。它可以滿足海上採油工作人員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這個浮動「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們收起來,就可以當船行駛。將來許多海上工廠,將在原料生產地或市場附近的海域興建起來,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質需要。日本四國島西南面的龍串灣,有個「海中公園」,人們在海底透過 16面直徑 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飽覽海底奇景:奇形怪狀的礁石,五彩繽紛的珊瑚,各種奇麗的魚兒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從美國第一個建造了水下實驗室以後,不少國家紛紛效仿,在海底建造「鋼屋」和其他建築,「屋」內氣壓和海面相同,人們可以在裡面正常地工作,維修海底油氣井,打撈沉船,海底勘探或為潛艇補給等。另據報道,日本一群工程師、建築師。計劃在離東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設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決未來人類住的問題。海洋城將建於200米深的海底,有4層樓高的鋼骨平台,離海面約70米,面積23平方千米、全城由1萬條堅固直柱頂住,直柱附近設有感應裝置。可測台風、海嘯及暗流,自我調整力度以抵抗這些外來壓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穩。海洋城除了住宅區外,還有一個商業中心,400個網球場,8個高爾夫球場,兩個棒球場,1個栽種水果蔬菜的人工田,還有縱橫相連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設費用估計需要2000億美元,這項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紀末完成。到21世紀,這座「海底城市」將居住萬人以上,那時,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將會跟大陸一樣,變得熱鬧非凡,越來越多的人將去發掘它、建設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描繪這張碩大無比的宏偉藍圖。
海洋的未來向人們展示了輝煌的前景,廣袤的海洋將給人類作出巨大的奉獻。
『叄』 談談建設先進海洋文化,如何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建設先進海洋文化,必須繼承優秀的海洋傳統文化,否則海洋文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中國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雖說我國是個農耕文明的國度,但還有很多文化傳統來源於海洋。中華民族祖祖輩輩所居住的大地,東南兩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這樣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祖國悠久的海洋文化。考古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沿海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中國古代的航海業和航海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古人還留下了眾多描寫海洋的詩詞作品,如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等,足見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我國海洋歷史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旅遊文化或海洋民俗文化中都能挖掘出無數亮點。較具有代表性的,如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歷史性地開辟了亞非海上航路,傳播了中華物產和中華文明。更重要的是,在與不同國家進行文化、經濟交流的同時,沒有佔領別國一寸土地,沒有建立一個要塞,沒有掠奪一份財富。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華民族發展和平共處、睦鄰友好關系的精神實質,是相互尊重、和平友好的偉大實踐,不僅完美地展示了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傑出典範和成果。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對待海洋的態度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建設先進的海洋文化,就必然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並發展。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文化氛圍更加融洽和諧,文化創新更加積極活躍,文化產品日益豐富。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對外文化交流、非物質遺產保護、舞台藝術、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都顯現了勃勃生機。當代中華兒女,踩著前人的足跡,正以更加抖擻的精神、更加科學的態度、更加穩健的腳步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路上昂首前行。雖然目前海洋文化在文化部門還沒有一個專門機構加以關注,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海洋局以及全社會對海洋文化越來越重視。我們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漸深入,如對海島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學、海洋旅遊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環保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科普的研究和海洋文化歷史遺產保護等等。有關的海洋院校、海洋論壇、海洋博覽會、海洋文化節等也在日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相信這些必將有力地推動海洋事業的蓬勃發展,必將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肆』 海島旅遊在海洋旅遊發展中的意義
海島旅遊復開發對當地的影響
島嶼制發展旅遊業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會給當地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首先,在經濟方面,由於海島旅遊開發的資金主要來自其他地方,當地在發展旅遊時的參與水平低,導致外匯收入的漏損率高.海島吸引的客源市場范圍狹窄,易導致對這狹小范圍客源市場的過分依賴,從而造成其旅遊經濟的脆弱性.客源市場預測的不準確,也容易造成旅遊經營的虧損.
其次,若不能加強防範和進行嚴格的管理,在島嶼上發展旅遊業可能引起一些社會文化的糟粕,如民俗文化和歷史景點的廉價出售、違法犯罪、追隨旅遊者的生活方式、失去原有的價值觀念等,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迅速傳播進來.
