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牙刷盒的發展史
A. 牙刷筒的發展史
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批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禮記》中: 「雞初鳴,咸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葯水揩齒。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 「牙刷」一詞,郭玉詩中雲: 「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元代社會上層人物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和中草葯研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另據考古發現,我國1000多年前遼代古墓中出土了兩支骨制牙刷柄。可見我國比歐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類似現代的牙刷。
在歐洲,牙刷是由英國皮匠愛迪斯於1780年在倫敦首先發明的。在此之前,歐洲人用布擦洗牙齒,愛迪斯認為用布擦牙效率太低,而且擦不幹凈,他把鬃毛縛在骨頭上,刷牙效果很好,從此改進了歐洲人的刷牙工具,愛迪斯創立的公司至今仍在生產牙刷。
現在通常的牙刷有四個部分:刷頭、刷頸、刷毛和刷柄。刷頭應稍短、稍窄、以便伸入整個口腔,刷凈難刷的部位。刷頭最好成圓弧狀,以免刮傷牙肉。刷頸要有適當的彎度,以配合 牙齒床的弧度而深達後臼齒區。刷毛要軟硬適當,頂端經過特殊處理,免得損傷牙齦及牙釉質。刷毛部分的外側應稍長且柔軟,以利牙齦的按摩。刷柄以好握為度。一般的牙刷,應用過3個月左右更新一次,刷毛已向兩側傾倒的牙刷,不可再用,它不僅無法清除牙垢,而且易傷牙齦。
近年來,德國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雙柄牙刷,牙刷的兩個末端呈U字形,上 有扇形的刷毛,可同時將牙齒內外側刷干凈,還有一種電動牙刷,靠振動按摩牙齦,治療牙痛病。
最早的牙膏是古埃及人發明的.
最早發明牙刷是英國的威廉.艾迪斯.
最早的牙膏公司是英國高露潔.
潔齒品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2500年前,希臘人、羅馬人、希伯萊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潔牙劑的記載,早期的潔齒品主要是白堊土、動物骨粉、浮石甚至銅綠,直到十九世紀還在使用牛骨粉和烏賊骨粉製成牙粉。用食鹽刷牙和鹽水漱口至今也還存在。而我國唐朝時期即已有中草葯健齒、潔齒的驗方。十八世紀英國開始工業化生產牙粉,牙粉才作為一種商品。1840年法國人發明了金屬軟管,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適的包裝,這導致了一些商品形態的改革。1893年維也納人塞格發明了牙膏並將牙膏裝入軟管中,從此牙膏開始大量發展並逐漸取代牙粉。
牙膏是在牙粉的基礎上改進形成的,早期的牙粉主要用碳酸鈣作為磨擦劑、以肥皂為表面活性劑。上世紀四十年代起,由於科技的迅速發展,牙膏工業也得到很大的改進,一方面是新的磨擦劑、保濕劑、增稠劑和表面活性劑的開發和應用,使牙膏產品質量不斷升級換代;另一方面,牙膏還從普通的潔齒功能發展為添加葯物成為防治牙病的口腔衛生用品,最突出的是加氟牙膏,使齲齒病發病率大大減少。1945年,美國在以焦磷酸鈣為磨擦劑、焦磷酸錫為穩定劑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亞錫,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
不是同時產生的.
B. 牙刷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牙刷的國家。據考證,遼代應歷九年(959年)就有了植內毛牙刷。到容趙匡胤建宋(960年)之後,史書上關於牙刷的記載便多了。周守忠撰寫的《養生類纂》一書中就載有:「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並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可見當時已從植毛刷發展到馬尾刷。由於牙刷製造粗陋,人們對它的作用認識很不夠。到了元代,人們才漸漸重視起來。有個叫郭鈺的詩人寫詩贊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
在歐洲,最早的牙刷於1780年問世,用的原料是骨柄鬃毛。1840年之後,歐洲才大量生產牙刷,稍後傳到美洲大陸。歐洲人使用牙刷至少比我國晚了700年左右。
C. 飯盒的發展歷史
飯盒的前身抄是食盒,用以盛襲放食品、食具或其他禮物的,可提可挑的大盒子。食盒是舊時民間大量使用的盛放食物的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已經從今人的生活當中完全淡出,成為了古玩市場上的一項藏品。
古時的士紳名流,出門訪友,或參加詩社、文社的活動,與至交把酒言歡,常會事先准備一些餚食果品,作為助興的下酒菜。初春時節,文人士夫出門踏青郊遊,也會攜帶酒菜食物以備野餐。食盒就是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於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有木、竹、琺琅、漆器等材質,其中又以木質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紋理細密、色澤光潤的硬木,堅固而有韌性,製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時候不易晃盪。加之古時的傢具多為榫卯結構,硬木在拼接、製作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觀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紋理色澤,給人一種典雅莊重之感,既美觀又實用。
飯盒是由食盒演變過來,隨著社會的歷史發展,食盒在人們生活中的職能已由更加輕便的飯盒所替代。
D. 牙膏和牙刷的產生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他們是不是同時產生的
史?
