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有哪些
A. 目前國家主要的宏觀政策有哪些
遏制房價惡性上升(是上升,不是要降低房價,估計熱錢還是尋找房子的代替專品了)
銀行貸屬款政策,拒絕炒房貸款
以前大量歡迎外資,現在審核外資(防止熱錢進入)
相當驚人的外匯儲備量(這個可能不算宏觀調控,但是真的和投機者真到真槍的干起來拼的還是外匯儲備)
B. 中國旅遊業所處的宏觀環境有哪些
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都算。
朝韓鬧情緒,兩國間的旅遊發展肯定受影響。
中美經濟逆差大,國人肯定希望多出國旅遊消費。
拋開安全因素考慮,現在國內的旅遊業發展態勢是好的。畢竟國人的腰包都足了嘛
C. 旅遊產業政策的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
旅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指導,也離不開旅遊產業政策所創造的良好外部環境。因此,制定旅遊產業政策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必要性
1.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產業地位的確定
旅遊業的產業地位是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確定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將對旅遊業的長遠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有在產業地位明確的情況下,旅遊業才會受到相應的重視,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旅遊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就是確定旅遊產業的地位,因此,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產業地位的確定,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創造旅遊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旅遊業是一種綜合性行業,涉及行業眾多,參與部門廣泛,需要協調各種關系,協調各部門的功能,單靠旅遊部門的力量顯然難以勝任。旅遊產業政策是一種國家層次的經濟發展政策,從宏觀的角度對旅遊業的發展進行政策性的引導,並調控旅遊產業與金融、財政、文化、交通等產業部門的關系,從而有利於創造旅遊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3.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功能和效益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來間接調控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節奏,有利於旅遊產業避害趨利、良性營銷,最大程度上獲得旅遊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內部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還可以幫助調整旅遊產業的內部結構,協調產業內部各行業和各部門的關系,劃分部門職能,促進部門協作,建立旅遊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機制,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潛力,達到旅遊業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二)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原則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對旅遊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旅遊產業政策要有明確的針對性、相對的穩定性和適度的前瞻性。
1.旅遊產業政策要符合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不同產業有不同的發展規律,旅遊產業政策也要針對旅遊業的發展規律來制定。在產業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研究旅遊市場,並參考其他國家旅遊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避免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各種不利因素。
2.旅遊產業政策要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狀況
由於經濟基礎、自然條件存在差別,各國旅遊業發展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旅遊產業政策的具體內容也勢必存在差別。旅遊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旅遊業的產業地位較高,相應的旅遊產業政策也就表現出旅遊發展的核心傾向。而旅遊業發展不成熟、旅遊產業地位較低的國家,旅遊產業政策體系也必定是不成熟的。因此,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以國民經濟的總體水平為基礎,以旅遊業的發展程度為依據,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確保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的協調關系。
3.旅遊產業政策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旅遊市場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有可能引起國際旅遊市場變化的因素也大為增加,在此背景下,為了保證旅遊產業政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旅遊產業政策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時要重視對旅遊市場的研究,從實際需要和現實可能出發,對旅遊市場的發展動向進行預測,突出重點,適度超前,保證旅遊產業政策對旅遊業實踐的指導意義。
4.旅遊產業政策要有必要的保障措施
旅遊產業政策的貫徹執行,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來加以保障。旅遊業是一種依託性比較強的行業,旅遊產業政策的規定,必須具備比較強的約束力。除了原則性的規定外,旅遊產業政策中還應當包含一定的硬性規定,如旅遊業的投入產出要列入國民經濟的規劃、旅遊業的法制建設等。只有將發展方向與保障措施結合在一起,才能使產業政策真正發揮導向和指針的作用。
D. 旅遊產業政策的旅遊產業政策的特點
旅遊政策與其他政策具有共性,也具有一些個性特點。
1.旅遊政策具有指導性和強制性
旅遊發展的成敗,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旅遊業出現後,特別是在現代旅遊發展時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各國普遍主動地應用旅遊政策進行宏觀管理,取得了成效。旅遊政策確立了旅遊產業發展目標,依靠其普遍的指導性和一定的強制性,通過引導、控制、扶持等手段,對旅遊業產生主動積極的作用。
2.旅遊政策具有協調性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三次產業以及各大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各個產業的地區分布,整個經濟結構問題需要政策引導和控制。旅遊政策合理確立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有利於旅遊業與各行業的健康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旅遊政策還協調了國家與地方、部門與地區、旅遊內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各種關系。