第三,島嶼旅遊開發造成一些環境問題,諸如海濱城市化、建築物垃圾向海里傾倒、農業及自然植被的用地被擠掉等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通常是缺乏嚴格的旅遊規劃體系以及旅遊活動及其設施集中在海濱的幾個地方。
『伍』 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的優勢分析及幾點建議
海洋文化產業是當代海洋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建設和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海洋文化傳播、促進海洋經濟與科技文化融合發展、服務海洋外交、提高國民海洋意識、捍衛海洋權益、推進海洋建設、發展海洋文明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分析師認為,現階段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沿海各省對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有了極大提高,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科技指導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對傳統海洋文化產業強調較多,而對未來新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研究不夠。海洋文化旅遊發展迅速,而促進科技文化融合和產業跨界發展的創新舉措不夠。對海洋節慶、海洋民風民俗開發初見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項目培育不夠。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受到重視,而深挖內涵、發揮文化精神引領作用的努力不夠。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產業的低水平發展、淺表性開發和重復性建設。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門類過度集中,經營模式趨同,產品的主題、風格同質化等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在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還要在具體辦法上引入創新元素,探索創新模式,以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突破,讓海洋文化成為創新發展的動力,使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經濟帶成為創新發展的高地。
『陸』 海洋文學的意義
中國古代不僅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有著發達的海洋觀,主要是:世界海洋論、有機論自然觀、以海為田的資源觀、和為貴的外交觀、整體論的科學觀和方法論。傳統海洋觀以及悠久的海洋開發歷史,對當代中國全面發展海洋文化,建設海洋強國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海洋論、和為貴外交觀以及兩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引導我們勇闖大洋,發展傳統友誼,建設和諧海洋。
中國古代有世界大陸論和世界海洋論。其中,世界海洋論認為:「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玄中記》);海洋之大無法想像,「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以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南華真經·外篇·刻意》)故古代稱海洋為「百穀王」、「無底」、「天池」等。
戰國時,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人類居住的世界相對很小,只是浮在浩瀚大洋上一些大陸島而已,稱為九大州,每個大州又有九個小州組成,中國只是其中一個,被稱為「赤縣神州」。每個小州有裨海環繞,大九州為大瀛海圍繞直到海天之際。赤縣神州只是浮在大洋上的81個大陸島之一而已,也並非一定在世界中央。鄒衍的大洋中浮著大陸島的概念得到渾天論和天地結構論潮論的支持,渾天論在唐代之後成為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論。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海洋觀認為,世界各國是相互平等的,因而應是友好的,中華民族沒有恃強凌弱的基因。
中國對海外有著美好的想像和探索的沖動。春秋時,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表明了他推行大道的決心和不惜飄洋過海另創樂土的信心。戰國時,北方沿海地區就流傳著海外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傳說。秦始皇更派徐福出海求仙;無獨有偶,漢武帝也派人出海求仙。《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中國使臣去海外各國,航行南海、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已到達印度東南部和斯里蘭卡。早在世界史上的地理大發現之前的1405年-1433年之間,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到達55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赤道以南的肯亞。
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以鄰為睦,中外海上友好交流也源遠流長。隋唐時,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不斷來中國學習,得到中國的友善接待和無私幫助。唐代鑒真更東渡日本,傳授中華文化。宋元時,在泉州港甚至形成市舶司官員為外國商船返航祈求順風的禮儀。泉州的九日山祈風石刻遺址,充分體現了這種友好的政策。鄭和下西洋恢復發展了中國與東西洋各國的友好關系,國外使臣不斷來華。1413年印度古里派來使臣和隨從人員就達1200人。1417蘇祿國(位於今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巴哈刺與西王、峒王率340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接待。歸途中東王病逝於山東德州,就地埋葬。明成祖朱棣下令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親撰碑文。1419年鄭和船隊回國時就有17個國家的使臣來華。從洪武開始,明朝與琉球建立封貢關系,十分友好,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柒』 海洋文化對推動舟山群島新區的發展有何意義
沒什麼實際意義,想寫官樣文章硬聯系你就只能瞎編了。比方說你可以解釋什麼是海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那舟山群島加大開放,就能賺錢,就有意義了
『捌』 海洋旅遊業如何發展
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有關海洋文化的定義也多達幾十上百種,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有的認為:海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是人類擁有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認為:海洋文化是一種泛文化意義和文化現象,是海洋生態環境所提供的對人們生活、生產、價值觀念、性格、習俗的物質的精神的總體文化現象和表現。西方學者認為:古希臘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頭