1 下一篇文章
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批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禮記》中: 「雞初鳴,咸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葯水揩齒。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 「牙刷」一詞,郭玉詩中雲: 「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元代社會上層人物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和中草葯研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另據考古發現,我國1000多年前遼代古墓中出土了兩支骨制牙刷柄。可見我國比歐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類似現代的牙刷。
在歐洲,牙刷是由英國皮匠愛迪斯於1780年在倫敦首先發明的。在此之前,歐洲人用布擦洗牙齒,愛迪斯認為用布擦牙效率太低,而且擦不幹凈,他把鬃毛縛在骨頭上,刷牙效果很好,從此改進了歐洲人的刷牙工具,愛迪斯創立的公司至今仍在生產牙刷。
現在通常的牙刷有四個部分:刷頭、刷頸、刷毛和刷柄。刷頭應稍短、稍窄、以便伸入整個口腔,刷凈難刷的部位。刷頭最好成圓弧狀,以免刮傷牙肉。刷頸要有適當的彎度,以配合 牙齒床的弧度而深達後臼齒區。刷毛要軟硬適當,頂端經過特殊處理,免得損傷牙齦及牙釉質。刷毛部分的外側應稍長且柔軟,以利牙齦的按摩。刷柄以好握為度。一般的牙刷,應用過3個月左右更新一次,刷毛已向兩側傾倒的牙刷,不可再用,它不僅無法清除牙垢,而且易傷牙齦。
近年來,德國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雙柄牙刷,牙刷的兩個末端呈U字形,上 有扇形的刷毛,可同時將牙齒內外側刷干凈,還有一種電動牙刷,靠振動按摩牙齦,治療牙痛病。
最早的牙膏是古埃及人發明的.
最早發明牙刷是英國的威廉.艾迪斯.
最早的牙膏公司是英國高露潔.
潔齒品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2500年前,希臘人、羅馬人、希伯萊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潔牙劑的記載,早期的潔齒品主要是白堊土、動物骨粉、浮石甚至銅綠,直到十九世紀還在使用牛骨粉和烏賊骨粉製成牙粉。用食鹽刷牙和鹽水漱口至今也還存在。而我國唐朝時期即已有中草葯健齒、潔齒的驗方。十八世紀英國開始工業化生產牙粉,牙粉才作為一種商品。1840年法國人發明了金屬軟管,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適的包裝,這導致了一些商品形態的改革。1893年維也納人塞格發明了牙膏並將牙膏裝入軟管中,從此牙膏開始大量發展並逐漸取代牙粉。
牙膏是在牙粉的基礎上改進形成的,早期的牙粉主要用碳酸鈣作為磨擦劑、以肥皂為表面活性劑。上世紀四十年代起,由於科技的迅速發展,牙膏工業也得到很大的改進,一方面是新的磨擦劑、保濕劑、增稠劑和表面活性劑的開發和應用,使牙膏產品質量不斷升級換代;另一方面,牙膏還從普通的潔齒功能發展為添加葯物成為防治牙病的口腔衛生用品,最突出的是加氟牙膏,使齲齒病發病率大大減少。1945年,美國在以焦磷酸鈣為磨擦劑、焦磷酸錫為穩定劑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亞錫,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
不是同時產生的.