3.旅遊政策具有多層次性
由於旅遊經濟結構具有多層次性,存在國家與地區、部門與地區、旅遊內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縱橫交錯的多層次的結構,因此,旅遊政策具有多層次性,以適應不同對象。這客觀上要求不同層次旅遊政策必須協調和合理。地區性、部門性的政策,不要與全國性的政策沖突,必須在全國性政策的原則和范圍內制定。
4.旅遊政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靈活性
旅遊政策的制定必須高瞻遠矚,具有預見性,以保證其主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相對穩定。但由於社會經濟條件是變化的,不可能要求旅遊政策一成不變,制定旅遊政策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其變化和完善具有動態特點。朝令夕改的政策會使人們無所適從,因循守舊的政策會導致喪失大好機會。
E. 影響中國省域旅遊發展的宏觀因素主要有哪些
最明顯的對旅遊產業發展有利的宏觀經濟政策便是「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戰略規劃的實專施和推進,不利屬的影響同樣來自該項政策。 有利的方面: 沿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及新絲綢之路重大發展戰略規劃,會對相關地區的文化產業開發及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F. 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和分類型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需求,對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區劃,提出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戰略措施。
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
優化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促進旅遊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喀納斯生態旅遊區和可可托海風景旅遊區兩個「龍頭」景區為重點,在阿勒泰地區構建三大旅遊環線、六條旅遊發展軸,劃定6大功能分區。此外,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
(一)三大旅遊環線
1.西環線: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福海縣至阿勒泰市,經喀納斯,沿西域邊陲風情旅遊景區軸,經217國道至布爾津縣,再至北屯市、福海縣。
旅遊特色:集綜合自然景觀、邊境風光、西域風情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喀納斯景區為龍頭,整合系統的以地貌景觀為主的旅遊資源,開展生態觀光旅遊。開展以邊境、口岸、邊防為基礎的邊境貿易旅遊活動。開展以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旅遊活動。
2.東環線: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爾泰文化長廊至富蘊、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經青格里河沿線,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遊特色:以阿爾泰文化為主題的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為主要內容的阿爾泰文化旅遊。以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為依託的休閑旅遊。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為依託的邊貿旅遊。
3.大環線: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環線
范圍:由西域邊陲綜合景觀西環線和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構成。
旅遊特色:阿勒泰旅遊的資源匯集環線、形象展示環線。
功能定位:串聯阿爾泰山、山前平原、額爾齊斯河自然風光及人文資源、烏倫古河流域及烏倫古湖、邊境口岸、阿勒泰地區主要城市,形成匯集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景區景點的大環線。阿勒泰地區旅遊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區成為區域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主體框架。
(二)六條旅遊發展軸
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軸共包括兩條橫軸、四條縱軸。
1.擬建阿爾泰(金山)文化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爾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別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於一體的阿爾泰文化旅遊長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畫長廊為代表的游牧文化遺跡薈萃之路。草原絲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蹤探索之路。貫通阿爾泰山幾大旅遊區、旅遊景區景點,壓縮旅遊交通時間、提高行游比的旅遊交通大動脈。連通青河縣、富蘊縣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額爾齊斯河(銀水)風光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青格里河,依託額爾齊斯河,西至額爾齊斯河南北灣。
特色:中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河銀水風光帶。
功能定位:以額河沿岸、河谷風光、沿途景區(點)為主要內容的路上觀光。以水上漂流、遊船為主要形式的水上觀光。在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附近,爭取開通中哈兩國出入境水上短距離觀光游。貫穿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遊區、烏倫古湖休閑旅遊區和五彩城風景旅遊區的交通大動脈。連通北屯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擬建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縱軸
范圍:北起那仁夏牧場,沿中哈國境,經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頭。
特色:游中哈俄三國邊境,賞西域風情。
功能定位:以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邊境觀光游及邊貿旅遊。以185團、186團為代表的軍墾文化旅遊和以白哈巴中國西北第一哨、北灣邊防站(額爾齊斯河出口)、西北邊境第一連、吉木乃邊防站、達爾罕邊防站為代表的邊防旅遊。集阿爾泰山、喀納斯湖、那仁草場、額爾齊斯河、白沙湖、鳴沙山、木斯套冰川為一體的系統地貌景觀觀光游。展示以沿線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
4.提升喀納斯生態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人間仙境喀納斯的經典生態旅遊軸。
功能定位:連接布爾津與喀納斯景區的快速通道。遊客進入喀納斯景區的主要通道。阿爾泰文化軸和額爾齊斯河風光軸的主要連接線之一。
