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發展利弊矛盾
A. 跪求:發展旅遊業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您好!歡迎觀看1986年度亞洲大學生辯論會。今晚,我們是舉行大決賽,相信大家都認為前兩場的辯論是非常精彩的。以此類推,今晚上這場決賽,其精彩程度更不在話下,大家可以大飽眼福了。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許多貴賓,到廣播局來為雙方打氣。讓我們以掌聲歡迎社會發展部政務部長庄日坤先生、交通與新聞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先生以及廣播局副主席鄭東發先生,何次長將為我們主持頒獎禮,在比賽規則方面,大家都了如指掌,在此,我不重提。好,讓我正式宣布:1986年度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正式開始。 今晚對壘的隊伍是: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現在介紹今晚參賽的代表,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的香港中文大學代表,第一位是繆莉莉同學,繆同學是工商管理系一年級學生;第二位是黃越同學;第三位是金嶺同學,金同學是英文系第二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周宇同學,周同學是企業管理學系第三年級學生(掌聲)。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的中國北京大學代表,第一位是李玫同學,李同學是經濟管理第二年級學生;第二位是楊金嶺同學,楊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四年級學生;第三位是王雷同學,王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第三年級學生;最後一位是馬朝旭同學,馬同學是國際經濟系研究生。現在是為大家介紹大會不可缺少的人物,我們的評判團:第一位是來自澳門東亞大學的程翔輝副教授;第二位是陳榮肇博士,陳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第三位是陳長明教授,陳教授是我國南洋理工學院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系主任;第四位是張毅飛博士,張博士是我國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最後一位是祝開錦博士,祝博士是ibn研究所研究員。(掌聲)今晚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今晚正反兩方的立場全由抽簽決定的。好,現在讓我請正方第一位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的繆莉莉同學表明立場,時間是4分鍾,請。 正 方:反方同學,如果發展旅遊業是弊多於利的話,那麼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包括今日參加比賽的中國、新加坡、澳門和香港都不抑制旅遊業的發展呢?主席先生、評判先生,各位,今天的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我方是正方,我將首先說明發展旅遊業的定義,以及所帶來的各項利益。我方下一位同學將闡述發展旅遊業的一些問題。旅遊基本上是一種吸引外國人來本國消費的行業,它的發展幫助國家吸取外匯。一個旅客到外地旅行肯定是要花錢的,他首先必須解決他衣食住行的根本問題。所以,上至旅社,下至街邊的小販都幫助國家賺取外匯。在1985年,香港的旅遊業就幫助香港賺取了近20億美元的外匯。再看看斯里蘭卡,旅遊業每一元的投資,都幫助該國賺取了6毛7分的純利。這里外匯的增加,正幫助了國家,國際收支平衡。另外,在今日這個存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世界中,旅遊業是比較不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的。因為旅遊業的產品,是要顧客自己上門來取的,並沒有出口品,所以,如果我們要對旅遊業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話,就只有阻礙自己國家的人民到外地去旅行,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般國家都不願意採取這種政策的。此外,旅遊業是一種可以靈活發展的行業,我們只要用一點腦筋,便可以配合自己國家的特點,獨特的文化、工業和自然環境,甚至一種獨特的節日去發展旅遊業,使其具有特色而吸引大批的遊客前來消費。這門行業是不必依靠某種特別的天然條件,也不必和自己本地的文化工業或者生活特色發生沖突的,而最重要的是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交通、通訊和水電工藝設備等等的發展,這些往往是發展工商業的基本條件。所以旅遊業的發展,正是幫助一個國家以外資來替自己國家將來種種發展鋪路的長線投資。此外,旅遊業也帶來了其他有利的作用,像促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人民間的相互認識。我方並不否認,發展旅遊業是有利,有弊的,只是認為,利是多於弊的。但是衡量利弊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利弊的多少,除了數量之外,還包括了強弱的問題。一個大利就抵銷了好幾個小弊了。我們還要注意是深發性的問題,一個可以帶來其他很多利的利,就遠遠地勝過了一個不能帶來附帶利益的利。而最重要的,就其必然性的問題,一個必然的利,就比十個可能的利重要得多。權威經濟學者在《亞洲旅遊業的經濟影響》一書第337頁有如下的結論:像任何工業一樣,旅遊業有利有弊,可是仔細衡量,便可以發現,旅遊業的利,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利,是遠遠超過於弊的。以上的見解,正與我方不謀而合……
建議從 發展旅遊業的意義,為主切入點。
真正需要我們認真關注的,是發展旅遊及旅遊產業的重要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諧社會當然有著豐富的內容,人的精神層面的和諧,應該是和諧社會題中的應有之義。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旅遊活動的開展以及旅遊產業的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的一定程度的發展為前提的。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才有能力從事旅遊活動,旅遊產業也才會產生。改革開放初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大規模的旅遊,也不可能會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而近年來旅遊活動的大規模興起,也恰恰說明,經過近三十年來的不斷發展,我們在經濟方面已經具備了從事旅遊活動的實力;在精神層面,已經產生了這一方面的需求。從這個方面來說,促進旅遊活動的開展,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旅遊產業是新興的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旅遊產業能耗低、環境污染小、能夠吸納較多的就業人員、產業關聯度高、創造附加值的能力強。因此,可以說發展旅遊產業,也就是發展國民經濟。而從整個經濟的角度來看,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經濟結構,不利於可持續的發展,需要調整。調整的方法,一是改造傳統的產業,再有就是大力發展新興的產業,比如說旅遊業。