E. 牙刷的發明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古人最早使用的牙刷被稱為「咀嚼棒」,是一根尺寸類似於鉛筆,一端被磨軟,露出纖維組織的木棍。起初,人們僅用咀嚼棒摩擦牙齒,棒子上並沒 有牙膏之類的摩擦物質。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墓穴中就出土了這樣的潔 齒工具。直到今天,某些地方的人們仍舊在使用咀嚼棒。非洲的許多部落都只從山甘藤上截取樹枝,製作咀嚼棒,因此這種樹又名「牙刷樹」。美國牙醫協會 發現生活在美國偏遠地區的居民也用磨製木棍當牙刷,在美國南方,這種工 具被稱為「木棍刷」。從效果上看,咀嚼棒和木棍刷完全可以和現代的尼龍刷 毛牙刷相媲美。根據牙科醫生的報告,一位居住在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 市的老年男子終生都使用經過磨製的美國榆樹樹枝清潔牙齒,他的牙齒始終在1938年尼龍正式投放市場之前,西方一直用西伯利亞豬的鬃毛來製作牙刷刷毛。完好無損,沒有齲齒,牙齦也十分健康。最早的鬃毛牙刷出現在1498年前後的中國,形似我們今天使用的牙刷。 製作刷頭的鬃毛由人們手動從豬的脖頸上拔取,這種豬生活在西伯利亞和中國的寒冷地區,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生長出了較為堅挺的鬃毛。將鬃毛捆綁 在竹子或骨頭製成的手柄上就製成了牙刷。前往東方的歐洲商人將中國人的 牙刷介紹給了歐洲人,但是後者發現豬須過於堅硬,令人難以忍受。在當時的歐洲,養成刷牙習慣的人(這種習慣在當時尚未普及)更願意選擇刷毛較柔軟的馬鬃牙刷。被稱為「現代牙醫學之父」的法國醫生皮埃 爾福查德詳細描述了歐洲人使用的牙刷。在寫於1723年的牙科教材《牙科 外科醫師》中,他指出馬鬃牙刷在牙齒保潔方面毫無成效(這種毛太柔軟了),同時嚴厲地提出大部分人從不或很少清潔牙齒。福查德建議人們每天使用一 小塊天然海綿充分擦拭牙齒、牙齦。其他動物的毛發也曾被用來製作牙刷的刷毛,例如獾,這些牙刷都曇花 250一現。很多人仍舊喜歡像羅馬人那樣在飯後用堅硬的棘刺剔牙,或者用黃銅或銀質的牙簽。在很多情況下,金屬牙簽都比用堅硬、天然的動物毛發製作的牙刷更安全。19世紀的法國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剛一提出疾病細菌學說,牙科專家便意識到各種動物毛發牙刷(總是保持潮濕狀態)都在積聚微生物細菌,並 滋生真菌,插進牙齦的鬃毛尖端有可能造成各種口腔感染。用開水為動物鬃 毛牙刷除菌又會過度軟化刷毛,甚至使其徹底報廢。另外,質量上乘的動物 刷毛牙刷價格昂貴,人們無法頻繁更換牙刷。直到20世紀30年代,人們才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F. 人類牙刷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專理口腔屬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兩個星期。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葯水揩齒。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詞。
G. 牙膏和牙刷的產生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他們是不是同時產生的
大約在1770年,英國的威廉·阿迪斯因為煽動騷亂,被監禁在新蓋特監獄的一間牢房裡。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後,和當時的大多數人一樣,用一小塊布擦牙齒。從古代起人們就是這樣擦的。突然,阿迪斯的腦海中冒出了一個主意:在吃肉留下的一塊骨頭上鑽一些小孔,再向看守要幾根硬的豬鬃,把它們切斷,綁成小簇,一頭塗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就這樣,阿迪斯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把牙刷。
實際上,我國用牙刷的歷史最早。在遼代應歷九年(公元959年)的古墓中,已發現兩排八孔的牙刷。不過,現代牙刷還是從阿迪斯的發明起步的。
中國古代牙膏的起源
牙膏起源於古中國和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國就已有了保護牙齒清潔口腔的記載。春秋時期《禮記》上就有「雞初鳴,咸盥漱」的記載。我國最早使用的漱口劑有酒、醋、鹽水、茶及溫水等。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茶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潔。我國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復方配製的潔牙劑。以後又逐漸發展到採用香葯去穢。就是在牙齒清潔劑中加入清熱解毒的中葯如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蘭等,不僅能保持口腔清潔,還有治療口腔疾病的作用。
我國於公元前數世紀已經開始用刷牙的方法來清潔牙齒,當時 使用的工具十分簡單,如楊柳枝。東漢高世安譯(公元25年)《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講到洗浴時所需的七種用具,其中有「六者楊枝」之句,當時楊枝,就是一種將楊枝的一端或兩斷打扁成刷狀製成的牙刷,形如掃帚,以蘸葯刷齒,最原始的牙刷隨著佛教的傳入在開始出現了。
牙簽,傳說是印度人發明的,也是隨著佛教傳入我國。我國較早的名稱叫剔齒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柳枝去風消腫止痛,其嫩枝為牙杖,剔齒甚妙。」到清代,還出現了帶有各種圖案裝飾的銀制牙簽。此外,還有用動物牙齒制的牙簽
遠古女屍牙齒潔白 考古家稱9千年前就有牙膏
據英國阿娜諾娃網站報道,保加利亞考古學家表示,近期發現的一具9千年前石器時代的女性屍體,令考古學家吃驚的是,這具女屍的牙齒保存光潔度十分完好,推斷其生前的牙齒光潔度不亞於好萊塢明星朱莉婭-羅伯茨。根據這一發現可以大膽推測,人類在石器時代就有原始「牙膏」物質,可以有效地清潔牙齒。