5.擬建阿爾泰山水休閑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類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為國際國內遊客進入阿勒泰地區的主要通道。連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邊景區(點)的便捷通道。融合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彰顯阿勒泰山水休閑度假的特色旅遊軸。
6.提升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縱軸
范圍:由216國道連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五彩城、恰庫爾圖鎮,再經226省道至富蘊,再至可可托海景區。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觀,多彩而神秘的國家地質公園。
功能定位:遊客自阿勒泰地區東部進入的通道。與阿爾泰文化軸、額爾齊斯河風光軸一起,構建可可托海作為阿勒泰地區的兩大龍頭景區之一、成為景區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框架。連接五彩城、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古恐龍化石區、可可托海、地質3號礦坑、神鍾山、額爾齊斯河河源,彰顯阿勒泰地區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質礦產等為特色的西域景觀的特色旅遊軸。
(三)六大旅遊資源功能區
依據旅遊資源評價基礎,結合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對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分區,共劃定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等6大功能區。
1.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大致包括:大喀納斯景區、布爾津縣和哈巴河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河流與冰川湖泊,如喀納斯湖、阿克庫勒湖、喀納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觀,如友誼峰、山地冰川、第四紀冰川地貌。自然生態景觀,如西伯利亞泰加林景觀、高山草原牧場。喀納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區為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金牌」旅遊區,可拉動地區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旅遊業發展。以生態旅遊、度假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專項旅遊、特種旅遊、夜間旅遊和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喀納斯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富蘊縣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可可托海、三號礦坑、可可托海鎮、大東溝河段、野鴨湖、薩依恆布拉克夏牧場、唐巴拉岩畫、可可托海溫泉、額爾齊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第二大旅遊區,地位僅次於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直接帶動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旅遊業發展。以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科普科考旅遊、金礦奇石旅遊、攝影繪畫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國內知名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閑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團)、福海縣北部及中部地區、富蘊縣西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包括:紅山嘴口岸、蝴蝶溝、淘金溝、阿拉善溫泉、五指泉、樺林公園(沙里福汗公園)、西域滑雪場、金山滑雪場、將軍山滑雪場、小東溝冰雪度假村、薩熱闊布、托勒海特景區、烏倫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為阿勒泰地區以山水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旅遊區,以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文化旅遊、特色旅遊、商務會議旅遊、都市旅遊、養生保健旅遊、專項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這一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城市、國際知名的冬季旅遊目的地。
4.西域邊陲風情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吉木乃縣和哈巴河縣的中部及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額爾齊斯河北灣、白沙湖、鳴沙山、阿黑吐別克口岸、樺林公園、哈龍溝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西域風情、西北邊境旅遊、中哈邊貿的旅遊區,是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和邊境邊防邊貿旅遊、西域景觀觀光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特色商品購物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充分發揮喀納斯景區和吉木乃口岸輻射帶動作用,開拓國際旅遊市場,形成哈巴河縣和吉木乃縣域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實現該區域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青河縣。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薩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護區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原生態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尋蹤、中蒙邊貿旅遊特色的旅遊區,是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邊貿旅遊、特色商品旅遊、觀光旅遊、文化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加強中蒙旅遊合作,打造草原生態的草原游牧文化旅遊品牌和亞歐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合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壯大。
6.准噶爾盆地乾旱荒漠景觀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福海縣南部和富蘊縣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古恐龍化石、鳴沙山、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五彩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地區乾旱荒漠景觀集中、適合開發利用沙漠觀光和休閑的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沙漠觀光、休閑和野生動物觀賞旅遊的主要景區。打造以沙漠觀光、沙漠攝影、地質礦產科普科考、野生動物觀賞和沙漠休閑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產品,注重發揮旅遊資源整體合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遊客經216國道進出阿勒泰地區這一門戶旅遊區,使之成為北疆旅遊線上的亮點景區,中國最美麗的雅丹地貌景區之一。