金融業當然不是旅遊的旁觀者。旅遊活動本身就已經為銀行業、保險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目前金融業對於這一市場開發的深度與廣度都不夠;而旅遊作為一個產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可以著力的方面也很多,也需要金融進一步開發。
先說好處
一方面拉動當地的內需(人們有了外快),另外帶動當地的服務業的發展,經濟上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當然就提高了,當地的生產總值也就提高了,可以用來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美化環境。
另一方面,旅遊業被稱為第三產業,他有他獨特的優點,如吸收勞力,對人們的技能要求不高,不像第二產業那樣。然後是旅遊業在以前被稱為無煙工業,就是說他們有污染,或者說污染很少,且污染容易被處理,不像工業污染。
再說壞處
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對一些自然風景或人文遺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要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保護它,使得不被破壞或者破壞很小。
B. 發展旅遊業弊大於利二辯問題10個以上
這方面不是很了解 但是用自己的想法說一下 希望採納.
第一點:旅遊業會造成當地環境的污染
第二點:限於國家旅遊人口,各地旅遊特色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旅遊特色非常豐富,如投入大部分資金去開發當地旅遊業,旅遊量卻十分缺少,得不償失
實在想不出來了 我腦瓜子裡面全是好的方面 就寫兩條吧
C. 發展旅遊業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發展旅遊業的最不利影響就是對於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的人都會希望選擇旅遊來排解自己日常的寂寞和讓自己見識更多的自然風光,但是在他們出去旅遊的時候,往往不會關注自身的素質。
現在江蘇烏鎮已經開始限制客流量了,因為每年接待大量的遊客,使得江蘇烏鎮的環境質量直線下降,這就是旅遊業帶來的最直接的不利的影響。
D. 發展旅遊業弊大於利的實例
第一,旅遊、旅遊業和發展旅遊業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第二,你們談了半天發展旅遊業的利多於弊,但是,我還是沒有明白你們是怎樣衡量出來的?第三,如果照你們的邏輯,發展旅遊業的利多於弊是無條件的,也就是說,在任何條件下發展旅遊業都是利多於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提醒對方,你們的立論就站不住腳了,以下我方同學將進一步闡明這個觀點。下面我來陳述我方的觀點。我們認為旅遊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它的好處人所共知,也不是今天晚上討論的范圍。但是發展旅遊業,作為一種經濟事業,它有利也有弊,是由他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這些特點是:第一,旅遊業是一項綜合性最強的行業,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配合,發展旅遊業是不可能的,比如,衣索比亞就是這樣,衣索比亞根本沒有別的東西,難道讓旅客只能看看那些骨瘦如柴的飢民嗎?倒是發展了農業才是真正的利大於弊。第二,旅遊業的興衰,完全依賴於世界經濟形勢的好壞,打個比方,如果世界經濟打個噴嚏,那麼旅遊業就會得感冒,甚至得肺炎(笑)。旅遊業現在不景氣,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旅遊業的重新繁榮是要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來帶動的。但可惜的是,目前這個發動機出了故障,如果想解決這個難題,恐怕不是你我之力所能及啊!第三,旅遊,總得有人來游才行啊!而客源的多少,往往決定於許多不可預料的因素,突出的是近年來國際局勢的不穩定,以及恐怖活動的猖獗,使許多旅遊者望而生畏,閉門不出。舉個例子,去年義大利「勞克號」遊艇被劫持,就使今年十萬美國人取消了去義大利旅遊的計劃;美國的影星,大名鼎鼎的蘭博,他就是不敢到法國戛納電影節上露面(笑),這樣一來,法國市場上的蘭博衫價格暴跌。有些人發明了一種蘭博倫巴舞跳起來是步步後退。可見,如果不考慮經營旅遊業的風險,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對方同學不知道想到沒有。以上的分析說明旅遊與旅遊業根本不是一回事,至於談到發展旅遊業,對方同學更是偏得太遠。我們主張發展旅遊業,這種發展,應該是健康、有效的,有利於人類未來發展。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具備許多客觀前提,比如:第一,自然條件;第二,一定的社會基礎設施;第三,良好的生活環境;第四,政治穩定等等以外,更重要的是一國政府要有發展旅遊業適當的政策規劃。如果像對方同學所說,發展旅遊業就可以無條件的,無節制的發展,那麼肯定是弊多於利,而且很可能是有弊而無利。我們所說的利,不僅考慮到局部的利和眼前的利,更重要的是考慮到長遠的利和整體的利,也正是由於這一點,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重新考慮發展旅遊業的利弊問題。以下我方代表將從物質和社會文化兩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
E. 旅遊發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基本是一樣的
開發就一定要改變原貌
改變後基本上都掙錢
F. 旅遊的利弊漢語作文
到目前為止,我國實行「黃金周」調休假制度已有六個年頭了。據統計,「黃金周」帶動了國內出遊人數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多人次,累計達8億多人次,實現了巨大的旅遊收入。黃金周也帶動了飯店、餐飲、交通、商業、通訊、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有的地區積極運作,希望把「黃金周」變為「黃金月」。「長假經濟」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到目前止是實行「黃金周」一個主要論據。