H. 跪求一次性餐盒的發展歷史!!!
自從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於1986年在火車上開始使用至今,雖然只有十多年歷史,但因其衛生、方便、價廉等優勢而在全國范圍內大量使用,由於未及時加強管理,因而造成了全國范圍內景觀及環境的嚴重污染,從鐵路、船運、航運到各旅遊景區及各大中城市,隨處可見的白色發泡餐盒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有人強調應加強回收管理,可是沒有充分考慮如何回收這些體積大、比重小,又特別贓的廢棄餐具,並且如何對其進行合理利用等問題;
有人建議應禁止使用這些難於環境消納的塑料餐具,代之於易於降解的紙類餐具,可是卻沒有充分考慮中國的飲食結構、生活水平以及造紙過程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
有人認為目前大量使用的發泡快餐餐具具有質優、價廉等優點,唯一缺點是其難於環境消納,如果能將其研製成可環境消納的降解塑料豈不解決了問題,可是卻沒有考慮降解對資源的一次性消耗、對環境的整體效益以及技術的難度等問題。
那麼,一次性餐具污染究竟該如何治理?新型環保餐盒又有誰來擔剛?替代工作又該如何開展?根據本人多年來對餐具污染治理的經驗提出如下一些看法,供有關部門參考。
一. 塑料餐具污染及其治理的歷史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食用快餐的人越來越多, 因而快餐餐具如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碗、盤等的用量也越來越大,年使用量高達100億只以上。而製作這些餐具的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PS)樹脂等,這些高分子材料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以及防老化技術的不斷提高,其強度越來越大,這給生產和應用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然而, 這些經一次性使用後的餐具因不能再作餐具使用,而回收利用又有許多困難, 如回收產生的經濟效益問題, 回收技術問題等, 因而回收率很低,特別是發泡聚苯乙烯類餐具。這樣致使大量的塑料餐具漂落在各個角落, 特別是鐵路沿線、旅遊景點和垃圾場。而這些高分子聚合物因光、熱及自然力對其不敏感, 同時目前還無一種微生物或酶可以直接將其分解, 因此, 在自然界分解消失相當困難, 這樣,環境中廢棄的塑料餐具將與日俱增, 給人類的生存環境,特別是對動植物、水土及自然景觀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紛紛立法或制訂政策禁止或限制非降解難回收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我國政府早在「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規劃中就把光·生物雙降解塑料地膜列入了專題攻關研究,而鐵道部也於1991年將《客運列車新型快餐飯盒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列入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合同號為91—Y10 <F>),由鐵道部勞衛所負責攻關研究。
近幾年來, 特別是自1994年10月13~15日鐵道部於銀川召開「 鐵路沿線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研討會 」以來, 對塑料餐盒的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成了新聞媒介的一個熱門話題, 餐盒大戰拉開了序幕,在報紙上進行大量報導的同時, 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及杭州、深圳等地的電視台對塑料餐盒的污染與防治也進行了大量的報導, 引起了全社會強烈的反響。
塑料餐盒污染如何治理? 中國快餐盒走向何方? 新老快餐盒企業怎樣發展? 等等的問題一時成了新聞界、學術界以及政府部門的熱門話題和研究關注的焦點, 各種會議接踵而來。
1995年4 月7~8日, 在中國工程塑料學會降解塑料研究會的主持下,在北京召開了「 降解塑料餐具應用研討匯報會 」, 全國人大、國家環保局、輕工總會以及鐵道部等部門的領導及有關專家和餐盒生產廠參加了這次會議,並且成立了在中工程塑料學會降解塑料研究會領導下的降解餐具技術協作組, 對「白色垃圾」如何治理及快餐盒的發展起到了正確的引導作用。
1995年4月18日, 在鐵道部的主持下, 於北京召開了「鐵路快餐盒更新換代工作會議」 , 新老餐盒研究生產廠及鐵路有關主管部門140餘人參加了這次會議, 首次將鐵路餐盒更新換代的要求和計劃公布於眾, 並提出從95年6月5日( 世界環境日 )起對符合鐵路有關要求的快餐盒進行試用,並根據試用情況選擇適合鐵路使用的新型可降解快餐盒作為非降解塑料餐盒的換代產品。