(四)四大基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功能區
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阿勒泰地區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提出了功能區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開合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引導與控制四大功能區內旅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1.旅遊禁止開發區
如下區域可劃定為旅遊禁止開發區:國家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的核心區。冰川、重點保護河段、重點保護湖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景區一級生態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農田等為主體的區域。
禁止開發區管理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關規劃,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和文化遺址等,實行強制性保護,保持其原生態、完整性,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或破壞。區內嚴禁旅遊資源開發活動,有序引導人口逐步向區外轉移。區內禁止建設各項旅遊接待設施,嚴禁旅遊、生產等活動。禁止開發區內要依法關停、轉移破壞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礦山地質環境遭受破壞。
2.旅遊限制開發區
旅遊限制開發區是指生態環境系統脆弱、生態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災害風險大,開展大規模旅遊開發的條件較差,且關繫到較大范圍涉及生態安全的區域。此外,還包括以生態敏感區、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點)為主題的區域。
旅遊限制開發區管理政策。對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功能,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區域,嚴格限制旅遊資源開發強度,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強的地區有限制的發展旅遊、農林牧產業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區內在開展旅遊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旅遊接待設施建設,要對旅遊活動的類型、方式和強度要做出明確規定。限制開發區內要限制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保證排污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下降,實現所有污染物的達標排放。
3.旅遊優化開發區
優化開發區是指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高、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突出的區域和以風景區(點)、特色古村落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調整和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旅遊業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旅遊開發強度較低的地區,適量建設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組織適宜的風景旅遊、休閑旅遊活動。旅遊優化開發區內要實現更高要求的減排目標,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增加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種類,實現旅遊效益增加。旅遊開發區內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保護與治理。
4.旅遊重點開發區
重點開發區是指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旅遊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主要是指旅遊景區的中心區、特色旅遊城鎮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提高旅遊產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節約與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成為區域旅遊業發展的引擎地區。區內可開展旅遊服務設施的集中建設,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閑、度假和娛樂活動。旅遊重點開發區內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旅遊區,要開展綜合治理。
二、戰略措施
(一)組織編制實施地區、市縣旅遊發展規劃
阿勒泰地區及6縣1市旅遊資源豐富。按照《旅遊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區行署,按照地區、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並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根據旅遊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建立旅遊規劃調整或修編程序,促進規劃編制實施機制動態化。
旅遊發展規劃內容有: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遊產品開發、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文化建設、旅遊形象推廣、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要求和促進措施等。
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應當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劃和建設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兼顧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區行署、各縣市人民政府要組織對本級政府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政策,推進旅遊休閑體系建設,採取措施推動區域旅遊合作,鼓勵跨區域旅遊線路和產品開發,促進旅遊與工業、農業、商業、文化、衛生、體育、科教等領域的融合,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