實際上,「黃金周」更多地被人進行經濟解讀,各地在每個「黃金周」後必然發布的經濟捷報,強化了人們對「黃金周」經濟特性的認識。而事實上,「黃金周」的意義應當不止於經濟。「黃金周」凝聚了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順應了人民群眾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實現了公民的休息權,而且人來人往也反映著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地位。還有一點更重要是,「黃金周」的實行改變了勤勞樸素中國人的生活休閑方式,培養了大批國人定期休假的習慣,使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生活方式更加以人為本和愈加豐富多彩。 然而,由於缺乏對市場宏觀調控的經驗和缺乏全國性的長時間全民統一放假模式管理,「黃金周」集中旅遊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點人滿為患,超負荷接待導致旅遊資源的過度損壞;交通擁堵,航班、車次、汽運高度緊張,安全事故增多;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旅遊價格上漲;接待量的劇增,使服務質量下滑,消費者利益受損;投訴率的提高,迫使許多旅行社人為壓縮業務量等。難怪不少旅遊者抱怨,「黃金周」期間旅遊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社會上由此出現了不少否定「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方式的觀點,包括在今年的兩會上越來越遭到一些人大和政協代表的質疑:「一窩蜂」的休假形式不從根本上改革,黃金周的含「金」量就會越來越低。代表們指出「黃金周集中全民放長假」存在四大弊端.
首先,「假日旅遊」被限定於「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之內,在時間上過於集中,在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普遍未達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黃金周」的火爆與節日後旅遊市場的清淡形成鮮明對比,不利於旅遊產業長期平穩的發展。 其次假日的集中旅遊客觀上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適應對假日集中的旅遊消費,造成企業硬體設施供給的常年性、穩定性與假日消費需求集中性之間的矛盾,假日期間的供不應求與此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的出現,為企業安排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 再次,「假日旅遊」中的供求失衡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出現商家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假日期間商家認為「皇帝的女兒不出嫁」,有一種「一錘子買賣」的思想,粗放型服務較多,旅遊企業或經營者通常會採取諸如提高旅遊景點的收費標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變旅遊計劃等方法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使消費者權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最後「假日旅遊」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超負荷接待造成景區破壞、文物和環境保護受損,這些都不利於我國整個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布的2004年國慶黃金周旅遊信息通報:10月3日曲阜三孔接待遊客8.2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37%,烏鎮全天接待遊客2.35萬人次,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的135%。10月4日, 北京的故宮、八達嶺、頤和園、定陵、雍和宮、鳳凰嶺等旅遊區(點)均超過了核定最佳日的接待量;玉龍雪山接待觀光遊客超過核定最佳日接待量高達94%
G. 辯論題: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
1、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說,發展旅遊業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提高樂人民生活素質,充實了專人們精屬神生活。這是進步的,是發展旅遊業的有利之處。
2、從人們生活的角度說,發展旅遊業是促進人們精神生活質量的鼻炎要求,不斷發展旅遊業,一方面促進了人們視野的擴展,另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這是發展旅遊業的第二個有利之處。
3、從產業結構的角度說,旅遊業作為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發展旅遊業,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更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呃~~我也只能想到這么多了,才疏學淺,實在是很抱歉——
H. 中國發展旅遊業的利弊
旅遊產業在中國屬於朝陽產業,地大物博的優勢使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並且旅遊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很多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但是中國很多旅遊地的旅遊設施不完善,因此旅遊業發展受到限制,而且旅遊產業發展的不健全和保護的不完善也使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增加了環境的負擔,商業化使原生態的一些文化失去了最初的意義等。
I. 旅遊業的優勢與劣勢有哪些
優勢:
1、促進城市之間的文化與交流
2、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人專們思想觀念屬的轉變
劣勢:
1、給城市的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2、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