在鐵道部有關領導提出「 以紙代塑 」 口號的影響下, 許多企業瞄準了紙制餐盒這塊市場, 特別是鐵路這塊大市場,紛紛投資上馬。
1995年8月1~4日,由中國包裝報發起並主持召開了「 紙杯、紙盤、紙板及紙漿模塑技術展示及研討會 」, 180多位來自國內外與紙制餐具有關的企業參加了這次會議, 將紙制餐具的發展推向了高潮。
一時間, 紙塑之爭爭昏了許多人的頭腦,紙制餐盒生產線如雨後春筍,泡沫餐盒生產廠荒了手腳, 降解塑料餐盒研究單位和生產廠在奮力拚博, 與紙制餐盒爭奪未來市場。
1995年9月19日,輕工總會塑料行業主管部門及時召開了「泡沫塑料餐具與環保 」 為主題的研討會, 招集有關專家共同研討如何治理「白色污染」。與會者認為,「白色污染」的罪愧禍首不是餐盒本身, 而是沒能將其管理好的人。
在報紙、電視和各種會議熱烈研究和討論「白色污染」,特別是塑料快餐盒如何治理的同時,中工程塑料學會降解塑料研究會主辦的《降解塑料通訊》則從科學的角度冷靜的分析、正確的引導。對紙塑之利弊從資源、原料和製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污染、加工工藝、生產能力、產品性能以及產品價格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紙塑將長期共存,各得其所;紙餐盒不適合中國國情,不宜大力發展;降解塑料餐盒是治理目前 「 白色污染 」 的有效途徑之一……
爭論可以永無休止,辯論可以持續進行, 研究將不斷的深入,可企業該何去何從? 路在何方?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首次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定了「 產品應當採用易回收、易處置或者在環境中易消納的包裝物 」 , 為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995年12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局司發文(環科標[1995] 069號) 「關於下達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制訂項目計劃的通知」 ,將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和可降解快餐盒類產品列入環境標志產品的發展計劃, 為可環境降解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奠定了強有力的技術基礎。
之後許多城市紛紛禁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代之於紙板、紙漿或降解塑料餐具,但由於政策制定不嚴密,或執法力度不夠,或新產品存在太多問題,因而大都禁而不止或死灰復燃。根據這一現象,北京、天津兩市環保部門經多方考察論證後認為,在新產品尚不成熟情況下採取回收治理方法是解決發泡餐具環境污染的最佳選擇。因此,從97年9月份起開始了發泡餐具回收工作的試點。
試點證明,發泡餐具的污染不是不能治理,而是治理難度太大。為了治理白色污染,國家有關部門已採取了很多辦法,比如國家環保局[1997]527號文件「關於印發『白色污染』的現狀及治理對策研究」中曾明確提出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應採取「以教育宣傳為先導,強化管理為核心,回收利用為手段,產品替代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而且國家環保局[1997]590號文件也同意由北京和天津作為治理白色污染的試點城市,並要求在1998年6月5日前進行驗收。為此,京津兩城市發起了由發泡餐盒製造商出資進行回收利用的工作,回收率達50%左右,散落的餐盒大大減少,應該說對白色污染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遏治作用。
但是,由於發泡餐具體積大(全國約合10萬噸,體積約200萬立方),自身污染嚴重,給處理帶來了很大難度。由於用廢餐盒煉油技術尚不成熟,因而造成回收餐具的大量堆積,加之再生造粒中存在的嚴重水污染以及其他諸多問題未能及時有效的解決,使得有關領導和部門對發泡餐具的治理失去了信心。
全國目前有發泡餐具生產線130餘條,發泡餐具的用量在一百億只以上(僅北京就高達7億只左右),而這么多的東西在全國除北京和天津從97年開始回收外,其它地方都沒有很好的進行回收治理,全國的回收率僅3%-5%,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景觀污染和環境污染,加上近10年來的堆積,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為此,國務院下定決心在2000年年底前全面禁止發泡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並且污染嚴重的大城市、運輸系統以及旅遊區等應提前和加快步伐,積極選擇合適的替代品並使產品質量產量盡快適應市場需求。
二. 發泡餐具被淘汰,什麼產品來替代?