(二)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發展規劃,注重環境保護,促進旅遊資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要以全球化視野、市場與經營理念為指導,根據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特徵、市場條件等,編制實施冬季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凸顯當地文化,體現阿勒泰特色,注重旅遊區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加強冬季旅遊產品開發,促進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統一規劃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開發利用,如滑雪場、滑冰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冬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基礎設施、旅遊服務水平等相關軟硬體配套建設作為重點,提高綜合服務水平,按照國際知名的滑雪場、滑冰館的標准進行建設。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冰雪旅遊相適應的標准、設施、服務,提高冬季旅遊的國際化水平。
規劃要對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滑雪場、館等)的數量、布局、時序、投資、客源情況等予以明確。根據市場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場建設布局與密度,形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分工協作、相互補充的滑雪場體系結構。避免造成滑雪場、滑雪館等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設施閑置等問題。
滑雪場(館)的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滑雪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一起同步建設相關環保設施,建立項目實施運行階段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滑雪場(館)建設盡量要與現有設施及其他景區(點)設施相結合,盡量不佔用或少佔用植被,盡量減少項目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滑雪場(館)建設施工過程中,在進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時,應順山坡就勢修建,盡量避開林地及大動土方工程;一定要進行的破土工程,必須在兩年內復墾綠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貴樹木,要盡量移植。旅遊禁止開發區內禁止亂采濫伐、亂采亂挖等破壞環境的行為,盡量保持原始的環境風貌。
(三)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區行署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協調機制。由於旅遊資源產業由多部門管理,造成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晰、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強化政府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中的綜合協調能力,對旅遊資源開發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機制、體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協調和解決方案。
建議成立由阿勒泰行署專員領導的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發展改革、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稅務、工商、國土、公安、環保、林業、漁業、畜牧業、水務等相關行業和部門的旅遊管理職能。上述部門要按照各部門職能分工,與旅遊管理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壯大地區旅遊資源產業。
阿勒泰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主要職能為:①依據國家規律法規,制定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政策,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加強旅遊資源產業宏觀調控。②統籌協調解決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旅遊資源產業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③組織編制地區性的旅遊項目招商指南,促進和引導外商和社會資金向旅遊資源產業投入。④建立部門間定期或不定期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制定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年度計劃,對重大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問題進行決策。
(四)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與人文環境因素(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影響之後的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換句話說,也就是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改革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後,所得結果即為「綠色GDP」。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考核機制,對於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效益的各項行為將會產生抑製作用。阿勒泰地區應積極推行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以綠色GDP替代GDP作為旅遊區管理部門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通過綠色GDP考核機制,促進旅遊區旅遊資源產業健康發展。
G. 旅遊企業的外部營銷宏觀信息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旅遊企業的外部營銷宏觀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目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信息(如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物價 水平及國際收支等指標)、旅遊客源地和旅遊目的地雙方的經濟發展政策和產業政策 (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
2 政 治環境方面的營銷信息:主要包括政 治 環 境,活動等等。
3 法律方面立 法 公約等等。
4 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化,旅遊客源地和旅遊目的地的人們的基本價值觀、生活觀和審美觀等等。
H. 旅遊業發展和宏觀經濟因素
旅遊業發展和宏觀經濟因素的話,確實是很好的呀,現在慢慢的異形都退去了的呀,我們的這個國家已經走向正常了呀。
I. 影響酒店業的宏觀政策有哪些
1、首先,酒店業屬抄於服襲務行業,服務行業從屬於實體行業。所以影響實體經濟的宏觀政策都間接地影響服務行業,比如實體行業不景氣,那麼商務活動就萎縮了,這酒店業的生意自然就不行了。從這個角度看,宏觀層面的政策像貨幣政策對酒店就有明顯的影響。
2、其次從行業的角度看,國家政策是否支持服務行業的發展,目前中國的政策大力提倡服務行業的發展。
J. 目前我國的經濟背景及發展旅遊業的相關政策