『玖』 海洋旅遊的世界海洋旅遊發展現狀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和《21世紀議程》的實施,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為了搶占海洋時代的新優勢,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相繼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如韓國制訂了「海洋韓國——21世紀戰略」,日本大力實施「海洋立國」規劃。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經濟布局也日益向沿海地區聚集,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總產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本世紀的一萬多億美元。僅以美國為例,作為海洋大國,美國海洋線長22680公里,其專屬經濟區海域總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海洋及相關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支柱之一。2002年以來,美國海洋直接相關的產業總產值每年都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的就業機會在200萬個以上,美國沿海地區每年經濟產值總計超過1萬億美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約十分之一的比重。與此同時,全球人口的趨海性也進一步增強,約65%集中在海岸帶地區。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依賴海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海洋旅遊業是世界海洋經濟的最大產業之一,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海洋旅遊業大致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前,海洋旅遊業發展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一是海洋旅遊在世界旅遊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呈現強勢增長態勢。在全世界旅遊收入排名前25位的國家和地區中,沿海國家和地區有23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佔到全世界的近70%。二是海洋旅遊在各國國民經濟中所佔地位日趨重要。在西班牙、希臘、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海洋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或支柱產業,在熱帶、亞熱帶的許多島國,海洋旅遊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有的甚至佔到國民經濟比重的一半以上。三是熱帶和亞熱帶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遊中佔主導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南太平洋地區和南亞地區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海洋旅遊的新熱點。這些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盡管其開發時間和發展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都是很好地把握並且利用了各自擁有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機遇。大多數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都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南太平洋到美國夏威夷和南亞的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傳統文化積淀與現代時尚元素的結合,不僅成為最有魅力的旅遊吸引物,而且成為了旅遊目的地的獨特形象。
『拾』 海洋旅遊經濟的發展重要性
歷史證明,凡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國家,皆可國勢走強,反之則國勢衰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經濟布局正日益向沿海地區聚集,中國經濟從未像現在這樣依賴海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按照規劃,到2010年,我國將逐步成為海運強國、船舶工業強國、海鹽生產大國、海洋旅遊大國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大國,並最終成為海洋強國。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海洋旅遊產業,不僅是我國自身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勢所趨。 眾所周知,地中海岸、夏威夷、巴厘島、冰島都是舉世聞名的海洋旅遊勝地,每年大量的觀光遊客為當地政府提供豐厚的財政收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出境游的行列。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歐美旅遊最大的客源國。而海洋旅遊線路成為我國居民出境游最重要的選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冰島、挪威、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海洋旅遊大國或地區,是我國居民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當國人爭相出境觀賞異域風光的時候,我國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也正受到洋人的青睞,其中也包括異彩紛呈的海洋風光。
我國擁有18000公裏海岸線、6500多個海島和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海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可供開發的濱海旅遊景點達1500多處,目前已開發或部分開發的濱海人文景點、海岸景點、奇物景點和山丘景點僅350處,大約佔全部可開發景點的23.5%。 海洋旅遊在發達國家早已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但在我國,除了海洋風光游,休閑漁業和潛水、沖浪等海洋旅遊則才剛剛起步。
浙江在我國海洋旅遊業起步較早。該省有著6600公里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3000餘個島嶼和廣闊的海域,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但以前,住在海邊的漁民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漁為生。
上個世紀90年代後,由於過度捕撈,浙江省沿海海洋漁業資源呈現衰退趨勢,休閑漁業等三產開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海洋旅遊開發起步最早的要數舟山的普陀和寧波的象山。據舟山市旅遊局負責人介紹,1999年該市就充分利用海洋旅遊資源,舉辦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沙雕節,當時有15萬遊客擁入朱家尖南沙海濱。幾屆沙雕節辦下來,不僅為舟山打響了旅遊品牌,而且還為該市旅遊相關產業帶來了兩億元的社會聯動效益。去年,該市的旅遊收入超過了25億元。
而象山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開發海洋旅遊」的口號,海上風情園、紅岩景區、金沙灣度假村等一批新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浙江省旅遊局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各種參與性、實踐性和超前性的旅遊內容進一步充實到了當地海洋旅遊中,游泳、燒烤、張網、垂釣、觀海聽潮、野外求助等一系列綜合性的海洋旅遊項目越來越受歡迎。海洋旅遊已成為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海南三亞是我國惟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也是世界上熱帶海洋旅遊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世界旅遊組織把三亞認證為4A級旅遊目的地。據國際環境保護組織對世界48個國家158個主要城市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評價,三亞空氣質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第一。「椰風海韻醉遊人」,每年有300多萬的海內外遊客到三亞休閑度假、居住養生。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海南建省17年,旅遊業在全國的排名已由原來的26位升至15位。
瀕臨渤海和黃海的山東是我國另一個海洋旅遊資源大省,其海岸線長達3120餘公里。該省的青島和威海是我國北方最具吸引力的濱海旅遊城市。 近年來,廣西沿海地區也紛紛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加大了對旅遊業的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了以北海為中心,連接北京、上海、廣州、桂林、海口、西安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如今,廣西沿海已建成集休閑、度假、觀光、出國等為一體的「濱海旅遊走廊」。今年上半年,到廣西北海、欽州、防城港3市旅遊的中外遊客超過300萬人次。
繼浙江、海南、山東、廣西之後,遼寧、河北、廣東、江蘇等沿海省份也陸續把海洋旅遊業納入其發展規劃,這必將為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的整體實力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