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難以降解,全面回收處理尚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國家經貿委6號令已明確規定到2000年底全面禁止一次性發泡餐具,並提出了換代產品的基本要求,即具有易回收性和易降解性,新的降解餐具國家標准已在加緊制定之中,年內有望出台。那麼替代產品選什麼合適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以下問題有充分的了解後方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一)原料問題
快餐餐具是一次性消費用品, 使用周期短, 用量大, 因此原料來源應立足於國內,盡量減少原料進口,避免對外匯的依賴性和對國際市場變化的不可控性。像紙板餐具, 由於其原料以木漿為主, 而我國木材資源嚴重匱乏, 所以大量製作紙板餐具就不大符合我國國情。另外,對一些原料組成復雜,質量難於保證的產品也應加強監督管理。
(二)生產現狀
近幾年我國快餐業發展較快, 全國快餐具的用量已超過100億只, 每年以 6%以上的速度遞增。從目前市場使用情況看, 發泡PS餐具在近期內仍是快餐餐具的主流, 現有拉片機130多台, 每年PS原料用量在10萬噸左右, 產能在120億只以上。聚丙烯(PP)類餐具的生產量目前並不大, 只在鐵路系統部分使用光/生物降解PP餐盒, 用量在3億只左右,但因在鐵路使用效果較好,已有不少企業在新上該類產品 。紙板餐具和紙漿模塑餐具已有三十多家, 但是由於這些餐具無論從價格還是性能都不敵PS餐具, 所以大部分廠家處於停機狀態, 其產能估計在30億只左右。其它類型餐具如草纖維類、全澱粉類雖有少量的生產能力,但還未正式進入市場,處於完善階段,估計產能在5億只左右。因此, 從目前生產能力看已大大過剩, 如目前進行投資建廠必須考慮快餐具的發展方向和市場競爭問題, 否則肯定會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三)生產工藝
要想使快餐包裝產品佔領市場, 餐具生產企業必須考慮以下生產工藝問題。
1連續自動化生產
快餐餐具用量大, 就必須使設備的產能提高, 因此設備必須具備連續自動化生產的功能才可佔領較大的市場, 同時也才可能使成本降低。
2邊角料的利用
快餐具的生產過程必定會有廢品或邊角料, 如不對這些材料進行回收利用, 就會對產量和成本產生重大影響。回收的成本越高, 則產品成本愈高, 市場競爭能力也就越弱。像降解塑料和紙質餐具目前這些問題還未很好解決。
(四)產品貯存運輸
快餐餐具用量大, 流通快, 因此對貯存運輸要求比較高。一般要求在運輸中輕裝輕卸, 避免劇烈振動、擠壓和風吹雨淋; 貯存期內應放置在5~40℃、相對濕度低於80%、通風良好並能防鼠防潮條件的倉庫內, 並應離地面15CM以上, 未經啟封的批量產品, 其存放保質期應不低於一年。因此, 對降解塑料餐具、紙漿模塑餐具以及其它完全生物降解類餐具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因素, 才不致使產品變為廢品。
(五)產品質量
任何產品都有其質量要求標准, 快餐具也不例外, 了解產品質量要求對於研究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尤為重要。以下從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1安全問題
食品包裝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因此, 一種新的產品在獲得使用前應進行嚴格的評價試驗, 對於高分子聚合物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具容器, 應對個別成份(單體)和成品(聚合物)分別評價。對成品則根據其成型品在4%醋酸溶出試驗中所得殘渣的多少來決定需要進行的試驗(與原料是天然還是合成無關)。具體規定如下:
A. 如系我國新開發的產品, 其蒸發殘渣量 ≥30PPM, 不合格, 不進行毒理學試驗;
B. 20PPM~<30PPM, 進行急性毒性, 蓄積毒性和致突變, 亞慢性和代謝以及慢性(包括致癌)四個階段試驗;
C. 10PPM~<20PPM,進行B項前三個階段試驗;
D. 5PPM~<10PPM, 進行C項中前兩個階段試驗;
E. <5PPM, 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和一項致突變試驗。
如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比較發達國家已經允許使用的產品, 其蒸發殘渣是:
≥30PPM, 不合格, 不進行毒理學試驗;
10PPM~30PPM, 進行B項前兩個階段試驗;
<10PPM, 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和一項致突變試驗。
由以上要求可以看出, 對食品包裝容器的安全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是目前新型餐具的檢測都未按上述要求執行, 特別是有些行業標准本身就有問題。比如, 鐵道部行業標准TB/T2611--94《鐵路快餐飯盒供貨通用技術條件》規定蒸發殘渣≤30PPM時只做急性毒性實驗和致突變試驗, 其它實驗不做, 這樣其安全性就難保證, 建議對新型餐具的安全檢驗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執行, 以確保對人體的安全。
2衛生問題
