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遊助推精準扶貧
A. 鄉村旅遊能帶動精準扶貧嗎
近年來,恩施州堅持以美麗鄉村為發展平台,帶動當地的精準扶貧。
恩施楓香坡毗鄰恩施城郊,雖有區位之優卻無增收之門,自發展鄉村旅遊之後,修通了循環路,建起了農家樂集群,打造了侗族建築群,組建了農民藝術團,形成了生態茶園景觀帶和「恩施玉露」品牌,成為國家3A級景區。
希望更多地區能實現以旅遊帶動脫貧!
B. 如何利用精準扶貧政策推進鄉村旅遊
轉變傳統的以發放扶貧款項為主的「救濟式」扶貧,以旅遊開發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村落及村民的特徵,創新扶貧方式,制定不同的旅遊扶貧手段,實行精準化扶貧。根據村民的能力和發展旅遊的意願,將村民分成三類。通過鄉村旅遊扶貧,將為鄉村提供多種種創業類型和就業崗位,開發8種分紅收益,輻射多個村落,對全縣的鄉村旅遊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C. 旅遊精準扶貧勞動合同範本
第十七條 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內定代表人或者主容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D. 旅遊精準扶貧與傳統旅遊扶貧有什麼區別
不一定,但是如果當地的環境適合的話,發展旅遊業確實能做到精準扶貧。 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幫助那些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對我國旅遊界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即要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在促進我國鄉村經濟轉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發展鄉村旅遊一直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我國鄉村經濟和旅遊業多年的發展經驗充分證明,鄉村旅遊在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家庭脫貧致富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長期的旅遊產業發展實踐中,我們也創造了許多成功的旅遊扶貧模式和經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指向性、目標性更加明確的工作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用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案來實現。 一是切實貫徹五中全會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創新發展;通過城鄉統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實現協調發展;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綠色發展;通過實施互利共贏的合作戰略,東西聯動、雙向開放,實現開放發展;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等,實現共享發展。要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探討通過發展鄉村旅遊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路徑和模式。 二是堅持讓農民成為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受益主體的原則。鄉村旅遊的投資、管理、經營等有不同的模式和類型,有的是政府主導,有的是企業租賃或買斷經營權,有的是鄉村旅遊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有的是農民自主投資經營。無論鄉村旅遊開發採用哪種模式、誰作為開發主體,農民都應該是鄉村旅遊業發展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發展鄉村旅遊,農民不應該只是出租資源、拿租金的旁觀者,而應該是主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是熟練掌握鄉村旅遊這種「漁」並用其脫貧致富的實踐者。不然「鄉村旅遊扶貧」、「鄉村旅遊致富」就無從談起。 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按國際極端貧困人口標准,我國目前仍有4%左右的貧困人口。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等千差萬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讓那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最適合的方式和路徑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旅遊扶貧是全國旅遊界積極參與國家行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和推進機制,本著「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旅遊業界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歷史性工程中來。政策內容應包括資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訓等,推動機制應包括社會動員、獎勵和激勵、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通過系統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把旅遊扶貧做得更加精準、扎實、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了2015年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取了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旅遊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廣泛動員力量、擴大社會參與、組織開展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切實把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E. 如何以全域旅遊促進精準扶貧
利用城市和鄉村現有旅遊產品以及潛在優勢資源,將其打造成遊客賞心悅目、觀光休閑渡假的地方,這是全域旅遊的簡單概念。那麼全域旅遊如何助力精準扶貧呢?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貧」,除了病、殘和缺少技能以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住在山高、水深,居住在離中心城市比較遠、產業不發達、就業生產能力比較差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風景優美,生態完好,具備了很好的旅遊潛在能力和資源。只是因為交通不便,大家未識「廬山真面目」。
在全域旅遊開發過程中,打造整個城市鄉村,尤其具有旅遊潛在資源條件,風光又非常秀麗,早期沒被人發現,而現在又有了一定遊客基礎的地方,通過改造公共設施,提供旅遊觀光產品,讓當地老百姓能夠依靠旅遊產業發展。中國貴州、海南等地方,山勢很好,風水不錯,空氣又新鮮,各有各的奇光異景,經過全域旅遊化的改造,一定給遊客提供好的觀賞價值,致富就是必然的了。
F. 精準扶貧打開旅遊企業發展新空間是怎麼回事
確實,對於落後的地方來說,最好的扶貧就是利用當地的資源,讓他們可以生存!
作為「悟道之地、轉折之地、騰飛之地」,貴州旅遊資源富集,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發展旅遊得天獨厚,也為打開了新空間。目前,企業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是中國旅遊行業領先品牌和綜合運營商之一。「中青旅將按照《中青旅支持惠水旅遊精準扶貧工作清單》的安排,發揮企業優勢,將中青旅與惠水旅遊精準扶貧工作扎實推進、落實到位。」康國明說。
G. 福建寧德是如何深入一線摸排將「精準扶貧」落地的
7月29日,福鼎市紀委幹部等帶案到前岐鎮雙嶼漁排向養殖戶了解相關情況。
據悉,寧德核電年均直接向地方提供長期就業崗位2000多個,帶動周邊鄉鎮圍繞核電發展交通、餐飲、住宿、物資供應、旅遊等產業,為周邊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近幾年,寧德核電與福建省內企業簽署工程、維修、租賃、環保、後勤、補償等上規模合同300多個,圍繞寧德核電產生的物資供應、服務業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更為長遠和可觀。
H. 最好的精準扶貧就是發展旅遊業嗎
不一定,但是如果當地的環境適合的話,發展旅遊業確實能做到精準扶貧。
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按國際極端貧困人口標准,我國目前仍有4%左右的貧困人口。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等千差萬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讓那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最適合的方式和路徑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旅遊扶貧是全國旅遊界積極參與國家行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和推進機制,本著「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旅遊業界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歷史性工程中來。政策內容應包括資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訓等,推動機制應包括社會動員、獎勵和激勵、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通過系統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把旅遊扶貧做得更加精準、扎實、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了2015年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取了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旅遊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廣泛動員力量、擴大社會參與、組織開展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切實把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