中國旅遊規劃發展歷程2008-08-25 13:16一、初步萌芽階段(1978———1985)(一) 旅遊業背景中國旅遊業萌生於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後, 我國旅遊業才從外事接待工作中分離出來,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產業。1981—1985 年, 是我國國際旅遊市場高速成長的時期, 改革開放使國際旅遊在中國得到了全面發展。(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中國旅遊規劃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史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短, 但是近年來發展卻十分迅速。中國的旅遊規劃工作是與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同步的。中國國家旅遊局於20世紀70年代成立。這以後, 國家建設規劃部門開始對城市、景區加以規劃, 出現了風景旅遊城市規劃、旅遊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等。林業部門也開始對森林旅遊資源進行森林公園的規劃與開發。(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這一時期我國旅遊規劃工作定性為資源導向型, 基本沿著資源導向思路, 以資源性質決定旅遊活動類型,然後進行規劃。這種規劃的模式是賣方市場條件下旅遊規劃工作的基本特徵。這時期規劃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吸引更多遊客, 追求數量型增長。旅遊規劃研究體現在旅遊資源研究方面, 旅遊資源開發近乎等同於旅遊開發, 而旅遊資源分類、評價和開發利用則成為旅遊規劃的主體內容。二、探索研究階段(1986———1996)(一) 旅遊業背景1986年我國正式將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支柱產業, 將旅遊業寫進了「七五」計劃中, 實質性得實現了旅遊業由事業型向產業型的轉變。進入90年代以後, 我國旅遊業順利完成了發展階段的轉換, 實現了更高層次上的發展,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 顯示出了朝陽產業的特徵。(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與此相應地, 旅遊規劃進入了探索研究階段。在全國旅遊計劃的開發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旅遊局直接投資或部分投資, 進行了西安、桂林、蘇杭、廣州、北京、上海等幾個重點旅遊地區的系列建設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人造旅遊吸引物和主題公園在全國大量涌現。90年代中期, 我國旅遊度假區的建設如火如荼, 促進了旅遊規劃在全國大規模地進行。1996年「中國休閑度假游」主題的確立和1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興建,更把大規模的旅遊規劃工作推向高峰。(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 供求矛盾有所緩解, 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市場由賣方轉化為買方, 這一時期的旅遊規劃進入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化規劃階段。旅遊規劃的內容開始注重對旅遊客源市場的分析, 並開始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加以系統化的規劃。三、重新整合階段1997—1999年是我國旅遊規劃編制的低潮期。由於此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泡沫現象已有顯現, 加之亞洲金融風暴的波及, 旅遊業除了遊客與收入「滯脹」外, 還有人造旅遊吸引物、主題公園、度假區建設失誤的負效應,人們對旅遊業的投入持觀望態度, 這些觀望有個種表現:一是規劃編制數量不多; 二是學界對規劃的失誤開始反思, 同時也開始了尋求突破的探索; 三是國家旅遊局在杭州舉辦的培訓和研討會, 引起各地高度重視, 並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四是199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將我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而大力扶持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將其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一) 旅遊業背景2000年起, 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趨強(亞洲經濟的復甦、1999年國慶期間第一個旅遊黃金周的井噴現象) 。中國旅遊業憑借如此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旅遊產業規模, 應該說達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已是一種必然。2004年, 全國旅遊外匯收入達到470多億美元, 在世界的排名從1990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5位。而國內旅遊業呈現出「大產業、大旅遊、大市場」的格局。(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以2000年為里程碑, 中國旅遊規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 一是地方性旅遊規劃和旅遊目的地規劃的需求激增; 二是旅遊規劃的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外國專家參加省級旅遊規劃的編制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四是旅遊規劃的規范化趨向明顯。1999年3月29 日國家旅遊局頒布了《旅遊發展規劃管理辦法》, 又於2000年11月22日頒布了《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暫行辦法》, 於2003年2月24日頒布了作為國家標準的《旅遊規劃通則》。這是我國旅遊規劃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步驟。(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1998年, 在范業正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以產品為中心的旅遊規劃思想和方法」。即以資源為依託, 以效益為導向, 以產品為中心, 合理配套設施, 提升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 從而推動旅遊發展。吳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中提出旅遊產品譜和昂譜模式分析法。2001年, 在國家旅遊局出台的國家「十五」旅遊規劃中突出了「旅遊產品體系建設」, 這些顯示出旅遊規劃界對旅遊資源的淡化, 而更加重視對旅遊產品開發建設, 進入了產品導向型的旅遊規劃時代。此導向型通過策劃旅遊地形象、口號, 採取相應的營銷戰略, 在產品、技術、觀念方面創新, 加大宣傳力度, 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 運用於旅遊區建設,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時達到規劃地個性的展現, 以此創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競爭的優勢在於, 它是一種質量和服務的承諾, 是一種物超所值的價值體現, 是遊客出遊的首選之地。當今時代已是品牌競爭時代, 旅遊業也不例外, 因此未來旅遊規劃應更注重旅遊營銷和管理、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設。