快餐餐具是否滿足衛生要求, 與消費者的健康密切相關, 一般要求用發酵法(個/100cm 2 )大腸菌群<3個, 紙片法(每50cm 2 )大腸菌群不得檢出, 以杜絕常規傳染病菌的傳播。
3理化指標
對於快餐餐具應根據材料進行不同的理化指標測試, 一般要求如下:
蒸發殘渣(mg/l): 4%醋酸, 60℃, 2h, ≤30
65%乙醇,20℃, 2h, ≤30
正己烷: 20℃, 2h, ≤30ppm
高錳酸鉀消耗量: 蒸餾水, 60℃, 2h, ≤10ppm
重金屬(以ph計)(mg/l): 4%醋酸,60℃,2h,≤1
脫色: 冷餐油或無色油脂, 陰性; 乙醇, 陰性; 浸泡液, 陰性
對紙板、紙漿以及草纖維類餐具還需做黃麴黴、農葯殘留以及螢光性物質等試驗, 以確保對人體的安全。
4使用性能
一個時期以來, 開發新型餐具的企業越來越多, 但好多單位並不了解一次性餐具的特殊使用要求, 因而難於進入市場。一次性餐具一般要求滿足如下基本條件:
A. 正常色澤, 無異味, 表面平整光潔, 質地均勻, 無條紋、劃痕, 無皺折、剝離, 無破裂及穿孔;
B. 清潔, 無油污, 無塵土及其它異物;
C. 合蓋、扣蓋方便, 整齊無偏離;
D. 保溫性能好, 60℃以上30分鍾後無變形、滲漏;
E. 負重3KG, 高度變化≤5%;
F. 盒蓋對折20次以上無斷裂;
G.造型美觀,拿、放方便,有適應不同需求的品種
(六)環保問題
近幾年來塑料包裝物---特別是發泡PS餐具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我國生活垃圾中塑料包裝廢棄物的年產生總量已超過200萬噸,戰垃圾體積近1/3。由於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以及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要求的提高, 生產一次性使用的商品就不得不考慮其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就此產生的新型環保產品不斷涌現, 特別是快餐餐具。
為此,國家經貿委六號令要求在2000年年底前全面禁止發泡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並且污染嚴重的大城市、運輸系統以及旅遊區等應提前和加快步伐,積極選擇合適的替代品並使產品質量產量盡快適應市場需求。根據規定,發泡餐具生產線一律不得新上和轉移,對外商投資企業將由國家經貿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當地人民政府處理。對拒不執行的企業將由工商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各有關部門要取消生產許可證,各商業銀行要停止貸款,對情節嚴重者要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國家環保總局將「白色污染」的治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計劃到2000年控制住主要交通干線和大城市「白色污染」增長的勢頭,全面禁止發泡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禁止生產使用超薄塑料袋,建立生產商負責的包裝物強制回收制度,到2005年基本消除「白色污染」。
(七)發展方向
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正式提出建議: 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應該調整為對環境更為友善和無害。即把控制環境污染的措施要放在生活方式和生產過程的調整上而不能只是在污染物產生以後。根據這個原則, 在八十年代後期, 人類社會開始注意對產品的生產製造、使用、回收利用到丟棄的全過程中對環境的種種影響, 即把產品的整個生命過程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綜合分析每個環節對環境的影響。 一種新型產品要獲得長久的市場佔有, 除了產品生產過程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外, 還需對其原料來源及產品去向對環境的各種影響進行分析評估, 並進行定量分析, 方可得出哪種產品更具生命力的正確結論。
如對廢塑料對環境影響, 技術現狀和經濟效益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應選用回收利用途徑; 在回收利用價值太低情況下, 可以選用焚燒處理; 最後選用填埋處理。對於那些回收系統難以達到, 回收太困難或經濟上不合算的情況則可推廣使用易於被環境消納的產品,如發泡餐具用降解塑料或紙制餐具等所取代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快餐業的發展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 新型餐具的不斷出現將勢不可擋, 快餐具的種類和使用也將會不斷地增加, 國內外快餐容器生產企業和快餐業本身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發展方向將朝著更加易於回收利用或更易被環境消納的方向發展。
作為新型餐具的研究開發生產單位應在環境保護的大旗下全面考慮一種新產品的原料來源, 生產工藝及規模, 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理化指標、使用性能)、價格以及使用後如何處理等諸多因素, 作到餐具的重量和體積盡量的小,有毒有害物質盡量的少,回收和循環利用的價值盡可能的大,降解速度可控,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之路。
(八)目前較為理想的替代品選什麼好
根據以上要求以及鐵道部近幾年來對新型餐盒的大量測試和使用證明,生產工藝及安全衛生環保性能最穩定,價格也較占優勢的是光/生物降解聚丙稀製品,其次是紙板塗膜型,其成本可用在餐盒上印廣告降下來,紙漿模塑型由於當前生產工藝造成的前期環境污染較重,食品衛生達標代價較高,合格產品的成本難以降下來,加之其回收利用和降解速度都不佔優勢,不宜作主型產品大面積推廣應用。稻麥殼內施膠模塑型,隨著衛生環保指標性能的達標,工藝日趨穩定,加之原材料價低,生產前期對外環境不造成重大污染,生物降解性能也好,其前景還是可以的(但需對農葯、黃麴黴毒素殘留量加強監督檢驗,完全達標難度很大)。復合澱粉模塑塗膜型,目前正在鐵路上車少量試用,尚未形成大批量生產,性能尚需進一步驗證。還有一些具有光降解或生物降解性能的發泡塑料製品,如「光/生物降解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生物降解復方澱粉添加型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由於脫層降解速度慢,生物降解的機理不肯定,自然干擾因素多,加之苯乙稀低聚體的存在,因而在國家標准中未予考慮。關於紙板塗PE膜餐盒(也稱「紙塑餐盒」),由於當前回收打漿過濾技術的提高,打成小塊的PE膜可集中收集處理,對環境無大影響,也可包括在紙板塗膜類型中。目前還出現了稻麥殼發泡型,由於強度較差,食品衛生性能不清楚,也暫在國家標准中未予考慮。
全國一次性發泡餐具的替代工作已經開始,北京市政府已下令從九九年「五 一」開始將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機場、首都文明景區(點)和各賓館飯店禁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同時要求做好新型替代品的回收利用工作,並要求99年回收率達到60%。目前還尚無一種新產品能在使用性能和價格上與將要被淘汰的發泡PS餐具相競爭,但是,隨著換代工作的不斷深入,性能價格合適的產品將不斷出現,望各級部門在選擇替代產品的時候應奔著「宣傳教育為先導,強化管理為核心,產品替代和回收管理相結合的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要求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待一次性餐具的換代工作,選擇原料穩定,性能可靠,價格適中,易回收和易降解的替代品,使「白色污染」的治理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I. 牙刷的歷史與發展用英文概述
About in 1770, William Ardis was detained in a British jail for incitement to riot. One morning he washed the face, with a small piece of cloth to clean the teeth,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scaling method is proposed by Aristotle and by Alexander the great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But diligent in thinking the Addis think this approach is not useful, they came up with a new idea: first in a bone drilled holes, and then to the prison guards to the hard bristles cut tied into small clusters and a first coating glue, embedded into the hole in the head. So, the first toothbrush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as born.
大約在1770年,威廉·阿迪斯因煽動騷亂被關押在英國監獄里。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後,用一小塊布擦牙,根據傳說,這種洗牙的方法是由亞里士多德建議,並由亞歷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於思考的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個新主意:先在一塊骨頭上鑽了一些小孔,然後向監獄看守要了硬豬鬃切斷綁成小簇,一頭塗上膠,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這樣,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誕生了。
J. 旅遊的發展簡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 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 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